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2课时《图形旋转的性质》(教师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旋转的性质》学案

一、学习目标1.旋转的基本性质;

2.利用旋转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知识回顾1.旋转的定义:

在同一个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2.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旋转角是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

三、新知讲解1.旋转的性质

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所以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作图

图形在旋转作图时,部分与整体是同步的,在旋转作图时,关键是作出图形上的关键点旋转后的对应

点。

(1)旋转作图的依据:旋转图形的旋转角都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旋转作图的一般步骤:

①分析题目要求,找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

②分析所要旋转的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键点。

③按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角度,通过截取线段的方法,旋转各关键点,作出各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顺次连接所得到的各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四、典例探究扫一扫,有惊喜哦!

1.根据旋转的性质找相等的线段或角

【例1】如图,若把△ABC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就得到△ADE,那么AB=______,BC=______,∠CAB=______,

∠B=_______.

总结:

1. 旋转的特征: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所以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 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练1如图,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AOB绕点O旋转180°,可以与△____重合,这说明△AOB≌△_____.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是AO与_____,OB与_____,BA与____;对应角是∠AOB与_______,∠OBA与________,∠BAO与________.

2.根据旋转的性质求角的度数

【例2】(2015?天津)如图,已知?ABCD中,AE⊥BC于点E,以点B为中心,取旋转角等于∠ABC,把△BAE顺时针旋转,得到△BA′E′,连接DA′.若∠ADC=60°,∠ADA′=50°,则∠DA′E′的大小为()

A.130° B.150° C.160° D.170°

总结:

1.当图形中出现图形旋转时,要利用旋转的性质解题.

2.注意:

(1)旋转前后图形全等,所以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角都相等;

(3)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练2(2010春?姜堰市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BC和△AEF中,∠B=∠E,AB=AE,BC=EF,∠EAB=25°,∠F=57°.

(1)请说明∠EAB=∠FAC的理由;

(2)△ABC可以经过图形的变换得到△AEF,请你描述这个变换;

(3)求∠AMB的度数.

3.已知一个图形和旋转中心,画旋转图形

【例3】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每个小方格的顶点叫格点).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A′B′C′.

总结:旋转作图的基本步骤:

(1)根据题意,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

(2)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

(3)连接各关键点与旋转中心,按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将它们旋转,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并标

上相应的字母;

(4)按原图形依次连接这些对应点,得到旋转后的图形。

练3如图是由若干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请在图中作出将“蘑菇”ABCDE绕A点逆时针

旋转90°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的图形(其中C、D为所在小正方形边的中点).

五、课后小测一、选择题

1.(2011秋?射洪县校级期末)下列关于图形旋转的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应线段相等 B.对应角相等

C.图形的大小与形状不变 D.旋转中心平移了一定距离

2.(2014秋?夏津县校级期末)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的中点,以点D为旋转中心,把

△ABC顺时针旋转60°后所成的图形应是图中的()

A. B. C. D.

3.(2014?雅安)如图,ABCD为正方形,O为对角线AC、BD的交点,则△COD绕点O经过下列哪种旋

转可以得到△DOA()

A.顺时针旋转90° B.顺时针旋转45°

C.逆时针旋转90° D.逆时针旋转45°

4.(2014?盘锦)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在CB的延长线上,连结AE,将△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F,点E落在DC上的点F处,AF的延长线交BC延长线于点G.若AB=3,AE=13,则CG的长是()

A.1.5 B.1.6 C.1.8 D.2

5.(2015?香坊区一模)如图,△ABC为钝角三角形,将△ABC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20°得到△AB′C′,连接BB′,若AC′∥BB′,则∠CAB′的度数为()

A.45° B.60° C.70° D.90°

6.(2015?和平区二模)如图,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的点,CD上的点,BE=CF,连接AE,BF,将△ABE绕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BCF,则旋转角是()

A.30° B.45° C.60° D.90°

7.(2015?道里区一模)如图,将正方形纸片ABCD绕着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得到正方形AB′

