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旅游总体规划1历史名城520

洛阳市旅游总体规划1历史名城520
洛阳市旅游总体规划1历史名城520

第一篇建设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洛阳市旅游发展定位和使命: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第二章洛阳市建设世界历史文化

旅游城市优劣机威(SWOT )

改革开放以前,和全国一样,洛阳市旅游业以政治和外事接待为主。1978 年以后,洛阳市旅游业受改革开放之惠、借改革开放之力,因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曾经兴盛一时。然而,近些年来,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缓慢、几近停滞,其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占有率趋于下降。认真分析洛阳旅游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环境,明确其优势和不足,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是新时期探讨和制定洛阳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

第一节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洛阳是我国未来旅游发展动力所在。其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如下:

(一)资源条件优越

洛阳不但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根址,而且前后为十三朝古都,雄奇壮丽的历史长卷为洛阳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今天洛阳标志性的象征;中原独有奇山秀水和工贸重镇则成为镶嵌在历史长卷上的璀璨明珠,伴随着牡丹国色天香熠熠生辉。

1、华夏源头根址,神州古都之最

洛阳历史悠久,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三千年间迭相更替的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被后世称为河洛文化的文化体系虽源于洛阳,影响却是整个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是中国人梦回牵绕、千里寻宗的源头根址。

自夏朝起,先后有13 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这里诞生了中国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礼序、规范,成就了中国文坛俊杰的不朽篇章,源发了中国百姓礼拜尊崇的释源道祖;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石窟、白马寺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她们代表闪耀华夏历史文化光辉的物质文化。另外,洛阳牡丹的正宗性、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的久远性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总之,洛阳建都历史之早、时间之长、朝代之多、文化积淀之深厚,实为神州古都之最。因此,素有九朝古都之称。

2、自然旅游资源中原独厚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豫西山地平原、北亚热带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黄河干流及支流伊、洛二河流经其间,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明显,自然旅游资源在中原地区得天独厚。这主要表现在:

(1)类型齐全,拥有山地、河流、峡谷、岛屿、岩溶、洞穴、湖泊、水库、瀑布、温泉、冰川、冰洞、日出、原始森林、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牧场、观赏花草、化石等主要类型的自然景观;

(2)山川水系发达,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密布;

(3)极品较多,洛阳牡丹甲天下、鸡冠洞北国第一,小浪底水库水面北国最大,白云山、龙峪湾、青要山、花果山“雄峻赛五岳,奇秀冠中原” 。

3、资源组团式分布

洛阳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组团特征鲜明,形成三大相互渗透的单元。一是以洛阳市区及偃师市为主的沿陇海铁路地区。该地区主要属伊洛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洛阳历代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所在地,源于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形成以古都历史文化为代表的资源组团特征,是洛阳市旅游的核心;二是小浪底黄河形成融黄河文化、自然生态和水工建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组团;三是南部各类自然旅游资源相互组合,构成以花果山、龙峪湾、白云山、鸡冠洞、陆浑水库等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水库为主体的景区。这种地域分布特征,便于地域间分工、以及集聚经济的发挥。

(二)地理位置优越

洛阳居天下之中,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出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具有潜在的综合优势

我国沿海沿江(长江)“ T”型地带及陇海(铁路)地带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是我国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和进出口口岸。洛阳地处沿海沿江“T”型地带腋部和陇海地带中部,进出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地和进出口岸的距离近。因此,洛阳进出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具有潜在的综合优势。特别是,随着铁路和高速交通条件改善,洛阳进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武汉经济区、成渝地区等核心地区的时间均可降低到10小时以内,也就是说洛阳可以成为这些核心地区居民周末出游的可选目的地。

2、强化中的区域交通网络中心

洛阳不仅可以利用临近的我国重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一郑州,而且其本身位于

陇海铁路、焦枝铁路、郑汴洛高速公路、310和207国道众多交通干道的交汇处。随着洛阳-界首高速公路、洛湛铁路贯通以及洛阳航空口岸充分而有效地运行,这种区域交通网络中心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加强。这种不断加强的区域交

