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风水风俗:古徽州村落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

崇尚风水风俗:古徽州村落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
崇尚风水风俗:古徽州村落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

崇尚风水风俗:古徽州村落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

崇尚风水风俗:古徽州村落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

世界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者李尔特曾经说过:“地球上人类的每个物质成就,不论是一间房屋、一个农庄或一个城镇都代表着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①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固有成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人文观念的影响,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村落文化。

一、古徽州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化

古往今来,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称为聚落,它包括房屋建筑、或聚落内部的街道、广场等人们活动的场地,供居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沟、井泉,以及聚落内部的空闲地、果园、林地等构成部分。村落和城镇是聚落的两大类存在形式。其中村落的形成发展,从客观因素看,与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有直接的关系;从社会背景看,则赖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促成。

根据不同的标准,村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结构上,可以分集居型村落和散居型村落;在成因上,有原始定居型与移民型之分。

一般认为,古代徽州区域聚落经过自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漫长演变,成形于秦汉南北朝时期,从秦(公元前210年)置黟、歙二县开始,此后历经中原士族大姓的数次南迁,徽州聚落(先村落后城镇)也逐渐从原始定居型向移民型变化着,因而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直至北宋,徽州仍是自然经济统治下的闭塞之地。真正的勃兴开始于南宋至明初,并在明中叶至清中叶达到了鼎盛。

古徽州正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移民社会。南迁徽州的中原移民是徽州早期新型村落的主要建造者,最初他们多以始祖或始迁祖为中心集居繁衍。明代程尚宽在《新安名族志》里所列

92个“新安名族”,由外入徽的占去大多数,最显著的“新安十五姓”就包括有汪、程、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等十五大姓。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村落与宗族逐渐扩散。

再者,若从经济动因看,徽州村落的兴衰,除了农林经济外,还与徽商的兴衰是紧密联系的。南宋至明清,这一时期(明中叶至清中叶)正是徽商走出家门叱咤商场的黄金时代。徽

商们雄厚商业资本的反哺式投入及其它条件的提供强有力地助推了徽州村落的繁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村落的形貌。在人口输出与财富输入、消费与供应、宗族内敛与文化开放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从而维持了村落一种高水准的动态平衡。财富输入刺激着村落文化市场的扩大和繁荣,并带来文化商品的增多和改进。徽商在文化消费、文化商品供应以及经济支持上均居优势,又辅之以“好儒”精神,因此,他们对徽州村落的最大贡献,从根本上说,是在强化宗族整体性和维持村庄稳定性的同时,使徽州村落形成了一种对外开放的气质。这时的徽州已不是一般的农村聚落可比,“望衡对宇、栉比千家、鸡犬桑麻,村烟殷庶,祈年报本,有社有祠,别墅花轩与梵宫佛利,飞薨于茂林修竹间,一望如绵绡。”②徽州已成为“森然一大都会”,许多村落规模极大,如呈坎村号称有九十九条街巷,而西递村则称有“三千烟灶六千丁”。

注释:

①转引自汪大白《徽州古村落山水文化解读——以唐模、灵山为中心》,登载于《黄山学院学报》 2 005年02 期

②参见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1

清咸丰朝之后,徽州村庄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中遭受重大

损失,虽然之后力图恢复,无奈此时徽商已在盐制的改革中遭受重创,从此徽州村庄与徽商一起走向衰落。如绩溪上川(今上庄)胡氏宗族“嘉道时,人口五六千,居户鳞次……继经粤寇,族人逃亡者十之七八,居室大半遭毁。来虽生养经营四五十年于兹……远不如嘉道时矣。”③对比徽商和徽州村庄各自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两者有着共同的兴衰史,徽商兴则徽村兴,徽商衰则徽村衰。

二、古徽州传统村落的营构建设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观向来讲究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师法自然、唯变所适、趋吉避凶。“天人合一”是法则,强调亲近自然、依偎自然、取材自然、继承自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要道和美学所在;努力使“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相协调、相一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理念之一。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理应与自然其他部分和谐相处。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建筑有许多“师法自然”的体现,因地制宜是其中主要表现之一。在建筑方位上,中国古代建筑崇尚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方位。唯变所适的辨证思想,就是适应实

际情况的应变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遵循唯变所适的辨证思想,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建造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还讲求趋吉避凶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将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事物看作“吉”,将有害于人的生存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事物看作“凶”,要求人们在创造有利、争取良好效果的同时,把不利的条件与有害的效果降到最低限度。而上述这些原则在皖南(徽州)传统村落的建设中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古徽州传统村落的建设及其布局形状受当地山水环境的影响很大。在一般山区,多沿河而建的带状村落;在开发很迟的大山深处,村落多呈散居型。平原地区以块状集居型为常见。与此同时,村落布局成形也受到居民观念的强烈作用和影响。徽州村落整体布局往往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和精神象征意义,着意模拟一些有意味的图案,如牛形船样棋枰八卦等等,反映出古代村落居民的某种心理趋向。

