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对肥胖人痰湿体质的认识

合集下载

什么是痰湿体质?痰湿体质容易肥胖,中医教你如何调理

什么是痰湿体质?痰湿体质容易肥胖,中医教你如何调理

什么是痰湿体质?痰湿体质容易肥胖,中医教你如何调理痰湿体质的形成主要和脾脏功能相对不足有关。

人体的70%左右都是水分,就像一条河流。

河流上游归肺脏管理,中游归脾脏管理,下游归肾脏管理。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脾主运化”。

一旦脾脏相对长期不足,就会呈现出所谓的痰湿体质。

体形肥胖,体重超标,尤其是腹部滚圆、松软,腹围超过正常范围。

不喜欢运动,自觉身体沉重,不参与运动。

面部和额头部位出油很多,还常常出汗,出了汗身体黏黏的,不觉得爽快。

夜间睡眠时打鼾非常严重。

出现这些症状,这种体质类型就是典型的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人群由于新陈代谢缓慢,身体内痰湿堆积无法正常代谢,导致身体内“痰”和“湿”积聚,形成在内“垃圾堆积”,除了“一胖”(形体肥胖),日久还容易发生“四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睡眠呼吸暂停、冠心病、中风、痴呆、女子多囊卵巢、不孕症、性欲低下、易长眼袋、黄褐斑等疾病。

痰湿体质的症状肥胖:大多数表现为大腹便便,是因为脾胃运输转化功能相对不足,导致体内水液无法正常分布疏散而造成痰湿。

贪睡:痰湿者血液浓稠度较高,大脑缺氧,脑部供血不足,因而记忆力变差、注意力下降。

尤其脾虚者早上反而容易想睡觉。

油腻:皮肤毛孔也是人体代谢通道之一,痰湿者的皮肤代谢物往往比较油腻、粘稠,极易形成青春痘。

动作缓慢,反应迟钝:痰湿者脑部供血不足,往往使得反应比较迟钝。

舌头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厚:舌质颜色淡,整体比较胖嫩,舌边能看到成排的牙印,舌苔比较厚,常常显得白腻;热性痰湿会出现黄色舌苔;寒性痰湿会出现白色舌苔。

月经量少、月经延后甚至闭经,尤其容易产生多囊性卵巢肿瘤,如果痰湿肥胖又同时有月经不调的现象,治疗时间就必须延长。

不喜欢喝水:口中黏腻,很少口渴,喝水也不易吸收,易致腹胀。

小便浑浊、起泡沫:痰湿者体液粘稠,因此常见小便混浊之状。

痰湿体质容易导致的疾病肥胖——“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痰湿者极易发胖。

高血压——一般伴有胸闷、恶心、眩晕、肿胀症状的高血压。

《黄帝内经》——痰湿体质

《黄帝内经》——痰湿体质

《黄帝内经》——痰湿体质
体质特征:痰湿体质者最典型的特征是形体肥胖、嗜睡不醒、皮肤油腻。

嗜食肥甘,慵懒体怠,身重如裹,反应迟钝,胸闷咳喘,出汗多或者无汗,小便混浊气泡沫,便溏,不喜喝水,喝水容易腹胀,女子月经量少或迟,甚至闭经。

四肢浮肿,按之凹陷。

关节疼痛重、肌肤麻木、妇女白带过多等症状也是痰湿体质者的特征。

引发原因:脾、肺、肾三脏对人体的水液有很多的调节作用,如果缺少运动,并且生活习惯又不良,极易使水液无法排出,形成痰湿体质。

久坐,且坐姿不良,再加上空气污染会伤肺。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爱吃寒凉甜腻食品,发怒、熬夜、饮酒会伤脾。

口味偏重,食盐过多会伤肾、伤脾。

引发的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痤疮、胃病、月经不调、哮喘、气管炎、都有可能是痰湿体质引起的。

