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浙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终稿)

“智慧浙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终稿)
“智慧浙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终稿)

“智慧浙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

一、“智慧浙江”建设总体思路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5)

二、“智慧浙江”建设主要目标 (6)

三、“智慧浙江”建设重点任务 (9)

(一)“3+X”智慧城市指导与服务模式试点推进计划 (9)

1.战略研究与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9)

(二)经济发展智慧化提升计划 (10)

2.智慧能源工程 (10)

3.智慧物流工程 (11)

4.电子商务深化发展工程 (11)

5.智慧农村工程 (13)

(三)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提升计划 (13)

6.智慧交通工程 (13)

7.智慧电网工程 (14)

8.智慧安全工程 (15)

9.智慧水务工程 (16)

10.智慧城管工程 (17)

11.智慧环保工程 (18)

(四)公共民生幸福体验计划 (18)

12.智慧医疗工程 (18)

13.智慧安居工程 (19)

14.智慧文化工程 (20)

15.智慧教育工程 (20)

16.智慧旅游工程 (21)

(五)产业转型升级计划 (22)

17.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程 (22)

18.智慧技术应用工程 (25)

19.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点工程 (27)

(六)电子政务优化计划 (28)

20.“电子政务云”建设工程 (28)

21.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工程 (28)

(七)智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计划 (29)

22.物理基础设施感知化改造工程 (29)

23.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0)

24.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31)

四、“智慧浙江”建设保障措施 (32)

(一)组织领导机制建设 (32)

(二)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 (32)

(三)资金保障机制建设 (33)

(四)智力保障机制建设 (34)

(五)评估考核机制建设 (34)

(六)交流合作机制建设 (35)

(七)氛围营造机制建设 (35)

附件1:2012年“智慧浙江”建设试点项目表 (36)

附件2:“智慧浙江”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一览表 (37)

大力推进“智慧浙江”建设,是我省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也是我省应对新一轮竞争、营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过近年来“数字浙江”建设,我省信息化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信息化应用较为领先,信息技术研发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为“智慧浙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深入推进“智慧浙江”建设,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十二五”规划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省政府、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总体要求,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智慧浙江”建设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省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以全省着力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和“五大统筹”为重要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国家部委、省、市三级“3+X”试点推进

模式为重要抓手,以“一揽子”解决问题为宗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管用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循序渐进、上下联动,着力构建全国领先的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产业体系、智慧应用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应用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响智慧浙江应用品牌,让全社会享受信息化建设成果。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建设,加强统筹协调与环境优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市场导向与企业主体作用,创新商业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围绕各地特色优势、公共服务、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一揽子框架先行,重点解决群众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注重实效,找准突破口,优先推动智慧化应用,发挥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在试点先行基础上分阶段发展、逐步推进,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领域深入应用,打造具有标杆式的智慧浙江应用模式。

夯实基础,抢抓机遇。强化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力度,加快智慧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步伐,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基础保障。抢抓新一代信息技

术创新应用的历史机遇,突破挑战,赢得智慧城市建设先发机遇,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为主,惠及百姓。加强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探索智慧浙江应用新模式。切实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智慧浙江”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重点应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受信息化基本公共服务,让群众感受、享受、支持“智慧浙江”建设。

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坚持大合作、大集成、大网络、大协同,防止业务分割、信息孤岛、各自为政。推动资源大集成,实现一个方案设计、一体化建设、“一揽子”集成、一个系统运维、统分结合运作,共建共享,做到“一网通”。推动各方力量大协同,实现专群结合、平战结合、服务与监管结合、防范与应急相结合,做到“一起防”。推动智慧化业务和目标大集成,实现智慧化处理。

技术突破,产业引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抢占先机、抢占战略制高点。把培育智慧产业体系作为“智慧浙江”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云计算与物联网产业,着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二、“智慧浙江”建设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三年“七大行动计划、二十四大工程”的试点推

进,到2014年底,完善“一揽子”解决问题思路建设,建立健全一个公司主体推进一个试点项目的责任机制,“3+X”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智慧浙江”应用体系主体框架,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智慧技术应用全国领先、智慧产业发展全国领先、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智慧技术研发优势显现、推动安全保障法制化等5-10年长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努力营造智慧浙江应用品牌效应。

智慧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光网浙江”。智慧基础设施达到能级跃升,实现物理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率先实现全省重点物理设施感知化装备,提高智能化水平。实现光纤到户城市地区全覆盖,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光缆,自然村全部实现通宽带,全面建成“光网浙江”。基本实现全省重点乡镇及以上区域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全覆盖,热点覆盖层次分明。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开展TD-LTE移动通信试验网建设。基本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智慧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智慧技术应用领军省份。到2014年底,基本形成智慧产业体系,建成一批智慧产业基地,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智慧浙江”建设的有力支撑和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接近世界

先进水平,并广泛运用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建成多个规模以上智慧产业园区、集聚区,运用智慧技术加快我省电子商务深化发展,推动“电子政务云”体系建设,把我省打造成国内智慧技术应用领军省份。

“3+X”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智慧应用成效显现。2012年率先在杭州“智慧安全”、云计算服务创新基地、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宁波“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无线城市”,嘉兴“智慧电网”,绍兴“智慧安居”,台州“智慧水务”,省经信委“智慧能源”、省交通厅千岛湖“智慧港航”、省交投集团“智慧高速公路”共12项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取得突破进展。2013年继续推进温州“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湖州“智慧工业”,金华“智慧社区”或市民卡工程,衢州“智慧安全”,舟山“智慧普陀山”,丽水“智慧政府”,义乌“智慧商城”和诸暨“智慧安保”等领域试点建设。2014年继续扩大试点应用领域,并在前两年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向全省推广。基本形成城乡发展均衡化、社会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个性化、政府服务高效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智慧应用新格局。

智慧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建立健全智慧浙江建设保障机制,健全组织保障与工作推进机制,完善专家咨询评估机制;基本完善政策、法规、规划与标准体系,形成一批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实现信息安全保障可控、可信、可靠;建立健全由多方参与、稳定增长、市场化运作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培养、引进智慧城市高端紧缺人才,保障

