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从语用等值看《儒林外史》社交指示语的英译

从语用等值看《儒林外史》社交指示语的英译《儒林外史》中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准确翻译这些社交指示语是其译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社交指示语翻译必然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文章将以语用等值理论为框架分析《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策略及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标签:语用等值;社交指示语;英译;《儒林外史》1.引言英汉语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且英汉社交指示语存在很大差异,英语社交指示语较少且比较笼统,汉语社交指示语较丰富且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原文所表达的指示文化信息在英译文中易出现缺失现象,译者也就很难做出绝对等值的翻译。
《儒林外史》是由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文中用了大量的社交指示语,杨宪益的英译文对其社交指示语做到了准确翻译,但其中也存在某些不恰当之处,文章主要从语用等值理论入手,以《儒林外史》原文及杨宪益、戴乃迭的对应英译文为例探讨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在英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翻译时所用的语用等值策略。
2.语用等值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语用等值追求的是话语语用意义的等值,即交际意图的等值。
语用学的发展促进了翻译等值理论的完善,“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何自然,1997:196)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跨文化翻译中必然存在诸多文化词汇空缺以及文化词语词义冲突等现象,这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表现地尤为突出,本文分析《儒林外史》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探究译者是如何运用语用等值原理将其所表达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的。
3.社交指示语指示语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的关系(Levinson,1983)。
第三章指示词语及其功能 (1)

第三章指示词语及其功能•什么叫指示词语•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指示词语的类别•指示词语的功能•思考与分析一、什么叫指示词语1、英语“deixis”的汉译英语“deixis”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
作为语用学术语,其汉译,语用学者有人译作“指示词语”,有人译作“指别”。
我们认为应译为“指示词语及其功能”才比较确切。
2、指示词语的定义指示词语,也称指示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即巴尔-希勒尔所谓的“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
”(见教材第39页)指示信息,就是指示词语所表达的指称意义或者隐含意义。
包括人称、时间、空间、移动等概念;也指话语进程、会话双方、相互识别及相互关系等。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3、指示系统的组织方式在面对面的言语交际中,指示系统一般是以自我(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语的指示中心:①中心人物一般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指示词语用例(1)我一个小时后回来。
假设你在某教室看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的纸条,你会选择等待还是离开?我们不能确定那个“我”究竟是谁,不知道“一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候,因为“我”和“一个小时后”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留下了这张纸条。
当这些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时,我们无法断定这句话中指示语的意义。
汉语言中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汉语言中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一、引言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是话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国外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学科的出现、确立和发展,学者们开始了对话语标记的语用研究。
但上述研究基本上是在连贯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只涉及到话语标记语在形式上对话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研究与讨论。
Blakemore则首先从认知一语用的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的作用进行研究,其理论依据就是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从而开辟了话语标记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运用了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含意理论,对话语标记的语义和语用意义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二、话语标记语的概念、特征及类型话语标记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固定的术语。
Jucker&Ziv认为,话语标记语指称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
Risselada&Spooren说“话语标记语可以定义为自然语言表达式,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听话者对语句之间,交际情景中各种因素之间连贯关系的理解过程”。
Fraser认为,句子的意义可分为两部分: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和非命题意义。
命题意义是指“发话人意欲引起受话人注意的世界状态(a state of the world)”,是句子的字面内容;非命题意义是指发话人隐含的交际意图,是话语的超符号意义亦即话语的语用含义。
话语标记就是指那些能使话语产生语用含义,使发话人准确向受话人传递语言信息的语言形式。
Fraser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就是点名或是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两个部分可以是比邻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可以是同一个人的话语,也可以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对话;话语标记不能创造语义关系,因为没有话语标记,这种语义关系其实也是存在的,使用话语标记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出这种语义关系。
从语用移情和离情看指示语运用

2021年第10期48文学研究从语用移情和离情看指示语运用杨青纯一、指示语的定义“指示语”是指在话语当中,而不是在语言当中,说话人以自身为参照,用语言表达式指涉语言外事物的过程。
在典型的言语行为过程中,必须有一名说话者和至少一名听话者参与。
言语行为参与者通常选用定的词语表示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现象或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评价等等。
而要对言语行为参与者所选用的这些词语做出确切的理解并明确其所指,就必须把它们和言语行为产生的具体环境即语境联系起来。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指示,这些词语也就是指示语。
因此,从定义上说,指示语是一切由语言环境(主要是交际主体)确定所指关系的词语。
二、语用移情与离情“移情”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的美学研究中,同时它也是个心理学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
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 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 移情主要体现的是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 然而有学者仍将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趋异视为一种移情现象。
而在语用学上,“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何自然,1991)。
与移情相反,人际交往中的离情就是交际双方或多方的情感及心理趋异,体现为情感或心理上的排他性甚至对立。
语用离情可以制造或拉大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表达说话人的冷淡和疏远。
语用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的分离, 说话人不再设身处地地为听话人着想, 而是蓄意通过某些话语来表达自己对所指对象的态度与情感。
按、指示语中的移情和离情3.1人称指示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何自然, 1988) 。
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
在特定情况下,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特定选择反映了说话人的语用移情或离情,体现了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相互关系的亲疏。
第06讲指示信息

