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12-28T15:05:18.1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4期作者:张子铮[导读] 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大部分人的死并不是因为无法救治。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1419班理科

【摘要】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大部分人的死并不是因为无法救治,而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没有条件进行救治。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对能够及时救助需要救助的人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现有办法,复苏成功的标志和未来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能对心肺复苏的普及范围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发展意义;

一、心肺复苏临床研究目的

什么是心肺复苏?当人们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指4到6分钟内不进行救治的话,就会出现脑和其他重要的器官严重损坏,时间更久就会出现脑死亡。心肺复苏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抢救所采用的关键措施,是人们能够尽快回复心脏搏动。

根据心肺复苏定义就可以发现如果心肺复苏不及时或者不科学的话非常容易错过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因为心脏骤停猝死,这些人的猝死大多数是因为发生在院外救助不及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救助不科学。无论是什么原因,归根究底都是因为心肺复苏临床研究不够。所以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对于救助人们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现有临床心肺复苏方法

1、标准的心肺复苏法

当病人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但是心脏按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具体分析每一个心肺复苏的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就开展了院外心脏骤停的现场救助方法,并将这种定为最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这种标准方法指出:当发现病人心脏停止跳动没有反应时,应该立刻向周围呼救并拨打120,然后启动急救系统,将病人展开复苏的姿势,打开病人的气道,抬起病人的下巴使之仰着头,并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时需缓慢吹气且持续一秒左右,能够明显看见病人的胸部鼓起来。在人工呼吸阶段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有意外情况需要停止心脏按压,停止不能超过十秒钟,按压幅度控制在四厘米到五厘米左右,一直持续到能感受到病人的脉搏为止。在按压时,手的摆放也是有要求的,按压的手应该放在病人胸骨的下半部分,用手掌的根部接触按压的部位,将另一只手叠放在按压部位的手的上方用一定力度进行按压,按压的频率控制在大约每分钟一百次为最佳,按压的通气比例保持在三十比二左右为最佳状态。大约每隔五个周期或者是两分钟左右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回复跳动则成功。

2、张氏心脏复苏法

张氏心脏复苏法是张天平在1990年时提出来的,他主张不加“嘴对嘴”的人工呼吸而是主张只需要心脏按压的方法进行心脏复苏,这种方法也叫做胸外心肺同步按压复苏法。这种方法强调胸外的按压需要在胸骨的下段进行按压,借用胸骨和脊柱之间的挤压使心脏松弛,以此昌盛心脏跳动,这种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五十到七十词左右,按压幅度在四到六厘米左右为最佳。要用全掌的力度按压胸骨的下段,这样才有最好的效果。

3、间插腹部按压式心肺复苏法

这种方法需要病人平躺下,最好躺在硬的木板上面,需要两个人进行按压,甲按标准法的方式进行胸外按压,且在按压时进行人工呼吸,乙与甲间接对病人进行腹部的按压,按压的部位在腹部偏上,按压的幅度在五厘米到八厘米左右比较合适。甲在乙停止按压时需要继续按压病人的胸腔。这种方法是标准的心肺复苏法的改进版本,能够加强“胸泵”的作用,以此来改善通气量,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对病人进行救治,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

4、开胸心脏挤压法

这种方法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开胸心脏挤压法的康复率比较高,可高达25%到28%左右,而胸外按压法的康复率只有14%,是它的2.6倍。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在心脏骤停八分钟到十分钟之内进行才可以,时间太久就没有救活的概率。所以手术前的准备很重要,而且这个方法不适合院外使用。也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风险性,只适合在手术中和刚发生心搏骤停时使用。

三、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

1、自主循环恢复

自主循环恢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一个主要的标志,它是在机体长时间的、全身性贫血、成功心肺复苏之后的一种不是自然醒的病理生理状态,并一定是真正的心肺复苏成功现象,这种状态被医学上的专家们成为复苏后病。

复苏后病的处理对时间要求比较敏感,治疗措施分为监护和治疗两部分。其中监护措施是对血流进行优化,使病人保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保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治疗措施是指轻—中度治疗性低体温,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性低体温对身体的脏器功能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稳定血流速度,有良好的临床效应。