中国古代村落要求有山为依托,依山面水。靠山即“龙脉”所在,称玄武之山;左右护山分别称作“青龙”、“白虎”;前方近处之山称作“朱雀”,远处之山为朝、拱之山;中间的平地称作“明堂”,为村基所在;明堂之前有蜿蜒之流水或池塘。这种由山势围合形成的空间,利于藏风纳气,是一个有山、有水、有田、有土、有良好自然环境的独立生活空间,这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环境也不谋而合。当然,中国古代村落无一不受到风水的理想环境模式的影响,在形局方面,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局完整,即强调村基的形局和气场。认为村基形局完整,山环水抱,是上乘的“藏风、聚气”之地。

徽州村落选址模式主要就有三类:一是理想的村落选址模式;二是非理想村基环境的完善;三是被动的村落选址。选定的村址须具备以下功能:方便、容纳、安全、美化。选址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最常见的是风水地师框定村址,譬如绩溪龙川村在800年前曾经请来江西有名的风水先生赖文正相过地,另外黟县宏村在明代也请了休宁的风水大师何可达来把过脉。徽州人特别注重聚族而居,崇尚风水的风俗历史悠久。实际上,风水说常常是传统人居环境观的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寻求理想的村落人居环境和对非理想村落人居环境的改造等方面。风水施加于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基址的选择,讲究聚气、不耗散、不冲破、不泄漏,追求环境的封闭、完整和均衡,寻求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自然环境。其二,对非理想人居环境的营造,包括对环境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形成一套系统的补救方法,以满足趋吉避凶的需求理想的聚落环境模式。

徽州古村落从选址到形成的整个过程中,都与风水观念有着不可分的内在关系。“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④譬如绩溪龙川乃是古徽州一个远近闻名的船形村落,根据“左青龙,<2><2>注释:

③参见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

店,2001年11月

④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引《稗史》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理论,此地的风水极好,以登源水为青龙,龙川河为朱雀,两河交汇之处,形成藏龙卧虎之坑,从《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坑满坑”之义,坑满必有口出,所以龙川又名坑口。龙川位于绩溪县东北的大瀛乡,是一个胡氏聚族而居的大村落。障山、七姑山、龙须山、石京山在这里形成一个长长的畚箕形谷地,发源于天目山主峰清凉峰的登源河,在绕过了九十九道弯,汇集了平银河和卓溪水之后,一收它浩荡的气势,平缓地从龙须山下绕村而过。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大将军胡奋的侄子胡焱以散骑常侍领兵镇守歙州,后来娶华阳汪氏为妻,爱新安山水清漱,任满之后在华阳镇定居。后又看中龙川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久,他便带领全家迁居于此,这便是“徽郡罕有出其右”的世家大族龙川胡氏的始迁祖。

还有绩溪县宅坦村地处芦昆常盆地,居上庄与旺川两村之间,地势相对较高。村庄背靠竹竿尖,东西两向有土坵环护,但其南向则空旷趋下,没有屏障,这样就很难满足宅坦人的安全感。按照风水理论,宅坦村应在“水口”处设置一道人造屏障,同时还要筑起水口中不能或缺的“狮山”和“象山”,只有这样,宅坦村才能“聚气藏风”,才能“族旺丁盛”。在

风水理念的指导下,宅坦人在村之南向低洼处筑起一道长达600米的土石坝,并栽植多种名贵树种;又在土石坝的两端模拟“狮、象”培植树林,形成既有“狮象捍门”,又有绿屏保障的风水格局。⑤

再如戴震故里——休宁县(今属屯溪区黎阳镇)隆阜村是一个有近2000年历史的古村,地理位置优越,发源于黟县境内的横江在此汇入新安江,形成一片冲击平原。隆阜村不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所谓“马蹄形”的地理形态。族谱作者戴天尧称:“休之四隅,山多崛岉,水多溃渱,至余家所托处,独衍为广潴钜野。似全举四隅奔赴之气以平定收聚于一区,

而忠恭公之能相宅阜人也。”⑥选择这样一个将四隅之气“收聚于一区”的地理环境中,是为了达到“相宅阜人”的效果。徽州风水观以“气“为根本,在地形上并不拘泥于某种单一形态,《隆阜村居图》后跋云:“隆阜在县迤南二十七里,周环皆大陆广川,形势圹垠。吾家聚处于此垂七百余年,……风土得其最胜”。⑦地有生气,则人文盛、人才出,“相宅阜人”是以人为本的择地观。戴震的先祖戴颜笃好风水地理,他觉得隆阜所在是一个利于后代生息繁衍的好地方,“白岳东枝,大尽隆阜;地平阔,势延长,西溪大会,一望平阳;卜宅其间,纵不能掇巍科,荣家世,而其连连续续,延延绵绵之势,若举白岳而论,似不可求其次矣。”⑧。他毅然嘱咐其次子戴睿迁居隆阜,后来隆阜戴果然代出名人,成为新安望族。

