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设

大气课设
大气课设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水泥分装车间除尘系统进行设计计算。水泥工业是我国一大支柱产业,为我国建设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但其粉尘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尤为严重,如果对粉尘不加以治理,将会给经济带来很大损失。如今我国水泥厂使用的除尘方式有多种,本文主要通过与其他除尘设备比较,并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找出最佳除尘方案。

关键词:水泥厂车间除尘袋式除尘器

目录

1 说明书 (1)

1.1 设计基本概况 (1)

1.1.1设计概况 (1)

1.1.2 除尘净化系统的意义 (1)

1.1.3 设计的原始资料 (2)

1.1.4 提交设计成果 (2)

2 水泥厂分装车间除尘系统设计及计算 (4)

2.1 确定除尘系统设计方案 (4)

2.2 集气罩的设计 (4)

2.2.1集气罩的计算 (5)

2.2.2集气罩排风量的计算 (5)

2.2.3集气罩的压力损失计算 (6)

2.3除尘器的选型 (6)

2.3.1除尘器的相关计算 (6)

2.3.2除尘器的选定 (6)

2.4管道的设计 (12)

2.4.1管道系统布置 (13)

2.4.2管道设计计算 (13)

2.4.3管道压力平衡 (17)

2.4.4除尘系统总压力损失 (17)

2.5 风机及配用电机的选择与确定 (18)

2.6 烟囱的设计计算 (19)

3 小结 (20)

参考文献 (21)

水泥分装车间除尘系统设计

1 说明书

1.1 设计基本概况

1.1.1设计概况

本文为某水泥厂分装车间除尘系统的设计。运用之前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净化系统的简单设计,并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来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及编写说明书的能力。

1.1.2 除尘净化系统的意义

水泥厂中有许多生产过程产生粉尘,如矿山开采、原料破碎、烘干、研磨、煅烧及粉状物料运输过程等,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粉尘。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粉尘会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很多的隐患,特别是在矿山与生料磨系统中产生的活性二氧化硅,可导致硅肺病等职业病的发生。一般粉尘浓度在 20mg/m3以上肉眼就看得到,粒径在 30μm 以上的粉尘肉眼便可看到,5~10μm 的粉尘可在鼻腔或上呼吸道中除去,3~5μm 的粉尘在呼吸道中可除去,1~3μm 的粉尘则要在肺泡中除去,0.1~1μm 的粉尘会在肺泡中沉积,小于 0.1μm 的粉尘可与人体呼吸空气一起进出。一般来说,小于 5μm 的粉尘可能会被吸入呼吸道,沉积在呼吸道以上的粉尘都可通过人体内部的分泌液排出体外,停留在肺部的粉尘则可能会造成硅肺病、肺部硬化等。粉尘如果落到机器上,会加速各种机件的磨损,造成设备使用寿命及运转率缩短,降低控制设备的精度及可靠性,建筑物中积灰过多会造成增加负荷,影响外观,农作物如果受到粉尘污染会造成减产。粉尘如果不进行回收,会增加原料、燃料及动力消耗,水泥生产中粉尘的产生量约为 6~

12%。由此可见做好水泥厂收尘工作,对于保护人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1.1.3 设计的原始资料

表1—1 各扬尘点的设计风量估算表

表1—2粉尘粒径分布

粉尘进口浓度为2000mg/m3,要求处理后的粉尘排放浓度低于100 mg/m3。其他所需数据查找手册或其他文献。

1.1.4 提交设计成果

设计说明书内容应包括: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确定;除尘器的比较选择,确定除尘器的类型,规格及型号,并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管网布置及计算,计算各管段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的总阻力;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根据净化系统处理的气体量、烟气温度、系统阻力等计算选择风机种类、型号及电机型号和功率。设计说明书应按设计程序编写,包括方案的确

定,设计计算、设备选型和有关设计的简图等内容。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文字应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

设计图纸除尘系统平面布置图,除尘器结构及尺寸图。图纸应按比例绘制,标出设备、管件标号,并附设备材料明细表。较复杂的图可用A2或A3纸,一般用A4图纸。

2 水泥厂分装车间除尘系统设计及计算

空气污染物在车间的扩散机理是污染物依附与气流而扩散的。因此,对于生产过程散发的污染物,只要控制室内二次气流的运动,就能控制污染物的扩散和飞扬,进而达到改善车间内外空气质量的目的。这是局部排气通风方法控制污染物的依据。

水泥厂分装车间的粉尘控制就采取局部净化系统。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由集气罩、风管、净化设备、通风机,烟囱等部分组成。本章就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各部分设计计算陈述如下:

2.1 确定除尘系统设计方案

水泥厂分装车间产生的粉尘主要为成品水泥,细小颗粒物,组成单一,性质稳定,温度不高。由于排放点均处于室内,故采用局部净化系统。由于车间内布局紧凑,有三个抽风点,故采用集中式除尘系统。

