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

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

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

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0

1121,

1111

1

11,1

11101111111,,2,1,0111,,2,1,0)2(2121221212

12

12

1

2

1212

2

22

12

12

122

111

112

111212

222121≥++-+?

≥++-++≥

+-+-≥

++++∴≥???? ??-++???? ??-+????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i k k k k k k i k k i a k a k k a k k a k k a k

a a k

a a a a a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k i a k n k

a a a a a a k i a k k n ,即要证由归纳假设,得,且得,,且时,由当。

。,且成立,即时假设 7证明:?1当8=n 时,命题成立.(538+=)

?2设),7(N k k k n ∈>=时命题成立.

k 角邮资可能是:

(1)完全用3角的邮票来支付;(2)至少用一张5角的邮票来支付.

在(1)下,3角的邮票至少有3张.把它们换成两张5角的邮票便可支付1+k 角的邮票.

在(2)下,把一张5角的邮票换成两张3角的邮票便可以支付1+k 角的邮票.

综合?1、?2,命题对于不小于8的所有自然数成立. 8证明:(1)()()()32164,2133,12++==+===f f f

(2)()()()12

1

121-=

-+++=n n n n f ?1当4,3,2=n 时,命题成立.

?2假设),7(N k k k n ∈>=时命题成立,即()()12

1

-=

k k k f .那么1+=k n 时,原k 条直线有)1(2

1

-k k 个交点.由条件知,第1+k 条直线与原k 条直线各有一个交点,

且互不相同.故新增k 个交点,所以()()()()[]1112

1

1-++=+=+k k k k f k f .

综合?1、?2,命题对于不小于2的所有自然数成立. 9举例:正整数集N 上定义的整除关系“|”满足半序关系.

证明:(1)(自反性)任意的正整数x ,总有x x |; (2)(反对称性)如果x y y x |,|,那么y x =;

(3)(传递性)如果z y y x |,|,那么z x |. 通常意义的小于等于也构成半序关系,同理可证.

10证明:设N M ?,且 ①M ∈1

②若M a ∈,则M a ∈'.

若N M ≠.

令A 是所有不属于M 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则A 是N 的非空子集,按照最小数原理,A 中有最小数,设为b .由①知1≠b ,于是存在自然数c ,使b c =',这样就有b c <,所以M c ∈,但根据②有M c ∈',这与M b ?矛盾.所以N M =. 11证明:(1)根据自然数减法定义有,c d c d b a b a =-+-+=)(),(,两式相加得:c b a b d c d a +-+=-++)()(,于是)()()()(b a c b d c d a -++=-++, 若d c b a -=-,则c b d a +=+ 若c b d a +=+,则d c b a -=-

(2))()()(d b d c b a ++-+-c a d c d b a b +=-++-+=)()( (3)先证bc ac c b a -=-)(

事实上,由ac c b a b c b a bc =-+=-+)]([)( 可知要证明的自然数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成立.

由此,为了证明(3),只要证明)()()()(bc ad bd ac d c b d c a +-+=---, 根据(1)上式就是)()()()(bd ac d c b bc ad d c a ++-=++- 于是只要证明ac bc bc ac +=+

显然,这个等式是成立的,所以(3)成立.

12证明:(1)根据自然数除法定义有c d

c

d b a b a =??=,,两式相乘,得

b

a bc d c ad ?=?,所以有:若bc ad =,则d c

b a =;若d c

b a =,则b

c a

d =

(2)bc ad d c

d b b a b d d c b a bd +=?+?=+)()()(,根据除法定义,(2)成立.

(3)ac d c

d b a b d c b a bd =??=?))(()(,根据除法定义,(3)成立.

13证明:'''''''')()(n m m n m n n m +=+=+=+.

14证明:设N b a ∈?,,下,下面证明b a b a b a <>=,,三种关系有且仅有一个成立.

(1)先证明三个关系中至多有一个成立.

假若它们中至少有两个成立,若令b a b a >=,同时成立,则存在*N k ∈,使得:k a k b a +=+=

于是a a >,与a a =矛盾.

同理可证,任意两种关系均不能同时成立. (2)再证明三中关系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取定a ,设M 是使三个关系中至少有一个成立的所有b 的集合,当1=b 时,若1=a ,则b a =成立;若1≠a ,则存在*N k ∈,使得k b k k a +=+==1',这时b a >成立.因此M ∈1.

假若M b ∈,即三个关系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当b a <时,存在*N m ∈,使得m a b +=,则''')(m a m a b +=+=,即'

b a <成立.

当b a >时,存在*N k ∈,使得k b a +=,若1=k ,就有'1b b a =+=; 若1≠k ,就有*N l ∈,且'l k =,使得l b l b l b a +=++=+=''1,即'b a >成立.

综上,M b ∈',从而*N M =. 15证明:nby nax by ax n n +=+=)(,

bny ab bn ab n a |,|,|∴∴ ,anx ab an ab n b |,|,|∴∴

n nby nax ab =+∴|

16证明:因为))(()(c a d b bc ad cd ab --=+-+,

且cd ab c a +-|,))((|c a d b c a ---,所以))((|c a d b cd ab c a ---+-,即

bc ad c a +-|

17证明:因为)1)(1(121++++-=---p p p p p p p p ,而有限个奇数的乘积仍是奇数,奇数个奇数的和也是奇数,因而121++++--p p p p p 是奇数, 于是Z s s p p p ∈+-=-),12)(1(1,同理有Z t t q q q ∈++=+),12)(1(1,

两式相加:)1)(()1)(1(2+++=++-=+t s q p t s p q p q p ,所以)(|q p q p q p ++.

18解:因为3153=+q p ,所以p 3和q 5必为一奇一偶. 若p 3为偶数,可验证质数5,2==q p ,则13log 2

+q p 1532log 2

+?=81

log 2=3-= 若q 5为偶数,可验证质数2,7==q p ,则13log 2

+q p 1

237

log 2+?=0= 所以031

3log 2

或-=+q p

. 19证明: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知,设b a ,是有理数,b a -是这样一个数,它与b 的和等于a .即a b b a =+-)(.但是,我们有 ])[()]([b b a b b a +-+=+-+(加法结合律)

a a =+=0

因此,)(b a -+这个确定的有理数,它与b 的和等于a , )(b a b a -+=-∴

又如果差为x ,则有a b x =+,于是,两边同加)(b -有: )()(b a b b x -+=-++ )()]([b a b b x -+=-++ )(b a x -+=

即差只能是)(b a -+,定理得证. 20证明:做差,0332>-=-+a b a b a ,03

)

(232<-=-+b a b b a . 所以有b b

a a <+<

3

2 21证明:首先证明y x ≤当且仅当y x y ≤≤-.

事实上,若y x ≤,当0≥x 时,y x x ≤=且y x -≥,即y x y ≤≤-;当0

y x x ≤=-,有x y ≤-,且y x ≤<0,故y x y ≤≤-.反之,若y x y ≤≤-,当0≥x 时,y x x ≤=;当0

下面来证明:b a b a b a +≤+≤-.

事实上,对于b a ,显然有: a a a ≤≤- b b b ≤≤- 故有b a b a b a +≤+≤+-)(. 由上面的讨论知,b a b a +≤+.

另一方面,b b a b b a b b a a ++=-++≤-+=. 故b a b a b a +≤+≤-.

22证明:(反证法)设,q

p

e =

其中q p ,是正整数,不妨假定q p ,互素, 取自然数q n >,用!n 乘下列级数表达式两边: ++++=!