“智慧浙江”建设的智力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智慧浙江”建设环境氛围;建立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形成“智慧浙江”品牌效应。

三、“智慧浙江”建设重点任务

(一)“3+X”智慧城市指导与服务模式试点推进计划

积极推动全省各地市落实《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根据地方特色、自身基础条件等开展智慧城市“3+X”指导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确定试点项目和应用方案。整合国家部委、省、市资源开展战略研究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大对各地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扶持和指导力度,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国家综合试点城市,其他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优先开展涉及经济发展、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试点建设。力争到2014年,实现试点应用成效显著、试点建设模式逐步向全省全面推广的“智慧浙江”新局面。未来三年,需要率先完成“智慧浙江”战略研究与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推进各地市试点项目工程建设。

1.战略研究与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联合国家部委、省、市等各方力量,力争2012年率先完成“智慧浙江”建设战略研究部署。参与中国工程院《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由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牵头组织《浙江省智慧城市研

究课题》,各试点城市结合项目实施,具体负责专项研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充分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我省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新机制,为下一步全面实施智慧浙江建设夯实基础。

探索建立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化工作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推动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与国家标准化研究机构、信息技术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智慧浙江”标准体系研究和面向企业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标准体系建设。到2012年末基本形成一批国家、行业和地区标准,到2014年末实现建成完善的“智慧浙江”标准体系的战略目标。

(二)经济发展智慧化提升计划

加快推动信息化促进经济智慧化发展,率先在能源、物流、电子商务、农村等领域构筑智慧技术应用体系。未来三年,逐步推进智慧能源工程、智慧物流工程、电子商务深化发展工程和智慧农村工程等四大项目工程建设。

2.智慧能源工程

以省经信委为责任主体,加快推进智慧能源试点建设,着力打造低碳环保节约型“智慧浙江”。建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对全省能源实施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强化企业和既有建筑能耗管理,降低工业能

源损耗,提高能耗感知和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推动能源数据资源共享和储存备份,强化能耗分析、碳排放分析、节能诊断和用能控制,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以杭州市为试点着力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加快电动汽车的规模普及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3.智慧物流工程

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物流运输网络、物流合作平台和物流节点网络建设,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货物识别追溯、定位追踪、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强化对整个供应链全程的监控管理。围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完善港航智慧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第四方物流,提高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的智能化水平。完善电子商务配套物流服务,推进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互动发展,为网上交易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支撑。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设仓储、配送等物流设施,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融合发展,建立高效通畅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吸引电子商务服务商,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网上贸易以及配送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4.电子商务深化发展工程

推动我省电子商务深化发展,促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相融合,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向物流、融资等其他环节延伸。搭建电子商务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云服务。依

托四大项目的重点实施,力争到2014年末,实现年交易额,在我省形成“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城市圈”。一是建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和完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余姚中国塑料城等一批经营规模较大专业市场开展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培育煤炭、钢铁、塑料等10个左右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立1-2家大宗商品交易所。二是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遴选一批具有创新型经营模式、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符合全省产业布局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优先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建设,创新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继续推动建设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杭州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宁波、金华等全国电子商务中心,认定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三是深化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出台扶持政策,优化提供包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服务、人才实训、多元化电子商务模式创新、金融服务、软件开发、信息交互等为一体的支撑平台。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功能,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与电子商务生态圈,建成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四是加快推进第三方电子支付建设。鼓励多种形式电子支付工具的运用,提高银行卡、市民卡、公交IC卡、社保卡等应用程度,推动手机支付、网络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新型支付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构建安全、高效的综合支付体系。鼓励一批有资质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取得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

5.智慧农村工程

选取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条件的新农村开展智慧农村的共建试点。把智慧农村规划和建设纳入“智慧浙江”建设和考核体系,鼓励IT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手机等网络和通讯运营企业发展智慧农业平台,提供智慧农村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信息化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构建智慧化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电子政务与农村基层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农村电子政务应用,打造智慧化的农村村务管理责任体系。开发培育“智慧菜篮子”、“智慧米袋子”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深入到家庭、社区、商场、超市、农舍,农贸市场、蔬菜直营店等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推动农产品开展网上交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配套物流服务体系。

(三)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提升计划

围绕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的关键领域,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慧化手段创新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新模式,逐步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网格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智能化水平。逐步推进智慧交通工程、智慧电网工程、智慧安全工程、智慧水务工程、智慧城管工程和智慧环保工程等六大项目工程。

6.智慧交通工程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省交投集团智慧高速公路试点、省交通厅千岛湖智慧港航试点和嘉兴市智慧交通试点建设为起点,通过四大项目建设,提高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感知化改造,完善我省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其他交通形式为支撑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完善交通状态指数参数采集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城市信息亭等多种渠道,为广大市民及时提供交通通行状况信息,引导市民选择合理的出行线路。全面推进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具有动态更新发布停车位信息和电子付费等功能的智能停车场。二是智慧公交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公共交通流量采集网络系统和可视化公共交通监控与车辆调度系统,实时监控客流、车辆和道路信息,有效采集与智能分析多维度公共交通运行信息数据,定点发布公交站点车辆信息,实现对交通拥堵的主动预测和诱导方案的自动生成,提升公交车辆运营效率与交通救援效率,便利公共交通监控与合理调度。三是建立高速公路统一营运管理指挥平台。健全交通数据的采集、分析体系,对信息发布内容实行有效的控制,对交通营运状况进行监控、调度和预警控制。四是率先在千岛湖建立港航资源数据库和港航数据交换平台、港航智能管理系统、航道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港航业务智能化。在千岛湖智慧港航效果显著基础上向全省推广应用智慧港航先进理念。

7.智慧电网工程

优先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力基础设施感知化水平。加快新一代智慧技术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服务等环节广泛应用,实现电力系统全流程监测控制,促进电网整个系统运作的优化。推进以超高压电网为基础骨干网架的电网建设,建立智能电网调控系统,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建立电网管理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采用科学模型对用电需求、电能流情况进行科学预测,为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方及监管单位提供科学决策所需信息,实现按需求智能化供电。优先推动嘉兴市能源保障、电网管理、优质供电、通信信息、清洁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等5个方面的智能电网建设。支持绍兴市智慧电网试点,在进一步探索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推动镜湖新区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向全省推广应用。力争在未来三年期间,建设一批省智能电网示范应用基地,形成浙江省智能电网示范城市圈。