2.2 集气罩的设计

集气罩一般分为三类:密闭式,半密闭式,外部集气罩等,本车间采用外部集气罩集气罩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结构形式设计及性能参数计算。集气罩设计得合理,使用较小的排风量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扩散。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集气罩应尽可能将污染源包围起来,使污染物的扩散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以便防止横向气流的干扰,减小排风量。

(2)集气罩的吸气方向尽可能与污染气流的运动方向一致,充分的利用污染气流的初始动能。

(3)尽量减少集气罩的开口面积,减少排风量。

(4)集气罩的吸气气流不允许先经过工人的呼吸区再进入罩内。

(5)集气罩的结构不应妨碍工人操作和设备检修。

2.2.1集气罩的计算

鉴于灌装设备的结构和车间内的布置方式,为了更好地收集粉尘,控制污染物的扩散和操作的方便,采用伞形上吸罩。根据灌装设备尺寸,台数,设计三个集气罩。

2.2.2集气罩排风量的计算

①号集气罩: 由已知排风量h m 33600Q =,0.75C =;

查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书表13—2),控制速度设为s m v x 5.1=,控制距离m x 2.0=

根据公式

x A x C Q υ)10(02+=可得 5.1)4

2.010(75.0360036002

2?+??=d π 解得:m d 789.0=,取m d 1= 反算排风量:h m Q /36555.1)48.014.32.010(75.032

2

'

1=??+??= ②③号集气罩: 假定最小排风量h m 32000Q =,0.75C =

查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书表13—2),控制速度设为s m v x 5.1=,控制距离

m x 2.0=。根据公式x A x C Q υ)10(02+=可得

5.1)4

2.010(75.0360020002

2?+??=d π 解得:m d d 35.032==,取m d d 4.032== 反算排风量:h m Q Q /21295.1)44.014.32.010(75.032

2

'3'

2=??+??==

则总排风量为h m Q Q Q /79132321=+=

2.2.3集气罩的压力损失计算

根据《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及应用实例》表 10-1 几种罩口的流量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选择,知设计排风量压力系数ξ=0.235

根据集气罩压力损失的公式:Δ P=22

V ρξ

式中,ξ——压力损失系数,V ——气流速度,m/s ,ρ ——气流密度,kg/m 密度根据经验取 1.34 kg/m 3 ,V 取管道中的速度,m/s

a p p p 97.1172.82

34.1235.0221=??=?=? a p p 79.103=? 2.3除尘器的选型

在选择除尘器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粉尘发生设备的结构,原料,成品核燃料的种类,操作条件和含尘气体的性质和量 (2)使用除尘器的目的,需要捕集粉尘的特性和价值,捕集量等情况以组合成最经济的除尘系统有保证适宜的除尘效率 (3)在除尘器的维护管理上,考虑由于粉尘性质不同和操作条件变化处理措施。

2.3.1除尘器的相关计算

(1)除尘器的流量

Q=7913h m /3

(2)除尘器的效率

%952000

10011=-=-=C C s η 2.3.2除尘器的选定

I 国内外除尘设备

现在用的除尘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可分为干式除尘和湿式除尘。干式除尘包括有: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等,而湿式除尘器有各种型式的喷淋塔、离心喷淋洗涤除尘器和文丘里式洗涤器等。

(1)电除尘器

电除尘器是利用静电力实现粒子与气流分离的一种除尘装置。在阴极(与高压直流电源相连)与阳极(接地)之间施加直流高压,使阴极发生电晕放电,气体分离,生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在阴极附近的所谓电晕区内正离子立即被阴极吸引过去而失去电荷。自由电子和负离子则因受电场力的驱使向阳极(正极)移动,并充满到两极间的绝大部分空间。含尘气流通过电场空间时,自由电子、负离子与粉尘碰撞并附着其上,实现了粉尘的收集。

电除尘器具有如下的优点:

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高。

(b)可以净化气体量较大的烟气。

(c)电除尘器能够除下的粒子粒径范围较宽,对于粒径≤0.1μm 的粉尘粒子仍有较高的除尘效率。

(d)可净化温度较高的含尘烟气。

(e)电除尘器结构简单,气流速度低,压力损失小,干式清灰电除尘器压力损失约为 0.1~0.2kPa。

(f)电除尘器的能耗比其它类型除尘器低。

(g)电除尘器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实现微机控制,远距离操作。

电除尘器具有如下缺点:

(a)建造电除尘器一次投资费用高,钢材消耗量较大。据估算,平均每平方米收尘面积所需钢材大约为 3.0~4.0t。

(b)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受粉尘物理性质影响很大,特别是粉尘的比电阻的影响更为突出。电除尘器最适宜捕集比电阻为 104~1011Ω·cm 的粉尘粒子。净化小于 104Ω·cm 或大于 1011Ω·cm 粉尘粒子,除尘效率较低。

