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脑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死
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脑梗死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一种 又名缺血性脑卒中,以50-60岁多见 。
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 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
临床症状以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 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 ,脑脊液可有蛋白增高。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约占脑梗死的90% 高血压是公认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液高脂质 、吸烟 、糖尿病 、凝血机制异常等引起血流缓慢, 血栓形成 脑血管炎 脑动脉瘤、AVM 、房颤等心脏疾病形成血栓脱落 颅脑手术 、插入导管和穿刺导致血管损伤;脑血管发育不良
脑血管本身疾病>心脏病>血液病和其他病
0 脑实质低密度影及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脑灰质密度轻度降低,局部脑组织肿胀, 4 表现为局部脑组织脑沟变浅 、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脑组织表面光整。
CT
早期表现(24小时内) 12h
0
12h ,脑细胞坏死 。血脑屏障开始破坏 ,此时1/2的
5
患者局部显示低密度灶
CT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1
最后与CSF相等。
0 2
脑萎缩。
MRI
MR
最早的表现(细胞肿胀) 血管流空信号消失 灰质肿胀 DWI及T2WI信号增高
> 24h: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3~5d: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
慢性期:软化灶形成 、脑萎缩
可用于区别新旧梗死灶:
DWI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
急性期:细胞器肿胀,出现血管源性水肿, DWI呈明显高信号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原理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原理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原理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指在CT或颅脑血管造影中观察到大脑
中动脉血管高密度的表现。

其原理主要是基于CT成像的灰度
差异。

CT扫描使用X射线对身体进行断层扫描,从而获得不同组织
的密度信息。

当血管内充满了造影剂时,造影剂的密度会增加,使得血管在CT图像中呈现高密度,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

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情况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动脉钙化:动脉血管壁发生钙化,增加了血管的密度。

2.动脉狭窄或闭塞: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速度增加,造成
造影剂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延长,从而使得血管在CT图像中
呈现高密度。

3.动脉瘤:动脉瘤是血管壁薄弱部分扩张形成的,其中充满了
血液,因此在CT图像中呈现高密度。

4.血管异常:某些血管异常,如动静脉畸形等,血管内的混合
流血流速度变化也可能导致血管高密度征。

总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原理是基于CT成像的密度差异,可以通过观察CT图像来发现和评估血管异常。

需要进一步的
临床评估来确定病因。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脑梗死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脑梗死

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

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

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大多数危险因素都是可控的。

本病具体的病因及其作用机制如下所述。

血管壁本身的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500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

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

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

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

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血液成分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5-10-10T14:23:29.1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作者:宋光毕郭静清陈国宁王博艳李正宇[导读]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CT MR室云南曲靖脑血栓在脑血管疾病中是致残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严重的患者对身心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

宋光毕郭静清陈国宁王博艳李正宇(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CT MR室云南曲靖 655800)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病例74例,观察责任血管中动脉在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率,并与中动脉供血区DWI序列上病变的部位、范围进行对比。

结果:7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期期脑梗塞患者中,DWI序列上高信号病变长径或长径之和≥3cm的病例48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的37例(77%),未显示的11例(占23%);DWI序列基底节区高信号病变≤3cm的病例10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DWI序列额叶、和(或)顶叶单个病变数≤1.5cm,或≤2个病变,且二者之和≤3.0cm为高信号的病例15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1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但DWI序列上未显示高信号病,间隔6天后复查,DWI序列上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塞,同时FLAIR序列上显示高信号血管征。

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显示率与DWI序列病变的显示相关性较高,甚至提前于DWI序列上病灶的显示,对大面积超急性期脑梗塞有预警价值。

【关键词】 MCA;急性脑梗死;高信号血管征;FLAIR成像;磁共振成像。

常规CT扫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常规CT扫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临床和实验 医学杂志
21 0 1年 8月 第 1 0卷 第1 6期
・1 7 ・ 25
常规 C T扫描 对 急性 脑 梗 死 的诊 断 价值
符之 刚( 昌市人 民 医院放 射科 文 海南 文昌 5 10 ) 730
采 用螺旋 c T对 20例急性脑梗 死病人进行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 常规 c T扫描对急性脑梗 死的诊 断价值 。方法
气 管肺 炎 2 9例 (4 5 ) 1.% 。 12 起病诱 因 .
从C T检查 结 果看 ,0 20例 急性 脑 梗 死 患者 中大 脑
10例 患者 无 明显 诱 因发 病 , 中 18 中动脉 区改变 6 6 其 0 8例 , 脑 前 动 脉 区 改变 3 大 2例 , 限性 局
例患 者在安 静状 态 中发 病 ,2例在 生 活 工作 中发 病 ;0 低 密度 区改变 4 4 1 7例 , 状 核境 界 不清 2 例 , 豆 l 以大 脑 基 例头 部外伤史 ,0例 在情 绪 激 动 时发病 , 多 患 者 患病 底节 区为 脑梗 死 的好 发 部 位 。原 因可 能 为基 底 节 区主 4 许
3 ]

