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

【教材依据】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

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本课时是第二

课时,主要内容是血液循环的路线,以及动静脉血的转换。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即使学生对于心脏很熟悉,但是面对其内部复杂的结构,以及具体的生理过程,还是具有很大的难度。本节内容需要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心脏的基本结构,在了解心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于血液循环路线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此时对心脏,仅仅停留在结构的了解,而对具体作用以及它如何作为血液循环的泵,这个原理了解较少。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先回顾心脏结构打下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对本节“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对血液循环路线产生探究的兴趣和疑问;再通过教师引导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目的,学生自主实行探究,他们就能大致绘画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线;最后引入动脉血与静脉血,通过对路线图的完善,逐渐建立起大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图像辨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巩固提升。本节课的创新点就是学生利用好图形模具和身边的彩笔等工具,用不同颜色勾画出人体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在形象中理解抽象。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主导课堂,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利用学生活动,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中以小组积分比拼的鼓励形式,提升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①说出血液循环的两条具体路线

②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明确各血管以及心脏腔中血液类型方法与途径:在平面图的基础上,尝试用红笔和蓝笔画出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重点表示气体交换时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换

情感与评价: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小组比拼的竞争感以及合作学习精神;

增强学生对心脏生命意义的理解

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PPT课件,血液循环路线图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以及含义;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二、教学准备

提前绘制心脏示意图、制作ppt课件、收集相关习题以及课堂小组积分汇总表,为本节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三、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心脏的结构基础上实行展开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图像是本节课的第一要素,教学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图示,化繁为简,促动学生掌握,学生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形象上,这节课的亮点也就在于全程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在画路线中,自己体会与探究血液循环的具体走向。由此,第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就得到了很好的攻破。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这个教学重点的攻破,得益于红蓝笔的使用,当不同颜色出现的时候,就证明发生了气体的交换,只要学生把握住两条循环路线各自的目的,对于血液类型的转换就不成问题,当然课前提醒学生准备好相关材料用具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

当然,这种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难免会有一些懒于思考动手的学生,因为是小组活动,所以可能会有“漏网之鱼”,这就需要我通过作业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即时做好复习工作。

这节课也有一些易错点,比如每种血管、每个心脏的腔中流动的是哪种类型的血,必要时能够给学生总结一些口诀,比如“左动右静”等,协助学生理解记忆。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二,心脏在不断地跳动是在干什么呢? 三,血液是怎样流动的(血液循环)1.心脏的跳动会停止吗?它不断跳动是在 干什么? 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吧! 把心脏模型的这一端放入红色的血液中后, 模拟心脏跳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 收缩的时候,血液从心脏流出去。舒张 的时候,血液又流进心脏里来了。 那么,如果心脏在不断地跳动,血液就 会怎么样? 那血液在人体中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 1.实验 让我们继续模拟实验。你觉得要做成这 个模拟实验,还缺什么?【板书】 血液是在血管里流动的,老师为大家准 备了乳胶管,把它当做血管,血管a和血管 b。还有一个用来连接血管和心脏的金属接 口(这两样东西就在桌肚里,组长可以拿出 来) 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认真看步骤。 看懂了吗?有疑问可以提出来,或者你有提 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说一说。 1).先将这个金属端口连接上(图1) 2).将血管a和金属端连接,血管b与 蓝色端连接(图2) 3).再拔出金属端,吸入部分血液,再 重新安装上。(图3) 4).请注意,为了防止大家用力过猛导 致蓝色端飞出去,我们可以稍稍用力,像这 样,抵住它。(图4) 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肌肉的收缩和舒 张引起了心脏的跳动,所以,待会儿大家模 拟心脏跳动的时候,既要让它收缩,又要让 学生实验 水就会不断地流 出心脏,又流回心 脏。 血管 组长拿出乳胶 管和金属接口。

