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关系研究

管理者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关系研究
管理者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关系研究

管理者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关系研究20世纪初,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时至今日,企业社会责

任已经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引进,加之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开始凸显,我国学者也逐渐对这一问题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和社会责任实践的开展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企业在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还要对其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负责,也就是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是什么?搞清楚这一问题,是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前提和基础。对这一问题,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即认为企业出于三方面原因的考虑:经济因素、外部环境的压力和伦理因素。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竞争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压力,同时,也有少数学者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出于伦理的考虑。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后一种看法更值得重视和探究。

现实告诉我们: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是行为的基础,决定着决策行为的伦理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动因出发,尝试探讨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重要影响,分析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同时,本研究引入企业决策机制这一变量,分析群体决策机制对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是:在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然后进行实证检验。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第一: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影响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认知,进而影响其伦理决策,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密切关系。但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则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本研究尝试对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之前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第二:不同决策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不同决策机制会对企业伦理决策有不同影响。在个人决策机制下,企业的决策会带有企业管理者鲜明的个人色彩,而在群体决策机制下,决定企业社会责任行

为的是决策机制中是否包含有伦理方面的考量。

把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因素从个体层面上升到组织层面,探讨群体决策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第三:企业决策机制在管理者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中的调节作用管理者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会受到企业决策机制的干扰,这使得进一步探讨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在企业决策机制调节下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将企业的群体决策机制纳入到管理者价值观与社会责任的研究框架中,综合分析“管理者价值观、企业决策机制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之间的关系,探讨在企业群体决策机制下,决策机制的不同价值取向(经济导向或伦理导向)对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实证分析,论文得到了三个主要研究结论:1.企业管理者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正相关,企业管理者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关系不明显。

企业管理者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社会责任表现关系不明显的原因,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不仅包括伦理因素,还包括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决策除了受到管理者价值观的影响外,还会受到企业必须获得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润考量的影响;同时,企业决策还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影响,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企业形象,会被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企业管理者持有个人主义价值观,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不一定差。企业管理者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分维度的讨论也证明了上述的观点。

2.群体决策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有显著影响。伦理导向的群体决策机制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呈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而经济导向的群体决策机制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群体决策机制在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在个体决策机制下,管理者价值观将直接作用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管理者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呈正相关关系。

但在群体决策机制下,管理者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作用并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群体决策下,管理者价值观不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主要由群体决策的伦理性或决策机制的价值取向(伦理导向或经济导向)来决定。本研究的主要启示是:1.相关的政府部门要想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

设,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除了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提高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伦理认知,使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和必须承担的,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同时对企业自身也有利,使企业从被动承担社会责任转变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企业决策机制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也不同,若要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首先应分析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决策机制,了解企业是个人决策还是由群体进行决策,如此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3.在个人决策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主要受企业管理者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就应促进管理者积极加强自身的伦理修养,提高道德境界,努力通过提高管理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认知,来促进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4.在群体决策模式下,企业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主要是由企业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伦理导向来决定的,要想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必须使决策程序化,使群体决策过程包含对行动方案的伦理考量。只有在行动方案的评价环节加入伦理分析,在选择行动方案时注意考虑伦理因素,企业才能有较好的社会责任表现。

如何认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 要认识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说,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为推动社会发展多做一些贡献,为社会弱势多做一些慈善事业。其实,这只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内容,社会责任更多的内容还体现在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利益相关者应该履行的责任,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群众生产生活不因企业的生存而受到某些影响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的,它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目前,绝大部分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非公企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应该超出一般的慈善责任和企业形象范畴,而要把履行社会责任视为企业自我发展的客观需求。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形成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长期稳定、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高,就越能使企业高度关注自己的产品,就越能推进企业对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严格程序,强化管理制度,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其盈利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不是一味地牺牲员工劳动力价值或以牺牲产品质量安全为代价,用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来获取利润取得发展。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资源浪费,节省生产成本,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目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体表现出重外在责任、轻内在责任。我县非公企业近年来为社会慈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每届油菜花节举办都有一些企业捐款赞助,八届以来共捐款1000多万元;从2008年起,为敬老院做好事实事数起,不管是九九重阳节还是春节,工商企业界朋友都非常关注老人的生活,先后为敬老院捐款捐物100 多万元。如2009年,组织工商企业给全县每个敬老院捐赠了一批肥皂、洗衣粉、毛巾、牙膏、洗洁精等日常用品,方便老人生活;2010年春节企业界人士买些大肉、面粉、菜油等生活用品送到敬老院,改善老人生活;2011年冬天,买些棉被、棉鞋,袜子等过冬商品送到敬老院,方便老人过冬。这几年企业界朋友年年惦记着这些孤寡老人,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充分享受党的阳光雨露和社会的