8.智慧安全工程

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推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智能化管理。以省市各级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充分整合安监、公安、环保等部门的应急资源,建成城市运行信息监控网络与全省联动协同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完善灾患预警及突发事情监测系统,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地点的常规与动态监测,运用云计算中心处理实时信息,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智能消防体系,合理布局消防水源

与消防机械设备的分布,开展重点目标企业、公共服务场所的智能监控,实现智能化消防调度,并提高重点单位自动预警能力。

率先推动杭州市智慧安全试点建设,逐步开展衢州市智慧安全应用试点。利用传感网技术,建立安全生产环节感知与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收集关键的质量安全信息。建立健全全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和预警监控系统,重点建成全省安全生产应急保障机制和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提高监管的效率和业务水平,促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运用智慧技术,整合食品药品等相关部门资源建立食品药品监管与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建立基于RFID、二维条码等技术的传感网和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实现对重点食品和药品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目标,确保食品、药品生产与流通安全。

9.智慧水务工程

以台州市智慧水务建设为试点,充分发挥智慧技术在水务领域的作用,通过实施“一中心、三系统”工程,建成我省智慧水务标准规范与发展模式,并向全省有效推广。一是建立健全浙江省水利云数据中心,实现对水利资源数据的实时存储和智能分析,并与气象、环保、建设、交通、绿化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二是建设覆盖城市主要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的水利信息智能采集和监控系统,实时观测河道、水库的各种变化及涵闸的运行情况,实现全天候的远程监控和水文信息采集。三是建立水资源智能利用系统,有效开展水资源调度、水利工程、农业灌溉等领域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是建立水利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开展防汛减灾工作,提高雨量、河网水质、水源地和省市边界水量水质、地下水监控等涉水要素的测报能力,实现与省市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通过智慧水务试点有效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10.智慧城管工程

以杭州市智慧城管试点工作和诸暨市智慧安保试点工作为重点,深入运用智慧技术于城管领域,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智慧城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社会治安智能化应急处理系统。完善社会管理重点目标、场所和道路区域的城管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整合公安调度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及110接处警系统资源,加快视频图像处理、物联网和射频等技术应用。形成以城管部门为中心,建设、公安、环保、国土等职能部门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城管体系,并与省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对接,实现城市管理与应急指挥调度的联动,提高我省社会治安应急处理智能化水平。二是建立智慧城管云数据中心。充分整合全省地理数据资源、视频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等各种数据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各类业务信息的动态更新和有效共享。三是智慧城管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充分整合智慧城管云数据中心资源,以及其它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数据,建立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与预警系统,实现对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城市管理指标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专题的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四是建立健全智慧城管公共服务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功能设施,有效发布行政审批、人行道违停、公厕等城市管理各领域信息,提高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与责任心。

11.智慧环保工程

提高智慧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水平,实现环境保护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一是建立环境保护立体网络,通过城市环保智能化云服务平台,实现高效便捷的污染源信息查询,提升省、市、县各环保系统信息互联和共享程度,保障环保执法力度,有效管理城市污染难题。二是建立重点污染源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传感技术、无线感应技术,加强对印染、造纸、皮革、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定时定点监控,实现自动采集、自动处理数据,提高监控与应急反应能力,推动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大温州智慧环保试点推进力度,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系统、污染源综合管理平台等,以高效的环保执法促进企业污染治理,以信息化手段控制环境污染总量排放,进一步改善我省生态环境。

(四)公共民生幸福体验计划

加快推动公共民生幸福体验行动计划,以惠及百姓、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2012年率先推进医疗、安居等民生保障试点工程建设,从2013年起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入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让全体市民享受“智慧浙江”建设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未来三年,逐步推进智慧医疗工程、智慧安居工程、智慧文化工程、智慧教育工程、智慧旅游工程等试点项目工程。

12.智慧医疗工程

运用智慧技术,以宁波市智慧医疗建设为试点,加快我省健康医疗领域“一档案三平台”建设,实现我省医疗机构居民健康信息的共享使用,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医疗服务与应急水平。一是按照卫生部建设标准,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自动更新的居民健康档案。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到2014年实现与市民卡对接。二是建立智能化临床决策云服务平台。根据临床病例信息,依托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医生医学观察、诊断、处治和愈后监理等全程决策参考。三是建立区域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专家信息、在线预约、远程挂号、远程医疗、医疗急救等服务,实现大医院与中小医院医疗信息共享,提高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缓解“就医难”问题。四是建立省市各级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与省市各级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加强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提高对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13.智慧安居工程

通过“四大平台”建设,到2014年末,智慧安居建设取得显著效果,有效保障市民安居乐业。一是建立“住房云”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本省各地区住房信息,建立住房建设、营销、管理一体化的住房云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规范保障房的管理,缓解住房难问题。二是建立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大力开展智慧社区、家居、楼宇建设,建立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

务信息化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三是建立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气象信息采集渠道建设,推进气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建成能为市民提供出行家居服务的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四是建成电子账单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构建全省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五是大力推进绍兴市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开展“智慧安居”试点,着力建设“智慧安防”,打造安防产业为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率先建成袍江中国安防城,并逐步推广应用试点模式。

14.智慧文化工程

通过“121”工程(一平台、二馆、一系统)的三年重点建设,开创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百姓生活的新局面。整合本省悠久文化资源,建立文化信息交流云共享平台和文化资源库,扩大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促进我省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加大文化资源传承力度,努力改善居民文化生活,扩大我省文化影响力。整合全省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拓展电子图书覆盖面,建立“智慧图书馆”,便于广大市民开展网上查询、借阅、阅读书籍。建设数字档案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服务平台,建立“智慧档案馆”,实现省市县各级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以电视为载体为公众提供便捷丰富的视听综合体验。