养生原则:痰湿是由气虚引起的,单纯的食疗,疗效不好。

治疗
痰湿,需从健脾胃入手,用中药治理,配以药膳。

痰湿者的养生方法:
痰湿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因体型多肥胖,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球类运动、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

饮食上,宜清淡,少饮酒,食勿饱。

多吃些蔬菜、水果、可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大蒜、枇杷果、桔子、白果、雪梨、扁豆、薏仁、红小豆、蚕豆、陈皮、杏仁、无花果等。

夏天到了,切勿贪凉。

我是闫医生,祝大家身体健康。

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人群)

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人群)

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人群)关于《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人群)》,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痰湿体质是现阶段较为普遍的一种身体素质种类,当身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血气体液消化吸收失衡,易产生湿痰时,便能够觉得这类身体素质情况为痰湿体质,常见于肥人胖,或原先瘦如今胖的人。

朱丹溪明确提出了“白肉多痰,肥人比较多湿,廋人比较多火” 该身体素质的人常主要表现有身材肥胖症,腹部肥满绵软,脸部皮肤植物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气短,咳嗽痰多,脸色浅黄而暗,眼胞微浮,非常容易困乏,平常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难受,爱吃肥香甜粘,排便一切正常或虚假,小便很少或微混。

性情偏柔和、沉稳,多擅于忍受。

此类身体素质种类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症,脑血管病等病症的趋向。

痰湿体质身体素质主要表现痰湿体质的人非常容易肥胖症、厚重,人体长胖(实胖),脸色无光,总想睡觉,喉头有湿痰,嗜食高脂多油、懒动、总想睡觉、身重如裹、嘴中黏腻或大便糖稀、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润等。

痰湿体质怎样调整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密度低蛋白,血糖值明显高过非痰湿体质者,常主要表现为没精打采,头晕眼花,多痰,水肿,睡时鼾声如雷等.痰湿体质健康养生应留意下列五点1,提升健身运动,强壮身体机能,身心健康肠胃作用.2,不适合在湿冷的自然环境里多做停留,在连阴雨时节要留意防止湿浊的侵蚀.这种身体素质的人平常还应定期维护血糖值,血糖,血压;3,总想睡觉者应慢慢降低睡觉时间,多开展户外活动游戏,让阳光促使身体机能活跃性起來;4,冼澡应洗热水澡,适度流汗为宜;穿衣服尽可能维持比较宽松,布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性散湿的化学纤维主导,那样有益于汗水挥发,去除湿寒.5,注意保暖.湿遇温则行,遇凉则凝.寒性的气温不好水液在身体消化吸收,常伤到肠胃,因而痰湿体质在寒性的气温病症比较显著.。

肥胖与痰、湿、气虚有关,有6种类型,瘦身前一定要了解

肥胖与痰、湿、气虚有关,有6种类型,瘦身前一定要了解

肥胖与痰、湿、气虚有关,有6种类型,瘦身前一定要了解肥胖是种病。

想瘦身的胖子很多,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管不住嘴,迈不开腿,难以坚持这些都是原因,然而除此之外,不明病因,治不得法更是主要的原因。

1肥胖从哪儿来?中医认为,肥胖与痰、湿、气虚等有关。

如《内经》曰:"素嗜肥甘,好酒色,体肥痰盛"。

另有一些医着提到"肥人多痰湿","肥白人多湿","肥人沉困怠情是气虚"等等。

因此,采用中药减肥,应从益气、健脾、化痰等着手,利用中药的优势,通过益消泻的方法,调整人体各器官恢复原有功能,将人体多余的脂肪转化成,恢复人体能量代谢,从而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2肥胖怎么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治疗肥胖,应按照减肥者不同的体质辩证施治,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肥胖问题。

中药通过祛湿、治水、健脾、活血行气等方法、有助调理脏腑和内分泌,令身体气血运行更佳,可将体内多余水份、以及积聚于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排除,加速新陈代谢,调整人体内在机能的恢复,从而将人体中的能量代谢正常转化,以达到健康减肥瘦身的良好目的。

