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事年表

孔子大事年表
孔子大事年表

时间地点故事景点历史依据

古历今历年

龄古称今

具体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夏历八月二十七公元前

551年

1

鲁国陬邑

昌平乡鲁

源林

曲阜城东

南鲁源村

(据传,在

尼山下“坤

灵洞”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

仲尼。

1尼丘山(今

名尼山):曲

阜市城东南

30公里

2 曲阜城东

南鲁源村

《史记·孔子世家》

记载

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

549年

3

1防山

2曲阜阙

1曲阜东

25里处梁

公林

2 曲阜城

父亲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母亲

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曲阜阙里宾

舍(四星级旅

游涉外饭店)

《礼记·檀弓》《孔

子家语》记载

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546年

6

曲阜阙里曲阜城中“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

周景王元年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年

8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是周公封地,可

用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年

14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少年时代,

从事过各种劳动)

《论语·子罕》

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公元前

537年

1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

535年

17

1孔母颜征在卒。

2 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

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公元前

534年

18

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世人称为“长人”)

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公元前

533年

19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

十年公元前

532年

20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

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曲阜阙里山

2孔子任委吏(管仓库的小官)

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

532年

21

任乘田(管理牛羊的小吏)《孟子·万章下》

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

十七年公元前

525年

27

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左传·昭公十七

年》

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

523年

29

学琴于师襄子《阙里志》《孔子家

语·辨乐解》

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

522年

30

1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

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

立”。

2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

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3 开办平民教学。弟子颜回、冉雍、冉求、

商瞿等

1《论语·为政》

2《史记·孔子世家》

3《史记》

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公元前341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论语·八佾》

十四年518年岁2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

乐于苌弘。(当时南宫敬叔仅十二岁,故适周

之事可能在这之后,有待考证)

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

517年

35

东临

1鲁国发生内乱。“昭公率师击(季)平子,

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

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2途径泰山,“苛政猛于虎”的感叹。

1《史记·孔子世家》

2《礼记·檀弓下》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516年

36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

2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

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3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三月不知肉

味。

1《论语·颜渊》

2《史记·孔子世家》

3《论语·述而》

周敬王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515年

37

1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2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

1《孟子·万幸下》

2《礼记·檀弓下》

齐国国都临

孔子往,观其葬礼。

周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13年

39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

其度矣。”

《左传·昭公二十九

年》

周敬王八年,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

512年

40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人生观、世界观业已确

立,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论语·问政》

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公元前

505年

48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

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

但最终不仕。

《论语·述而》

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年

50

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

501年

51

中都山东汶上

县西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

四方则之。

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年

52

夹谷山

山东莱芜

市南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

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

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

《谷梁传·定公十

年》

山东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

周敬王二十一年,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

499年

53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孔丛子·陈士义》

周敬王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

498年

54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

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

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

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

途而废。

《孔子家语·相鲁》

《史记·孔子世家》

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年

55

1卫国帝

2陈国匡

1河南滑

2河南长

垣县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

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

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帝

丘。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

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

496年

56

卫国帝丘河

河南滑县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不

悦。

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年

57

鲁国鲁县山

曲阜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

493年

59

鲁国鲁县

—卫国帝

丘—宋国

睢阳

曲阜—河

南滑县—

河南商丘

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婉

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

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

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公元前

492年

60

陈国宛丘河

河南淮阳

城关一带

能明辨是非,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

489年

63

楚地负函河

河南信阳1孔子与弟子离陈国经蔡国去楚国,在陈蔡之

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疑孔子

之道,唯颜回不疑。

2孔子自蔡到楚。在负函叶公问政于孔子,并

1《史记·孔子世家》

2《论语·述而》

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周敬王三十二年,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年

64

卫国帝丘河

河南滑县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君

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

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

485年

67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年

68

鲁国鲁县山

曲阜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鲁终不用

孔,孔亦不求仕。孔子专心从事教育及整理

文献工作。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

《史记·孔子世家》

周敬王三十七年,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

483年

69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史记·孔子世家》

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

482年

70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史记·孔子世家》

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元前71颜回卒,孔子曰:“天丧子”。是年春,狩猎《论语·先进》

公十四年481年岁

鲁国鲁县山

东曲阜

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

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年

73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

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始创三孔(孔庙、孔

林、孔府)

《左传·哀公十六

年》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 (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 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 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 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 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 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鲁、齐夹谷之会,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 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 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 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 日期 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 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 5.与人为善; 弟 子 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孔子的资料50字

孔子的资料50字 孔子是个伟人,如何快速地记住他?下面由为大家带来孔子的短篇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简介50字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家世渊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

争于人。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世为鲁大夫。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五世亲尽,别为公族”,自弗父何让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孙以嘉字为氏,遂为孔氏。木金父生夷父睪(名睪,字夷父又作祈父),睪生防叔(名失考,为防邑大夫,因号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 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纥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叔梁纥与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被齐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纥侦察好敌情,挑选精壮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纪送出重围,然后重返防邑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病足,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复娶颜徵在,时叔梁纥已六十六岁,而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遂生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

