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态度历来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在过去20年间,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研究经历了重大的范式转变,研究者更为重视个体社会认知加工中的无意识过程的作用。相应于这种范式转变,态度研究者提出,态度可以因为外界环境中线索的存在而自动激活,这一过程可以迅速发生并难以控制,也勿须耗费个体的认知资源。此外,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也发展了许多内隐测量技术以有效探测个体的内隐态度。本研究采用当前主要的内隐测量技术IAT以探究态度的内隐形成及改变过程、内隐矛盾态度现象,以及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可能调节因素。在理论分析部分,论文对内隐态度的界定、内隐态度的主要测量技术、内隐态度形成的评价性条件反射(EC)范式、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分析及其所蕴涵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论和同一论思想、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调节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概括和梳理。在对当前主要态度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成果,构建本论文的研究体系。论文实验部分由五个研究组成,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实验探讨了内隐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第三个实验探讨了内隐矛盾态度现象,第四和第五个实验探讨了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因素。具体研究如下:实验一通过阀下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探讨态度的内隐形成过程。研究发现,中性目标刺激和不同属性的刺激材料配对多次呈现,可以导致个体对原先中性目标刺激的评价发生变化,且这一过程不需要个体的意识参与,从而

支持了态度可以内隐形成的观点。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考察态度的内隐改变过程。研究发现,通过评价性条件反射处理,尽管个体的外显和内隐偏见仍然存在,但是强度有所降低。该研究为偏见减少或消除提供了新的思路。实验三对(内隐)态度的本质进行探讨。在矛盾态度研究和双重态度模型的理论基础上,以IAT作为探测手段,提出了内隐矛盾态度这一概念,认为个体可能同时存在着对同一对象的积极和消极评价,且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内隐测量技术加以有效侦测。研究发现,在性别维度上,相较于女性青年,个体表现出对男性老年人的积极态度,但在年龄维度上,相较于女性青年,个体表现出对男性老年人的消极态度。作者试图通过内隐矛盾态度现象,整合态度的“预存评价”观点和态度作为“背景依赖性结构”观点。当个体在年龄或性别维度上自动提取相应评价时,支持了态度作为“预存评价”观点;个体以年龄或性别作为提取维度,导致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评价,则支持了态度作为“背景依赖性结构”观点。内隐矛盾态度现象为态度研究者更加深入探究态度本质,以及内隐测量技术是否可以有效侦测个体真实态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实验四在实验三关于双重态度存在可能性的基础上,探讨内隐一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因素。实验四从态度属性本身出发,探讨态度强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态度强度的增强,内隐一外显态度间一致性随着增大,随着态度强度的减弱,内隐一外显态度间一致性随着减少,从而支持了态度强度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为解决Fazfo和Bargh等人关于态度自动激活效应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Fazin认为态度强度是影响态度自动激活的重要

因素,而Bargh则认为态度自动激活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研究支持了Fazio的观点。实验五探讨了个性特征对内隐一外显态度的调节作用。研究以个体长期性动机因素一认知需要和评价需要作为研究视角,分析个体长期性动机差异对内隐一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认知需要和高评价需要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内隐一外显态度一致性;低认知需要和低评价需要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内隐一外显态度一致性。总讨论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评价性条件反射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合纯粹接触效应和情绪导致内隐态度形成研究,提出态度形成并不完全是个体意识性推理的结果;对内隐测量方法所探测的心理结构和内隐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个体多元类别的存在可能是导致AIA现象的主要原因;内隐一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关键词】:内隐态度内隐联结测验调节因素评价性条件反射内隐态度形成内隐矛盾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42