31

!21!111e ,得:

++++++

++-++=)

2)(1(11113)1(!!!n n n n n n n e n 令13)1(!!++-++= n n n n a n , +++++=

)

2)(1(111n n n b n 于是n n b a e n +=!,则e n !应为正整数, n a e n -!应为整数. 但是

))

3)(2(1211(110 ++++++=

2)1(2))2(1211(1122+<++=+++++≤

n n n n n n 因为1>n ,故10<

23证明:假设1,1),(,≠==

q q p q

p

a n

两边n 次方得n n

q

p a =,

但是,1),(=q p 所以1,1),(≠=n n n q q p ,所以a 不是整数,这与已知条件矛盾, 所以n a 是无理数. 24证明:假设N q Z p q

p

b a ∈∈=

,,log , 所以q p b a =,因为1),(=b a ,所以1),(=q p b a

但是当0≤p 时,上式明显不成立;当0>p 时,上式与1),(=q p b a 矛盾.所以,

b a log 不是有理数,又可以证明b a log 是实数,所以b a log 是无理数.

25证明:假设方程有有理数根1,1),(,>==

q q p q

p x ,将q p

x =其代入方程,可得:

)(12211---+++-=n n n n n q a q p a p a q p ,由此可知q 的任何素数因子r 必可整除

n p ,因此r 必可整除p ,从而知r 为p 与q 的公因子,但是1),(=q p ,所以1=r ,

所以1=q ,这与1>q 矛盾.所以整系数代数方程011=+++-n n n a x a x 的任何非整实根均为无理数.

26按照字典排序法,先比较实部,再比较虚部. 27证明:将三次本原单位根ω=x 或2ω分别代入)(x f :

1)(2313++=++n m f ωωω012=++=ωω 1)()()(2321322++=++n m f ωωω012=++=ωω

因此,)(x f 含有因式)(),(2ωω--x x ,而)()(2ωω-?-x x 012=++=x x 所以)(|)1(2x f x x ++

28证明(反证法):若π与的和是有理数a ,即a =+8.3π,则π=-8.3a . 因为全体有理数称为一个域,对减法运算封闭,所以差8.3-a 仍是有理数,与π是无理数矛盾,所以π与的和是无理数.

29两个无理数的商可能是有理数.例如:2是无理数,易证22也是无理数,

Z ∈=22

22

30不能,因为无理数对四则运算不封闭.例如022=-.

31解:由于xyi y x y x y x xyi y x yi x z )(44)()2()(222222222244-+--=+-=+= 所以4z 是纯虚数的条件是04)(22222=--y x y x ,0)(422≠-xy y x 即0,)21(≠±±=y y x

32证明:设1C 是C 的任一子域,R C ?1,且在1C 中方程12-=z 有解j z =. 按照题意,要证明C C =1.因为C C ?1,所以只需要证明C C ?1. 由1C j ∈,C C ?1,知C j ∈,依C 的四则运算律,有

0))((22=--+=+-j ij ji i j i j i

于是,j i =或j i -=.任取C ∈ω,由),(,R y x yi x ∈+=ω, 知yj x +=ω或yj x -=ω

又由于1,,C j y x ∈,而1C 是域,于是1C ∈ω,因此C C ?1.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1.设0,x > 证明

ln(1).1x

x x x

<+<+ 证明 取()ln(1).f x x =+ 在(0,)x 上有导数1

().1f x x

'=

+利用微分中值定理()(0)ln(1)ln(10)1

(),0.001f x f x f x x x ξξξ

-+-+'=

==<<--+

即ln(1).1x x ξ+=

+ 又因11ln(1)1,11x x ξ+=<<++ 因此有ln(1).1x

x x x

<+<+ 2.若,,x y z 均为实数, 且2

2

2

2

1(0),.2

x y z a a x y z a ++=>++=

求证:

2220,0,0.333

x a y a z a ≤≤

≤≤≤≤ 证明 由22221()2x y a x y a ++--=有22

21()()0.4x y a x y ay a +-+-+= 其判别

式22

21()4()04

y a y ay a ?=---+≥(因x R ∈). 从而, 2320y ay -≤即20.3y a ≤≤

同理可证22

0,0.33x a z a ≤≤≤≤

3.设,,a b c 表示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 求证:

222()()()3.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bc +-++-++-≤

证明不失一般性, 设,a b c ≥≥ 令,,a c m b c n =+=+ 则0.m n ≥≥ 有

2223()()()

ab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a a

b a

c b b c b a c c a c b =--+--+--()()()()c m m n m c n n n m cmn =+-++-+22()[()()]0.m n c m n m n cmn =--+-+≥

∴222()()()3.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bc +-++-++-≤

4.设,,x y R ∈ 且2

2

1.x y +≤求证

: 222x xy y +-≤

证明 设2

2

2,x y λ+= 则由题设可知,

1,λ≤ 并可设cos ,sin .x x λθλθ==于是

222x xy y +-222(cos 2cos sin sin )

λθθθθ=+

-2(cos 2sin 2)).4

π

λθθλθ=+=+

∴222x xy y +-≤

5.已知1,1,a b << 求证

1.1a b

ab

+<+

证明 欲证

11a b ab +<+成立, 只需2

()11a b ab

+<+, 即证22()(1)a b ab +<+.

则只需2

2

(1)()0,ab a b +-+> 也就是22

2

2

10,a b a b +--> 即证

22(1)(1)0.a b --> 而1,1,a b << 所以22(1)(1)0a b -->成立. 命题得证.

6.若

1

1(0),n i i i a a ==>∑ 求1

11

()().n

n i i i a n a n

=+

≥+∏

证明 21122211111111...n a a a n a n a n a +

=++++

22(1)n n ≥+

2222222222221111...(1)n n a a n a n a n a n a +

=++++≥+项

…… ……

2222221111...(1)n n n n n n n n a a n a n a n a n a +

=++++≥+项

以上诸式, 当且仅当1

(1,2,...,)i a i n n

=

=是等号成立.

诸式两端相乘得21212111()()...()(1)n n n n n a a a n a a a +

++≥+

由已知11n

i i a ==∑

2311211,(

)....n n n

n

n n a a a --≤≥

21212111()()...()(1)n n n n n a a a n a a a +++≥+ 即111()().n

n i i i

a n a n =+≥+∏ 等号当且仅当121

...n a a a n

====

时成立. 7.证明: 函数8

5

2

()10.f x x x x x =-+-+> 证明 (1) 当(,0)x ∈-∞时, 显然()0;f x >

(2) 当(0,1)x ∈时, 823

()(1)(1)0;f x x x x x =+-+-> (3) [1,)x ∈+∞时, 53

()(1)(1)10.f x x x x x =-+-+> 综合(1), (2), (3)可知, 可知()f x 恒正. 8.证明 若1(1,2,...,),i a i n ≥=则1

12122(...1)(1)(1)...(1).n n n a a a a a a -+≥+++

证明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当1n =时, 命题显然成立;

假设命题对n 成立, 我们来证明它对1n +也成立, 注意到1(1,2,...,).i a i n ≥=

1

11

1

1

11

1

1

1

(1)(1)2

(1)2

(1)

n n

n n

n n i

n i i i n i i i i a a

a a a a ++--++====+≤+?+=+++∏∏∏∏

11

11

1

2[1()]n n

n i i n i i a a a +-+===+++∏∏1111

11

1

1

1

2[(1)(11)]

n n n n

n i i i i n i i i i a a a a a +++-+=====+++--++∏∏∏∏111

1

11

11

2(1)2(1)

n n n n

n i i i n i i i a a a a +++-+====+-+--∏∏∏11

111

1

2(1)2[(1)(1)]n n

n

n i i n n i i a a a a +-++===+----∏∏11

1

1

2(1)2(1)[1)

n n

n

n i n i i i a a a +-===+---∏∏1

1

2(1).n n

i i a +=≤+∏

故命题对1n +成立.

