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的发展史

浅谈陶瓷的发展史
浅谈陶瓷的发展史

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1.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资料。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1.1木桥桥梁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公元前13世纪,但均不详细。《水经注》记有春秋时晋国公平年间(公元前556~前532年)曾在汾水上建木梁木柱桥。秦代(公元前221~前200年)建都咸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时所修建的渭河桥、灞河桥等,在《水经注》、《三辅黄图》中都有确凿记载。这些桥屡毁屡建,多采用木梁木柱或木梁石柱桥式,当桥的跨度大于木材长度时,曾使用悬臂梁式桥及拱桥。按南北朝宋代《沙州记》记载,在安西到吐鲁番之间,羌人曾修建单跨悬臂梁桥,称为“河厉”。其法是“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如是多跨桥,则是在各桥墩上用大木纵横相叠,各向跨中伸出,再在伸出端之间用纵梁相连;为保持稳定,一般需在桥墩台纵横大木之上修建楼阁,用其重量压住悬臂的固端,如始建于南宋理宗宝六年(1258年)的湖南醴陵渌江桥。 在拱式木桥中,宋代虹桥构造奇特。据《渑水燕谈录》等书,知其始建于宋明道中(1032~1033年)。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见彩图[《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虹桥,一种构造奇特的木拱桥])。其承重结构实际由两套多铰木拱各若干片相间排列,配以横木,以篾索扎成。其中一套多铰木拱拱骨包括长木3根,作梯形布置;另套木拱拱骨包括长木2根,短木2根,作尖拱状布置。各木以端头彼此抵紧,形成铰接;一套拱骨的铰,恰好是在另一套拱骨长木中点之上;用蔑索将两套木拱夹着横木扎紧,于是,两套木拱就形成了稳定的超静定结构(图5 [虹桥和梅]" class=image>[桥的承重结构比较])。根据画面,估计此桥实际跨度大约18.5米,桥上大车荷载约3吨。北宋之后,这一桥式传至浙江和福建等地。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浙江云和梅木拱桥(图4 [浙江云和梅桥结构(长度]桥结构(长度" class=image>[单位:cm)])跨度为33.4米,至今仍保持原貌;其两套木拱的布置和宋代虹桥稍有不同(图5 [虹桥和梅桥]桥" class=image>[的承重结构比较]),宋代虹桥的横木是搁在两套木拱之间,而梅桥横木是置在每套木拱的铰接点处。 1.2石桥在河南新野安乐寨村1957年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图6[东汉画像砖]),刻有石拱桥图形,桥上有车马,桥下有两叶扁舟,证明当时已经修造跨河石拱桥。在《水经注》水条,对晋太康三年(282年)所建成的旅人桥有这样的描述:“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成净跨37.02米、历1300多年而无恙的赵州桥。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位于今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共11孔,跨度11.4~13.5米,桥栏上配有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狮485个;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为世所罕见。北京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玉带桥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者的拱洞随桥面缓和的上下坡从桥中向两端逐渐收小;后者则以两端有反弯曲线的玉石穹背高出绿丛。这两座桥都以同环境协调,使湖山增辉见称。在长江以南,从唐代以来曾修建不少以弧形板石及横向长条锁石结成拱圈的石拱桥,以及巨形石梁桥。弧板石拱桥自重较轻,对地基承压强度要求较低,能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拱圈内的板石和锁石在榫槽相接处能发生小量相对转动以适应基础沉降和温度变化;此外,拱上夯实的灰土能在拱圈变形时发生被动压力,提高拱的承载能力。福建长汀水东桥(南宋

汽车发展史论文

汽车发展史论文

————————————————————————————————作者:————————————————————————————————日期:

汽车发展史论文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级 2014级 学号 20145044036 姓名王慧 论文题目汽车发展史论文