意识状 态 : 识清楚 17例 , 睡 5 意 2 嗜 6例 , 昏迷 、 浅 昏迷 1 7 例 ; 伴 随症 状 : 有 患 者 发 病 时都 出现 头 痛 、 晕 症 ② 所 头
而患者 的年 龄 , 有高 血压 、 素 糖尿病 , 是 引起 患 都
0 9例 , 状, 并伴 有手 足麻木及 不 同程度 偏瘫 , 中头晕头 痛 17 者脑梗 死 的重 要 因素 。本 组 20例 患 者 共 死亡 l 其 9 例; 喷射 状 呕 吐 5 8例 ; 体 抽 搐 2 例 ; 肢 1 言语 欠 清 、 语 年龄最 大 7 失 3岁 , 小 4 最 4岁 , 因为 脑水 肿并发 脑疝 、 死 肺 12例 ; 0 手足麻木 3 6例 , 偏瘫 17例 。 8 部 感染 、 尿 病 酸 中毒 。此 外 , 死 灶 越 大 , 死 率 越 糖 梗 病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颅脑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10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

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对照组采用CT的诊断方法。

对比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经过核磁共振和颅脑CT诊断后,通过临床诊断核实,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6.15%,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61.54%,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磁共振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优于颅脑CT诊断,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核磁共振;CT;诊断价值脑梗死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主要是持续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痉挛引起的脑血管病,发病原因与高龄、高血压、长年吸烟、高血糖、高血脂及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1]。

脑梗死发病率高、发病急、病情变化大、进展迅速,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占有较高发病率,目前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控制高血压、调整血糖、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来预防脑梗死;也可通过改善微循环,抑制自由基生成、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原等手段进行治疗;对于急性期及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也可以采用介入手术及溶栓治疗。

早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及定位尤为重要,本次研究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确认患者未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重症肾功能疾病、肝功能障碍以及大面积脑梗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

观察组中男29例,女23例,患者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1.9±9.6)岁。

对照组中男27例,女25例,患者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0.8±9.4)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死治疗分析论文

脑梗死治疗分析论文

脑梗死治疗分析论文1诊断对于该病的诊断,由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特点,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诊断依据。

目前更为突出的是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完善、发展,使早期、超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1.1CT目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颅CT平扫检查是常规影像检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发现脑出血的存在,进行第一步最重要的鉴别诊断。

先进的CT设备可在卒中发生数小时内提供诊断信息,最常见的CT改变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时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其他的早期缺血改变包括豆状核密度下降、岛带消失、半侧脑沟消失和半侧脑实质密度下降,后两种CT异常提示了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及进行溶栓治疗的危险性增加[1~3]。

近年,随着螺旋CT的发展,CT 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1.1.1CT血管成像(CTA)CTA为通过静注碘化造影剂后,经螺旋CT扫描进行血管重建成像,其成像质量正在接近常规血管造影。

这项技术可以检测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形态,还可以可靠地检测颅内血管狭窄、栓子和中等大小或一些更大的动脉瘤。

因可较直观地看到脑的血液循环情况,故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1.2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团注碘对比剂显示毛细血管内对比剂通过时引起的脑组织密度变化状态。

在急性脑缺血早期,特别是发病2~4h的超早期,常规CT平扫改变轻微或无异常改变,一旦出现低密度病灶,就被认为是缺血性梗死形成,代表形态结构的破坏。

而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灌注异常区,对估计侧支循环和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4,5]。

近年来,多层CT灌注成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可快速、准确、无创和三维地评价脑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4]。

1.2核磁共振(MR)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在采用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上,早期在6h后就可出现异常,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

更为早期的诊断方法为弥散加权像(DWI)和灌注成像(PWI),可以自症状出现数分钟发现异常,最多在发病后1h左右即可出现。

大面积脑梗死103例早期CT诊断价值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103例早期CT诊断价值分析

【 参考文献】
【】 l薛新 萍 , 会 萍 . 张 高压 氧 治 疗冠 脉 搭桥 术 后 1 时 大 面积脑 梗 死伴 胸 腔 7小
3( : 5 — 5 . 4) 1 2 1 3
[O 金 玫 军 . 伤 性 大 面 积 脑 梗 死 的 c 1] 外 T诊 断 [I中 国 医 药 导 报 ,0 5 2 J. 20 ,
脑梗 死患 者 的主要 C T影像 特 点为 : 者出现脑 动脉 的高 患 密度影 , 表现为被 栓塞部 位动脉 密度较其 他未 栓塞 的动脉密 可 度高 1 6 1 。此情 况一般 多见于大脑 中动脉 区, 在脑梗死发生后 0 .h 5 C T即可 出现此影像 特点 l8 71 _。此外 , 者还会 出现脑 实质 密度 患
原 则 是 掌握 好麻 醉深 度 , 要 防止 血压 和心 率 较 高 又 要 防止 既
无 统计 学 意义 , 充分 说 明全 麻 复合 硬膜 外 阻滞 麻 醉 的效 果 较 好 , 高血 压 开 腹 手 术 患者 循 环 系 统 的影 响较 小 , 得 在 临 对 值
( 1 :l2 2 ) l.
活动 性 出血 一例 lI 与 神经疾 病 杂志 ,0 0 1 4) 4 —4 . J脑 . 2 1 ,6( :12 15
( 收稿 日期 :2 1一 80 ) 0 I0— 1
( 接第 1 4页 ) 上 4
[】 承英 , 敏 . 2冯 付 对便秘患者 的护理援 助 [. J 实用医技杂志 ,051 1) 28 . J 20 , 2(6 : 2 1 [ 赵 智侠 . 3 】 脑 血 患 者 便 秘 的 护 理 体 会 『l J 内蒙 古 中 医药 ,0 02 1 1 2 1 ,9( 5)
( 2) 9 0 9 1 1 : 1— 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医学2010年5月第31卷第13期 ・1887・ 
CT诊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 