C′D′,若AB=23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6cm2 B.(12﹣63)cm2 C.33cm2 D.43cm2

8.(2015?哈尔滨)如图,在Rt△ABC中,∠BAC=90°,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AB′C′(点B的对应点是点B′,点C的对应点是点C′),连接CC′.若∠CC′B′=32°,则∠B 的大小是()

A.32° B.64° C.77° D.87°

二、填空题

9.(2014秋?乌海期末)如图,下面的图案由三个叶片组成,绕点O旋转120°后可以和自身重合,若每个叶片的面积为4cm2,∠AOB为12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cm2.

10.(2014秋?盈江县校级期中)如图,若把△ABC绕A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就得到△ADE,请写出图中所有的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对应角是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1.(2012?仁寿县校级模拟)如图将△ABC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4单位得到△A′B′O′,再绕O′点

按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O″,若A的坐标为(﹣2,3),B点坐标为(﹣3,

0).

①在图中画△A′B′O′和△A″B″O″;

②直接写出A′和A″点的坐标;

③△ABO的顶点A在变换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为多少?

12.(2009秋?宜城市期末)在正方形ABCD中,点E在BC上,点F在AB上,∠FDE=45°,△DE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后成△DGA,如下图所示.

(1)哪一个点是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等于多少?

(2)指出图中的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3)求∠GDF的度数.

典例探究答案:

【例1】【解析】根据旋转的性质、结合图形得出即可.

解:∵把△ABC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就得到△ADE,

∴△ACB≌△AED,

∴AB=AD,BC=DE,∠CAB=∠EAD,∠B=∠D,

故答案为:AD,DE,∠EAD,∠D.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的应用,注意:旋转后得出的图形和原图形全等.

练1.【解析】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O为对角线的交点,所以△AOB绕O旋转180°,则与△COD重合,即△AOB≌△COD,进而可求解结论.

解:由题中条件可得△AOB≌△COD,

∴OA=OC,OB=OD,BA=CD,∠AOB=∠COD,∠OBA=∠ODC,∠BAO=∠OCD.

故此题答案为COD,COD,OC,OD,CD,∠COD,∠ODC,∠O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问题,能够熟练掌握.

【例2】【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得∠ABC=60°,再由平行线的性质求出∠DA′B=130°,最后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BA′E′=∠BAE=30°,从而得到答案.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60°,

∴∠ABC=60°,

∵AD//BC,∠ADA′=50°,

∴∠DA′B=130°,

∵AE⊥BC于点E,

∴∠BAE=30°,

∵△BAE顺时针旋转,得到△BA′E′,

∴∠BA′E′=∠BAE=30°,

∴∠DA′E′=∠DA′B+∠BA′E′=160°.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能综合运用以上知识点求出∠DA′B和∠BA′E′.

练2.【解析】(1)先利用已知条件∠B=∠E,AB=AE,BC=EF,利用SAS可证△ABC≌△AEF,那么就有∠C=∠F,∠BAC=∠EAF,那么∠BAC﹣∠PAF=∠EAF﹣∠PAF,即有∠BAE=∠CAF=25°;

(2)通过观察可知△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25°,可以得到△AEF;

(3)由(1)知∠C=∠F=57°,∠BAE=∠CAF=25°,而∠AMB是△ACM的外角,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AMB.

解:(1)∵∠B=∠E,AB=AE,BC=EF,

∴△ABC≌△AEF,

∴∠C=∠F,∠BAC=∠EAF,

∴∠BAC﹣∠PAF=∠EAF﹣∠PAF,

∴∠BAE=∠CAF=25°;

(2)通过观察可知△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25°,可以得到△AEF;

(3)由(1)知∠C=∠F=57°,∠BAE=∠CAF=25°,

∴∠AMB=∠C+∠CAF=57°+25°=82°.

点评:本题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式的性质等.