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

孔子宅经(一)

孔子宅经 《孔子宅经》又名《孔子阴阳经》,分上下两部。上部讲阳宅六要:门、床、灶、井、厕、道。下部讲阴宅八法:纵、横、收、放、偏、全、聚、散。 孔子一生做了四件大事: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孔子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欲,不愈矩。孔子本人,48岁学《易经》,50岁彻底开悟。 《孔子宅经》是一部直观性强、通俗易懂的风水佳作。 一、如何用罗盘 首先要选好中心点,中心点又叫明堂、太极点。也就是家宅东西二分之一和南北二分之一两者的交界点。罗盘就放在此点上,从中间向四周看,向四面八方看,一圈360度,八卦中每个卦45度。我们看哪个卦多了,哪个卦少了,多了好在哪里?了不好在哪里? 二、八卦所代表的含义

例:001(如上图)。会有以下结论。 1.财气非常好,做事利润高(东南多出来) 2.莫名其妙开支大(洗手间为水,泄乾位) 3.夫妻易抬杠,意见不一致(西方电视为火克兑)例:002.如下图:

1.风水有利于女主人,女主人事业越做越大(西南多出一块) 2.不利于男主人事业和财运,不利夫妻感情(西北缺角) 例:003如下图: 1.鱼缸在正东方青龙落水。主辛苦劳累,有时还腰痛,难遇贵。 三、关于鱼缸位置 1.位置不能压青龙位 2.在白虎位能守财 3.在艮位,利于财源旺盛 4.在坎位,对腰、肾、泌尿系统不好 5.在巽位,不利于名声,易遭人妒忌 6.在坤位,对女主人不好,犯小人 7.鱼缸之鱼一般为6、7、9、11(每一品种) 8.鱼缸不能放置房子中间,压明堂,易有心脏问题。 9.鱼缸易方不易圆形。 10.调风水鱼易黑色、深色、金色、白色。 四、办公室风水 1.看老板桌的位置和方向 2.财神的位置 3.鱼缸的位置

8D元 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

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 一、知识填空 一、孔子的生平: 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____,后成为儒士,以传承_________为已任。 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_____,试图实现恢复____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没被采纳。 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___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_____。 二、孔子的思想 1、主要容:A儒家思想: (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_______,把___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核心:___,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_____”、“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3)中庸:把伦理畴的“___”和政治畴的“___”结合在一起,认为“_____”,要做到中庸的方法是“_______”。 B政治:主以____和___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C教育:(1)教育对象:开创____,“;______”,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_____”,而且要培养成“_____”。 (3)教学方法:注重______,注重_______。 (4)教学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___》《___》《___》《___》《易》《春秋》,2、2、地位和影响: A对中国: 大思想家,“_____”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_____奠定了中国______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________的核心容,历代封建君主都利用孔子的思想________,以___、____、____为核心的思想容渗透到________和________规之中。 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___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_____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容。 B 对亚洲:如越南、_____、______等国实行以_____为主的开科取士 C 对欧洲:欧洲______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二、选择题: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②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年代大事年表(高三历史)

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商(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济:刀耕火种,青铜器(作为权力、礼制的象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出现牛耕、铁器, 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后期:孔子仁老子道。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经济: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秦)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垄作法。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土地兼并。 科技文化:百家争鸣;《诗经》楚辞《风骚》;出现火药、“司南”。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民间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艰难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政治: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西汉时井渠法传入西域;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加重工商税收、抑制富商大贾。 文化:太学;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汉赋;秦汉绘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典雅(类似印象画派)。 对外关系: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25年—220年) 经济:出现一人一牛耕作方法;冶铁技术提高:煤为原料、水力鼓风;实行盐铁征税制,允许民间经营盐铁,笼 络豪强地主;“市”有固定区域(时间、空间限制)。 文化科技: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楷书始于东汉;河南洛阳《夫妇宴饮图》充满生活气息。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三国(220年—280年)西晋(265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 政治: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出现“草市”;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总体商品经济水平低下;江南经济开发。 文化:钟繇、王羲之楷书贡献;东晋行草大家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草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 魏晋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隋(581年—618年) 政治:开创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经济:京杭大运河。唐(618年—907年) 政治: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经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唐三彩(黄、褐、绿);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四大制窑业,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 绘;坊市分离、出现“夜市”。 科技文化: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 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887年发行《邸 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火药用于战争; 唐诗;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吸收印度波斯美 术风格分别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送子 天王图》;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盛极一时。 北宋(960年—1127年) 1069年王安石变法 政治:中央:“二府三司制”: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削弱宰相权利; 地方:收兵权、削实权、制钱谷。 科技文化:理学;活字印刷术(毕升);沈括《梦溪笔谈》 记载了指南针技术;文人画;宋词;宫廷画活跃, 画学兴起,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艺术史 学价值。 南宋(1127年—1276年) 经济:“市”的发展;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 饮食服务设施,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文化:宋词;朱熹推崇“理学”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开创“心学”。 元(1271年—1368年) 政治:创立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政教事务。 科技文化: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追求神韵意趣,其中写意画(文人画类)王冕《墨梅图》。 戏曲:元杂剧走向成熟;文学:元曲。 明(1368年—1644年) 政治: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孔子的资料