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

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 ——2007·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相应地,人们对于企业的性质和作用,对于企业家的使命与角色,有了更新的认识,时代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当今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力量,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全球范围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对中国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了解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倾听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感受,探索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CESS)组织实施了“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与认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感知与评价、对于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因素的看法等。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4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行业事务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①以上5家部门为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起成立单位。

企业员工责任感

企业员工责任感 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是员工对自己在企业中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的高度自觉,表现为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员工树立起对企业发展的强烈责任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员工责任感的影响因素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的责任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员工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 长期过程,并且员工责任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作结构的影响 工作结构会深刻影响员工对外部控制或内部激励的反应程度。如果企业工作结构不合理,员工就不能对工作产生满意感,就不能全心全意的踏实工作,从而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不满,就不能很好的服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外部控制。另外,企业工作结构不合理,员工对工作不满,就更不能对工作产生责任感,员工内部自发控制就无从谈起。现在的研究表明,如果企业工作结构合理,员工对工作满意,就会对工作结果富有责任感,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2.企业员工的影响

许多企业家在管理实践中采取了不少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比如不断地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引入新的激励机制,出台各种规章制度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的运行效率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组织运行效率的高低,除了与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有关之外,还与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密切有关。而且,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关系到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他对企业运行效率的影响更大一些。如果一个员工在责任感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仅靠机械的架构设置或强制措施的制约,绝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所以,一些企业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手段聚焦在了组织成员的个人责任感的养成上。 3.企业考核和奖励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员工如果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么它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一定做的很好。一方面,绩效考核的公平合理性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企业的考核制度公平合理,员工才能对企业有责任感。另一方面,把绩效考核和奖励挂钩可以使员工有多劳多得,付出总有回报的感受,从而工作更加努力。但如果企业的考核和奖励不公平合理,员工就会为这些事情分心,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也不能形成高度的责任感。 4.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员工责任感的形成意义重大。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

从公司社会责任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2009年第8卷第2期(总第107期) 作者简介:冯炜娟(1978年—),女,陕西安康人,青海民族大学2007级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 冯炜娟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青海西宁810007;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陕西安康725000) 从公司社会责任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摘要:社会责任体现了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博弈,本文通过对二者利益关系的分析,针对政府和企业分别提出建议,以实现二者利益的共赢。 关键词:社会责任;政府公共利益;企业利益;共赢 中图分类号:F1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09)02-0089-01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应对股东这一利益群体以外的与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负有一定的责任,即公司有责任维护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用户、消费者、当地居民的利益以及政府代表的税收利益和环保利益等[1]。 一、政府与企业利益关系分析 社会责任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 由于利益相关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在何种程度上、用何种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就要看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博弈的结果了。 1、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的协调一致。就企业自身而言,良好的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了员工的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2],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有利于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对政府来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降低了政府监管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因此,“利益相关者法代表了努力寻求弥 补提高社会福祉与最大化公司利益之间鸿沟的尝试。 [3] ”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必然导致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的冲突。 2、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的冲突矛盾。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企业在此过程中会尽量减少社会责任成本支出。企业不良好履行或不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不符,加大了政府监管成本,而由此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却往往由政府承担。以三鹿事件为例,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奶制品安全的信心,导致奶制品库存积压,奶农缩减产量,政府要花更多的精力维护市场稳定;同时患儿不仅可以获得企业赔偿还可以获得政府补偿。这样一来,企业违法而政府买单,最终还是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受损。 二、政府与企业利益实现共赢的途径 从上述分析看,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冲突并非不可调和,要实现二者共赢,就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 1、政府方面。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不仅是监管者,还是服务者。2008年,国资委明确要求国企在2009年尽力做到不裁员。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生存是最大问题,一味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采取缓缴社会保险费等五大举措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如果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可在确保参保 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为企业减负上千亿元,稳定上千万个职工就业岗位。医改新方案中,国家规定对于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所需资金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允许税前列支。从以上措施看,政府给企业提供了优惠政策,缓解了企业压力,企业保障了就业稳定,可谓是双赢。 但是,强调服务并不意味着放松管治,企业规避法律、逃避社会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要加大对违规企业的管理和处罚力度,进行有效监管。其一,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结合劳动法、环境法、刑法等追究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其二,纳入征信系统,将不履行或不良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记录在案,供社会各界查阅。其三,通过专家库、信息化、电子化等途径降低监管成本,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综合监管体系,以实现监管的低成本和高效率[4]。其四,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标准化。 2、企业方面。从长远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应成为一种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接受。首先,法律法规是对企业利益和政府公共利益的平衡,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也就达到了政府、公众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其次,树立塑造企业形象的意识。企业形象往往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呈正比,企业为政府公共利益作的贡献越大,企业形象越好,越有利于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汶川地震后,王老吉(加多宝集团)以一亿元人民币的捐款,成功树立了“中国饮料第一罐”的良好形象。第三,强化企业家个人伦理道德修养。全国人大代表张剑星表示, 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信念和道德底线、价值选择、责任意识是必须增补的伦理道德重要一课。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学研究,1998;(5) [2]Solomon R ,Hanson K .It ’s Good Business [M].NewYork :Atheneum ,1985 [3]DAVIDS R S .Constituency statutes :an appropriate vehicle for addressing t ransition costs [J].Colum .J .L .&Soc .Probs ,1995.28 [4]林鸿熙.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3) 89

