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3):409~41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彭芹芳李晓文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 200062)

摘要简单介绍了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形成过程,以突出其理论的主要价值。文章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者对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目标取向模型本身的探讨,二是目标取向的动态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Dweck理论的精髓在于能力观,而能力观培养是目前研究所欠缺的,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文分析了能力观培养的可能途径,并指出应从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探索能力观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目标取向,学习调节,能力观培养。

分类号 B848

1 Dweck目标取向理论的提出

在成就动机研究领域里,回避型动机(avoidance motivation)和趋向型动机(approach motivation)是广泛认同的两类动机。在不同倾向成就动机的作用下,个体或积极进取,或消极退却,产生了截然有别的行为倾向。阿特金森(Atkinson)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两种倾向,这一发现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不少研究者尝试着去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倾向是如何产生的,Carol S. Dweck就是其中一位。

目标取向(goal orientation)[1]的概念最早来自20世纪80年代Dweck对小学生进行的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Dweck发现面临失败时,被试中出现了两种显著不同的反应模式。一部分被试表现出失助(helpless)反应:他们很快变得沮丧,没有兴趣去继续解决这个任务,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问题解决策略也变得很随机,甚至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但另一部分被试似乎很喜欢挑战,仍然相信自己能够最终解决问题,并致力于探求更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通过分析,Dweck发现被试出现退避或进取的不同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追求的目标不同。她研究揭示了两种目标倾向:成绩目标取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致力于通过寻求关于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避免否定性评价来展示自身能力的高水平;学习目标取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致力于发展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在对不同目标取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Dweck进一步探索了形成不同目标取向的深层原因,发现了两种能力观的概念:固定能力观(fixed intelligence theory),又称实体观(entity

收稿日期:2003-09-30

*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自我图式发展的素质形成机制研究,(基金号:FBB0110115)

通讯作者:李晓文,E-mail: xwli@https://www.360docs.net/doc/db16691715.html,

-410-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theory),认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能改变的实体,易导致成绩目标取向;动态能力观(malleable intelligence theory),又称增长观(incremental theory),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倾向于学习目标取向。

Dweck的研究对成就动机中进取和退避两种倾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层次的解释,得到了大量实验研究的支持。由于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所以,它已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热门课题,在此领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正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这一理论。

2 对目标取向模型的质疑和探讨

2.1 目标模型的结构

Dweck最早提出的目标取向模型是单因素模型,认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后来,众多研究者提出了目标取向的二因素模型,认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取向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但近来许多研究表明,成绩目标者中仍存在两类显著差异:有出现失助反应的,也有表现为掌握取向(mastery orientation)反应的。因此Elliot 等(1996) [2]提出了三因素的目标取向模型,即把成绩目标再分成两类:进取(proving)或趋近(approach)型成绩目标和回避型(avoidance)成绩目标。尽管这两种取向都关注自身表现的结果,但前者关注的是展示自身能力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评价;而后者则着力于不暴露自己的不足,并避免得到否定性评价。目前这一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的支持:如李晓东(2001)[3]发现,自我取向(self-orientated)的成就目标(或成绩目标取向)的确可以区分出趋向型目标和逃避型目标,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张咏梅(2001)[4]也发现这3个目标组在认知和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

连榕等[5]从另一方面对Dweck把目标取向看成连续体的观点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把目标取向分为两种独立的类型并不合适,这两种目标取向一般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不同个体间只存在水平高低的区别,不存在有或无的区别;又由于目标取向是比较稳定、相对独立的结构,因此应把二者加以综合考虑,以二者中位数为中介点,将其划分为:高/低学习目标取向、高/低成绩目标取向4种类型。William Cron [6]等的研究也认为,个体可以持有各种目标取向和水平的多种组合。

2.2 目标取向的鉴别因素探讨

Dweck(1988)认为:对于区分两类目标取向,自信是无关条件。因为她通过研究发现:自信,不论在简单任务情境中,还是在导致失败的困难任务情境中,都不能对两类目标取向者的反应造成显著影响。不过Dweck的另一研究[7]发现能力知觉水平的高低影响了成绩目标者的行为,高能力知觉的成绩目标者表现出一定的掌握取向。但她接着指出,虽然自信水平高或能力知觉水平高的成绩目标者更可能追求挑战,但当失败的威胁业已存在时,他们仍然会回避挑战,牺牲学习机会。Elliot和Hvarackiiweicz(1996)肯定了Dweck认为成绩目标者的行为随能力知觉水平不同而不同的观点,不过他们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能力知觉水平所引起的差异,并用它来解释其所提出的趋近和回避两种不同成绩目标取向的观点:能力知觉水平高的个体会努力去验证自己的高能力,从而可能形成趋近型的成绩目标取向;而能力知

第12卷第3期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411-

觉水平低的个体会选择回避,从而可能形成回避型的成绩目标取向。所以,在他们看来,能力的知觉水平虽然不能鉴别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取向,但可以鉴别两类不同的成绩目标取向。Dweck虽也发现了能力知觉水平所产生的差异,但她似乎觉得比起成绩目标取向所发挥的作用,这些差异是微不足道的。

另一方面,Dweck认为失败是鉴别两类目标取向者的一块试金石,是引起成绩目标者表现恶化的必要条件,所以几乎在她所有的实验研究中都包含有失败体验这一环节。但Spinath和Stiensmeier-Pelster(2003)[8]却发现:低能力知觉水平的成绩目标者无须经历失败,就已经放弃了努力。因为低能力知觉已足使成绩目标者认为自己的目标不能达到,从而认为努力是无效的而选择放弃,而且这类个体常把自己的表现知觉为失败。另一有力证据是,研究发现即使是在模糊成就情境(成功标志不明显,也不提供成绩反馈)中,个体虽没经历失败体验,但低能力知觉已经使成绩目标者的表现恶化。