通网络中心地位,将大大增进洛阳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和网络的可达性。

3、利用旅游线路网络具有综合优势

居中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对外交通,使洛阳具有综合利用全国及区域性旅游线路网络组织的明显优势。在国家和河南省推出的主要旅游线路、如黄河之旅、古都旅游、丝路旅游、自行车旅游等组织中,洛阳都有一席之地就是这种优势的现实反映。

(三)洛阳旅游自然渗透作用强

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历史文化的自然渗透

洛阳融汇华夏精神和民族历史于一体,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各类媒体及中小学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多源于洛阳。在人们借助这些载体读书、学习、娱乐消遣时,有关洛阳的信息自然而然地传播开来。据我们调查,约有4%的游客对洛阳市的了解源于小学课本。另外,洛阳旅游者相对较多地从电视电台、报纸杂志获取旅游信息,这一切都与历史文化自然渗透相关。

2、亲友介绍

建国以来,洛阳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军事重镇以及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重点开放地之一,吸来了各地的工贸科技人才在这里安家落户,招引了大量的优秀儿女在这里当兵练武。这些“外来人”经由自己的家族和社会关系自觉或不自觉传递洛阳旅游信息。因此,洛阳市经由亲友介绍获取信息的游客占42.5%,

其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大大高于兄弟城市(表2-1 )。

表2-1洛阳与全国国内旅游者信息获取途径对比表

(四)旅游设施与服务具有良好基础

1、旅游交通

洛阳市建立集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为一体的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其中,洛阳民用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其设施与一级机场相差不多,拥有

较先进的导航、控制系统和较高标准的候机楼及国际候机厅,可供大型飞机全天

候起降;公路运输初步形成了以洛阳市区为中心的放射网络,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交错,县乡公路成网,基本保证了重要景点景区的交通需要。

2、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洛阳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集住宿、餐饮、旅行社、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以及文娱在

内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体系。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和酒店,星级饭店占饭店总数

比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装修古朴,有地方特色;餐

饮业中,以洛阳水席为特色的地方风味可谓洛阳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旅行社的

数量、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数,都已有一定的规模;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已成体系,并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如唐三彩等。文娱开展了具有古都特色的歌舞表演。

(五)相关经济和社会活动集中

洛阳市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和经济中心(表2-2),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军事重镇,对外经济技术社会交流活动比较频繁。这种经济和社会活动集中有利于洛阳商贸、探亲访友旅游和产业旅游。

表2-2河南省重要城市市区人口和经济指标

城市非农人口(万人)GDP(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批发零售贸易(万元)

郑州143.18 2394583 2664246 3669833

洛阳97.84 1673478 2867861 953602

平顶山59.56 885538 1260523 394386

新乡57.67 643512 1139843 382089

开封56.07 506771 735783 508096

焦作52.54 545236 1082118 236089

安阳51.69 780185 1261407 647070

南阳45.92 1126238 1094916 680763

资料来源: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

(六)领导阶层思想统一,高度重视,行动得力

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作为新的增长点以来,洛阳市领导阶层思想统一、高度重视、行动得力。主要表现在:

1、城市性质调整为工业和旅游城市。洛阳市城市性质一直定位在工业科技城市。1999年,洛阳市市委、市政府正式将洛阳市城市性质调整为工业与旅游城市。这从根本上确认了旅游业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

2、1999年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洛阳市支柱产业来发展,实施旅游业带动战略

3、专门成立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4、1999年4月以来,正式发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动,任务分解后纳入政府各部门责任目标管理。

二劣势

(一)历史文化资源地下和无形的相对更多,开发有一定难度

历史文化是洛阳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依托。但洛阳历史文化可视的相对较少,大量极具价值的遗存或被后代建筑埋藏在地下,或为残垣断壁、零砖碎瓦,或如

今只能在文字中遨翔,在神思中想象,加上可视的景点景区分散,视觉上是一座现代工业城市而非古都。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一方面需要将大量地下文物和无形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可见的景点景区和旅游项目,另一方面需要突出洛阳在视觉上的古都形象,增加古都的整体感受。这在开发创意、表现手法,搬迁和资金等方面都有一定难度。

(二)游客规模小、市场份额低

尽管洛阳市旅游业起步比较早,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其市场规模和份额还很小。从表2-3可知,洛阳市海外旅游收入则仅占全国的0.135%,而国内旅游收入也仅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0.77%。