(c)对制造和安装质量要求较高。

(d)需要高压变电及整流控制设备。

(2)袋式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的过滤机理是一个综合效应的结果,如重力、惯性力、碰撞、静电吸附、筛滤作用等。当含烟尘、粉尘气体经进气口进入除尘器,较大的粉尘颗粒因截面积的增大,风速下降,而直接沉降;较小的烟尘、粉尘颗粒被滤袋阻留在滤袋表面。经过滤袋的净化气体,经出气口,由引风机排出。随着过滤的不断进行,滤袋表面的烟尘、粉尘越积越多,滤袋阻力不断升高,当设备阻力达到一定的限值时,滤袋表面积聚的烟尘、粉尘需及时清除;在外力(主要是脉冲压缩气体、反吹风气体、机械振打等)的作用下,抖动和反吹滤袋,将附着在滤袋表面的烟尘、粉尘清除,使滤袋再生,周而复始,实现连续过滤,以保证设备连续稳定运行。

图 1-2 袋式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优点有:

(a)除尘效率高,特别是对微细粉尘也有较高的效率,一般可达 99%以上。

(b)适应性强,可以捕集不同性质的粉尘。

(c)使用灵活,处理风量可由每小时数百立方米到每小时数十万立方米。

(d)结构简单,可以因地制宜采用简单的所谓“土布袋除尘器”,在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效率更高的脉冲喷吹袋式除尘器。

(e)工作稳定,便于回收干料,没有污泥处理、腐蚀等问题,维护简单。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缺点有:

(a)袋式除尘器的应用范围主要受滤料的耐温、耐腐蚀性等性能的局限,特别是在耐高温方面,目前常用的滤料适用于 120~130℃,而玻璃纤维等滤料可耐250℃左右,烟气温度更高时,或者要采用造价高的特殊滤料,或者要采取烟气降温措施。这会使系统复杂化,造价也高。

(b)袋式除尘器不适宜于粘结性强及吸湿性强的粉尘,特别是烟气温度不能低于露点温度,否则会产生结露,致使滤袋堵塞。

(e)处理风量大时,袋式除尘器占地面积较大。袋式除尘器原来的一些缺点(如换袋困难、劳动条件差等)已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3)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的含尘气体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当含尘气流由进气管进入旋风除尘器时,气流将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密度大于气体的尘粒与器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而沿壁面下落,进入排灰管。旋转下降的外旋气流在到达锥体时,因圆锥形的收缩而向除尘器中心靠拢。当气流到达锥体下端某一位置时,即以同样的旋转方向从旋风除尘器中部,由下而上继续做螺旋形流动。最后净化气经排气管排出器外。一部分未被捕集的尘粒也由此逃失。

图 1-3 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具有以下优点:

(a)设备结构简单,造价低;

(b)除尘器中没有活动部件,维护方便;

(c)可以耐高温,例如可耐达 400℃高温,如采用特殊的耐高温材料,还可以耐受更高的温度;

(d)可以承受高压(正压和负压),用以对高压气体进行除尘;

(e)采用干式旋风除尘器,可以捕集干灰,便于粉料的回收利用;

(f)除尘器内敷设耐磨内衬后,可用以净化含高磨蚀性粉尘的烟气。

旋风除尘器的缺点是:

(a)对捕集微细粉尘的效率不高;

(b)由于除尘效率随筒体直径增加而降低,因而单个除尘器的处理风量有一定的局限。处理风量大时,要采用多个旋风除尘器并联,设置不当,对除尘性能有严重影响。

(4)湿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是用洗涤水或其它液体与含尘气体相互接触实现分离捕集粉尘粒子的装置。它是基于含尘气体与液体接触,借助于惯性碰撞、扩散等机理,将粉尘予以捕集。这种方法简单、有效,因而在实际中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与其他除尘器相比,湿式除尘器较具有以下优点:

(a)在消耗同等能量的情况下,湿式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要比干式的高,高能湿式洗涤器对于小至 0.1μm 的粉尘仍有很高的除尘效率;

(b)湿式除尘器适用于处理高温、高湿烟气以及粘性大的粉尘。在这些情况下,采用干式除尘器往往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c)很多有害气体可以采用湿法净化,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湿式除尘器可以同时除尘和净化有害气体。为了更有效地净化有害气体,可以根据有害气体的性质选用其他液体(例如化学溶剂)代替水;

(d)湿式除尘器结构简单,一次投资低,占地面积少;

(e)湿式除尘器安全性好,可有效地防止设备内可燃性粉尘的燃烧、爆炸,但对特殊粉尘要注意工作液体的成分,如氧化镁粉尘不能与酸性溶液接触,以免产生氢气发生爆炸事故。

湿式除尘器的缺点主要有:

(a)从湿式除尘器中排出的泥浆要进行处理,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b)当净化有腐蚀性的气体时,化学腐蚀性转移到水中,因此污水系统需使用防腐材料加以保护;

(c)湿式除尘器不适用于憎水性和水硬性粉尘;

(d)排气温度低,不利于排气的抬升、扩散,还可能出现白烟。如进行尾气再热,则需消耗能量;

(e)在寒冷地区使用湿式除尘器要防止冬季结冰。由于湿式除尘器对细粉尘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且对高温气体的降温效果也很好,所以广泛用于高温气体的降温、除尘上,如炼铁高炉煤气、炼钢转炉炉气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化工生产中各种高温烟气净化。