9.设1(1,2,...,),i a i n ≥= 求证121

2(1)(1...).1n

n

i n i a a a a n =+≥+++++∏ 证明

11

1(1)2(1)2n n

n

i i

i i a a ==-+=+∏∏112(1)2n n i i a =-≥+∑112(1)1n

n

i i a n =-≥++∑1

1

2[(1(1)]1n

n

i i n a n ==?++-+∑12(1).1n n i i a n =++∑ 10.设0,x y z ++=求证: 3332223

6()().x y z x y z ++≤++

证明 显然0x y z ===是平凡情形. 假定,,x y z 不全为零, 不妨设0,0.x y ><由

(),z x y =-+ 得3333.x y z xyz ++= 记

3

3

32

2

22

2

6()5421622

xy xy I x y z x y z z

=++==???3

22322216(22)3xy xy z z xy ??++ ?≤=+ ? ?

???

.

再注意到2

2

2

2

()22,x y x y xy z xy +=+-=+ 因而2

2

2

2

22,z xy x y z +=++ 这就是所要证的不等式.

11.已知,a b 为小于1的正数, 求证

:

证明 设1234,(1),(1),(1)(1),z a bi z a bi z a b i z a b i =+=-+=+-=-+-

1z =

, 2z =

3z =

,

4z =

12341234z z z z z z z z +++≥++

+22i =+=

12.设,,,a b c R +

∈求证: ,n n n p q r q r p r p q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其中,,,n N p q r ∈, 且.p q r n ++=

证明.........,n n n

p q r

n

n

n

n

n

r p q

pa qb rc a b c a a b b c c n ++=?? 同理,n n n q r

p

qa rb pc a b c n ++≤

.n n n

r p q ra pb qc a b c n

++≤ 三式相加, 即得.n n n p q r q r p r p q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13.设,,,a b c R +

∈求证: 333222

.a b c a b b c c a ++≥++

证明 该不等式关于,,a b c 对称, 不妨设,a b c ≥≥则由左式-右式

222()()()a a b b b c c c a =-+-+-222()()()a a b b b c c c b b a =-+-+-+-2222()()()()0.a c a b b c b c =--+

--≥

故33322

2

.a b c a b b c c a ++≥++ 14.已知

0,a b >>

<

<

由于0,

a b >>

0>0,

>

只要证

,

a b a b -

<-

0,><

由于0,a b >> 此不等式显然成立.

15.若2,p R p ∈<且不等式()2

222log log 12log x p x x p ++>+恒成立, 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解 令2log ,x a =将不等式转化为: 2

(1)210,a p a a -+-+>令

2()(1)21,f p a p a a =-+-+ 则()0f p >恒成立, 等价于: ()0,

(2)0.

f p f >??->?

2

2

2(1)210,

2(1)210.

a a a a a a ?-+-+>???--+-+>?? 解不等式组得: 1

3180.2

a a x x ><-?><<

或或 16.设e 是自然对数的底, π是圆周率, 求证.e

e π

π> 证明 因为

2ln ln ln ln 1ln ,e

e e e x

x x d dx e x

x x ππππ

π

-??

-

=== ???

?? 又当(,)x e π∈时, 21ln 0,x x -< 所以21ln 0.e x dx x π-

π

> 从而有.e e ππ> 17.当x 为何值时,

229x <+成立 解 先将不等式分母有理化,

2

2

??=

2

(122x =+=++

因此原不等式同解于不等式组112021004522298x x x x x x ?

+≥?>-???

-≠?≠???++<+?<

??

解得

145

0.28

x x -≤<≠且 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450028x x x x ????

-

≤<≤

?. 19.已知01,a a >≠且解关于x 的不等式1

log (1) 1.a x

-> 解 原不等式1log (1)log .a a a x

?-> (1)当1a >时,原不等式

1110,111100.111.

x x a a x x x a a x

?->-??-??->?

??

(2)当01a <<时,原不等式110,11.111.

x

x a a x

?->????<

20.某厂拟生产甲、乙两种适销产品,每件销售收入分别为3千元、2千元. 甲、乙产

品都需要在A ,B 两种设备上加工,在每台A ,B 上加工一件甲所需工时分别为1时、2时,加工一件乙所需工时分别为2时、1时,A ,B 两种设备每月有效使用台时数分别为400和500. 如何安排生产可使收入最大

解 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二元线性规划.

设甲、乙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x y 件,约束条件是2400,2500,0,0.

x y x y x y +≤??+≤?

?≥??≥?,目标函数是

32f x y =+. 要求出适当的,x y ,使32f x y =+取得最大值.

(该图来至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需重做)

先要画出可行域,如图。考虑32,x y a a +=是参数,将它变形为3,22

a

y x =-+这是斜率为32

-

,随a 变化的一族直线。2a 是直线在y 轴上截距,当2a

最大时a 最大,当然直

线要与可行域相交,即在满足约束条件时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在这个问题中,使32x y +取得最大值的(,)x y 是两直线2500x y +=与2400x y +=的交点(200,100).

因此,甲、乙两种产品的每月产时不时分别为200、100件时,可得最大收入800千元.

21.

n 个机器人在一条流水线上工作, 加工后需送检验台, 检验合格后再送下一道工序. 问检验台设置在流水线上什么位置时, 才能使机器人送验时, 才能使机器人所走距离之和最短 也即耗时最少

解 不妨设n 个机器人位于同一条数轴上, 每个机器人所在的位置(点)的坐标为

(1,2,...,),i x i n =检验台所在之点的坐标为的坐标为x , 那么机器人送验所走的距离之和为

1234()...s x x x x x x x x x =-+-+-++-(x 为实数), ()s x 何时最小

为了探索问题的内在规律, 不妨从简单的情形开始考虑.

当2n =时, 检验台放在这二个机器人之间的任何位置都一样. 3n =时, 检验台放在第二个机器人所在点时最小.

通过上述试验, 当n 为奇数时, 检验台应放在正中间的机器人所在的地点; 当n 为偶数时, 检验台应放在最中间两个机器人之间任何位置.

22.已知函数3

()31f x ax x =-+对于[1,1]x ∈-总有()0f x ≥成立, 求实数a 的值.

解 显然当0a ≤时不成立, 故0.a > 2

()33,f x ax '=- 令()0,f x '=

解得x =

当x =时, ()f x 取得极小值. [1,1]x ∈-总有()0f x ≥

成立等价于(1)0,

0.f f -≥??

?≥??

即4,

4.a a ≤??≥?

从而 4.a = 23.已知()lg(1),f x x =+()2lg(2)g x x t =+(t R ∈是实数). (1)当1t =-时, 解不等式()();f x g x ≤

(2)如果[0,1]x ∈, ()()f x g x ≤恒成立, 求参数t 的取值范围.

解 (1) 原不等式等价于210,20,1(21).x x t x x ?+>?+>??+≤-?即21,2

450.x x x ?>???-≥?则1,250.

4

x x x ?>????≤≥??或 5.4x ∴≥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5.4x x ??

≥???

?

(2) [0,1]x ∈时, ()()f x g x ≤恒成立, 即[0,1]x ∈时, 有210,

210,1(2).x x x x t ?+>?

->??+≤+?

10,2,

2x t x t x ?+>?

>-??

≥-+?恒成立, 故[0,1]x ∈时

, 2t x ≥-+恒成立.

于是问题转化成求函数2[0,1]y x x =-∈的最大值.

令u =

则21,x u u =-∈ 则2117

22()48

y x u =-=--+在

上是减函数.

故当1,u = 即0x =时, 2x -+

. t ∴的取值范围是[1,].+∞

24.某工厂统计资料显示, 一种产品次品率p 与日产量

*(,80100,)x x N x ∈≤≤单位:件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其中()p x n x

=-(n 为常数). 已知一件正品盈利k 元, 生产一件次品损失3元(k 为不定

常数).