【目录】:中文摘要9-11英文摘要11-14第一篇内隐态度研究的理论

综述与探讨14-69第一节内隐态度概述14-191传统的态度界定14-162内隐态度界定16-19第二节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19-291序列启动任务19-202内隐联结测验20-223THEGO/NO-GOASSOCIATIONTEST (GNAT)22-244AFFECTIVESIMONTASK(AST)和THEEXTRINSICAFFECTSIMONTASK(EAST)24-255情绪性斯特鲁普任务和启动斯特鲁普任务25-276其他测量方法27-29第三节态度的内隐形成研究29-361评价性条件反射29-302评价性条件反射的普遍性30-323态度的内隐形成研究32-36第四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36-461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实证研究36-381.1低内隐—外显态度IEC研究简述36-371.2高内隐——外显态度IEC 研究简述37-382内隐—外显态度间不同IEC的分析38-462.1测量技术的问题39-402.1.1外显测量存在的问题392.1.2内隐测量存在的问题39-402.2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理论方面的分析40-462.2.1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同一论40-422.2.2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分离论42-46第五节内隐态度的稳定性和易变化性46-611内隐态度的稳定性研究46-492内隐态度的易变化性研究49-582.1社会性动机49-522.2注意指向性52-532.3背景线索53-552.4样例特征55-583讨论58-61第六节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因素61-691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可能调节变量61-661.1自我呈现61-621.2精加工62-631.3态度维度性63-641.4感知的自我—群体差异641.5动机性因素64-662Hofmann等人的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模型66-69第二篇内隐态度的实验研究69-106

实验一态度的内隐形成研究69-771引言69-712方法71-723结果72-744讨论74-765结论76-77实验二态度的内隐改变研究77-841引言77-782方法78-793结果79-804讨论80-835结论83-84实验三内隐矛盾态度的探索性研究84-901前言84-852方法85-863结果864讨论86-895结论89-90实验四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90-981引言902方法:90-923结果92-934讨论93-975结论97-98实验五个性特征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98-1061引言98-1012方法101-1023结果102-1044讨论104-1055结论105-106第三篇总讨论106-1171EC效应的心理机制分析106-1072态度内隐形成和改变的新视角107-1093内隐矛盾态度(AIA)现象分析109-1124内隐态度测量方法与内隐态度理论探讨之间的联系112-1145内隐—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因素114-1156总结论115-117附录117-14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_李锦萍

对人类攻击性及其行为的研究与控制是社会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广受关注的课题。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直至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人类攻击性也纳入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内隐的角度研究攻击性及行为不仅提供了认识与预防攻击性行为的新的视角,也是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的发展趋势所在。 1.相关概念 1.1攻击性 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点不同,所下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绝对的定义。总的来说,研究者主要从行为或人格特质层面定义攻击性。如Dol-lard等人(1939)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1],强调了个体行为的目的性,并认为这种伤害意图必须有外在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偶然的伤害行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Baron和Richard(1994)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他人不愿意接受这种伤害的行为”[2],这里不仅强调了攻击性实施者的意图,也包括了被攻击者的非自愿特点,所以任何自虐、自杀的行为都不算是攻击性行为;Anderson整和性地概括出攻击性模型,将攻击性界定为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并指出“攻击者相信其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3]。也有研究者强调攻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如Bech(1994)认为,“攻击性是一种特质,是由个体的神经结构及生理特点决定的”[4];Allen和Potkay认为攻击性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的,容易愤怒的人攻击性就强,攻击行为就是愤怒的外在表现[5];而Buss等人就认为攻击性包括易怒、冲动、敌对、愤怒攻击等因素,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 总上所述,研究者主要从攻击性的外在行为表现、个体的情绪特点、认知特点等不同侧面对攻击性加以界定和研究。 1.2内隐社会认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内隐记忆研究热浪的推动,A.Greenwald和M.R.Banaji等[6]研究者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socialcognition)的概念,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 李锦萍张卫 摘要: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 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李锦萍,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张卫,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内隐学习综述