企业家应担负起社会责任

企业家应担负起社会责任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孕育着新的希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广泛,企业家发挥的作用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都更加重要。人们满怀期望,要求企业家铸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经营理念和企业行为,超越单纯的经济活动,担负更为广泛、更加体现人本精神的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负起社会责任,是21世纪的企业和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时代品格。在2001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提出的全球协议计划,它的重要着眼点,就是呼吁企业和企业家按照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道义原则,强化企业尤其是世界级公司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应该负担的责任。社会孕育了企业,企业回报社会,就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些责任,用最大努力去尽这些责任。 企业担负社会责任,企业领导人起着关键的作用。时代对企业经营者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行为的决定者和企业文化规则的倡导者,企业领导人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身体力行,率先示范。从根本上说,企业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乃至孳生众多丑闻的根源,就在于相关经营者职业道德的缺失,特别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道德沦丧,缺乏基本的公德心。 社会责任是内涵广泛的概念,要做的事情很多,目前迫切需要企业和企业家关注和重视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实守信,端正企业经营理念 在中国,诚信问题同样是突出的。中国政府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和打击假冒伪劣活动,都是维护社会诚信的斗争。这是一件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任务。中国决心建立和完善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与政府诚信在内的社会诚信系统,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完善和成熟。 企业经营要端正经营理念,强化诚信经营的自律意识,建立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要从企业文化、治理结构、奖惩机制、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入手,防范和化解信用危机,企业家群体更要发挥表率作用。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和改进对策