徽州古代村落的选址还极为注重周遭景观优美。风水学中认

为,好的村落环境应该是好气场的表现,其景观上的表现是“山川秀发”、“绿林阴翳”。而“水口”在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结构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谓水口就是村落门户,一般位于“枕山、环水、面屏”封闭、半封闭的村落空间与外部空间的交接处,是村落的入口。水口的位置大致有两类:一是村落的入流之处,一是村落的水流出处,与村落的入口方向一致,这种位置较为普遍。水口的概念具有浓厚的风水色彩。“水口”的本义是指一村之水流入和流出的地方,风水学中要求“入山先观水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看作是“财源”的象征,“水环流则气脉凝聚”,水“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⑨。

三、古徽州村落文化传统的双相表征

传统意义上的古徽州村落文化就其双相表征来看主要体现

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表现亦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块面,举凡环境文化、牌坊文化、祠堂文化、屋宇文化、居处文化、营商文化、族谱族规文化、其它民俗文化等等。⑩有形载体中则以徽派古建筑为主;无形表现里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多。

注释:

⑤《龙井春秋》, 宅坦村民委员会胡维平,2000年登记出

⑥、⑦《隆阜村居图》

⑧戴颜《迁阳基遗嘱》

⑨曾子南《水龙经》

⑩廖奔:《古徽州地区族居古村落考察报告》,《徽学》第二卷第252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首先,就有形载体中的徽派古建筑而言,主要包括民居、祠堂、牌坊、寺庙、亭阁、桥塔、书院、戏台等类型民居是村落最基本的建筑细胞,自明代起徽州民居的造型、色彩、布局等都有着比较统一的格调和风貌,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徽州民居外部造型轮廓比例和谐,尺度近人,一般都是青瓦、白墙,给人淡雅明快的美感。造型上除一般中国古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典型代表有黟县西递“履福堂”、宏村“承志堂”、休宁县黄村进士第、祁门县渚口倪望重宅(“一府六县”)等。

徽州古村落多为聚族而居,因此祠堂建设相当发达。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祀祖宗,平民只能在家中祭祖,直到明朝才开始允许百姓建造家庙,即祠堂。其功能是通过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在乡村,祠堂一般也是家族聚集议事、进行娱乐庆典的地方。

到清代,民间祠堂开始大量出现,几乎村村设祠堂,有的村甚至有家祠、支祠、宗祠等几类不同的多达数十处祠堂。从精神空间来看,徽州村庄无论在居住形态、景观特点还是在文化构成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特性和内涵。在村庄建筑的布局上,一般都存在类似“轴心”的核心结构。在聚族而居的徽州村庄,宗祠就是这种类似轴心的节点。许多村庄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被宗族关系连接为一个感应强烈的心理引力场,祠堂就居于这个场的中心。比较典型的有歙县北岸潘氏宗祠、徽州区呈坎罗东舒祠、潜口金紫祠、黟县南屏叶氏宗祠、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等

牌坊也叫牌楼,一般被古徽州人安放在村口前或村镇中央,用来旌表或纪念某人或某事,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视为中华文明传统象征性标志之一。徽州的民间牌坊不仅数量多,据地方志等史书记载,整个徽州历史上曾建有1000余座牌坊,现尚存百座左右,而且其建筑风格独特、技术精湛。比较典型的有歙县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郑村忠烈祠坊、黟县西递胡文光石坊、休宁县古林双节坊(又称古林牌坊,当地称妯娌坊、贞节牌坊,现已移至休宁万安古城岩)、绩溪龙川“奕世尚书坊”等。

寺庙通常有佛庙、道观(主要集中在黄山齐云山等地,另有

歙县太平兴国寺、雄村小南海等),还包括大量敬奉各路神仙的庙堂和神龛,民间自建的寺庙不同于早期的官庙,多建于僻静的山野。徽州村镇的庙宇规模较小,主要有汪王庙、观音庙、龙王庙、土地庙和各种祭祀行业宗神的庙宇,如关帝庙等。

亭阁、桥塔这些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徽州各地大量存在,而且颇具自己的风格。比较典型的有歙县许村大观亭徽州区西溪南的绿绕亭和老屋阁、歙县徽城镇中和街南谯楼与东谯楼、休宁县海阳镇钟鼓楼、徽州区呈坎村宝纶阁、歙县城南太平桥、屯溪镇海桥(老大桥)、婺源县清华镇彩虹廊桥、歙县“宋代双塔”(城关西干山长庆寺塔、徽城镇北郊新州石塔)、徽州区岩寺文峰塔等。

至于书院建筑在古徽州源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随家父——绩溪县令胡延政来就读并定居的龙井人胡忠于景德

四年(1007年)在上庄宅坦村创建了桂枝书院,首开安徽全省建立书院之先河,而现存的歙县雄村竹山书院更是一个典型),历史上林林总总出现过的书院也达逾百座,其分布遍及各地。徽州人对读书入仕有着浓厚的情节,竞相乐建书院,稍有才力的家族便会请教书先生,因而立办私塾也相当普遍。

戏台用以演戏或举行典礼仪式,在徽州,通常是人们平时娱乐的地方,常设于村镇、集市中心,或村口,且大多附着在祠堂当中或近旁,纯粹意义上的戏台并不多见。譬如祁门县新安乡珠里村馀庆堂古戏台、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会源堂古戏台、祁门县历口镇环砂村叙伦堂古戏台、歙县绵潭村古戏台、歙县昌溪村太湖祠(吴氏宗祠)侧面古戏台、歙县璜田村敦本堂对面古戏台(现移迁存于徽州区潜口民宅)等等。

