七下科学课本浙教版

七下科学课本浙教版

一、《物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2.物质的性质主要有形状、大小、重量、密度、弹性、热性、电性、磁性等。

3.物质的运动规律主要有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磁学等。

4.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它是研究宇

宙自然界的基础科学。

5.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它是科学技术发

展的基础。

6.物理学的应用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社会

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化学》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质的组成主要有原子、分子、离子等,它们是物质的基

本结构单位。

3.物质的结构主要有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液体结构等,它

们是物质的基本形态。

4.物质的性质主要有热性、电性、磁性、溶解性、发光性等,它们是物质的基本特征。

5.物质的变化规律主要有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生物变化等,它们是物质的基本运动规律。

6.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研究宇宙自然界的重要科学。

7.化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它是科学技术发展

的重要基础。

8.化学的应用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社会发

展的重要动力。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基础概念(第四章)

第四章 基础概念 姓名_________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1、什么叫地球的自转? 2、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3、为什么地球有昼夜现象? 4、为什么地球有昼夜交替现象? 5、什么叫晨昏线? 6、什么叫晨线?什么叫昏线? 7、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8、北极上空,地球如何自转?南极上空,地球如何自转? 1 2 3 4 5 6 7 8 第3节 地球地绕日运动 1、一年中,同一地点每天正午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 2、从南面窗户直接射进室内的阳光,夏天与冬天相比,哪个季节更远一些? 3、 4、太阳高度与杆影存在何种关系? 5、正午时,太阳在正南还是正北?杆影是否刚好指向正北? 6、一年中,哪天正午杆影最长,哪天正午杆影最短? 7、太阳高度会随季节而变化,中午杆影也随季节而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描述地球公转的方向。 9、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变化? 10、地球公转时,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多少?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多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地轴始终指向什么星附近? 12、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多少天? 13、什么叫直射?什么叫做太阳直射点? 1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是如何移动的? 15、北半球,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什么时候最低? 16、什么叫极夜及极昼现象? 17、如何判断某地的昼夜长短变化? 18、何为夏半年?何为冬半年? 签字: 签字:

19、简述全球昼夜长短变化与直射点的关系。 20、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一般选在什么时间比较好? 21、地球上可以分为哪五带及其范围。 22、五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3、简述五带的特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五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简述地球内部的构造及范围。 2、岩石圈是哪个部位? 3、举出地壳变动的证据。 4、火山的组成分哪几部分?有哪些喷发物? 5、火山根据喷发的时间来分,可分为哪二类? 6、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哪里? 7、全世界火山约有多少? 8、什么是地震? 9、世界上的地震每年发生多少次?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多少次? 10、解释地震的专用术语: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11、发生地震时,如何避灾?地震有哪些预兆? 12、东汉时候,谁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谁创立了大陆漂移说?其依据是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是建立在哪种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3、岩石圈是由哪六大板块构成的? 4、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碰撞形成什么?张裂形成什么? 5、什么是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6、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1 2 3 4 5 6 签字: 签字: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地球与宇宙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 一、太阳与月球 1、太阳体积、质量巨大,温度很高,距地球遥远,是气体恒星。在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同太阳息息相关。 2、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0倍多。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3、太阳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我们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阳表面的光球层。在光球层的某些局部温度比较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就显得比其他地方黑暗,所以人们称之为太阳黑子。 4、光球层外包裹着色球层,太阳能将能量通过色球层向外传递。这一层中有太阳耀斑,所谓耀斑是黑子形成前产生的灼热氢云。 5、色球层之外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千米,但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它。人们可以在日冕中看到从色球层顶端产生的巨大火焰“日珥”。(日珥发生在色球层,但是观察到却是在日冕层)。在辐射光和热的同时,太阳也产生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太阳风以每秒四百五十千米的速度向宇宙空间辐射。地球和其他某些行星的极光是太阳风带来的。如果一段时间内太阳风异常强大,便形成了太阳风暴。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 7、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8、月球表面明亮的部分称为“月陆”,为山脉、高原地形;月球表面阴暗的部分称为“月海”,为平原、低地地形。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二、地球的自转 1、自转中心:地轴;与赤道平面成23.5度夹角自西向东转动;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地球自转一周23时56分4秒,约为24小时(一天)。 2、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的缘故。 4、地球上昼夜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地球本身是个不发光和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要注意区分。 5、地球表面由夜转变为昼的界线叫做晨线,由昼转变为夜的界线叫做昏线。(注意:晨昏线和经线不重合) 三、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66.5度。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知识结构图: 1. 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单位:牛(N ) (3)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测量 (6)力的表示方法 2. 力的种类: (1)重力 (2)摩擦力: 形变 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弹簧测力计及原理正确使用⎧⎨⎩力的图示法起点(或终点)→作用点长度→大小箭头→方向力的示意图⎧⎨⎪⎩⎪⎧⎨⎪⎪⎩⎪ ⎪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找重心的方法:支撑法;悬挂法。G mg =<><>⎧⎨⎪⎩⎪⎧⎨⎪⎪⎪⎩⎪⎪⎪12