【例3】【解析】本题是在网格中将△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90°,画图时,除了把握好旋转方向外,还要确保OA=OA′,OA⊥OA′,OB=OB′,OB⊥OB′,OC=OC′,OC⊥OC′.

解: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网格中的旋转作图,作图时,抓住网格的特点,根据旋转的性质,借助于直角三角板中的直角,就能顺利作出图形,解题时要注意是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

练3.【解析】本题主要是根据旋转的性质画图.即对应点旋转的角度相行,线段相等,然后再平移2个单元格即可

解:

点评:本题考查旋转变换作图,做这类题的关键是掌握平移旋转的性质。

课后小测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根据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判断.

解: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则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中心为固定的点,所以A、B、C的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2.【解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B=∠ACB=60°,再利用旋转的性质得∠A′B′C′

=60°,∠BDB′=60°,DB=DB′,△BDB′为等边三角形,点B′在AB上,同理可得点C在A′C′上,则可画出图形,然后进行判断.

解:∵△ABC是等边三角形,

∴∠B=∠ACB=60°,

∵以点D为旋转中心,把△ABC顺时针旋转60°得到△A′B′C′,而D是BC的中点,

∴∠A′B′C′=60°,∠BDB′=60°,DB=DB′,

∴点B′在AB上,

同理可得点C在A′C′上,如图.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解析】因为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所以∠COD=∠DOA=90°,OC=OD=OA ,则△COD 绕点O 逆时针旋转得到△DOA ,旋转角为∠COD 或∠DOA ,据此可得答案.

解:∵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COD=∠DOA=90°,OC=OD=OA ,

∴△COD 绕点O 逆时针旋转得到△DOA ,旋转角为∠COD 或∠DOA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要找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4.【解析】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AB=AD=CD=3,再根据旋转的性质得13据勾股定理计算出DF=2,所以CF=CD ﹣DF=1,然后证明△CGF ∽△DAF ,再利用相似比可计算出CG .

解:∵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B=AD=CD=3,

∵△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F ,

∴13

在Rt △ADF 中,∵AD=3,13

∴22AF AD ,

∴CF=CD ﹣DF=3﹣2=1,

∵AD ∥CG ,

∴△CGF ∽△DAF , ∴CG CF =AD DF ,即CG 1=32

, ∴CG=1.5.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也考查了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5.【解析】先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BAB′=∠CAC′=120°,AB=AB′,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易得∠AB′B=3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由AC′∥BB′得∠C′AB′=∠AB′B=30°,然后利用∠CAB′=∠CAC′﹣∠C′AB′进行计算.

解:∵将△ABC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l20°得到△AB′C′,

∴∠BAB′=∠CAC′=120°,AB=AB′,

∴∠AB′B=1

2

(180°﹣120°)=30°,

∵AC′∥BB′,

∴∠C′AB′=∠AB′B=30°,

∴∠CAB′=∠CAC′﹣∠C′AB′=120°﹣30°=9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6.【解析】根据旋转性质得出旋转后A到B,只要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OB即可.

解:将△ABE绕正方形的对角线交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BCF时,A和B重合,

即∠AOB是旋转角,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BAO=∠ABO=45°,

∴∠AOB=180°﹣45°﹣45°=90°,

即旋转角是9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和正方形性质,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关键是找到旋转角.

7.【解析】设CD,B′C′相交于点M,DM=x,则∠MAD=30°,AM=2x,x2+(23)2=4x2,解得x=2,所以重叠部分的面积S ADMB′=2S△ADM.

解:设CD,B′C′相交于点M,DM=x,则∠MAD=30° AM=2x,

∵x2++(23)2=4x2,

∴x=2,

∴S△ADM=1

2

?AD?DM=

1

2

×23×2=23,

∴重叠部分的面积S ADMB′=43.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旋转的性质.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以及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构成的旋转角相等.要注意旋转的三要素:①定点﹣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

8.【解析】旋转中心为点A,C、C′为对应点,可知AC=AC′,又因为∠CAC′=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C′B′A的度数,进而求出∠B的度数.