其次,皖南(徽州)村落文化在无形表现——精神文化层面则涵括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统工艺)、乡风民俗等领域:1.思想学术方面如新安理学(朱熹)、徽州朴学(江戴朴学)、胡适新学…2.文学艺术方面如徽州方言(徽语)新安文学(新安竹枝词、民间歌谣、徽州楹联等)、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派版画、徽州戏曲(傩戏、傀儡戏即木偶戏、目连戏、徽剧)……3.科学技术(传统工艺)方面如新安医学(徽医)、程大位珠算学(徽算)、天文历算、水利学、工程学、郑复光物理学(光学)、徽派建筑学以及新安四宝、徽派雕刻、徽州漆器、徽州竹编、徽州刻书、徽菜…4.乡风民俗方面如包括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礼仪民俗,民间艺术(民间乐舞、民间游艺),民间信仰以及生活习俗,饮食习俗,时节习俗,民俗游戏,

民歌,民间传说,建房风俗,居住民俗,行旅民俗等。

总之,原辖一府六县的皖南古徽州各地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仅黄山市普查确认的地面文物遗存10000多处,其中列入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者各为17处、66处和73处,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五批确定为253处。另据2007-2009年黄山市三区四县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有登记的项目1305项(届今已经追加到1325项)。截至2010年底为止,黄山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各为16个、40个、91个、184个(其中各个数目中都包含了它的上一层级拥有之数)。又附:截至2009年,原徽州府辖的绩溪、婺源二县尚有……安徽绩溪县现拥有各级文保单位5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0个;江西婺源县现拥有各级文保单位53处(国家级4、省级7、县级4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这些都表明皖南古徽州村落传统文化资源异常丰富。