15.智慧教育工程

三维智慧城市建设

倾斜摄影测量系统应用案例三维智慧城市建设 浙江中海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项目概况 1. 项目背景 为了建立智慧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对某城区城区建筑部件进行倾斜摄影,建立城市三维立体模型。城区测量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以大范围、高精度、高清晰的方式全面感知复杂场景,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设备及专业的数据处理流程生成的数据成果直观反映地物的外观、位置、高度等属性,为真实效果和测绘级精度提供保证。通过倾斜摄影建模,实现城市三维漫游、显示与管理,使城市管理更加直观方便。 我公司作为项目承建单位,根据业主要求与项目技术服务要求,成立了项目组,配备了软硬件设备,承担该市城区约10平方公里5cm 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倾斜影像图和建筑三维模型。编写了技术实施方案与项目实施计划,承担该城区约10平方公里5cm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倾斜影像图和建筑三维模型。 2.主要软硬件设备

5 Smart 3D软件4套 6 航天远景软件2套 7 计算机、办公软件等若干 8 Photoscan数据处理软件2套 9 OSketch 4套 图1-1 图1-2,中海达OS-M8八旋翼无人机 3.作业依据 a)《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6962-2005); b)《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 c)《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d)《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 e)《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f)《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0); g)《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8); h)《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i)《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测量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j)《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k)《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Z 3003-201090); l)《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CH/Z 3004-2010); m)《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 3005-2010); n)《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倾斜影像图》(CH/T 9008.3-2010); o)《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3236-2009); p)《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q)《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 r)《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s)《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t)《航空摄影产品的注记与包装》(GB/T16176-1996); u)《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1999); v)《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

(物联网)智慧浙江建设三行动计划(终稿)

(物联网)智慧浙江建设三行动计划(终稿)

“智慧浙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 一、“智慧浙江”建设总体思路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5) 二、“智慧浙江”建设主要目标 (6) 三、“智慧浙江”建设重点任务 (9) (一)“3+X”智慧城市指导与服务模式试点推进计划 (9) 1.战略研究与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9) (二)经济发展智慧化提升计划 (10) 2.智慧能源工程 (10) 3.智慧物流工程 (11) 4.电子商务深化发展工程 (11) 5.智慧农村工程 (13) (三)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提升计划 (13) 6.智慧交通工程 (13) 7.智慧电网工程 (14) 8.智慧安全工程 (15) 9.智慧水务工程 (16) 10.智慧城管工程 (17) 11.智慧环保工程 (18) (四)公共民生幸福体验计划 (18)

12.智慧医疗工程 (18) 13.智慧安居工程 (19) 14.智慧文化工程 (20) 15.智慧教育工程 (20) 16.智慧旅游工程 (21) (五)产业转型升级计划 (22) 17.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程 (22) 18.智慧技术应用工程 (25) 19.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点工程 (27) (六)电子政务优化计划 (28) 20.“电子政务云”建设工程 (28) 21.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工程 (28) (七)智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计划 (29) 22.物理基础设施感知化改造工程 (29) 23.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0) 24.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31) 四、“智慧浙江”建设保障措施 (32) (一)组织领导机制建设 (32) (二)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 (32) (三)资金保障机制建设 (33) (四)智力保障机制建设 (34) (五)评估考核机制建设 (34)

乐清市柳市镇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

乐清市柳市镇小城市试点 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乐清市人民政府 乐清市柳市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二月

上报单位:乐清市人民政府 乐清市柳市镇人民政府 委托编制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乐清市人民政府关于 上报柳市镇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的函 浙江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 根据《关于抓紧上报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评审资料的通知》(浙镇协办﹝2011﹞1号)的要求,经乐清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审议,同意柳市镇制定的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现予以上报,请审核批准。 乐清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上报材料 1、《乐清市柳市镇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文本 2、《乐清市柳市镇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评审意见 3、乐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柳市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扶持政策的通知 4、中共乐清市委办公室乐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乐清市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的通知 5、中共柳市镇委柳市镇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柳市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乐清市柳市镇小城市试点 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文本

目录 一、功能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温州大都市经济圈重要城市组团..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国家先进电工电气制造业基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创业投资总部经济示范基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行动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城市形态更加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经济实力更加雄厚..............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社会管理更加高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城镇化质量优化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特色产业转型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现代服务业壮大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社会事业发展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环境保护整治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城乡统筹发展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近日,浙江省副省长、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毛光烈在信息化百人会第五次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主题演讲,对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对策做了深入分析。在他看来,智慧城市具有智能感知、系统协同、智慧处理、机制先进、服务优质等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认识、技术、实践上还达不到“智慧”要求,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智慧城市三种建设类型 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总体而言,主要有三种建设类型: 第一种是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型。把智慧城市当作技术工程项目来做,其特点非常类似于建筑工程公司,忙于到处投标承包,技术工程一完成,城市政府与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关系就完结了。 第二种是数字城市的扩充型。这种建设类型停留在数字城市的水平上,缺乏对数据的智慧处理能力的开发,其特点是没有实现改变管理方式的要求,“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智慧城市应该是以改变原有的服务、管理方式为前提的,是以提供更智慧的服务为标志的。如智慧水网,无论管网哪儿出现问题,都能自动发现并可有效预防、自主应急处置,不会造成混乱。 第三种是智慧能力建设型。这种建设类型的特点有:首先,具有业务云、管、端一体化的智慧。以智慧交通为例,交通数据是由云存储并由云计算提供智慧处理、指挥的;管网是具有智慧的数据感知与数据传输智能的;智慧终端是具有智慧执行能力的。其次,具有市民主体(客户)、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力量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比如智慧交通,实际上就是在人、车、路、场关系中进行人与车、车与路、车与停车场等方面开展有机协同。第三,不仅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也有能解决“一揽子”问题的云服务工程公司进行建设运维,还具备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管理制度相协调的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的保障能力。 其中第三种智慧城市建设类型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智慧城市应该具备智能感知(能实现实时、全面与立体感知)、系统协同(能够实现一卡通、一链通、一令通)、智慧处理(建立在大数据、云存储、云