解: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C=AC′,

∵∠CAC′=90°,可知△CA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CC′A=45°.

∵∠CC′B′=32°,

∴∠C′B′A=∠C′CA+∠CC′B′=45°+32°=77°,

∵∠B=∠C′B′A,

∴∠B=77°,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也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二、填空题

9.【解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和图形的特点解答.

解:每个叶片的面积为4cm2,因而图形的面积是12cm2,

∵图案绕点O旋转120°后可以和自身重合,∠AOB为120°

∴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图形的面积的1

3

因而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4cm2.

故答案为4.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旋转与重合,理解旋转对称图形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注:旋转对称图形的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10.【解析】根据旋转前后相等的边是对应边,相等的角是对应角即可得到答案.

解:∵△ABC绕A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就得到△ADE,

∴△ABC≌△ADE,

∴对应边为:AB和AD,AC和AE,BC和DE,对应角为:∠BAC和∠EAD,∠B和∠D,∠C和∠E,

故答案为:AB和AD,AC和AE,BC和DE;∠BAC和∠EAD,∠B和∠D,∠C和∠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形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

11.【解析】①根据网格结构找出平移与旋转变换后的对应点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即可;

②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点A′和A″的坐标即可;

③根据勾股定理列式求出O′A′的长度,再根据弧长公式求出A′旋转的路径长,然后加上平移的距离即可得解.

解:①△A′B′O′和△A″B″O″如图所示;

②A′(2,3)、A″(7,2);

③根据勾股定理,O′A′22

2+3=13

所以,弧A′A″的长度901313

=

π

又∵△ABC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4单位得到△A′B′O′,

∴点A在变换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4+13

2

π.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旋转变换作图,利用平移变换作图,以及弧长的计算,熟练掌握网格结构,准确找出对应点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12.【解析】由已知:△DE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后成△DGA,观察对应边可得,旋转中心是D点,旋转角为90°;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DEC≌△DGA,则∠GDA=∠EDC,据此即可求得∠GDF的度数.解:(1)D点是旋转中心,旋转角是90°.

(2)对应线段是DE和DG,DC和DA,CE和AG.

对应角是∠CDE和∠ADG,∠C和∠DAG,∠DEC和∠G.

(3)∵∠FDE=45°,∠ADC=90°,

∴∠ADF+∠EDC=90°﹣45°=45°,

∵∠GDF=∠GDA+∠ADF,∠GDA=∠EDC,

∴∠GDF=∠EDC+∠ADF=45°.

点评:本题考查旋转的性质﹣﹣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

九年级上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四知识点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 1.定义:一般地,形如 y=k/x (k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若y=k/nx 此时比例系数为:k/n,如y=2/3x的比例系数为2/3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常数 k 称为比例系数,k是非零常数; (2)自变量x次数不是1,x 与 y 的积是非零常数; (3)除 k、x 、y三项以外,不含其他项。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k为常数,k≠0) (1)y=k/x (2)xy=k (3)y=kx-1(即:y等于x的负一次方,此处x必须为一次方) 2.K的几何含义: 反比例函数y=k/x (k≠0)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即过双曲线y=k/x (k≠0)上任意一点P作x轴、y轴垂线,设垂足分别为A、B,则所得矩形OAPB的面积为|k|,所得三角形面积|k|/2。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他们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双曲线只能与坐标轴无限靠近,永远不能与坐标轴相交。因为在y=k/x(k≠0)中,x不能为0,y也不能为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可能与x轴相交,也不可能与y 轴相交。 2.性质: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三、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步骤: ⑴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y=k/x⑵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关于k的方程⑶解方程求出k的值 ⑷把k的值代入反比例函数y=k/x中 四、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2.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结合函数解析式图像性质做出解答,特别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二章解直角三角形 一、锐角三角函数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C为直角。则定义以下运算方式: sin ∠A=∠A的对边长/斜边长,sin A记为∠A的正弦;sinA=a/c cos∠ A=∠A的邻边长/斜边长,cos A记为∠A的余弦;cosA=b/c tan∠ A=∠A的对边长/∠A的邻边长, tanA=sinA/cosA=a/ b tan A记为∠A的正切 1.sin=对/斜 cos=邻/斜 tan=对/邻 2.sinA=cos(90°-A) cos A=sin(90°-A) tanA=sinA/cosA sin2A+cos2A=1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 a≥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如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被开方数中含有4是可开得尽方的因数,又如 , ,..都不是最简二次根式,而 , ,5 , 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 , , 就是同类二次根式,因为 2 , 3 ,它们与的被开方数均为2。 4.有理化因式: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则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如与 ,a+ 与a- , - 与 + ,互为有理化因式。 二次根式的性质: 1. a≥0是一个非负数, 即≥0; 2.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再平方仍得这个数,即: 2aa≥0; 3.某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某数的绝对值,即 |a| 4.非负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即 ? (a ≥0,b≥0)。 5.非负数的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即 (a≥0,b0)。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 二次根式的乘法 两个二次根式相乘,把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变,即(≥0,≥0)。