3肥胖有哪些类型?从哪下手?根据减肥者不同的体质辩证施治,可分为下列各型:—脾虚痰湿型:表现为体态肥腴、肌肉松软、头重胸闷、疲倦少言、乏力嗜睡,偶尔出现腹胀、呕心、大便稀溏等症。

中药治疗以燥湿化痰、健脾益气为主。

—痰湿阻络型:表现为形体肥胖、胸闷气短、白天嗜卧或嗜睡、夜寝不宁、记忆力衰退、偶尔胸胁有刺痛感、烦躁等症。

中医治疗以化痰散结、疏经活血为主。

—肝郁夹湿型:以形体逐渐发胖、时常感觉烦躁、心情郁闷、心烦失眠、行动缓慢、胸胁胀满、口干、口苦、偏头痛、便秘、尿黄而短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以清肝泻火、健脾渗湿为主。

—脾肾两虚型:这类型肥胖者体型较为胖嫩,并有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心悸、腰酸痛无力等症。

治疗以补益脾肾、温化水湿为主。

—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失眠、多梦、容易疲倦、眼睛酸涩、腰膝酸软、耳鸣、大便干结、头晕等症。

【中医】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1️⃣ 中医对肥胖的基本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肥胖并非单纯的体重超标,而是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失衡的外在表现。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脾胃功能的减弱,导致水湿运化不畅,形成痰湿内蕴,进而堆积于体内,形成肥胖。

此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中医将肥胖分为多种类型,如脾虚湿阻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等,每种类型的肥胖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治疗时需辨证施治,个性化调理。

2️⃣ 中医调理肥胖的方法饮食调养: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达到调理肥胖的目的。

如脾虚湿阻型肥胖者,宜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豆等;胃热炽盛型肥胖者,则需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西瓜、冬瓜等清热利尿之品。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肥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丰隆、中脘等,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水湿代谢,减少脂肪堆积。

同时,针灸还能调节内分泌,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体重的下降。

中药调理:根据肥胖者的体质及症状,中医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如健脾丸、保和丸等,以调理脾胃功能,消除痰湿内蕴。

中药调理需长期坚持,方能见效。

运动锻炼:中医倡导“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新陈代谢,帮助消耗多余的脂肪。

根据肥胖者的身体状况,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

3️⃣ 中医预防肥胖的策略中医预防肥胖的核心在于调整生活方式,保持气血津液的平衡。

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均衡与适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与情绪波动,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以维护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以促进气血运行与新陈代谢。

【VIP专享】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VIP专享】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始于《内经》,其中的一些相关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提出和分类的基础。

《内经》将体形肥胖的人称为“肥人、脂人、膏人、肉人”,或称为肥贵人、肥美之人以及太阴人、土形人等,并对形体肥胖、丰满这一痰湿体质表现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了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后世“肥人多痰湿”理论正源于此,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表述。

痰湿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物质运行输布障碍与转化失调,痰湿凝聚、互蕴,迁延日久而逐渐形成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偏颇体质状态[’}。

痰湿泛于肌肤,则见其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多汗且黏。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肺失宣降,则胸闷、痰多。

“‘脾为生痰之源’.,故痰湿者多喜食肥甘痰湿困脾,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则容易困倦、身重不爽。

痰浊上泛于口,则口黏腻或甜;脾湿内阻,运化失健则大便不实,小便微混;水湿不运,则小便不多。

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阻之象痰湿内盛,阳气内困,不易升发,故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痰湿内阻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痰湿内盛,同气相求,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湿证。

禀赋遗传是痰湿体质形成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饮食、劳逸、情志、环境、气候是产生痰湿体质的外界条件。