它舒张,慢慢地用力。否则蓝色端容易飞出 去的。我们可以捏住这里,抵住。 一边做一边仔细观察,血液在a、b管之间是怎样流动的。PPT 请你画下来。PPT 教师指导 2.交流 快好时,叫一组画得比较好的一组上黑板画箭头: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 心跳时,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呢?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交流 那一次又一次的心跳来临的时候呢? 就这样,血液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这样一个封闭的管道中,沿着同一个,固定的方向,不断地循环流动着。 【板书】心脏血液循环 总是通过血管a负责把心脏的血液运送出去,总是通过血管b负责把血液运送回心脏,那么,血管a我们就叫它:动脉血管,:血管b叫静脉血管。 【板书:动脉血管静脉血管】 3.当然,人体血管的分布比较复杂的, 出示图,看!为了更好的区分,特地给血管涂上了颜色,红色的代表动脉血管,蓝色的代表静脉血管。仔细看!人体的血管真的是遍布全身啊!你能看着图,说一说,血液在人体内是怎么循环流动的吗? 你可以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谁能上来说说? 还有谁能说得更好吗? 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 4.血液循环的意义 那血液为什么要不断地循环流动呢? 查阅资料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查一下书上的资料看看呢! 书上第54页的第2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教师适当小结:学生实验 收缩的时候,血液从心脏流到血管a,舒张的时候,从血管b流回心脏 血液就不断地从心脏流到血管a,从血管b流回心脏。 学生交流 你补充得很好,学生回答 阅读

血液循环教案

第一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

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教学目的 明确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掌握其发生机理、病理、病变化及对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方法 1、复习生理内容; 2、联系正常生理对比异常变化。 教具:动、静脉性充血挂图 标本:充血、淤血、梗死、槟榔 切片:显微镜示教——充血、淤血、出血 演示:栓塞试验,兔、蛙脂肪栓塞 幻灯:正常循环和各循环障碍幻灯片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概念 2、阐明发病原因、机理、类型,以及对机体影响 3、重点是结合临床和标本,讲明各血循障碍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复习生理内容 一、概念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二、血循环生理的作用 运送O2、营养物质 清除代谢产物、CO2 运送激素、传递热 调节:神经- 体液,并与其它系统尤其是呼吸、血液、泌尿系统的活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一般疾病情况下,由于心血管系变化血循障碍。首先通过神经- 体液的调节作用,发生代偿,维持正常血循,一旦失偿血循障碍。 三、类型 心脏机能障碍心肌负荷过重 全身性血循障碍原因(心血管变化)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全身各器管 心肌损害血循障碍 心包疾病 血管变化 血液质量变化(血液总量、成分、理化性状)

局部性血循障碍原因器官组织血量改变、流速变化 血管腔堵塞管腔内容物改变→血管异常(充血、瘀血) 血栓、栓塞 血管壁完整性破坏(水肿、出血) 四、淋巴循环障碍 淋巴循环:组织液淋巴毛细管淋巴液 ↓ 白细胞 彼此汇合淋巴管胸导管、右淋巴干静脉此循环过程也可发生障碍。 第一节充血 一、概念 局部组织的血管内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现象。 充血:hyperemia指局部血管组织血管扩张,流入的血液增多,含血量增多的现象,根据充血的原因、性质、发生的机理不同分为: 动脉性充血——常见的充血 静脉性充血——淤血 二、充血(动脉性充血)arferial hyperemia 1、概念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血管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此时静脉回流正常。 2、分类 生理性充血组织、血管机能活动增强时发生,如妊娠子宫、食后胃肠。 充血病理性充血血管运动性充血(神经性充血、轴突反射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 侧枝性充血 炎性充血 3、原因 机械等刺激 炎症早期变化 机体反应增高 总之是由于舒血管神经兴奋或缩血管神经抑制,血管扩张性物质释放(组胺、激肽)。 4、机制 神经性充血病因→感受器→反射性刺激缩血管神经抑制→充血 皮肤、粘膜→刺激后→轴突反射 机体→生物活性物质释放→血管壁平滑肌紧张度↓ 贫血后充血由于缺血→局部代谢产物蓄积(组胺等)→ 舒血管神经兴奋 压迫时→血管紧张度↓→外力突然 撤去→血液迅速流入——→血管扩张充血 侧技性充血这是一种代偿机能 5、病理变化

