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比较阅读(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 无案牍之劳形

12.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13.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答案:

11.D 12.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⑵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13.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14.C

15.(1)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2)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刘禹锡《陋室铭》和崔子玉《座右铭》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刘禹锡《陋室铭》和崔子玉《座右铭》,完成1519题。(共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xxxxxx,xxxx亭。xxxx: 何陋之有?(xx《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①。 隐心而后动②,谤议庸何伤③?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⑥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⑦。行行⑧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⑨,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 ①xx: xx;行动准则。②隐心而后动: 三思而后行。③谤议庸何伤: 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④xx: 褒奖。⑤在涅ni贵不缁zī: 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⑥暧暧: 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 刚强的样子。⑨xx节饮食:

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5.解释下列加点短语。(2分) ①惟吾xx()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往来无xx()④行之苟有xx()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誉不足xx,唯仁为xx。 17.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2分) 18.乙文作者不主张张扬个性和彰显自己真实的思想。文中哪几句可以看出来?(2分) 19.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但同时也应该摒弃的落后思想。 (2分) 参考 答案: 15.①品德高尚。②使身体劳累。 ③没有学问的人(或知识浅薄的人)。④如果能坚持(有恒心)。 (共2分。答对两个得1分) 16.

陋室铭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培训资料

《爱莲说》 译文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理解性默写: 1、写莲生长环境:(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和污,但又不孤高自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写莲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写莲清高风度的句子(比喻君子志洁清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点明主旨的句子(高度概括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偾世疾俗,暗含讥讽,表现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态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内容理解 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2、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答: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逐名利,贪慕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答: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主题 作者赞美了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表达了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爱莲说》对比阅读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

《爱莲说》《芙蕖》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③菡萏④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⑤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⑥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⑦,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 注:①群葩(pā):百花。葩:花。②荷钱:初生的荷叶,小如铜钱,所以称荷钱。③迨至:等到。迨:及,到。④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未开曰菡萏,已开曰芙蕖。⑤徂(cú):到。⑥资:资财,里指享受。⑦擎:高举,这里指耸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我于花之未开是.日更定矣 B.香远益清.以其境过清. C.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当余之.从师也 D.乃.复蒂下生莲久而乃.和 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问题,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B.【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划分为: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C.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手法,凝练传神地描写了莲的形象;【乙】文则运用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荷花由“出水之日”至“结实”的美景。 6.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错误是() A.【甲】文主要采用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B.【乙】文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按空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可目”的特点。 C.【甲】文从生长环境、体态气味和风度气韵三方面描述“莲”。 D.甲乙两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却不相同:甲文是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7、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知识点 1、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5、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6、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问答题 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阅读及答案

《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4分)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 【小题4】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乙文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答案 【小题1】D 【小题1】(1)我只(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2)没有嘈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甲文】《陋室铭》【乙文】《爱莲说》 10.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⑴惟吾德馨:__________ ⑵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 ⑶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 ⑷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 11.翻译句子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3分)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说”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B.《陋室铭》用比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爱莲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交往人之儒雅的角度论证了陋室不陋,表现居室主人情怀高洁傲岸,不屑与平民来往。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13.周敦颐“独爱莲”,是爱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入世态度;陶渊明“独爱菊”,是爱其“花之隐逸者也”的隐者风度。你认为刘禹锡是“莲”那样的君子,还是“菊”那样的隐士呢?请结合《陋室铭》中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4分) 《爱莲说》 译文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理解性默写: 1、写莲生长环境:(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和污,但又不孤高自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写莲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写莲清高风度的句子(比喻君子志洁清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点明主旨的句子(高度概括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偾世疾俗,暗含讥讽,表现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态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内容理解 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2、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爱莲说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

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附答案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以下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请解释文中划线字词的含义。(4分) (1)馨_________________ (2)劳____________________ (3)濯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C.从表达方式上看,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从句式上看,《陋室铭》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爱莲说》则为骈体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4.任选下面一个问题,作简要分析。(3分)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 3、鸿儒 ..()4、金经() 5、白丁 ..()..()6、丝竹 7、调素琴 ..()...()()8、案牍 9、劳形 ..()()10、甚蕃.() 11、淤泥 ..()12、不染.()13、濯.() 14、清涟 ..()..()15、妖.()16、亭亭 17、植.()18、亵玩 ..() ..()()19、隐逸 20、君子 ..()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问今是何世()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是进亦忧()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马也() 之无丝竹之乱耳()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无案牍之劳形() 花之隐逸者也()3、无丝竹之乱耳()花之富贵者也(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香远益清() 而濯清涟而不妖()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 6、可以调素琴() 7、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何 可爱甚蕃()同予者何人() 8、香远益清()9、晋陶渊明独爱菊() 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

《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答案

《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1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19.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0.(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1分)参考答案: 16.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17.B 18.A 19.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0.洁身自好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陋室铭》《孔子家语》对比阅读答案

《陋室铭》《孔子家语》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第10—13题。(共10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的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劳:____________ 居: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2.【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除“陋室”外也出现了两个“芝兰之室”,是哪两个?(2分) 13.【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段“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你怎样看待他们这种交友方式?(2分)参考答案: 10.使……劳累居住评分标准:每个词解释准确1分,共2分。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评分标准:答出反问语气,语序正确,语句流畅2分。 (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评分标准:语句流畅,意思对即可2分。 12.诸葛庐,子云亭。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1分,共2分。 13.示例1:他们的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分。 示例2:第二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应该与那些有道德的人(好人、善良的人等)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而第一种交友方式有看不起平民之意,这样的交友方式不可取2分。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语言通畅,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爱莲说》文言现象、选择、阅读题带答案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不蔓.不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生长枝蔓。 ②香远.益清: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③无丝竹之乱.耳: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词类活用,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⑥亭亭净植.:古今异义,古义:立。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 鲜 ①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 ②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远 ①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②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 ①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 ②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 3、判断文言句式: 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省略句,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二、选择题: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而不染(xū)