汽车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驶过了100多年风雨路程。从卡尔·本茨造出第一辆三轮汽车到现在的100多年间,汽车发展速度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这段历史,品味其中的辛酸与喜悦,体会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与梦想…… 汽车发展史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总的说来,可分为蒸汽机发明前、蒸汽汽车问世、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三个阶段。 蒸汽机发明前人类最初的劳动完全由人本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如果说有的话,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使用的也是“人体”这台发动机。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蒸汽汽车问世1705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作功而是靠机械来作功的实用化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即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便车海钮互)眸拉开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序幕。1769年,法国人N.J.古诺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到了1804年,托威迪克设计并制造出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车还拉着10吨重的货物行驶了15.7公里。1831年,美国的哥德史沃奇·勒将一辆蒸汽汽车投人运营,相距巧公里的格斯特夏和切罗腾哈姆之间便出现了有规律的运输服务,这辆运输车走完全程约需45分钟。此

我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

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陶瓷在中国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中国会计发展史(汉朝以前)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的发展萌芽时期 [一] (汉朝以前) 会计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过着采摘游猎生活,物质条件严重不足,使得在那个时期不会有会计的出现。 至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形成,剩余产品出现,会计才渐渐产生发展起来。初期的会计,仅从事简单的统计核算和分配工作,故我们称其为“大会计”,这就是会计最早的雏形。这可以从当时遗留下的一些历史文物里得到考证:1、刻石记事:通过石板或者石质墙壁,人类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获取猎物、采摘野果的多少,并记录出参加的人员,使用的工具以及食物的分配情况; 2、结绳记事:通过打绳结的方式,用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件,并进行核算,这种记录方式在现在的云南佤族地区依然有所保留。 一、西周时期:随着原始社会的渐渐没落,生产力水平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步入第二个时期--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前期,由于人类思维方式落后,物质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所以会计依旧沿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大会计”的工作方式,直到我国的西周时期,会计的发展才有真正的进步:1、第一次给这项工作进行命名,在西周的《周礼`天官》一书中曾经记载:“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这份工作称之为“会计”;2、在西周的宫廷之中,第一次设置了专

门的官吏管理会计工作,其称之为“司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月季岁会”--每月进行核算、统计,每年进行汇总核对。 二、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会计的发展也就受到一定影响,春秋战国到秦代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录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产生了“三柱结算法”。它是根据“收入”、“支出”、“结存”这三大结算要素而得名。它以“收入-支出=结余”的关系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方法。“三柱结算法”在秦汉时期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出现了影响会计发展的新契机,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国内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便于了经济的交流,更有利了会计工作的进行,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机会,没有把货币的统一利用到会计记账上,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的一个遗憾。 三、汉朝时期:秦以后,我国封建王朝进入到第一个兴盛时期,这就是我们的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兴国政策加之以后的光武中兴使汉朝经济文化达到了历史上一次飞跃,尽管会计的记账方式和管理方法没有什么可以称颂的飞跃,但在计算方式上,汉朝却有着显著地进步:汉朝除了继续沿用发展了以前出现的筹算,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十珠算法,其就是利用大家儿时用过的学习数数的十珠计数器进行数学运算,这其实就是现代算盘的早期雏形。所以,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认为东汉、南北朝时期产生算盘。

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史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现状 1、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处于落后时期,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和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桥梁相继建成,标志着我国的公路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近几年建成的特大桥梁,不少在世界桥梁科技进步中具有显著地位。诸如正在建设的重庆朝天门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钢拱桥,并创造了该类型桥梁十余项世界第一;苏通大桥以主跨1088m 为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同时成为世界上连续长度最大的双塔斜拉桥;刚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万县长江大桥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混凝土拱桥;此外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香港青马大桥,其跨度分别在悬索桥中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南京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荆沙长江大桥、鄂黄长江大桥、大佛寺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等特大桥的跨度名列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世界前十位。一座座桥,实现了天堑的跨越,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美化了秀美山川,为我国疆域的沟通和经济的腾飞起着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桥梁工程面临的问题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量大幅度增长,行车密度及车辆载重越来越大,而现有道路中部分桥梁或由于当初设计标准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通发展,荷载标准或桥上、桥下的净空不能满足新交通的需要,或结构陈旧老化、到它原有设计能力而危及运行的,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目前公路桥梁运营养护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交通量越来越大,旧桥的承载能力很多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荷载等级要求。 (2)桥梁耐久性问题 由于设计考虑欠周,钢筋腐蚀、冻融损坏、碱集料反应和化学物质侵袭、环境影响等,使得结构的承载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尤其是,当混凝土保护层剥露、钢筋腐蚀后,其有效截面积会不断减小,就使得结构的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并不可恢复,严重时还会出现钢筋断裂。当结构的剩余承载能力低于作用荷载时,桥梁结构就有可能发生破坏。因此,由钢筋腐蚀病害而引起的桥梁耐久性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灾害性问题。 (3)疲劳问题 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往往含有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微裂纹和微孔洞)会成核,发展及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疲劳损伤是钢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有不少因疲劳断裂引起桥梁垮塌的案例。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4)桥梁的超载 桥梁的超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路段十分突出,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早期修建的老桥超龄、超负载运营;另一种情况是违规超载车辆的存在。前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规范的变化和交通量的增加及重载车辆的发展所致,这种