其中,遗传是关键,饮食、劳逸与情志失调等生活习惯则是痰湿体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现代生活中,营养失衡、运动不足、情绪紧张为痰湿体质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社会背景,在多因素的复合作用下,共同构成了痰湿体质的形成基础。

王琦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影响痰湿体质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是: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不太运动、肥胖、嗜烟、血压偏高、早睡晚起、喜油腻、混合嘴养和人工喷养、睡眠不规律等。

研究结果显示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偏高、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与痰湿体质有显著相关,饮食起居失常也是痰湿体质后天形成的重要因素,肥胖与痰湿体质显著相关,与中医传统理论和近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中医讲痰湿1-3:带你认识痰湿导致的一些人体疾病,我们该如何防范与调理

中医讲痰湿1-3:带你认识痰湿导致的一些人体疾病,我们该如何防范与调理

中医讲痰湿1-3:带你认识痰湿导致的一些人体疾病,我们该如何防范与调理现代社会,人们对吃非常在意,各类美食层出不穷,胡吃嗨喝的人很多,人们渐渐发现,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肥胖都和吃有关吗?其实,肥胖和痰湿体质是有关系的,人们对自己是否是痰湿体质不怎么知道,但是对肥胖都会很在意,很多人就会想方设法减肥,各种减肥的药不断涌现,但是我们发现肥胖的人依然很多,并没有实质性减少。

另外,得“三高”的人越来越多,心脑血管病也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很多人得了三高,不知怎么办,心里非常焦虑,像人体的结节、囊肿、肿块发病率近年也在呈现上升的趋势,而这些病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医来看,这些病和痰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肥胖来说,很多人都以为肥胖是吃出来的病,认为营养过剩,会采取各种节食或者运动发汗、或者吸脂减脂的方式减肥,但是中医来看,这类患者就是喝水都是会胖的一类人。

对于肥胖的病因,中医学认为与饮食不节、脾胃失调、痰湿壅滞、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相关,人体正气亏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湿热痰瘀壅塞。

中医理论认为肥胖的病机主要是阳气虚衰,痰湿偏盛,即“多痰”和“少气”。

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汽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对腹部肥胖的人,中医采取祛痰湿,健脾胃的方法来调理,通过健脾、加强身体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强化身体的气化能力和新陈代谢的能力来排除体内聚集的痰湿。

中医认为肥胖并非完全是营养过剩,很可能是营养差,脾胃吸收不好。

肥胖也并非人体脂肪过量堆积,而是人体阳气不足,营养物质、水湿津液无法代谢,新陈代谢发生了异常。

那么,中医是怎样调理人体肥胖的呢?1、在饮食、运动上是这样调理的:①饮食结构上提倡以五谷为主。

②吃饭要规律,早饭、中午吃好、吃饱,晚饭尽量少吃点。

③运动不主张过度运动和过度发汗,主要采取静坐和太极拳的方式进行锻练。

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

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

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导读】你知道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吗?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原来瘦现在胖的人。

下面小编介绍,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

朱丹溪提出了肥肉多痰,肥人多湿,廋人多火该体质的人常表现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倾向。

痰湿体质体质表现痰湿体质的人容易肥胖、沉重,身体发胖(虚胖),面色无光,容易犯困,喉头有痰湿,嗜食肥甘、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等。

痰湿体质如何调节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多痰,浮肿,睡时鼾声如雷等。

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痰湿体质养生应注意以下五点1,加强运动,强健身体机能,健康脾胃功能。

2,不宜在潮湿的环境里久留,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

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3,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让日光使得身体机能活跃起来;4,洗澡应洗热水澡,适当出汗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5,注意保暖。

湿遇温则行,遇寒则凝。

寒凉的天气不利水湿在体内运化,常伤及脾胃,因此痰湿体质在寒凉的天气症状较为明显。

天天养生提供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阅读,如果你很喜欢这些分享的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内容,希望你通过养生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找到通往健康之路的金钥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16卷第6期 1992鼻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嘲 