(1)求出n , 并将该厂的日盈利额y (元)表示为日生产量x (件)的函数;

(2)为获取最大盈利, 该厂日生产量应定为多少 解 (1)根据列表数据, 可得1

108.()(80100,*).108n p x x x N x

=∴=≤≤∈-由题意,

当日生产量为x 时, 次品数为

1

,108x x

?-正品数为

1(1),108x x -?-111(1).1083108y k x k x x x

∴=?-?-??-- 整理得14(3)3108y k x x =-

- (80100,*).x x N ≤≤∈

(2) 令

*108,[8,28],.x t x t N -=∈∈14

(108)(3)3y k t t =--11443283()3k t t ??=-+????

1256

(3283212).33

k k ≤-??= 当且仅当144

,t t

= 即12t =时取得最大盈利. 此时96.x = 25.设函数().x

e f x x

= (1) 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2) 若0,k > 求不等式

()(1)()0f x k x f x '+->的解集.

解 (1) ()f x 的定义域为(,0)

(0,),-∞+∞22111(),x x x x

x f x e e e e x x x

-'=-

+?=令()0,f x '=得 1.x =0x <时, ()0,01f x x '<<<时, ()0,f x '<1x >时, ()0.f x '>

()f x ∴的单调增区间是[1,),+∞单调减区间是(,0),(0,1].-∞

(2) 由2

(1)(1)()(1)()0,x

x kx f x k x f x e x --+'+-=

?> 得(1)(1)0,x kx --+<故当

01k <<时, 解集是11;x x k ??

<时, 解集是

11.x x k ??

<

26.设函数(),f x x x a b b =-+

为常数且3,b < 对于任意[0,1],()0x f x ∈<恒成立,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从去绝对值展开讨论.

当0a ≤时, 2

0x ax b -+<对[0,1]x ∈恒成立, 0,

1.a a b ≤?∴?>+?

当1a ≥时, 2

0x ax b -++<对[0,1]x ∈恒成立

, 1,13,a b a ≥??∴-≤

1,1,1.a b a b ≥??

<-??<-?

当01a <<时, 2

0x ax b -+<对[0,1]x ∈恒成立且2

0x ax b -++<对[0,1]x ∈恒成

立, 201,01,1.40.a a a b a b <<<++

1,40.

a a

b a b ?<+??+

∴0,1.a a b ≤??>+?或1,

1,1.a b a b ≥??<-??<-?或2

01,1,40.

a a

b a b ?<+??+

14

b -≤≤-

时化简可得1,a b a ≤≤?+≤<或11

即b a +≤<1

当1

34

b -

≤<

时化简可得1b a ???+<<或或或或

即1b a +<<

27.设a 为实数, 函数2

()2().f x x x a x a =+--(1)若(0)1,f ≥求a 的取值范围; (2)求()f x 的最小值.

解 (1)

(0)1,0,f a a a =--≥∴-> 即0.a <由21a ≥知1,a ≤- 因此a 的取值范

围为(,1].-∞-

(2) 记()f x 的最小值为()g a . 我们有

2

()2()f x x x a x a =+--2

22223(),,33

()2,.a a x x a x a a x a ?-+>?=??+-≤?

①当0a ≥时, 2

2

()2,()2,f a a f x a -=-∴≥-此时22().3

g a a =

②当0a <时, 2

2().33

a f a =若x a >, 则22222()3();333a a a f x x =-+

≥若,x a ≤则2

2

2

2220,()()22.3

x a a f x x a a a a +≤<=+-≥>

此时22

().3g a a =

综上得, 222,0,

()2,0.3

a a g a a a ?-≥?

=?

28.已知函数()12,f x x x =-+-且不等式()a b a b a f x ++-≥对

0,,a a b R ≠∈恒成立, 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解 由()a b a b a f x ++-≥且0a ≠得

().a b a b

f x a

++-≥又因为

2a b a b a b a b

a a

++-++-≥=, 则只要2().f x ≥ 解不等式122x x -+-≤得

15.22

x ≤≤ 29.已知实数,,,a b c d 满足2

2

2

2

3,2365,a b c d a b c d +++=+++=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由柯西不等式得2

2

2

111

(236)()236

b c d +++

+2(),b c d ≥++ 即2222236().b c d b c d ++≥++由条件可得225(3),a a -≥- 解得12,a ≤≤

当且仅当

==

时等号成立.

当1,2b =

1,3c =16d =时, max 2;a =当21

1,,33

b c d ===时, min 1.a = 故所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2]

30.已知函数()()f x x R ∈满足下列条件, 对任意实数12,x x 都有

2121212()()[()()],x x x x f x f x λ-≤-- 1212()(),f x f x x x -≤-其中λ是大于0的常

数, 设实数0,,a a b 满足0()0f a =和().b a f a λ=-

(1)证明: 1,λ≤并且不存在00,b a ≠使得0()0;f b =

(2)证明: 222

00()(1)();b a a a λ-≤--

(3)证明: 222

()(1)().f b f a λ≤-

证 (1)任取1212,,,x x R x x ∈≠则由2

121212()()[()()](1)x x x x f x f x λ-≤-- 及

1212()(),(2)f x f x x x -≤- 可知

21212121212()()[()()]()()x x x x f x f x x x f x f x λ-≤--≤-- 2

12,x x ≤-从而 1.λ≤

假设有00,b a =使得0()0,f b =则由(1)式知

20000000()()[()()]0,a b a b f a f b λ<-≤--=产生矛盾. 所以不存在00,b a ≠使得

0()0.f b =

证(2) 由(),(3)b a f a λ=- 可知

222220000()[()]()2()()().(4)b a a a f a a a a a f a f a λλλ-=--=---+

由0()0f a =和(1)式, 得2

0000()()()[()()](),(5)a a f a a a f a f a a a λ-=--≥- 由0()0f a =和(2)式, 得222

00()[()()](),(6)f a f a f a a a =-≤- 将(5)(6)代入(4)式得2222222

00000()()2()()(1)().b a a a a a a a a a λλλ-=---+-=--

证(3) 易知a b ≠时, ()()()()

1,1,()

f a f b f a f b a b f a λλλ--≤

≤≤≤-故

22()()

,11,()()

f b f b f a f a λλλλ≤

≤-≤≤-2()(1)(),f b f a λ≤-当a b =此式也成立, 则

222()(1)().f b f a λ≤-

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1.如果1122()()()...()0,k k F x f x f x f x ==那么方程()0F x =的解集等于下列各个方程:12()0,()0,...,()0k f x f x f x ===的解集的并集, 其中每一个解都属于这k 个方程的定义域的交集.

解 设()F x 的定义域为,()i M f x 的定义域(1,2,...,),i M i k = 因为

12()()()...(),k F x f x f x f x = 所以, 12....k M M M M =又设()0F x =的交集为,A

1;x A ∈()0i f x =的解集为(1,2,...,).i B i k =因为1,x A M ∈?所以 11

2

....k x M M M ∈ 因为1()0,F x =于是有1122()()...()0,k k f x f x f x =这个等式的左

端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这表明11

2

....k x B B B ∈ 反之易证1

2

....k B B B A ?

2.设121...,()(,][,).n n a a a f x a a <<<-∞+∞ 当max (),1,2,...,i A f a i n >=时, 不等

1

n

i i x a A =-<∑

的解集为11.n

n

i

i

i i a a A A x

x n n n n ==?

?

???

?-<<+????

???

?

∑∑ 证明 因()f x 的图象在区间1[,](1,2,...,1)i i a a i n +=-上都是线段, 又

max ()(1,2,...,),i A f a i n >= 则在区间1[,]i i a a +上, ()f x 的图象是一条射线

1

,n

i i y nx a ==-+∑,x a < 且当x →-∞时, ().f x →+∞同理, ()f x 在1[,)i a ++∞上是一

条射线1

,n

i i y nx a ==-

∑ 且x →+∞时, ()f x →+∞.

