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人口素质问题显得日益重要。那么, 中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状况

如何? 我们国家又应如何提高人口素质, 使其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 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在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从中西比较来看, 对

人口素质或者说对人口质量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中国人口

学和人口问题研究的一大特色。我国学者朱国宏认为: 人口

质量、人口素质和人口品质均相当于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 lit y 一词, 其所指是同一的, 至于使用哪一术语, 一来与

时代背景有关, 二来与研究者的偏好有关。穆光宗则认为: 从

严格的意义来讲, 两者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这就是所谓的

人口质量是相对于人口数量和就人口的总体而言的, 而人口

素质则是指人口质量的某一个方面, 比如健康方面、文化教

育方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人

口素质”的说法。

那么, 究竟什么是人口素质呢? 中国人口学者认为, “人

口素质”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

解和界定。也就是说, “人口素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

的学科视野里可能有着不同的规定。“人口素质”的内涵和外

延的基础理论问题是70 年代初中国人口学复兴以来众多学

者关注的一大热点, 至今依然见仁见智, 未有定论。对人口质

量较早给出定义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 他在著名的

《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定义如下: “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

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穆光宗认为: 所谓的人口

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 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

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

素质和人口质量, 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 同

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

人口素质涉及到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职业构成、人群健

康、国家政策、社会关系、教育水平、人际交往、环境和遗传等

诸方面因素。人口的思想素质指人们的社会心理、传统习俗、

民族自尊心、献身精神、使命感、自信心、变革社会的欲望等。

人口的思想素质可从社会号召力、凝聚力和社会活力中体现

出来。人口的身体身体素质可由一组人的人体运动能力、发

育状况、疾病状况、死亡率, 呆残低能人口比例、出生预期寿

命等反映出来。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一般指标有: 受过高等

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 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

口文化水平构成, 文盲率, 科研率, 科研人员比重, 中等专业

技术人员比重, 技工的技术等级构成, 社会管理水平和生产

管理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创造性能力。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是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目前, 我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文盲半文盲贫困人口占一定比重, 一些地区尤其是边

远贫困地区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还较高, 提高出生人口

的素质, 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出生人口性别的

问题, 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 我国每年出生约1500

万新生儿, 据不完全统计, 严重出生缺陷的占1. 3%, 也就是

每年将有20 万出生缺陷孩子出生。我国人口中有20- 2 5%

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 其中单基因病占5—7%, 多基因病占15—20%, 染色体病占0. 5—1%。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

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 的智力低下者, 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1800 万人, 白痴就有100-

200 万人。我国人群中没有遗传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携

带者, 据估计平均每个人携带有5- 6 个有害基因, 并且会按

一定的方式向代际传递。随着工业的进展, 许多化学物品不

断投入我们生活环境中, 其中有部分可诱发基因突变, 通过

突变增加了我们的遗传负荷。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 使某些

遗传病得到治愈, 这在某些程度上使致病基因传于后代而增

高遗传负荷。综合以上几个方面, 我国迫切需要推行优生学

知识, 以提高人口素质。

值得欣慰的是,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果表

明: 我国人口素质已有进一步提高。这次人口普查, 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 15 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 为6. 72%,

比1990 年普查的15. 88%下降了9. 16 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 年普查相比, 平均每10 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变化较大, 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 人上升为3611 人, 增长了154%; 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 人上升为11146 人, 增长收稿日期: 2008- 02- 11

作者简介: 陈蕊( 1983- ) ,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2005 级研究生。·159·

了39%; 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 人上升为33961 人, 增长了45%; 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 人下降为35701 人, 下降了4%。90 年代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

少有的。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10 年来我国落实扫除青壮年

文盲,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

得的成果。

然而, 我国仍然面临着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任务。未来

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竞争, 从可持续发

展的要求出发, 人口素质问题是人口与发展之间诸多问题中

最值得关注的, 因为它居于中心的地位。因此, 要协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设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质。首先, 未来世界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要保持经济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国民综合素质是由人的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

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 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 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其次, 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 提高人口质量, 用人力资本代

替自然资本。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增长极限”的突破,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护自然资源。此外,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是加速中国科

教兴国战略部署的基础。因此, 科教兴国, 要先兴科教; 科教要兴, 必须先投资于民, 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中国已进入21 世纪, 新的世纪里充满着竞争和挑战。能

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那么, 我们国家应如何提高人口素质, 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目前要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控制人口数量。1999 年底, 中国总人口为1