2.脑复苏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和脑死亡是导致整个人残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心脏骤停以后,有22.9%的院内病人和67.7%的院外患者都是因为脑部损伤之死的。所以,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是否真正成功决定因素。所以脑复苏以后对脑部和神经功能的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是医学上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脑复苏的方法一般采用低温的方法,临床试验已经表明32度到34度左右的全身低温是对脑复苏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低温可以降低脑中的代谢率,减轻脑中的再灌注损伤。但是低温不一定对每个人的脑复苏是好的,也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心律不齐,凝血障碍等。所以研究学者表示采用外部降温法是最有效地,简单且容易实行也没有危害性的方法。外部降温法可以是戴冰帽,覆盖降温毯,在腋下、颈部等容易散热的部位放置冰块,加快散热,或者直接用湿毛巾、风扇等散热。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英文翻译 (2) 正文 (3) 一、心肺复的苏概 (3) 二、发病原因 (3) 三、疾病分类 (3) 四、临床表现 (4) 五、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5) 六、注意事项 (7) 七、临床资料 (8) 八、病情观察及护理 (8) 九、讨论 (10) 参考文献 (10)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内容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心肺复苏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的探讨,能更好的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 方法:本文结合护士工作实际并参考有关文献,通过对一组病例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护理方法。 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的病情观察,护理对保证心肺复苏最终成功很重要。 【关键词】心肺复苏 【Abstract】 Objective:In this crticle,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and nurs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can better promote the nursing work. Method:The basis of practical nurses work and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ses of a group of related nursing mrthods. Conclusion:To streenghen the observa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ion (CRP),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ante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 final success. 【Key words】CRP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docx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大部分人的死并不是因为无法救治,而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没有条件进行救治。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对能够及时救助需要救助的人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现有办法,复苏成功的标志和未来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能对心肺复苏的普及范围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发展意义; 一、心肺复苏临床研究目的 什么是心肺复苏?当人们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指4到6分钟内不进行救治的话,就会出现脑和其他重要的器官严重损坏,时间更久就会出现脑死亡。心肺复苏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抢救所采用的关键措施,是人们能够尽快回复心脏搏动。 根据心肺复苏定义就可以发现如果心肺复苏不及时或者不科学的话非常容易错过救助 需要救助的人们。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人们因为心脏骤猝死,这些人大多数人因为发生在院外救助不及时,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救助不科学,。无论是哪一部分的人,都是因为心肺复苏临床研究不够的原因。所以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对于救助人们又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现有临床心肺复苏方法 1、标准的心肺复苏法 当病人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但是心脏按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具体分析每一个心肺复苏的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就开展了院外心脏骤停的现场救助方法,并将这种定为最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这种标准方法提出在发现病人心脏停止跳动没有反应时,应该立刻向周围呼救并拨打120,然后启动急救系统。首先将病人展开复苏的姿势,打开病人的气道,抬起病人的下巴使之仰着头,并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是需缓慢吹气且持续一秒左右,能够明显看见病人的胸部鼓起来。在人工呼吸阶段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有意外情况需要停止心脏按压,也不能超过十秒钟,按压幅度控制在四厘米到五厘米左右,一只持续到能感受到病人的脉搏为止。在按压时,手的摆放也是有要求的,按压的手应该放在病人胸骨的下半部分,用手掌的根部接触按压的部位,将另一只手叠放在按压部位的手的上方用一定力度进行按压,按压的频率控制在大约每分钟一百次为最佳,按压的通气比例保持在三十比二左右为最佳状态。大约每隔五个周期或者是两分钟左右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回复跳动则成功。 2、张氏心脏复苏法 张氏心脏复苏法是张天平在1990年时提出来的,他主张不加“嘴对嘴”的人工呼吸而是主张只需要心脏按压的方法进行心脏复苏,这种方法也叫做胸外心肺同步按压复苏法。这种方法强调胸外的按压需要在胸骨的下段进行按压,借用胸骨和脊柱之间的挤压使心脏松弛,以此昌盛心脏跳动,这种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五十到七十词左右,按压幅度在四到六厘米左右为最佳。要用全掌的力度按压胸骨的下段,这样才有最好的效果。 3、间插腹部按压式心肺复苏法 这种方法需要病人平躺下,最好躺在硬的木板上面,需要两个人进行按压,甲按标准法的方式进行胸外按压,且在按压时进行人工呼吸,乙与甲间接对病人进行腹部的按压,按压的部位在腹部偏上,按压的幅度在五厘米到八厘米左右比较合适。甲在乙停止按压时需要继续按压病人的胸腔。这种方法是标准的心肺复苏法的改进版本,能够加强“胸泵”的作用,以此来改善通气量,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对病人进行救治,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长期存活

