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新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新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新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新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张齐华《平均数》教案设计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92~94页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力、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

块儿去了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不过,麻烦来了(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生:我不同意川、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力来说——生:(齐)不公平!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师: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生:(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

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生:(齐)4个师:能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生:(齐)能!师:轮到小刚出场了(出示图)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师:还有别的方法吗?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师板书:3+7+2=12(个),12÷3=4(个)]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生:能!都是4个师: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生:能!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

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不能!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也不能!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师板书:一般水平)师:最后,该我出场了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怎么样,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投四次的想法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师: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生:他们可能会想:完了完了,肯定输了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你们看,光前三次,张老师平均1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并列第一更何况,张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生:我觉得不一定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张老师也可能会输生: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超常,投中10个或更多,那岂不赢定了?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师出示图)师:凭直觉,张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生:输了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师:不计算,

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生:大约是4个生:我也觉得是4个师:英雄所见略同呀不过,第二次我明明投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生: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个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生:也不可能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生:小一些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生: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生: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师:试想一下: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生:如果最后一

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张老师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内容:数学书第90页例1、91页例2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组拍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女生队拍的多老师宣布女生队获胜男生感到不公平,该怎么比公平?那么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怎么求平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学习例1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自探提示: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从图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是怎样看出来的?你会列式计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必须先求出什么?请试着解答你觉得怎样求平均数?思考:在例1中,我们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4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瓶子吗?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和平均数13有什么关系?2、练习:小明身高135厘米,河中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3、学习例2:观看两队的身高记录先看欢乐队的身高记录列式计算,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观看开心队的身高记录列式计算,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总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练习:三班学生植树,第一组种18棵,第二组种20棵,第三组种25棵平均每组种几棵?A、20棵B、21棵C、19棵玩具店卖玩具车,第一天卖54辆,第二天上午卖23辆,下午卖25辆平均每天卖多少辆?正确列式是:A、÷3B、÷2三、实践应用下图是一个平均水深是100厘米的水池,小明的身高120厘米,小明在里面游泳有危险吗?天气越来越热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池塘里去游泳四、小结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请完成数学书练习十一的内容平均数÷4=13↓↓↓总数总人数平均数好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平均数教学实录课前交流:2.测试:这个题我测过六年级学生,也测过五年级、四年级的学生,今天想测测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愿意接受挑战吗?这道题,9秒钟完成就是聪明;6秒完成就是很聪明;3秒完成那是相当的聪明拿出笔、打开作业本;把笔和作业本以外的所有东西收到抽屉里面去两个善意的小测试让学生在紧张有趣中完成了上课的准备3.语速:老师说话怎么样?快但是很清晰、不拖沓,希望孩子们也能用最简短的话语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教学过程:一、建立意义师:我们随便聊个轻松

点的话题,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最拿手的是什么?师:说说看呢?师:猜猜张老师喜欢什么运动?就在上星期,我班上有三人对我的篮球水平表示怀疑,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铛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铛铛(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摇啊摇,到老师来说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4个,5个)不过,麻烦来了三次投篮,用什么表示比较合适?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

篮的一般水平呢?生:3师:是老师反正不算,不仁不义嘛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它最多,第三次投中了5个生:我不同意,小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小强不乐意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生:(齐)不公平!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师: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生:(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靠近,往哪靠,就选谁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3种举手比较举手,3的眼睛只盯着‘只有4的都考虑到了平衡(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图1)师:能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生:(齐)能!师:轮到小刚出场了(出示图2)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稳定吗?一会超强,一会跌倒谷底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7还有理,中间数4无中生有?最高水平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如图3)师:我可不是移多补少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善于解决问题[师板书:3+7+2=12(个),12÷3=4(个)]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列个总格算式轻松搞定生:能!都是4个师: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生:能!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或先合并再平均分,得到的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不能!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也不能!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整体水平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生:不能代表某一次的水平,是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师板书:一般水

平)直接说:我要4次机会师:最后,该我出场了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怎么样,老师很聪明,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投四次的想法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叽叽咕咕商量没关系说反正比平均数、5不可能投出姚明21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如图4)当3次成绩出来呀20师: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生:他们可能会想:完了完了,肯定输了调3次比一比生:你们看,光前三次,张老师平均1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小强并列第一更何况,张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他们会同意吗?老师会赢吗?加油脆弱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师出示图5)师:算式凭什么我除以4师:英雄所见略同呀回家琢磨,关键输在哪?前半夜5后半夜9[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生: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生: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师:试想一下: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生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生: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张老师

