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
绿氨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

绿氨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绿氨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氮素肥料生产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绿氨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和优势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了该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绿氨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氮素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传统的氮肥生产技术存在很多问题,如能耗高、污染环境等。
绿氨技术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材料生产氮肥的新技术,具有能耗低、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优点。
因此,绿氨技术的研究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绿氨技术的原理和工艺流程绿氨技术是利用生物质或废弃物作为原料,通过催化剂、高温和高压等条件,合成氨氮肥。
其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处理、氨气合成、产物分离等环节。
具体来说,绿氨技术包括氨合成反应、气体分离和制备过程。
该技术的原理是将气相N2和H2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合成氨气。
其合成反应为:N2 + 3H2 → 2NH3通过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可以高效、低能耗地合成氨氮肥。
三、绿氨技术的优势和挑战绿氨技术相比传统氮肥生产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耗低,由于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材料,绿氨技术的生产成本比传统氮肥低;二是环保,通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三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废弃物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是绿氨技术的原料,有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然而,绿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研发难度大、成本较高、原料来源等问题。
因此,需要在技术研究和政策支持方面做出努力,加快绿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四、绿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消费和生产国家,氮肥的使用量居高不下。
绿氨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减少氮肥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绿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建议和展望为推动绿氨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绿氨技术的科研投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生产效率;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绿氨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强技术推广和示范,促进绿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024年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北京山区连作茶菊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范文

《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北京山区连作茶菊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北京山区连作茶菊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理使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能够显著提高茶菊的生长质量及土壤肥力,为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已经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作为新型肥料,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
北京山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茶菊是其特色作物之一。
因此,研究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北京山区连作茶菊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对于推动山区农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试验地点与材料试验地点位于北京市某山区茶菊种植区。
试验材料包括不同种类的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以及当地连作的茶菊品种。
2. 试验设计设置四个处理组:对照组(不施肥)、生物有机肥组、微生物菌剂组、生物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组合组。
每个处理组设置三个重复,并随机排列。
3. 施肥方法与时间在茶菊生长的关键期,分别对各处理组进行施肥。
生物有机肥以基肥和追肥的形式施用,微生物菌剂以叶面喷施的方式施用。
4.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茶菊的生长数据(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等),同时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三、结果与分析1. 对茶菊生长的影响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施用显著提高了茶菊的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
其中,生物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组合组的茶菊生长最为显著,其株高和叶面积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0%和25%。
2.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磷钾含量。
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5%-30%,氮磷钾含量也有显著提高。
此外,组合处理组的土壤肥力提高最为明显。
植物营养学与肥料利用

施肥方式:撒施、穴施、喷 施等,不同方式效果不同
环境影响:过量施肥导致环境 污染,如土壤退化、水体富营
养化等
肥料污染问题:土壤、水体、大气污染 成因:过量施用、不合理施用、肥料流失 解决方法:科学施肥、有机肥替代、精准施肥 案例分析:某地区肥料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
土壤退化原因:长期过度施用肥料,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 过度施用肥料的影响: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影响作物生长 解决方案: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微生物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推广绿色施肥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时间
施肥与灌溉相 结合:结合灌 溉进行施肥, 提高肥料利用
率
合理施肥的重要 性:提高作物产 量,减少环境污 染
肥料的选择:根 据作物需求和土 壤条件选择合适 的肥料
施肥方法:采用 科学的施肥方法, 如测土配方施肥、 水肥一体化等
环境保护:减少 肥料流失,保护 土壤和水源,降 低农业对环境的 影响
智能施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精准农业的定义和特点
有机肥料:来源 于植物和动物, 富含有机质和营 养元素,能改善 土壤结构,提高 土壤肥力。
生物肥料:利用 微生物的生命活 动,将土壤中的 有机物质转化为 植物可吸收的营 养物质,具有环 保、高效的特点。
有机肥料和生物 肥料的区别:有 机肥料主要提供 营养元素,而生 物肥料主要通过 微生物的活动来 提高土壤肥力。