综上可见,作为文化象征的形象符号,传统意义上的皖南古徽州村落文化在空间和时间的完美结合中,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人文观念。凸显地域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皖南古徽州的传统村落文化可谓颇具历史考察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挖掘整理弘扬的实践意义。作者:郗延红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01 22:02:03 查看( 398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一)和谐美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纪奇。其山,或峭壁千仞,耸入云霄;或迤逦起伏,绵亘不绝;其水,或飞瀑倾注,万壑争鸣;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论树,或参天蔽日,绿阴成障;或点染有致,亦疏亦密;论竹,或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或翠筱丛丛,触目成景。至于奇花异草,则随处吐芳;珍禽异兽,经常出没。它们承天地阴阳之气,循自然五行之道,共处于徽州山水之间。它们虽各有各的种属、类别、范畴(多样,不一致,不协调),但是,却又能和睦相处(统一,一致,协调)。这叫相反相成,多样统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协调的协调,生动地体现了徽州自然景观的和谐美。明清徽州建筑布局,从总体上看,都是处于这种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的。如此徽州风水,当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也是筑基于阴阳五行运转不息的轨道之上的,因为,在古代徽州人看来,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为徽州建筑风水的和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这就是徽州建筑风水的独特的自然秉赋。(二)形式美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自然的形式美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又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还要与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实用的,审美的)。人是建筑的主人,同时,“人是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可见,建筑艺术形式美与自然美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主要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徽州建筑风水的美,也表现在徽州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中。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凡到过徽州山区的人,看见那隐于黛绿青山古树之间,与小桥流水相联的古村落,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山水互为映衬,白墙青瓦高低错落,古树果木点缀其间,野鸟家禽交相鸣啼。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夹溪而筑,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绿树为屏障。从宅院里推窗远眺,天然图画尽收眼底。天井洒落进阳光雨露,小院植置着花木假山。在这里,人类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什么造就了徽州古村落与大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呢?是风水。 我们先来看看黟县宏村的形成经过,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南宋绍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见这一带背有雷岗山耸峙,四周溪流环绕,形胜较佳。于是选择雷岗之阳,筑了数椽房屋住了下来。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岗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SCHOLARS'FORUM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 王 玉1 倪 琪2 ■ Wang Yu Ni Qi 作者单位:1 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大连 · 116600) 2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大连 · 116600) 收稿日期:2011-08-23 Influence on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from Soc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Huizhou Area [摘 要]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关键词] 民居 宗族 社会形态 空间形态 [Abstract] Taking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Chengkan Village in Huizhou, a typical village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factors that in ? uence the spac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folk house and inner space of the village under Confucian patriarchal clan organization, then analyzes how the village community affects its space 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society. [Key words] Folk house,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formation, Space formation 导言 “一个天井+一个堂+两个房”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的反复组合是徽州传统民居的主要空间构成方式,也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①。但是,从社会学的视点看,民居内部空间的各个部分不单纯是满足住居这一基本功能,其空间构成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在被形成固定模式的空间中,居住者经营着每日的生活。但是,在传统的生活中,礼仪性的社交行为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赋予了同样空间不同的意义,空间的性质得到了升华。特别是徽州传统民居的营建者是以文人、官僚、商人为主的群体,他们重视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背景,而这一倾向非常明显地反映在了村落的各个方面。 文章以呈坎村的实例调查为基础,从观察日常生活空间到社交礼仪空间的转换入手,对居住者的居住空间和社会行为的对应性进行分析。一、社交空间在民居内部的构成 1.门的意义 在由两个以上的“进”构成的民居中,“进”与“进”之间一定设置一道门。门通常由中间的大门扉和两侧的小门扉构成。小门扉进入下一个“进”有两种形式—直接进入或绕大门扉而入(图1)。中央的门扉平时不使用,两侧作为前后“进”日常生活用的连续通道。当有仪式或家庭社交活动的时候,所有的门都将打开,使前后“进”形成更具整体性的空间。 由此可以认为,门作为民居空间构造要素的同时,也在从日常空间到礼仪空间转换时起到了重要的形式作用。 2.社交空间的构成 徽州传统民居的规模是基于“进”的组合多少来判断,下文介绍了以考察接待空间为目的而对不同“进”所构成的民居进行的调查。 图2是由两个“进”构成的民居。其中,A 是平时的状态,第一“进”主要是社交空间;第二“进”是主人日常的生活起居空间。B 是仪式和贵客到来 时的基本状态,这时,第一“进”成为接待空间,天井部分成为最初的问候和寒暄的地方,也称为“落 轿”的空间;第二“进”在堂的中央设置主人的座位,两侧按由左至右的顺序设置座位。“进”与“进”之间的门被摘取下来,由第一“进”的接待空间进入第二“进”,两个“进”合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大空间。通过图2中婚礼仪式时的典型布置C 和葬礼仪式时的布置D 可以看出这一改变的重要意义。 一“进”的民居空间构成中没有使空间产生量变的门,同一个空间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空间状态也提供不同的“场景”,同时扮演日常生活和礼仪、仪式的空间角色,如图2中E 所示,这时,半开敞的天井空间有了形式上的变化,形同二“进”民居构成的第一“进”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通过观察,仪式时空间的布置与二“进”民居的方式几乎一致。 通过上述的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进”与“进”之间的门,是民居内部空间功能区分的界限;功能以外,前后“进”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由于门的开合使空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行为的变化,“进”的连接程度也发生变化,可是在没有“进”与“进”之间的门的情况下,一“进”民居的天井空间的变化是有意义的。可以看出,空间构造是社会构造的反映。 二、从“祖堂”—“支祠堂”—“宗祠堂”看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构造 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是以儒理思想为文化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同宗族共同集住体。在空间形态上,村落的祠堂、社屋、水口等是村落“族居地”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堂”和“社”,是徽州传统村落社会形态中社会集团的象征,在村落的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在村落的空间形态中也具有空间构造之“核”的意味②。图3是现在可以掌握的祠堂和社的位置关系,仍然可以看到祠堂处于村落空间的中心位置。 构成宗族的基本条件是有着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相对于国家法规的制约力,对徽州村落秩序和运营机制的影响更多的是宗族的势力。村落的运营机制是宗族运营机制的反映。 每个家庭都有祭拜先祖的功能空间—祖堂,设置于民居内部空间中重要场所和主要位置。清代以前的民居,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设置祖堂。民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 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徽 州地区黟县境内,于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除此之外, 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筑聚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 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 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域审美倾向。 一、色彩美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 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 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徽州古民居建 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 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来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纳福,家家户户贴对联。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 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民居建筑的色 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身之外,还包括四周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服饰、民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因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虽 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 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 域性的基本风貌。 二、形式美 (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高差过大,采取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方式,既节约材料,又使马头墙面高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 种装饰。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一些大型的院落 由数间或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形成交错不同的朝向。再加上房屋 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更为丰富 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 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 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二)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古村落镇的价值与作用

古村落镇的价值与作用 南昌工程学院严鹏编制 论文摘要:古村古镇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传承着文化的延续,是不可再生和不可代替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继承利用。 论文关键词:古村古镇以人为本历史文化 1.正确认识保护古村古镇的价值与作用 近年来,国内国外对古村古镇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利用予以极大的关注,积极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切实加 以保护利用。 保护古村古镇就是保护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古村古镇特别是相对完整的古村古镇,保留着当地或者一定时期比较重要的建筑,显示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成就,蕴藏着传统优秀的民风民俗,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和足迹,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通过保护,可以继承和挖掘利用其历史文明财富,古为今用,建设特色村镇,促进人类现代文明建设。 保护古村古镇催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古村古镇是当今国内外的潮流。在保护古村古镇中开发利用‘赢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旅游业和村镇建设发展之上。国外的不说,国内比较著名的湖南凤凰和韶山、江苏周庄、山西平遥、云南大理和这次参观浙江嘉善县西塘镇和桐乡市的乌镇等

