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概论培训教案(doc64页)

现代旅游概论培训教案(doc64页)
现代旅游概论培训教案(doc64页)

《旅游概论》教案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填写教学日志。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开始学习的这一门本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其它课程则是形成部分或某方面的认识);二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掌握常用专业术语并熟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

【讲授新课】

第一章现代旅游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

一、关于旅游的定义

1.“旅游”一词的来源

古代中国几乎没有此词条。

1964年后“旅行”和“游览”合并简化而来。

2. 旅游与观光

台湾省、日本、韩国因受汉文化的深远影响一直用“观光” 指代“旅游”沿用至今。

观光强调的是“游” ,即参观或游览活动,而忽视对“旅”

的反映。不能涵盖差旅型等消遣性不强的活动。

专业性旅游研究中,两个含义更不完全相同。

3. 旅游与旅行

“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去的过程”时,“旅行”含义范围大过“旅游”。

“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时,行又只是旅游活动内容的组成部分。

4.旅游一词在英语中的含义及使用

Tourism 19世纪前无此词英式英语国家使用学术、专业研究中使用

Travel 美国人日常普遍使用

5.旅游概念性定义:

对话情境不同,旅游含义不同。

对话1:甲:暑假期间你干嘛了?

乙:我跟几个同学去山西旅游了。(旅游活动)对话2:甲: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乙:我是搞旅游的。(旅游业行业)对话3:甲: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乙:我是学旅游的。(旅游专业旅游学)故引发多种有关旅游定义P8

其中被广泛认可的典型定义有:

(1)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下定义

“艾斯特” AIEST定义:(常考的)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对旅游活动的“旅游”下定义旅游活动是人们暂时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前往外地他乡的旅行以及在该地的逗留活动。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旅游是旅行和逗留相结合的活动

2.旅游是一种异地性的活动

3.旅游是一种暂时性的活动

4.旅游是一种非谋生性的活动

5.旅游是涉及多种现象和关系的活动

三、旅游活动的性质

1.社会现象

2.文化现象

3.经济现象

经济是前提(旅游活动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

业的兴起缘于经济。

4.政治现象

(1)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出境旅游实现的前提;

(2)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又一前提。

(3)旅游作为交往活动,可以改善国家的政治关系,经济上

还可以平衡进出口贸易。

【小结?巩固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这个词的多种含义,着重分析了旅游的艾斯特定义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跟老师一起来大概回顾一遍。抽象性理论性的内容较多也是本课程的特点和难点,课后请大家仔细温习教材。

【布置作业】

1、下列哪些活动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

农民异地打工

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三峡大移民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2、旅游活动有怎样的性质?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填写教学日志。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的定义和性质,请回答:旅游活动有怎样的性质?(点评学生回答)

大家对旅游活动的性质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要来探讨的是旅游活动的特点。学习过程中老师并不要求大家把条条款款背下来,主要是请大家在听课过程中认真理解这些特点对旅游发展和旅游业经营工作的实际意义。

【讲授新课】

第二节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一、普及性现代旅游是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界

60年代以来的社会化旅游。表现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普及性。

旅游活动普及性表现在大众旅游、奖励旅游两方面。

1、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规模化或大众化。原因: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压力是人们不可避免地希望能有机会

暂时逃离压力和获得放松,以便能恢复体力,舒展精神,缓解一下因长期单调和紧张的生活给自己身心带来的郁闷、烦躁和不适。

信息的增长使人们的兴趣开始扩展,需要使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

表现:?发达的工业国家居民年净出游率50%--75%。?有些国家的貂蝉显示人们基本生活要求一吃穿,二住房,三旅游,四汽车。

?社会旅游。补助方式不一P14。说明旅游度假作为人们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不少发达国家已被提到社会发展的日程上来。

?我国民众中普及化发展趋势已成定局

(2)大众型旅游。

指有组织的团体报价旅游为代表的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

展形

式。

表现: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米取大规模集体活动的形式,借助各种有关旅游企业提供的设施和服务,按指定的时间、地点或线路以及活动内容,有计划的完成全程旅游活动。

争议: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但大众型旅游对推动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十分必要。

2、奖励旅游

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用来作为一种奖励手段。

它已发展成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持续性

全世界旅游活动规模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是一直持续上升的。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旅游发展情况因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某时期出现挫折和后退是正常的。Eg:2008年8月爆发政治危机的泰国。资料