2.3 不同目标取向的适应性探讨

Dweck虽曾表示不能认为两种目标取向具有绝对的利弊,而事实上,她倾向于认为学习目标取向总是适应的,而成绩目标取向总是不适应的。Bell和Kozlowski(2002)却认为学习目标取向并非对每一个体都是适应的[9]。他们提出:高学习取向的个体一般愿意从事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倾向于使用更复杂的学习策略,所以对于能力水平高的个体来说是适应的,但对于能力水平低的个体来说却是不适应的。他们在实验中也发现,成绩目标取向与高能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正相关,与其成绩负相关;与低能力个体自我效能感负相关,与其成绩不相关。另一方面,学习目标取向与高能力个体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成绩都呈正相关;与低能力个体的自我效能不相关,与其成绩存在弱的负相关。

其他研究者也认为学习目标取向并非完美无缺,而成绩目标取向也并非一无是处。如Antonio Valle等(2003)[10]提出两种取向实际上是互补的。尽管个体可能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取向,并积极投入学习,但如果这是个体唯一的动机取向,他将很难在学习情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和进步,除非他同时还想获得很好的学习成绩。Valle还援引Bouffard的话说“最充分有效的动机是个体不仅想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还想达到某一成绩水平。”Harackiewicz的相关实验发现[11],趋近型成绩目标取向对预测学业成就具有积极正效应,但与兴趣不相关;而学习目标取向与兴趣正相关,但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预测性。这就意味着同时持有两种目标取向的个体很可能会具有更高的动机水平从而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不难发现,对该理论的肯定与质疑大多都涉及能力和能力知觉水平。正是由于能力及其知觉水平高低有别,不同成绩目标者才会出现不同反应倾向。不可否认,对目标进一步分类和探讨目标的适宜性都是要试图探讨人的动机作用的复杂性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对目标过细的分类以及试图周全目标之适应性的说明都不是推进Dweck研究的有效思路。Dweck学说的精髓并不在于目标分类及其特征,她通过能力观差异及其引导的目标形成过程,揭示了动机作用的深层机制。其中,学习者的能力观是目标取向动态调节作用中的关键因素。

-412-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3 对目标取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探索

3.1 反馈寻求特征

Ruth Bulter(1993)[12]对不同目标取向者寻求反馈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在这个实验中,被试每完成一项任务,可选择直接做下一题,或选择得到3种反馈中的一种:①告诉此任务的3种最佳答案,②告知被试的实际成绩,③告知在所有被试中得分的排名。结果发现,不同目标取向者寻求反馈的类型差别较大:成绩目标者选择第一种反馈类型的远少于学习目标者,而这是唯一一种有关题目掌握程度的反馈。实验初期,成绩目标者更多选择第三种反馈;实验后期,只有那些得到了满意排名信息的被试会继续寻求这种反馈,没有得到满意排名信息反馈的成绩目标者则倾向于回避反馈寻求。

Don VandeWalle(2001)[13]专门就反馈的意义觉知进行了研究。他证实,成绩目标者把反馈看作是对个人价值和能力水平的评价,否定性反馈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而学习目标者却把反馈看作是取得进步、纠正错误以及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学习目标者更愿意寻求反馈,他们关注反馈具有的能改进成绩的信息价值;而成绩目标者更可能拒绝寻求反馈,他们害怕暴露自身不足。

Cron等(2001)还从反馈影响的过程研究了目标取向和反馈寻求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要求被试先后完成两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第一个任务之后,给予被试成绩反馈,然后完成第二个任务。结果发现:学习目标取向和成绩之间在反馈前后都呈正相关,趋向型成绩目标在实验前后是由正相关下降到显著水平以下,而回避型成绩目标和成绩之间在反馈前后都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对反馈意义的觉知可能影响了学习过程中对反馈的反应,从而最终影响了成绩。

3.2 学习策略特征

Somuncuoqlu.Yesim(1999)[14]研究发现:高学习取向与深层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强相关,与表层认知策略弱相关;趋近型成绩目标取向与表层认知策略强相关,与深层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不相关;而回避型成绩目标取向却与深层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负相关。

李晓东(2001)[15]从学业求助角度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趋向型自我取向(即成绩目标取向)和任务取向(即学习目标取向)的被试倾向于作工具性求助(只要求给予提示或线索并利用有限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回避型自我取向者则倾向于执行性求助(只想要答案或希望尽快完成任务,自己却不做任何尝试)或回避求助。

Yngvar Ommundse(2001)[16]从能力观的角度研究了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这一消极防卫策略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他发现,增长能力观与自我设障负相关,固定能力观对自我设障有直接的正效应,但高能力知觉水平能减弱这一正效应。

3.3 情绪反应特征

目标取向和情绪情感之间存在相关已成共识,通常认为目标取向对情绪情感有预测性,但Seifert, Timothy L.(1995)[17]研究发现,起预测作用的是情绪情感而不是目标取向。比如,胜任感(feelings of competency)对学习目标取向具有预测性,但对于成绩目标不具有预测

第12卷第3期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413-

性;归属感(feelings of belonging)和负性情绪对成绩目标具有预测性,但对学习目标却不具有预测性。

Cron [18]研究了负性情绪和目标取向之间的关系。实验通过差成绩反馈引起被试的负性情绪反应,这一反应会导致下一个目标设定水平的降低。结果表明,回避型成绩目标取向与负性情绪强相关,且随着时间推移,被试的负性情绪反应会更强烈,后续目标的设定水平也更低;但实验没发现趋近型目标取向和负性情绪反应间存在相关。另一方面,强烈负性情绪反应虽会导致下一个目标设定水平的降低,但学习目标取向能减弱这种消极影响,不过它不能减弱即刻的负性情绪反应,只能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削弱负性情绪反应。由此看来,回避型成绩目标和学习目标都对情绪反应产生了影响,只是前者“放大”了负性情绪反应,后者“缩小”了这种体验。但对于正性情绪如高峰体验与目标取向的关系还缺乏相关研究。