智能施肥技术的发展: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时监测土壤、作物生长情况,为智能施肥提供数据支持 智能施肥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农业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未来展望:智能施肥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将更加普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功能型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Vol.41No.1·12·化 工 新 型 材 料NEW CHEMICAL MATERIALS第41卷第1期2013年1月作者简介:马志远(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联系人:贾鑫(197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与功能应用研究。
功能型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马志远 贾 鑫* 刘志勇(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化工绿色过程重点实验室,石河子832003)摘 要 对包膜型缓释/控释肥料、包膜材料的概念进行了论述,系统地阐述了包膜缓释肥料和功能型包膜缓释肥料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缓释肥料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缓释/控释肥料,功能型肥料,包膜材料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oated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Ma Zhiyuan Jia Xin Liu Zhiyo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Shihezi 832003)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ated 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and coating materials were discussed.Coated/functional 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were expatiated.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low-release fertilizers were dis-cussed,and pointed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Key words 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functional fertilizer,coating material 随着我国加入WTO,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愈来愈快。
变量施肥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利用遥感、GIS、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实 现农田信息的精确采集和处理,指导精确施 肥。
发展智能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土壤养分的快 速、准确检测,为精确施肥提供可靠依据。
自动化施肥技术
环境友好型肥料与有机 肥利用技术
研究开发自动化施肥设备和技术,实现根据 土壤养分信息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精确施肥 。
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肥料和有机肥的制备与 应用技术,实现化肥与有机肥的合理配施, 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03
变量施肥自动控制技术体系
变量施肥理论基础
养分平衡理论
01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合理配置肥料种类
和数量,以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土壤-植物系统
02
研究作物和土壤之间的养分交换和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养分的
供应和吸收情况。
化肥与有机肥的配合
03
研究化肥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对土壤养分供应和作物生长的影
推广应用
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变量施肥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变量施肥自动控制技术的实现方法和应用前景,为农业生产提供 新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研究意义
变量施肥自动控制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肥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1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研究将计算机技术应 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04
变量施肥自动控制技术应用
变量施肥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新型含硒纳米硅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初探

上海农业科技闫龙翔,等:新型含硒纳米硅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初探2021(3):85-87・土壤肥料・新型含硒纳米硅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初探闫龙翔"霍晓玉I阚雨晨1陈露1李淑鹏2(1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108;2山东碧宇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济南250101)摘要:为进一步探明含硒纳米硅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以釉型常规水稻“农香28号”为供试材料,进行了含硒纳米硅肥在水稻生产上的施用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含硒纳米硅肥,能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可比仅常规施肥的水稻增产17.4%,且能提高稻米的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率,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从而提升稻米品质。
关键词:含硒纳米硅肥;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中图分类号:S143水稻是典型的喜硅作物,其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吸收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外,对硅的吸收也较多,故硅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山。
但是,我国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中有效硅含量不足,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⑵。
因此,科研工作者开展了施用硅肥对水稻增产、提质效果的研究。
例如,卢维盛⑶等研究发现,施用硅肥不仅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还可明显提升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邓接楼⑷等研究发现,施用硅肥可提高水稻结实率、稻米碱消值,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进而提升稻米的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丛建红⑸等研究发现,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施1次液体硒肥,可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近年来,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水稻需吸收大量硅元素来维持其正常生长,而上海市崇明区长期种植水稻田块的土壤硅含量普遍较低,故在当地水稻生产中,需在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同时,配合施用硅肥等多种微量营养元素,以实现水稻的增产增收。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探明新型含硒纳米硅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笔者以釉型常规水稻“农香28号”为研究对象,对施用新型含硒纳米硅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崇明区水稻种植水平。
缓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展望