众多的历史古镇古村及名镇名村,通过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收人成为当地的主要财政收人,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随之村镇建设突飞猛进,现代化城镇村庄与古村古镇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近年来,大芦古村实施保护和开发利用战略,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10万多元,带动农副特产收入500多万元,仅这项年人均增加收入达到1000多元,同时也促进新村建设步伐加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和小康示范新村。 2.沉思正视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古村古镇实施大规模拆迁改造,一些镇民出于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对住房进行拆除改建和大动作改造,传统的粉墙黛瓦、砖木结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墙阔路、钢筋水泥楼房。传统民居、历史建筑被新建的方形建筑弄得支离破碎,古村古镇风貌受到日益严重的侵害,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正在逐渐消失。 人们对古村古镇的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笔者曾多次深人县内古村古镇调查了解,一些古民宅十之五六已不同程度改造和翻新,相邻周边新建楼房比较普遍,部分房屋破损严重,有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有的已倒塌破败。问及居民,古村古镇古屋为何不加以保护。回答几乎一样,破旧之屋修之何用;拆旧建新,住之舒适又风光。 政府对古村古镇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前提下,一些当地政府对古村古镇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更有甚者采取大拆大建改造古城古村,全部推倒重建,

徽州婚嫁习俗

巢湖习俗有着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和古朴之风,她的习俗不同于其他地方,她的习俗是历史的见证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 1、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 2、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 3、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 4、搬嫁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5、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 6、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前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秽)。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娘的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人妇后踏入成人阶段。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语意是祝颂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头上,这样才算完成上头仪式。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7、入门———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

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浅析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王梓瑞李超谢东方张梦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10建筑2班) 摘要:徽州古村落的规划中,徽州人形成了以宗族礼制为理念;以风水环境为内涵;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规划思想。探寻其成因渊源,皖南古村落的规划融合了晋唐文化与自然境界、风水文化及徽商文化,体现了徽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键词:规划特征;人文思想;徽商文化 我国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了自然社会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价值及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徽州曾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歙县。19世纪中叶,历经1000多年形成稳固一体化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徽州文化以其典型质朴的浓缩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今学者回眸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之际,对徽州文化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惟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从聚落地理、文化地理的角度,进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和机理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一.徽州古村落的产生 成因上,村落有定居型与移民型之分。定居型村落主要指因农业出现要求定居而形成的村落,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型村落很少,村落大多是移民形成的。事物发展是相对的,历史上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发生大规模移民形成移民型村落,而随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移民,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则可能自发地产生新的定居型村落。 先秦时期徽州处于山越时代,山越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末徽州西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碗、盂、钵、尊、盘、罐、鼎和陶器、釉陶器、青铜器,说明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出土文物中的两件“钟型五柱乐器”和一只铜鼎上所绘的舞蹈图反映出当时先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农业的出现说明先秦时期村落在徽州已经存在,这时期的村落应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 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徽州四周,山脉之间形成歙县、黟县/祁门等盆地,源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支流回环全境,形成闭塞而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形成的南迁人口提供了重要的迁徙地。据研究,徽州移民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南宋以后,很少有移民迁徽,位于徽州主要盆地是徽州早期的移民型村落。 迁居徽州的先民,特别是一些世家大族在徽州境内的后续迁移形成众多村落,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例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因此,迁徽大族境内迁居是徽州古村落产生的基本形式。 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 徽州人最初的村落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属原始定居型村落。历史上中原人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X

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Ξ ———以太湖西山明湾、东村的保护规划为例 王一丁,吴晓红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许多古村落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到今天,正面临着走向没落和衰亡的危险,其保护与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后,结合两个村的保护规划,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设想:试图建立一种经济模式来解决古村落的生长问题。 关键词:古村落;生长;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利用 Abstract:M any ancient villages are n ow facing the danger of declination or even extinction.H ow to pr otect and reuse them has becom e an urgent pr oblem.A fter s om e analysis,this paper,combining the conservation pr ograms of tw o ancient vil2 lages,presents s om e plans to settle the pr oblem:to develop the ancient villages by m eans of an econ om ic m ode. K eyw ords:ancient villages;developm en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conservation and reuse 【中图分类号】 C912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7287(2005)03-0076-03  正如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数目众多的小城镇、村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作为人类的定居点,保留下来大量的历史遗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载体。 一、古村落在发展上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交通、通讯不便等原因,在一些地区,大量的古村落仍旧相对完整地保留着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传统文化,地域特征十分鲜明,蕴含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很值得我们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地区开放的程度日渐提高,尤其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这些地方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从而使得对它的保护工作更显得迫在眉睫[1](P1125-126)。 目前来看,像周庄、同里、乌镇、西塘等一些古镇在传统风貌的保持和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古镇区和古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保护,并被开发出来作为旅游的景点,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小城镇属于城市型居民点,历史遗存比较集中,加之各项功能相对完善,容易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来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 与古镇相比,许多古村落在其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延续上存在很多问题。种种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滞后和村民保护意识的欠缺,许多古村落特有的空间形态正在逐渐解体,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正在慢慢丧失,它们正缓慢地走向没落和衰亡。所以,如何在村落这一级上展开保护与开发,使古村落能够继续正常、健康地生长,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的明湾、东村两个村保护和利用规划,通过多次深入的走访、调查发现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1人口的流失对古村落的发展是个巨大的影响。一项对明湾村近五年来农业人口变动情况的调查统计(见下表)显示:四年来,明湾村的人口没有增长,反而呈一种缓慢下降的趋势。另据村干部介绍,这还只是户口簿上的统计数字,实际在村中居住的人数、户 67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Ξ【收稿日期】2004-12-27  【作者简介】王一丁(1977- ),男,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教。