 ̄OURNAL OF SHANDONG COLLEGE 0F TRADITIONAL CHINESE ̄EDICINE 

Vo1.16,No.6 

1992 1·医史文献与考证· ; 历代医家对肥胖人痰湿体质的认识 

刘艳骑 Rl王l}7.卯; (中国中医研究阮基础理论研究所脏象研究室100700) 指导王琦 内窖撮薹通过对古今医家有关肥胖人痰湿体质的文献整理,归纳研究,论证了中医学“肥 人多痰湿 的理论渊源,初步阐述了肥胖人脉象与体型的关系,肥胖人痰温俸质与气虚证,阳 虚证,癣血证,痰湿证的关系,肥胖人痰湿体质的行为表现,痰湿体质发生与饮设因素的相关 性,以及补胂益气化痰之怯改善痰湿俸质的意义,补述了近年来痰湿体质在人群中的分布,丰富 了中医文献学研究,为肥胖^痰湿体质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 ,;二 关麓词肥胖人I痰湿俸质,气虚证 阳虚证 癣血证 疫龌证 理论韧究 辛撕. 

肥胖自古就有之,中国古代文献对此多 丽记述。 “札记*日; “肤革充盈,人之肥 也”。春秋战国时期的 黄帝内经 最早把 肥胖体型与体质联系起来,成为当初体质分 类的组成部分。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 就有三种体质类型与肥胖有关,即火形人、 土形人、水形人。“灵枢·卫气失常》进一 步把肥胖人分为膏型,脂型、肉型 直到宋 代杨仁斋在“仁斋指方·火湿分治论》中才 正式指出肥胖人的病理体质是: “肥人气虚 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 元代·朱丹溪在 丹溪治法心要 中首次提 出了 肥自人多痰湿”的观点,以后许多医 家对此多加引证、发挥,形成了在中医学中 特有的理论t“肥人多痰湿”,“善病中 风”。为痰湿体质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代 医学入门 ,不仅赞同地记述了 朱丹溪的观点,而且还对肥人的脉象与体型 的关系进行了描述t “肥人肉厚,脉宜沉 结 ,“人形矮则脉宜短促,人形长则脉宜 疏长 。清代Ⅸ石窒秘录 中谈及了肥胖人 痰湿体质与气的关系t“肥人多痰,乃气虚 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 。强调肥胖人 痰湿体质的形成与气虚的关系。清代叶天士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地应用了 体 质”一词,并对肥胖人的体质特点加以阐 述,其“呕吐”篇中在对一肥胖妇女干呕脚 痞的论治中指出: “凡论病,先论体质,形 象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肤柔白属 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 痰多湿……”叶氏从肥胖体型特征出发, 阐明肥胖人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 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说明痰湿是肥胖人的 基本病理特征。至于肥胖人的体质特点,陈 修园说, “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 痰湿颇多。”章虚谷在 医门棒喝》中云: “如体丰色白,皮嫩肌松,脉大而软,食唛 虽多,每日痰涎,此阴盛阳虚之质。 说明肥 人多痰多湿多气虚。清代医家张聿青所著的 好 聿青医案》中更是明确招出: 第体丰者 多湿多痰”。清末民初著名医家金子久说t “体肥丰腴,肌肤柔白,阳虚禀质显然,体质 魁梧,似属阳虚,素嗜茶酒,必有内湿,湿 痰偏多,无有不亏也。 (《医林荟萃*) 认为肥胖人有阳虚质和痰湿质的存在。强诃 形体肥胖之人,其体质类型多偏于痍湿. 肥胖人痰湿体质的行为表现,清代医家 张石顽指出; “终日劳动,及静息反困倦身 