心肺复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沂市“心肺复苏培训”理论考试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胸外按压频率为(100-120 ) 次/ 分。 2、《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 气的比率为:(30:2 )。 3、《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推荐的院内心脏骤停生存链 共分为( 5 )个步骤。 4、《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推荐的院外心脏骤停生存链, 第一个步骤是(识别和启动应急系统)。 5、《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如果使用双相波除颤, 首次使用的能量为(120-200 )J。 6、《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 压的深度为:(5-6 )cm。 7、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仰头举颌法)。 8、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仰卧在坚硬的平面 上)。 9、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除颤后应先行(胸外按压),在( 5 ) 组心肺复苏 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10、《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应每( 2 )分钟 轮换按压者,以避免疲劳.

11、《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即(0.1-0.2 )mg/kg为心脏骤停常规治疗。 12、β-肾上腺能阻滞剂提高儿茶酚胺活性,可诱发(心律失常)。 13、《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认为,对心脏骤停病人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每3-5分钟(1.0mg )mg是合理的。 14、《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对已知或怀疑鸦片过量,确定有脉搏无呼吸或仅叹气(即呼吸停止)的病人,除给标准BLS急救外,培训BLS医务人员经鼻或肌注(纳洛酮)是合理的。 15、《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时(多巴胺)药物主要用于自主心跳恢复后的血压维持。 16、《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时可选用(阿托品)。 17、《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无脉性电活动/心室停博应给予(肾上腺素),不推荐使用(阿托品)。 18、《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后心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目标血压是:(收缩压>90 mm Hg) 19、《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呼吸兴奋剂在(循 环复苏满意后)情况下使用。 20、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后血糖应控制在(8~1O )mmoI/L

心肺复苏操作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分,共20分) 1、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 ) A 有气管插管 B.在医院 C.时间早晚 D.是否给药 E.是否除颤 2、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 A.肋骨骨折 B.心脏破裂 C.肝脏破裂 D.脾脏破裂 E.胃破裂 3、心肺复苏中处理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B.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C.同步电击除颤 D.非同步电击除颤 E.立即安放心脏起搏器 4、CPR时用于提高心脑血流灌注的药物是( ) A.阿托品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氯化钙 E.利多卡因 5、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 A.心前区叩击 B.心脏按压 C.口对口人工呼吸 D.按额托项,保持呼吸道通畅 E.心内注射 6、首剂量能量为( )的单相波形或双相波形电复律(同步)电击对于成人稳定型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较好 A. 50J B. 100J C. 200J 7、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 ) A. 胸骨中、下 1/3 B. 胸骨中、下 2/3 C. 胸骨中、上 2/3 D. 胸骨中、上 1/3 8、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超过( ) A. 5秒 B. 10秒 C. 15秒 秒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 1、新指南流程中去除了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 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考试试卷(二)

2、按压频率为每分钟______,按压幅度为_______并保证每次按压后_____________。 3、面对心脏骤停病人如果施救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该进行____________的心 肺复苏,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经接管病人。 4、新指南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采用环状软骨加压避免造成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5、按压—通气比率是__________。 6、如果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AED,施救者应该从_________开始心肺 复苏,同时尽快使用_______。 7、双相波除颤器能量剂量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8、新指南建议___________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连续电击除颤。 9、高级生命支持(ACLS)目的是在加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基础上给予__________ 和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进而改善________。 10、心搏骤停应用复苏药物,首选________。 11、开放气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专业救护人员仅凭和或就应该紧急启动心肺复苏。 13、在意外事故现场,对受难者诊断是否心跳停止,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是。 14、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一)、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二)、新指南的生命链包括那几个环节?