表1-3 三种除尘器的简单比较

除尘器名称

适用粒径范围

μm

除尘效

率﹪

压力损失

Pa

旋风除尘器5~30 60~70 800~1500

电除尘器0.5~1 90~99 50~130

袋式除尘器0.5~1 90~99 1000~1500 II 除尘器类型的选择

选择除尘器时必须全面考虑有关因素,如除尘效率、压力损失、一次投资、维护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除尘效率。

通过以上对几种除尘器性能的了解和本设计题目中所给的一些设计参数,以及水泥粉尘的性质。我们初步选用袋式除尘器对水泥厂车间的污染颗粒进行除尘。

其选择理由如下:

①除尘效率要高于95%,可选择有袋式除尘器、文丘里洗涤除尘器、电除尘器三种选择;

②袋式除尘器与电除尘器相比,前者结构简单、投资省、运行稳定,还可以回收因比电阻高而难于回收的粉尘;

③袋式除尘器与文丘里洗涤除尘器相比,前者动力消耗小,回收的干粉尘便于综合利用,而且不存在泥浆处理;

④袋式除尘器的结构简单、易清灰,除尘效率一般可达95%-99%,且压力损失适中,投资运行费用也比较经济。

因此,对于细小而干燥的粉尘,采用袋式除尘净化是适宜的。

III 除尘器的选型

根据除尘器的最大风量和动力要求我们选袋式除尘器的型号为54-LD18型机械振打袋式除尘器,具体参数如下:

①滤袋数N=54条,滤袋直径D=(130~140)mm ,滤袋分3排,每排18条。 ②风量Q=6750-8100m3/h.

③力(压力损失)Pa P 980~784=?

④滤面积A=50m2.

⑤具体尺寸: mm mm mm 160219581556

??=??高宽长 ⑥除尘器电机型号为JO221-4(N=1.1KW)

对滤料的要求:

滤料是组成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分,根据水泥粉尘的性质,水泥颗粒属于磨损力很强的粉尘,可以选用尼龙织布滤料,它的耐磨性很好。

2.4管道的设计

管道系统的设计时净化系统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设计施工和使用管道系统,不仅能充分发挥净化装置的性能,而且直接关系到设计

和运转的经济合理性,其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管道系统的布置,管道设计计算,管道保护。

2.4.1管道系统布置

管道系统的布置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整体布局,因此应从整体出发对全车间管

图1—3管道布置流程图 2.4.2管道设计计算

I 管道管径的计算

据《大气污染控制控制设计手册》表 10-5 管道内各种流体常用流速范围查得粉尘常用流速在 V=10-20 m/s 内,水泥粉尘在垂直管段 8-12m/s ,水平管 18-22m/s 由 4/2v d Q π=

(1)管段 1-2 3-2当 Q=2129 m3 / h 时取 V=10 m/s

据 4/2v d Q π=得 d=276mm 圆整取 300 mm 圆管并取风道

内径 mm d 296223001=?-=,则可算出实际气流速度 V 实=8.72m/s

当管段 5-4,Q=1.02s m /3 时取 V=10 m/s

据 4/2v d Q π=得d=360mm 圆整取 400 mm 圆管并取风道

内径 mm d 396224002=?-=,则可算出实际气流速度 V 实=8.28m/s

管段 2-4 2.16.0232=?=+=Q Q Q s m /3时取 V=20s m /

据4/2v d Q π=得 d=276mm 圆整取 300mm 圆管并取风道

内径mm d 296223003=?-=,则可算出实际气流速度V 实=17.44m/s

(4)管段 4-6 Q=2.22s m /3 时,V 取 20m/s

据4/2v d Q π=得 d=376mm 圆整取 400mm 圆管并取风道

内径 mm d 396224004=?-=,则可算出实际气流速度 V 实=18.03m/s

(5)管段 7-8 8-9当Q=2.22 s m /3 时取 V=10m/s

据4/2v d Q π=得 d=532mm 圆整取 600mm 圆管并取风道

内径 mm d 596226005=?-=,则可算出实际气流速度 V 实=7.96m/s

II 管道沿程摩擦阻力损失计算

根据手册查的除尘风管阻力系数λ=0.02,ρ——气流密度,3/m kg 。密度根据经验取 1.34 kg/m

管段 1-2 3-2 据 Q= 2129 h m /3, d =296 mm , V=8.72m/s ,L=3.75m 动压)(2/2a p v p ρ=?