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5=20(个),20÷4=5(个)生:我还有补充!其实不用算也能知道是5个大家想呀,原来第四次只投中1个,现在投中了5个,多出4个平均分到每一次上,每一次正好能分到1个,结果自然就是5个了师:那么,最后一次如果从原来的1个变成9个,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生:应该增加2因为9比1多8,多出的8个再平均分到四次上,每一次只增加了2个所以平均数应增加2个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9=24(个),24÷4=6(个)结果也是6个二、深化理解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师出示图6、图7、图8,三图并排呈现)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师:

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我还发现,总数每增加4,平均数并不增加4,而是只增加1师: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还会是1吗?生:不会,应该增加4师:真是这样吗?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研究或许你们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不过,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想不想了解?生:想!师:以图6为例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7、图8)吧?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师: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生: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如果山峰比山谷大,或者山峰比山谷小,都不可能正好填平师:多生动的比方呀!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

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师:张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呈现图10)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张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

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第1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

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 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 1,x 2 ,…,x n ,我们把 n 1 (x 1 +x 2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目的: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 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2: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伤后,坚决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 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课文共6 个自然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几个部分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在读中细心体会,逐步领悟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的13 个生字,认识3 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自渎、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

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 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刘伯承的资料,了解刘伯承的生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容易少横的字:龄醉容 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标准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1课时)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四、教法建议 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1:回忆平均数,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吗?那什么又是算术平均数呢? (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0:00-01:42) 任务2:做一做课本p137例题,结合例题,你理解了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吗?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 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 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看大屏幕。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 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 怎么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 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 操场的长80 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 米 生1:用8 厘米表示80 米,用6 厘米表示60 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 上的距离(8 厘米和6 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

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0-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 1.出示水槽图片。 把水槽的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会变成同样高呢? 2.出示小球图片。 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3.感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4.感知平均数,进行质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哪些知识? 预设: 生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2: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3: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4:平时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常用到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出示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学习新知识,我们往往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下环保小组周末收集的矿泉水情况。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请你提出一个与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小组探究合作,尝试解决下面学习卡上问题。 贾晨曦14 蹇韵晴12 焦钰涵11 彭基源15 1.你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吗? (在图中移一移,画一画) 2.你还能想出其它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 (三)、汇报交流,理解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1.移多补少:你是怎样移动使每名同学的瓶数同样多的?(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同样多吗?(同样多)。 师:那同样多是多少个呢?(13个)。 师:这里13表示什么意思?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先合并再平均分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为了备战学校组织的篮球赛,男篮球队队员和女篮球队队员举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表: 男队:女队: 师:这两个统计表能看得懂吗?从这两个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师: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是呀,男生输了!可预备队员小锋不乐意了,说:“我上去投一次!”结果投了9个球,小锋心想:哼哼,这次我们男队该胜利了! 男队: 女队: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投了多少个球? (学生汇报结果) 2、激起矛盾: 师:女队一共投了21个,男队一共投了24个,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及时调控,如果学生看不出来,就说我们班女生说不公平) 3、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较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4、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自学尝试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请大家看课本42页 师: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放松一下心情好吗( 大屏幕播放视频)这是今年阅兵的镜头,你有什么感受?据新闻媒体报道:“这些解放军叔叔的平均身高是188厘米。”平均身高188厘米是什么意思谁知道你先说,谁还想说。 生:有的叔叔是188厘米,有的叔叔比188厘米高点,有的叔叔比188厘米矮点。 师:奥,也就是说有的叔叔正好是188厘米,有的高于188厘米,有的低于188厘米。 师:可是,他们看起来一样高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谁来猜猜 生:增高鞋跟,让个子矮的高一点。降低鞋跟,让个子高的变得矮一点。师:是呀,教官就是用增高或者降低鞋跟的方法,让每位叔叔都达到188

厘米,我们这才领略到战士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飒爽英姿的风采。孩子们,对于平均身高你们有点感觉了么?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生了解增高或降低鞋跟的方法让每一个人的身高都达到188厘米,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情境导入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瓶子,小兰收集了12个瓶子,小亮收集了11个瓶子,小明收集了15个瓶子。 生2: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小明收集的瓶子最多。 师:观察的真仔细,根据收集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瓶子? 生:小明收集的瓶子比小亮收集的瓶子多几个?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自己看探究要求。(动画出示探究一要求)要求明白了吗?完成在自主学习单上,开始吧。 好,都完成了,下面自主交流请看要求(你来,读一下) 自主交流:1、小组内按照1-2-3-4的顺序说一说你的方法。