上述研究着重揭示了目标取向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行为的动态调节机制。不同目标取向通过影响个体的反馈寻求、学习策略以及情绪反应,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过程,从而影响了个体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以及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的反应。这些研究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Dweck的目标取向理论。

概观之,近年来的研究不论是对Dweck目标理论的验证、补充还是质疑,大多实际上涉及的是能力知觉问题,并未聚焦于能力观的研究,而能力观对于能力的主体认识却是目标取向作用的元因素,而且这也是Dweck理论的关键所在。Dweck之所以将自己的学说命名为自我理论,其意义在于揭示个体具有内隐的能力理论,这种理论是构成进取、退避行为的主要原因。

4 能力观—目标取向的形成研究及未来展望

既然能力观是导致个体追求不同目标取向的深层原因,而且对大多数人而言,能力观引导下的学习目标取向对个体发展毋庸质疑起着促进作用,那么,为使个体形成积极的目标取向,注重培养个体的增长型能力观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到目前为止,几乎只有Dweck本人专门就能力观培养进行了研究。

Dweck [19]用故事阅读的方式进行实验,说明了个体的能力观是可以改变的。她发现阅读把名人成功描述为天资所致故事的被试,易形成成绩目标取向;而阅读把成功描述为努力所致故事的被试则易形成学习目标取向。所以她认为,能力观是可以改变的,因而也是可以培养的。鉴于此,Dweck(1998)进一步探索了能力观的培养方法,主要从表扬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如果表扬针对个体整体(“你是个好孩子”)或其能力(“你很聪明”)时,易导致个体面对失败时的失助性反应;若表扬针对个体的努力和采用的策略,则易形成个体积极的适应性反应。可见表扬的方式可影响个体的能力观。

除此之外,Alyssa R.Gonzalez(2002)[20]等人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进行了有关研究。实验发现,母亲的权威性(maternal authoritativeness)和学习取向相关;母亲的专制性(maternal authoritarianism)和放纵(permissiveness)和成绩目标取向相关;父母的积极参与掌握取向反应正相关。近来方平(2003)[21]对初一、二年级学生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414-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支持了Gonzalez的研究结果。

根据Dweck的理论以及以往的相关研究可知,能力观的培养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言语影响(如表扬、故事阅读等)等直接方式来塑造或培养个体的能力观;二是从学习过程因素,即通过控制或影响反馈寻求、学习策略和情绪反应等过程变量,从而反过来影响能力观的形成。

能力观的培养还应该注意年龄特征,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Nicholls(1978)[22]的著名研究,儿童对能力、努力及其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到一定年龄阶段个体才形成比较稳定的能力观。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可以设想,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可能会对外在影响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然而,尚未见到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能力观的培养研究,即使是Dweck也只是从普遍性角度探讨能力观培养的问题。如前所述,能力观的培养非常重要,根据儿童自身发展特点考察能力观培养尤为必要。从发展的角度探索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观培养方法,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Dweck C S. Self-theories: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Essays in Social Psychology. Philadelphia, PA:

Psychology Press, 1988

[2] Elliot A J, Harackiewicz J 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l76: 628~644

[3] 李晓东,张炳松. 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心理科学, 2001,(1): 54~58

[4] 张咏梅,郭春彦,方平. 成就目标分类的情景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1,(1): 22~25

[5] 连榕,石伟,孟迎芳. 高中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状态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1): 67~70

[6] William C, John W S, VandeWalle D.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Following Feedbac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4):

629~640

[7] Dweck C S, Leggett E L.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95): 256~273

[8] Spinath B, Stiensmeier-Pelster J. Goal Orientation and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Ability Self-Concept and Failure Percepti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13(4): 403~422

[9] Bell B S, Kozlowski S W J K. Goal Orientation and Ability: Interactive Effects on Self-Efficacy, Performance, and Knowledg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87(3): 497~505

[10] Valle A, Ramon G C, Jose C N, Julio G P, Susana R, Isabel P. Multiple Goals,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73(1): 71~87

[11] Harackiewicz J.M, Barron K E, Carter S M, Letho A T, Elliot A J. 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Maintaining Inter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7,73(6):1284~1295

[12] Bulter R. Effects of Task- and Ego-achievement Goals on Information Seeking during Task Engag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hchology,1993,65: 18~31(摘自孟慧、倪婕的“目标取向与反馈寻求及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002(4))[13] VandeWalle D. Goal Orientation: Why Wanting to Look Successful Doesn’t Always Lead to Succes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1,30(2): 162~171

第12卷第3期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415-

[14] Yesim S, Ali Y.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9, 92(5): 267~278

[15] 李晓东,林崇德. 个人目标取向、课堂目标结构及文化因素与学业求助策略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2): 1~6

[16] Yngvar O.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the Influence of Implicit Theories of the Nature of Ability

and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01,2(3): 139~156

[17] Seifert, Timothy L. Academic Goals and Emotions: A Test of Two Model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5,129(5): 543~553

[18] Cron W, Slocum J W, VandeWalle D. Negative Performance Feedback and Self-Set Goal Level: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2002,B1~B6

[19] Dweck C S, Mueller C M. Intelligence Praise Can Undermine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5: 33~52

[20] Gonzalez A R, Doan Holbein M F, Quilter S. High School Students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 27(3): 471~485