血液循环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学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也知道氧气会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血液。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的途径;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知道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观察小鱼心脏的实验;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变化及位置。 【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2.PPT演示:更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 3.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为1课时。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人体心脏模型 【教学板书】 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 上腔静脉 肺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主动脉 身体毛细血管网 体循环肺循环 【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 (包括时间 进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1.5min 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 了人体输送血液的泵——心 脏以及运输血液的通道—— 血管,也了解了血液中有许多 物质,如血浆、血细胞,那你 学生讨论 (有的认为是朝着 一个方向运动的, 有的则认为不是; 有的认为总是朝着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让他们对血液的 流动产生自己的 认识

病理学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专项练习题

1.锁骨骨折所造成的锁骨下静脉损伤可引起空气栓塞。 答案:对 2.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害无益。 答案:错 3.瘫痪病人易发生下肢血栓形成是因为血流缓慢。 答案:对 4.坏死组织.渗出物.血栓均可发生机化。 答案:对 5.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肾梗死。 答案:错 6.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持续痉挛可引起心肌梗死。 答案:对 7.脑梗死为凝固性坏死。 答案:错 8.动脉性充血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引起严重后果。 答案:对 9.实质性器官的严重淤血最后可导致组织坏死。 答案:对 10.发生梗死的小肠形状为节段状。 答案:对 11.发生心肌梗死时梗死的心肌呈不规则的地图形。 答案:对 12.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明显变薄。 答案:错 14.氮气栓塞发生的前提是气压骤然下降。 答案:对 15.空气栓塞发生的前提是静脉有破损。 答案:对 16.空气气泡具有膨胀性和压缩性。 答案:对 17.羊水栓子可以通过破裂的子宫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答案:对 18.肺出血性梗死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答案:错 19.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形成条件是心血管内膜损伤。 答案:对 20.红色血栓构成完整血栓的体部。 答案:错 21.白色血栓构成完整血栓的尾部。 答案:错 22.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造成肝脏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答案:对 23.栓子随血流栓塞于相应口径的血管腔。 答案:对 24.粉碎性骨折可引起脂肪栓塞。 答案:对 25.羊水栓塞主要是羊水中的液体成分造成堵塞。

26.贫血性梗死好发于组织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 答案:对 27.肾梗死病灶的切面呈灰白色、扇形。 答案:对 28.槟榔肝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斑纹。 答案:对 29.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答案:对 30.大量空气从静脉破损处入血可在心腔形成泡沫血造成阻塞。 答案:对 31.情绪激动时面部充血属于生理性充血。 答案:对 32.静脉性充血亦称淤血,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答案:对 33.出血是由心脏或血管破裂所致。 答案:错 34.血栓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的血栓是红色血栓。 答案:错 35.透明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 答案:错 36.脑动脉血栓栓塞时,其栓子来自 A.左心 B.右心 C.体静脉 D.肺动脉 答案:A 37. A.血栓 B.栓子 C.栓塞 D.血栓形成 答案:B 38.下列器官中最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是 A.心 B.肾 C.肠 D.肝 答案:C 39.心衰细胞是指心衰时出现的 A.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B.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 C.肺泡内吞噬尘埃的巨噬细胞 D.肺泡内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答案:D 40.门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引起淤血的器官是 A.脑 B.肝 C.肺 D.脾 答案:D 41.槟榔肝的形成原因是 A.肝脂肪变性 B.肝细胞水肿 C.肝慢性淤血 D.肝细胞萎缩 答案:C 42.构成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 A.纤维蛋白 B. C.红细胞 D.白细胞 答案:B 43.气体栓塞可发生于下列情况,除了 A.静脉注射时 B. C.单纯骨折时 D.潜水作业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苏教版科学五上心脏和血液循环备课教案