表2-3 洛阳市旅游收入与全国旅游收入的对比

洛阳海外游客人均花费高于杭州、西安,仅略低于北京。但人均停留天数仅

分别为西安、杭州、南京和北京的54.75%、58.78%、54.96%和38.30%,游客人

数更仅仅是西安、杭州、南京和北京的14.11%、13.58%、23.41%和2.98%(表

2-4)。由此可见,人均花费对洛阳市海外市场占有率低并无贡献,停留天数较短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问题关键在于洛阳吸引的海外游客少。因此,无论从境外还

是从境内旅游来看,洛阳市场占有率低下的关键在于游客人数少。

表2-4洛阳市海外游客人数、停留时间和人均花费

总人数(人)停留天数人均花费/天北京2298368 3.76 182.0

南京292472 2.62 177.4

杭州504276 2.45 160.5

洛阳68459 1.44 168.1

西安485266 2.63 152.5

注①停留天数是用外国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华侨游客数占海外游客总数的比例加权得到的。

②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8

(三)营销不足

1、促销投入不足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促销投入在市场营销中至关重要。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平均促销费用占各个国家旅游局预算的56%,接待国一般以大约其入境旅游收入的0.4%用于相应的旅游市场促销。

据调查,在洛阳市只有洛阳中国国际旅行社一家尚在海外促销外,其他6家

旅行社只负责“地陪”。另一方面,据我们对国内旅游调查,在洛阳旅游组织形式中,由旅行社组织的仅占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2-5)。这表明,旅行社在洛阳旅游促销中的作用很小,旅游市场促销投入主要依靠的是政府。

洛阳市政府旅游市场促销投入一直很低。199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并将每年用于旅游促销的费用大幅度地提高到240万元。但即使这一投入规模,也仅相当于1999年旅游收入的0.1%左右,大大低于国际上一般占0.4%的水平。

表2-5按出行组织方式分国内旅游者构成单位(%)

2、旅游信息获取依赖自发的社会过程

从表2 -1可知,洛阳旅游信息通过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指南/宣传手册获取的比例低于兄弟城市,亲友介绍则较高,同时电视/电台、报纸杂志比例也较高。这说明,洛阳旅游信息获取主要依赖于前面已经提到的两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有组织的主动营销作用较小。

3、市场预期形象不高

旅游者对洛阳住宿、交通、购物、景区等评价来看,多数消费者并不满意。例如,对洛阳景区评价,虽然很好的比全国水平高出 2.66个百分点,但仅占

8.86%,而选择好的比全国低了3.7个百分点,选择一般、尚可及差的不仅占37.48%,而且比全国还高出5.88个百分点。旅游者对一个旅游地的主观评价一方面取决于该地旅游产品、设施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与旅游者事先形成的关于该旅游地的印象有关。在对“实际”情况并不满意的情况下,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实际感受还好于其预期印象的话,就足以说明该地市场预期形象是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核心提示:根据规划,到202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4条轨道贯通市区,中心城区100%实现集中供热……这些信息均来自《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2020年,我们的城市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家跟随本报为10年规划一起进行一次“微扫描”吧。 核心提示根据规划,到202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4条轨道贯通市区,中心城区100%实现集中供热……这些信息均来自《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2020年,我们的城市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家跟随本报为10年规划一起进行一次“微扫描”吧。 城镇体系建设篇 ●结构:“一心、两轴、三区” 根据规划,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740万人,城镇人口为48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将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结构。 ——“一心”,即洛阳市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吉利组团)。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即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将优先发展。