[21] 方平,熊瑞琴,郭春彦.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3,(1): 78~81

[22] Covington M V. Making the Grade a Self-Worth 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Refo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Dweck’s Motivational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Peng Qinfang, Li Xiaow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how Dweck’s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shaped in order to stress its major valu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heory’s develop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can be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one concerns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itself, the other is about goal orientation’s dynamic regulation function. Further,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soul of Dweck’s theory lies in the intelligence theory.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telligence theory is what recent researches are deficient, thus it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future stud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ssible approaches of intelligence theory’s cultivation and indicates that we should explore such approaches in terms of children’s own development. Key words:goal orientation,learning regulation,intelligence theory’s cultivation.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① 方平 张咏梅 郭春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037) 〔摘要〕成就动机是近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对成就目标的研究倍受国内外关注。文章以Dweck成就目标理论为基本出发点,探求其理论渊源、动机模式与分类研究的进展状况,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 成就目标,学习目标,成绩目标,掌握模式,无助模式,社会目标 分类号 59.845 学生的智力水平对于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学校成就情景中存在着两个使众多心理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即为什么智商和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仍会表现出在学业成就上的显著差异?如何摆脱单纯“智力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更好的方向?于是,许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对于学习具有同样重要影响、对认识过程起调节和动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领域。成就目标的研究是此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 70年代末,Dweck、Nicholls、Ames等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动机过程的成就 目标定向的研究,并于80年代中期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90年代的今天,有关成就目标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成就目标作为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方向,日益受到重视。 1 成就目标理论的渊源 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发展 至今已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从早期的成就动机论和新近的社会认知论中探究其发展渊源。 1.1 早期成就动机理论 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是近代动机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此概念最早可以追至Murphy,但直至50年代McClelland等人才正式开展了对于成就动机的系统研究。Lewin及其同事在期待×价值理论中首先提出两个独立的动机纬度(对于成功的 期待和对于失败的回避)是行为的关键性决定因素。随后McClelland以Lewin 的理论为框架,构建了最初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至少存在两种成就动机, 一种围绕着躲避失败,另一种围绕着达到成功”。Atkinson继续McClelland的工作,更为明确地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或希望成功的意向,表现出趋

成就目标取向问卷1

成就目标取向问卷 1——完全不符合,从不这样或极少这样 2——基本不符合,有时是这样 3——有点符合,大约有一半的时候是这样 4——基本符合,通常来说是这样 5——完全符合,总是这样或极大多数时候是这样 完基有基非 全本点本常 不不 符符符符符 合合合合合1.我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1 2 3 4 5 2.我发现考试得高分能给我一种满足感。 1 2 3 4 5 3.我的目标是花最少的力气就能通过考试。 1 2 3 4 5 4.几乎所有的课题一旦自己钻进去了,就会觉得非常有趣。 1 2 3 4 5 5.每次考试后我想知道自己的分数比其他同学好多少。 1 2 3 4 5 6.我认为学习那些有明确要求的内容就够了。 1 2 3 4 5 7.我喜欢了解我还不知道的东西。 1 2 3 4 5 8.我害怕在作业或考试中出差错,影响成绩。 1 2 3 4 5 9.我不会复习那些在考试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 1 2 3 4 5 10.学习学术性的材料,就象看小说或电影般令人兴奋。 1 2 3 4 5 11.当我成功解决了一道难题时,会觉得自己能力很强。 1 2 3 4 5 12.我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那些人人都知道不会考的内容。1 2 3 4 5

完基有基非 全本点本常 不不 符符符符符 合合合合合13.我更关注自己是否在进步。 1 2 3 4 5 14.我希望其他同学感觉我很聪明。 1 2 3 4 5 15.我学习是因为这样可以使父母和老师不批评我。 1 2 3 4 5 16.为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我努力学习。 1 2 3 4 5 17.为了比其他同学学得更好,我在学习上非常努力。 1 2 3 4 5 18.我希望老师的要求尽量少些,这样我可能轻松些。 1 2 3 4 5 19.我更关心自己是否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 1 2 3 4 5 20.为了获得好名次,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课, 我也会想法去学好它。 1 2 3 4 5 21.我努力学习,这样父母/老师会认为我是一个好学生(孩子)。1 2 3 4 5 22.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学会思考,掌握知识。 1 2 3 4 5 23.当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时,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和鼓励使我非常高兴。 1 2 3 4 5 24.我只想学习那些我不得不学的内容。 1 2 3 4 5 25.学习新内容使我有一种挑战感。 1 2 3 4 5 26.当同学们羡慕我取得好成绩时,我有一种满足感。 1 2 3 4 5 27.我努力学习是为了别考及太差,令自己没面子。 1 2 3 4 5 28.我希望尽可能多学一些知识。 1 2 3 4 5 29.对我而言,老师认为我能做好是很重要的。 1 2 3 4 5 30.我只想做很容易的事,因为我不想太辛苦工作。 1 2 3 4 5

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教师量表)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简称AMS)一、基本情况 年龄: 23 性别:女 教龄:职称: 文化程度:本科(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二、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每个句子,判断句中的描述符合你的情况的程度。请选择①-④来表示你认为的符合程度,数字越大表示越符合。共30道题,请将符合您情况的选项标红,谢谢您的配合。 ※1、我喜欢新奇的、有困难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2、我在完成有困难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3、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4、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能完成的工作。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5、我喜欢对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 ※6、对于困难的任务,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进去。