赵凤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和改进对策【研究院】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要解决好可持续发展问题,除必须坚持立足科学发展,努力创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管理安全型企业外,还得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树立富有责任感、正义感的中国企业形象,这样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相和谐。近年来,一些企业取得经济成绩的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有的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认为只要企业能生产产品并为国家纳税和提供就业机会就是尽到了自己最大的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却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社会各方面都要参与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来。本文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一些缺乏社会责任重视经济利益,轻松社会责任 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只讲经济责任不讲社会责任的倾向,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如过度开发、污染环境问题。在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些企业只重生产设备的改造和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和生态效益,环保意识薄弱,偷排污染物严重。一些企业乱开滥采、随意排放,导致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江河湖海的污染,致使老百姓健康和农牧业、养殖业受损。 (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企业的社会责任缺乏表现在众多方面,近年来,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上,以山西为代表,煤矿企业的经营者们并没有履行其保证安全生产的法定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意识是严重缺乏的。很多煤矿企业仍然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惟一宗旨,认为只要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切都可割舍、可弥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生产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不生产”,仍有一些煤矿包括国有煤矿企业还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拼命地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这实际就是要钱不要命、单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典型表现。 (三)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不但要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期,一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食品安全领域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黑心”粽子、“红心”鸭蛋和毒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等,这些事件更表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 (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未全面承担起维护职工权益的责任 目前很多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劳资纠纷发生量大幅增长,稍有不慎,简单的劳资纠纷便有可能演变为急剧的社会冲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突出,各种中毒、工伤死亡事件时有发生;违法延长工时现象在加工型生产企业普遍存在;企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着只用轻管甚至只用不管的问题,对外来人员的教育培训少;有的企业不提供住宿,给整个社会的治安带来了很大困难。据某机构典型调查,企业为外来员工建造打工楼或租居社会型居住区的只占20%,大部分要靠员工自己解决。 二、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必须依法诚信经营,切实维护员工权益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道德观念,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经营者最可宝贵的无形资产。这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以诚信为本,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责任。企业要自觉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诚信原则,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依法经营和管理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诚信经营,重合同、守信用,公平竞争,拒绝商业贿赂,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企业必须公平对待员工,为员工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推进员工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必须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热心环保事业 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就是将企业资源投入到社会的最大需求之处。企业应从利他主义的道德责任感出发,参与非强制性的或者非由法律或伦理要求的社会公益活动。企业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承担对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到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余热、余压的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督促企业依法做好污染减排工作,自觉做到达标排放。鼓励企业在生产中应采用循环工艺,开发绿色产品,加大科技含量高节能型设施的投入,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质量好,环保型产品和服务。 (三)积极完善相应制度,加强舆论导向 要通过完善相应制度,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功能,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它是否是盈利企业,还要看社会责任承担情况,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和技术指标,还要关注企业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要加强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先进典型的宣传,改变在宣传上重经济贡献、轻社会责任的做法,营造承担社会责任光荣,逃避社会责任可耻的舆论氛围,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给予监督,共同创造良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和改进对策 赵凤梅 (濮阳迈奇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作用。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健全的法制、制度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本文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表现;改进对策 4 ··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摘要】:民国企业家们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长卷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商业,以民族工业为经济基础,以帮助社会为企业目的,实践“实业救国”。与此同时,他们还致力于公益事业,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乡。他们努力办好企业,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创造了中国工商业的辉煌成就。因此研究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对激励现代企业家和纪念民国企业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 天下兴亡,企业有责,民族兴衰,企业有责,国家强盛,企业有责。民国企业家们在初办实业时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在如此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心中考虑的更多的是国家的兴亡,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血,积极投身到实业救国的事业中去。他们不仅看重自己的企业,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责任的承担。张謇的“南通模式”,卢作孚的“宜昌大撤退”等是最有力的证明。这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现代企业家学习。 一、实践实业救国 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实践自己的思想观念、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民国企业家们纷纷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一)、以民族工业为经济基础 1.张謇张謇经商的动机,与赚钱无关。他起自农家,苦读成名,有过10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最远还去过朝鲜,当状元时已年过不惑,自然不再年少轻狂。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他主张“实业救国”,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他认清了当时社会经济从根本上是以工业生产推动的事实,以纺织业为基础开展创业。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当时中国的原棉、矿产资源为洋人所用,不但经济上损失很大,而且经济命脉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中国的民族独立就会相当艰难。2.范旭东范旭东幼年丧父,靠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是他幼小的心灵种种下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他与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共度应用化学,看到日本的快速发展,以强凌弱,在先后战胜中国和帝俄后,他跟家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向往祖国富强,立下“工业救国”的志向并身体力行。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久大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 (二)、以帮助社会以企业目的 民国企业家一开始办企业是为了对抗外国资本的经济入侵,但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那种最初的“激情’’就演变成担负,他们开始对社会责任的全面