4. 二力平衡:平衡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应用 5.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 6.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重点知识详解 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有害的摩擦。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摩擦力。力大小的因素);滚动摩擦力(决定滑动摩擦种类:静摩擦力;滑动心上)可把作用点画在物体中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向相反。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静)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计算滑动大小:(初中阶段只是三要素的趋势。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③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②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接触。①两个物体间必须相互产生条件种力就叫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就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惯性:惯性的利用和防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惯性定律(条件: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

(完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一、光和颜色 【知识点1】光的基础知识: 1. 光源、光的传播 (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倒立的像)、日食、月食、射击运动员瞄准射击等。 (3)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透过瓦缝的圆形光斑,不管瓦缝的形状如何,其光斑都是圆的,说明这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 2. 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真空中最快,达3×108m/s,在空气中稍微慢一点,在水中光速为真空的3/4。 (2)光年:1光年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1012km。故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知识点2】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 1.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雨后彩虹”就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单色光、复色光和不可见光: ①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绿光等; ②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白光就是复色光。 ③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光叫不可见光,常用的有:红外线,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就是红外

线;军事上有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杀菌,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2. 物体的颜色: ①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色光进入眼睛,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②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单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单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透过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反射的颜色 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二、光的反射 【知识点1】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如图所示,理解“三线”: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两角”:入射角α,反射角β;O 点既是入射点,又是反射点。 ①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分居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②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物 体

(完整版)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教案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养育的基本过程。 3.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教学重点: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1.设问: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婴儿降临世上,包括你也是从一个婴儿发育成长而 来的。有许多同学想知道自己是怎样诞生的。有哪位同学能大概说说自己是怎样 诞生的吗?并板书: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2.学生简述: 3.讲述板书:我们知道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又 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产生的。并板书:一、精子和卵 4。读图回答: (1)精子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 (2)卵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 (3)填表 精子卵 结构 大小 形状 5。小节板书: 精子和卵的细胞结构基本相同,但大小悬殊,形状不同.精子依靠长尾能灵活游 动,有利于受精作用的进行。 1)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精子的形状似蝌蚪,有长尾, 能游动。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可以产生上亿个精子。 2)卵细胞呈球形,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眼睛可以直接看出,这是人体内 最大的细胞。卵细胞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 6.设问:你知道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吗? 7。简答:人的卵和精子是由人的生殖系统产生的。其中精子由男性生殖系统产生。 卵子由女性生殖系统产生. 8。读图回答:男性生殖系统与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不同?

(完整版)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植物的一生教案

第四节植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3。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4。了解芽发育的情况和顶芽与侧芽的生长过程。 5。知道花的主要结构。 6.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7。能根据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⑵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⑶识记种子的成分。 2.能力方面: ⑴初步学会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⑵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⑶探究种子的成分,掌握定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⑷通过单、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⑴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⑵通过探究种子的成分,向学生渗透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统一的观点。 ⑶通过课上及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初步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方法 3.参与探究实验,体验通过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养成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4.通过模仿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培养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实验的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依据初一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积极主动的特点,采用了探究、创新教学法.通过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40粒绿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电子课本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电子课本 一、生物学 生物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生物的组成、结构、生命周期、 变异和演化等问题。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电子课本中,生物学内容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承担着各种重要的功能,如合成蛋白质、分裂繁殖、排泄代谢等。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细胞的构成、细胞膜 和细胞壁的作用、细胞的分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2. 生物体的组成和功能 生物体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完成各自的生 命活动。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生物体的组成、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3. 遗传和进化 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是生物学的重要领域。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基因

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突变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还将学习生物的进化历程、物种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 二、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本课本中,化学部分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物质及其性质 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物质的性质分类,物质的量和浓度等概念,以及一些物质的特殊性质。 2.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在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化学反应 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如化学方程式、反应热、化学平衡等。 3.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复杂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元素的基本特征、元素周期表以及化合物的组成和分 类等知识。 三、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能量、空间和时间关系的学科。本课本中,物理学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动和力 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力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 2. 声音和光 声音和光是两种重要的物理现象,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声音的特征和传播规律,以及光的特性和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3. 能量的转换 能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物体在运动中也会产生能量,能量可以被转换成其他形式。在本课本中,学生将学习能量和功的概念,以及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等。 四、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的科学,本课本中,地理学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第1节感觉世界 A.感觉的产生 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 能 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C.鼻和嗅觉 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