※7、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和挑战。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8、我会被有困难的任务所吸引。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9、对于那些我不能确定是否能成功的工作,最能吸引我。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0、给我的任务即使有充裕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工作。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1、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2、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3、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4、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做有困难的事,即使无人知道也无关紧要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5、我希望把有困难的工作分配给我。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6、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境中工作。 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基本符合④非常符合※17、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我担心失败。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Dweck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绩目标,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是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两种目标均是趋近成功型目标。 2.到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有趋近成功型,还有回避失败型。因此,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3.到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rich P. R.教授以及Elliot 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也存在趋近和回避型,进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4.Elliot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他人定向) X2 (趋近成功、回避失败)成就目标模型,共存在六种成就目标:①任务趋近型:拥有任务所需能力,正确解决问题; ②任务回避型:避免在任务上出错;③自我趋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自已以前的表现好;④自我回避型:避免比自己之前的表现差:⑤他人趋近型:追求能力比别人高,成绩比别人好;⑥他人回避型:避免能力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低。 本文主要介绍考频较高的第三个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趋近-回避”维度和“掌握目标-成绩目标”维度。 第一个“趋近回避”维度。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

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第二个维度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持掌握目标的个体追求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学得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成绩目标的个体追求表现,他们更关注学习结果,总在意“我考得好不好”,把超过他人作为竞争时展现或提高个人能力地位的手段,关注社会比较,希望获得高的评价并避免低的评价。

叶仁敏的成就动机量表

叶仁敏的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高标准的倾向。西方学者将成就动机定义为“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任务,不但愿意去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其表现包括完成有难度的任务;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超越自我或他人等。成就动机常常突出表现在学业、体育等成就领域,但实际上,成就动机的表现可以非常多样。因为不同的文化、性别、社会角色,乃至不同的个体,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任务、怎样是高标准的具体界定常常是不同的。 成就动机可进一步划分为趋近性和回避性的两个因素,分别可称为希望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前者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成功,而后者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失败。在希望成功的动机的影响下,个体会主动从事学业等重要任务,并会选择有利于任务高质量完成的策略,坚持努力,以求成功。在回避失败的动机的影响下,个体面对重要任务时可能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防御性的,个体力图逃避任务以避免失败;而另一种方式则较为积极,个体会非常努力以避免失败。成就动机的类型和强弱对于个体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不仅可以预测学生短期内的学业成绩,而且可以预测个体长期的成就水平。此外,成就动机对于企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简称AMS),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 T.和Nygard, R.于1970年编制,并几经修订,渐趋完善。中文版本为我国研究者叶仁敏和挪威Hegtvet, K.A.于1988年合作译制,并于1992年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有研究表明,此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施测获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83(希望成功的动机分量表)和.84(回避失败的动机分量表),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此量表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是成就动机研究中常用的一个主要量表。总体来说,量表的两因素结构稳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量表。此量表的一个主要优点为同时测量成就动机的两个因素,与仅仅测量趋近性的成就动机的量表相比,其结果更有利

成就目标取向量表-解释上课讲义

成就目标取向量表及评分标准 下列每个句子描述了你在学习下列每个句子描述了你可能在学习中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请你判断句中的描述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请选择1-5来表示你认为的符合程度,数字越大表示越符合。 12 3 4 5 非常不符合有些不符合不能确定有些符合非常符合 1 我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学会的东西越多越好。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2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班上的其它同学认为我学习得很好。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3 我的目标之一是让别人知道对我来说,功课很容易。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4 我最喜欢的是能让我思考的课程。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5 比其他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的老师不要认为我在学习上人懂得少。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6 我的目标之一是让别人知道我学习很好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7 我今年的目标之一是掌握许多新的技能。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8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在学习上显得很笨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9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今年提高我的能力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10 我学习的目标之一是避免表现出我学习上有困难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11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今年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12 我希望搞好学习,以向我的家人、朋友、老师等显示我的能力 1非常不符合 2有些不符合 3不能确定 4 有些符合 5非常符合

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参考答案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动机 2、动机成就目标取向 3、成就取向 4、学习目标定向 5、成绩目标定向 6、智力 7、学习目标成绩目标 8、环境因素动机气氛 9、语言加以描述文字加以记录 10、阶梯型 11、学生要完成的技术动作的标准 12、注意力集中于最终是否能够获胜上 13、某一目标正式群体 14、目标确定目标分解目标执行目标检查 二、单选题 1. A. 2. B. 3. A. 4. A. 5. A. 6. A. 7. B. 8. B. 9. B. 三、多选题 1. A.B 2. A.B 3. B.C 4. B.C.D 5. A.B.C.D 6. A.B.C 四、判断正误题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五、匹配题

六、简答题 1. 简述体育活动中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的区别。

2. 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 答:(1)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需要进行的体育活动任务上。 (2)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努力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 (3)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让学生长时间的坚持参与体育活动。 (4)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目标而主动的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3. 简述团队目标设置确定目标环节需要注意哪些? 答:第一,由谁来确定团队目标非常重要。对于团队来说,目标的确定需要有几个方面的成员,首先团队中的教师、教练必须参加。其次是团队的核心成员,或是团队的全体成员。 第二,团队的目标必须跟团队的目的相联系。目标是朝向目的的,它是达到目的的阶梯。所以团队的目标必须跟团队所要达到的目的相连接。 第三,采用一定的程序来随时调整目标,。有的时候刚开始定下来的目标不一定就能适合现实情况,还需要根据监督、检查的情况,随时纠正目标的偏向,把目标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第四,注意将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相结合。个人的目标来自于团队的目标,