但某些地区或国家因某种局部变故导致来访游客下降,可能被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旅游接待量的增加所弥补。全球国际旅游人次的下降也有可能会由各国国内旅游人次的上升而弥补。

三、地理集中性

表现:

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分布的地理格局P17 国际旅游接待量排名前三位: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战后50 年代至今未变。

一个国家,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冷点”地区的说法

一个城市,旅游者往往几种在该市某些区域展开活动。意义:微观上知道旅游企业选址宏观上指导旅游规划,实现可持续

发展。

四、季节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通常是指

旅游活动的开展数量在一年内不同时段的波动性。出现旅游淡季、旺季、平季。

我国国际入境旅游接待量淡旺季不明显的原因某一个旅游目

的地旅游季节性明显的原因1.自身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随季

节变化2.人们对出游时间的选择。它取决于旅游目的和带

薪假期的时间

讨论:就上述季节性明显的原因分析,给你何启发?增加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资源多样化平衡季节的影响。

季节性太明显的旅游目的地适量建设接待设施以免淡季资源闲置和浪费。

商务酒店淡季不明显,旺季明显,入住爆满。生意普遍

好。

国家合理安排假期,黄金周去留。

借鉴其他国家的带薪假期制度制定出台我国的带薪假

期。

【小结?巩固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活动的特点,着重分析了旅游活动的普及性。就旅游活动的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做了了解, 并探讨了他们对旅游发展和旅游业经营工作甚至我们生活的实际意义。

【布置作业】

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的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填写教学日志。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活动的特点,请回顾旅游活动有哪些特点呢?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是旅游活动的类型。大家会看到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甚至你还会在其他书本著作上看到别的版本,这都不奇怪,是因为人们研究的目的和角度不一的结果,而我们就紧扣教材看看一些常见的划分。

【讲授新课】

《文学概论》文学接受教案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艺术生产理论的角度看,它又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密切相关。如果说在文学创造阶段作家是能动的主体,那么在文学接受阶段主体无疑是具有主动性的读者。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心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学接受的过程与效果。同时,文学接受也应提升到文学批评的高度。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有了文学消费,文学生产才实现了其对象化的目的,文学再生产才有可能与方向,整个文学活动过程才得以顺利运转。在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文学消费”概念的提出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指物质生产,但也包括精神生产,如艺术生产、文学生产、这就是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文学生产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类比关系,而且制约着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精神生产、文学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由生产者、产品、流通(分配)渠道、消费者等要素组合,由此形成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与此相应,文学

的整个社会过程也包括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三个主要环节。文学生产是指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简言之即文学产品的生产,如文学书籍、报刊、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脑光盘等等。文学流通领域包括发行网络、宣传手段与传播方式,它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文学信息的桥梁,主要由作家、出版家通过文学作品正向传递给读者,但并不排斥读者意见与需求的逆向反馈。文学消费则由读者充当主角,它包括读者对文学产品不同角度与多种方式的占有、利用,主要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与接受。 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直至接受,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其中文学消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深刻地体现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对等、互动的辩证关系上。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曾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这一段话同样也适用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没有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就没有了对象和前提而不复存在;反之,没有文学消费,文学生产也就丧失了目的与动力而无法实现。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是互为前提与手段、相互媒介与促进的关系。从艺术生产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产品或商品,作家是生产者,读者观众是消费者,文学创作是生产,文学阅读与欣赏是消费,

旅游概论教案-旅游业

不断改善,景区人民的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70元跃升到1995 年 的1500元,增加了 21.4倍。他们说:“发展旅游业,农民 挣 大钱。” 4.敏感性:美国9.11事件 中国非典案例: “非典”对我国旅游业造成了重创。使旅游企业 普遍陷入困境。 4月下旬到5月,全国11615家旅行社总体上处于歇业状态; 8880家星级饭店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不到20% ; 1062家A 级 旅游区(点)的游客接待数量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0%以上; 中国 旅游车船协会的105家会员单位的接待人数和营运收入 同比下 降90%o 5.涉外性:自觉遵守外事纪律 四、旅游业的影响与作用 请学生举例 因为旅游而 学生讨论 教 学 过 程 作岗俭 3P 馬入規 湧客数曲少 l ?ffi ?KΛ4?tt< r ? n *?≡ ≡ ???r J^r ??< IBr 、 4?P3 ^25? VWHMT 巴 3F -?3% ■— 怎 Λ41 -2O n O BMHBHBMr H 來 19% *久利皿 √lg%?β≡≡≡ ?KJ -14?≡≡≡≡ 英PO □%■■■■? 加于丸-r ??≡ Z 厂、"9-11M M 击液美ISBH 游业首当具 他 ■QO % Ir 佈爱去詹追列重:犬描決的 乳回琛海” C*nn ?f κ?i ?≡v *??Φ