缓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展望作者:赵伟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6期[摘要] 本文阐述了目前农业生产中缓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展望,主要包括缓释肥料的产生背景、种类以及缓释原理,旨在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技人员在肥料选择的问题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缓释肥料研究应用一、缓释肥料的产生背景随着化学肥料用量的逐年增加,所引起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报酬递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都与化学肥料的不当施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于是,怎样解决化肥的农业生产需求与其负面影响之间的矛盾便成为土壤学家和植物营养学家日益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了。
缓释肥料的研究也正是在上述基础上展开、深化的。
其实,早在20世纪初农化学家就已经提出了缓释肥料的概念,但直到1955年,微溶性的脲甲醛化合物(UF)的商品化合成,缓释肥料才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
随后,1961年美国又研制出了硫包膜缓释尿素。
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缓释肥料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肥料的品种业已多种多样。
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对缓释肥料统一的称谓,但基本可以明确:真正意义上的缓释肥料应该是指肥料成分中主要营养元素或肥料成分的缓释。
还有一种缓释肥料,能够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适时地使肥料中的主要营养元素以可给态的形式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和利用,因此,该类缓释肥料常称之为控释肥料。
以氮素为例,作物通常在营养生长盛期和生殖生长盛期有两个吸收高峰。
所谓控释,就是要使施入土壤中的肥料氮能在这两个时期较大数量的释出。
因此,在调节氮在土壤中的释出速率时,既有延缓,也有加速。
二、缓释肥料的种类以及缓释原理缓释肥料种类繁多,按其制造工艺和缓释原理一般可划分为:生物化学型、物理型、化学型和生物化学与物理包膜结合型四大类。
1.生物化学型缓释肥料生物化学型缓释肥料即是在普通尿素中,选择添加适宜的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以抑制脲酶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菌群的活性,从而达到减缓尿素的分解速率,使尿素的有效期延长,减少氮素损失,提高尿素氮利用率的目的。
肥料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肥料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资,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重视,肥料制造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当前,全球肥料制造行业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新兴经济体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
特别是在亚洲、非洲等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肥料需求的上升。
在产品结构方面,传统的化学肥料如氮肥、磷肥和钾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水溶肥等的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
这些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农民和市场的青睐。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肥料制造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各国也有众多的本土企业在区域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不过,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肥料制造行业正朝着高效、环保、精准的方向发展。
研发更加高效的肥料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同时,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肥料的精准施用和智能化管理,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政策环境方面,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肥料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加强对肥料质量和环保标准的监管,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然而,肥料制造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肥料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煤炭、天然气、磷矿石等价格不稳定,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较大压力。
其次是环保压力。
肥料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
再者,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l卷第l期2012年3月土壤与作物
SOILANDCROPVoL1.No.1Mar..2012
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武志杰,石元亮,李东坡,张丽莉(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类生产资料。肥料概念的形成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利用新方法、新工艺生产的的高效、缓释控释、长效和环境友好的肥料称为新型肥料。概要回顾了我国“十一五”时期新型肥料研发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未来肥料发展的主要问题和趋势,提出复合高效是未来肥料发展的总趋势,缓释、控释和环境友好是重点。开发生物肥料是重要任务;介绍了“物理肥料”的种类和作用,指出要加强中量、微量及其有益元素的营养机理。养分资源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植物营养与肥料的应用基础研究等。参46。关键词:肥料;利用率;新型肥料;趋势;问题;肥料科学中图分类号:S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961(2012)0l一0002一08
ProspectsforNew-typeFertilizerswithHighEfficiencyWUZhi-jie,SHIYuan-liang,LIDong—po,ZHANG
Li—li
(ShenyangInstituteofAppliedEc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Shenyang110016,China)Abstract:Fertilizeristhelargestinputofproductionmaterialformodernagriculturalproduction.Theconceptoffertilizercallbedatedbackto170yearsago.Newtypefertilizerisproducedbynewmethodandtechniquewithcharacteristicsofhi【shefficiency,slowrelease
andlongtenneffect.Thispaperbrieflysummarizesthemajorachievementsintheresearchofnewtypefertilizersduringtheeleven-five
yearplanperiod,analyzestheproblemsandtrendforfuturefertilizerdevelopment.Itisproposedthatcomplexandhishefficientfertil.izeristhegeneraltrendforfertilizer。slowly—release,controlled—releaseandenvironmentalfriendlyfertilizersarethekeyt、fpesoffu-turefertilizers.whilethedevelopmentofbio—fertilizersmightbeamajortaskThekindandrolesof“physicalfertilizers”alealsointro-
duee&Appliedfundamentalresearchesincludingmediumelements,micro—elementsandbeneficialelements,nutrientsintegratedin.formationsystem,andplantnutritioninrelationtotheuseoffertilizersareemphasized.