(总4O9)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i6卷 痛者 是劳动之时气鼓痰行,静息时痰凝阻 其气也。 (《读医随笔 )这是由于痰湿 过盛或脾虚生痰,阻遏脾阳的结果。Ⅸ诸病 源侯论 中也记载: “气短好眠,为诸痰之 候。”可见困倦和身重不爽是痰湿体质的特 征性表现。 痰湿体质的一些特征性表现,与痰浊的 积聚有着密切的关系。痰浊是津液运化过程 中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若血脉壅塞或血积既 久亦可成为痰。《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中 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 不消散,故成痰也。”明代 医学入门·痰 分新久》日t “痰乃津血所成,随气升 降,气血调和则流行不聚,内外伤则壅逆为 患”。说明气的运动对痰的形成有很大的影 响。《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 说:“痰 即人之津液……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 营卫充,而痰涎皆本身气,若化失其正,则 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成痰涎……”痰 湿肥胖人尚表现出兼气虚,血瘀,阳虚之不 同,一般以挟气虚为多。朱丹溪说;“肥白 之人,祝困怠情是气虚。”( 丹溪治法心 要》)“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如肥自人气 虚而挟痰者,四君子汤,倍蜜炙黄芪加半 夏、橘红,或加川芎,荆芥穗,以清利关耳 也。”(《丹溪治法心要》)张景岳对肥人兼 气虚之证解释到r‘ 何以肥人反多气虚?盖 人之形体,骨为君,肉为臣也。肥人者,柔 胜于剐,阴胜于阳也。且肉以血成,总属阴 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景岳垒书 非风诸症治法 )陈士铎亦说: “肥人多 疲,乃气虚也……”(《辨1正录》)沈金 螯、珏昂等人也有相同的认识。由此可以看 出,。肥胖人的体质特点,有痰湿体质和痰湿 挟气虚体质的不同。 痰湿体质之人还常兼有瘀血证。“灵枢 逆顺肥瘦》说t 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 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 气涩以迟。”明确指出肥胖人“血浊”,浊 有瘀的含义,这与现代研究发现肥胖人血液 粘稠度增高,微循环异常相吻合。另一方 面,痰瘀又可相互影响, 《景岳全书 中有 

日:“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全身, 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浊则凝聚而为痰-一 ”说明瘀血可以碍气,气不布津而成痰, 形成痰湿兼瘀血之汪。 痰湿体质亦可兼阳虚证。阳虚主要是脾 阳不足,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不能正常 运化,则聚而为痰。朱丹溪曾明确地指出: 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 明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理脾则如烈日当 空,痰浊明凝自散。”(“丹溪治法心要》) 如果脾阳虚日久不复,则使形盛而气不足阳 继虚,阳虚则寒生,加重畏寒肢冷,进一步 发展则会出现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肾阳不 足的表现,形成脾肾阳虚证。“鞠塘医话 中 就有“肥人之病,虑虚其阳”的训教,说明肥 人痰湿体质的形成与阳虚有着密切的关系。 痰湿体质的发生与饮食因素有关。多饮 多食,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而“饮食目 倍,肠胃乃伤”(Ⅸ素问·痹论 ),另一 方面,水谷精微超过了机体生哩自身需求, 滞留体内凝结成痰。明·李梃说: “饮水及 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 成痰。”(《医学入门 )清·张璐亦说: “膏粱过厚之人,每多痰”。( 张氏医 通 )清·沈金鳌也有“饮啖过度,好食油 麦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 杂病 源流犀烛 )之论。 脾主运化,包括了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 两个方面,肥胖人痰湿体质的形成与脾胃功 能有着重要的关系。影响脾胃运化功能,除 了上述饮食因素外,脾胃本身的虚弱也是形 成痰湿体质的重要方面。隋·巢元方“诸病 源候论·虚劳痰饮候》中载t “劳狎之人脾 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元 朱丹溪对此多有阐述: “痰之为物,随气 升降,无处不到,脾虚者宜补脾气以运痰降 下。”( 丹溪治法心要 )张景岳对脾虚生 痰的论述更为精详: “夫人之多痰,悉由中 虚而然……不观之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 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惟是不能 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虚不能化食,而食 即为痰也。……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刘艳骄:历代医家对肥胖人痰湿体质的认识 化。而水液尽为痰也……”“惟脾虚饮食不 能消化而作痰者,其变最多,但当词理脾 