姓名:张亮 学校:扬州市梅岭小学 手机: 地址:扬州市史可法路2号 邮政编码:225002 电子邮件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科学 √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知道心脏的大致位置,会测量心跳。 二、能在自身找到脉搏,会测量脉搏。 二、教学课题 本课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心脏,了解血液循环,感受到血液循环器官与组织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懂得怎样保护心脏。 1、知道心脏的位置、大小、构成、运动方式与作用。 2、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了解血管的分类。 3、了解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意识到健康生活习惯对于心脏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 《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中的第三课,学生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之后,了解了心脏的大概位置,能模糊地感觉到心脏与肺很接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心脏及其作用,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解开呼吸与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借鉴已有知识探讨对于心脏的保护。 教学重点:学习心脏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的路线。 教学难点:认识脉搏与心跳的关系以及呼吸与血液循环的联系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教学实录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搜索到“心脏运动”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启发学生分析心脏的作用。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从而正确地认识心脏的情况,血液的循环路线,心脏的保护等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百度搜索】心跳的声音下载 播放心跳的声音,问:你听到了什么? 2、你了解心脏吗?

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生物科《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镇安镇中学林勇华 《血液循环》是《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版《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课堂目标: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以,把以上内容列为难点。在教学中, 利用编制顺口溜和简图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突破了难点。 一、血管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1.识记概念,分清知识点 根据概念认识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中,提示学生,三种血管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以心脏做区分点)来区分的,其中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离开心脏,相接直不并脉静和脉动而,脏心回流是向方动流液血的内管血脉静. 通,两者通过毛细血管相连通。实际运用中,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就是:“动离静回毛连通”。将顺口溜多读几次,学生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2.简图强化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 A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传身各器官的血管,所以,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大血管流向小血管(分散型血管); B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会心脏的血管,所以,静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小血管流向大血管(汇聚型血管); C 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毛细血管两端各是哪一种血管);由于毛细血管管腔非常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D 在相同级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各有不同,具体情况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以上四点理解后,马上进行解题训练(借助简图)如下图: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题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 of lung) 答案:a长期慢性肺淤血;b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c肺质地变硬; d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呈棕褐色。 2.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答案:a左心衰竭;b肺泡腔内;c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 槟榔肝(nutmeg liver) 答案: a慢性肝淤血;b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c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 4. 血栓形成(thrombosis) 答案: a活体的心脏活血管腔内;b血液成分凝固;c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5.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答案: 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b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c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 6.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答案: a循环血管腔内;b由纤维蛋白构成;c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7. 栓塞(embolism) 答案: a循环血液中;b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c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8. 梗死(infarct) 答案:a动脉血流中断;b无有效侧支循环;c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二、判断题 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答案:错误 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答案:错误 3.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肺动脉栓塞。 答案:错误 4.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答案:正确 5.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答案:错误 6.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答案:错误 三、选择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心衰细胞见于 A. 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B. 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 D. 肝淤血时肝脏内 E. 脾淤血时脾脏内 答案: A 2.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 A. 增多 B. 减少 C. 不变 D. 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 E. 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 答案: B 3.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 肺、肝及胃肠道 B. 肺、脑及胃肠道 C. 肝、脾及胃肠道 D. 肾、肺及胃肠道 E. 脾、肺及胃肠道 答案: C 4. 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

心脏和血液循环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三课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 科学教师:王晓飞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根据课标要求、《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建构主义原则及?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思想,以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体验、模拟等实践操作,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新知。 2.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设置?输液的药物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情境,从生疑到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3.刘默耕老师说过?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密接触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以便有效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探究效率。 4.?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努力创设一种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环境,信赖、接纳每位