Keywords:fertilizers;utilizationrate;newtypefertilizer;trend;problem;fertilizerscience
通过施肥,补充土壤养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是提高作物产量最迅速、最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类农业生产资料,约占农业生产总投入的二分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肥料在农产品增产中的作用占40%一60%,可见解决好肥料的生产及施用问题事关重大。肥料的概念最早形成于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和“养分归还学说”。根据李比希的农业化学思想,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IA)将肥料定义为:①能供给土壤养分满足作物高产需要;②补偿因植物收获、淋失和气态挥发所造成的土壤养分损失;③能维持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农用生产资料。这一定义从肥料的使用价值上说明了肥料应具备的功能属性…。有机肥是最古老的肥料。在中国,早在两三千年以前就有了施用有机肥的文字记载,而化学肥料的施用较晚。1809年,智利发现硝石(硝酸钠),氮肥最早被用于农业;1842年,英国首先利用硫酸和粪化石生产过磷酸钙,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过磷酸钙工厂;1861年,德同开始利用光卤石生产氯化钾;1913年.德国用Haber—Bosch工艺合成氨,随后开始生产硝酸和硝铵;1922年,尿素在德国开始商业化生产。从而分别揭开了植物营养三要素——氮肥、磷肥、钾肥工业发展的序幕。近六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肥料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肥料向复合高效、缓释控释(长效)和环境友好等多方向发展。因而,我们把利用新方法、新工艺生产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肥料称为新型肥料,以区别于传统化肥工业生产的化学单质肥料和复合肥料以及未经深加
收稿日期:2012—01—05.作者简介:武志杰(1962一)。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第1期武恚杰等: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3
工的有机肥料。它是针对传统肥料的利用率低、易污染环境、施用不便等缺点,对其进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改性后生产出的一类新产品。为适应农业生产的新要求,新型肥料作为一种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发展迅速…。
l“十一五”时期我国新型高效肥料取得的主要进展“十一五”期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新型高效肥料研究与技术发展迅速,已经研发出一批具有较大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为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并涌现出一批高速成长、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从事新型高效肥料研究的科研机构有30余家,从事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有70余家,大部分是采用产学研合作的研发和推广模式。“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型高效肥料领域共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主要技术进展:①缓控释肥料方面:建立了无溶剂原位表面反应包衣控释技术工艺、水基树脂控释技术和工艺,使控释肥料无溶剂、零排放;自行研制了自动化控制侧喷旋流流化床,并实现工业化制造,首创了转鼓流化床树脂包膜工艺技术,创建了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硫和硫加树脂、复合材料多层包膜工艺的控释肥料大规模生产线,年产能达60万t,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品种比较丰富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②稳定肥料方面:首次探明脲酶和硝化抑制剂在氮素转化调控中的协同增效作用及协同作用的土壤酶学机理,丰富了土壤酶学和肥料学的理论。并开发出协同增效作用技术用于肥料改性,解决了单一抑制剂作用时间短、氮肥转化释放过快的问题,使氮的有效期达到120d,是普通肥料有效期的2.0—2.5倍,实现了长效复混肥和缓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免追肥。该技术已在国内48家肥料企业推广应用,累计生产长效缓释肥料317.6万t。③复混肥料方面:构建了复合(混)肥料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恒量监控和微量元素冈缺补缺的区域配肥理论与技术;初步建立了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料优化化学肥料养分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出保水型、防病型和缓释型等系列功能性复合(混)肥料新产品,推动了复合(混)肥料功能升级。④有机肥料方面:获得了适合各类畜禽粪便快速堆肥的“起爆剂”和设备,研发和建立了高效条垛式堆肥工艺和相应的设备,研制出与拮抗微生物特征碳源相匹配的以堆肥为主体的有机载体和抗土传病害的生物有机肥。尽管我国新型肥料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凝聚了一批技术力量,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围新型高效肥料的发展存在总体研发水平较低、重复研发、研究力量分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速度慢等问题,在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发、成果集成和转化速度等方面,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2未来肥料发展的问题与主要趋势2.1复合(复混)高效是满足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基础,是未来肥料发展的总趋势为了保证作物高产、优质,不仅要施用足够数量的肥料,而且其所含养分要有一个适宦的比例,并且要通过商品化复合(混合)后提供给用户。近年来,国内外化肥生产的总趋势是发展高效复混肥料,减少副成分,以满足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需要,节约包装运输、贮存稻施片j的花费,提高肥效。复混肥料是逐步发展的,二十世纪初美围把普通过磷酸钙、智利硝石等混合起来施用,后来又把粉状的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钾等混合起来施肥。随着基础化肥工业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磷铵、重过磷酸钙、尿素等高浓度化肥的大量生产,和被用于肥料的二次加工,使复混肥的浓度由20%提高至40%左右。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批成熟的加工工艺,装备也趋向于大型化拉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复混肥料的发展速度极快。目前,美国、西欧、北欧各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化肥消费结构中有35%一45%的氮、80%一85%的磷和85%一90%的钾由复混肥提供。换言之。大部分氮磷钾是加工成复混肥料后进人市场的。美国和英国79%的化肥以复混肥料销售;日本、法国、德同和其它西欧诸围也都在60%一80%之间。发展中国家如拉美的委内瑞拉、哥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