成就目标理论 学习迁移 教学测验

六、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战性任务,但它们在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七、自我价值理论 卡文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班级教学环境中,学生从考试结果中所体验到的成败经验永远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在长期追求成功而得不到成功机会的情形下,既要维持自我价值,又想逃避失败后的痛苦,于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应付学校考试后成败压力的对策,借此就可逃避承认自己的能力薄弱,从而维持自我价值。有关逃避失败的对策有很多,如不参加考试、力图给别人留下自己没有努力的印象、在考试前扬言自己只要及格就很满足;有的学生在学业中故意拖延或选择任务特别繁重的课程,以逃避反映能力差异的失败。 因此,卡文顿提出,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类(参见图12-2)。(1)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又被称做成功定向者。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2)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术,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3)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又不稳定,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4)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努力。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 自我价值理论可以解释“有的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而“有的学生为什么要掩饰其努力或拒绝承认其努力”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学习动机的降低,实质上却是自我价值保护这一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加强。或许可以说对学业的漠视、逃脱和倦怠,不是由于缺乏动机,而是因为动机过强。这种过强的动机不是正常的积极的动机,而是与胜任感的联系过于密切,从采用一些自欺欺人的策略保护自我价值。

成就目标_社会目标_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Ξ 李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长春,130024)   张炳松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香港) 摘 要 本研究以15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我取向的成就目标的确可以区分出自我—趋向型目标和自我—逃避目标,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自我—逃避型目标对学业求助有更大的负面作用。(2)社会目标与学业求助有显著关系,支持本研究的假设。(3)自我效能低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不愿求助,支持脆弱假说。 关键词:成就目标 社会目标 自我效能 学业求助 学习成绩 1 问题提出 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而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策略,而非依赖性的表现。在课堂中,将他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加以利用以应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调控学习策略。当学生寻求有限的帮助并利用求助得来的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时,求助促进了学习和理解[1]。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可能会有三种反应:一是作工具性求助(instrumental help 2seek 2ing ),指学生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二是作执行性求助(executive help 2seeking ),指学生面对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时却请求别人替他(她)完成。三是回避求助(avoid 2ance of help 2seeking ),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2]。掌握了工具性求助技能的学生在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时会拒绝帮助,在需要帮助时又能得到帮助,因此工具性求助代表的是能力、是一种对自己学习的社会环境主动进行调控的策略,它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以及适应环境。 把求助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目的地加以运用,需要相当复杂的认知活动。要求助,个体必须意识到妨碍目标实现的障碍是什么,必须学会把他人看作是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资源,还必须学会谋取他人帮助以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虽然青少年已具备对自己的学业表现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比较 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需要帮助及需要何种帮助,但研究发现青少年很少就学习问题主动求助,越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越是回避求助[3]。Newman 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对理解进行监控。当发现自己在理解上产生困难或不知道如何继续进行时,就会进入动机———情感加工系统,它包括成就目标、能力知觉和态度[4]。本研究将考察这些动机变量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在有关成就目标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两类趋向性目标: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所谓任务取向(task 2orientation )是指学生为了理解和掌握而学习;自我取向(ego 2orientation )是指学生为了战胜他人、证明自己的高能力而学习[5][6]。对任务取向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价值在于掌握,学习本身就是目的。他们以自我为参照标准来定义成功感,同过去的成绩相比如果有所进步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因而任务取向与知觉到的求助威胁及回避求助负相关,与知觉到的求助益处及工具性求助正相关;对自我取向的学生来说学习则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战胜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以规范参照标准(即同他人进行比较)来定义主观成功感,如果以较小的努力完成任务、战胜他人就会产生成就感。因而自我取向与知觉到的求助威胁及回避求助正相关。对于任务取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有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自我取向虽与回避求助负相关,但能解释的变异数却较小[7][8]。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可能是对自我取向的目标没作细 45心 理 科 学 2001年 第24卷 第1期 Ξ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的目标,被其他学者称为掌握和表现目标(Ames ,1992),学习和表现目标(Dweck ,1986),这些提法在研究中常交替 使用。J.Nicholls ,C.Ames 及C.Dweck 的动机理论的细微差别可参见Thorkildsen 和Nicholls (1998)一文。