学生,把赏识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在互评中共同发展。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也是本单元的结束课和总结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认识了人体的肺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其意义。来认识人体的心脏、心跳;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教学方法:对于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清晰,这些内容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所以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 1.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 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功能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高度的有序性。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分析】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四、教学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具有生命力的阳光课堂,成为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 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态度: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

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6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7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4)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对照插图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 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 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讨论、实验,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到的有关哈维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一杯凝固的猪血,两根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 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 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2、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学生提供),进一步提出问题:心脏为何不停的跳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P18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②带着问题,观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并模拟哈维的实验;③血液循环的概念。整合点二:实物展示台便于展示学生的作业,且便于批改,让学生印象深刻。3、新课 活动一 教师活动: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活动二 教师活动: 资料1显示: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资料2显示:在心脏的结构中,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的功能相适应。 展示血液循环动画,结合书本P17图,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动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自的路径,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及发生部位。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整合点三: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无法观察活体的循环过程,借助于动画,课件结合白板,便于学生反复观看,便于教师讲解时进行圈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 氧气↑↓二氧化碳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利用复习提问②解释,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反之则分离。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鲜红的动脉血→暗红的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分析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掌握淤血的原因和后果;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掌握栓子运行途径的规律。 2.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变化特点;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熟悉栓塞的类型和后果;熟悉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3.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了解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 二、作业与练习 【名词解释】 1.充血 2.动脉性充血 3.静脉性充血 4.心力衰竭细胞 5.肺褐色硬化 6.槟榔肝 7.出血 8.血栓形成 9.栓塞10.梗死 【填空】 1.举出五种常见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2.充血根据发生机理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3.在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动脉性充血可造成等严重后果。 4.静脉性充血的主要原因有、 和。 5.肺淤血多由心衰竭引起,而心衰竭可引起肝淤血。 6.槟榔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其中红是由于;黄是由于。

7.持续淤血的常见后果有、、 和。 8.出血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和。 9.出血时血液流人组织间隙或体腔称,组织内局限性大量出血可形成,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 和,皮肤粘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可看到和。 10.出血对人体的影响依出血的、、和 不同而异。 1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 12.血栓的类型有、、 和。 13.白色血栓主要由和少量构成,它的特点是容易,不容易。 14.微血栓主要由构成,最常见于。 15.血栓的结局有、、。 16.血栓形成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有、、 、。 17.来自体静脉及右心的栓子常栓塞到,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 18.栓塞的类型有栓塞、栓塞、栓塞、 栓塞及栓塞,其中最常见的是栓塞。 19.脑血栓是指脑动脉而造成管腔阻塞,脑栓塞则是指脑动脉中阻塞管腔,二者均可造成脑。 20.梗死根据含血量的多少可分为和 两大类。 21.梗死的原因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 1.槟榔肝是由____引起的: A.肝脂变 B.肝水变性 C.门脉性肝硬化 D.慢性肝淤血 E.坏死后性肝硬化 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淤血的后果: A.实质细胞的增生 B.出血 C.含铁血黄素沉积 D.间质细胞增生 E.可并发血栓形成 3.下列哪个器官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A.心 B.肾

C.肺 D.脑 E.脾 4.股静脉血栓脱落常栓塞: A.下腔静脉 B.右下肢大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肺动脉 5.下列梗死中,哪项属于液化性坏死? A.肺梗死 B.脑梗死 C.肠梗死 D.肾梗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E.脾梗死 6.右心衰竭时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肺、肝及胃肠道 B.肝、脾及胃肠道 C.脑、肺及胃肠道 D.肾、肺及胃肠道 E.脾、肺及胃肠道 7.肺栓塞的后果包括以下几点,但除外 A.急死 B.肺梗死 C.间质性肺炎 D.肺动脉高压 E.右心房扩大 8.右上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脑动脉 C.肝动脉 D.心冠状动脉