D. 舌和味觉 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当食物进入口腔内, 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 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B. 声音的传播 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4. 真空不能传声 C. 声波 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 叫声波。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 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 蛋糕香味 人呼吸 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 信息 嗅觉神经 信息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嗅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和卵细胞 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 ⑶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有尾巴,能够移动。和卵细胞属于 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的主要功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怀胎: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颠末数次盘据逐渐构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盘据。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首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胚胎经由过程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哺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野生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 1、人的一生的发展期间:婴幼儿期—少年期—芳华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 2、女孩芳华期普通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 3、芳华期的变化 (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比方男: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第1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器官(5个):。 2、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时间长了,会闻不出鱼腥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的缘故。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内有许多,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主要可分为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产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3、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可用于测距离)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15℃时,空气中声速是米/秒。 第3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②中耳包括、(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和。 2、耳的主要功能:和。位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在和

中,保持身体平衡。(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听小骨()→耳蜗(内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神经中枢(大脑产生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可用助听器;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不能用助听器。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5、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单位是()。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7.乐音:悦耳动听的声音。噪声:使人烦躁不安,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4节光和颜色 1、自身会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传播的。实例:(①小孔成像(阳光下树影中的圆形光斑)②影子的形成(手影、皮影戏)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⑤坐井观天。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m/s)。光速:真空>空气>水>玻璃。 1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千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一、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1)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其中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附睾--储存精子,前列腺-女性无。膀胱属于泌尿系统,而不属于生殖系统。 (2)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2)一般情况下,一个卵子只能接受1个精子。受精卵形成后,也进行细胞分裂,边沿输卵管往下移动,进入子宫,在子宫内膜着床。 3.胚胎的发育 (1)子宫是胚胎主要的、最终的发育场所。胚胎发育过程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来自卵细胞质中的卵黄,以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吸取营养和氧气,并将代谢废物排入母体血液。 (2)胚胎发育的开端是受精卵分裂,到60天左右时,器官和系统基本形成,初具人形,成为胎儿。 (3)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280天左右(九个多月),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分娩出来的胎儿叫婴儿。 二、走向成熟 1.青春期是儿童期逐渐成为中年期的过渡时期,是指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二年左右。 2.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3、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体变化最明显的时期。 (1)人体的外表变化 青春期人体的外表男女共同变化有: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长出腋毛和阴毛等。 男性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是长胡须、声调较低和喉结突出等。 女性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是脂肪增多、声调较高和乳房发育等。 (2)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这是青春期发育的重要特征。 进入青春期,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后,大约每一个月有1个成熟的卵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月经。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遗精。 (3)内脏功能日渐健全:进入青春期,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等。 三、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动物的生命周期 1.人的生命周期。受精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死亡。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既是胚胎发育的起点,也是生命的起点) 2.青蛙的生命周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死亡或冬眠。 3.家蚕的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4.蝗虫的发育:受精卵→若虫→成虫。 5.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二)变态发育。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第一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1.1 我们居住的地球 1.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3 地球仪的制作与使用 第二章太阳和月球 2.1 太阳的周年运动 2.2 月球的周年运动 2.3 日食与月食 第三章地球和宇宙 3.1 星座和星系 3.2 探索宇宙 第四章第二章第三章的总结 第五章地形和地壳

5.1 地球表面的地形 5.2 地壳的运动和变奏曲 第六章地球的内部和地壳运动 6.1 地球的内部结构 6.2 地壳运动的分析与探索 第七章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7.1 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7.2 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 第八章总结和复习 8.1 知识点回顾和总结 8.2 题目练习和复习建议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全册 引言 欢迎来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世界。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

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本教材的内容涵盖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教育。 主体部分 第一章:生物学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物分类、生物体的生命过程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生理与健康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并学会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太阳系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特征,并培养他们的空间科学素养。 第四章:化学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化学方

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

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 【科普长文章】 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综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说明、图片 演示、视频讲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多维度中感知科学的奥秘。以 下是我对于该科目的深度描述: ●学科简介 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局部,探 究自然界的物质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和生物特征,并学会用科 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特色 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的教材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系统全面 教材内容翔实,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局部的大部分中学内容,既有知识系统的概念解释,也有实验设计的详细方法,激发了学生的 好奇心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 图片生动有趣 教材中的图片不仅展示了实验过程,还描绘了自然界的细节和特征,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启发。 3. 视频辅助阅读 教材中的视频是文本内容的补充,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实验现象和自然界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知识重点 本学科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局部: 一、物理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组成,物质的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七年级物理学习的重点是参照物、相对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牛顿第一定律等概念。 二、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变化、反应原理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一门科学。七年级化学学习的重点是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各种化学反应的认识和实验方法。