产生的就业 岗位 4^?-?q乔??天上而石正五_ —(中硏族⑥收入占(,册幻比儆C . 港絆糸必!因武貌计启 1.旅游业在社会劳动就业中的作用 (1)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能为社会提供许多直接就业岗位 (2)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许多间接就业岗位 直接就业者和间接就业者的比例为1: 5 (3)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我国来说,发展旅游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请学生分析: 2.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与作用 一个景泰蓝(1)直接作用一一换取外汇,回笼货币 花瓶,美国游旅游创汇与传统商品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客到中国买①无形贸易。提供的是服务产品,不必付岀很多的物质产品, 不 和岀口到美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即可以创汇。 国在费用方②就地创汇。不受对方国家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 而有何差别 ③创汇便利。旅游产品不必包装、保险和储运,也不必长期 等待对方付款和办理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④现汇收入。 ⑤汇率高,成本低。 如果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了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总和时,就会岀现通货膨胀,产生货币贬值。 回笼货币的途径有:财政回笼,即通过征税回笼:信用回笼, 即吸收存款、收回贷款、发放国债等方式:商务回笼,即销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课程教案 五、考核方式 考核的方式:考查(其中平时成绩占40%)

六、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章绪 论 一、教学目的:在初步掌握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认识旅游和文化互相依存关系和提高旅游者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四、学时分配:4学时 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 六、参考书目: ?(1)柳诒微编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2)向仍旦编.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甄尽忠主编.中国旅游文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余秋雨著.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七、思考讨论题: 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2.什么是旅游文化?如何理解旅游文化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3.如何分析旅游文化的构成体系?理解旅游文化的构成对从事旅游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4.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5.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旅游山水文 化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山水景观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提高山水审美意识和鉴赏水平。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 一、山水与文化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 一、山水文化内涵 二、山水审美意识 三、山水审美形态 四、山水欣赏角度 第三节山水景观的旅游价值 一、山地景观 二、水体景观 三、森林景观 四、大漠景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及鉴赏方法难点: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及形态 四、学时分配:4学时 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 六、参考书目: 《中国山水文化》.陈水云.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1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七、思考讨论题: 思考讨论题: 1.什么是山水景观? 2.如何理解山水景观的文化内涵? 3.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什么特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央电大教务处教学管理科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教学上有如下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使用专业:旅游管理 参考学时:72 制定时间:2011年8月1日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合肥财经职业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 1、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认识本专业内涵层次的一门重要课程,对该课 程的学习会使得学生认识到更多旅游文化内涵。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客体文化——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服饰、饮食、民俗、艺术等的概念、分类、特征、具体内容及有关鉴赏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认识、介绍、欣赏、开发文化景观资源和理解分析各种旅游文化现象,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3、与相关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本课程学习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如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作为旅游管理类等专业的课程,先期课程有:中国历史、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 二、课程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旅游客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和根本;掌握旅游客体文化的分类、特征和具体内容,理解、认识、介绍、欣赏、开发文化景观资源,为今后从事旅行社、景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组成、基本内容、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提高以后从事导游服务于管理的工作能力。 3、素质目标: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制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结果,学习旅游文化是培养提高学生旅游审美性、观赏性的过程,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爱岗敬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一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文学史、文学作品选、美学等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使学生对文学的本质、发生和发展、文学的创作、文学本文、文学的接受和批评等理论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形成对该学科的一定学习方法,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形成和文学史、文学批评等学科的交叉学习,介绍相关的学术论著、学术带头人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养成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学科意识。 该课程讲授一学年,每周四学时,评价方式为1-2次的作业(小论文写作)加上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学习方式有课堂讲授、主题讨论、艺术片观摩等,外聘作家、研究者做专题讲座。 该课程组成部分如下: 导论; 第一编文学本质论 第二编文学发生、发展论 第三编文学创作论 第四编文学作品论 第五编文学接受论 导论(4学时) 导论旨在回答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课程性质、任务、建设途径、文学概论和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关系、参考书目介绍。 一、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及定义 人们对世界的实践认知上升为理论,可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毫无疑问,文学概论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又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有一门是文艺学,文学概论就属于文艺学范畴。文艺学主要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概论等三个研究范畴。在这三个范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以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研究范畴、对象、研究任务等侧重点的不同。因此,了解它们概念和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学概论是以文学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对文学的性质、原理、特征、范