汉语表示第一人称的自谦语有十多个:
鄙人、仆、小弟、不侈、不敏、小可、在
下、窃、愚等等。 直接抬高对方的称呼也很多: 您、您老、先生、阁下、师傅、老师、老 板、兄等等。 称自己的妻室为:老婆、贱内、内助; 称对方的妻室为:夫人、太太; 在社交场合以行政职务称呼对方:-科长、处长、-校长、-厅长、-经理、-总 等等。 说话人只有兼顾敬意与情感距离两方面因 素,才能进行成功的交际。 2013-12-13 17
二、指示信息 话语中的典型指示信息是一些指称信息,
包括时间、空间、移动等概念;也指话 语进程、会话双方相互识别及相互关系。 这些指示信息依靠一系列与语境有直接 联系的词语,通过它们的语法特征和意 义表达出来。 指示语具有能指的功能,指示信息具有 所指的作用。 指示信息缺失或不清楚会影响交际。
2013-12-13 19
例2:周总理重病期间,他在南开时的同学、身在 檀香山经营杂货店的黄春谷到北京旅游,写信问 候总理。当时总理已很少活动,这次出乎意料地 接见了他们夫妻俩。为什么破例呢?总理解释说: “本来没打算见黄出谷,看到他写给我的信,叫 我‘翔宇弟’,是老同学的口气,不落俗套,我 很欣赏,决定还是见见他。……如果他的信叫我 ‘总理’,写些恭维话,我就不见了。” 例3:《红高粱家族》中曾外祖母唠唠叨叨的话: “小祖宗哟,你不吃不喝,是成了仙还是化了佛, 你把娘难受死了。”
12
3.第三人称指示语
(1)第三人称借指第一、二人称
例14:你可不要忘记了老同学(我)呀!
例15:宝宝别哭了,奶奶(我)给买糖去。 例16:人家(我)可不是开玩笑的。 例17:有的人又不高兴了。 (2)第三人称指示语泛指 例18:人言可畏。 例19:一个人活着就要有点志气!
英汉指示语的语用差异及其原因建构——基于英语诗歌及其汉译中指示语的对比分析