从而函数1

n

i

i y x a

==

-∑的图象与直线y A =的交点只能是在1(,]a -∞与[,)n a +∞内,

初等数学研究课后习题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初等代数研究课后习题 20071115033 数学院 07(1) 杨明 1、证明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具有对逆性与全序性,即 (1)对任何N b a ∈,,当且仅当b a <时,a b >. (2))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a A ==,b B == (1)“?” b a <,则B B ??,,使,~B A ,A B B ~, ?∴,a b >∴ “?” a b >,则B B ??,,使A B ~,,B B A ?∴,~,b a <∴ 综上 对任何N b a ∈,,b a (2)由(1)b a 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假设b a <∴与b a =同时成立,则B B ??,,使,~B A 且B A ~, ,~B B ∴与B 为有限集矛盾,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综上,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2、证明自然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M 为使等式a b b a +=+成立的所有b 组成的集合 先证 a a +=+11,设满足此式的a 组成集合k ,显然有1+1=1+1成立 φ≠∈∴k 1,设k a ∈,a a +=+11,则 +++++++=+=+==+a a a a a 1)1()1()(1 k a ∈∴+,N k =∴, 取定a ,则1M φ∈≠,设,b M a b b a ∈+=+,则 ()()a b a b b a b a +++++=+=+=+ ,b M M N + ∴∈∴= ∴ 对任何N b a ∈,,a b b a +=+ 3、证明自然数的乘法是唯一存在的 证明:唯一性:取定a ,反证:假设至少有两个对应关系,f g ,对b N ?∈,有 (),()f b g b N ∈,设M 是由使()()f b g b =成立的所有的b 组成的集合, ()()1f b g b a ==? 1M φ∴∈≠ 设b N ∈则()()f b g b =()()f b a g b a ∴+=+ ()()f b g b ++∴=,b M +∴∈,M N ∴= 即b N ?∈,()()f b g b =

初等数学专题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专题论文 函数方程与函数的奇偶性 摘要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种重要性质,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并能灵活应用,是每位数学教师不断探论的问题。本文详细讲述了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地方,对比较抽象的题目给出合适的证明方法。 关键词:函数 奇偶性 方程 性质 1.关于函数奇偶性的定义 (1)一般地,如果对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 ()()0 f x f x --=(()()x f x f =-),那么函数()x f 就叫做偶函数,如:2)(x x f =,()x x f =。 (2)一般地,如果对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任意一个x 都有()()0=-+x f x f (()()x f x f -=-),那么函数()x f 就叫做奇函数,如:()x x f = , ()x x f 1 = 。 例1:判断函数())1lg(2x x x f -+=的奇偶性。 解:x x x ≥>+221 ∴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R 又()())1lg()1lg(22x x x x x f x f +++-+=-+ 01lg )1lg(22==-+=x x 。 ∴ ()x f 为奇函数。 例2:判断函数x x e e x f -+=)(的奇偶性。 解:显然)(x f 的定义域为R 又)()(x f e e x f x x -=+=- ∴)(x f 为偶函数。

2.函数奇偶性的几个性质 2.1 对称性 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 2.2 整体性 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必须成立。 2.3 可逆性 )()()(x f x f x f ?=-是偶函数 )()()(x f x f x f ?-=-是奇函数 2.4 等价性 0)()()()(=--?=-x f x f x f x f 0)()()()(=-+?=-x f x f x f x f 2.5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2.6 可分性 根据奇偶性可将函数分为四类: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3.1定义法 1.任取自变量的一个值x ,x -是否有定义,如果存在一个属于定义域的0x 但在0x -没有定义,则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若)(x f -存在,则进行下一步。 2.)()(x f x f ±=-着相当于证明一个恒等式,有时,为了运算上的方便可转而验证 0)()(=-±x f x f , 1)() (±=-x f x f ,???=-+偶函数 奇函数)(20)()(x f x f x f 判断步骤如下: ① 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信息论第三章答案

3.2.设二元对称信道的传的矩阵??? ? ??????32313132。 (1)、若P (0)=43,P(1)=4 1 ,求H(X),H(X/Y),H(Y/X)和I(X;Y); (2)、求该信道的信道容量及其达到信道容量时的输入概率分布。 解:(1)、H(X)=-symbol bit x p i i /81.0)41 log 4143log 43()(=+?-=∑ H(Y/X) =-)/(log )/()(i j i j i j i x y p x y p x p ∑∑ =-( 3 2 log 324131log 314131log 314332log 3243?+?+?+?) = 0.92bit/symbol P )/()()/()()()()(21211112111x y p x p x y p x p y x p y x p y +=+= =3 1 413243?+?=0.58 同理可得:p(2y )=0.42 H (Y)=-(0.42×log0.42+0.58×log0.58)=0.980bit/symbol 得:H(X/Y)=H(X)-H(Y)+H(Y/X)=0.81-0.98+0.92=0.75bit/symbol I(X;Y)=H(X)-H(X/Y)=0.81-0.75=0.06bit/symbol (2)由题:C=maxI(X;Y)=logm-mi H =log2-(3 2 log 3231log 31+)=0.082bit/symbol 因为信道容量达到最大值即X 等概率出现即:p(i x )=21 3.6、有一个二元对称信道,其信道矩阵为? ? ? ???098.02.002.098.0。设该信源以1500二元符号/每秒的速度传输输入符号。现有一消息序列共有14000个二元符号,并设P(0)=P(1)= 2 1 ,问从消息传输的角度来考虑,10秒钟内能否将这些消息序列无失真的传递完? 解:由题得: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姓名:苏章燕学号:201102024002 班级:师范1班 分类思想 摘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在这学期做高考题和中考题过程中,很多题上面都有体现。是在问题的解答出现多种情况且综合考虑无法深入时,我们往往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得出每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这种思想方法就是分类的思想。 关键词:分类讨论、函数、例题、集合分类 一、分类要素 分类的思想运用到每个具体数学问题中都有三个基本内容,即分类三要素,在分类的合定义中,三要素就是全集,子集和子集的分类根据。分类的逻辑定义中,三要素是母项,子项和分类标准。 二、分类的规则 在问题讨论前,首先应弄清楚我们所研究对象的范围,即全集。分类就要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进行,要防止在全集不明确的情况下或全集外进行讨论。 每次分类都必须以同一本质属性为标准,被分概念或集合有若干本质属性,确定某一个作为分类标准。那么在分类过程中就要始终使用这个标准。同一次讨论中标准只能是一个。如实数在讨论绝对值时,可分为整数、负数和零;在讨论其他性质和运算时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又如函数按自变量个数可分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乃至多元函数;按单调性可分为增函数、减函数和非单调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按定义域可分为在R上都有意义的函数与定义域不是R的函数;按奇偶性可分为奇函数、偶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在定义域内);按属性可分为代数函数和超级函数。诸如此类,按不同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 分类的完整性,把集合A分为A1、A2、···An等n个子集的分类,集合A应是这n 个子集的并集,集合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且仅属于其中的一个子集,分类时必须防止遗漏,如把角分为第一象限角、第二象限角、第三象限角、第四象限角,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分类,因为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就不在其中。 分类的互斥性,分类中分成的各部分必须是互相排斥的,即分类中各个子集的交集是空集,如平面几何中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分类就是不正确的分类,因为存在着等腰锐角三角形,这是由于破坏了分类的互斥性。 分类的逐级性,被分概念必须分成与它最邻近的概念。有些问题必须要连续分类,这就要求严格按层次逐级进行划分、讨论。 分类的种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的无线过程,因此分类也有一个从现象分类到本质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现象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外部标志或外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往往会把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而把本质上不相同的事物归为同一类别。如平面几何中多边形按边数分类就是一个现象分类,因为凸多变形和凹多边形即使边数相同其性质也大相径庭,而正多边形(不管它边数多少)都具有很多共性,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 本质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本质分类能够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规律,如含角的三角函数的绝对值,用零点分段法对角进行的分类就属于本质分类。 分类方法的解题步骤,确定分类标准,这就是要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事物之间看出它们本质的相同点,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规律,对数学对象进行有意义的分类。 恰当地进行分类,在确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遵守分类的五条规则,对所讨论的问题恰当地分类,问题能否顺利讨论的关键是对所讨论对象进行正确的分类。 逐类讨论,根据分好的各类情况,逐类地加以研究,深入进行讨论,分门别类逐一把