——“三区”,即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是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带。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西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适当减少人口总量。 ●交通:开通市县快速公交,公交村村通 未来,中心城区与偃师市、孟津县、吉利区之间开通快速公交线路,远景建设轨道交通。偃师市域内、孟津县域内开通公共交通线路,保证公交村村通。在洛阳市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之间开通多条交通干道,中心城区和新城与重点镇之间实现二级公路连接,与一般乡镇之间实现三级公路连接;行政村“村村通砼(油)路”,改善自然村与主路网连线,乡镇、行政村干支线间交通联网。 在干线公路建设方面,要新建洛栾高速公路、郑卢高速公路和武西高速公路,新建洛阳中心城区——孟津——吉利与洛阳中心城区——偃师的两条快速通道,对洛阳境内主要的干线公路进行提级改造,形成以洛阳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两环、八放射、两连接”的市域干线公路网络。 铁路网络建设将利用洛阳——济源——焦作和洛阳——郑州城际铁路构建洛阳中心城区与北部的会盟、吉利和东部的白马寺、首阳山、偃师的快速铁路联系通道。利用郑西客运专线构建洛阳中心城区与新安、偃师的高速铁路联系通道。 ●环境:分别设立生态保护区 在2020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的目标下,我市将进行生态环境区划,分别制订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形成“三五二”的旅游格局

洛阳市旅游总体规划 1历史名城

第一篇建设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洛阳市旅游发展定位和使命: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第二章洛阳市建设世界历史文化 旅游城市优劣机威(SWOT) 改革开放以前,和全国一样,洛阳市旅游业以政治和外事接待为主。1978年以后,洛阳市旅游业受改革开放之惠、借改革开放之力,因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曾经兴盛一时。然而,近些年来,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缓慢、几近停滞,其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占有率趋于下降。认真分析洛阳旅游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环境,明确其优势和不足,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是新时期探讨和制定洛阳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 第一节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洛阳是我国未来旅游发展动力所在。其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如下:(一)资源条件优越 洛阳不但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根址,而且前后为十三朝古都,雄奇壮丽的历史长卷为洛阳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今天洛阳标志性的象征;中原独有奇山秀水和工贸重镇则成为镶嵌在历史长卷上的璀璨明珠,伴随着牡丹国色天香熠熠生辉。 1、华夏源头根址,神州古都之最 洛阳历史悠久,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三千年间迭相更替的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被后世称为河洛文化的文化体系虽源于洛阳,影响却是整个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是中国人梦回牵绕、千里寻宗的源头根址。 自夏朝起,先后有13 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这里诞生了中国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礼序、规范,成就了中国文坛俊杰的不朽篇章,源发了中国百姓礼拜尊崇的释源道祖;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石窟、白马寺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她们代表闪耀华夏历史文化光辉的物质文化。另外,洛阳牡丹的正宗性、

洛阳城总体规划2008-2020-洛阳城乡规划局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环境影响报告 (简本) 委托单位:洛阳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0年 3月

目录 1前言 (1) 2总体规划概述 (1) 2.1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1) 2.2主要规划指标 (2) 2.3城市发展规模 (3) 2.4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3) 2.5居住及住房发展规划 (4) 2.6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4) 3洛阳市环境质量现状 (4) 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4) 3.2水环境质量现状 (5) 3.3声环境质量现状 (5) 4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6) 4.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6) 4.2水环境影响评价 (6) 4.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7)

4.4空间布局的环境影响分析 (7) 4.4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8) 4.5交通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8) 4.6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9) 4.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9) 5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10) 5.1资源承载力分析 (10) 5.2环境容量分析 (10) 6规划的环境可行性与合理性综合论证 (11) 6.1规划的环境适宜性分析 (11) 6.2规划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11) 6.3节能减排目标可达性分析 (13) 6.4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13) 7规划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与综合保障体系 (14) 7.1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用地对策与建议 (14) 7.2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用水的对策与措施 (15) 7.3实现能源结构清洁化,提升能源的环境效益 (15)

7.4生态保护政策 (15) 7.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5) 8结论与建议 (15) 8.1结论 (15) 8.2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7) 8.3规划实施对策与建议 (18)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5年3月) 近年来,洛阳市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创新思路,发挥优势,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经济效益上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洛阳市旅游业总体情况 (一)主要旅游经济指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2.27亿人次,年均增长21%;其中入境游客159.6万人次,年均增长19.4%;旅游总收入累计达1114.4亿元,年均增长21.6%。全市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同比增长21.8%;旅游景区(点)门票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23.5%。 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947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601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创汇23816万美元,同比增长17%;接待国内游客9386万人次,同比增长9.9%。国内旅游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24%。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67家,其中5A级景区5家

