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精品课教案

《中庸》节选 精品课教案
《中庸》节选 精品课教案

《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

1 / 9

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四、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五、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板书设计】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2 / 9

【作业布置】

背诵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阅读感知,分析文本。

(一)第一章

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即:天赋禀性特质。“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思考(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提示(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2)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

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什么是中庸(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

其分即中庸。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

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

合“中庸之道”。

3 / 9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二)第二章

解析: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的。”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

(三)第三章

分析: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四)第四章

1.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2.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第二十章(一)

这一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

4 / 9

愤图强,富国强兵。

这里提出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

(六)第二十章(二)

1.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

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2.“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七)第二十章(三)

1.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2.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3.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放弃,笨鸟勤飞

4.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5 / 9

三、写法探究。

《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提示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好学、力行、知耻是修身的方法,而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

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从修身到治人到治天下,前

者都是后者的前提,构成的是条件关系。

四、深化拓展。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

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

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中庸并

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分析下面几

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6 / 9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3.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原则有哪些?

中庸之道的含义:适当、平衡、和谐。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是非分明。

中和的含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

4.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1)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2)和而不同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

7 / 9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

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

化解矛盾。

学完本课,联系总理温家宝的话,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

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

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

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这,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

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

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

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

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6.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8 / 9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作文。

中庸之道对工作、学习、生活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请以“生活中的中庸之道”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9 / 9

中和反应 学案(公开课)

§10.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初步认识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 一、中和反应 1、盐: 2、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沙场练兵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O 2 + 2NaOH = Na 2 CO 3 + H 2 O B.CuO + 2HCl = CuCl 2 + H 2 O C.Ba(OH) 2+ H 2 SO 4 = BaSO 4 ↓+ 2H 2 O D. CaCO 3 +2HCl = CaCl 2 +H 2 O+CO 2 ↑ 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①用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②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③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目前,国家食品监督检验部门检出某“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若食用这样的粽子会有害健康。硫酸铜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4.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作用是( ) A.改良酸性土壤 B.改良碱性土壤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着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 中庸.________ 须臾. 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 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 莫?????莫. 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 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 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 如西归

《中庸》节选导学案(学生版修改)

《中庸》节选导学案 编者:王余芳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一、独立自学(A级) 【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商讨得出合理的答案,最后展示。要求又快又好。】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二、合作互译,质疑解难(AB级) 【译读要求:1、圈划文段中的重要字词(注音、释义),明确字词的特殊用法或含义,积累文言词句。2、标出译读中的疑点、难点。3、此外,学生若能能补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能切合文意自是更好。】(一)翻译课文节选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中和反应 导学案

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 育华学校----秦一玲 【学习目标】 1.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能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习重点】 1.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习难点】 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前热身】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常见的酸:盐酸硫酸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所以具有 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遇紫色石蕊溶液变;遇无色酚酞。 ②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所以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遇紫色石蕊溶液变;遇无色酚酞变。 【新课学习】 一、新课导入:硫酸泄漏视频引入,启发学生思考酸与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新课学习 (2)微观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 盐酸溶液中有(填写离子符号);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填写离子符号)。 将两者混合,哪些离子有可能发生反应?。 可以借助帮助观察实验现象。

2.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药品: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 ; 。 3.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的与稀盐酸的反应。 (2)H+与OH-反应生成了什么? 4.分析中和反应的本质: 活动一:观察课本60页图10-14,回答问题: (1)反应前后哪些微粒发生了改变?; 哪些微粒不变?; 反应的本质是:。 (2)尝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二:观看Flash动画:加深对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本质的理解。 活动三:其他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 +HCl = NaCl + H2O Ca(OH)2+HCl =+. NaOH+H2SO4 =+. 总结:中和反应:; 盐:。