[论文]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汽车发展史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 第二期:邓小平为轿车合资开绿灯 1978年,中国终于开始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灾难。当时,轿车生产依然被抑制,全国轿车加上越野车年产量不过5000辆,不足国外一家大公司一天的产量。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汽车工业的发展逐步提上日程。随着对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和“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批判而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随着闭关锁国向逐步开放的变化启步,闭门造车多年的中国汽车业,开始了“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对外交往,吃惊地发现了与全球汽车业在观念、管理、技术、产品方面的巨大差距。中国汽车业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一直走在前面,无论对外开放还是体制改革有颇多“开创先河”之举。 1978年,一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工厂管理的一套人马,用半年时间对日本11个汽车厂逐一进行对口学习考察,第一次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回国后在全厂和全行业进行推广。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亲自率领代表团来华。访问了在十堰的二汽。在双方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项目时,他用了“joint venture”这个词,建议中国最好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邓小平在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批上了“合资经

营可以办”。这就是中国“合资企业”的由来。这个批示,一下子冲开当时禁锢着中国人的思想禁区。中国汽车业30年改革开放由此翻开了第一页。 同年,上海方面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改造上海轿车厂,年产15万辆,大部分出口赚汇。”但是在与全世界汽车厂商进行广泛接触,期望合作后,都遭到谢绝。只有大众愿意尝试。尤其在哈恩博士担任大众董事长后,合资谈判有了积极推进。 1982年,为了协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作为产业部门一次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有行业管理职能的经济实体——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饶斌董事长,李刚任总经理。为解决中国汽车“缺重少轻,轿车是空白”的畸形产品结构,中汽公司在启动重型车、轻型车、发动机的大布局之后,轿车生产的尝试提上了日程。 中汽公司关于引进轿车项目报告最后送到了邓小平的手里,1982年6月,邓小平在中汽的报告上批示:“轿车可以合资”。邓小平以他政治家特有的高瞻远瞩,为中国轿车生产开了绿灯。从当时国内对轿车生产的认识和冷漠看,他的思想超越了20年。并逐步形成支柱产业。 1984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汽车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写进决议。 第三期:首批合资企业三种命运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8065839.html,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作者:司忠辉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8期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而在中国,陶瓷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陶瓷艺术也一直是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历经千年,仍盛而不衰。本文将从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现当代陶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浅谈中国 的陶瓷艺术。 一、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历程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活动。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那便是黑陶艺术。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尽管在商代制陶工艺没有明显进步,艺术性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战国到东汉,逐渐的走向成熟,出现了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而且它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同时,在秦汉时期,制陶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朝时的陶俑造型逼真,深刻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彩陶方面,汉代彩陶一改奔放热烈的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艺术表现力强。 到了隋唐时期,经济的高度发达,民族的大一统使得唐朝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空前繁荣。而在陶瓷艺术中,最能代表这种盛唐气息的便是唐三彩。它多用于陪葬,作为一种冥器,它的实用性远不如当时的青瓷、白瓷。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的白瓷,到隋朝时,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至唐朝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原始计量单式簿记复式簿记 1.古代会计阶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 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 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 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 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 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 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 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 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 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 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写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 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 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 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 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 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 -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 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 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 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 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 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