(龙门石窟、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龙潭大峡谷)、4A级景区16家,5A和4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榜首。旅游集团4家,旅行社89家,其中具备出境资质的旅行社7家,旅行社分社22家,其中具备出境资质的7家;导游员3331人;各类住宿设施5000余家,其中星级饭店66家,分别为五星级2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38家,总床位20万张。旅游专业村4个,特色旅游村镇29个。形成了以牡丹画、仿唐三彩、青铜器等为主的10大系列工艺品,共39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建立了10余个景区专业市场,以及“三彩展销中心”等一批博物馆式的特色旅游购物中心。全市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达301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50万人。 近年来,洛阳市先后入选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影响力20强,获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2014“美丽中国”十佳智慧旅游城市、2014河南智慧旅游创新城市。 (三)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形成了四季有节会、四季看牡丹、四季能滑雪、四季泡温泉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和九大类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打造了牡丹文化节、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伏牛山滑雪节为代表的四季节会游,实现了全年旅游无淡季。以神州牡丹园等重点牡丹园的四季牡丹观赏为重点,形成了牡丹文化游。以栾川县伏牛山滑雪场为带动,形成了四季滑雪游。以龙门温泉、九龙山温泉为代表,形成了康体休闲的四季温泉游。突出十三朝古都和龙门、关林、白马寺、天子驾六等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市旅游总体规划1历史名城(520)

第一篇 建设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市旅游发展定位和使命: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第二章 市建设世界历史文化旅游 城市优劣机威(SWOT)
改革开放以前,和全国一样,市旅游业以政治和外事接待为主。1978 年以 后,市旅游业受改革开放之惠、借改革开放之力,因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曾经兴 盛一时。然而,近些年来,市旅游业发展缓慢、几近停滞,其国际国旅游市场占 有率趋于下降。认真分析旅游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环境,明确其优势和 不足,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是新时期探讨和制定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
第一节 优势与劣势
一 优势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 都之一。是我国未来旅游发展动力所在。其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如下:
(一)资源条件优越
不但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根址,而且前后为十三朝 古都,雄奇壮丽的历史长卷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今天标志性的象 征;中原独有奇山秀水和工贸重镇则成为镶嵌在历史长卷上的璀璨明珠,伴随着 牡丹国色天香熠熠生辉。
1、华夏源头根址,神州古都之最 历史悠久,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 氏族社会,到三千年间迭相更替的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被后世称为河洛文 化的文化体系虽源于,影响却是整个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是中国人梦 回牵绕、千里寻宗的源头根址。 自夏朝起,先后有 13 个王朝在建都,历时三四千年,这里诞生了中国人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礼序、规,成就了中国文坛俊杰的不朽篇章,源发了中国百姓礼 拜尊崇的释源道祖;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石窟、白马寺 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涵的名人故里, 她们代表闪耀华夏历史文化光辉的物质文化。另外,牡丹的正宗性、深厚的文化 涵与历史的久远性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总之,建都历史之早、时间之长、