说明:(1)法则中、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要注意它们的取值范围,、都是非负数; (2)(≥0,≥0)可以推广为(≥0,≥0); (≥0,≥0,≥0,≥0)。 (3)等式(≥0,≥0)也可以倒过来使用,即(≥0,≥0)。也称“积的算术平方根”。它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结合,可以对一些二次根式进行化简。2. 二次根式的除法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把被开方数相除,根指数不变,即(≥0,>0)。 说明:(1)法则中、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要注意它们的取值范围,≥0,在分母中,因此>0; (2)(≥0,>0)可以推广为(≥0,>0,≠0); (3)等式(≥0,>0)也可以倒过来使用,即(≥0,>0)。也称“商的算术平方根”。它与二根式的除法结合,可以对一些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3. 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方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1. 同类二次根式? 注:判断几个二次根式是否为同类二次根式,关键是先把二次根式准确地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观察它们的被开方数是否相同。? (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类似,系数相加减,二次根号及被开方数不变。? 2. 二次根式的加减?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同类二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首先是化简,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相当于同类项。? 一般地,二次根

九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1)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1)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6)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6) 第二十七章相似 (6) 27.1 图形的相似 (6) 27.2 相似三角形 (7) 27.3 位似 (7)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8) 28.1 锐角三角函数 (8) 28.2 解直角三角形 (10)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12) 29.1 投影 (12) 29.2 三视图 (12)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26.1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f(x)=ax^2+bx+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 y=ax∧2;+bx+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 ;顶点式 y=a(x+m)∧2+k(a≠0,a、m、k为常数)或y=a(x-h)∧2+k(a≠0,a、h、k为常数),

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交点式 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 牛顿插值公式(已知三点求函数解析式) y=(y3(x-x1)(x-x2))/((x3-x1)(x3-x2)+(y2(x-x1)(x-x3))/((x2-x1)(x2-x3)+(y1(x -x2)(x-x3))/((x1-x2)(x1-x3) 。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1/(x1*x2) (y1为截距) 求根公式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求根公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二次函数 x1,x2=[-b±(√(b^2-4ac))]/2a (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如右图) 求根的方法还有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2x的平方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抛物线。