旅游概论教案——第四章

精心整理 教案设计 课题第四章旅游业的构成第一节旅行社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使用教材《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旅行社的概念、类型及作用。了解旅行社的职能、业务 及旅行社质量保证金。 能力目标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行社的运营模式。 德育目标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材分析重点掌握旅行社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难点对旅行社的定义的理解。 关键了解并掌握旅行社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分析小组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90分钟)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导入新课学生在讨论 中思考相关 的学习内容 通过案例导 入,形象地开 展所学课程晓东有机会参加旅行团的旅游活动,那么现 实的旅游生活和晓东想象中的一样么?让 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晓东的旅游活动。 根据教材的导入案例,让学生对其分析,并 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看景不如听景”这句话真的有道理 吗? 2、据你所知,案例中的情况仅是个别情况 吗?旅游服务做得好的地方是怎样的? 3、出现案例中这样的问题,主要责任在 谁?谁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4、案例中的景区应该做哪些改进工作? 分析教材 中的导入 案例,根 据问题让 学生以小 组的形式 展开讨 论,同时 教师启 发,学生 认真思考 问题,积 极回答 10' 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新授 提高学生对 旅行社在旅 游业中作用 的认识 使学生的注 意力跟着老 师共同进入 课堂 在探讨中加 强学生对学 习内容的理 解 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设施 和服务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业,主要由直 接为旅游者服务的主体部门、间接为旅游者 服务的相关部门以及政府和民间组织等管 理部门构成,其中起骨干作用、且直接为旅 游者服务的主要由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 饭店、旅游区(点)、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 部门等。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旅 行社的内容。我们知道,旅游产品不是通过 运输到达旅游者手里,而是一种要旅游者自 己克服空间距离才能得到的产品。因此,在 旅游供求活动中,旅行社是组织和接待旅游 者的中介组织。 一、旅行社的概念 2001年12月11日国务院颁布的《旅行 社管理条例》规定:“旅行社(包括旅游公 司、旅游服务公司、旅游咨询公司和其他同 类性质的企业)是指依法设立并有法人资 格,有营利目的的、从事旅游业务、实行独 立核算的企业。” 到2006年,我国旅行社的总数已达 1795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654家,国内旅 行社16303家。 那么,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如何划分旅 行社的类型的呢? 二、旅行社的类型 (一)我国的旅行社类型 1、国际旅行社: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 务、出境旅游业务和国内旅游业务。 2、国内旅行社:经营范围仅限于国内旅游 业务。 (二)欧美国家旅行社的类型 1、旅游批发商(TourWholesaler):组织并 批发包价旅游业务。 2、旅游经营商(TourOperator):组织和批 发包价旅游,又兼营旅游产品零售业务。 3、旅游零售商(TourRetailer):也称旅游 代理商,代表旅游者向旅游批发商、旅游经 营商或旅游企业购买其产品等。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通过课件 分类展示 5' 10' 5' 5' 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案《旅游学概论》 责任教师:蒋述东 第1页共66页

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 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 (一)什么是旅游学? 1、学科性质 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研究现状 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系统教案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的艺术形象处于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中心地带”。它一方面关系着深层意蕴的传达,另一方面又制约着表层结构的处理。因此文学形象就成了艺术表现的中心。高尔基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本书认为,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精神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必然形成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本章将着重讨论文学形象的这些问题。 第一节文学形象 文学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艺术世界。文学形象的系统性如何?文学形象的特征是什么?这是本节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我们先分而述之。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艺术形象的系统性便是其重要表现。从艺术形象发挥审美功能的方式来看,有的是以单个形象为主的,如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象征意象中的符号式意象;有的则是以整体形象为主的,如文学意境、寓言式象征意象等。但是不论哪一类艺术形象,都必须具有系统性。例如典型人物虽然在评论或鉴赏时可以把它们从作品中抽出作单独的分析评价,但它在作品中必须统一于整个艺术世界的形象系统。例如《红楼梦》是由三百多个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构成的形象的有机系统,我们不能随意把其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抽掉,来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命题。再如文学意境,它主要靠“思与境谐”。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形成一个审美想象的诗意空间,去实现其审美功能,孤立地机械地去分析某个景物是没有意义的。这同样说明意境形象以系统性取胜。总之,由于艺术世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其艺术形象必然具有系统性。这一点下文还将讨论。 (二)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存在着一种审美功能上的互补性,因而存在着更深层面的由文学形象类型之间的互补性而显示的系统性。请看下述三例。宋人喜欢以哲理为诗,以议论为诗,其实并非全无佳作。请看苏轼那首著名的庐山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意在揭示一种哲理,是说不跳出事物的圈子,是很难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正如站在庐山之中看不清庐山一样。但诗的