初等数学研究复习题

1、 因式分解:32 35113x x x ---= 2、 已知21x a x x =++,则2 421 x x x =++ 3、 已知1abc =,求 111a b c a ab b bc c ca ++++++++的值; 4、 已知 111a b c a ab b bc c ca ++++++++=1,求证1abc =;

5、 = 6、 解不等式: 2233132 x x x x +-≤-+ 7、 求一个方程,使其各根分别等于方程43 67620x x x x -++-=的各根减去2。

8、 解方程22223223132231 x x x x x x x x ++++=-+-+。 9、 求不定方程7517x y -=的整数解。 10、 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2(f x y f x f y x y x y R +=++∈、,(1)2f =,则(3)f -等于 11、 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0,2,则函数(2)()1f x g x x =-的定义域是 12、 0= 13、 将多项式32 22x x x -++表示成(1)x -的方幂形式是 14、 将分式22233(1)(25) x x x x x ----+分解成部分分式之和

15、 求函数2 y =的值域 16、 已知5,4x <求函数14245 y x x =-+-的最大值。 17、 解方程:4322316320x x x x +-++=

18、 已知x y z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1,x y z ++=求证:111(1)(1)(1)8x y z ---> 19、 利用多项式对称性因式分解: (1)555()()()()f x y z x y y z z x =-+-+-、、 设222(,,)()()()[()()],f x y z x y y z z x L x y z M xy yz xz =---+++++ (2)5555 ()()f x y z x y z x y z =++---、、 设222()()()[()()]x y y z z x k x y z m xy yz zx ++++++++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 )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信息论与编码习题与答案第四章

4-1 设有一个二元等该率信源{}1,0∈X ,2/110==p p ,通过一个二进制对称信道(BSC )。其失真函数ij d 与信道转移概率ij p 分别定义为 j i j i d ij =≠???=,0,1 ,j i j i p ij =≠? ??-=,1,εε 试求失真矩阵d 和平均失真D 。 解:由题意得, 失真矩阵为d ??????=0110d ,信道转移概率矩阵为P ?? ????--=εεεε11)(i j 平均失真为ε εεεε=?-+?+?+?-= =∑0)1(211211210)1(21),()()(,j i d i j p i p D j i 4-3 设输入符号与输出符号X 和Y 均取值于{0,1,2,3},且输入符号的概率分布为P(X=i)=1/4,i=0,1,2,3,设失真矩阵为 ????? ???????=0111101111011110d 求)(),(,,max min max min D R D R D D 以及相应的编码器转移概率矩阵。 解:由题意,得 0min =D 则symbol bit X H R D R /24log )()0()(2min ==== 这时信源无失真,0→0,1→1,2→2,3→3,相应的编码器转移概率矩阵为

????? ???????=1000 010*********)j (i P ∑===30 3,2,1,0max ),()(min i j j i d i p D ,,14 1141041141141141141041min{?+?+?+??+?+?+?= }04 1141141141141041141141?+?+?+??+?+?+?, 43}43,43,43,43min{== 则0)(max =D R 此时输出概率分布可有多种,其中一种为:p(0)=1,p(1)=p(2)=p(3)=0 则相应的编码器转移概率矩阵为????? ???????=0001000100010001)(i j P

(完整版)初等数学研究复习汇总

第一章 1、自然数集是有序集 2、自然数集具有阿基米德性质即:如果a,b∈N,则存在n∈N,使na>b 3、自然数集具有离散型即:在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a和a’之间不存在自然数b, 使a

值 例:求00080cos 40cos 20cos ??8 120sin 8160sin 20sin 880cos 80sin 220sin 480cos 40cos 40sin 220sin 280cos 40cos 20cos 20sin 2000000 0000 0000= ===???=解:原式N c N a N c N b N b N a ac b c b a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2=--=求证, 的正数,且是不等于例:设原式右边原式左边所以,得证明:由==-?-?=--=-=-+==a N c N b N c N a N a N b N c N c N b N b N a N b N c N a N b N c N a N b N a c b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log 1log 1log 1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2213cot cot cot 3tan tan tan =-+-θθθθθθ例:求证的值 内的两相异实根,求在为方程、例:已知)sin(),0()0(cos sin βαπβα+≠=+mn p x n x m 原式右边(原式左边证明:(综合法)==?-?-?-?-=--?-+?-=13tan cot 3cot tan 23tan cot 3cot tan 2)3cot )(cot 3tan tan 3tan cot 13cot tan 1θ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大纲

《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大纲Research o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课程名称:初等数学研究英文名称: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4 学分: 64 理论学时: 64 总学时: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应使学生在掌握近、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初等数学研究是数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现做到初等与高等相结合。系统深入掌握中学数学内容有关的初等数学知识,代数学的基础上,以填补学生在中学数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尽量反映近、一方面,通过初等数学内容的研究,处学与高等数学之间的空白;另一方面,试图用近、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居高临下地分析、为当好一名使学生对中学数学内容有个高屋建建瓴的认识与理解,研究中学数学内容,理、使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训练,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中学数学教师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由于学生对初等数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因此,必须突出与强调课程的研究性质。在每章、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研究,每节之后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便他们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较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必要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适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以讲授为主、当的专题讨论。周,有32八学期开设,安排---初等数学研究是专业选修课,系主干课程。一般情况下第七课时。64共,周36条件时可安排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序

号章节名称学时分配 1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 章集合与逻辑 6 3 第三章数与式的理论 8 4 第四章函数的理论 8 5 第五章方程、不等式 8 6 公理化方法与演绎推理 6 7 第七章几何变换 8 8 第八章几何的向量结构及坐标 法 6 9 第九章排列、组合 6 10 第十章中学数学解题策略 6 合计学时数 64 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课时) 2第一章绪论(中学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中学数学的特点,中学数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数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研究 对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等等本章重点:中学数学的 特点本章难点:无掌握中学数学的特点,中学数学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研究的对象,本章教学要求:中学数 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本课程的 目的意义课时)6第二章集合与逻辑(集合集合的特性, 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运用命题的逻辑演算命题的特征,简 单命题,复合命题的真值定义,等价命题,简单命题的演算 命题中的量词假言命题的四种形式,量词的否定,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开语句的复合,真值集,开语句,充分条件与必要 条件集合与逻辑的关系本章重点:复合命题的真值定义, 等价命题,假言命题的四种形式本章难点:假言命题的四种 形式,开语句的复合,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假言命题

初等数学研究试题答案

习题一 1、数系扩展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两种扩展方式?(P9——P10) 答:设数系A 扩展后得到新数系为B ,则数系扩展原则为: (1)A 的元素间所定义的一些运算或几本性质,在B 中被重新定义。而且对于A 的元素来说,重新定义的运算和关系与A 中原来的意义完全一致。 (2)在A 中不是总能实施的某种运算,在B 中总能施行。 (3)在同构的意义下,B 应当是A 的满足上述三原则的最小扩展,而且有A 唯一确定。 数系扩展的方式有两种: (1)添加元素法。 (2)构造法。 2、对自然数证明乘法单调性:设,,,a b c N ∈则 (3),a b ac bc >>若则; 证明:(1)设命题能成立的所有C 组成集合M 。 由归纳公理知,,N M =所以命题对任意自然数成立。 (2),,.a b b a k k N <=+∈若则有 (P17定义9) 由(1)有()bc a k c =+ ac bc ∴< (P17.定义9) 或:,,.a b b a k k N <=+∈若则有 bc ()a k c ac kc =+=+ 3、对自然数证明乘法消去律:,,,a b c N ∈设则 (1),;ac bc a b ==若则