论企业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 某大学贷款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3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改善对策 4 某生物科技公司流动资产的优化管理 5 制造业存货管理水平提升途径的研究——以某集团为例 6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招商银行为例 7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的相关性探讨——以xx为例 8 基于敏感性因素分析法的xx公司利润最大化研究 9 企业横向并购的价值效应分析——以美的并购小天鹅为例 10 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研究 11 网络交易税收问题的研究 12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探讨 13 企业合并所得税税收筹划 14 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比较研究 15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探讨 16 企业并购中的绩效与风险研究 17 谈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18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改进研究 19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存在的问题与选择途径 20 某建筑工程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1 经济危机背景下汽车行业盈利能力评析 22 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23 房地产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2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25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的研究 26 论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 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经济后果研究 28 某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29 对建立担保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探讨 30 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及影响 31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32 企业并购对财务状况变化的影响 33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34 论我国代理记账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35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36 万达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 37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的评述 38 我国家电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39 全面质量管理视域下xx建筑安装公司应用研究 40 某公司人力资本投资及其风险防范研究 41 xx集团财务分析 42 消费型增值税对纺织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企业家是指在企业中能独立自主地作出经营决策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论文,欢迎阅读。 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还应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要着力打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企业外部要主动承接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的业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企业的功能不仅仅在提供就业,创造利润和缴纳税款,还应更多地表现在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困难群体,保障员工权益,参与社区发展,注重环境与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企业一方面要追求最大利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企业公民,真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康奈集团自1980年创业至今的27年,企业规模从小到大,经济实力从弱到强,一个当年只有几个人,靠500元起家的私人作坊,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皮鞋行业的龙头企业,康奈牌皮鞋也从当年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品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皮鞋行业响誉世界市场的中国出口名牌。过去我寄人篱下租借人家的厂房,今天我们自己拥有的,占地面积达140亩的康奈国际化工业园屹立在中国鞋都,每当中央领导来公司视察,对我们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与赞赏时,每当一队队旅游者在我们宽敞的车间里有序地参观时,我都在想,我为社会做些了什么?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

此时,我记忆犹深地想起多年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香港李嘉诚先生的一段话:“过去六十多年的工作,沧海桑田,但我始终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公平、正直、真诚、同情心,凭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顾,循正途争取到一定的成就,希望大家抱慷慨宽容的胸怀,打造奉献的文化,实现我们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为我们心爱的民族与人类创造繁荣和幸福”,读了这一段话,我对李先生心忧天下,关爱社会的慈善心更加敬仰,愈加理解。虽说今天我们所创造的财富无法与李先生比拟,但是李嘉诚先生所倡导的企业在为自身取得收益的同时,如何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企业公民”理念却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田。 我从上世纪创业至今的20多年来,对如何奉献社会有了自己的坐标。对企业的发展亦有自己的谋划与打算,更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勤俭的苛求。可以这样说,我已把一切精力投身于企业发展,投身于康奈如何成为世界品牌和成就康奈百年基业。过去20多年流逝的光阴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我是在异地或在飞机上度过的,工作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几乎没有休息天,平时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1992年,当企业有了起色的时候,我没有考虑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把我获得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到企业技改中,力求再发展。当时有不少同行开着“宝马”或“奔驰”轿车在我旁边擦肩而过,向我招呼,而我却开着一辆由政府奖励我的“奥拓”小型车在后追赶,后来,企业发展了,来公司办事的客户多了,我们才购置了一辆“奔驰”,但这辆车,我与家人平时都不坐,而作为企业招待客人的专车。去年,我们公司行政办公大楼落成后,来公司办事的领导与贵宾以及国外销售公司的大老板接二连三,于是我又购置了一辆豪华型“宾利”轿车专做接待用车,以体现公司形象。而我呢,同过去一样,平时出去开会办事仍然坐商务轿车。

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

2011级会计三班马源文 P110911501 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和激烈,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为了更好的立足于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必须注重承担社会责任,塑造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才能赢得市场的长远发展。 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有两个方面,第一,因为企业做大后,直接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上交的利税,还有就是通过增加雇员间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再间接就是通过产业链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等。这些是企业自觉不自觉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第二,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各界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需要有雇员、供应商、销售商、合作伙伴、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离开了哪一块,它都无法顺利发展壮大。 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纳税,企业的依法纳税,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税收政策是国家正常运行的基本政策,如果企业不能做到依法纳税,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国家,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好,也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而家国家利用税收为更多的下岗人民提供就业保障,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慈善事业,企业主动进行慈善事业,如资金捐赠,建医院学校图书馆等。很多企业实践都证实,把社会责任融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使企业的发展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环境、有益于整个社会,企业的这种责任承担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支持,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进而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CSR)对员工的影响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Finance IPEDR vol.21 (2011) ? (2011)IACSIT Press, Singapore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Employees Alin Stancu 1, Georgiana Florentina Grigore 1 and Mihai Ioan Rosca 1+ 1 Bucharest Academy of Economic Studies - Romania Abstract. In the last years we witnes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society’s overall focus upon issues concer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rend affected both companies and consum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is present both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but also in companies board rooms. Companies start to engage in CSR activitie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an external demand, whil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SR.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regarding the employees’ attitude regar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of their employers. In the beginning a short literature review is presented. Keywords: sustainabil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mployees. 1.Introduction In the last years we witnes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society’s overall focus upon issues concer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rend affected both companies and consum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is present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also in companies` board rooms. Concepts such 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e citizenship, community relations started to be present in the vocabulary used by companies in their annual reports. The annual reports are ways of communicating about the impact that a company has on multiple categories of stakeholder (Gray et. al, 1996). In this context, companies and society have to work together, and this approach will add value for all parties involved and also bring to the surface new market opportunities (Grigore, 2011). The studies regarding the benefits of CSR point 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reases sales and market share, strengthens brand positioning, enhances corporate image and clout, increases the ability to attract employees, decreases operating costs and increases appeal to investors (Kotler and Lee, 2005).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employees` attitudes towa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raised. 2.Context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ly, marketing-management literature faces new challenges. In 2010,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marketing stakeholder” was highlighted in one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Bhattacharya and Korschun, 2008). Specialists maintain that this concept means to go beyond satisfying customers’ needs, and to include other relevant stakeholders, that can affect or are affected by companies` activities (Freeman, 1984). In this context, to study the internal dimension of an organization – the employees – and their perception abou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mension of their employer, becomes a challenge that we aim to explore. On one hand, companies are starting to engage in CSR activitie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an external demand, and also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SR.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CSR activities have an impact on current employees commitment towards their employer (Turker, 2008) and on the attractiveness of an employer in the mind of prospective employees (Greening and Turban, 2000). Also, + Alin Stancu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 40729199399; fax: +400216373767.

