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1 概述

1.1项目背景

黄陂区是武汉市版图面积最大的新城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分别占武汉市的1/4和1/8,是武汉市的北大门。不久前制定的“十一五”规划,黄陂确定“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把黄陂建设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新型工业区、都市农业区、现代物流区、生态旅游区、宜人居住区”的战略目标。

武汉市黄陂区处于《全国国土规划总体规划纲要》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区位交通优越,发展空间巨大。区域内的武汉临空经济区是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规划建设项目。根据武汉市《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武汉临空经济区是武汉市重点发展的八大主体功能区之一。其中航空企业总部区位于黄陂区北部新城西南侧,属宋家岗地区,该总部区的建设将成为临空经济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临空经济区某某道路工程南起于临空南路,北止于临空中路,路线全长522.297m (桩号K0+000~K0+522.297),设计速度为30km/h,道路红线宽30m。项目的建设对经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沟通区域内相关道路的横向连接、完善区域路网规划、推动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设计依据

1、《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

2、《黄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某某1:500地形图;

4、区发改委关于《武汉临空经济区某某道路工程

可行性研究》的批复(陂发改投资【2017】356号);

5、武汉临空经济区某某道路工程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意见;

6、本项目工程勘察报告和纵、横断面测量资料;

7、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及国家、湖北省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1.3执行工程初步设计意见批复情况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和内容:本次某某道路排水工程西起临空南路,沿线与福乐路相交,东至临空中路,施工全长1074.386m,规划路幅宽20m,采用“一块板”断面形式,标准横断面布置为12m车行道+2×4m人行道。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某某道路排水工程的道路、排水、给水、电力、通信、照明工程等。

执行情况:本次设计严格按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

1.4 工程范围、建设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1.4.1 工程范围

拟建某某道路工程南起于临空南路,北止于临空中路,路线全长522.297m,红线宽为30m。设计范围为临空南路至临空中路段平交口,且两平交口均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起、止里程分别为K0+000(坐标:X=3406542.1156,Y=525360.5667)、K0+522.297(坐标:X= 3407038.1078,Y=525524.2310)。施工起点(X=525364.515,Y=3406554.081),施工止点(X=3407034.946,Y=525523.127)。

标准断面形式为:红线宽30m=4.0m(人行道含树池)+3.5m(非机动车道含树池)+15.0m(行车道)+3.5m(非机动车道含树池)+4.0m(人行道含树池)。

1.4.2 建设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排水、给水、电力、通信、照明、绿化工程等。

2 工程主要建设条件

2.1场地地形地貌、气象情况

拟建道路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境内,路线起点位于临空南路,自南向北布展,终点接临空中路,附近路网大部分形成,交通较为便利。拟建道路沿线主要为剥蚀堆积垄岗状平原地貌,沿线地形起伏较小,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地面标高一般在23~25m,相当于长江Ⅲ级阶地。

黄陂区内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1100~1450mm,雨水多集中在4~10月份,约占全年雨量84%~88%。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达2262.0mm,最少仅657.1mm。季节降水分配不均,夏季雨量最多430~530mm,占全年雨量36%~45%。多年平均器皿蒸发量1447.9mm,绝对湿度年平均为16.4毫巴,湿度系数0.90,大气影响急剧深度1.35m。区内4~7月盛行东南风,其余月份多为北风和东北风,最大风速29.6m/s,风向西北,最大风力10级。大风以4月最多,9、10月最少。

2.2 沿线周边环境、控制性建筑、地上地下管线情况

2.2.1 沿线周边环境与建筑情况

某某道路排水工程起终点现状为已修建城市道路,拟建道路两侧为房建施工区域。

2.2.2 沿线地上地下管线情况

拟建道路勘察范围内未发现管线、障碍物等不利埋藏物分布。

2.3工程地质

2.3.1地质构造

勘察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的四级构造单元武汉台褶束以西与江汉平原(断陷)的东北部的交接地带。江汉平原(断陷)是在古老变质岩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中生代盆地。在白垩~第三纪红色沉积盆地之上,又堆积了一套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组成江汉平原广泛分布的第四纪沉积物,项目区内地质构造行迹被第四纪沉积物全部覆盖,成为隐伏构造,附近无活动断裂经过,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2.3.2场区地层结构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野外地质调绘与钻探成果,拟建道路沿线出露及揭露的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类(Qml)和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Q2al+pl)成因粘性土层及粘性土夹砾石层。根据地层时代由新到老的顺序,对勘察区内的地层进行分述而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主要为素填土,道路沿线均有分布,黄褐色为主,松散状,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及砖块,局部夹较多建筑垃圾,均匀性较差,堆填年限小于1年。

2. 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l)

该层在拟建道路沿线广泛分布,为河流冲洪积形成的松散堆积层。

上部主要为褐黄色、棕红色粉质粘土及粘土,以硬塑状为主,局部经水泡作用呈可塑状。具网纹状结构,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水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石及针铁矿等,结构紧密。局部夹石英质砾石。局部具弱膨胀性。