市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市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制定本市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一、目标要求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形成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四位一体和良性互动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格局,为加强和创新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力争至年:完善住宅小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落实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服务单位的职责;形成以住宅小区为基础单元的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机制,业主自我管理能力和社区共治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质价相符、按质论价”的物业服务收费协商和监督机制,推动物业服务市场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物业服务水平和行业满意度明显提高;基本解决住宅小区中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广大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水平 .细化完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职责清单。按照“谁监管行业谁负责、谁主管市场主体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职责分工、明晰管理边界,配套编制涉及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若干问题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指导手册,明确发现渠道、处置要点、操作路径、时间节点要求等。 .做实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根据《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做实市、区县、街镇三级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推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常态化运作,明确联席会议工作职责,完善日常工作制度,及时牵头协调解决住宅小区中跨部门、跨领域问题。建立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督促考核和工作评价机制。各区县、街镇要落实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措施。市级层面联席会议每半年召集一次成员单位会议,研究部署和解决阶段性工作问题;区县层面联席会议每季度召集一次成员单位会议,

智慧工厂蓝图(信息化篇)

智慧工厂蓝图(信息化篇) 一概述: 智慧工厂是现代工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服务;达到对产销流程的清楚掌握、提高对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对生产线人工的干预、达到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以及合理的编排生产计划与生产进度的控制。加上采用绿色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的、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目前工厂的很多设备独立运行并不相连,设备运行状态、生产周期数据无法流动导致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优化。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人员(权限管理)、机器(监控设备)、物(数据采集)、生产环境(监测和能耗)的互联互通链接和智慧管理;在智慧工厂的建设中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是由制造向智造的必然选择。 二主要特征: 1.设备互联。能够实现设备与设备互联(M2M),通过与设备控制系统集成,以及外接传感器等方式,由SCAD(A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实时采集设备的状态,生产完工的信息、质量信息,并通过应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条码(一维和二维)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追溯。 2.广泛应用工业软件。广泛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APS(先进生产排程)、能源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业软件,实现生产现场的可视化和透明化。在新建工厂时,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厂仿真软件,进行设备和产线布局、工厂物流、人机工程等仿真,确保工厂结构合理。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工厂的数据安全和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安全。在通过专业检测设备检出次品时,不仅要能够自动

与合格品分流,而且能够通过SPC(统计过程控制)等软件,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3.充分结合精益生产理念。充分体现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的理念,能够实现按订单驱动,拉动式生产,尽量减少在制品库存,消除浪费。推进智慧工厂建设要充分结合企业产品和工艺特点。在研发阶段也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奠定推进精益生产的基础。 4.实现柔性自动化。结合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特点,持续提升生产、检测和工厂物流的自动化程度。产品品种少、生产批量大的企业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乃至建立黑灯工厂;小批量、多品种的企业则应当注重少人化、人机结合,不要盲目推进自动化,应当特别注重建立智能制造单元。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装配线应当适当考虑冗余,避免由于关键设备故障而停线;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如何快速换模,能够适应多品种的混线生产。物流自动化对于实现智慧工厂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AGV、行架式机械手、悬挂式输送链等物流设备实现工序之间的物料传递,并配置物料超市,尽量将物料配送到线边。质量检测的自动化也非常重要,机器视觉在智慧工厂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此外,还需要仔细考虑如何使用助力设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5.注重环境友好,实现绿色制造。能够及时采集设备和产线的能源消耗,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在危险和存在污染的环节,优先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能够实现废料的回收和再利用。

市“智慧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市“智慧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的意见》(苏政办发〔20XX〕212号)、《xx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市政府与省广播影视局、江苏有线公司三方合作协议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现就加快全市“智慧社区”建设提出三年行动计划。 一、建设标准与目标 1.建设标准。按照国家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标准和“智慧xx”业务发展要求,在xx主城区加快建成全双向覆盖网络,实现安全、可管、可控,打造承载全业务“三网融合”的优质广电网络。2.建设目标。围绕xx“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相关目标,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市区“智慧社区”项目建设,实现社区电视的高清化、互动化,实现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而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提升企业服务品质,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民生幸福指数。 二、建设进度安排 “智慧社区”三年行动计划分作三个阶段:1.20XX年为试点探索阶段。通过在新北、天宁、钟楼等辖区选择街道及社区进行试验,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初步建成“智慧社区”52个、开通用户万户、网络覆盖10万户。2.20XX 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在上年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年

计划完成主城区100个“智慧社区”建设,网络覆盖20万用户。3.20XX年为拓展延伸阶段。全年计划完成198个“智慧社区”建设,网络覆盖30万用户,相关功能进一步完善;同时,向武进和金坛、溧阳等城乡社区延伸。 三、主要建设内容 1.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智慧社区”的信息化服务。构建市、辖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民生信息发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辖市公共服务平台、乡镇公共服务平台;使用数字电视专属频道号,打造电视虚拟专网;开通“801”阳光政务信息频道、“900”物价信息频道、“320”实时智能警务信息频道、“365”幸福家庭信息频道、“701”电视图书馆、“360”社区服务频道。 2.智能化民生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应用体系,实现“智慧社区”的智能化服务。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系列,智能电视系列,智能医护系列,智能监控系列,虚拟养老院,智能物业管理,远程挂号及电子病历查询,远程便民购物,智能消防报警,工业水电气、有线电视、交通违章查询,智能电视支付等。 3.网络化跨屏服务平台,实现“智慧社区”的可视化跨屏服务。电视之间、电视与手机及电话互通,以及开通电视互联网,使社区能通可视电话、可用电视上网;同时,运

绿色智慧城市专刊目录:共建绿色智慧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参考模板)

绿色智慧城市专刊 目录: 共建绿色智慧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劲访谈录 绿色智慧的生态环境 烟气脱硫解决方案:源头控制工业污染还人类一片洁净天空 隧道除尘脱硝:减少汽车尾气危害构建绿色低碳环境 绿色智慧城市的能源管理 “开源节流”建设智能电网 新能源智能并网——迎接电力能源变革时代 智能电网——构建优化、节能、安全的“智能电网” 绿色智慧城市的交通系统 基于CBTC的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神经 城市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城市一卡通用新“亮点” 绿色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 谋划“物联网” “市民卡”:便捷生活新方式 数字城管:城市高效管家 “慈溪模式”有效推动“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绿色智慧的创新咨询服务 “软件工程人力资源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创新科技园管理 共建绿色智慧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劲访谈录