《文学概论》叙事作品教案

叙事作品 本章主要讲述叙事性作品,涉及叙事理论发展、叙事定义、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等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叙事作品的研究都有很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20世纪从法国兴起的叙事学理论则从新的角度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形式研究为主的叙事理论。本章将对叙事作品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首先考察叙事理论从传统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提出了对叙事与叙事作品概念的解释,然后将叙事作品分为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将中国和西方传统叙事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到现代叙事学研究的框架中,从不同角度具体说明叙事作品的共同特征和叙事艺术发展演变的特点。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一)传统叙事理论 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来解释就是“过去的事”。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名称即为《故事新编》。无独有偶,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历史”或“史话”之义,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种种

故事形式,人们记忆并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但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故事和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然而这种虚构的故事又要与现实生活有某种关系。用古希腊学者亚里土多德的话来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这里指的就是叙事文学)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而具有了比历史更普遍的意义,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这样就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文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叙事活动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密切。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了神话传说和史话等早期的叙事样式。从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学传统中,可以看出从神话到史诗、再到戏剧乃至后代最典型的叙事文学样式——长篇小说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直到现代,有些学者仍然把长篇小说称作史诗。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早期的叙事文学除了在寓言故事和志怪传奇的笔记杂谈中有一些雏形外,较突出地表现为历史著作中叙事艺术的发展,其中最成功的典型就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传记文学。到唐代以后,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作为市民艺术的通俗叙事文学也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是“说话”和戏剧文学。从这些叙事艺术的发展中产生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最高成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优秀长篇小说和《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戏剧文学作品。

旅游学概论教学案例集

《旅游学概论》教学案例集

目录 第一章旅游学概述 (5) 案例一:发展旅游的价值 (5) 案例二:元旦或成小黄金周旅行社紧急追加 (7) 案例三:甘肃省变"传统"为"特色" 渔业发展连动旅游经济 . 8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9) 案例一:大型会展旅游——2010年上海世博会 (9) 案例二:全球首家巧克力主题公园将亮相 (11) 案例三:体验购物:旅游购物发展的新方向 (11) 第三章旅游者 (16) 案例一:欧洲旅游——到巴黎去做乞丐 (16) 案例二:带薪休假制度与旅游供求均衡 (17) 案例三: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近期放宽,将刺激旅游消费者 .. 20 第四章旅游资源 (22) 案例一:地中海俱乐部旅游投资和开发 (22) 案例二:多个城市欲大兴土木开发休闲娱乐地产拉动旅游经济 (24) 案例三:结构问题——困扰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切肤之痛”26 第五章旅游业 (30) 案例一:我国正加快打造“旅游新经济体” (30) 案例二:旅行社行业竞争激烈 (32)

案例三:未来旅游发展趋势 (34) 案例四:泰国计划打造亚洲“购物天堂” (35) 第六章旅游市场 (37) 案例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状况 (37) 案例二: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39) 案例三:工业旅游产品透视 (41) 案例四:旅游需求市场的增长和变化——以佛罗里达中心地区为例 (46) 案例五:国外景区门票价格的特征及其启示 (49) 第七章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52) 案例一:好客山东到途家闲置房产活了度假选择多了 (52) 案例二:55亿元打造“烟雨凤凰”能否保护古城 (56) 案例三:旅游:收入再分配下的中国旅游业展望 (59) 第八章生态旅游 (61) 案例一:切尔诺贝利之行 (61) 案例二:生态旅游地的收入与分配问题分析 (62) 案例三:乐陵“生态旅游“渐成经济增长点 (65) 第九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66) 案例一:昔日“卖资源”今日“卖文化”兖州旅游经济释放正能量 (66) 案例二:栾川县旅游产业引领经济由黑色向绿色转型发展生态文明 (68) 案例三:神农架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73) 第十章旅游业危机管理 (76)

