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合集下载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教学目标:1.认识生态脆弱区及其分布。

2.理解土地退化的概念,并结合具体区域判断土地退化的表现3.结合材料,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4.通过对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探究,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生态脆弱区概念2. 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教学过程学生思考讨论。

2. 学生观看视频讨论以下问题并分组展示,教师总结拓展(1)说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气候、地貌特征。

贵州卡斯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势起伏大,石灰岩广布。

(2)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大面积石漠化的形成原因?(3)指出石漠化的过程中,地表土壤退化的表现土层变薄、土地肥力下降等(4)在我国其它地区还存在哪些形式的土地退化问题3. 土地退化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4. 生态脆弱区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5. 图文资料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学生结合问题探究思考,教师总结拓展。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特点: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

东部宽,西部窄。

(3)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什么?400m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土地退化问题:荒漠化盐碱化6. 鄂尔多斯土地退化原因(1)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降水总量:平均降水量300—400mm左右。

降水季节变化: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降水年际变化大。

(2)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3)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4)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5)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土地退化的人文原因人口过快增长,出现过度开垦、放牧,煤炭开采破坏生态环境。

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中演变

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中演变

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中演变作者:黄健英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9期摘要:经过几个世纪尤其是近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北方农牧交错带由长城一线北移西进,农耕范围逐渐向草原深处推进,使蒙古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尊重自然规律,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蒙古族;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文化类型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9-0133-05蒙古族较好地继承了北方游牧文明,游牧业曾一度是其基本经济文化类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在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蒙古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并日益形成了如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工业文明相互交融的局面。

尤其是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域内的蒙古族,其经济文化类型经过若干世纪的演变,在极力保存本民族游牧文明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不断“入侵”的农耕文明。

在农牧交错带不断北移西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引起草原畜牧业的衰退,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使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历史上蒙古族的经济文化类型虽然历史上蒙古族的经济文化类型以草地畜牧业经济文化类型为主,但不是唯一类型。

在工业文明传播之前,其经济文化类型大致包括狩猎—采集、畜牧、农业三种。

其中,狩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是远古时期蒙古先民的主要经济文化类型,后来发展到10世纪,蒙古族以草地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为主,而狩猎—采集、农业两种经济文化类型是作为其补充形式存在的。

自清中后期以来,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北进西移,农业经济文化类型成为主要类型之一,并不断扩展推进。

1.狩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狩猎—采集是人类最古老的经济文化类型,在这种类型的生计方式中,人们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界的天然生成物,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棍棒、石块、弓箭、刀叉、网等。

蒙古族的狩猎—采集习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時期。

课件 2.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新教材同步课件)

课件 2.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新教材同步课件)
生态脆弱区对综合整治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新课导入 【思考】我国古代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
知识海洋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 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④不合理的道路建设
⑤过度灌溉
A.①⑤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答案】B
应用探究 【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 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 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应用探究
【例】下列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贫困是影响草场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源自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应用探究
【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 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 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不合理的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应用探究
【例】 2017年9月9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牵头主办的“防治荒漠化,民间组织在行动”国际 论坛开幕,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据此完成下题。 土地沙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防治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是( )

浅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孙志超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14期摘要: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主要是制度、自然与经济等多种因素整体作用的成效,这个界限逐步的北移对蒙古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本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一、语言文化的改变由于汉族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民族之间呈现出的杂居分布情况,使得蒙古族的语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在使用汉语方面更加普遍。

就其区域性而言,牧区的汉语使用情况会低于农区以及半农半牧的地区。

根据年龄层次进行区分,经常使用汉语的人们主要是青少年与中年人。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汉语出现的频率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到汉校进行教育,使其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改变,蒙古族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不断的减少,使得越来越多优秀的文化消失。

二、生活形式的改变生产形式的改变使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形式产生了一定的改变,特别是就农业生产生活的蒙古族而言,其传统的服装并不适合农耕劳动,现阶段,牧区人民的穿着和蒙民服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其农区中就像汉人穿着汉服一样,只需要在独特的日子中穿上民族的服饰。

蒙古族主要是居住在移动的蒙古包中,特定砖石建筑物或者是土木建筑物只有喇嘛庙,农耕生产和游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农耕事业的蒙古族不断定居,虽然在牧区,定居变成了蒙古族重要的居住形式,只有在夏季的时候才住在流动的毡房中。

产业与生产结构的改变让蒙古族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化,游牧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主要是把奶制品与肉食当做是主要食物,而粮食主要是辅助性的食物。