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将旅游业培养成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促进洛阳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使洛阳市早日达到旅游强市之目标,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作为洛阳市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各项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本规x划执行。 第二条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其范围包括洛阳市(包括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廛河区、吉利区、郊区)及其所辖的一市八县: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伊川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制定原则 1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与全国、河南省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相结合,做到总体规划、主要领域规划和概念性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也即点、线、面相结合。 2 体现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贯彻公共事务的企业化原则,用工商经营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管理,以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旅游发展区域环境。 3 适度超前原则:洛阳市旅游发展要超前于本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和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速度。 4 坚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官产学民媒良性互动原则,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 可持续旅游原则:注意处理旅游业发展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协调。 6 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本规划的制订依据 1 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载《旅游规划工作纲要》,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2 国家旅游局旅计财发(1999)177号文件, 关于报送《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函。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 4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1999年3月。 5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 6 河南省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摘要,载《旅游规划工作纲要》,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7 河南省人大委员会(1996),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6。 8 洛阳市“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1996。 9 洛阳市土地规划局(1994),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0 洛阳市土地规划局(1993),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洛阳市旅游总体规划0总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区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东邻省会郑州。市域介于北纬31°30ˊ至35°40ˊ,东经111°10ˊ至113°之间。东距郑州124km,西接三门峡,距西安385km;下辖六区(涧西、西工、老城、湹河、郊区、吉利)一市(偃师)八县(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辖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8km,东西最大横距170km。 洛阳地处中原,具有东西过渡、南北贯通的居中区位,北上幽燕、南下江淮、西至关陇、东去黄河下游平原距离相当。目前与华北、华南、华东、西北都有铁路和公路联系,并通过亚欧大陆桥连通欧洲大陆。境内陇海、焦枝两大干线铁路和连天(310)、锡海(207)两大干线公路双十字交汇,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郑(州)洛(阳)开(封)高速公路横亘北部发达区,是重要的人流和物资集散地。二自然条件 洛阳地处豫西山区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横跨黄河中游两岸,东接嵩山余脉,西依秦岭崤山,南靠伏牛山,北倚黄河,地势险要。全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市海拔在132m—2192m之间,最高峰位于伏牛山龙峪湾鸡角尖主峰,是中原第一高峰。市域内二条主要河流伊河、洛河以熊耳山为界,汇于市域东部,东北向流入黄河。 洛阳位于中纬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mm左右,较为充沛。光照充裕,严寒酷暑时间短,无霜期250天以上。洛阳植被属暖温带植物区系,以人工植被为主,树种主要有泡桐、毛白杨、沙兰杨、栗树、国槐等,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山区,是人们生态旅游的理想地方。 洛阳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的接合处,奔腾咆哮的黄河在此处挣脱了峡谷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3 写作中杨开忠博士、李国平博士、韩茂莉博士、韩林飞博士和蒋依依、宋治清等同志参加了研究 讨论,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1999212206;修订日期:20002062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31030) 作者简介:吴必虎(19622),男,江苏盐城人,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 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1)0120103208 区域旅游开发的RM P 分析 3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 esource )、市场(M arket )和产品(P roduct )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即所谓的昂谱(RM P )分析模式,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1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关 键 词:区域旅游开发;昂谱(RM P )分析;洛阳市 中图分类号:F 5901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了喜人的进步,其中公民出游机会和出游力的增长就是一个显著的证明。这种变化在90年代国内旅游迅速发展起来以后,得到了更加有力的表现。但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步,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的社会性变革,旅游业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大多数省区意欲培植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和理论要求也随之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如何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成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新的责任。 观察发现,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强,旅游产品的供给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而种类上变化较小;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日渐多样化、层次化、专门化,而对旅游者的多种市场需求的研究仍然较少。这种局面势必造成国内旅游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旅游开发的任务显得更加严峻,如何选择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为地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需要理论的深层思考。 曾几何时,我们一度认为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1]。分析发现,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区域第20卷 第1期 2001年2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H I CAL R ESEA RCH V o l .20,N o.1Feb .,2001