陈劲: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新集团创新管理顾问、管理学专家。 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工作,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扩大到60%,城市人口总数将达到50亿,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已成为人类生活与生产 活动的中心。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渐深入,工业型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粗放型扩张、能源低 效率利用等问题,使城市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危机。目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与此同时,水资源消耗以及垃圾处理问题也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如何通过城市化促进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又能够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是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构建一个生态高效、信息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化都市?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科技 企业,网新集团凭借浙江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和能源管理领域的综合学科优势,联合浙江大学创新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提出绿色智慧城市理念,推动了中国以构建绿色智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变革,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创新运营模式和合作模式。作为城市运营规划的创新管理理念,绿色智慧城市对城市管理者从宏观角度规划运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指导意义,绿色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作为城市管理者如何与多方合作走上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多方共赢?带着这些疑问问题,我们走访了绿色智慧城市领域专家——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大网新网新集团创新管理顾问陈劲教授,深入剖析绿色智慧城市给城市管理者带来的全新视角。

xx社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xx社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创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提升的方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管理粗放、城市整体面貌较差、城市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秩序优良、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美丽城市。 二、重点内容及责任分工 (一)整治环境卫生。尽快解决背街卫生死角问题;同时,强化监管措施,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区环卫质量。严格城市建设工地渣土、出土、运输的督查管理,以解决渣土抛撒等问题。 (二)整治市容市貌。集中清理沿街乱堆乱放、墙面和线杆乱涂乱画、电线电缆乱拉等现象,消除各类横街商业广告条幅和小广告。按照规范、美观的原则,向商户发放户外广告设施规划及广告设置标准。 (三)整治占道经营。重点加强对沿街商店、摊点和流动商贩督查。临街商店及其它临街经营者,禁止超出经营场所范

围从事经营活动。 (四)加强施工扬尘监督管理。督查现场禁止搅拌混凝土,规范管理砂浆配制、建筑垃圾堆放。强化施工扬尘治理,拆迁现场和施工现场应实行封闭管理,施工工地必须设置相关防污降尘设施,硬化施工道路和工地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保洁设施;待运建筑垃圾应有覆盖设施,防止工地扬尘。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周密组织。成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计划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二)高效联动,形成合力。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信息交流与工作合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增强城市管理意识,形成自觉维护城市秩序和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关心支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计划活动的浓厚氛围。

“智慧吴江”发展规划(20142020)及三年行动计划.doc

谢谢你的观赏 “智慧吴江”发展规划谢谢你的观赏

序言 智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公共服务、工商业活动、城市运行管理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模式。早在2006年,新加坡就率先提出“智慧国家、全球城市”概念;2008年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目标,作为“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新战略;随即欧盟提出“欧洲2020”,明确新世纪要走“智慧增长、包容增长、可持续增长”道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从概念与技术探索阶段逐步过渡到规划设计与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阶段,目前已有近300个城市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部分城市已开始实施。 吴江位于苏、浙、沪三省份交界,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曾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县级市,也保留了山水田园的江南水乡风貌。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着力建设“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进一步放大行政区划调整的积极效应,构筑苏州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新前沿,提升苏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实力,增创苏州中

心城市改革开放的新优势,形成苏州中心城市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新亮点。“智慧吴江”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的战略选择也是现实需求,将以其先进的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和全新城市形态。 “智慧吴江”聚焦于创新思维、跨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横向协调机制、实现资源联动发展,提升服务体验、构筑乐居吴江新家园,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深化基础设施集约建设等主题;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服务、信息基础等核心领域的应用。 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法论的指导下,“智慧吴江”相关课题组,经过对政府部门、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运营商及市民的全面调研,并充分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经验,立足吴江实际,坚持积极创新、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完成《“智慧吴江”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阐述了“智慧吴江”的建设背景、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成为指导未来我区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推进方案。

智能工厂建设的主要模式

智能工厂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2018-08-21 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工厂已经具有了自主能力,可采集、分析、判断、规划;通过整体可视技术进行推理预测,利用仿真及多媒体技术,将实境扩增展示设计与制造过程。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可自行组成最佳系统结构,具备协调、重组及扩充特性。已系统具备了自我学习、自行维护能力。因此,智能工厂实现了人与机器的相互协调合作,其本质是人机交互。 一、智能工厂主要建设模式 由于各个行业生产流程不同,加上各个行业智能化情况不同,智能工厂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建设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从生产过程数字化到智能工厂。在石化、钢铁、冶金、建材、纺织、造纸、医药、食品等流程制造领域,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内在动力在于产品品质可控,侧重从生产数字化建设起步,基于品控需求从产品末端控制向全流程控制转变。因此其智能工厂建设模式为:一是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在生产制造、

过程管理等单个环节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动态透明可追溯体系,基于统一的可视化平台实现产品生产全过程跨部门协同控制;二是推进生产管理一体化,搭建企业CPS 系统,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集成,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三是推进供应链协同化,基于原材料采购和配送需求,将CPS系统拓展至供应商和物流企业,横向集成供应商和物料配送协同资源和网络,实现外部原材料供应和内部生产配送的系统化、流程化,提高工厂内外供应链运行效率;四是整体打造大数据化智能工厂,推进端到端集成,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 第二种模式是从智能制造生产单元(装备和产品)到智能工厂。在机械、汽车、航空、船舶、轻工、家用电器和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目的是拓展产品价值空间,侧重从单台设备自动化和产品智能化入手,基于生产效率和产品效能的提升实现价值增长。因此其智能工厂建设模式为:一是推进生产设备(生产线)智能化,通过引进各类符合生产所需的智能装备,建立基于CPS系统的车间级智能生产单元,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二是拓展基于产品智能化的增值服务,利用产品的智能装置实现与CPS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产品的远程故障诊断和实时诊断等服务;三是推进车间级与企业级系统集成,实现生产和经营的无缝集成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开展基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指导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 项目指导组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浙政办发[2012]58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5.25 【实施日期】2012.05.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指导组名单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2〕58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2〕41号),决定成立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指导组。现将指导组名单及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组人员名单 (一)杭州“智慧安监”指导组。 组长:徐林(省安监局局长) 副组长:王旭昉(省安监局总工程师)