汉族饮食情况的介入以及畜产品价格提升的情况,变成了现阶段北方农牧交错带人民群众餐桌的重要食品,在牧区中,奶制品与肉类在其饮食结构中占据的比例在不断的降低。

三、民族人口结构与从业结构的改变由于内地的人口在不断的进入,使其经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改变,与此同时,使得民族人口结构的情况也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明九边示意图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4.2.3边地的屯垦与移民实边
局部移民,各朝都有此类行为,以清朝为例,清统一蒙古诸部后,长城失去了原有的防 御功能,但清政府害怕蒙汉联络,仍规定长城北25公里外的地区为禁垦区,农牧交错带北 界因而位于这里。后来因中原人口增长过快,被迫允许汉民出关,致使长城外大片草原被 开垦。但由于气候所限,许多地方种不了两三年就撂荒,原来丰美的草场,迅速被关外的 朔风吹成了寸草不生的沙地。 新中国成立后,北方农牧交错带又经历了三次类似的大冲击,大跃进、文革和整个20世 纪90年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又在反复的围垦、撂荒、沙化和生态恢复中备受 煎熬。
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主要半农半牧县分布图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3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自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出现南移 和北移的现象。在战至秦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呈现北移趋势,北移最 大距离约为150km;在秦至汉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 距离约为100km;在汉至明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距 离约为290km;在明至今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又呈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 ,北移最大距离约为300km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及影响因素
CONTANTS 1 定义 2 空间分布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4 影响因素
5 小结
1
定义
1 定义
1953年,赵松乔从经济地理专业的角度首次提出“农牧过渡地带”这一概念,他明确指 出当时的察北、察盟和锡盟是一个农牧过渡地带。研究区从外长城到己有的集约农业地带 向北递变,依次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至游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左 右。

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在我国北方,有一块区域叫北方农牧交错带,它是一片跨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自治区)的狭长地带,是牧区和农区的过渡地带。

长期以来,由于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该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百姓增收致富难度提升。

2016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优化区域农牧业功能定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原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与此同时,交错带内各省(自治区)积极主动,连续多年推进生态建设与农牧业融合发展。

如今,交错带内不仅建设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等一批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生态草林风景区,该区域的草畜产业也快速发展壮大,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正向乡村振兴大步迈进。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大力推广轮封轮牧、舍饲半舍饲和园区化养殖模式,实现肉牛产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

图为隆化县湾沟门乡茶棚村肉牛养殖户张秀生舍饲的西门塔尔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维福摄种草是“开源”适度养殖是“节流”由于处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因干湿波动大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和盐碱化情况日益明显,农牧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因此,产业发展首先要想办法把水留下来,把土地生态改善。

“草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以及产草产畜等生产功能,能有效对接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改善需求。

因此,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不仅是区域生态改善的机会,也是产业发展的机会。

”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

近年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在适宜地区推广人工混播饲草种植,建植人工混播草地,并以粮改饲项目为带动发展青贮玉米。

2021年,内蒙古饲草产量5302.15万吨,其中天然牧草产量1256万吨干草,人工牧草产量2386.65万吨,青贮专用玉米3659.5万吨。

2.2.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2.2.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难点:运用GIS等工具分析土地退化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形象直观地展示土地退化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点: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绿色生态文明观念。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讲解土地退化的概念、类型、特征,结合案例阐述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耕作等。
4.介绍GIS等工具在分析土地退化问题中的应用,展示相关操作方法。
1.教师通过展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退化问题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土地退化?它为什么会发生?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概念、原因及影响,探讨防治措施。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地理学科素养,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生态系统、环境问题等方面有初步了解,但对于土地退化这一具体问题,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境,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生态文明观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论文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论文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论文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论文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以下简称“农牧交错带”是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之间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

该区域的典型特征是生态的脆弱性和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并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之外,土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数量减少、质量变劣,生态服务功能逐步下降,也是重要原因(张爱平等,2007)。

因此,要实现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深入研究该地带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找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措施和办法。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环节。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农牧交错带的界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者就开始关注农牧交错带。

70多年来,虽然不同学者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和界限的理解有所差异,但在核心区域的认识上基本一致。

本文采用王静爱等(1999)综合确定的农牧交错带范围:包括大兴安岭南一科尔沁沙地段、张北一集宁丘陵段和黄土高原段三部分,共涉及内蒙古等10个省(区)。

本文仅以农牧交错带上所有的189个县(旗、市)为分析的基本单元,市辖区没有包括在内。

这样做的理由是:市辖区与县(旗、市)在资源禀赋和发展区位上存在很大差异,农牧交错带的基本特征表现不明显。

(二)生态用地的界定广义讲的生态用地,指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包括湿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土地利用类型。

对于农牧交错带这个特定的区域,生态用地主要包括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

园地、水域(包括湿地)尽管也属于生态用地的范畴,但所占面积很小,季节变化幅度大,数据和资料也难以获得,因而未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二、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机制分析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区域内的生态条件间接影响农业的产出和效益。