(2)ac bc a b <<若,则; (3)ac bc a b >>若,则。 证明(1)(用反证法) (2)方法同上。 (3)方法同上。 4、依据序数理论推求: 解: 1313134++=='()先求,, (P16.例1)323231(31)45,++=+=+=='''再求, (2)31313??=先求,, 5、设n N ∈,证明n 415n 1+-是9的倍数。 证明:1n 141511189,1n =+?-==①当时,是的倍数故时命题成立。 k n k 415k 19=+-②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是的倍数。则当n=k+1时: k 1k 415k 11 4415k 1315k 18441519(52) k k k +++-=+--?+=+---()()()。 1n k ∴=-当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对于任一自然数n 成立。 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式对于任意自然数都成立: 证明: ①412111--3-3.11-21n +?==== ==?当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 ②n k =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

初等数学研究答案1

初等数学研究答案1

大学数学之初等数学研究,李长明,周焕山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习题一 1答:原则:(1)A ?B (2)A 的元素间所定义的一些运 算或基本关系,在B 中被重新定义。而且对于A 的元素来说,重新定义的运算和关系与A 中原来的意义完全一致。 (3)在A 中不是总能施行的某种 运算,在B 中总能施行。 (4) 在同构的意义下,B 应当是A 满足上述三原则的最小扩展,而且由A 唯一确定。 方式:(1)添加元素法;(2)构造法 2证明:(1)设命题能成立的所有c 组成集合M 。 a=b ,M 11b 1a ∈∴?=?∴, 假 设 bc ac M c =∈,即,则 M c c b b bc a ac c a ∈'∴'=+=+=', 由归纳公理知M=N ,所以命题对任意 自然数c 成立。 ( 2)若a < b ,则 bc kc ac bc,k)c (a )1(b k a N k =+=+=+∈?即,,由,使得

则acb , 则 ac m c bc ac,m )c (b )1(a m b N m =+=+=+∈?即,,由,使得 则ac>bc 。 3 证明:(1)用反证法:若 b a b,a b a <>≠或者,则由三分性知。当a >b 时, 由乘法单调性知ac >bc. 当a 或者,则由三分性知不小于。当a >b 时,由乘法单调性知ac >bc. 当a=b 时,由乘法单调性知ac=bc.这与acbc 矛盾。则a>b 。 4. 解:(1)4 313='=+ 5 41323='='+=+ 652333='='+=+ 7 63343='='+=+ 8 74353='='+=+ (2)313=? 631323=+?=? 9 3232333=+?='?=?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题:选择题与填空题1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题:选择题与填空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有一块矩形纸片ABCD ,AB =8,AD =6.将纸片折叠,使得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沿DE 向右翻折,AE 与BC 的交点为F ,则△CEF 的面积为( ). A C B D A .2 B .4 C . 6 D . 8 2.若M =223894613x xy y x y -+-++(x ,y 是实数),则M 的值一定是( ). A .正数 B .负数 C .零 D .整数 3.已知点I 是锐角三角形ABC 的内心,A 1,B 1,C 1分别是点I 关于边BC ,CA ,AB 的对称点.若点B 在△A 1B 1C 1的外接圆上,则∠ABC 等于( ). A .30° B .45° C .60° D .90° 4.设A =22211148()34441004 ?++???+---,则与A 最接近的正整数是( ). A .18 B .20 C .24 D .25 5.设a 、b 是正整数,且满足于5659a b ≤+≤,0.90.91a b <<,则22b a -等于( ). A .171 B .177 C .180 D .182 6 的结果是( ). A .无理数 B .真分数 C .奇数 D .偶数 7.设4r ≥,1 1 1a r r =-+ ,b = ,c =,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 的是( ). A .a b c >> B .b c a >> C .c a b >> D .c b a >> 8.若x 1,x 2,x 3,x 4,x 5为互不相等的正奇数,满足(2005-x 1)(2005-x 2)(2005-x 3)(2005- x 4)(2005-x 5)=242,则2222212345 x x x x x ++++的未位数字是( ). A .1 B .3 C .5 D .7 9. 已知1m = 1n =且22(714)(367)m m a n n -+--=8,则a 的值等于( ). A .5- B .5 C .9- D .9 10.Rt △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均在抛物线y =x 2上,并且斜边AB 平行于x 轴.若斜边上的高为h ,则( ). A .h <1 B .h =1 C .12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教程文件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 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 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 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信息论与编码第三章曹雪虹习题答案

第三章 3.1 设二元对称信道的传递矩阵为? ?????????32313132 (1) 若P(0) = 3/4, P(1) = 1/4,求H(X), H(X/Y), H(Y/X)和I(X;Y); (2) 求该信道的信道容量及其达到信道容量时的输入概率分布; 解: 1) symbol bit Y X H X H Y X I symbol bit X Y H Y H X H Y X H X Y H Y H Y X H X H Y X I symbol bit y p Y H x y p x p x y p x p y x p y x p y p x y p x p x y p x p y x p y x p y p symbol bit x y p x y p x p X Y H symbol bit x p X H j j i j i j i j i i i / 062.0749.0811.0)/()();(/ 749.0918.0980.0811.0)/()()()/() /()()/()();(/ 980.0)4167.0log 4167.05833.0log 5833.0()()(4167 .03 2 413143)/()()/()()()()(5833.031 413243)/()()/()()()()(/ 918.0 10 log )3 2 lg 324131lg 314131lg 314332lg 3243( ) /(log )/()()/(/ 811.0)41 log 4143log 43()()(222221212221221211112111222=-==-==+-=+-=-=-==?+?-=-==?+?=+=+==?+?= +=+==??+?+?+?-=-==?+?-=-=∑∑∑∑ 2) 2221122 max (;)log log 2(lg lg )log 100.082 /3333 mi C I X Y m H bit symbol ==-=++?=其最佳输入分布为1 ()2 i p x = 3-2某信源发送端有2个符号,i x ,i =1,2;()i p x a =,每秒发出一个符号。接受端有3 种符号i y ,j =1,2,3,转移概率矩阵为1/21/201/21/41/4P ?? =? ? ?? 。 (1) 计算接受端的平均不确定度; (2) 计算由于噪声产生的不确定度(|)H Y X ; (3) 计算信道容量。

初等数学研究考试大纲

《初等数学研究》考试大纲 Elementary Mathematics Research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二、考试目的 测试学生对初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的熟练程度。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数系 1. 考试知识点 (1)数的概念的扩展; (2)自然数序数理论及其性质; (3)整数环、有理数域、实数域、复数域的建立及性质。 2. 考试要求 (1)了解数系扩展的两种形式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2)掌握自然数的基数理论及整数环的构造; (3)理解自然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的有关概念,弄清自然数、整数运算的概念及其运算律,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有理数域的性质; (4)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掌握实数大小比较的法则、实数的运算法则和实数域的性质; (5)理解复数概念,掌握复数的两种表示形式、复数的运算和复数域的性质。 第二章解析式 1. 考试知识点 (1)多项式的恒等定理; (2)待定系数法; (3)因式分解方法; (4)分式恒等变形; (5)根式的化简和计算; (6)解不等式(组); (7)不等式的证明; (8)几个著名的不等式。