浅析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法学研究

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司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当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第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将公司的营利性置于公司的社会责任之后,当公众需要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公司应以社会责任为先而放弃营利的目的;第二种观点则将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置于同等的地位,公司不仅仅要为股东利益着想,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满足股东之外的其他群体的利益;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与公司的社会责任相比,公司的营利性为先,而将公司的社会责任视为公司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对公司社会责任含义的界定,我国著名学者刘俊海博士的观点更接近于前两种含义的概括,他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2]6-7。他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对公司绝对营利性的一种修正,因此公司的社会责任也可以被称为公司的社会性或公司营利本质的相对性。 笔者认为,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被创设的,其存在的价值和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如果过于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而忽略公司的营利性特征,那么股东的利益就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将导致股东经营积极性的丧失,而公司也将走上破产消亡的道路。因此,笔者赞同上述第三种观点,在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 三、从公司的营利性看公司的社会责任 公司的营利性特征决定了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股东作为公司的投资者,其投资活动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利润的获得,股权的实现。因此,我们只有在优先考虑公司营利性的基础上,谈公司的社会责任才有意义。笔者认为,公司的营利性和社会责任之间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不谈营利性,反而过于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则会陷入公司"泛社会性"的误区,那么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时限也不会太长,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公司能够持续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才是市场经济的需求所在。 因此,要实现公司的社会责任,就必须正确的分析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公司的营利性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司的营利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社会责任的承受载体能否健康稳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公司营利性的实现有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公司的社会责任则是对公司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它以营利性的存在为前提,但对公司的营利性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市场形象,从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公司应成为营利性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结合体[3]。公司社会责任的提出,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认公司的营利性,而是为了实现公司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片面地强调公司的营利性将会导致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甚至会出现公司为营利铤而走险,触犯法律的现象;而单纯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必然会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因此这两种片面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坚持公司的营利性、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承担和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 四、协调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我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城市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一条虽然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但是仅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因此在我国公司法中明确公司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预防公司滥用经济力量,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司营利性的开展与实现。针对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的社会责任规定较为笼统的现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公司立法应以公司的营利性为主,将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营利性是公司存在的意义,公司失去了营利性,也就走到生命的尽头。将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这既尊重了公司的营利性,又照顾了非股东相关者的利益[4],当然,有些学者也提出了将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并重的立法模式,笔者并不赞同,因为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与所有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那么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又应如何实现?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即便是立法也无法起到实际调节的作用,反而会被法官束之高阁。 其次,对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后果做具体规定,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并维护消费者权益;重视对公司雇员劳动权的保护,在劳动安全、劳动工时等方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公平竞争并维护市场秩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热心资助慈善事业等等[5]。这样既可以对公司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又可以通过对公司不履行、逃避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予以处罚,来激励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保障营业的顺利进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保证营利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作全.商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郭丽丽.试论公司目标定位——营利性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1). [4]梁秀超.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中国商贸,2010,(1). [5]丁亚丽.试论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辑/张华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