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下面给的不同分数对自己作出评价。 5=非常同意4=有些同意3=即不同意也不反对2=有些反对1=非常反对 工作 1.对我来说,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非常重要,哪怕我的同事都不这样想。 2.只要我尽力自己的最大努力,我对自己的工作就会感到满意。 3.对于完成得很好的工作我就会感到满意。 4.对于胜过自己从前的工作表现,我会感到满意,哪怕我并没有超过别人。 5.我喜欢努力工作。 6.我的快乐部分来自于改进自己的表现。 控制 1.我更愿意做一些能让我感到有信心及放松的事情,而不愿做那些有挑战性和困难的事情。<负向积分> 2.当我所属的团体正在计划一项活动时,我愿意亲自策划,而不只是协助别人或是完全由别人组织。3.我愿意学一些容易有趣的游戏,而不愿学那些费脑子的游戏。<负向积分> 4.如果我总是学不会某种东西,我愿意继续努力,直到学通,而不会停下来去学容易的东西。 5.一旦我接受了某种任务,我就会坚持到底。 6.我喜欢那种需要较高技巧的工作。 7.多数情况下,我会接受那些不能确定我能否干好的任务,而不是那些我确定能干好的任务。 8.我喜欢忙碌充实的感觉。 竞争性 1.我喜欢在有竞争对手的环境中工作。 2.在某项任务中表现得比别人好对我来说很重要。 3.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游戏中,获胜总是重要的。 4.当别人的表现比我好时,我感到气恼。 5.当我与别人竞争时,我更加努力工作。 你的分数就是在这三个分量表的各个题目的分数之和。 一、指导语:请按照下列各题的要求认真回答。 l、时间的隐喻(比喻),你喜欢哪一种象征时间的比喻?() A、平风浪静的海面; B、飞驰中的骑士; C、逃跑中的贼; D、月夜中漫长的小道。 2、时间的描写() 你认为下面哪几个形容词最适合于描写你对时间的观念?可选3-5个。 尖锐、活泼、空虚、缓和、紧张、阴郁、开朗、寒冷、深厚。 3、过去事件的时间 你不要查阅任何参考资料或询问别人,判别一下下列事件发生在何时? 判别内容你记忆的日期实际日期你的判断 正确太早太迟 A、朝鲜战争爆发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含义 成就需要理论是麦克利兰(D.C.McClelland)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他对这三种需要,特别是成就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 (1)权力需要。具有较高权力欲望的人对影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种人总是追求领导者的地位。他们常常表现出喜欢争辩、健谈、直率和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喜欢教训别人、并乐于演讲。麦克利兰还将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利去分为两种:一是个人权力。追求个人权利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围绕个人需要行使权力,在工作中需要及时的反馈和倾向于自己亲自操作,并提出一个管理者,若把他的权利形式建立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不利于他人来续位。二是职位性权力。职位性权力要求管理者与组织共同发展,自觉的接受约束,从体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 (2)友谊需要。麦克利兰的友谊需要与马斯洛的感情上的需要和阿尔德弗得关系需要基本相同。麦克利兰指出,注重友谊需要的管理者容易因为讲究交情和义气而违背或不重视管理工作原则,从而会导致组织效率下降。 (3)成就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也担心失败;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显示的态度对待冒险,绝不会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待未来,而是要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估计;他们愿意承担所作的工作的个人责任,并希望得到所从事工作的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的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麦克利兰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 成就需要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管理人员的高层次需要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就需要的特征和表现也就不尽相同,对此,麦克利兰未作充分表述。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10~31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刘海燕邓淑红郭德俊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250014)(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 摘要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 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 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 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 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成就目标,四分法,掌握-回避目标。 分类号 B842 成就目标是目标设置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关于成就目标的定义,研究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而言,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Dweck、Nicholls、Ames、Elliott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对个体成就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6]。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力图深入地揭示成就目标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成就目标主要关注两种目标类型: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近年来,Elliott、Skallvik、Midgley等人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三分法[7~9]。最近,Pintrich、Elliott等人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10,11]。 1成就目标已有的分类研究 1.1成就目标的二分法 成就目标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两种成就目标类型: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和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前者是以学习、掌握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对任务的掌握和理解,关注能力的发展;后者是以追求高成绩、证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与他人的比较,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不利评价。尽管研究者们提出的成就目标类型术语各不相同,如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和成绩目标[3]、掌握目标(task goals)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4]、任务卷入目标(task-involved goals)和自我卷入目标(ego-involved goals)[6],但这些类型在本质上与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的划分是一致的。? 以往的研究还发现掌握目标引起适应性模型,而成绩目标引起非适应性模型。不同的模型导致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前者有利于学习,而后者对学习具有消极影响。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成绩目标也可能引起积极的结果,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动机水平等[9]。对此,两分法难以做出解释。Elliott等人认为,这是因为两分法忽视了成就目标中的接近-回避倾向。于是,他们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以往的分类研究,提出了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1.2 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收稿日期:2002-09-14 * 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 95-专-09。

成就动机水平量表

成就动机水平量表 一、成就动机理论 二、因素分析:编制题目时所遵循的维度 1.挑战性、创造性——怯难、循规蹈矩 2.坚定的信念——缺乏决心与明确的目标 3.正确的归因——不合理的归因 三、量表:指导语、题目(30道) 四、有哪些题目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维度 1.第1—18题反映了“挑战性、创造性——怯难、循规蹈矩”维度 2.第19—25题反映了“坚定的信念——缺乏决心与明确的目标” 维度 3.第26—30题反映了“正确的归因——不合理的归因”维度

一、成就动机理论 (一)成就动机的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 (二)成就动机的特征——因素分析 成就动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动机,它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动机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喜欢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喜欢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这种人更富于创造性,他们总是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 2.具有坚定信念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始终对之抱有成功的期望。 3.正确的归因方式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以往的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Ξ 王雁飞ΞΞ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凌文辁 朱 瑜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广州,510632) 1 引言 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的分析。目前,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 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 成就目标定向是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是目标设置研究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的具体表现。从本世纪3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目标的研究,自Locke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以来,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难易程度、个体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类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研究表明,特定的、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认为,成就标定向由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和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构成。 211 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学习目标定向占优势的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志于发展自己的能力,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任务的把握和理解上,把能力的提高和对任务的掌握程度作为成功的标准,失败被看作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达到特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212 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 成绩目标定向占优势的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有向他人展示自己才能和智力的愿望,并极力回避那些可能失败或显示自己低能的情境,倾向于以参照群体来评价自己的成功。 3 社会认知在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 绩效反馈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资源,个体经常会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求,用于改进自己的行为,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我们把个体主动寻求绩效反馈的行为称为寻求反馈行为(feedback2seeking behavior)。社会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11 作为中介变量的知觉到的代价(perceived cost)和知觉到的价值(perceived value) 个体是否产生寻求反馈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寻求反馈成本和价值的感知。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特有反应模式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个体在寻求反馈行为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知觉到的代价和价值。 31111 知觉到的代价 知觉到的代价也被称作为自我代价(Ego cost),即个体接收到消极反馈信息时自我所承受的代价。Ashford等人认为对寻求反馈代价的感知是寻求反馈行为决策中的首要因素。他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寻求反馈代价:(1)努力的成本; (2)面子丢失的成本;(3)推论的成本。研究表明,对于消极绩效反馈,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知觉到的代价要多于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 第二种是自我表征代价(self2presentation cost),即暴露出个体对行为的不确定性及需要帮助的代价。对个体来说,做出寻求反馈的行为及表露出寻求反馈的意向,会使自我有一种潜在的自我表征的代价。Ashford认为,个体在做出寻求反馈行为时需要做出较多的努力,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会有更多的自我表征的代价。31112 自我知觉到的价值 在寻求反馈行为过程中,个体认为成绩反馈对于绩效提高和能力发展是否有价值的信念称为自我知觉到的价值。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增值理论(incremented theory),认为成功与努力付出紧密相关。他们认为,寻求反馈对促进他们的能力和绩效非常必要,因此外在反馈具有较大价值。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持有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对能力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对绩效反馈的自我知觉到的价值较小。 312 作为中介变量的自我监控策略(self regulation statics)自我监控(self2regulation)是行为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自我监控策略指控制动机力量转化为行为和工作绩效的认知过程。国外研究证实,自我监控策略与成就目标定向有着密切关系,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会较多地运用自我监控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运用自我监控策略的量就少得多。Vande Walle的研究表明,个体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监控策略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在成就情境下会更多的使用以下几种自我监控的策略:目标设置(goal setting)、预期的努力(intended effort)、预期的计划(intended planning)。 31211 目标设置(goal setting) Vandewalle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设定上有明显差异,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成绩目 663心 理 科 学 2003年 第26卷 第2期 Ξ ΞΞE-mail:wangzhu2002@https://www.360docs.net/doc/db16691715.html,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79930200)的部分工作。