浅谈我国桥梁的发展史

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课程名称学科专题讲座 研究生姓名 **** 学号 *********** 开课时 **** 至 **** 学年第 *** 学期考试成绩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 年月日

说明 一、研究生课程论文必须与本封面一起装订。阅卷教师务必用红笔批阅,并在本封面规定位置打分、写完评语后连同成绩登记表(一式两份)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各学院研究生秘书在第二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将成绩登记表交研究生学院。论文由开课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保管。 二、该封面请用A4纸双面打印,将此说明打印于封面背面。

浅谈我国桥梁的发展史 ********** 摘要:桥梁是交通运输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基数不断增加,交通压力逐渐加大,桥梁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相信在当下和未来的世界交通上桥梁仍会起到主导作用。介绍了我国桥梁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历史著名桥梁的相关情况,说明了我国古代桥梁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了现在的桥梁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必须正视的问题,以促进我国桥梁的发展。 关键字:桥梁;发展史 0 引言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幅员辽阔,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1桥梁的发展史 1.1 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据史料记载,我国周朝时期已建有梁桥和浮桥。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m左右。 1.2 初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这是古代桥梁的初步发展阶段。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三桥包括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在东汉时期,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论文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专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 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指导教师: 杨文涛职称:教师 学生名称: 樊振学号:1402020105 专业: 汽车运用技术 院 (系): 机电工程学院 答辩日期: 2017年5月1日

摘要 以常见的汽车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阐述了国内外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先进汽车检测前沿技术,如:虚拟仪器检测技术、基于GPS技术的车辆检测、汽车四轮定位检测技术。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应该在汽车检测制度化和标准化、检测设备管理网络化、检测设备智能化、更新检测方法、检测人员专业化等方面作进一步发展。 汽车从发明到今天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在现代社会,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在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带来大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汽车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另一方面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恢复其技术状况。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就是在汽车使用、维护和修理中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测试和检验的一门技术。 关键词:汽车检测,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Common vehicle testing equipment and testing technolog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uto detection technology, introduces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dvanced car detec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such as virtual instrument based on four wheel positioning technology of GPS vehicle detection, vehicle detec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existing in China's auto detection technology, pointed out that the automobil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testing technology in China to catch up with the world advanced level, should mak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 detection system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esting equipment, network management, intelligent detection equipment, update detection method and detection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Automobiles have been invente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now. In modern society, automobil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people's work and life. While benefiting people, automobiles also br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air pollution, noise and traffic safety. The car itself is a complex system, with the increase of mileage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use of time, the technical situation will continue to deteriorate.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develop high-performance vehicle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help of maintenance and repair, to restore its technical situation.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test of automobile is a technique to test and test the technical condition of the automobile in the use, maintenance and repair of the automobile.

中国陶器发展历史历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原始陶器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马家窑文化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①人物纹,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龙山文化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1000℃左右。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温度. 可以见到的是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鬲、鬶、等。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它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800—1100℃。器型有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问世有篮纹、绳纹、划纹、弦纹、篦纹、锥刺纹等。彩陶数量下降,以黑陶彩绘为主,红色较少用,图案对称规整。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有泥质、加砂陶,早期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红陶。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论文资料中国会计发展史[1].doc

论文资料中国会计发展史 提纲: 一、介绍我国会计的发展简史,有其发展过程。具体发展而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 二、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我国的会计史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某些不尽人意之处。进行展望提出完善的建议。 三、研究会计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了解会计的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了我国与国外的会计交流和发展,传承会计历史文化。 正文 会计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会计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的历史规律。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研究会计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史;问题;展望;意义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重要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考察与研究这一课程,对任何一个重要会计事件的认识,都必须进行历史的回顾、思索、分析与论证。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的研究却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因而,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会计专业教育与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后,系统地学习会计史,研究会计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十分必要,既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会计史略 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记数”、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会计的萌芽已经产生)。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