C.濯.清涟而不妖(zh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解析】A、fǎn B yū C zhu? D 正确。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解析】A少;鲜艳。B清幽;清澈。C空;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D 听说;听说。 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濯清涟而不妖”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解析】例句表转折。A表转折。B表并列。C表顺承。D表修饰。 4、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解析】A的。B的。C主谓之间。D的。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 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解析】A什么;什么。B可以;可以。C少;鲜艳。D使……劳累;使……劳累。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 B.无丝竹 ..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陋室铭》《陆游筑书巢》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4~19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 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 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 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4. 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①有仙则名(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妻子不觌( ) ④未尝不与书俱( ) 15. 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辄自笑 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16. 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 何陋之有 B 渔人甚异之 C 能以径寸之木 D 乃引客就观之 17. 阅读[甲] 文填空:(3分)[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 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 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18. 用原文填空。(3分)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 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 甲文中的“”来表达。19.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 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2分)参考答案:14. 略(4分)15.(1)孔子说:“有什 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16.(B D) (2分)17.(3分)托物言志;“诸葛庐”“子云亭” 18. 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19. 开放性试 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陆游筑 书巢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 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 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 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 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 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 象鸟窝。”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乙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第一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②案牍 ..之劳.形()() ③有仙则名.()④惟吾德馨.() ⑤亭亭 ..净植()⑥宜.乎众矣() ⑦斯.是陋室()⑧无丝竹 ..之乱耳()⑨不蔓不枝.() ⑩陶后鲜.有闻()⑾可爱者甚蕃.()⑿花之君子 ..者也()⒀濯.清涟而不妖()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简要说说真正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5、甲乙两文从立意方式看都运用了的写作手法,但又有所不同。乙文是通过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甲文则以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室”之,只写“陋室”。 6、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集、、于一体。 7、虚词的用法: (1)“之”的用法: A组:①无丝竹之.乱耳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析:用于主谓间,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B组:①何陋之.有析: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C组: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花之.隐逸者也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④牡丹之.爱析:相当于“的”,定语标志。 D组:渔人甚异之.析:相当于“他(她、它)”(这里指桃林奇景) (2)“而”的用法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析: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但是”“可是”“却” ③温故而知新。析: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8、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写法,甲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乙文则以莲花自况,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和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9、两文在写作特点上的共同之处是托物言志。《陋室铭》借陋室传达自已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爱莲说》借莲花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 10、两文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 11、从句式上看,都骈散结合。《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富于变化;《陋室铭》为骈体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 第二组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惟.吾德馨()(2)亭亭净植.()(3)无案牍之劳形.()(4)濯清涟而不妖.()2、选择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 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爱莲说》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②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⑾,后先相继,自夏徂③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④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⑤,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⑥,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小如铜钱,所以称荷钱。②迨:及,到。③徂(cú):到。④资:资财,里指享受。⑤实:指莲子。 ⑥擎:高举,这里指耸立。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B.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D. 不蔓不枝青树翠蔓(《小石潭记》)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3.【甲】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 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甲】【乙】两文作一比较鉴赏。(2分) (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惟:)(馨:) 3、鸿儒 ..()(鸿:)(儒:) 4、金经() 5、白丁 ..() ..() 6、丝竹 7、调素琴 ..()...(调:)(素琴:) 8、案牍 9、劳形 ..()(形:) 10、甚蕃.() 11、淤泥 ..() 12、不染.() 13、濯.() 14、清涟 ..()..() 15、妖.() 16、亭亭 17、植.() 18、亵玩 ..() ..()(亵:) 19、隐逸 20、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问今是何世()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是进亦忧()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马也() 之无丝竹之乱耳()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无案牍之劳形() 花之隐逸者也() 3、无丝竹之乱耳() 花之富贵者也()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香远益清() 而濯清涟而不妖()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 6、可以调素琴() 7、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何 可爱甚蕃()同予者何人() 8、香远益清() 9、晋陶渊明独爱菊() 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 处江湖之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西蜀子云亭() 11、有仙则名() 云有说笑有鸿儒()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大全

(一)【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xx。xxxx: “何陋之有? ” 【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2)可以调素琴() (3)xx鲜有闻() (4)宜乎众矣()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xx诸 xx,xxxx亭。xxxx: “何陋之有?” (xx《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吟,悲 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 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 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 (《陆游筑书巢》) 注释: ①椟: d 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 d í,相见。 16.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2)妻子不觌() (3)无案牍之劳形() (4)或栖于椟()

爱莲说的阅读题及答案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说是一种文体。《爱莲说》的意思是(),作者()是()代的著名的()家。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蕃濯妖植亵鲜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文中的李唐指的是()朝代. 5、文中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6、文中加横线的两个“独”字有怎样的作用? 7、本文描写莲花的美好的形象,赋予莲花美好的品格。用文中原句填写内容并说明赋予莲花什么品格?象征君子怎样的品德? (1)、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括莲花的品质,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根据这个结论将莲花比作花中君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以君子比喻莲花,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9、作者在文中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在表示什么? 10、文中写莲花,赞美莲花的高洁可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