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我们科于2009年底在原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评估、优化,在每种优势病种原有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新增特色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腰痛

一、概念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疼痛的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

腰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

二、病因病机

腰为肾之府,督脉并于脊里,肾附其两旁,膀胱经挟脊络肾,故腰脊部经络、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可致腰痛。

发病多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属于实者,或感受风寒、坐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客于经络,气血阻滞;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及腰部闪挫撞击后未全恢复,腰部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属于虚者,常因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或房劳过度,损伐肾气,腰部经络失于温煦、濡养,可致腰痛。病位在腰部,与肾的功能失调及足太阳、督脉经气失和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腰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

三、临床表现

主症为腰部疼痛。兼见腰部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者,为寒湿腰痛;腰部有劳伤或外伤史,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者,为瘀血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常反复发作者,为肾虚腰痛;若兼见神疲、腰冷、脉沉为肾阳虚,若兼见虚烦、溲黄、舌红、脉细数为肾阴虚。

腰痛在腰脊中部者,为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两侧者,为足太阳经证。

四、诊断依据

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五、辩证施治

1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腰眼、肾俞、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者,配命门、太溪。督脉病证者,配后溪;足太阳经脉者,配申脉或养老。

操作: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湿腰痛、肾虚腰痛阳虚者加艾灸;瘀血腰痛在阿是穴、委中加刺络拔罐。

方义:近取阿是穴、腰眼、肾俞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肾俞又可补益肾气,灸之能去除寒湿;“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2特色治疗

长圆针治疗:取相应长度、粗细、刃型的长圆针,于腰部压痛点沿局麻针头探查的安全入路方向进针。为以防万一,增加安全性,还应注意:长圆针刃口方向,应与周围重要组织方向一致,以尽量避免可能的医源性损伤。用持笔法进针,垂直用指腕力缓慢逐渐加压。此时,因麻醉无疼痛感觉,可尽量缓慢按压,使皮肤形成深沟,让周围的组织,尤其是重要组织因缓慢按压而排挤避开长圆针入路,从而减少损伤的可能性。由于皮肤较为厚韧,阻力最大,进针时,应掌握进针方向和力度,不可猛浪突入,否则会导致不能控制深度和方向,造成针尖所到位置和层次不清,而影响安全性。

3.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腰骶椎、肾、神门,毫针刺后嘱患者活动腰部;或用掀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仔贴压。

(2)皮肤针法:取阿是穴,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隔日一次。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3)穴位注射法:取阿是穴或腰部其他腧穴,每次选1~2穴,用地塞米松注

射液5ml和普鲁卡因注射液2ml混合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六、按语

1.针灸治疗腰痛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前要注意明确诊断。风湿性腰痛和腰肌劳损疗效最好;腰椎病变和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可明显缓解症状;腰部小关节周围的韧带撕裂疗效较差;内脏疾患引起的腰痛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因脊椎结核、肿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属于针灸治疗范围。

2.平时要注意劳动姿势和体位,要加强腰肌锻炼。坚持用两手掌根揉擦腰部,早晚各1次,可减轻和防止腰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