内隐学习研究新进展 一、内隐学习的历史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Reber(1967)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中, 提出了“内隐学习”一词。他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人们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 ,一种是所熟知的外显学习模式, 另一种就是内隐学习模式。Frensch(1998) 认为,内隐学习是对客体或事件之间结构关系的无意识获得[ ;我国学者郭秀艳和杨治良认为,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体验并因之而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杨卫星则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无选择、被动地习得某种刺激材料中较深层抽象规则的学习。综上, 尽管对内隐学习的描述不尽相同, 但大家基本上认同, 内隐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接触中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的一些较为复杂知识的过程。只是在所获得知识的复杂程度上,仍存有争议。 二、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1.人工语法范式 人工语法范式的核心在于一套人工编制出的复杂的语法规则。这种语法相当复杂, 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意识地学会它。首先让被试记忆一些表面上任意排列而实际上由人工语法生成的字母串 ,在被试学习了由这种语法生成的大量字母串以后,研究者告诉他们存在一种限定字母顺序的复杂规则, 并要求他们对新的符合语法的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进行分类 ,如果被试对约65 %以上的字母串作出了正确的分类, 就可以认为他已经无意识地获得了关于语法的实质性的知识。这种人工语法范式包括限定状态语法与双条件语法范式。双条件语法范式较限定状态语法范式, 可以避免样例的重复性和长度不等的弊端。 2.实验性分离的逻辑 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两个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它的逻辑十分直接: 如果用以比较的两个测验(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所包含的加工过程是相同的 ,或者是两组高度相关的加工过程 ,则这两个测验之间的比较不应该出现实质性的分离。如果出现了分离,那么测验中所控制的自变量就有可能包含不同性质的加工过程。内隐学习的领域里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离逻辑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设计出了很多不同的实验范式。 3.序列学习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新进展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及新进展 概念是任何一个学科知识体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若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规则(又称命题、定理或公式),概念和规则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概念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掌握概念是个体学习规则、解决问题乃至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对概念的学习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简化了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心理学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概念的学习和教学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概念教学的专门性和特殊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关概念教学心理机制的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概念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有哪些因素影响概念的学习和教学、学生已有的概念对学校里的概念教学有什么影响等日渐成为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关注的领域。因此,梳理和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十分有意义,也是进一步指导实际教学的基础。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心理学研究对概念的界定与分类、概念学习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对概念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概念转变的相关成果,以及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一、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心理学认为概念(concept)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并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心理学者从四种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了划分。 1.根据概念学习的方式进行划分。比如,维果斯基提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指没经过专门的教学,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科学概念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1]。 2.基于概念本身的复杂程度来区分。比如,奥苏贝尔提出的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初级概念是指通过分析概念的正反例证可以概括其关键特征的概念。二级概念比初级概念更复杂,不是经过观察正反例证而是直接通过同化定义获得。例如“,三角形”是一个初级概念,观察比较不同的图形(三角形、六边形、矩形、圆形等)可以掌握其关键特征“;等边三角形”则是一个二级概念,是在初级概念“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条边相等”这一属性的概念。再如,加涅所提出的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概念则是指只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界定的概念。又如赫尔斯提出的易下定义的概念与难下定义的概念。其中,易下定义的概念关键特征明显,易用某种规则加以揭示;难下定义的概念则关键特征不明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 3.依据概念研究的方法划分。比如将概念区分为自然概念(naturalconcept)和人工概念(artificialcon-cept)。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存在相应的例证。人工概念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的概念。它起源于赫尔的研究(Hall1920)。 4.基于概念所揭示的关键属性的特点分类。这样的概念分类体系既有心理学家提出的,也有约定俗成的。比如:具体概念(concreteconcept)与抽象概念(abstractconcept)。具体概念是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布鲁纳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与概念定义之间的关系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conjunctiveconcept)是根据同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1 引言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以人为被试的概念形成研究可谓为思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些研究者认为,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单元,而思维正是以某种算法或规则对概念进行操作的过程,受到了三位心理学家——布鲁纳、古德诺、奥斯丁的关注。1956年,他们提出了假设检验说。该学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储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意一个刺激作出反应前,被试都必须从假设库中提取一两个假设,并做出反应并检验。这样反复,知道某个正确的假设被反复验证为正确时,概念便形成了。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法,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即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讲,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本实验模拟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简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2 实验目的 测试掌握各种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及能力,学习使用叶克斯选择器研究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了解被试分析问题及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方法 3.1 被试 心理系大三学生47人,男生6名,女生41名,平均年龄20.9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现象,其余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3.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3.2.1实验仪器:计算机、PsyKey实验教学系统。 3.2.2实验材料: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3.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人工概念,有四个水平;因变量为形成人工概念所需要的次数。 3.4 实验程序 打开电脑,登录PsyKey系统,选择实验“概念形成”,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开始实验”,进入实验设计主界面,仔细阅读指导语,开始进行实验。 本实验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实验时,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4 结果 4.1描述性统计 描述统计量