摩擦压损)(22

a L p v d L p ρλ?=? 式中L ——管道长度,m d ——管道直径,m Ρ——烟气密度,3/m kg v ——管中气流平均速率,m/s

=?1L p 12.91a P

(2)管段 5-4据 Q=3655 h m /3 d=396 mm V=8.28m/s L=8m

摩檫压损为2L p ?=18.56Pa

管段 2-4 据 Q=4258h m /3 d=296 mm V=17.44 m/s L=4m

摩檫压损为3L P ?=55.08Pa

管段 4-6据 Q= 7913h m /3 d=396 mm V=18.03m/s L=8m

摩檫压损为4L P ?= 88Pa

(5)管段 7-8据Q=7913h m /3 d=596 mm V=7.96 m/s L=5m

摩檫压损为5L P ?= 7.12Pa

(6)管段 8-9 Q=7913h m /3 d=596mm V=7.96 m/s L=15m

摩檫压损为6L P ?= 21.37Pa

III 局部压力损失计算

全部管路中:有 9个 90°弯管,2个三通, 按手册的局部阻力系数查得90°弯管ξ=0.18 ,插板阀(全开) ξ=0.0 ,集气罩ξ=0.235 。

1m P ?=22

v ρξ

管道 1-2集气罩ξ=0.235 ,90°弯管 ξ=0.18 插板阀(全开) ξ =0.0 ,三通α=30° ,ξ=0.2

=∑ξ0.18+0.235+0.2=0.615

1m P ?=31.33Pa

(2)管道 3-2三通α=30°,ξ =0 集气罩,ξ =0.235,90°弯管 ξ =0.18 ,插板阀(全开) ξ=0.0

=∑ξ0.18+0.235=0.353

2m P ?=17.98Pa

(3)管道 5-4三通α=30°,ξ=0

=∑ξ0.18*5+0.235=1.135

3m P ?=52.13Pa

(4)管道2-4 90°弯管 ξ=0.18 ,三通α=30°,ξ=-0.15

=∑ξ0.08-0.15=0.03

4m P ?=6.11Pa

(5)管道 7-8

=∑ξ2*0.18=0.36

5m P ?=15.28Pa

除尘器压力损失

6m P ?=950Pa

管道 8-9渐扩选 f1/f0=1.5, α=30°, 0ξ=0.13 ,1ξ=0ξ*1.5*1.5=0.22 风帽选 h/D=0.5, ξ=1.3

=∑ξ 1.3+0.22=1.52

7m P ?=64.53Pa

2.4.3管道压力平衡

07.7583.3024.4431=+=?+?=?p p p a Pa

a b p p p 69.704=?=?

()%83.5%10007

.7569.7007.75=?-<10% 所以节点压力平衡。 2.4.4除尘系统总压力损失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设

1设计概况 煤作为我国常规主要能源之一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改变。煤通过燃烧和气化为人类提供能源和化工原料,但在应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相污染物,严重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生态平衡。所以,煤总是和不清洁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电力结构中,燃煤发电一直占主导地位,比例约为77%,我国排放的SO2和NO x总量达4000万吨以上,源于燃煤的就占到85%和60%,所以对燃烧产生废气的治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主要包括对废气进行脱硫、脱氮、除尘等过程[1]。 1.1烟尘治理 烟尘是指烟和尘的混合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烟尘中大于10um粒径的称为降尘,10um以下的称为飘尘。排尘量的多少、粒径的大小,随排烟发生装置的类型、构造、原料、燃料的种类、燃烧方式和操作条件的不同,有显著的变化。防治烟尘对空气的污染,当通过工艺改革仍不能满足排放要求时,可采用净化装置把烟尘从烟气中分离并收集下来,这种装置称为除尘器。 除尘过程的机理是,将含尘气体引入具有一种或几种力作用的除尘器,使颗粒相对其运载气流产生一定的位移,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最后沉降到捕集表面上。颗粒大小种类不同,所受作用力不同,颗粒动力学行为亦不同。颗粒捕集过程所要考虑的作用力有外力、流体阻力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外力一般包括重力、离心力、惯性力、静电力、磁力、热力、泳力等;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在颗粒浓度不是很高时是可以忽略的。 1.1.1烟尘排放标准 我国目前实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标准有:《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锅炉烟尘排放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这三个标准把各种有害有毒物质,在车间、工作场所的最高容许浓度和排放到空气中的浓度,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是进行空气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锅炉燃煤烟气烟尘可遵照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锅炉烟尘排放标准GB13271-2001(摘录)见表1-1[2]。

环境工程学B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讲解

大型作业报告 班级:12级机械设计与制造(环保设备) 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30日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某冶炼厂工艺设备每小时产生3000(3200)Nm 3的含尘烟气,烟气含尘浓度85(90)g/Nm 3,烟气进口温度为250℃,除尘器内平均静压P s = -340 Pa ,试设计一台双筒CLT/A 型旋风除尘器作为除尘系统的第一级除尘设备。 设计参数: 烟气密度:3/293.1Nm kg g =ρ 烟气粘度:26/10849.1m s kg ??=-μ 粉尘密度:3/2160Nm kg p =ρ 旋风除尘器进口粉尘的粒径分布 平均粒径 )(m d p μ 1.5 3.5 5 10 15 22 28 36 44 粒径分布 (%)D ? 3.5 6 15 17 24 16 11 5 2.5