V 12 N . 0.9 o3
长春师 范 学院学 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 a o l ghnN m l n esy H m n i dSc l c ne) or l f u cu o m i rt( u aie a oi i cs n Cm U v i tsn aS e
21年 5 00 月
Ma 2 1 y. 0 0
英 汉 指 示 语 的语用 差 异 及 其 原 因建 构
— —
基 于 英语诗 歌 及 其 汉译 中指 示语 的对 比分 析
贾军 红
( 昌学 院外 国语学 院 ,河南许 昌 4 10 ) 许 60 0
[ 摘
要]英语 诗歌及其 汉译中指示语 的使用 表现为对 等使 用 、非对等使用 、英 语 中使 用指示 语而汉
[ 文献标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
[ 文章编号 ]10 —1 X 21)3 00 一 4 08 7 ( 00 — 1 o 8 0 9
指 示语是 语 用学 的一 个 重 要 内容 ,是 话 语 和语 境 之 间 的关 系 在 语 言 结 构 上 的 反 映 ,是 一 种 对 人 、事 、
物 、时间或地点等的编码形式。指示语在英语诗歌中使用较多,目的是强化诗篇的衔接和连贯。本文通过对 比分 析英 语诗 歌 及其汉 译 中五种 指 示 语 的使 用 ,揭 示英 汉 指 示 语 的语 用 差 异 ,并 进 一 步 探讨 差异 产 生 的语 言、思维和文化等根源。文中用于分析的语料多选 自 《 英美诗歌名篇选读》 《 H和 英美名诗解读》 J J 。 英 汉指 示语 的语 用差 异 指 示语 在英 语诗 歌 和其汉译 中的使用 是不 同的 ,指示 语在 英语 中 的使 用要 比汉 语 丰富 。分 析表 明 :英 语 诗歌 及其 汉译 中指示语 的使用 大致有 四种 模式 :对 等模式 、非对 等模 式 、英语 中使 用指 示语 而汉 语无 指示 语 的模 式 、英语 中无指 示语 而汉语 使 用指示 语 的模 式 。 1 对 等模 式 . 些指示 语 在英语 和 其汉译 中的使用 是一致 的 ,形成 了指示 语 的对等 使用 。指 示语 的对 等使 用 主要是 英 语指示语在其汉译 中直译的缘故 ,而其所表达的指示信息基本是相同的。然而 ,不 同指示语的对等使用的程 度是 有差 异 的 。 人称 指示 语 的 翻译 非 常 灵 活 ,只 有 少 量 的人 称 指 示 在英 汉语 中是 对 等 使 用 的 ,主要 为 人 称 代 词 。如 “ o v i eadb yl e n dw l a epesr r e ( .Ma o e h as nt Seh r i C melewt m em v ,a ew l l t l ue po ” C i h n o i l h a s v r w :tePsi a hp edt H s l o e o Lv)中 的 眦 ,m ,和 w oe y e分别 被译 为 “ ,我 的 ,我们 ” 我 。大 部分人 称指 示 的使用 是不 对等 的 ,根据 所要 表 达的意义和汉译的要求 ,此类指示语 ( 如人名和名词)的汉译多为 自由翻译或加以省略 。 地点指示在英汉语 中多数情况下是对等的,特别是地名 ,其汉译多为音译或直译,所表达的指示信息在 英汉 语 中几乎 是相 同的 。城 市名 为音译 ,其他 地名 为直译 。H lnte op ghr R.F s:S pi ew l o s me t i e i e sp n e( o rt t p g o n b osO nw vn g 中的 hr 指代 前 文 中 的林 子 ,被译 为 “ 此 ” r k nB de ( a r e o yWod iaS o yE ei ) l n e e 在 。Bo l r g H r Ca :T oy i t n Bok nB de r l r g)译 为 “ oy i 布鲁 克林大 桥 ” 。 时 间指示 的对 等使 用 主要 包 括历法 时 间 ,季 节 ,一天 中 的具 体时 间 ,以及 一些其 他 时 间表 达 ,如 P .B. Sel O et t et n hL y的 d ewl d的名句 “f n r'IS a p n r hn ? 中的 “ 天 ,春天 ” oh sWi iWit I ,clSr gb f id ” e C' O" I e l i e ab e 冬 。 话 语 指示 在汉语 中使用较 少 ,汉译 中的话语 指示 多为直 译 ,与英 语话语 指 示是对 等 的 。而英 汉语 中的社 交指示为对等使用 ,且多采用直译 ,如 C aoe 1ePsoa hpe i Lvr .M rw 的 h a i t Sehr t Hs oe 中牧羊人称 听话人 l sn e do m v” ( 的爱人 ) yl e 我 o 。 2 非对等模式 .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称呼语是语言交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反应交际双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角色意义。
本文试图对汉语称呼语的一般情况进行归纳,并从语用角度着重分析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言外行为、预设功能及其社交指示作用。
标签:称呼语言外行为预设社交指示称呼语是交际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对他人的称呼有时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交际结果是否能够达到说话者的心理预期目的。
对现代汉语称呼语及语用进行分析归纳,不仅能够总结发展语言理论,而且对于怎样有效使用语言都具有指导意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实际上称呼语和称谓语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着差异。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
所谓称呼语,就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马宏基、常庆丰,1998)。
从使用情况看,称谓语多为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称呼语多为口语,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
称谓语的范围大于称呼语,几乎所有的称呼语都可以归为称谓语,但有些词语,比如“工人、农民、祖父、祖母”等,一般不能在日常交往中直接称呼,只能用作称谓语。
本文讨论的称呼语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能够用于交际、称呼的现代汉语词汇。
一、汉语称呼语的分类及变化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呼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但只局限在对解放前使用称呼语情况的描述,并未涉及到解放后的称呼语。
祝畹瑾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参照美国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中的研究模式,将现代汉语的称呼系统归纳为一张计算机流程图。
她根据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交往关系将称呼语分为6类,即: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称呼语,如“叔叔”“阿姨”;3.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别名、老小大+姓名”;4.通用称呼语,指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各成员的称呼,如“同志”“师傅”;5.职衔,指职位或头衔;6.零称呼用语,只用受话人所从事的职业名称或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如“民警”“骑自行车的”。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a3cd6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f.png)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