张新建(省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吴君青(省经信委副主任) 郑兴军(省公安厅副厅长) 郑黎明(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赵孟进(省质监局副局长) 张奕(省建筑业管理局局长) (二)杭州“智慧城管”指导组。 组长:谈月明(省建设厅厅长) 副组长:吴雪桦(省建设厅副厅长) 张新建(省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吴君青(省经信委副主任) 丁康生(省科技厅副厅长) 黎伟挺(省公安厅副厅长级) 陈茜(省环保厅总工程师) 杨烨(省质监局副局长) 鲍伟民(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副局长) (三)宁波“智慧物流”指导组。 组长:郑黎明(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副组长:赵雁(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 成员:邓国强(省经信委副主任) 周日星(省商务厅副厅长) 张雪林(省工商局副局长) 杨烨(省质监局副局长)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发展十大重点领域服务外包 日前出台的《河北省服务外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今年到2019年,我省将持续抓好8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20个产业基地的建设,将示范性服务外包学院增加至22家,培育服务外包自主品牌企业60家以上,建设省级服务平台2个、市县级平台13个,培育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1-2个,省级4 个。 我省服务外包发展的三年目标是,到2019年,国内服务外包执行额力争达到167亿元人民币,2019年达到138亿元,2019年达到152亿元。到2019年,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2019年达到6.3亿美元,2019年达到7.8亿美元。 实施方案提出,我省将着力发展十大重点领域服务外包—— 科技研发服务外包。抓住北京向外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机遇,鼓励我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北京高等学校在我省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和孵化平台,承揽我省钢铁产业技术升级、科技治霾、制造业信息化、北斗导航等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外包。依托我省坝上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绿色能源供应充足和洪涝地质灾害较少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以及IT企业投资建设云计算、大数据领域项目。 软件研发服务外包。依托石家庄、保定、廊坊、秦皇岛等市现有

软件产业研发基础,重点发展软件开发与测试、运行维护、信息系统应用服务以及电信业务咨询、系统开发等服务外包。 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加大吸引京津金融机构后台服务力度,廊坊和石家庄市努力构建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同时向金融咨询和解决方案、中后台数据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等高端服务领域拓展。 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加快建设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创业孵化园、保定动漫产业园,大力发展3D模型外包、国际动漫加工、原创动漫开发、漫画数字化应用、影视特效制作、手机娱乐、数字出版、媒体后台数字库等新兴服务外包业务。 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依托我省医药产业基础和华药、石药等相关医药集团优势,大力发展符合国际规范的新型药物安全评价、药理药效、新型制剂、临床试验等业务,完善医药外包服务链。 物流服务外包。延伸我省物流服务产业链,做大第三方物流,提高信息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物流服务外包。 旅游服务外包。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加快发展冬奥游、健康游、养老游、美食游、红色游、地貌游以及旅游会展等服务外包。 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鼓励电商企业以合同方式委托省内专业外包服务商,为其提供包含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建设、技术维护、物流、经营推广、客户联络和服务、售后服务等电子商务的全流程或部分环节外包服务。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鼓励各级政府扩大购买服务领域,支持企业拓展公共服务、事务性管理服务、经济服务等领域的外包。

上海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重点

上海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重点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持续推进,当前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一批新兴技术创新成果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示范应用,这些都奠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为继续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行动计划。 重点专项一:宽带城市建设。 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显著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级,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NGB城市网络,基本建成宽带城市。 重点专项二:无线城市建设。 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全市无线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基本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率先在国内投入试商用,基本建成无线城市。 重点专项三:智能交通。 加强交通各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

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重点专项五:功能设施建设。 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功能服务型信息基础设施,在国内率先部署规模化商用云计算数据中心,部署运算速度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为大力拓展存储、灾备、高性能计算、高精度位置服务等网络增值业务做好基础支撑,满足服务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重点专项六:电子政务。 以方便公众办事、缩小数字差距、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出发点,加强党政机关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优化服务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重点专项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充分共享、有序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不断完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重点领域基于信息共享的业务协同,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方式和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重点专项八: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整合和深度挖掘各方优势资源,打造航运、

智慧城市建设之-定位专题

目录 1城市概况 (2) 1.1交通区位 (2) 1.2历史沿革 (2) 1.3自然条件 (3) 1.4资源环境 (5) 1.5社会经济 (6) 2城市发展条件SWOT分析 (6) 2.1优势 (6) 2.2劣势 (9) 2.3机遇 (11) 2.4挑战 (11) 2.5结论 (13) 3城市定位与策略 (14) 3.1区域定位与策略 (14) 3.2产业定位与策略 (15) 3.3文化定位与策略 (17) 4城市发展目标、性质与职能 (18) 4.1城市发展目标 (18) 4.2城市性质 (18) 4.3城市职能 (19)