探索文房四宝,领略徽州风情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探索文房四宝,领略徽州风情” 指导教师:朱小龙老师 系别:旅游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旅游管理1班 姓名:姚玉凤组

毕业设计—— “探索文房四宝,领略徽州风情”三日游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指导老师:朱小龙老师 11旅游管理(1)班 姚玉凤盛万友李惠妹余美丽 伍琴鲍玉孙晓龙张琪王慧 目录

摘要-------------------------------------------4 绪论-------------------------------------------5 第一章背景分析---------------------------------------6 第二章线路的价值及需求分析---------------------------7 2.1线路的市场占有率 2.2旅游线路的价值 第三章线路内容--------------------------------------9 3.1线路设计 3.2成本核算 第四章线路的市场营销及宣传-------------------------12 第五章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15 附录问卷调查-------------------------------------17 总结语---------------------------------------19 成员安排及参考文献---------------------------20 摘要

中国文房四宝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而安徽作为文房四宝的主要生产基地,更是体现了徽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制作工艺的巧夺天工。2004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州被授予了“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荣誉称号。这项光荣称号更是奠定了徽州在文房四宝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徽州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而文房四宝集中体现了徽州传统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房四宝早已不作为书写工具供人使用,更多的是作为人们的爱好和兴趣继续流传。青少年把学习书法和国画当做一项才艺或用来陶冶情操,而老人们则更多的是因为兴趣爱好,为单调的老年生活寻找乐趣。正因如此,我国的这项传统文化才能源源不断的流传下去,在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屹立不倒。本条路线的设计,将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及独特的方式表现徽州文化,引领游客一同感受徽文化的内涵与奥秘,为游客呈现一个多姿多彩、触手可及的徽文化。 关键字:徽文化、亲身体验、精神享受

徽州民俗

徽州民俗 【徽州风水】旧时地域性信仰风尚的统称。明清时期的徽州,崇尚宗法,讲究礼仪,迷信宅基和坟茔周围的风向水流,能招致住者或墓主一家的祸福,于是引起风水说和堪舆学的盛行。名门富户竞相寻觅"龙脉真穴",一块寻常之土,一旦被定为吉地,立刻便价达白银千两,并且仅限于卖给本宗子孙。清初户科给事中歙人赵吉士为求真穴落葬父母,广求郡内外堪舆家20余人勘测,终于觅得一块宝地,其穴"风水合局不必言,合抱大木罗列于前,""用秤土法,择土之重者用事,尽开金井,土如紫粉,光润异常,登山者咸贺得地"。又歙县潭渡黄允中请地师四处搜剔,方遇真穴,鸠工启土,则色若五云,光如脂玉。在堪舆家看来,土的颜色和光润度是否真穴的重要标准之一。"吉地本自天成",但还要辅以人力的保护,如果"龙穴沙木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所以坟茔禁步(大体上是穿心4丈)内要添土拔草,并在四周种树护坟。 【百子会】齐云山道教活动习俗。旧时祁门县城百姓赴齐云山进香和游山,自发组织"百子会"。会名有"祁城"、"长生"、"风玄"等,俗称"祁城百子"、"长生百子"、"风玄百子"。百子会由一二百人组成,设若干个"香头"(进香的头领),

每个香头管辖十一二个人,香头的任务是收缴会费、经管帐目和联系进得游客的吃住事宜。农历九月十六日为进香日,香客手持灯笼和纸扎的香亭,绕县城一圈,然后步行上齐云山。在山上先观看各道院道士打醮、进香,后逛华街及领略齐云风光,夜宿长生楼,次日下山返城,会事结束。 【打棍求雨】求雨习俗。流行于旌德县隐龙村。相传某年大旱,两个牧童在村南梅王尖放牛,因草木枯死,牛无草吃,两人便各砍了一根柏树棍,敲打地面以消愁。随首棍打地面的劈啪声,梅王尖山顶飘起了乌云,牧童见状,敲打得更加起劲。乌云越聚越多,不一会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灾。以后凡遇天旱,隐龙村便打柏棍求雨,渐渐演变成一套有动作、有节奏、有造型的打法,并伴以锣鼓伴奏,气氛热烈。全套打法分八拍,第一拍原在左转半个圈,与对打人面对面,将棍子往地面一跺,同时高喝"嘿!"第二拍至第八拍是每拍两脚同时跳一次,一人跳进,一人跳退,棍子互打一下。每拍一个姿势,八拍完毕,又从头开始,如此反复。排列长队相互跳打,称"长龙戏水";围成一个圈互打,称"单珠引龙",图案变化多样。求雨成功,隐龙村民就把求雨棍留着做耖梃,以示风调雨顺。