从生态用地变化引起生态条件改善的方向看,它至少给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生产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能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二是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的下降,能减少农业产出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同等产量水平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降低,能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出的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开垦的土地大规模沙化,南匈奴 归附,乌桓、鲜卑相继入塞,农牧交 错带北界向东南退缩
整个农牧交错带向东南移动
气候开始逐步转暖
农牧交错带开始北进
气候相对温暖
北方农耕重新繁荣,农牧交错带北移
气候转冷 寒冷期,1200年气温降至最低点 短暂的温暖后又转入严寒期
陇东、陕北、晋北转为牧区,契丹、 女真南下,农牧交错带南移
利 用 ArcGIS 建 立 三 个 评 价 指 标 的 空 间 数 据 库 , 运 用 空 间 叠 置 分 析 , 选 择 降 水 量 300~450mm、降水年变率15~30%、干燥度为1.2~2.0的区域,实现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 的可视化表达。
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2空间分布
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主要半农半牧县分布图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3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自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出现南移 和北移的现象。在战至秦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呈现北移趋势,北移最 大距离约为150km;在秦至汉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 距离约为100km;在汉至明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距 离约为290km;在明至今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又呈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 ,北移最大距离约为300km
蒙古骑兵南下,农牧交错带大幅度向 北向西推移
气候寒冷,农牧交错带大幅退缩
小冰期
农牧交错带北界北移
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的气候变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不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和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密切相关。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最终通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 边防工程的建设、与游牧民族的边境冲突、边地的屯垦与移民开发等人类活动都 会不同程度地对农牧交错带产生影响。不同时期与农牧交错带分布相关的主要历 史事件,可以较好地反映人文社会因素对农牧交错带位置变动的影响。
4影响因素
4.1自然气候变迁 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首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农牧交错带的分
布的许多人类活动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 带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持续波动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 显的温暖期和干冷期。农牧交错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位移。
魏、晋时期 北魏至北周 隋至中唐 唐后期至宋初 宋元时期 元末至明末 清
气候变化情况 结束上一个寒冷期,开始进入新的温暖期
主要事件 农牧交错带的农耕初步发展
阴山南麓、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温暖适 宜 转入干旱少雨、旱灾频发的寒冷期
转入寒冷期,并于400年达到顶点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 业开发,农牧交错带中部和西部向北、 向西推进
1 定义
农牧交错带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气候起决定性作 用,且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脆弱地带,是年降雨量在200mm-500mm之间, 兼具农牧业生产条件的过渡地带。广义农牧交错带指农业与畜牧业景观共存、镶 嵌汇合的区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向 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及陇东,是从半干旱 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及影响因素
CONTANTS
1 定义 2 空间分布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4 影响因素 5 小结
1 定义
1 定义
1953年,赵松乔从经济地理专业的角度首次提出“农牧过渡地带”这一概念,他明确指 出当时的察北、察盟和锡盟是一个农牧过渡地带。研究区从外长城到己有的集约农业地带 向北递变,依次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至游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左 右。
4 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
影响农牧交错带进退的因素主要有二:自然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交错带一线对峙时,气候变化常常 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按钮”。气候转冷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他们很 可能要以战争手段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农牧交错带也因此随之南移。气候转暖 时,汉族政权开始采取强势态度,向北方长城沿线大量移民屯田,使得农牧交错 带北进。 因此根本上,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运行,左右着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 方式,同时又有力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类 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气候因素。
2 空间分布
2空间分布
2.1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基于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
利用GIS技术,首先对气候因子面域化,即根据研究区内每个观测点气候数据,建立观 测数据的点状数据库;然后对点状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空间趋势面栅格图形数据。 在此基础上,应用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功能,获得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年代 公元前5世纪——前2世纪中叶
朝代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
公元前2世纪中叶——公元1世纪初 西汉初至东汉初
1世纪初——3世纪初
东汉初至东汉末
3世纪初——4世纪 4世纪末——6世纪末 6世纪末——9世纪初 9世纪初——10世纪中叶 10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 14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17世纪——20世纪初
2.2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基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在人类不断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
的。
1994年吴传钧等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作为划分农牧交错带的标准,提 出在降水量300~600 mm范围内,耕地、草地、林地的面积比例为1:0.5:1.5的区域 为农牧交错带。
1958年,周立三、吴传钧等将“农牧过渡地带”正式定义为“农牧交错带”,认为中 国存在着东西方向过渡的农牧交错带,从而在赵松乔认识的基础上,将农牧交错带的认识 由北方延伸到西南地带。
1999年王静爱认为农牧交错带为我国北方东部农业区与北方西部干旱农牧业区的生态过
渡带,即年平均降水量大致250 mm-500 mm范围内的半干旱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