1城市概况 交通区位 上饶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27?34'~29?34',东经116?13'~118?26'之间。北毗省内九江、景德镇二市和安徽安庆、黄山二市及池洲地区,东邻浙江衢州市,南隔武夷山和福建南平地区接壤,西滨鄱阳湖与江西省会南昌市隔湖相望。因扼闽、浙、赣、皖四省要冲,自古享有“豫章第一门户”、“八省通衢”之誉,也因资源丰富,山川秀丽而有“山郁珍奇”、“上乘富饶”之称。 上饶市区位于信江河上游,为怀玉、武夷二山所环抱,东连广丰、玉山县,南、西、北三个方向被上饶县包围,浙赣铁路和320国道横贯市境东西,311国道即梨温高速公路也经过该区,市西离鹰潭市106公里,距省城南昌市250公里。 历史沿革 上饶古属扬州,春秋为吴越之地。自东汉建安年间析豫章郡地设置鄱阳郡(析余汗地置上饶县)以来,已有1700多年历史。今日之上饶市(原上饶地区)所辖境之可考者,最早为周之番邑,属楚东境。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吴伐楚取番,属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复属楚。上饶市域内的城镇产生于秦汉,繁荣于盛唐,唐代各县最初的县治设置,就是最初的城镇雏形。公元前221年,始设番县(鄱阳县),同年置,余干县(曾一度易名余汗县);东汉210年,置葛阳县(弋阳县);唐代是,先后设上饶、玉山婺源,永丰(广丰)各县,并立信州;盛唐后、德兴铅山、万年、兴安(横峰),大批县纷纷设立,至明末,上饶市范围内城镇的基本格局形成了。 1949年4月28日至5月5日,境内各县、市先后解放,6月,置赣东北行政区,下辖4个专区,分管25县、市。9月,赣东北行政区撤销,所属各专区划归江西省辖。建国后,1952年9月,并上饶、浮梁两专区称上饶专区,专署驻上饶市。1967年2月,成立上饶专区革命生产委员会。3月,改建为上饶专区抓革命促生产临时领导小组。1968年4月23日,经江西省批准,成立上饶专区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仍驻上饶市。1971年4月23日,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78年7月5日,上饶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上饶地区行政公署,仍驻上饶市。1979年3月5日,鹰潭镇改称鹰潭市,仍隶上饶地区。1983年1月27日,鹰潭市升为省辖市,贵溪、余江两县划归鹰潭市管辖。同年10月16日,乐

智能工厂概念 框架及建设原则介绍

智能工厂概念、框架及建设原则介绍 智能工厂概念及框架分析 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以及合理计划排程。同时,集初步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智能工厂已经具有了自主能力,可采集、分析、判断、规划;通过整体可视技术进行推理预测,利用仿真及多媒体技术,将实境扩增展示设计与制造过程。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可自行组成最佳系统结构,具备协调、重组及扩充特性。已系统具备了自我学习、自行维护能力。因此,智能工厂实现了人与机器的相互协调合作,其本质是人机交互。 智能工厂由赛博空间中的虚拟数字工厂和物理系统中的实体工厂共同构成。其中,实体工厂部署有大量的车间、生产线、加工装备等,为制造过程提供硬件基础设施与制造资源,也是实际制造流程的最终载体;虚拟数字工厂则是在这些制造资源以及制造流程的数字化模型基础上,在实体工厂的生产之前,对整个制造流程进行全面的建模与验证。为了实现实体工厂与虚拟数字工厂之间的通信与融合,实体工厂的各制造单元中还配备有大量的智能元器件,用于制造过程中的工况感知与制造数据采集。在虚拟制造过程中,智能决策与管理系统对制造过程进行不断的迭代优化,使制造流程达到最优;在实际制造中,智能决策与管理系统则对制造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与调整,进而使得制造过程体现出自适应、自优化等智能化特征。 由上述可知,智能工厂的基本框架体系中包括智能决策与管理系统、企业虚拟制造平台、智能制造车间等关键组成部分。 图表智能工厂基本框架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智能工厂建设原则及维度 1、建设原则 (1)智能工厂的实施广度 参考德国工业4.0中对“智能工厂”的定义: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前半句“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是说除了包括智能化的机床、机器人等生产设施以外,还包括对生产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崭新途径。推进“智慧杭州”建设是贯彻落实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加快杭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内容,是杭州市率先实现现代化、开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 为加快推进“智慧杭州”建设,坚持科学发展,打造富民强市,保持杭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是“智慧杭州”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一、必要性及现实基础 (一)必要性 1.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杭州继续处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运行压力空前增大, 城市化与社会管理服务、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等矛盾日益突出,。现实环境与社会期望的差距,导致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产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各种困难和矛盾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杭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省委、政府一直要求杭州市作为全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2011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是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三城三区”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深化“无线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杭州”。 2.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城市运行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其关键措施在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基层政治民主建设水平,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改善社会民生和健全社会管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化升级城市系统,不断发展公用事业;持续提升城乡区域统筹一体化水平等。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服务、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可以极大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基层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从而有效支撑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杭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杭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今年以来,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升级转型,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投资、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结合《杭州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杭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杭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 一、行动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城市信息化、信息产业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整体环境,加快培育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产业特色不断显现,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一)产业特点 1.总体规模不断壮大。2002年以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发展速度超过20%,高于同期全市工业增长速度。2008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2亿元,占全省11个地市信息产业收入比重的27.21%,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实现增加值329.69亿元,占全市GDP(全市4781.16亿元)比重6.9%;出口交货值63.58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336.14亿美元)的18.91%;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4.25万人,其中仅软件行业就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5.87万人,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规模仅次于机械行业,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不断完善。电子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虽然同比下降,但利税、新产品贡献率高速增长。说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继续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8年软件产品、系统集成收入的增长速度趋缓(同比增长分别为2.6%、16.77%,低于全行业增长速度),比例不断下降,但软件技术服务收入增长速度迅猛(同比增长75.37%,远远高于全行业增长速度),占软件业务收入的比例快速增长,远高于南京、成都、大连等地。同时,软件服务外包由原来以来料加工为主向软件产品出口方向发展。 3.行业应用软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行业应用软件在全行业所占地位持续提升,产品所涉及的门类、行业及领域不断拓展,在金融、证券、管理(财税、医院、企业、办公)、安防监控、控制(工业、交通)、电信、电力、公安、网络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形成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 4.以电子商务为龙头的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2008年电子商务服务收入40.02亿元,同比增长57.31%。传统企业自主建立电子商务平台128家,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1890家,外贸企业涉水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新潮流,电子商务在全国的积聚度持续提升。网络游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即时通讯、搜索引擎、全媒体等互联网经济新模式不断深化应用。 5.对社会就业贡献力度增大。全市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从业人员人数从2002年的1.5万人增加到5.9万人,净增4.4万人,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比例逐年提升,2008年新增就业人数达1.05万,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5.53%。 6.产业带动作用不断显现。近年来,我市坚持在城市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优先照顾、支持本地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发展,有效培育、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在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二)主要问题 1.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我市电子信息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但电子信息产品中完全自主开发的产品较少, 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不少电子信息产品陷入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困境,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不快。 2.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部分行业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难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