胃,使其气强,则自无食积之虑,而痰饮即 皆血气矣。若脾气微虚,不能制湿,或不能 运化而为痰者,其证必食减、神倦,或兼痞 闷等证”。关于补脾与化痰的关系,明·王 肯堂说; “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 于肺,而瘀以成焉者也。故治痰先补脾,脾 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证治准 绳 )至于补脾化痰的结果如何呢?清·沈 金鳌说t“然而痰之多者,多由脾气之湿, 今健其脾气,则水湿之气下行,水湿既不留 于脾中,又何从上而出,况又加之消痰之圣 药,则痰有不安静速之者乎。”由此看出, 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减弱,致使痰湿内生, 是形成痰湿体质的内在根源。补脾益气化痰 之法是改善肥胖人痰湿体质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对肥胖人多痰湿的 体质论述最多,运用也最多,同时也认为痰 湿证.气虚证、瘀血证、阳虚证是肥胖人痰 湿体质常见的兼捷证候,这为中医痰湿体质 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1 0年来,随着中医体质研究的深入及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应用, 许多学者分别对肥胖人体质状况进行了调 研,发现痰湿体质的人较多。申屠瑾对800 例肥胖人的调研结果表明:肥胖人群中脾虚 痰湿型占44.22和,胃热湿阻型占26和,肝 气郁结型占l7.13珈,脾肾两虚型为12.62和 cI }张超群对中医 肥人多疲湿 的论点进 行了配对调研,结果表明;以痰为突出表现 的占肥胖人的67.69%,远高于非肥胖人的 比例(33.85嘶)[2 ;何裕民调研结果表 明:肥胖人群中,除正常体质外,阳虚体质 约占22.5哆,痰湿体质和兼挟痰湿体质分别 占l4.7和和35.9嘶∞ ;朱秉匡对老年肥胖 人群的调研表明:痰湿体质占76.55哆,瘀滞 

型体质占63.27哆,阳虚体质多达81.64和 “]这些结果均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是肥 

胖人体质的重要类型,研究肥胖人费稀体质 的特征及内涵很有必要。 通过历代医家(包括现代医家)有关肥胖 人体质的文献整理、归纳研究,使我们清楚地 看到 肥胖人多痰湿 的理论,是历代医家长 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丰富的理论依 据和实践基础;研究肥胖人痰湿体质的文献 资料,不仅丰富了中医文献学的研究,也为肥 胖人痰湿体质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是肥胖人痰湿体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申屠强.B0O倒 纯性肥群患者与中医好量妁美幕. 中国医药学摄.199OI5(e)-22 C2]张超群.从流行病学辑l讨肥人多痰.北京中医学院学 拉,199DIl3(d).9 [3]何裙民,等.论肥凡多鼠也簌韫、痉人多田盘虫旺.中 西医结合杂志,l995,5(11) 674 F43朱秉匡,辱.1075帝I老年^体型与体质差景的分析.中 苴医药学报,l9虬,3(S)I 57 

(收稿目期 1992—08—11) 

信息之亩· 大黄治慢性肾功能不全须选择适应证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992年第2期“慢性肾功 能不全(CRF)巾医辨活的几点认识 一文指出; 大黄是目前被认为治疗CRF的一种有前途的中药, 但橘床实践证目,大黄对CRF并非备期都有效, 而是有一定适应证。目前认为大黄对CRF的部分 早、中期病例育效,对终末期患者无明显效果。早期 应用是关键,并要辨证施用。应根据病情、体质, 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情况,血压高低、电解质 情况、排便次数,掌握好剂量、配伍、用药时间及 间隔时间,并注意电解质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