内隐态度测量方法

内隐态度测量方法 一、IAT程序 步骤次数任务描述(左上侧)标签(右上侧)呈现材料 120 属性词辨析积极——消极积极或消极 词汇 220 目标词辨析助人——非助人助人或非助 人词汇 所有词汇 320 相容联结任务(练习) 助人+积极——非助人+消 极 420 相容联结任务(测试)同上同上 520 目标词辨析非助人——助人非助人词汇 所有词汇 620 不相容联结任务(练习) 非助人+积极——助人+消 极 720 不相容联结任务(测试)同上同上 二、ST_IAT测量程序 组块测验数量功能反应 左键右键 1 20 练习积极消极 2 20 测验积极自我+积极 3 20 测验自我+积极消极 4 20 测验积极他人+消极 5 20 测验他人+积极消极 三、SC_IAT测量程序 组块测验数量功能反应 左键右键 1 24 练习积极+自我消极 2 72 测验积极+自我消极 3 2 4 练习积极消极+自我 4 72 测验积极消极+自我 四、SA_IAT测量程序 组块测验数量任务和功能反应 左键右键 1 20 辨别任务自我他人 2 20 初始联合任务(练习)自我他人+积极 3 40 初始联合任务自我他人+积极 4 20 相反联合任务(练习)自我+积极他人 5 40 相反联合任务自我+消极他人

五、BIAT测量程序 组块测验数量任务反应 左键 (非焦点键)右键 (焦点键) 1 20 部分1联合任务他人+消极自我+积极 2 20 部分2联合任务自我+消极他人+积极 3 20 重复1 4 20 重复2 六、GO-NO-GO 组块测验数量任务和功能反应 左键右键 1 20 辨别任务目标类别(fruit/bugs)属性类别(good/bad) 2 20 联合任务1 Fruit+good(反应) 不反应(bugs+bad) 3 20 联合任务2 Fruit+bad(反应)不反应(bugs+good) 4 20 联合任务3 Bugs+good(反应)不反应(Fruit+bad) 5 20 联合任务4 Bugs+bad(反应)不反应(Fruit+good)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_朱新秤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朱新秤 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州510275) 摘要文章从社会认知研究的隐喻、情感与认知、社会情境认知、交流与认知、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几个方面概述了9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对此作了简要的评价。关键词社会认知心理学,目标明确的策略家,情感,交流 分类号B849:C91 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一直在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称之为社会认知或社会认知心理学。90年代以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取得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成果。 1从/朴素科学家0、/认知吝啬者0向/目标明确的策略家0转变 在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隐喻(m eta p ho r),它是对人的社会认知特点的总看法,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是与这些隐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中的隐喻是,人是一个/朴素的科学家0,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象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产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这些隐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社会认知的模式。Kelly(1967)就提出了归因协变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考虑客观刺激、行动者、情境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根据一贯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来对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但是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深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并不完全地、精确地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导致社会认知、社会判断中出现大量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中/朴素科学家0的隐喻开始向/认知吝啬者0转变。 /认知吝啬者0的隐喻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在对它们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是困难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常常偏爱策略性捷径,而不是采用精细的统计学的分析,以尽量节省时间和加工资源。人偏爱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产生社会判断的策略加 本文初稿于1999-08-30收到,修改稿于1999-11-16收到。