最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46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页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1、例2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3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P47 分析: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x k y = ,再把x =2和y =6代入上式求出常数k ,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x y = (2)x y 2-= (3)xy =21 (4)25+=x y (5)x y 23-= (6)31+=x y (7)y =x -4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关键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写成x k y = (k 为常数,k ≠0)的形式,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单独含x ,(6)改写后是x x y 31+=,分子不是常数,只有(2)、(3)、(5)能写成定义的形式 例2.(补充)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23)2(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 分析:反比例函数x k y =(k ≠0)的另一种表达式是1-=kx y (k ≠0),后一种写法中x 的次数是-1,因此m 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m -2≠0且3-m 2=-1,特别注意不要遗漏k ≠0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3-m 2=1的错误。 解得m =-2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 2 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综合练习1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总分120分120分钟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题3分) 1.在四边形ABCD中,∠A=60°,∠ABC=∠ADC=90°,BC=2,CD=11,自D作DH⊥AB于H,则DH的长是()A.7.5 B.7 C.6.5 D.5.5 2.下列说法: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②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③有两个角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④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⑤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3.不能判断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是(0为对角线的交点)() A.AB=CD,AD=BC,∠A=90°B.OA=OB=OC=OD C.ABCD,AC=BD D.ABCD,OA=OC,OB=OD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C⊥BD,添加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BCD成为菱形.下列添加的条件不正确的是() A.AB∥CD B.AD=BC C.BD=AC D.BO=DO 5.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菱形的条件是() A.对角线AC平分对角线BD,且AC⊥BD B.对角线AC平分对角线BD,且∠A=∠C C.对角线AC平分对角线BD,且平分∠A和∠C D.对角线AC平分∠A和∠C,且∠A=∠C 6.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有两个一条边长为1的平行四边形.则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小于或等于1 7.矩形各内角的平分线能围成一个() A.矩形 B.菱形 C.等腰梯形 D.正方形 8.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成为正方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A.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B.对角线互相垂直 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题3分) 9.如图,凸五边形ABCDE中,∠A=∠B=120°,EA=AB=BC=2,CD=DE=4,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 . 10.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设有下列条件:①AB=AD;②∠DAB=90°;③AO=CO,BO=DO; ④矩形ABCD;⑤菱形ABCD,⑥正方形ABCD,则在下列推理不成立的是_________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11._________ 的矩形是正方形,_________ 的菱形是正方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教案

观察物体(二)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老师带来了两件立体图形,你们认识吗?右边的图形是从左边的立体图形的什么方向看到的呢?对上面。两个完全不同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居然看到的都是圆形。这是怎么回事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的第二个课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思考后,课件出示每组立体图形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对应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思考后,课件出示结果。 (三)巩固发散 1.夯实基础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课件出示结果。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课件出示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各节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同步练习题 1.下列方程中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x 2+1 x =0 B .(x -1)2=(x +3)(x -2)+1 C .x =x 2 D .ax 2+bx +c =0 2.方程(m -1)x 2+mx +1=0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的值为( ) A .任何实数 B .m≠0 C .m≠1 D.m≠-1 3.方程2(x +2)+8=3x(x -1)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二次项系数是__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4.把下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x 2=5x -3; (2)(x +2)(x -2)+3x =4. 5.设一个奇数为x ,与相邻奇数的积为323,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x(x +2)=323 B .x(x -2)=323 C .x(x +1)=323 D .x(x -2)=323或x(x +2)=323 6.(1)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150 m 2,如果它的长减少5 m ,那么菜地就变成正方形,若设原菜地的长为x m ,则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如图所示的图形的面积为24,根据图中的条件,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 的方程,并将其化为一般形式. (1)正方体的表面积为36,求正方体的边长x ; (2)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九(6)班所有的同学准备送贺卡相互祝贺,所有同学送完后共送了1 980张,求九(6)班的同学人数x. 8.已知长方形宽为x cm ,长为2x cm ,面积为24 cm 2,则x 最大不超过(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下册培优讲义机构辅导资料(共30讲)

九年级讲义目录

专题01 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 阅读与思考 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问题常涉及最简根式、同类根式,分母有理化等概念,常用到分解、分拆、换元等技巧. 有条件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问题是代数变形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类问题包含了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等众多知识,又联系着分解变形、整体代换、一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1、直接代入 直接将已知条件代入待化简求值的式子. 2、变形代入 适当地变条件、适当地变结论,同时变条件与结论,再代入求值. 数学思想: 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数与形,有理数与无理数,常量与变量、有理式与无理式,相等与不等,正面与反面、有限与无限,分解与合并,特殊与一般,存在与不存在等,数学就是在矛盾中产生,又在矛盾中发展. =x , y , n 都是正整数) 例题与求解 【例1】 当x = 时,代数式32003 (420052001)x x --的值是( ) A 、0 B 、-1 C 、1 D 、2003 2- (绍兴市竞赛试题) 【例2】 化简 (1(b a b ab b -÷-- (黄冈市中考试题) (2 (五城市联赛试题)