洛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洛阳历史文化厚重,山水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强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洛阳旅游业现状 (一)基本状况。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历史人文景观众多:龙门石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石刻艺术宝库,中国四大石窟和全省仅有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办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关林是国内唯一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遗存。北部邙山遗存有东周以来诸朝皇陵为主的中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和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千唐志斋、王铎故居、白居易墓、狄仁杰墓等众多文物遗址不胜枚举。沿洛河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和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史称“五都荟洛”。 洛阳山川秀美,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北有黄河及小浪底-西霞院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西有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和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神灵寨;南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和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天池山,“北国水乡”重渡沟,以及木札岭、老君山、陆浑水库、伏牛山滑雪场等风景名胜。长达20多公里的洛浦公园宛如一幅丹青长卷镶嵌在城市中心。面积达3000多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与城市周围的周山、龙门山、小浪底、上清宫等森林公园相互拱卫,构成了巨大的城市生态网络。 洛阳牡丹国色天香,名甲天下,现有各类牡丹观赏园11个,种植和观赏面积达到3万多亩。洛阳从1983年起,每年举办集旅游、文化、经贸活动于一体的牡丹花会,至今己历28届,是全国著名旅游节会活动之一。 近年来,我市着力抓好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产业规模扩张、旅游经济效益提升工作,努力使旅游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2.27亿人次,年均增长20.96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59.62万人次,年均增长19.43%;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25亿人次,年均增长20.97%;旅游总收入亿1114.4亿元,年均增长21.61%。2009年,我市旅游创汇1.17亿美元,年均增长21 %,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今年1—8月份,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4079.5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35%;旅游总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1.3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97%;旅游创汇9044.34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7%;接待国内游客4104.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67%。国内旅游收入195.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于2008年4月18日至21日经建设部专家审查组审查通过,成果于2009年6月8日至10日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审查。为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市委市政府政府政务公开的要求,以公开透明、依法行政、规范高效、连接公正、强化监督为原则,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公开、公正、民主、高效、廉洁、规范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维护全社会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保证城市建设的健康运行,促进洛阳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欢迎社会各界对本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总则 规划年限 近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层次与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两大工作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规划范围:市域行政辖区面积 15209平方公里。包括所辖的市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一市八县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洛阳市区行政辖区所辖的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六个城市区的范围,面积为544平方公里,纳入诸葛、李村两乡镇,共计694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总目标 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融入区域,辐射豫西,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周边地区,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传承华夏文化,建成国内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合理组织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建成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统筹总体思路 1、统筹协调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洛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促进 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3、以城镇密集地区为突破口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建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体系。 城镇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长点,带动南部地区发展。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 “一心”——洛阳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应优先发展。“三区”——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带。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西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应减少人口总量。 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洛阳城市发展规划

洛阳城市发展规划 一、洛阳简介篇 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洛阳下辖经济功能区:伊滨区、洛阳新区(正厅级)、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独立享有管辖权)、国家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洛阳产业介绍 洛阳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支柱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比重任然偏低,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 现在洛阳市在城市发展的同时: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努力构建工业强市。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强市。 ?培育创新性产业集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洛阳的人文气息 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洛阳有十大文化符号:河图洛书;二里头遗址;杜康;周公;白马寺;关林;龙门石窟;牡丹;水席;“东方红”拖拉机。 洛阳是九朝帝都: ?夏朝、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 ?后梁、后唐、后晋等,不能帝称,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称王矣 ?洛阳人在黄河、洛水畔生活了千年,被润泽上了不少灵气,造就了苏秦长孙无忌、 杜甫、刘禹锡、程颢、程颐这一批名人雅士,洛阳文化的渊博与厚重要从周朝说起,周朝我们的祖先就从鬼神的阴霾中走出,将目光关注了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对鬼神的顶礼膜拜到以人为本的迈进,这无疑是思想的大跃进。 ?透过华夏辉煌文化的光环,使得洛阳成为四大古都。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自古又 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和追捧,洛阳又被誉为“花都’.