unit5_let's_eat公开课教案设计和反思.doc

Unit 5 Let's eat 教案背景 1、而向学生:小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三年级上册Unit 5 Lefs eat part A Lefs learn & Lefs do 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PEP 教学课题 Unit 5 Let's eat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学材分析: 本课时为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5 Part B中的Lefs learn部分,主要围绕“food” 这一话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喜爱的食物以及为别人提供或请别人吃东西时的表达语,尤其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会用Here you are. Have some ...和别人交流沟通。另外,Lefs play部分是在实物展示和识别过程中,鼓励学生反复说出I like删掉hot dogs 改为(some juice). I like 删掉hamburgers 改为(egg& eggs)原因用新PEP 教材.I like some milk. Hike bread.等以达到巩固本课学习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比较重要,和Lefs talk部分共同构成了本单元的主体。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bread, milk, juice,做到发音清晰、语音语调正确。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Part A Lefs learn和Lefs do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初步掌握了egg, milk, juice, bread的听、说、读、写以及初步了解了复数形式eggs,不可数名词juice milk bread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I like some juice ...”是单词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了切实掌握学生的情况,我采取课前调查的方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调查, [学生情况]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我, 乐于表达。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内容感兴趣,喜欢参与游戏、竞赛等趣味活动。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我发现: 学生对于西方食物非常喜爱,对于本节课操练单词的句型I like???..,已经有75%的学生掌握,而Here you are的答语,己经有80%的学生掌握。 因此,I like...和Here you are,不能成为本节课的难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egg, milk, bread和juice四个单词的发音;初步了解可数名词复数形式:eggs. 学习目标: 1、在多媒体课件、食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milk, bread 和juice

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 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公开课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开课班级:四(1) 执教老师:邓晶晶指导老师:李淑萍、付玉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例1 教材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与统计编排在一处,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怎么分,两人的钱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提问:这个8是它们的什么数 (3) (4)

(3)揭示课题。(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方法一:移多补少 求出小红等四位同学收集的平均个数课件演示并板书:移多补少同样多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1)“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 (3)平均数13表示每个人都收集13个吗那它表示什么 (4) (5)猜测:如果小明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6) (7)猜测:如果小明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估算、计算,感受平均数的范围,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再通过一个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平均数随着数据的变化二变化一敏感性特点) 方法二:先合再分 (1)提问:你们谁能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试做,学生板演。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四稿) 陈洪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第93页做一做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期中英语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8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李书涛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师:班级平均分是李书涛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80分”是什么意思吗?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老藤新园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网络 师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张齐华《平均数》教学实录 (请注意他的语言表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力、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生: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 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不过,麻烦来了。(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三只猴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三只猴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借助图谱,图词结合,引导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以游戏的形式始终贯穿教学,引导幼儿在自然、轻松的情况下学唱歌曲,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还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让幼儿跳出不同的节奏。最后一段小猴子被送进了医院,让幼儿对小猴说些什么,同时也让幼儿在游戏时不能像小猴子一样乱蹦乱跳,要注意安全,学会懂得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通过节奏游戏,培养幼儿感知节奏的能力。 3、在听听、说说、玩玩的过程中理解歌曲内容,逐步学唱歌曲。 活动过程 一、倾听音乐 导入:小朋友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玩一玩,听听歌里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前三段音乐) 2、音乐听完后,个别幼儿把自己所听到讲出来,教师轻唱出示相应图片。 师:你听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三只猴子在干嘛?后来怎么了? 二﹑基本过程:节奏游戏,感知歌曲。 谈话:小猴子为什么会在床上跳?怎样跳头上才不会起包呢?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小结: 师:我们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跳,大概头上就不会起包了。 1、播放音乐一遍,全体幼儿站在原地,跟着节奏尝试跳。 2、教师出示小卡片ⅹ,出示节奏︳ⅹⅹⅹⅹ︳要求幼儿按照每一句跳四下的方法跳一跳。钢琴老师给出前奏,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约定前奏不动,音乐起才开始跳。 3、幼儿三人一组,扮演三只猴子,手拉手跳节奏︳ⅹⅹⅹⅹ。 (更换节奏观察XX这个一拍要跳两下,教师唱,幼儿用手拍出节奏。 幼儿三人一组跳出节奏︳ⅹⅹⅹⅹⅹ︳再次更改节奏型︳。 4、分组练习。幼儿三人一组,自己用节奏卡片编一个节奏,跟着音乐(三段)跳。教师每组进行指导。 5、分组练习后,教师把幼儿练习的节奏类型放到黑板上,进行集体练习。此时要求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进行伴唱。 6、合作练习。 7、教师小结:这样会比小猴子跳的更安全,头上不会摔包。 三﹑拓展延伸 师:提问:孩子们,猜猜猴子到哪去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第四段音乐) 师: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以后你别在床上跳了) 师:回去把歌曲唱给别的小朋友听。 附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