第三章 旅游者--旅游学概论教案

第三章旅游者 讲授内容: 第一节旅游者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者的概念以及能够区分一个人是不是旅游者,了解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游客范围的划定与解释,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理解旅游者的常见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入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启发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并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思考,通过鼓励式教学使学生喜欢上所教的内容。 教学重点: 1、旅游者的概念及其界定 2、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 1、对旅游者概念性定义的理解,即如何区分一个人是不是旅游者。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启发、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学时分配:2学时 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郭胜,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教学参考书 田言付朱沁夫,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旅游学刊》; 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78207899.html, 教学过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概述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张先生离开家乡,受公司派遣去上海出差了一个月,张先生能算一个旅游者吗? 2)李小姐受公司外派去离开家乡上海去北京工作,一年半后又被调回上海,在这期间李小姐是个旅游者吗?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 一、旅游者定义 Ⅰ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简单讲,旅游者就是出于就业和移民以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 这仅仅是个概念性的定义,对旅游者本质属性的概括。但是,各国政府部门以及旅游界业界所关心的并不是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而是要准确了解旅游者的数量、规模、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整个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等,以便为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企业的经营进行更好的服务。因此,仅仅知道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研究怎样统计旅游者的数量,那些人算是旅游者,那些人不包括其中。这就涉及旅游者的技术性问题。 Ⅱ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一)国际联盟统计专业委员会的定义 1937年,最早的国际旅游者定义: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二)罗马会议定义 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了一次国际旅游会议对游客的定义: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即是否过夜为标准,将游客分为旅

《旅游学概论》教案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案 《旅游学概论》 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 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 (一)什么是旅游学? 1、学科性质 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研究现状 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二)什么是《旅游学概论》? 1、课程性质 《旅游学概论》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 2、课程内容 中心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1)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2)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3)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旅游业。 (4)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正面、负面影响) (5)其他相关问题,如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问题等。 3、特点 (1)从课程内容构成看,旅游学概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看,旅游学概论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二、旅游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学概论》? 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其它课程则是形成部分或某方面的认识);二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如何进行《旅游学概论》学习? 1、积累专业素养

《文学概论》抒情作品教案

抒情作品 抒情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三分法”对作品进行分类的结果。“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这种分类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土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①在这里,史诗属于叙事作品,悲剧和喜剧属于戏剧作品,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则属于抒情作品的范畴。到了近代,黑格尔在其美学著作中,对叙事诗、抒情诗、戏剧这三类作品加以区分,认为叙事诗是客观性的文学,抒情诗是主观性的文学,而戏剧则是包含了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艺术②。再后,雨果(VictorHUgo,1802~1885)在《克伦威尔》序言中,对上述三种文体作了如下说明: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时代、古代和近代三个时期。原一始时代是用牧歌来歌颂理想的抒情诗时代,古代是赞美部落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和英雄的叙事诗时代,近代则是人间与天堂、肉体与灵魂、丑恶与美好、凶残与善良相互对立的戏剧时代③。可见,在西方,三分法是古今共同认可而一以贯之的。 本章将结合抒情作品,着重阐释、分析下列问题:第一,抒情 作品与情感的关系;第二,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与传统;第三,抒情作品在题材与结构、意象与主题、文体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顾名思义,抒情作品是重在抒发作者情感的作品。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抒情作品。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一)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我们大都有些阅读抒情作品的经验,即使不能算经验丰富,也不会对抒情作品感到陌生。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和怀乡之苦,读来令人刻骨铭心。长大了,又读过许多火辣辣的情诗。“你依我依,忒煞多情,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你依我依》)据说这首小曲的作者是元初才女管道升,它倾诉的是怎样的炽热之情,以至于读过之后几乎令人窒息? 优秀的抒情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情感容量,我们常常为之陶醉,为之激动。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会随着诗人一起欢欣鼓舞,一起心花怒放:“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终阳。”诗人避乱于外,历尽艰辛,中原的收复和国家的中兴,索绕胸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感到极度的焦虑和悲愤。突然传来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诗人复杂的情感一瞬间得以释放,又是热泪纵横,又是放酒纵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酣畅淋漓……抒情作品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且以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为例:“北阕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哀怨(明主之弃)、嗟叹(知己之稀)、悲伤(年华已逝)之情,都会给人留下不灭的记忆。文学史上所谓的“郊寒岛瘦”,也不过是说孟郊、贾岛以寒酸枯槁的格调,表露出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自哀自怜的酸楚。杜甫《曲江》二首之一:“朝回日日典春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