下部为粘土夹砾石层,由棕红色、灰白色粘土及砾石组成,具二元结构特征,砾石含量20-25%不等,成分为石英及脉石英,分选较差,粒径一般在3~40mm,多呈圆棱状。砾石空间分布不稳定,常呈透镜状零星分布,局部富集较多卵石。

地层主要特征表

2.3.3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

1.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武汉市区域地质资料,拟建道路范围内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本次勘察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采空区、滑坡、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适宜道路建设。

2.特殊性岩土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拟建道路范围内的特殊性岩土有人工填土和膨胀性土。

3.人工填土

道路沿线广泛分布人工类填土,局部地段为临时堆弃土,厚度变化较大,主要由粘性土新近回填而成,未经压实或稍作压实,没有达到路基土的压实要求。沿线人工填积层分布情况见表2.8.2-1。

沿线人工填积层分布情况表

道路范围内老粘土为第②-1层粉质粘土和②-2粘土,根据本次勘察所采取的5组样品的试验成果,其自由膨胀率为13~49%,其中自由膨胀率小于40%的样品有3组、大于或等于40%的样品有2组,说明拟建道路范围内老粘性土普遍具弱膨胀性。

2.4场地地基土工程特性评价

2.4.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拟建道路沿线:①无动力地质作用的破坏影响;②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因此道路沿线场地稳定。

拟建道路沿线:①场地稳定;②土质较均匀、密实,地基稳定性较好;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很小;④地形相对较平坦,排水条件较好。因此道路沿线场地适宜道路工程的建设。

2.4.2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拟建道路地处Ⅲ级阶地,现状地形较为平坦,起伏较小,可作为路基持力层的土层状态有可塑和硬塑,厚度变化较小,坡度小于10%,属较均匀地基。

2.5路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本次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成果,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分布有人工填土(Q ml)层和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Qal+pl 2)层。

拟建道路上部为素填土,厚度变化较大,建议进行换填或压实处理,对厚度大于3m的素填土进行强夯或复合地基加固处理;并建议对设计路面表层的膨胀土(②-2层老粘性土)进行掺灰改良处理。

2.6水文地质条件

2.6.1地表水

拟建道路范围内地表水不发育,勘察期间,仅局部坑洼处有少量积水。

根据本次勘察在拟建道路西侧约300m附近水沟所采取地表水样分析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5条判定,拟建道路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2.6.2地下水

拟建道路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人工填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勘察期间,实测地下水位埋深1.30~1.80m,相当于标高22.56~23.99m。水位、水量与地形及季节关系密切,并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水量总体较为贫乏。地下水对工程一般影响较小,施工时可及时抽排疏干处理。

2.6.3地表水及地下水腐蚀性判定

根据本次勘察在LK5(K0+331)钻孔所采取地下水样分析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5条判定,拟建道路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2.7场地地震效应

拟建场地超出了《武汉市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的范围,因此不进行地震小区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武汉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设计特征周期均为0.35s,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拟建道路可按六度设防;排水管涵均属标准设防类,按六度设防。

3 设计技术标准

3.1 主要采用的规范

3.1.1 道路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 193-2012)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194-2013)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3.1.2 给排水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年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50332-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2015年版)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143-2010) 《水及燃气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GB/T13295-201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 -2003)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1-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 《基坑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159-20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201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武汉地区市政管线检查井技术规定》(WJG 220-2012)《市政公用工程细部构造做法》湖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推荐图 (13EZ001)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06MS201) 3.1.3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1995)

《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3.1.4 电气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道路照明用LED灯性能要求》(GB 24907-2010-T)《LED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 T31832-201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74-2006)《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 (07SD101-8) 《通信管道人孔和手孔图集》(YD5178-2009)3.1.4 其它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3.2 设计技术标准

3.2.1 道路、交通

1.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2. 设计车速:30km/h。

3.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设计年限:10年。

4. 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道路设计不设防。

5. 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小于20MPa。

6. 停车视距:不小于30m;会车视距:不小于60m。

7. 路面设计轴载:BZZ—100KN。

8. 机动车道最小净空:≥4.5m。

3.2.2 给排水

1、给水设计标准

给水设计流量计算标准

给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

86400

k

*

n

*

q

*

F

式中:Q—给水设计流量(L/s)

F—服务面积(ha);

q—给水量标准(L/人·d);

n—人口密度(人/ha);

k—日变化系数取1.5;

给水量按q=280L/(人·天),人口密度按n=120人/ha计,浇洒道路绿化用水量按2.5L/(m2*d),管网漏失水量按0.15考虑,消防水量仅供校核。

2、排水体制

根据《武汉市临空经济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4~2030)中确定的原则,该地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分散入河道、渠道,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3、排水计算标准