古村落的的价值与意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保护意识淡漠,财力不济,外出务工等原因,以致古村落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蔓延。 2、长期实行“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不完善,加之“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村民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拆旧建新”等原因,造成古村落格局风貌“自主自建性破坏”难以遏制。 3、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决策误导,“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弊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原因,导致古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仍在延续。 4、历史文化名村“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商业化过度开发中“拆旧建新”“保护性拆除”为借口的“拆真造假”等原因,导致古村落不断遭受“旅游性开发破坏”时而发生。 5、古村落长期来“萎缩性管理”和“多头管理”的弊端,保护法规、制度、政策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中“鼓励新建”(按投入补贴)的政策缺陷,农村乡土建筑产权不清等,这些都是给古村落保护带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6、古村落保护范围广、乡土建筑多,维修规模大、费用高,财政投入普遍不足,还有保护资金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都是制约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 “保护好古村落”的对策建议 未来5年,我国古村落将面临“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挑战。如不及时加强保护,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古村落乡土建筑,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并”等危险。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应坚持文化自觉,将古村落保护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将之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配合抓好古村落的保护、利用、管理等。 2、各级人大、政协应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巡回督查和指导。组织专家检查团对加强保护利用提出法规性、政策性、可操作的意见和措施。各级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应设置

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瓶颈”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 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另一方面,现代徽州人往往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本着盈利最大化模式进行徽文化旅游开发。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徽州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有些地方把古宅、古祠、古牌坊等拆迁集中为旅游景点,损害了其最宝贵的历史价值;有的村落拆墙开门、大量开店设铺、兴办旅馆饭馆,破坏了古宅的建筑风貌和古村落的宁静氛围;低水平模仿性开发,普泛化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严重地伤害了徽州文化的真正内涵。 徽州文化要开发、要发展,但这种开发、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就如一位徽学研究学者所说,徽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这样三个前提:一是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如果徽文

感受独特的徽州文化

感受独特的徽州文化 博文收藏 04-26 2303 十五年前去黄山,为的是浏览黄山的秀丽风景,这次再去黄山,没去登山,却着实感受了一把历史久远的徽州文化,文化之旅更令人震撼。 北为安庆,南为徽州,安徽因此而得名,可见徽州在安徽的重要地位。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而我此次短暂的旅程只能感受其中一二。 在紫园感受徽州园林。紫园浓缩了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各项风格,汇聚了徽州明代建筑精华,走进紫园,四面环山,一池碧水,山上松枫掩映,园内亭台楼阁。青石板的台阶使各个建筑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想想当年紫园的主人在这样的宅院里生活,真是羡慕死我们这些后人了。 在龙川感受徽州人居。龙川是胡锦涛总书记的祖居地,锦字辈为第48代。景区中的胡氏宗祠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评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是条小河,村以河名,风景秀丽。龙川村沿龙川溪而建,沿溪两岸的步行道称为水街,水街之间由各条跨溪小木桥相连,构成一幅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画面。村落内,两边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民居,青瓦白墙,整洁而有序,溪水清澈见底。据说这里是风水宝地,故多出名人和领袖,除了总书记之外,胡适等也均出于此。 到处可以感受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徽州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徽州文化 --浅谈徽州人的贫与富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本土的徽州文化。她的内容广博,深邃,包括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菜等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 研究徽文化的学者以及沉醉于徽州美景的游客对徽文化的璀璨总是赞叹不绝。然而,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徽州大地上,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里,可利用的生活资源极其贫乏。徽州处于丘陵地带,在徽杭高速歙县段路两旁,透过车窗,你总能看到在高高的深山上几至山顶,是被人们开垦的大片大片的耕作地。地里的植作并不茂盛,即便隔着那样宽的山沟依然可见泛黄的土地。而你也总能时不时见到一个老妇,肩上扛着一把锄头,一个五,六岁的孩童跟在身后田间地头转悠。而生活在“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徽州人,则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如黄山松一般艰难生存,千百年来孕育出勤劳,踏实,敢于开拓和坚韧的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给她的子子孙孙。 当走进他们的住宅,和贫瘠的土地资源相契合的是白墙灰瓦,矮窄门楼的古朴建筑风格。然而,不同的是,随处可见的是充满智慧和情趣的应景。且不说那些达官贵族与经商致富的大户人家,即便是只有两间厢房的小门小户,院子里也一定会用花花草草和几个雕刻着花纹的石凳布置一个简单的园林小景,供主人闲暇时玩赏。央视的一个纪录片曾就徽州人的园艺做过一个专访。在歙县,即便是现在,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观赏的花草。一个几近倒闭的盆景小店,哪怕已无人问顾,老板依然坚持,不为挣钱,只为自己喜爱。 人们为徽州文化的璀璨而倾倒,我也同样为之倾倒,但不仅仅是因其璀璨,而是为其不易。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古时难有与外界通达的山区,古徽州人不是为满足于裹足口腹之饥而蝇营狗苟,而是在这样艰苦,贫乏的环境里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那份超然和豁达,赋予这里的一山一水于之世外桃源之恬淡。而他们自己,比之陶公而无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