2015年心肺复苏国际新标准

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PR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125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普及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普及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2006年7月10日17时,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与同事接到新闻线索,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有一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水中,一小时后孩子被救了上来,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来自省会的部分媒体记者纷纷抓拍着这一新闻现场。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无呼吸心跳。看着跪在地上乞求的孩子父亲,已经赶赴现场的曹爱文也十分焦急。“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呀?”,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出身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再次拨打120,可信号时断时无,经过两分钟的努力,终于接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五下压胸,一下吹气。”不顾小女孩嘴角冒着白沫,曹爱文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3分钟,5分钟,8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18时47分,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但为时已晚,19时30分,医生宣布抢救失败。 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两名参赛选手呼吸心跳骤停,在他们倒地10多分钟之内竟没有人能实施紧急的心肺复苏。

小品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家中去世,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广州著名律师、广州市律师协会执行会长颜湘蓉应邀参加“穗港中介服务业洽谈交流会”时在演讲台上猝死;著名笑星马季先生和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因冠心病而猝死……,这些人均是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道路交通事故、各种安全事故数量的增长也使越来越多的事故当事人需要现场急救。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有掌握一定现场急救知识的人在医生到达之前,尽快为伤者进行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心肺复苏(CPR)还局限在医院里,但近30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心肺复苏已在发达国家普及,走出了医院,来到了社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专家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团体都在积极推行心肺复苏,其结果使不少垂危、濒死病人的生命被挽救回来。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对中国大力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十分赞赏。他认为要提高心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使那些年富力强、应该继续为社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201 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 20 条核心建议(1 )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 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 300 mg 的胺碘酮;(1 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 1 )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 2)进一步强调了 CO2 图的重要性, 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 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 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 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 1 / 21

心肺复苏的意义目的

心肺复苏的意义及目的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称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而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按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的实际情况,即便是在大城市也很难在黄金时间的最后一刻到达。这就要求我们的住所能在现代化的医疗救助保护之下,同时我们的同事、家人、朋友具有简单、实用、有效的急救技术,才能防患于未然,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 古人云:“死而复生谓之苏”,复苏就是对濒临死亡患者的拯救。心搏骤停后,患者立即进入临床死亡状态,只有复苏才能起死回生。人从出生一步步走近死亡,人患病后,一种可能是加快了到达死亡的步伐,另一种可能是逐渐接近死亡,因疾病的治愈而又远离死亡。但心搏骤停是快速地到达了生死离别的生死线,大部分患者会结束生命,少部分患者在死亡线上挣扎、徘徊,最后逃离死亡。美国生命医

学科学院院长唐万春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

“心肺复苏是患者见上帝的最后一道关了,希望我们将这道关把好!”美国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近30%,而我国不到1%,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最初的目击者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2. 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之前,没有施救而耽误了急救时间。 3. 最初的目击者做出了错误的紧急处理。 严酷的现实要求全民都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医务人员更要成为执行的典范。人们拥有了驾驶技术就可以开车驰骋,掌握了语言工具,就可以同外国友人进行沟通。人们已经拥有许多娴熟的技能,请您再学一项一辈子可能用不上,但可受益一生的、保护生命最重要的技术—心肺复苏术。这是一项能在危急关头将处在死亡线上的亲人拉回来的实用技能。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 心肺复苏活动篇一:2013年心肺复苏演练总结 2013年心肺复苏演练总结 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推动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院于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对全院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后勤、司机等)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参加人员共215人,人人严格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规程要求圆满完成操作考核。 这次考试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1、为各科的临床技能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2、达到了锻炼队伍、整合资源、提高水平的目的。但在考试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欠妥 2、体位摆放不对 3、按压方法不对(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4、按压频率和深度欠规范(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5、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医务科

2013-12-2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篇二: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急诊科业务学习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为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根据我科医师技能培训,我科于2012年1月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及考核,现将学习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我科全体医务人员对于学习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及训练,最终参加考核,体现我科医生的综合急救处理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对于2010年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美国心脏协会修订未能完全掌握,如以下几点: 1、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做到快速、准确,快递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及或是否能正常呼吸,检查脉搏时间不能超过10秒。 2、在心脏按压环节,应做到成人胸骨压下深度5cm,每分钟频率100次/分,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打开气道环节,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仰头拉颌法。 根据上次考核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操作演练及业务学习,再次组织考核,我科医务人员已做到人人过关。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篇三:2015年上半年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2015上半年全院心肺复苏考核总结心肺复苏是针对