1)雨水设计标准

(1)雨水流量公式: Q=qψF

Q-雨水设计流量(L /s)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2)暴雨强度公式:雨水流量计算采用汉口暴雨强度公式:

[]

()604.0

37

.6

lg

58

.1

1

885

+

+

=

t

p

q

(L/s·ha)

暴雨重现期:道路排水系统P=2年;

设计降雨历时:t=t1+t2 (min) 其中,

地面集水时间: t1=10 (min)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 (min)按计算确定。

综合径流系数:ψ=0.65。

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a)。

2)污水设计标准

根据《武汉市临空经济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4~2030)中确定的原则,按污水计算建设用地面积该地区人口密度采用120cap/ha,人均综合污水量标准为230L/cap ?d,一类工业25 m 3/ha,二类工业70 m 3/ha。入渗水量按城市污水平均流量的10-15%确定。

3、排水结构技术标准

(1)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排水干管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污水水干管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其它均为丙类。

(3)场地类别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二级。

(4)设计活荷载:地面汽车荷载(机动车道):公路-Ⅰ级。

(5)本工程地下水按地面下1.0m计算。

(6)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3.2.3 照明

根据规划,某某为城市支路,根据《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为:

1、道路类型:城市支路

平均亮度[照度]:Lav[Eav]≥0.75(cd/㎡)[10(lx)]〈维持值〉。

照度均匀度: Emin/Eav≥0.3。

功率密度值:≥2车道机动车道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大于0.5W/㎡;<2车道机动车道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大于0.6W/㎡。

2、人行道要求平均照度不低于5lx(维持值)。

3、道路照明配电线路末端电压损失小于额定电压的10%。

4、电力管线结构设计标准:

①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③场地类别为市政工程建设场地Ⅱ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砌体施工质量等级为B级。

④设计荷载:车行道下地面荷载为城-A级;其它为地面堆载10kN/㎡。

⑤裂缝宽度控制:地下构筑物裂缝宽度控制:ωmax ≤0.2mm。

3.2.4道路绿化技术标准

1、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

2、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树冠为准,最小种植株距应为5m。

3、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5cm;慢长树不宜小于8cm。

4、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

5、沿线乔木与路灯杆柱间距应大于2m,其它间距要求应严格遵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表6.3.1的有关条款执行。

4 工程设计

4.1 道路工程

4.1.1线型设计

拟建某某道路工程南起临空南路,北至临空中路,全长522.297m,道路中线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对道路进行定位。道路线形顺直,无平曲线设置。

4.1.2道路平面设计

拟建某某道路工程南起临空南路,北至临空中路,全长522.297m,红线宽为30m。设计范围为临空南路至临空中路段平交口,且两平交口均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施工起点(X=525364.515,Y=3406554.081),施工止点(X=3407034.946,Y=525523.127)。

拟建某某道路工程南起临空南路,北至临空中路,道路依次相交的路口共2个,路口红线最小转弯半径为R=18m 。具体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本次设计设置路面直接停靠式公交站台两座。为方便残疾人通行,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并在人行横道线两端、交叉口等处设置无障碍设施。为便于人行道过街,设置在交

叉口处设置人行横道线,考虑交叉口距离较远,在两交叉口中间处设置一组人行横道线。 4.1.3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原则:

依据规划高程,在满足道路设计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现状道路及两侧的建设开发情况,按照尽量节省工程投资、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进行纵断面设计:

1) 满足排水要求;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包括管线综合的工程需要; 2) 尽量减少道路土方,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应与周边地块标高相协调; 3) 满足规范要求,保证道路行车顺畅和安全。

本次设计道路纵断面最大纵坡1.5%,最小纵坡0.474%,最小竖曲线半径为1200m 。 道路高程主要控制点为:

(1) 与临空南路交叉口高程 (桩号K0+000.000 h=23.24m ) (2).与临空中路交叉口高程 (桩号K0+522.297 h=24.318m )

道路竖曲线主要设计参数表

4.1.4标准横断面

设计道路标准路幅宽30m ,断面型式为“三块板”。其标准横断面布置为4.0m (人行道含树池)+3.5m (非机动车道含树池)+15.0m (行车道)+3.5m (非机动车道含树池)+4.0m (人行道含树池)。

车行道横坡为1.5%,坡向道路中心线两侧;路拱形式采用直线+圆曲线。非机动车

道人行道横坡为2%,坡向道路中心线。

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4.1.5路面结构

1.车行道结构

本道路位于临空经济区,周边正在开发建设,建设期重载车辆较多,对路面承载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次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具体结构为:

4cmAC-13C 细粒式改性沥青砼上面层(压实度≥95%);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

8cmAC-25C 粗粒式沥青砼下面层(压实度≥95%); 6mm 厚稀浆封层; 沥青透层油;

15cm 厚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7d 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 ,压实度≥98%); 15cm 厚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7d 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 ,压实度≥97%); 15cm 厚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7d 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 ,压实度≥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