前言 除尘器是控制尘粒污染的有效措施,也是研究应用较早的一项技术。但在尘粒初始量增加,排放量进一步严格的情况下,企业必须重新计划自己的操作条件和排放控制系统,开发或应用更高效的除尘器,以满足现行法规的要求。所以本设计要求完成一台CLT/A型旋风除尘器作为除尘系统的第一级除尘设备的设计。 旋风除尘器是除尘装置的一类。除沉机理是使含尘气流作旋转运动,借助于离心力降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并捕集于器壁,再借助重力作用使尘粒落入灰斗。旋风除尘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安装和维护管理,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都较低,已广泛用来从气流中分离固体和液体粒子,或从液体中分离固体粒子。在普通操作条件下,作用于粒子上的离心力是重力的5~2500倍,所以旋风除尘器的效率显著高于重力沉降室。在机械式除尘器中,旋风式除尘器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它适用于非黏性及非纤维性粉尘的去除,大多用来去除5μm以上的粒子,并联的多管旋风除尘器装置对3μm的粒子也具有80~85%的除尘效率。因此,它属于中效除尘器,且可用于高温烟气的净化,是应用广泛的一种除尘器,多应用于锅炉烟气除尘、多级除尘及预除尘。 旋风除尘器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旋风除尘器必将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而管式以其显著的优点将会在除尘器的未来发展中显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可从发达国家除尘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证明;另一方面,开发新型除尘装置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我国的特殊国庆,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无论如何,由中小型,低效除尘设备向大型高效除尘设备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 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个嫌疑犯甲和乙。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请大家思考一下,两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点是什么?生:(可能的回答)夜晚的风向不同 师:两个人的说辞不同,可见他们中有人说了谎,说谎的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让我们通过今 天的学习,来找出真正的凶手吧! (板书)热力环流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

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 大气的水平 运动即为风。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 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家 不妨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了解大气的运动。 是夏季为房屋降温。大家回忆一下,空调和暖气都安装在我们家庭的什么位置上呢? 生:(可能的答案)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师:大家知道空调和暖气为什么安装在房屋的这些位置吗?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热胀冷缩,运动方向不同等。 出示:热水和冰淇淋图片 师:因为空调和暖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不太容易看到, 所以我们选择了冬季的一碗 热水和夏季的冰激凌来观察, 由于热水、冰淇淋的温度与周围的气温有明显差异, 很快就凝 结成了小水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汽儿”,请大家观察图中“白汽儿”的运动方向,试 着总结空气在受热、受冷情况下的运动状况。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师: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我们需要补充了解大气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和规 出示:空调和暖气的照片 师:空调和暖气是我们家中常用的生活物品, 暖气主要是在冬季为房屋供暖, 空调主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本科《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说明书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一、设计任务 广东九江俊业家具厂生产时会进行喷漆流程,喷漆时,作业场所有大量的漆雾产生,而且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如果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对车间及厂区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善车间及周边区域大气环境状况,受实木家具厂委托,对喷漆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苯类有机废气进行整套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使得上述车间排放含有VOC的气体经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提高企业的环保形象。 二、公司资料 ?生产工艺 家具喷漆工艺主要包括基材破坏处理、素材处理、整体着色、填充剂、底漆、吐纳、着色、修色、二度底漆、画漆、抛光打蜡等工艺。主要采用的是水帘机喷漆方法。 而在喷漆工艺中,喷漆时涂料溶剂从涂料中挥发出来,形成油漆工艺最主要的污染物——“漆雾”的主要成分之一。家具喷漆中一般采用含苯烃类溶剂,苯为剧毒溶剂,少量吸入也会对人体造成长期的损害。 ?废气特点 废气排放量:17640m3/h, 废气组分为苯类有机物(苯、甲苯、二甲苯等)及少量醛类和醇类有机物, 有机物浓度日平均值:2000 mg/m3, 废气温度:当地气温 ?气象资料 气温: 年平均气温:22.2oC

冬季:13.5oC 夏季:29.1oC 大气压力: 冬季740mmHg(98.6×103Pa) 夏季718 mmHg(95.72×103Pa) ?喷漆室布置图 ? 三、设计原则 (1)综合考虑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投资经济性等因素,以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2)采用技术成熟、先进可靠的工艺和处理效果好的设备,确保环保设施运行正常; (3)按现有场地条件考虑设计,整个工程做到布局合理、占地空间小、外形结构美观、投资小等几项特点;

环境工程 大气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煤锅炉烟气电除尘设计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院专业班 年月日

目录 一、设计说明书 (1) 1.1课程设计题目 (1) 1.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简介 (1) 1.3课程设计的任务 (1) 1.4课程设计目的 (1) 1.5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 1.6 设计原始数据 (2) 1.7设计依据和原则 (3) 1.8工艺流程描述 (3) 二、设计方案 (4) 2.1烟气计算 (4) 2.3除尘效率 (5) 2.4电除尘器电场风速选择及有效断面计算 (5) 2.5静电除尘器简介 (7) 2.6烟囱设计 (7) 2.6.1烟囱高度确定 (7) 2.6.2烟囱出口内径计算 (8) 2.6.3烟囱进口内径 (8) 2.6.4烟囱抽力的计算 (8) 2.7除尘系统阻力损失计算 (10) 2.7.1管径的确定 (10) 2.7.2烟道及风管沿程阻力损失计算 (10) 2.7.3计算从锅炉出口到除尘器进口段阻力损失, (10) 2.7.4除尘器出口到风机段沿程阻力损失计算 (11) 2.7.5风机出口到烟囱段的阻力损失 (12) 2.8 风机的选择与计算 (13) 2.8.1烟气量的计算 (13) 2.8.2风机风压的计算 (13) 2.8.3电动机功率计算 (14) 2.8.4 确定风机型号 (14) 三、总结 (16)