2. 59 亿, 占

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人口基数大, 尽管积极推行计划生育, 每年净增人口仍达到1300 万左右。人口过多是中国的首要问题: 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 劳动就

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因此, 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 应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完备

的调控保障体系,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 提

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 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 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 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有利于加速资金的积累, 加快经济的发展, 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2. 积极提倡优生。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

遗传基因得到发展, 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

3. 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教育和科

学技术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 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基础教育,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从而使教育

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4. 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扩大集体福利, 保障妇幼

健康。总之,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尽快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 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巨大的战略任

务, 它包括人的体魄强健、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

识、勤劳勇敢, 从幼儿到老年、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物质基础到家庭社会环境, 要全方位地持续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质。凡是对提高人口素质有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应该坚

持办; 凡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碍人口素质提高的东西都应该坚决抵制。提高人口素质固然要有好的教育制度, 但同时应该靠从小到老, 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各方面来抓, 贯穿在整个生活和生产活动中, 用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来教育人民。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新增人口数量下降的现状。 依据国际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远远达到老龄化的定义,并且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在这种现状下,我国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延迟退休的政策,通过增加老年劳动力来填补年轻劳动力的缺少。 另外,男女比例失调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问题,在性别比例中,男要远远大于女。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意味着会有大量的男性单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男性的就业压力。要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首先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促使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我们要加强教育,抵制性别歧视。政府也应当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此控制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口同样面临着新形势及对策。 其中,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生育决定着人口的多少,而人口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要实现我国的复兴就要采取积极的人口生育政策,所以,鼓励“二孩”,是促进我国人口发展的政策保障。 其次,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要推翻“三座大山”,就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注重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也要大力提高人口的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的制度到位,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大力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响应我国的政策。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论我国人口素质及其提高

最新论我国人口素质及其提高

————————————————————————————————作者:————————————————————————————————日期:

浅谈中国的人口素质及其提高 周灵芝 一、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人口素质主要反映了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竞争,取决于人口素质。谁人口素质高,人力资本雄厚,谁就占据先锋,谁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谁人口素质低、人力资本积聚不够,谁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 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任何总体人口又可分为数量、素质、结构三个基本的方面。结合我国实际,在生育率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持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型以后,虽然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仍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人口素质和结构方面的问题相继显现出来,并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人口的数量变动,而且还应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关注人口的素质与结构的变动。我认为,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的重要要素。 (二)人口文明素质反映出社会进步的状态和程度 人口文明素质,指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反映出的该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状态和程度。它包括该总体人口具有的道德水准、法治观念、文化素养等,但它是通过社会进步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因而是可以

度量的。譬如,社会成员仁爱之心、助人为乐文明程度怎样,可以通过捐助、义卖、亲情关怀等形式表现出来;遵守公德、环保意识文明程度怎样,可以通过排队候车、是否随意乱丢废弃物等表现出来;社会是否和谐、法治观念怎样,可以通过社会犯罪率、恶性案件发生率等的变动表现出来等。提出人口文明素质,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人口素质本质,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 (一)人口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还存在差距 在我国,人口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国民的文化程度偏低,科学素养不高,主体意识薄弱,民主精神欠缺,法治观念淡薄和精神空虚等。 (二)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低 我国的人口素质低集中表现在文化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过多,科技人才缺乏。 (三)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国人口素质的低劣,不仅表现于科学文化水平的不足,而更危险的却是国民人格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市场经济诱发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消费社会对人的精神的漠视,最容易导致道德堕落、社会精神颓废,道德素质下降。表现于官场腐败,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谋取暴利。豆腐渣工程,置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商场险恶,投机倒把,制假售假

最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资料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中国人口素质现状及提高