(3 (北京市竞赛试题) (4 (陕西省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若一开始把分母有理化,则计算必定繁难,仔细观察每题中分子与分母的数字特点,通过分解、分析等方法寻找它们的联系,问题便迎刃而解. 思想精髓:因式分解是针对多项式而言的,在整式,分母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因式分解的思想也广泛应用于解二次根式的问题中,恰当地作类似于因式分解的变形,可降低一些二次根式问题的难度. 【例3】比6大的最小整数是多少? (西安交大少年班入学试题) 解题思路:直接展开,计算较繁,可引入有理化因式辅助解题,即设x y == 想一想:设x=求 432 32 621823 7515 x x x x x x x --++ -++ 的值. (“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 的根式为复合二次根式,常用配方,引入参数等方法来化简复合二次根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5)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 0)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数学学科试题及答案 数学试卷 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I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卷Ⅰ(选择题,共42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Ⅰ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1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2)1 (-的立方根是() A.-1 B.0 C.1 D.±1 2. 下列标志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方正集团 A.B.C.D.3.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A. 7 22B.2-2C.?? 51.5D.sin45° 4.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则该几何体是() 左视图 俯视图 A.B. C.D.

5.若代数式 2 ) 3(1-+x x 有意义,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 B .x ≥-1 且x ≠3 C .x >-1 D .x >-1且x ≠3 6.观察图3中尺规作图痕迹,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PQ 为∠APB 的平分线 B .PA =PB C .点A ,B 到PQ 的距离不相等 D .∠APQ =∠BPQ 7.如图,□ABCD 的顶点A 、B 、D 在⊙O 上,顶点C 在⊙O 的直径BE 上,连接AE ,∠E =36°,则∠ADC 的度数是( ) A .44° B .54° C .72° D .53° 8. 若不等式组? ? ?->-≥+2210 x x a x 无解,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1 B .a <-1 C .a ≤1 D .a ≤-1 9. 如图,已知矩形ABCD 的长AB 为5,宽BC 为4,E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 AE ⊥EF ,EF 交CD 于点F ,设BE =x ,FC =y ,则点E 从点B 运动到点C 时,能表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图3 B E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22要写成53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 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 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 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 2=p 或(mx+n )2=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p ±或mx+n=p ± (2) 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 )2=h(h ≥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3) 公式法:Δ=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c=0(a ≠0)根的判别式。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相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笔记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例2、例3,完成教科书P6“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尝试、比较、归纳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 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读万以内的数。 课件出示一组数。 师:你会读这些数吗?(指名读数) 师:怎样读万以内的数呢? 【学情预设】学生一般都知道万以内数的读法,会读这些数,也能说出怎么读。少 数学生说不完整,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2.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教科书P2主题图。 师:像这样比万更大的数我们又该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 下基础。再一次展示教科书P2的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探究整万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 师:第一个数怎么读?读一读。 【学情预设】万以内的数,学生都会读。 师:第二个数怎么读?试一试。 先同桌互相读,教师再指名读。 【教学提示】 重点让学生说 一说这些数中间和 末尾的“0”怎么 读。