(1)了解解析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多项式概念,掌握待定系数法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 (3)了解分式的概念和定理;掌握分式恒等变形; (4)掌握根式的运算和变形; (5)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法和证明; (6)熟悉几个著名的不等式。 第三章方程与函数 1. 考试知识点 (1)方程(组)的同解理论及基本解法; (2)几类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3)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 (4)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5)初等函数的性质。 2. 考试要求 (1)掌握各种代数方程中的同解理论(弄清增、失根原因及检验方法)及基本解法; (2)掌握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3)掌握简单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 (4)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与几种定义方式; (5)掌握初等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数列 1. 考试知识点 (1)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与等比数列; (3)高阶等差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分群数列; (4)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和其他形式; (5)数列的母函数。 2. 考试要求 (1)掌握求数列通项的方法; (2)熟练掌握等差与等比数列的综合题; (3)了解高阶等差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分群数列; (4)熟练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各种形式的应用; (5)了解数列的母函数。 第五章排列与组合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试题及答案A

课程名称: 初等数学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左晓虹 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 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 注:答题内容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单选题(4*10=40分) 1.设a ,b 是向量,命题“若a b =-,则||||a b =”的逆否命题是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2.设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准线方程为2x =-,则抛物线的方程是 ( ) (A )28y x =- (B )28y x = (C )24y x =- (D )24y x = 3.设函数()f x (x ∈R )满足()()f x f x -=,(2)()f x f x +=,则函数()y f x =的图像是 ( ) 4.6(42)x x --(x ∈R )展开式中的常数项是 ( ) (A )20- (B )15- (C )15 (D )20 5.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它的体积是 ( ) (A )283π - (B )83 π - (C )82π- (D )23 π 6.函数()cos f x x =在[0,)+∞内 ( ) (A )没有零点 (B )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C )有且仅有两个零点 (D )有无穷多个零点 7.设集合22{||cos sin |,}M y y x x x R ==-∈, 1 {|||N x x i =-

初等数学研究第三章答案

习题三 1、已知半径为r 的圆为内接等腰梯形ABCD。它的下底AB 是圆O 的直径,上底CD 的端点在圆周上。 (1)写出梯形的周长y 和腰长x 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其定义域; (2)当腰长为何值时,该等腰梯形的周长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解:(1)作DE ⊥AB 于 E 连DB,则∠ADB = 90°∴ADB∽AED ∴AD AB = AE AD 2 AD 2 ∴AD = AE ? AB ∴AE = AB 又Q DC = AB ? 2 AE ∴y = DC + AB + 2 AD = AB ? 2 AE + AB + 2 AD AD 2 = 2r ? 2 + 2r + 2 x AB 2x2 = 2r ? + 2r + 2 x 2r x2 = 4r ? + 2 x r x2 = ? + 2 x + 4r . r x2 又Q x > 0 ,且= AE < r ,即x < 2r 2r ∴函数的定义域为(0,2r)。(2)y = ? (r ? x) 2 + 5r ,所以当腰长x=r 时,周长y 有最大值5r. 2、设函数y = f ( x) 定义在R 上,当x>0 时,f ( x) > 1 ,且对于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又当m ≠ n 时,f (m) ≠ f (n). 求证:(1)f (0) = 1. (2)对于任意x ∈R ,均有f ( x) > 0. 证明:(1)Q对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1 r ∴令m=n=0,则有f (0 + 0) = f (0) + f (0) 即f (0) = f (0) + f (0) . ∴f (0) ? [ f (0) ? 1] = 0. ∴f (0) = 1 或f (0) = 0. 若 f (0) = 0.则对于任意m>0,有f ( m) = f ( m + 0) = f ( m) ? f (0) = 0 和题设矛盾。因此,f (0) = 1. (2)由题设和(1)的结论,当x ≥ 0 时, f ( x) ≥ 1 > 0 ,假设x < 0 ,则? x > 0 ,因而 f (? x) > 1。但是 f ( x) ? f (? x) = f ( x ? x) = f (0) = 1 所以, f ( x) = 1 > 0. f (? x) 3、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不是同一函数,并说出理由。(1)f ( x) = lg x 2 , (2)f ( x) = x , g ( x) = 2lg rx . g ( x) = 3 x 3 . 解:(1)是同一函数。因为定义域相同:x ∈R ? {0} . 且对每个x,对应值也相等。(2)不是同一函数。因为当x<0 时,f ( x) > 0 ,而g ( x) < 0 . 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 (4 x ? 5) + 8 ?1 x (2)y = log (2 x?1) (3 x ? 2) (3)y = log 0.5 (log 2 x 2 + 1) (4)y = 7? x?2 lg(9 ? 3x ) (5)y = 1 ? ( ) 2 x?1 (6)y = lg x + lg(5 ? 2 x ) (7)y = arccos(2 x 2 ? x) (8)y = arcsin( x ? 1) + 1 3 1 5x ? 1 1 4 (9)y = sin x ? 1 + (1 ? sin x ) (10)y = lg cos3x ?4 x ? 5 ≠ 0 ? ?8 解:(1)Q ? ? 1 ≥ 0 ? x ? x ≠0 ? 5 ? x≠ ? 4 ? ,∴? x ≤ 8 ?x ≠0 ? ? 5 4 5 4 5 ? x≠ ? 4 ? ,∴? ?8 ≤ x ≤ 8 ? x≠0 ? ? ∴函数定义域为:[?8,0) U (0, ) U ( ,8] . ?3 x ? 2 > 0 ? (2)Q ? 2 x ? 1 > 0 ?2 x ? 1 ≠ 1. ? 2 3 2 ? x> ? 3 ? 1 ? ∴?x > 2 ? ? x ≠1 ? ? ∴函数的定义域为:( ,1) U (1, +∞). ?log 0.5 (log 2 x 2 + 1) ≥ 0 ? (3)Q ? log 2 x 2 + 1 > 0 ? x2 > 0 ? ? 0 < log 2 x 2 + 1 ≤ 1 ? ∴?log 2 x 2 > ?1 ?x≠0 ? ?2-1 ≤ x 2 ≤ 1 ? ∴? x 2 > 2?1 ?x ≠ 0 ? ? 2 2 ≤ x ≤ 1 或?1 ≤ x ≤ ? ? 2 ? 2 ? 2 2 或x ∴? 2 2 ? ? x≠0 ? ? ? 2 2 函数定义域为:[(?1, ? )U( ,1)] . 2 2 ?lg(9 ? 3x ) ≠ 0 ? Q (4)? 9 ? 3x > 0 ?7 ? x ? 2 ≥ 0 ? ? x ≠ log 3 8 ? ∴? x < 2 ??5 ≤ x ≤ 9 ? ? 9 ? 3x ≠ 1 ? ∴? 3x < 9 ? x?2 ≤ 7 ? ? 3x ≠ 8 ? ∴? 3x < 32 ??7 ≤ x ? 2 ≤ 7 ? ∴log 3 8 < x < 2 或?5 ≤ x < log 3 8 ∴函数定义域为:[(?5,log 3 8) U (log 3 8, 2)]. (5)Q1 ? ( ) 2 x?1 ≥ 0. 1 3 ∴( )2 x?1 ≤ 1. ∴ 2 x ? 1 ≥ 0. ? log x ≥ 0 ? (6)Q ? x > 0 ?5 ? 2 x > 0 ? 1 3 ∴1 ≤ x < log 5 2 1 1 ∴函数定义域为[ , +∞] 2 2 x ≥1 ? ? x ≥1 ? ? ∴? x > 0 ∴? x > 0 5 ? ?2 x < 5 ? x< ? 2 ∴x ≥ 5 ∴函数定义域为:[1, ) . 2 (7)Q ?1 ≤ 2 x 2 ? x ≤ 1 ? 2 x 2 ? x ? 1 ≤ 0LL ①∴? 2 ?2 x ? x + 1 ≥ 0LL ② 1 ? ?由①? ≤ x ≤ 1 ∴? 2 ?由②x ∈R ? ∴函数的定义域为:[1, ) . ??1 ≤ x ? 1 ≤ 1 (8)Q ? ? 5x ? 1 > 0 1 5 ?0 ≤ x ≤ 2 1 ? ∴? ∴ ? 5 ? 5 2 ∴函数的定义域为:(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