中庸导学案

《中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中庸》有关的文学常识,能准确诵读,读准字音、句读,把握大意; 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知人论世 子思,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 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解读文本 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2.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拓展探究 3、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4、文中提出了“五步”学习的方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自己的 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角度】《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请以“感受孔子”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寂寞的孔子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活了太久。看惯了近旁的生死离别,喝多了永诀的苦酒,却依然遏制不住心底蓦然泛起的悲痛。 他还在。是的,他还在。但曾经熟稔的那些人呵,孔鲤、颜回、子路……他们都去了,只有他还在。 记得么?《论语》中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我还以为你死了……”电影中常见却矫情的话,在孔子口中,却极淡,极轻,平凡如早期的问候。张爱玲曾写道:于时间的荒野中,于千万人之中,碰到你所要见的,没有迟一步,亦没有早一步,唯有说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就是这般淡然又小心隐藏着无限喜悦的话。 然而孔子还在,颜回终是先走了。《论语》描述: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是他自己曾说,过犹不及,但为颜回,他愿放下这一切,痛痛快快地破一次例。醇厚年代奔涌的真性情。孔子言语中也能有凤姐的泼辣。 但更多时候,他只能用圣贤般含蓄而端庄的语言,不小心,抑或故意漏出一丝丝悲凉的心绪。子曰:“从我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离别过后的,哀而不伤。 孔子是寂寞的,因他与学生欢悦的曾经。 《论语》中也可找见: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行行、侃侃,极可爱的搭配,幽默地刻画出学生性格。读到“子乐”,伴随的定然是由衷的会心一笑。但之后,孔子提出的,却是“不得其死”。当时,也许只是有依据地开玩笑,不想这个预言竟成真——在乱战中,子路被杀。不知孔子,他可曾悔? 也许没有这话,也是一样的结局。但对于孔子,便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和无法抹灭的内疚。虽然他曾多次骂过子路,但那并不代表子路不是他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呀!即使那些斥责,也是客观中饱含着亲昵。 易中天说他读《论语》,最喜欢的就是孔子与学生间的对话。 可惜,只如彼时阳光。相形之下,黯淡了孔子独自的岁月。 孔子是寂寞的,更因为他圣贤的地位。高山仰止,所以遥不可及。 然,他是教育家,他是思想家,他更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一个对于生命和思考兴味盎然的小老头,甚至,他还有年少轻狂的美好青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在今人的眼中,他只能当一个略略佝偻着身子,睿智而慈祥的圣人。却不知他也曾怀着梦想四处奔波,他也曾和学生谈笑风生,他也曾因当不上官而赌气要漂流到小岛…… 但这一切都过去了,只剩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爷爷。 不知,他会不会羡慕庄子那只毕生在泥里拖着尾巴的龟…… 历经千年,怎样的孔子也只能是自家想像。于是人们在他身上把所有的美好和希冀寄予,尽管这与真实的孔子已有一定差距。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孔子的不同理解从音乐就可见一斑。于丹讲《论语》是闲适而恬淡的,易中天的便是悲壮中的刹那欢愉。 无可否认的,是《论语》赋予中国文化的淡青底色和草纸样粗糙而质朴的手感。所谓中庸,如灰色的孔子能搭配桃红和洁白,如略高于体温的水带来源源不断的温暖。 《论语》的寂寞,弥散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怎样华美的语言,也显得形只影单。 世事看上去残忍,转身,却也是一种慈悲。寂寞的孔子,开创了不寂寞的文化;诗词歌赋,在这片质朴的天地间摇曳芳华。 我之罪是湛蓝,翅膀在天空下哀伤——如是孔子,如是,孔子的寂寞与过往的离殇。

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章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了解盐的定义。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的理解及应用 课前准备 (学习导引:自学课本60-61页,填写) 1.酸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碱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如果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那么H和OH就会结合,结果会怎样呢? Na + Cl → NaCl,猜想:H + OH → ________。 +—+—已知: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这样的反应称为。 3.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 + HCl = 。2NaOH + HSO= 。 4 2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中含有HSO,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32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于医药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Al(OH),请写出胃酸(HCl)与这种成分反应的化学3方程式。课内探究 【探究一】:中和反应 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 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 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 _,最终呈____ 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 _性,此时溶液显_____ _性。 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 1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教材安排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2.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4.教学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分析 1. 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三、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这个家庭小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 实验用品: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安排:中和反应15分钟,中和反应的应用10分钟,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0分钟,布置家庭小实验和课堂小结5分钟,随堂练习和布置作业5分钟) 五、教学过程 来源:人教网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 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 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文言主现象与翻译 教学难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 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 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 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 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 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 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 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 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 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 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 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 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 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

完整word版,《中庸》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庸》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四课时完成。一、二课时学习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三、四课时理解运用。 第一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 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 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自主学习 1、朗读正音 发而中节民鲜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笃行之 不可须臾离也莫见乎隐好学近乎知