心肺复苏部分

1.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 3.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4.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5.心脏骤停后救治 有关孕妇心脏骤停、ACS、特殊复苏环境的指南更新请参阅pdf原文。 ……………………………………………………………………………… 第一部分?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1、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总结 2015《指南更新》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 1.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 命支持(BLS)流程。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 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3.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 4.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 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5.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 苏指导(即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6.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 工呼吸(C-A-B而非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延迟。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 7.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 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8.建议的胸外按压速率是100至120次/分钟(此前为“至少”100次/分钟)。 9.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10.如果有疑似危及生命的、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可以考虑由旁观者给予 纳洛酮。 这些变更是为了对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并强调对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早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在之后的话题中,对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类似的变更或强调重点用星号(*)标注 2、社区非专业施救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 2015(更新):建议在很可能有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实施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2015(旧版):建议公共安全第一反应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外除颤器(AED),以增加院外突发心脏骤停的存活率。2010年《指南》建议在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建立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心肺复苏操作试题(二)

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考试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20分) 1、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 A有气管插管 B.在医院 C.时间早晚 D.是否给药 E.是否除颤 2、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肋骨骨折 B.心脏破裂 C.肝脏破裂 D.脾脏破裂 E.胃破裂 3、心肺复苏中处理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 A.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B.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C.同步电击除颤 D.非同步电击除颤 E.立即安放心脏起搏器 4、CPR时用于提高心脑血流灌注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氯化钙 E.利多卡因 5、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A.心前区叩击 B.心脏按压 C.口对口人工呼吸 D.按额托项,保持呼吸道通 畅 E.心内注射 6、首剂量能量为()的单相波形或双相波形电复律(同步)电击对于成人稳定型 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较好 A. 50J B. 100J C. 200J D.250J 7、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 A. 胸骨中、下 1/3 B. 胸骨中、下 2/3 C. 胸骨中、上 2/3 D. 胸骨中、上 1/3 8、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超过() A. 5秒 B. 10秒 C. 15秒 D.20秒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 1、新指南流程中去除了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 2、按压频率为每分钟______,按压幅度为_______并保证每次按压后_____________。 3、面对心脏骤停病人如果施救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该进行____________的心 肺复苏,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经接管病

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频程序通气应用于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 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8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2例子。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 控制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测定两组0h、2h、4h、12h的动脉血压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并进行对比。结 果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可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使用 方便、产生二氧化碳潴留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高频程序通气常规通气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42-02 早期建立气道并对患者实施通气是治疗呼吸心跳骤然停止患者的主要临床救 治手段[1]。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面罩通气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近年来,高频 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脏复苏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为探讨高频程序通气的临床 效果进行了此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 84例患者,男58例,女26例,年龄19~78岁。引起呼吸骤停的病因有:原发 性高血压出血18例,急性心梗死7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脑血管畸形脑出血 16例,颅脑损伤28例,急性中毒4例,急性肾衰竭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脏 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病因等一般情 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仪器使用TKR-300JⅡ型高频喷射急救呼吸机(江西特力麻醉呼吸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具体参数为:吸入氧浓度40%~50%,吸气呼气比例1:1.5,潮气量5~12ml/kg,以蒸馏水为湿化液,高压气源压力为0.06MPa。采用成人固定通气模式,一个周期(T)为10min,高频通气时间 (100次/min)与常频通气时间(18次/min)为7:3;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仪器 使用美国Puritan-Bennett780呼吸机,采用辅助与控制通气模式,具体参数设置为:吸入氧浓度45%~50%,呼吸频率13~18次/min,吸气呼气比例1:1.5,潮 气量8~10mL/kg,以蒸馏水为湿化液。两组均当患者发生呼吸停止、意识丧失, 或心电监测异常时,立即施行心肺复苏并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再进行机械通气。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 R按ABC进行。 [编辑本段] 心肺复苏ABC步骤 A:开放气道 B:口对口人工呼吸 C:人工循环 A 开放气道 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或口唇),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或鼻)内吹气,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C 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心肺复苏专题报告