◎教学笔记【学情预设】预设1: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预设2: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一种更简便?(后一种) 师小结: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第一种读法中都有一个万字,可以提取出来,就成 了第二种读法,这种读法更简便。 师:最后两个数怎么读?再试一试。 学生先读给同桌听,再读给大家听。 三百零八万和四千零五十万。 (2)比较归纳方法。 师:你发现整万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读法相同,只是整万数读完后要在最后面加个“万”字。 师小结:读整万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练一练。 课件展示教科书P6“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对比读出四组数,加深学生对万级的数与个级的数读法一致的感受,从而更 好地掌握整万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此题重在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每个计数单位的个数,把个 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受含有两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从而得出整万数的读法。 2.探索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3。 师:这些数又该怎么读? 让学生自己先结合数位顺序表试着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 (2)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学情预设】预设1:这些数也有两级,但是个级上有数。 预设2:先读前面的万级,读完还是在后面加上“万”字。然后读个级上的数。 当学生给出不同答案时,鼓励各抒己见,但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3)师:上面有的数中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 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4)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 【学情预设】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 都只读一个0。 (5)引导学生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数规则。 师:读数时有哪些规则?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什么情况下“0” 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学情预设】预设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预设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预设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 读一个0。 师小结并板书。 【教学提示】 通过两种读法 的对比,学生能感 受到第二种读法更 简便。 【教学提示】 每级中“0”的 读法是读数的难 点,教师要让学生 自主发现方法,并 指导读数。 【教学提示】 对于总结读数 的方法这一环节,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 间说清自己的想 法,最后教师再进 行规范小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试卷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教学检测 九年级数学试卷 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 A. 933)(x x = B .xy y x 532=+ C. 3 36)2(x x -=- D .2 36x x x =÷ 3.陇西中药材会议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部署下胜利闭幕,中药材会议期间签订的项目成交总金额达60 110 000 000元,将60 110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 ) A .96.01110? B .9 60.1110? C .106 .01110? D .11 0.601110? 4.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放置,若∠1=40°,则∠2的 度数为 ( ) A.125° B .120° C.140° D .130° 5.如果两个相似三角的面积比是1:9,那么它们的周长比是 ( ) A.1:81 B.1:3 C.1:18 D.1:6 6.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 A.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B.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C.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D.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7.如果点P (2x+6,x-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四象限内,那么x 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可表 示为 ( ) A B C D 8、如图,是由相同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它的主视图为( ) 9.某工程队准备修建一条长1200m 的道路,由于采用新的施工方式,实际每天修建道路的速度比原计划快20%,结果提前2天完成任务.若设原计划每天修建道路x m,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 ) A .21200%)201(1200=--x x B. 2 1200 %)201(1200=-+x x C. 2 %)201(1200 1200=+-x x D. 2%)201(12001200=--x x 10.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BC =8,BC 边上的高h =4,D 为BC 上一点,EF ∥BC ,交AB 于点E ,交AC 于点F (EF 不过A 、B 点),设E 到BC 的距离为x ,则△DEF 的面积y 关于x 的函数的图象大致为图中的(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11.分解因式:2 69m n m n m ++= _________ . 12.分式方程 1 12 x x =+的解是 _________ . 13.已知()()x y y y x 411222--+=+,则代数式 14.Rt △ABC 中,∠C=90°AB=6 BC=3,则. 第16题图 1 2 = A B C D (第8题图)

四年级数学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05页回顾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进行相关的计算。 2、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从系统概括的能力。 3、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梳理知识要点,整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难点:系统梳理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表格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复习课,要整理复习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大家也拿出笔来,在纸上和老师一起写,既要快,又要写工整。(板书:整理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2、明确目标。 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看本节课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把你学到的知识点记下来,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看看谁设计的内容最完整,最美观。你可以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形式整理,整理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交流完后让每个小组的一位代表汇报你们组的情况,开始吧!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进行创造性的回顾、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初步内化知识结构。) 展示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对遗忘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再现或看书,教师要恰如气愤的引导和点拨。如有设计的比较好的,教师可直接使用学生设计的知识网络。)同学们整理的真的太完美了,如果你感到你的整理还有不完美之处,就修改一下吧! (设计意图:留出自主时间,让学生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口算练习。 (课件出示新课堂总复习第2课时第1题) 直接写得数。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书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