四、城市布局篇 城市扩展方向为先向西,后向东,然后跨越洛河向南。 从古至今洛,洛阳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沿河游移期,相对停滞期,跨越发展期,填充连片期,周边外溢期,二次跨越期。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批前公示 一、总则 规划年限:近期2008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层次与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大工作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规划范围:市域行政辖区面积15209平方公里。包括所辖的市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一市八县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洛阳市区行政辖区所辖的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六个城市区的范围,面积为544平方公里,纳入诸葛、李村两乡镇,共计694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总目标: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融入区域,辐射豫西,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周边地区,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传承华夏文化,建成国内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合理组织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建成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统筹总体思路 1.统筹协调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洛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3.以城镇密集地区为突破口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建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体系。 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长点,带动南部地区发展。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 “一心”——洛阳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应优先发展。 “三区”——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020年《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核心提示:根据规划,到202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4条轨道贯通市区,中心城区100%实现集中供热……这些信息均来自《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2020年,我们的城市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家跟随本报为10年规划一起进行一次“微扫描”吧。 核心提示根据规划,到202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4条轨道贯通市区,中心城区100%实现集中供热……这些信息均来自《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2020年,我们的城市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家跟随本报为10年规划一起进行一次“微扫描”吧。 城镇体系建设篇 ●结构:“一心、两轴、三区” 根据规划,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740万人,城镇人口为48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将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结构。 ——“一心”,即洛阳市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吉利组团)。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即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将优先发展。. ——“三区”,即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是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带。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西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适当减少人口总量。 ●交通:开通市县快速公交,公交村村通 未来,中心城区与偃师市、孟津县、吉利区之间开通快速公交线路,远景建设轨道交通。偃师市域内、孟津县域内开通公共交通线路,保证公交村村通。在洛阳市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之间开通多条交通干道,中心城区和新城与重点镇之间实现二级公路连接,与一般乡镇之间实现三级公路连接;行政村“村村通砼(油)路”,改善自然村与主路网连线,乡镇、行政村干支线间交通联网。 在干线公路建设方面,要新建洛栾高速公路、郑卢高速公路和武西高速公路,新建洛阳中心城区——孟津——吉利与洛阳中心城区——偃师的两条快速通道,对洛阳境内主要的干线公路进行提级改造,形成以洛阳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两环、八放射、两连接”的市域干线公路网络。 铁路网络建设将利用洛阳——济源——焦作和洛阳——郑州城际铁路构建洛阳中心城区与北部的会盟、吉利和东部的白马寺、首阳山、偃师的快速铁路联系通道。利用郑西客运专线构建洛阳中心城区与新安、偃师的高速铁路联系通道。 ●环境:分别设立生态保护区 在2020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的目标下,我市将进行生态环境区划,分别制订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形成“三五二”的旅游格局 根据规划,我市将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旅游城市,有较强吸引力的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于2008年4月18日至21日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审查组审查通过,成果于2009年6月8日至10日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审查。为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市委市政府政务公开的要求,以公开透明、依法行政、规范高效、廉洁公正、强化监督为原则,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民主、高效、廉洁、规范为目标,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促进洛阳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现将我市城市总体规划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09年8月1日至30日,欢迎各界对本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详情请登录洛阳市规划局网站(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b3990288.html,/)查询。 一、总则 规划年限:近期2008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层次与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大工作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规划范围:市域行政辖区面积 15209平方公里。包括所辖的市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一市八县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洛阳市区行政辖区所辖的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六个城市区的范围,面积为544平方公里,纳入诸葛、李村两乡镇,共计694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总目标: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融入区域,辐射豫西,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周边地区,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传承华夏文化,建成国内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合理组织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建成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统筹总体思路 1.统筹协调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洛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3.以城镇密集地区为突破口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建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体系。 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普

附件2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普通市民调查表 基本信息性别:□男□女电话: 您的年龄:□18岁以下□18~30岁□30~40岁□40~60岁□60岁以上 您的职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国有企业员工□外资企业员工 □个体工商户□学生□军人□离退休□农民□其他 您的学历:□高中或以下□大专或本科□硕士及以上 您的月收入:□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 □4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 您目前居住在:洛阳市区(□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吉利区□洛龙区□高新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您认为目前洛阳市环境状况与5年前相比怎样? □明显好转□有些好转□没有改变□有所恶化□明显恶化 您认为洛阳市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多选): □河流水体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弃□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城市垃圾堆弃□生态退化□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环境较差□其他 您认为洛阳市今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约束是(多选): □历史文化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 □能源□基础设施□其他 您认为洛阳市今后应重点发展的产业排序是: A装备制造业B能源C原材料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E旅游F服务业G其他排序: 您认为解决洛阳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多选): □减少产业规模□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跨区域调水□污水回用□其他排序: 您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最关心的是? □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水环境质量下降□生产、交通噪声影响□环境卫生条件变差□绿地面积不足□其它: 您认为洛阳市旅游业对当地有什么影响? □接待人数过多,影响居民生活和局部生态环境;□保持接待规模的现状,但加强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规模应扩大,有利于增加就业和产值;□影响较大,洛阳不适合再发展旅游业;□其他 哪种噪声对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 □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飞机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商业噪声□其他 您对《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是否了解? □十分熟悉□有一些了解□不甚了解□仅听说过□不知道 您了解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吗? □十分熟悉□有一些了解□不甚了解□仅听说过□不知道 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上题不知道者可不作答) □政府公文□新闻媒体□专业书籍□互联网□亲友/同事 □宣传普及活动□其他 您认为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 □减轻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针对具体环境问题调整规划方案;□全面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信息畅通、保障公众参与;□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不知道;□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