我国道路与桥梁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

道路桥梁工程概论论文 ——我国道路与桥梁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 姓名:宿凌飞 班级:2011级房建5班 学号:201110703059 任课教师:汪杰

我国道路与桥梁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的发展,公路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可以说是我国公路桥梁的建设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生产要素之间的快速交换是保障和维护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交通运输规模的大小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标识之一,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经济的发展。道路与桥梁的发展又占交通运输发展的很大部分,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我国道路与桥梁发展现状及展望。 关键字:基础设施道路桥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正文: 交通运输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为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提供基本条件。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我国道路发展现状 由于之前200年中国经济科技相对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落后以及战争的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时间非常短,造成了中国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据统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8.07万公里,且缺桥少涵,路况极差。全国有1/3的县不通公路,整个西藏的公路交通还是一片空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由于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被重视,导致了对基础交通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交通发展长期滞后。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同时期公路交通设施在快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偏低,且由于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的历史欠账太大,城市出入口和交通干线严重堵塞,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运输效率低下,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政府开始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修建,交通运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表现在公路交通方面。进入21世纪后,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自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后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一路突飞猛进。进入2000年之后,国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经济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高速公路等国民基础设施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投资。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中国西部相对于东部沿海的落后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开始大力兴建,交通网络的形成加快了各省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十一五”规划期间,房地产行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全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重点建设的“五射两纵七横”14条线路中,已建和在建路段达到95%以上。从1988年的100公里一路飙升至2012年的9.62万公里,中国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

汽车论文__汽车百年发展史

汽车百年发展史 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几千年历史,而在这厚重的历史中积淀着人类先祖们的辛劳和智慧,同时留给了后人无尽的知识和财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我们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铁犁牛耕到机械收割,人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工具,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更是不断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加速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当今社会,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系统,节省了往返时间,方便了人们的联系,增加了企业效率,带来人们历史性的变革。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间接性的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因此城市立交桥,地铁,不断外扩的环城路等等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之民工潮的涌动,城市中的人口不断持续上升,熙熙攘攘的人群加剧着城市生活的节奏。公交,地铁~总是人满为患。当然汽车是很多普通人打拼的梦想。大街上,各种品牌型号排量的五颜六色的汽车,成为城市中流动的风景线。于是都市中有着那么一个群体,他们如此如醉的关注着喜欢着汽车,对各种汽车参数,配件,性能指数等了如指掌,对汽车企业文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还不能拥有自己的座驾,但仍然在关注着。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可以说,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方便了人们,更带给人们无尽的乐趣。在经过汽车概论选修课的学习后,对于汽车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读史使人明智”,车轮转动着汽车百年的发展史,车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点点滴滴。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五大汽车强国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望汽车的发展历史,体会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与梦想…… 首先有必要要谈谈汽车的远祖。远在在原始社会,人们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工具,将圆木置于重物的下面,然后拖着走,重物即可由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这被称作为早期的木轮运输。后来人们发现用直径大的木轮运输速度较快,于是木轮的直径越来越大,逐渐演变为带轴的轮子,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车轮雏形。车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首先发明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车辆,也是在我们祖先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开拓下,最早驶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黄帝造车之说,故黄帝又号称轩辕氏。轩是古代一种有围棚的车,辕是车的基本构件。所以可以认为车辆应当是黄帝首先发明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留下了各个朝代车的更替演变史。 十六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了"文艺复兴"的前夜,欧洲的马车制造商风起云涌,马车的制造技术有了相当的提高。中世纪的欧洲,大量地发展了双轴四轮马车,这种马车安置有转向盘。车身方面,出现了活动车门和封闭式结构,并且在车身和车轴之间,实现了弹簧连接,使乘坐之人感觉极为舒适 当然上面这些还不能称作汽车,真正的解决了车的动力问题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汽车。 于是,工业革命带来动力的革新,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大幅度地增长,要求用于交通运输的工具也要有相应的发展。 世界汽车的发展历史大约经历了110年,19世纪末期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