人工概念的形成研究实验

人工概念的形成研究 (研究成员:广东医学院09级临床心理戴文奎、赵浚乐、谢林涛、刘伟健、陈丽琼)一、实验目的: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由于自然概念的形成泄及到许多因素,它的形成形成是一个别较长的过程,因此用实验的手段研究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可能的。通过人工概念的形成来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通过这实验研究和了解自然概念的形成。 二、实验方法: 1、被试: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 2、实验材料:扑克牌 3、实验程序:拿三副扑克牌,取出这三副扑克牌中所有的 数字为1、2、3、4的牌,每张扑克牌都具有以下属性: 如颜色(红色、黑色)、形状(梅花、方块、桃形、心形)、 数字(1—4),加上用于实验的扑克牌数量(1张或两张), 由于每个形状都只有一种颜色(比如说方块就只有红色 的,梅花就只有黑色的),所以就将颜色和形状合在一 起算做一种属性,总共就三种属性。被试者要根据实验 要求猜出主试心中的人工概念。这个人工概念有部分或 全部属性的具体值组成。比如,“两张红桃3”就可以成 为一个人工概念。 详细实验介绍和步骤如下:取出号码是1—4的所有扑克牌作为主要实验材料,实验前,向被试说明扑克牌的都有哪些属性,

以及主试心中的人工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将若干属性组成的扑克牌呈现给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扑克牌上看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组牌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能否发现我心中的概念。如果被试猜对,那么被试就形成了这种人工概念。每个被试重复进行五次实验。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讨论: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按事物的指人属性形成的概念为具体概念;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又可以将概念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自然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人工概念是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的制造出来的一中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常常可以人为的确定。影响自然概念的形成的因素众多,而且形成的过程漫长,用实验的手段去研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概念的形成的实验研究来

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的测量除了使用IAT以及根据其原理改编的范式之外,还有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 提到内隐态度测量的方法估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IAT了(虽然说IAT测得究竟是不是内隐态度还有相当大的争议).在心理学对于内隐态度的研究中,除了IAT范式以及和其原理类似的(通过对刺激进行归类之后,测量反应时长一类的)比如GNAT、EAST范式之外,还使用过那 区别最大的叫做AMP, 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这个既不测量反应时间,也不测量反应准确率.它先给被试一个有态度的视觉刺激,可能是图片或者文字,然后给一个没有态度的中性刺激,然后让他们打分,这个中性刺激有多令人愉悦.比如,测试一个人对烟酒的态度,就先让他看一些关于烟酒的图片,然后给他看一个阿拉伯字母(假设这人不认识阿拉伯文),然后让他打分,这个字母的愉悦程度,打分越高,就越偏爱烟酒. 其他除了IAT,GNAT,EAST和AMP之外的,就是priming task类的测试,同样是测试反应时间的,但是原理有些不同.priming的意思是短时的内隐记忆,就是人不能感觉到的记忆,我种感觉这类东西像是视觉暗示.在semantic prming task里面,先给被试看一个刺激,闪过的非常短,以至于被试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看到了.然后再让他们给一组单词按照“是不是个词”进行分类.这些词语有些是褒义的,有些是贬义的,如果褒贬义的词分类时间不同,那么这个被试就有一定内隐态度.另一个叫做affective priming task,任务是让被试用最快速度来判断一个单词是“好“还是”坏“,但是在这个目标形容词出现之后,会闪现一个prime单词,也是闪现的很快,让人几乎察觉不出来,如果被试对于prime刺激的态度和目标形容词一样,那么反应就会比较快,如果不一样,反应就会变慢.这个测试大多用在临床里,主要用来诊断测试eating disorder,看患者对食物的看法.priming本身的概念也用的非常广,除了用来测试态度之外也用来测试认知方法之类的.以上大概是所有的内隐态度测试方法.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