E.以上均不是 9.栓子是: A.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血栓 B.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菌落 C.循环血液内不溶于血液的异物 D.循环血液内脂肪和空气 E.以上都不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0.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下腔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右下肢大静脉 11.下述关于肺淤血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常可见心衰细胞 12.股静脉血栓形成时.下述哪种结局不易发生? A.阻塞血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B.机化 C.脱落 D.钙化 E.血流完全恢复正常 13.有关慢性肝淤血的叙述中,下列哪一项不妥?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窦扩张 C.肝细胞有萎缩 D.门静脉扩张 E.部分肝细胞脂变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学习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关于肺淤血的论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 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 肺泡内有水肿液 D 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 常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2. 下述有关肝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小叶间静脉扩张 B 中央静脉扩张 C 肝窦扩张 D 肝细胞萎缩 E 肝细胞脂肪变性 3. 槟榔肝是指: A肝脂肪变性伴淤胆 B 慢性肝淤血水肿 C门脉性肝硬化D慢性肝淤血脂肪变E坏死后性肝硬变 4. 引起血小板粘集堆最重要的物质有: A 凝血酶原 B 前列腺环素 C 组织胺 D ATP E ADP 5. 下述有关血栓形成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B 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 C 动脉内血栓可为混合血栓 D 静脉内血栓多为红色血栓 E 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素血栓 6. 下列部位中,血栓最常发生于: A 上肢静脉 B 下肢静脉 C 上腔静脉 D 下腔静脉 E 肺静脉 7. 下列哪些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 血管内膜损伤 B 血流停止 C 新生的血小板增多 D 癌组织的崩解产物 E 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8. 列关于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后果,哪项是正确的? A 常发性肺栓塞 B 常发性脑栓塞 C 诱发心壁穿破 D 阻断心室血流 E 不易发生机化 9. 肾栓塞的栓子多来自: A 肠系膜静脉的血栓脱落 B 下肢静脉的血栓脱落 C 上肢动脉的脱落 D 右心室的含菌血栓脱落 E 腹主动脉的附壁血栓脱落 10. 混合血栓可见于: A 静脉内柱状血栓的尾部 B 毛细血管内 C 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 D 动脉血栓的头部 E 心室内附壁血栓

血液循环 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 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血液循环教案

高霞 《血液循环教案》 CAI:两副动画片:车水马龙的交通图(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跳动的心脏图(人的命脉在哪里?) 师喊上课稍微停顿几秒种后说道:常言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人的命脉在哪里? CAI:血液循环图 师:请看,人的命脉在这里,这就是我们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人的命脉-----血液循环(引导学生说) CAI:显示课题第三节心脏 二、血液循环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人体的血液会怎样流动呢?是乱七八糟的流动还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请你想象并设计一下它们的流程好吗? 生:讨论想象并交流他们想象的流动方向 师:及时评价表扬,之后 CAI:血液循环的动画图片,教师分别演示血液循环的2条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生:学生观看引起激发学习的欲望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70页血液循环模式图讨论学习以下知识 CAI:1、体循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到心脏的哪一腔?(CAI:体循环) 2、肺循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到心脏的哪一腔?(肺循环) 3、体循环过程中,在何处发生了怎样的物质交换?血液成分由此发生了什么变化?(物质交换) 4、肺循环过程中,在何处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气体交换) 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他们的讨论 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以上学习知识的同时,逐一演示体循环、物质交换、肺循环、气体交换的动画片 学习完1、2问题后,关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2大组开展比赛的形式来进行,以收获苹果的多少决定胜负 师:在学生回答完第4问后,师引导学生说出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那么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是什么? 师展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本,培养皿的表面颜色怎样?为什么?底面的颜色怎样?为什么?学生讨论并交流原因 生:表面血液接触氧气多,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颜色鲜红,底面血液接触氧气少,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血液颜色变得暗红 师:强调我们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含氧量的多少来区分的 CAI:思考题: 关于“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有同学这样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