余麒麟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汀西鹰潭335000) 
[摘要] 口的:通过CT动态观察一侧大恼中动脉高密度征与早期脑梗死关系,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 
法:对200例脑梗死患者CT资料吲顾分析,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3例,均于发病后6 h内行CT扫描及24—36 h后 
CT复查。结果:出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复杏CT后,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程度不同的大片状低密度灶。结论: 

侧脑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是早期脑梗死有用的征象。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梗死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通常急性起病,但早期CT检查难 以发现缺血性脑实质病灶,检查目的往往是排除脑出血、颅内 肿瘤等类似脑梗死的疾病。本文收集急诊CT扫描见一侧大 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并于24~36 h脑CT复查,均示大脑中动 脉供血区不同的片状低密度区的病例13例。从而探讨CT扫 描中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早期诊断脑梗死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同顾分析从2007年3月一2010年2月 期间我院200例脑梗死患者CT资料,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 高密度征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29~7l岁, 平均61岁。临床表现:头痛、头昏及意识障碍以及肢体偏瘫, 4例高血压,1例糖尿病,1例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术后。 1.2方法:13例患者,急诊及复查时均采用螺旋CT常规扫 描,未做增强。层厚5~10 mm,层距5—10 mm。其中9例为 CT资料回顾分析,4例为在实际工作【f】发现有一侧大脑中动 脉高密度征后,结合临床,指导于24—36 h CT复查。 2结果 影像表现:急诊CT扫描,为鞍上池层面沿额颞叶交界处 一侧的大脑中动脉走行区,从鞍旁向外走行的长条状或分节 状,长短不一、走行僵直的高密度影,缺乏大月丙中动脉自然柔 软的形状。右侧7例,左侧6例。此时均未见脑组织的实质 性改变。24—36 h CT复查,均提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小不 同的片状低密度区,为典型的恼梗死影像表现。一侧大脑中 动脉高密度征在随后第一次的CT复杏中,仍有4例存在大脑 中动脉高密度征像,并没有全部消失。 3讨论 脑梗死是网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或完 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 种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急性脑 梗死在发病早期往往缺乏明 的CT表现,通常要在发病24 —36 h才能显示清楚,而临床已有神经或(和)肢体症状。一 般认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代表血管内由血栓或栓塞 
引起的凝血块 ,CT扫描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有 
文献报道 在发病后30 min即可显示,被认为是几乎与脑梗 
死发病同时出现的征象。 
应注意鉴别的是,CT资料回顾中,有4例大脑中动脉由 
于脑池的衬托而呈现双侧稍高密度征,随后CT复查时,并未 
出现脑梗死征象。对比分析,见其双侧同时出现,形状自然柔 
和;因其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当,所以CT值不是主要的鉴别 
方向。而在而一侧脑动脉高密度征往往表现出一侧的或长或 
短、但走行僵直的高密度影,CT值可能会比正常的大脑中动 
脉高一些,进一步结合临床若对侧出现偏瘫往往提示有脑梗 
死。 
综上所述,对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患者,若CT出现一侧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笔者认为是大脑中动脉梗死的超早期 
征象,对脑梗死早期诊断,避免缺血脑细胞受到进一步损害和 
为缺损脑功能更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治疗意义重大。 

4参考文献 
[1] Schuierer G,Huk W.The unilateral hyperdense middle oer- 
ebral artery:an early CT sign of embolism or thrombosis[J].Nru— 
roradiol,1988,30(1):120. 
[2]蒋国忠,周仪.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早 
期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4,2(2):12 


16. 
[3] 王缉胜,何健,覃广清,等.脑梗死的CT诊断(附360 
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1,23(1):28. 
[4]郭云宏,石凤芹,秦风香,等.急性脑梗死28例CT诊断 
[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527. 
[5]王春梅,杨桦.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J].河北医 
药,2003,25(4):282. 
[6] 邵永良,韩振明,王金林,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意义 
初探[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3):1671. 
[收稿日期:2010—03—16编校:杨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