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 - 江南大学杂志社

第3卷第4期 2004年8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3 No.4 Aug.  2004   [收稿日期]200321222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DBA010164)资助课题.该课题由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红 教授主持,本文为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山(19762),女,四川内江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 高山, 白俊杰, 李红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自心理学诞生以来,智力就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但迄今仍没有一种智力理论或智力测量能够完 全准确地揭示智力的本质。对于智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力内隐理论。文章首先指出智力内隐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接着从智力的内隐理论研究进展及跨文化差异出发,揭示了智力内隐理论研究为建立全面的智力观和发掘智力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智力;内隐理论;跨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B 8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973(2004)0420017203 Study on Implicit Theory of Intelligence G AO Shan , BA I J un 2jie , L I Hong (College of Psychology ,S 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 Abstract :Intelligence has been studied as an important domain in psychology for a long time.However ,none of the existent theories or scales has discover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Everyone has his or her own conception ,that is ,people hold different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The author here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ross 2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ose theories and reveals the instructions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m. K ey w ords :intelligence ;implicit theories ;cross 2cultural differences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智力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及心理学为人类社会实践服务的突破口,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智力理论或智力测量能够完全准确地揭示智力的本质,一些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正遭到人们的怀疑和批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关于“智力”条目的释文明确指出“智力一词的含义看起来好像是人人皆知的,实际上却很难提出一种完全令人满意的定义”。一方面看,每个人都明白智力是什么;另一方面,又很少人能够准确地说明智力是什么。换言之,对于智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形成的概念称作智力内隐概念。智力内隐理论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智力意义重大。作者试图从智力的内隐理论研究进展及跨文化差异出发,探寻理解和揭示智力本质的钥匙。 一、为什么智力的内隐理论如此重要? 首先,智力内隐理论阐明了人们认识和评估自己及他人智力的方式。要更好地理解人们对自己及他人智力的判断,了解其自身的内隐理论是必要的。例如,父母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内隐理论的了解将决定他们在孩子多大时纠正孩子言语中的一定错误,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对父母本身的智 7 1

心理学新进展作业

河南大学 题目:简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姓名程欣 学号 104753100585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年级专业 01级应用心理学 课程名称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简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其研究主要 集中于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上。该文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与人本思想的关系上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概括介绍,认为其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想;心理健康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rise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hare important psychology power, it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th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shaping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sitive emotions and healthy relationship. In this paper,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n positive psychology was summarized introduction, think it will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Keyword: Positive Psychology; human-oriented thought;Mental Health 前言 自1997年Seligmen在就任APA主席一职后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想以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主张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的发展、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并探索如何增强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帮助人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这将是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来看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寻找“人类有效地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进化适应技能和学习性技能?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大多数人仍然设法会使自己过一种有尊严、有目的意义的生活,对这一现象又怎样解释呢?”1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是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和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而二战后,心理学成了一门大力治理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其中约有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在对预防心理疾患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对于抵御心理疾患其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贱人、人际关系、技能、创造力、勇气、乐观、信阳、希望、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等,因此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并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制品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篇一: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一)概念形成 ? 简介: 所谓概念形成,就是辨识出一组物体或观点的共同属性的过程。包括识别一组物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发现把这些概念特征联系起来的规则。实验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式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及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本实验模拟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 实验目的: 试说明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假设—检验的过程。通过和他人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力求新的发现。 ? 方法与程序: 实验室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