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护理配合 神经外科吴金平 【摘要】总结心肺复苏的护理方法,对我科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给予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复苏后的并发症。结论,及时的心肺复苏及进一步的心肺复苏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护理 心跳呼吸骤停是机体危急状态,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C,N复苏(CPR)成功的重要环节。如何在5rain内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是CPR成功的关键,因此护士迅速、准确完成急救状态下各种治疗护理,紧密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工作,对提高CPR的成功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原则:争分夺秒、当机立断、分工合理、配合默契。 1 瞬间判断病情由于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使得全身重要脏器出现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大脑一旦缺血缺氧4—6 min,脑组织即发生损伤,超过10 min即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因此,在4~6 min内,最好在4 min内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进行心肺复苏。1.1 判断依据清醒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吸突然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除了检查颈动脉搏动,新的复苏指南提出病人有无循环消失是判心脏骤停与否的特征,即有无正常呼吸、咳嗽或吞咽等自主活动,强调在10s内完成评估。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心脏骤停,应立即现场抢救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 1.2 判断方法呼唤、轻拍、推动患者肩部,如无刺激反应,呼吸及颈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行CPR,并紧急召唤其他医护人员参与抢救。 2 开放气道立即将患者头后仰,平卧于硬板床上,解开患者衣领、女性胸罩等,迅速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异物和分泌物,解除舌后坠,使呼吸道畅通。 3 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过程中,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护人深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患者口唇4周,再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同时观察患者胸部起伏。吹气完毕,救护人松开捏鼻手,侧头吸入新鲜空气并观察胸部下降,听、感觉患者呼吸流动情况,准备进行下次操作。成人1次/4~5 s,12~./min(儿童16次),每次吹气量约700—1100 ml,每次吹气时间超过2 s。口不能张开,口部严重受伤或难以使口密封时,应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婴儿可采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应该注意,吹气时不能太急太多,仅需胸廓略有隆起即可,量不能过大,以免引起胃扩张。 4 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5 s后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位置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力要均匀,不可过猛。按压速度为8O一100次/min,下压深度为4—5 cm(儿童为2.5—4 em),下压与放松周期为1:1,按压与吹气比为15:2(儿童为5:1)。每次挤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回到正常位置;挤压节律、频率不可忽快忽慢。 5 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当其他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护士应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连接简易呼吸气囊,加压给氧,保证人工气道的有效性。 6 建立静脉通道 护士应在3 min内迅速开放2条静脉通道,穿插部位首选手肘前窝静脉,此处血管粗大易于穿刺成功且不影响复苏进程,药物到达心内路径短,发挥作用快。因患者远端肢体血液流速减慢,建立通道时不宜选用肢体远端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周围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操作简便,输液速度快,不宜渗漏的优点。 7 选择给药途径 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给药是最佳的给药途径。给药后,可用1O ml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线路,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 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为4%。因此,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近20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肺复苏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大会在美国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心肺复苏指南2000相比,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在循证的基础上,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心肺复苏新动向,现叙述如下。 1基本生命支持 1.1心脏骤停的识别 能否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检查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是很困难的。据文献报道,10秒内只有16.5%的受试对象能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情况。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于非医护人员简化了检查脉搏的过程,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新的改进除根据以上判断外,还包括

若病人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骤停,即应做CPR。急救人员应该询问旁观者关于倒地病人生命体征表现,特别应注意临终呼吸的识别,并将其作为心脏骤停的标志。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在行CPR 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要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1.2清除呼吸道异物 以往心肺复苏中认为开放气道前应常规用手指清除口中及咽部异物,但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中,口咽部有异物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若常规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的话,必将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复苏效果。因此,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明确提出,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仅在口咽部能看到固体物质,怀疑阻塞气道时才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 1.3开放气道 2005指南指出: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道。不推荐双手推举下颌法,因为非专业急救者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很困难,同时,它也不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气道的方法,而且还会引起脊髓移动。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来打开气道。在CPR过程中,第一位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并提供适当通气。因此,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使用

心肺复苏新标准

心肺复苏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 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 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 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 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 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 125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 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 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 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保持呼吸顺畅 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2019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201 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20 条核心建议(1 )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 ~ 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300 mg 的胺碘酮;( 1 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 1 )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 2)进一步强 调了CO2 图的重要性,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 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 4 )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吸入的氧气浓度 1 / 21

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4 %~98%;(1 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 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ROSL 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 7 )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ROSL 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 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 ROSC 后成人血糖值超过1 0 mmol/L 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 9 )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关键点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初始人工呼吸在需要行CPR 的成人中,心搏骤停更多可能是来自于心脏的原因,所以CPR 应从胸部按压开始。 最佳的胸部按压技术包括: (1 )按压胸部至少 1 00 次/分,深度至少为 5 cm,但按压深度不应超过 6 cm ;(2)在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3)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只行胸部按压的CPR 对接受过培训的救援者及相关专业人员来说,胸部按压联合人工呼吸是实施CPR 的首选方法。 如果旁观者不能或者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则应鼓励他们只进 行胸部按压,或者是在急救电话中指导他们进行胸部按压。 抢救者的危险抢救人员应每 2 min 进行轮换,以免因抢救者疲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