一、设计说明书 1.1课程设计题目 150 t/h燃煤锅炉烟气电除尘系统设计。 1.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简介 (1)大气污染防控制工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厂址选择,总体设计,工艺设计等。其中工艺设计包括:生产方式选择、生产工业流程设计,工艺计算(物料及能量平衡),设备工艺计算与造型,设备和管道的配置,并提供工艺设计的条件及对公用工程要求等。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学完基础课程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后,进一步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相关选修课的知识,联系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际,完成以控制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实践。 1.3课程设计的任务 本次设计得目标是对燃煤锅炉烟气除尘预处理系统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了解燃煤锅炉的排污特性,确定烟尘预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具体包括确定烟尘处理系统的主要管道、除尘器、风机、烟囱等的结构及型号; (2)本次设计是在了解燃煤锅炉排污特性的基础上,设计整个烟尘预处理系统及其辅助设备,其中主要包括根据锅炉烟气参数来进行烟尘吹系统的设计,计算除尘系统设备的尺寸、压力损失,选择风机; (3)还包括烟囱高度、烟囱直径等的计算,确定除尘器、风机及烟囱位置; (4)绘制烟尘处理设施系统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除尘设备图等; (5)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1.4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掌握控制单元操作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查阅技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热状况》教学设计 蔡春良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新课标要求的学习目标。重在运用图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所以授课时以图表的出示为主线,可反复出现大气受热过程图,如多媒体,板图,学生自画图等。而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则是学生理解受热过程的两个部分。与之有关的非主干知识如塑料大棚原理,温室效应作为案例依据时间和学生素质灵活安排。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天为什么是兰色的?温室效应,塑料大棚等现象熟悉,但成因不知道所以好奇心强,可利用这个特点引起学习兴趣,读图做图是薄弱环节,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 2.太阳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受到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但是大部分还是到达了地面。而大气对地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这样地面就成了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保存在近地面的地—气系统中,又通过大气逆辐射起到补偿作用,使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第一部分贯穿了地面与大气的能量转换这样一条线索,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应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启发中观察、交流、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明白大气受热过程,运用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的提问为主导,辅助案例教学和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兰色的? 学完今天的课程同学门可以解释更多现象 提问:1。晴朗的夏天如果一片云遮住了阳光地面温度会怎样?为什么? 2.为什么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你没看见太阳就能看见天空亮了? 3.为什么白天气温高? 过渡;通过以上提问我们发现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了统称削弱作用。 看书33页和图2-1-2填表; 板书 大气中谁在进行削弱太阳辐射中谁被削弱了占太阳辐射总量的百分数对应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吸收作用 提问:既然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百分之四十七为什么赤道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两极?(得到底纬太阳高度角大被削弱的少所以地面温度高的结论) 过度:地面升温后发出地面辐射(给出长波短波辐射的概念)谁会得到地面的热量? 提问:回忆对流层中温度分布规律,为什么?谁是大气的热源? 多媒体出示;大气受热过程 第一步太阳辐射,第二步地面辐射,第三步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提问: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哪一步? 提问:我们常见的温室大棚原理类似于大气的作用,试解释 提问:现在地球温室效应越发严重,试用所学原理解释。

环境工程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课后答案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第五章大气质量与大气污染 第六章颗粒污染物控制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 第八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0-1名词解释: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均概括为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

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了有害影响的现象。 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公害:由人为原因引起化学污染物滋事而产生的突发事件通常称为公害。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0-2 试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一词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即指的是人类的环境。人类与其环境之间是一个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时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反过来,污染了的或受损害的环境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 0-3试讨论我国的环境和污染问题 0-4什么是环境工程学?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 环境工程学应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舒适地生存与发展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脱胎于土木工程、卫生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母系学科,又融入了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范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

目录 1. 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污染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工艺流程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常见除尘技术原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除尘工艺流程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管道系统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工艺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旋风除尘器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袋式除尘器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管道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1)管径的计算与实际速度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核算实际速度:v=4Q/(2 d )=14.154m/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管段长度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1 除尘工艺流程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管道压力损失的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管道保温及热补偿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风机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课程设计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气课设