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成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次实验。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经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结果文件结果分数列出的是被试达到正确前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详细反映里面有概念内容的介绍,另外分撕裂引出其它结果:第一列是概念编号;第二列为遍数;第三列为没变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四列表示这一边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例如:概念编号序号错误次数所用时间 1 1 0 5287 1 2 0 1484 1 3 0508 …. .. ..…. 并在试验后,告知四个人工概念: 概念1:实心点的中点 概念2:中间的空点起,往前的第2个实心点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1.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我们知道认知心理学是对人们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研究(比如,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社会认知就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我们人在认知过程中会受到那些社会学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1.1信息加工心理学 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其实就是个体对外来信息进行表象与加工的过程,即个体是如何处理自己所接受的外来信息的。怀威尔(Whewell)和斯库尔(Skule)在1986年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一直以来是众多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这一理论认为,对社会信息的早期理解方式会影响人的后期目标定向阶段的信息加工。也就是说,人在组织不同信息来形成一个表征时会受到早期理解方式的影响,而且在权衡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付诸实施时也会受其影响。 1.2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过程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社会认知过程不等同与某一单一的过程,而是各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比如对他人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而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也会受到先前已作出评价的影响。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认知,因此不同于对物的认知,它是一个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可以互动、影响整个知觉的过程。 2.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说到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时,我们就会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图式。简单的说社会认知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式,并且已形成的社会认知又会对我们今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的过程。其实社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陈俊 摘要: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丰富。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主要理论,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认知图式社会认知模型内隐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陈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内隐测量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1), 131-13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0155097.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710155097.html,/10.12677/ap.2018.81016 Application of Implicit Measurement i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Studies Yili Mei*, Yu Liu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 Minorities Research,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13th, 2018; accepted: Jan. 23rd, 2018; published: Jan. 30th, 2018 Abstract I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mplicit measures are referred as methods that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self-controlled reaction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paper, by combing through nearly 30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ternationally and nationally in recent years, we summarizes seven widely used methods of implicit measures: Evaluative Priming Tasks, Semantic Priming Tasks, AMP, IAT, GNAT, EAST and IRAP. By introducing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seven methods, we aim to help researchers to select appropriate methods for their specif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ase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Priming Task, IAT, GNAT, EAST, IRAP 内隐测量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梅伊丽,刘豫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1月13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23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30日 摘要 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领域,内隐测量是一类能有效抑制被试自控反应的测量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近三十篇文献,归纳了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七种内隐测量方法(评价启动任务、语义启动任务、AMP、IAT、GNAT、EAST、IRAP)。通过介绍这七种测量方法的具体使用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我们期望能给广大研*通讯作者。

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理论的研究自发起之日,势头迅猛,成果辈出,成为目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在此,我将心理理论以前研究的一些问题、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分析,如下:1.有关儿童错误信念认识发展的研究 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看,信念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发展方面。由此,研究者们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能力的一个标志。 2.有关儿童心理理论中其他心理状态的研究及其之间的关系 儿童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外表—真实认识、视觉观点采择等。Flavell等人认为,成熟的心理理论应该考察儿童对心理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视知觉、注意、愿望、情绪、意图、信念以及相关的心理表征、假装和思维。[1]近20年来,情绪理解等越来越成为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领域。其实,研究心理状态的各个方面与信念认识的关系一直是心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但是,目前的研究对心理状态的一些领域还涉及不多。例如,注意、记忆、想象、言语、意志行为、需要、气质、能力等方面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此外,一些认知研究领域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如何,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例如元认知、内隐认知等与信念认识的关系。 3.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毕生发展观 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传统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发展阶段,也即学前儿童,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有着显著的发展。一般认为,3-5岁是儿童的心理理论产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尤其在4岁左右,儿童对内部及外部心理状态的认识发展都有重大转折。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目前,已经有人开展了成年人及老年人的心理理论研究。但是,目前的大多研究还处在理论假设的框架内讨论这一问题。至于各个年龄阶段特定的发展内容,不同年龄阶段间发展特点的关系,还需要用实证研究来发现和验证。 4.有关特殊儿童的研究 特殊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最多的是关于自闭症儿童与聋儿的。有关“自闭症的心理理论假设”认为:自闭症儿童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关系,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上均存在明显的困难,且缺乏想象力,所有这些症状均源自他们的心理理论受到了损害。[2]Russell等人(1998)研究发现,聋儿的心理理论发展迟滞。他们认为这种迟滞是因为其早期学习心理状态的机会相对地受到了限制而造成的。 [3]Peterson和Siegel(1999)指出,生物因素、对话和社会因素在心理理论发展中有相互影响。[4] 至于对其他特殊儿童,如超常儿童、弱智儿童、问题儿童等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的研究还不多。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的研究,将为我们认识心理理论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提供知识基础。 5.有关儿童心理理论与社会心理、行为发展的关系 研究者们在关心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关心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其社会生活的影响。例如,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与其合作性、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