酸碱中和反应导学案

编写:杨金艳审核:化学组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善于展示。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预习案 1、常见的酸有、等。 2、在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3、在酸中加入锌粒,会看到,这说明了酸跟 反应。 4、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酸,看到铁锈会,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5、常见的碱有、等。其中比较便宜的是,它可以用与水反应直接制得。 6、在碱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碱能跟反应。 7、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灰水变,这说明碱能跟反应。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1、和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例(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用于、、 2、由和构成的化合物叫盐,例。 二、合作探究 1、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_,最终呈____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_性,此时溶液显______性。

2、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图10-13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____(填离子符号)与稀盐酸中的____(同上)结合形成了____, _____(同上)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最终溶液变为无色。请尝试写出另外两个酸与碱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学释疑: (一)讨论交流,加强理解 1.课本58页中和反应的实验 ①. 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②为什么在操作中必须逐滴滴入稀盐酸?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从微观离子分析) 3.有盐和水生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四、学以致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处理硫酸厂生产中形成的含硫酸的污水?你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l(OH)3,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写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中和反应的应用: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应用联想: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五、自主学习、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表示,PH的范围在之间。PH 7的溶液显酸性,PH ,酸性越强;PH 7的溶液显碱性,PH ,碱性越强;PH 7的溶液显中性。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具体操作为: 。 3.正常雨水的PH ,酸雨的PH 。 提升案

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大学》节选导学案

【知识链接】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①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②亲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③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同步练习教学提纲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 同步练习

《中庸》节选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致.中和,天地位焉 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 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解析:反,违背。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 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C.填然鼓之. 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指示代词。C项,音节助词,无义。D项,助词,的。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容 ..中道,圣人也 B.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 C.好学 ..近乎知 D.吾从而 ..师之 解析:A项,古义:指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B项,古义:指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今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尊贤.,则不惑 D.子.庶民也 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答案:D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和也者,。 (2)好学近乎知,,。 (3),,,明辨之,笃行之。 (4)诚者,;诚之者,。 答案:(1)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2)力行近乎仁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 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a)兵 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文章,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通过哲学思想的探讨,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经典的思想魅力,提升“人性”境界。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理解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由浅入深地理解中庸的精神实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中庸 易中天教授在《中国智慧》这部著作里说到,法家是斗争的哲学,道家是转化的哲学,而儒家是中庸的哲学。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折中、模棱两可、保守与妥协、骑墙、和稀泥、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识中庸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 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 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 (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 2.重要词语 (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7)小大由. 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 :和,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同,等同。指无差别的同一 (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 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 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 上者:毁谤 (12)恶徼. 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 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 (1)然则师愈与. :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 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 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 ,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 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 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 (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 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 之:结交,动词 5.特殊句式 (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 中庸.________ 须臾. 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 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 莫?????莫. 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 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 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 如西归 微?????莫显乎微.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恨晨光之熹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体?????体.群臣也 轻暖不足于体.与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即冈峦之体. 势

高二化学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学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班级姓名学案编号:4003 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编写:贾慧彩 .9.4 一、实验目的 测定_______反应的反应热。 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二、实验原理 在恒压的条件下:反应热|△H| = Q = c m△t 中和热的定义: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_____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成为中和热。 中和热|△H|= Q/n(H2O) 三、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间有两个小孔)、________ 0.50mol/L盐酸、___mol/L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小烧杯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____________的目的。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计入下表。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计入下表。 4.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注意不要洒到外面),___________,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_______,记为终止温度,计入下表。 5.重复实验步骤___次。四、实验分析 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泡沫塑料(或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你对该试验有何更好的建议?如果在家中进行呢? 2.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搅拌棒?用环形铁搅拌棒行么? 3.测过盐酸溶液的温度计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 4.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何不是1:1 ? 5.酸碱混合时,为何要量筒中的氢氧化钠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慢加入? 6.中和热和反应热的区别是什么? 7.若该用100ml 0.50mol/L盐酸和100 ml 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的二倍? 五、牛刀小试 (1)、50mL 0.50mol/L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 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实验仪器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若上述HCl和NaOH溶液的密度都近似为1g/cm3,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 C=4.18J·(g-1·0C-1),实验起始温度为t1℃,终止温度为t2℃,则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为 J 温度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 HCl NaOH平均值 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t2- t1)/℃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