1概述 .......................................................................................................................................... - 1 - 1.1任务来源........................................................................................................................ - 1 - 1.2设计目的........................................................................................................................ - 1 - 1.3设计依据........................................................................................................................ - 1 - 1.4设计原则........................................................................................................................ - 1 - 1.5气象资料........................................................................................................................ - 1 - 2处理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 2 - 2.1处理要求........................................................................................................................ - 2 - 2.2 处理方法简介............................................................................................................... - 2 - 2.3处理方法的比较............................................................................................................ - 2 - 2.4处理方法选择................................................................................................................ - 3 - 3工艺流程................................................................................................................................... - 4 - 3. 1 工艺流程图.................................................................................................................. - 4 - 3. 2 工艺流程简介.............................................................................................................. - 4 - 3. 2.1 集气罩............................................................................................................... - 4 - 3.2.2吸收塔................................................................................................................. - 4 - 3.2.3管道..................................................................................................................... - 4 - 3.2.4风机及电机......................................................................................................... - 5 - 4平面布置................................................................................................................................... - 6 - 5参考文献................................................................................................................................... - 6 - 1集气罩的设计........................................................................................................................... - 7 - 1.1集气罩的基本参数的确定............................................................................................ - 7 - 1.2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 7 - 1.2.1冬季..................................................................................................................... - 7 - 1.2.2夏季..................................................................................................................... - 8 - 2集气罩压力损失的确定........................................................................................................... - 9 - 3管道设计................................................................................................................................... - 9 - 3.1阻力计算........................................................................................................................ - 9 - 4动力系统选择......................................................................................................................... - 12 - 4.1安全系数修正.............................................................................................................. - 12 - 4.2风机标定工况计算...................................................................................................... - 13 - 4.3动力系统的选择.......................................................................................................... - 13 -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环境工程学》课程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1.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 、NO 2 、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 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 ,NO2:0.12mg/m 3 ,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 mol 643.444 .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 :ppm 058.0643 .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2. CCl 4 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 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 1)CCl 4 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 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 质量是多 少千克? 解:1)ρ(g/m 3N )3 3 4/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 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 质量为1.031×10×3600×24×10-3 kg=891kg 3.已知重油元素分析结果如下:C :85.5% H :11.3% O :2.0% N :0.2% S :1.0%,试计算:1)燃油1kg 所需理论空气量和产生的理论烟气量; 2)干烟气中SO 2 的浓度和CO 2 的最大浓度; 3)当空气的过剩量为10%时,所需的空气量及产生的烟气量。 解:1kg 燃油含: 重量(g ) 摩尔数(g ) 需氧数(g )

环境工程大气课程设计

大型作业报告 班级 : 12级机械设计与制造(环保设备) 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30日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录 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燃煤锅炉排烟量、烟尘及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排烟量及浓度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实际需湿空气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产生的烟气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3净化系统除尘方案的分析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工艺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应用及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旋风除尘器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烟气氨法脱硫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3硫铵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4脱硫方法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4 除尘装置及相关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各装置及管道布置的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除尘器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4.3烟道管径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烟囱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烟囱高度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烟囱直径与抽力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系统阻力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风机及电动机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参考书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束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大型作业成绩评定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报告 30、武汉钢铁公司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 姓名:宁文识 学号:1020320132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赵素芬 2013年11月25日

1、设计任务 1.1 设计题目 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系统设计 1.2 设计原数据 2台670T/h的燃煤锅炉(WCZ670/73.7-87型)排放的烟气,烟气量为Q =161.5×104m3/h,含尘浓度为19.62g/Nm3,SO2浓度为6.72 g/Nm3。烟尘浓度和SO2排放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废气最终排放温度为420℃,当地年平均气温为22.3℃。 设计要求 (1)根据已知的气象条件,计算出各方向的污染系数,求得最佳位置,以免污染到居民区。 (2)计算脱硫装置的主要设备尺寸。 (3)计算和选择风机型号及风管管径。 (4)烟囱的排放口直径3.0m,试确定烟囱高度。 一年内风向风速频率%风向频率频率频率频率频率 N 0.460.630.09 1.730.27 NNE 0.45 2.460.640 2.01 NE 0.450.63 3.560.270 ENE 0.54 4.20.45 2.740.37 E 0.360.99 4.390.82 1.82 ESE 1.187.590.91 1.090.09 SE 0.91 1.73 4.760.550.55 SSE 0.45 5.58 1.73 3.010.09 S 0.630.9 3.190.370.46 SSW 0.72 3.20.720.640.18 SW 0.55 1.45100.18 WSW 0.81 1.280.730.540.36 W 0.360.910.920.090 WNW 0.64 1.830.720.180 NW 01 1.2800.27 NNW 0.82 2.460.360.820 C(静风)8.13 风速(m/s)<1.5 1.5<u <3 3<u< 5 5<u< 7 >7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师:(新课导入)同学们,请设计一则洗发水的广告,情境: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水后,来到 美丽的海边。为了展现出在愉悦的心情下,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作为导演的你,是选择白天还是晚上? 生:白天,晚上 师:有的同学认为选择白天,有的同学认为选择晚上,究竟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带着这个 问题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等你学完这节课就有了答案。 (板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 师:思考: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在几点? 生:12点 师:一天中气温最高是在几点? 生:14点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边演示边讲解)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