中国人口素质现状及提高 200901510101 李金龙 摘要: 中国已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新的世纪里充满着竞争和挑战。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那么,中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状况如何?我们国家又应如何提高人口素质,使其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关键词: 中国人口素质现状提高人口素质 正文: 提纲: 1. 中外学者对人口素质的一些研究 2. 人口素质的内涵与外延 3.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 4. 提高人口素质的意义 5.如何提高中国的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我国学者朱国宏认为:人口质量、人口素质和人口品质均相当于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词,其所指是同一的,至于使用哪一术语,一来与时代背景有关,二来与研究者的偏好有关。穆光宗则认为: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两者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人口质量是相对于人口数量和就人口的总体而言的,而人口素质则是指人口质量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健康方面、文化教育方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人口素质"的说法。现代西方学者对人口素质的讨论最著名当首推从经济学角度对人口质量进行探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口质量就是人力资本,舒尔茨的"人口质量经济学"早已成为人口经济学中的一门显学。但与其说这是人口学的研究,不如说是经济学的探讨。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口素质呢?中国人口学者认为,"人口素质"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也就是说,"人口素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视野里可能有着不同的规定。"人口素质"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理论问题是70年代初中国人口学复兴以来众多学者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依然见仁见智,未有定论。对人口质量较早给出定义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定义如下:"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穆光宗认为: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从人口素质的外延来看,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争。传统的"三要素"论认为,人口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科学文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和对策 摘要: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我国人口质政策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这其中,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受教育水平出生人口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正文: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相互关系 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是人口范畴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个是量的方面一,个是质的方面。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首先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时代的人口数量都是具有一定的质的数量离开一定的人口质量或者说没有人口质量的人口数量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任何时代的人口质量都是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离开一定的人口数量或者说没有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也是不存在的。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质量的高低常常是互相制约的人口数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甚至会阻碍人口质量的正常发展。因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不利于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反之如果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使其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然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口质量低下不利于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难以使人口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反之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它能够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前提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现为互相转化互相替代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看在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家庭的收入资源为既定时,如果它的生育抉择倾向于增加孩子数量时能用于提高孩子素质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数量的增加替代了质量的提高反之如果家庭的生育抉择倾向于提高孩子素质时能用于增加孩子数量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质量的提高替代了数量的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在数量上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在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的推动下。宏观上存在着促使家庭的生育抉择有以孩子质量替代孩子数量的趋势。 二,人口素质概述 1.人口素质的定义 人口素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日本人口问题审议会1971年对人口素质的定义是:作为集团的人的遗传的素质形质性格智能或教育程度等各种属性,换句话说是对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能源的状态等的机能侧面的各种性质的综合。前苏联学者瓦连捷伊等人的定义是:表现人口本质人口特殊性和人口规定性的那些本质特征的总和。人口质量就是使人们的劳动能力同它赖以运用起来并发挥出来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并把这种适应关系保持下去的一种方式,它包括整整一套表明人口及其最重要部分劳动适龄人口的特征,这些特征指的是人口教育水平人口职业构成人口社会构成人口变动以及多民族国家中通晓一种或几种民族语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问题涉及到人都会变得十分敏感,所以在处理关于人的问题上总是争议不断。生物伦理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而人口问题则自然成为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所有的生物伦理问题包括器官移植、转基因、克隆、人体实验等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让人得到基本有利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谈经济发展、医疗发展、科技发展等相关问题。人口与环境的和平共存可持续发展及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的关系警示我们:人口应当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数量,不能因为贪图国家国力及经济发展而不顾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我们应当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处理人口问题。就中国而言,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资源不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该结合处理让中国人口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人口;资源;发展;和谐 目前,不少人士提出请国家放宽已经施行多年且取得不菲效果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国民目光重聚人口问题。要谈人口问题,首先要聚焦目前我过的人口现状。 一、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人口大国,至2007年7月,世界人口已达66亿,我国人口达13亿,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5,意味着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人为中国人。我国的人口数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日本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9倍,超过非洲、拉丁美洲两大洲人口的总和。 二、新增人口多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每天净增人口3.5万人,每分钟约有30人出生。 三、农村人口多。目前,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45.68%;农村人口8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55.32%。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截至2000年11月1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年增长率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6倍。而且,我国人口95%以上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000人以上,上海为2657人,北京为823人。而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西藏每平方公里为2.1人,青海为7.2人,新疆为12人。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五、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男女性别比达119.92,一些省份超过13 0,严重超过自然比值104,也超过规定的预警线107。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500万——4000万左右,这是一组非常可怕的数据,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将有几千万男子无适龄婚配对象而打光棍。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众多的阶段。主张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基本是担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迟缓和其他个人因素。但我认为,中国目前没有放宽政策的需要。首先,中国人口数量目前仍然十分庞大,但资源储量及利用前景却不容乐观。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 2003-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如〃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报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全景及未来趋势报告》 从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 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从死亡率看〃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建国以后开始逐渐下降〃1949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最新论我国人口素质及其提高