成就动机测量

成就动机测量 13生物科学朱颖旸 ●目得: 掌握成就动机量表得使用方法,理解自身成就动机水平与学习成绩得关系;根据自身成 就动机水平与类型,提出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得有效措施。 ●材料:成就动机量表见附录 ●结果: 群体追求成功与逃避失败平均分:37、5 结果-平均分<=-10 低 -10<=结果-平均分<=10 中 结果-平均分>=10 高 A 逃避失败:26 A同学得成就动机:中 B同学得测试结果:追求成功:52 逃避失败:23 B同学得成就动机:高 ●分析: 成就动机(achivement motivation)就是指一个人所具有得试图追求与达到目标得驱力。 麦克莱伦认为,各人得成就动机都就是不相同得,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得成就 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得动机与回避失败得 动机。 阿特金森创建了成就动机得期望-价值理论,从成就动机中区分出两种不同得倾向:追 求成功得倾向与避免失败得倾向 追求成功得倾向(Ts):就是由追求成功得动机(Ms)、获得成功得可能性(Ps)与成功 得诱因(Is)三种因素共同决定得:Ts=Ms×Ps×Is 逃避失败得倾向(Taf):就是由逃避失败得动机(Maf)、失败得可能性(Pf)、失败得 诱因值(If)三种因素共同决定得:Taf=Maf×Pf×If 成就动机得合成就是追求成功得倾向与避免失败得倾向在强度上得相减关系: Ta=Ts-Taf=(Ms-Maf)[Ps×(1-Ps)] 如果Ms>Maf,Ta就是正值,趋向成就活动,Ps=0、5时成就动机强度最大 如果Ms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______________引起的,它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起点。 2.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__________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_____________。 3.成就目标定向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所追求的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5.______________是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6.追求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________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 7.研究通常认为____________是适应性的,它与一系列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中介变量以及积极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而__________则是非适应性的,它与一些消极的结果相联系。 8.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由父母、同学、老师所组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促使个体采取某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 9.具体、明确、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是可以用________和可用________的目标,即可以用次数、米数、秒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 10.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最理想的是使用“_______”目标设置。 11.技术动作完成目标是指____________,如在网球发球向前挥拍时,要伸直手臂。 12.结果目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比赛中要击败对手。 二、单选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_____________理论。() A 动机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本能理论 D 认知理论 2.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能力的目标定向是属于_______。()

成就动机量表计分方法

成就动机量表 指导语: 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如果某个句子所描述的情况和你的情况非常符合,请在答题纸表格中相应题号的下方写4;如果句子描述的情况和你的情况比较符合,请在答题纸表格中相应题号的下方写3:如果比较不符合,请写2; 如果非常不符合,请写1。 每一个问题都请做答。请注意: 例如: “我喜欢独自工作”,如果很喜欢独自工作,但又害怕一个人做事,换句话说你对独自工作有矛盾心理,这不奇怪。但你要记住,这里仅仅要你回答是否喜欢独自工作,而不是问你是否害怕,因此,选择“非常符合”。 1.我喜欢在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上坚持不懈地努力 2.我喜欢新奇的、有困难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3.给我的任务即使有充裕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工作 4.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5.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6.我会被有困难的任务所吸引 7.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一种鞭策和挑战 8.我在完成有困难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9.对于困难的活动,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进去 10.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11.我希望把有困难的工作分配给我 12.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13.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14.对于那些我不能确定是否能成功的工作,我会被吸引 15.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有困难的事情,即使无人知道也无关紧要 16.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境中工作 17.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我担心失败 18.在完成我认为是困难的任务时,我担心失败,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一样19一想到要去做那些新奇的、有困难的工作,我就感到不安 20.我不喜欢那种测量我能力的场面 21.我对那些没有把握胜任的工作感到忧虑 22.我不喜欢做我不知道能否完成的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一样 23.在那些测量我能力的情境中,我感到不安 24.当接到需要有特定的机会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会害怕失败 25.那些看起来相当困难的事,我做的时候很担心 26.我不喜欢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工作,即使无人知道也一样 27.如果有困难的工作要做,我希望不要分配给我 28.我不喜欢做那些要发挥我能力的工作 29.我不喜欢做那些我不知道能否胜任的事 30.当我碰到我不能立即弄懂的问题时,我会焦虑不安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