三、生物 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和演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七年级生物学习的重点是常见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特点、生理特性 和分类认识。 ●实验操作 七年级科学的实验设计是宽泛而具体的,既有简单的物理实验,如“运 用电池点亮手电筒”等,也有专业的生物实验,如“鉴定叶肉形态特征,观察表皮细胞结构”等。它们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自然的规律,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是一份珍贵的教学资源,既具有 系统的知识框架,又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相信在这样的教学资源的辅 助下,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掌握科学领域中的知识,更有信心地面对 未来的学习生涯。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4节 光和颜色 教案(第2课时)

《光和颜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光和色彩》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四节,是对颜色之谜的揭秘。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知道级,与前后知识点联系不太紧密,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各种颜色,但对颜色成因知之甚少,有比较迫切的了解需求。因此,本节课确定为让学生掌握白光色散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用实验来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定的光学基础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在能力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但在理论上对一些现象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难点:色光的混合及物体的颜色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4)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5)会用色光的混合和物体颜色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成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激发他们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机、手电筒、三张玻璃纸(红、绿、蓝)、。 2、学生准备:三棱镜、平面镜、三张玻璃片(红、绿、蓝)、三色陀螺(不同比例的三原色)3个、紫光灯、餐巾纸、洗衣粉。 3、课前做好用平面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三、教学过程 [准备引入] 我们能看到太阳,是因为犹太阳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在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欣赏各种花的图片,五彩斑斓的自然界总会让我们赏心悦目,我们能看到各种物体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 阳光下的肥皂泡会展现什么颜色?展示图片:肥皂泡的图片。与这个现象相似的还有天空中的彩虹。问:为什么同样是反射太阳光看到物体,为什么会看到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探究活动一:《我是小牛顿》 让学生用三棱镜将手电筒的光反射到白屏上,并观察白屏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课展开] 一、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或手电筒的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二、物体的颜色 探究活动二:《我是灯光师》 你能利用手电筒和各种玻璃板制造单色光吗? 你能说说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物体的色光的颜色决定。 应用:这幅照片是怎样拍摄而成的? 探究活动三:《我是舞美灯光师》将不同的单色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你观察到什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6节)第十讲代代相传的生命(5-一、基础知识 1.种子的结构)在右图指出各个结构的名称(1被于)图甲是(2 种子,在分类中属据子植物物中的依,植 是。 (3)①②③④合成为种子的。 (4)在甲、乙两种子剖面各滴上一滴碘酒,甲中变蓝色的是,乙中变蓝色的是。 (包括)2.种子(有无胚乳分) (包括) 3.(包括)种子(有无胚乳分) (包括) 判断单、双子叶植物技巧:①看种子能否分成两片,能分成两片则为双子叶,不能分成两片则为单子叶;②看叶脉:若为平行脉则一般为单子叶,若为网状脉则一般为双子叶。 判断有无胚乳植物技巧: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特例蓖麻和柿子) 单子叶植物玉米、水稻、小麦、高粱、甘蔗 菜豆、大豆、豌豆、蚕豆等豆类,花生、瓜子,苦瓜、冬瓜、西瓜、苹果、双子叶植物梨等瓜果类。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少数双子叶植物如蓖麻、有胚乳植物柿子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如花生、大豆、棉、菜豆、西瓜、苹果等豆类、瓜果类。无胚乳植物 4.种子的萌发需要外部的条件:、、 5.实验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实验设计科学方法: 6.芽的发育 ①芽是没有发育的或 ②根据右图芽的结构回答: (1)将来发育成 (2)细胞会不断分裂的是[ ] ; (3)将来发育成

(1)将来发育成4()(2) (3) (4) )5(. 7.花的结构写出右图花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1();(2) ;(4 ()3 ) 5);(6)( (7);(8) (9);(7) 8.一年生的绿色开花植物在经过(6) 了、、(8) 等生长期后,就会(5)(9)(4) 1.传粉:植物开花后,中的花粉就会从中散开来,落到上(2)的过程。(3)(1)(比如豌豆花) 传粉昆虫传粉 (比如棉花) 2.虫媒花的特点:、、 风媒花的特点:、、 3. 图是被子植物受精示意图。

新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18.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遗精和月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