浅谈中国的人口素质及其提高 周灵芝 一、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人口素质主要反映了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竞争,取决于人口素质。谁人口素质高,人力资本雄厚,谁就占据先锋,谁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谁人口素质低、人力资本积聚不够,谁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 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任何总体人口又可分为数量、素质、结构三个基本的方面。结合我国实际,在生育率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持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型以后,虽然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仍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人口素质和结构方面的问题相继显现出来,并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人口的数量变动,而且还应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关注人口的素质与结构的变动。我认为,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的重要要素。 (二)人口文明素质反映出社会进步的状态和程度 人口文明素质,指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反映出的该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状态和程度。它包括该总体人口具有的道德水准、法治观念、文化素养等,但它是通过社会进步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因而是可以

度量的。譬如,社会成员仁爱之心、助人为乐文明程度怎样,可以通过捐助、义卖、亲情关怀等形式表现出来;遵守公德、环保意识文明程度怎样,可以通过排队候车、是否随意乱丢废弃物等表现出来;社会是否和谐、法治观念怎样,可以通过社会犯罪率、恶性案件发生率等的变动表现出来等。提出人口文明素质,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人口素质本质,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 (一)人口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还存在差距 在我国,人口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国民的文化程度偏低,科学素养不高,主体意识薄弱,民主精神欠缺,法治观念淡薄和精神空虚等。 (二)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低 我国的人口素质低集中表现在文化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过多,科技人才缺乏。 (三)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国人口素质的低劣,不仅表现于科学文化水平的不足,而更危险的却是国民人格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市场经济诱发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消费社会对人的精神的漠视,最容易导致道德堕落、社会精神颓废,道德素质下降。表现于官场腐败,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谋取暴利。豆腐渣工程,置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商场险恶,投机倒把,制假售假

中国人口分析

1 中国人口现状 1.1 计划生育国策的出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数量已高达13忆,人口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关键因素。为了减小人口问题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 产生的阻碍作用,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家只生一个孩子。 1.2 人口问题初步显现 过去的中国坚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个体都以家庭人口兴旺为荣,加之国家也一直 鼓励生育,所以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极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总人口数量还是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然而建国以来,考虑到快速提升我国的国 际地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开始限制生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开始发生转变,人人准求高质量的生活,家庭模式流行“四二一”组合。 1.3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容忽视 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方式进化成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状态,且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增长率大大降低。这一举措的实施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突飞猛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观察,中国人口逐渐表现出老龄化的现象,这将再一次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 人口进行分析,借助抽象模型的建立,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人口政策。 2 我国人口模型分析 2.1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分析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比较适用于年限较短的人口模型分析,长序列时也可酌情使用,但 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值,对于较短年限的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下面的公式:普通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t+1)=-17143.853*exp(-0.05244452*t)+ (18100.853),t=1,2,3... 新初值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3898.853*exp(-0.05244452*(k-n))+ (18100.853),k=1,2,3... 离散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0.9628X1(k)+900.1719,k=1,2,3...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我国人口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张恒 中文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面临着更多的竞争与挑战。特别是在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对内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外资逃离的问题,对外中国面临着美国及其盟友制造的各种问题。为此,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得中华民族以富强、文明之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 关键字:中国、教育现状、人口素质现状 正文内容: 一、关于素质 素质之说在中国早有提及,虽然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衍生出其他的意思,但是其根本的意思却从未改变过: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 1、素质的释义 在《辞海》中对素质一词的定义分为三种:一是人的生理上的特点,二是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于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素质更多的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的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体现。 2、人口素质

多数情况下,素质指的是个人的,是属于衡量个体的指标之一;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人口素质是衡量整个国家的指标之一。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人口素质所包含的方面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正如哲学学说所言,思想决定人们的行为,是人们改变世界的核心动力;文化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软实力;身体决定人们改变世界的方式,是人们改变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中国的人口素质 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集中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1、中国人口素质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铮教授是中国对人口素质研究较早的研究人员,在1985年出版的《人口理论教程》中便将人口素质与“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所联系在一起。 梁中堂、穆光宗两位教授同样是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先行者。他们的看法也是相似,都认为:“人口素质,也称人口质量。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功能和影响力。” 2、中国人口素质现状 人口质量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人的身体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社会的认知思潮,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身体素质决定着社会的健康程度。中国的人口质量自然是从这三大方面谈起:(1)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是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念。自毛泽东主席起,中国人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念会随着一次次的大事件而有所调整,从而适应社会的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