孔子的资料 篇一:有关孔子的资料 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 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 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 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 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 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

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有关立冬的民谚: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篇二:孔子的资料 孔子的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

孔子的求职“简历”

孔子的求职“简历” 孔子的头衔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几项。当我第N遍重读《史记·孔子世家》之际,忽然觉得,孔子还应该得到一个头衔——求职家。 孔子虽然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但是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死了。他从小过的是贫穷低贱的生活。孔子十几岁时,鲁国掌权大夫季氏大规模宴请国内知名的作家学者,孔子也兴冲冲地赶去参加。由于他还在为母亲披麻戴孝,加上年龄太小,被一个叫阳虎的大官给拦住了。这是孔子最早的一次求职行为,他想通过这样的社交活动谋求晋升之路。 17岁时,孔子在礼仪修养方面已经有些名气。鲁国大夫孟厘子临终遗言,让自己的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礼仪。教这两个贵族子弟礼仪,可能是孔子平生的第一份工作,而这份意外得

来的工作,奠定了孔子延续一生的职业——教学。 这份教学工作只是短期的辅导。自此,孔子就办起了私塾。不过,只是业余兼职性质的,等到年龄稍长,孔子就找了份正式一些的工作,做鲁国贵族季氏家的小管家,管理仓库货物。别看这份工作不起眼,它却是孔子日后人生起飞的一个基础。 在南宫敬叔的要求下,鲁国国君给了他们师徒一辆车、两匹马、一个仆人,让他们出国留学,去东周首都进修礼仪,实际上就是拜见老子。这一次出国进修,对孔子日后的招生工作大有好处。回到鲁国之后,拜孔子为师的人多了起来。 孔子30岁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宰相晏婴访问鲁国,询问秦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孔子的回答让齐景公颇为赏识。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动乱,于是避难到齐国,做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管家。 找这份工作,孔子是有野心的,他想通过高昭子攀上曾经赏识过自己的齐景公,进朝廷做官。齐景公果然接见了孔子,向他请教了如何

孔子电影简介

孔子电影简介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孔子电影基本信息《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孔子电影电影剧情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 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 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

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具备如此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却在影视作品中鲜有出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塑造这样一位千古伟人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关于颜回之死拍摄“颜回之死的场面是在秋季,地址选在国家游泳队的集训中心,为了体现冰层的真实性,剧组专门定制了几十吨重的真冰,如果放在水里,水下温度依然会降至零下,八个镜头拍摄了一个星期。 这场重场戏是任泉进组拍摄的第一场戏。 任泉尽管会游泳,但要潜到水下5米深处连续还是有一些顾虑,而且身上穿的厚棉衣入水后足足变成三吨重,虽然解决了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能潜到水下拍摄的问题,但是借助外力游上去变的不容易,

关于孔子的资料

关于孔子的资料 孔子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关于孔子你又知道多少?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孔子这个传奇人物,希望能帮到你。 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名孔丘,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人物生平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

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 《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超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 时间重大事件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时期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鸦片战争后,中国少数人有了民族觉醒的意识。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林则徐编成了《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协定关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享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权(协定关税)等等。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评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并绝对平均分配所有财物,这是一种空想,加上连年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4月23日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国库页岛。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

关于孔子的资料范文

关于孔子的资料范文 孔子 : 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前479 春秋战国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家、政 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

总和。儒学思想渗入中 __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的思想简介(哲学、政治、教育、伦理) 哲学上,孔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在他看来,“天”有人格、有意志,俨然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他讲“命”和“天命”,孔子主张天命观,“天”是万物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认为“天命”不可抗拒;但他所讲的“命”,与传统思想当作至上的人格神的意志的“命”,已经有所不同。他“不语怪、力、乱、神”,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焉知死”,对鬼神的态度显然将信将疑,因而不免闪烁其辞,其中多少含有唯物论的因素。此外,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在认识论上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 2.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又,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其根本点是尊卑贵贱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所谓“仁”,不仅指主观的道德修养,即“克己”、“爱人”,也指客观的伦理教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导读: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

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关孔子作文素材整理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 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 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 “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 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 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 主要资料。 家世渊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 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 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孔氏为 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世为鲁大夫。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五世亲 尽,别为公族”,自弗父何让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孙以嘉字为氏,遂为孔氏。 木金父生夷父睪(名睪,字夷父又作祈父),睪生防叔(名失考,为防邑大夫,因号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 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 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