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复习课教案

高二历史复习课教案
高二历史复习课教案

高二历史复习课

《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香港问题的由来,掌握与香港问题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理解香港回归的原因。

(2)学会从南海和西藏问题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介绍香港问题的由来,掌握与香港问题相关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结合相关史料及分析,理解香港回归的原因。

(2)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史料,理解南海问题的由来。

(3)通过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和理解西藏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分析,让学生理解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新中国的热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

香港问题西藏问题

三、教学难点

南海问题

四、教学媒介

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近代中国,曾经有过一场“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之争,但无论海防和塞防,所面对的都是领土主权。领土主权不容侵犯,但是,在近代,我们经历了太多领土主权被侵犯的屈辱历史,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海棠”变为“雄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探究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

2、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主要涉及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北西北边疆问题、外蒙古问题、西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哪些我们在必修教材中已经涉及到了?

学生活动:回答上面问题。

(一)、香港问题

教师活动:好了,我们首先来探究香港问题。请大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概括与香港问题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香港问题相关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展示幻灯片,通过动态地图,展示香港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接下来,提问香港问题是在什么时候解决了的呢?展示香港回归的照片,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

1.为什么香港是恢复行使主权?

2.为什么选择在1997年7月1日?

3.为什么能在1997年7月1日恢复行使主权?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中国人民在捍卫领土主权上的重大胜利,香港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南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南海地区的冲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南海问题。

(二)南海问题

教师活动:介绍南海问题的相关内容。南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目前,已经探明南海油气储量高达200亿吨以上,天然气资源达25亿立方米。南海问题主要争端在南沙群岛。目前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屿实际控制情况如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南海问题的由来。提出问题:

1.这段视频反映了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中国政府的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当面临领土主权争端的时候,作为学习历史的我们,应当怎样用事实来证明呢?

3.结合材料,为什么说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4.我们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择这些材料的?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三)西藏问题

教师活动:除了我们需要用事实证明拥有领土主权,同时我们应该还要看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西藏各族人民在近代以来誓死抵御,绝无二心,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西藏问题。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近代哪些国家企图侵略西藏?

2.西藏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

3.这些斗争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学会了用史料寻找历史依据,我们也深深感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西藏各族人民的这种爱国精神已成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但爱国不能只靠热情,更应该运用理性。

4、布置作业

中国是一个陆海复合国家,面临着海上和陆地两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容易遭致来自两个方面的安全威胁。陆地重心在西南和西

北的西藏和新疆,海上重心在东南。目前,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又起,主要有三种声音,一种是东西并重,一种是“东急西重”,还有一种是“东缓西急”。历史又一次到了考较我们这个民族智慧和意志的时候了。假如你是我国国防战略的决策者,你同意哪一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下学期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下学期知识点 【篇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篇二】 显著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篇三】 1.反法同盟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9177-72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计 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高二历史期中考的复习应该如何计划,除了加强对课本的熟悉程度,还要适度地加强一些习题和模拟题的练习。复习的时候,要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要有所重点。 合理安排时间复习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 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 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C.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司主财、枢密主兵,削弱了相权 3.“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 事、外交、民政。”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公民开始成为公民法庭的陪审员 B.以血缘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 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5.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 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8.下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中Z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为扩大税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山西省忻州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山西省忻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一。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制造技术进步B.法家思想影响C.政治伦理规范D.审美观念变化 2.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扩大王朝统治疆域B.瓦解地方反抗势力 C.巩固宗法血缘体系D.适应集权政治发展 3.有学者认为:荀子深刻地认识到,“礼”与“法”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两大根本手段,于是立足于儒家的“礼治”,吸收、发挥法家的“法治”思想,使“礼”与“法”在政治和法律层面相互渗透,和谐统一。该学者认为荀子( ) A.是法家学派的实际开创者B.背离了孔孟思想的精髓 C.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有益学说D.对儒学的发展迎

合时代需要 4.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而黄宗羲却认为:“君臣的名分,是因为天下的缘故而有的,我如果没有治理天下的职责,那么我对于君主来说就是路人。而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这主要反映出黄宗羲( ) A.反对人世为官 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强调民主思想 D.倡导新型君臣关系 5.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开创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这一生产模式( ) A.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C.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D.说明了经济重心已南移 6.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士、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 ) 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 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 7.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此举旨在( ) A.弥补政务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B.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集权C.配合科举制度选贤用人的需要D.建立较严密完整的官僚机构 8.明以前,蚕桑业和植棉业主要在江南地区,长江以北很少,京畿地区则更少;洪武二十五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北上: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实现和平统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的时间:1925年 性质: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领导机构:上海工商*合会——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 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16个月。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二次东征的对象:叛军陈炯明;结果: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的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为*帝国主义,*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战果:消灭孙吴主力,革命重心转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2)工农运动的发展: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得胜利。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收回权益。 【大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政变 时间:1927.4.12;发动者:蒋介石;地点:上海。 杀害李大钊的刽子手:张作霖;地点:北京。 (2)“七一五”*政变 时间:1927年7月15日;发动者:汪精卫;口号:“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因为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成果:基本(张作霖仍未被*)上*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重打击。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年幼的*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客观原因:中外反对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经验: (1)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3)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教训: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 二 历 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天门中学 吴少荣 第Ⅰ卷 一、选择题 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及多极化趋势。据此回答1-5题。 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军备进行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下列图片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主要特征的是( ) A.议会审判查理一世 B.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旅顺大屠杀 C.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 D.讽刺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漫画 3.图一、二反映的共同点是( ) 图一 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图二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A.苏联企图与美国“平起平坐”B.美苏争霸剑拔弩张 C.美国居战略优势D.苏联处于被动反击的地位 4.下列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评价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5.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意志一直左右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下列史实中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有()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雅尔塔体系 ③慕尼黑协定④万隆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②③ 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两次世界性大危机,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6-9题。 6.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A.法西斯势力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D.运用更多的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7.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这主要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A.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B.对经济生产进行干预 C.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D.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8.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是() A.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经济事务 B.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打击,缓和了社会矛盾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9.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B.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C.纬约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D.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组织的斗争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又是新的挑战,各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调整。据此回答10-13题。 1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D.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1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各国大力推行政治改革D.得到美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高二历史复习计划

高二历史复习计划 导读:高二历史期中考的复习应该如何计划,除了加强对课本的熟悉程度,还要适度地加强一些习题和模拟题的练习。复习的时候,要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要有所重点。 合理安排时间复习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

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每一遍复习都有侧重点 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 【高二历史复习计划】 1.高二历史小论文

高二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下学期)

高二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下学期) 导读:本文高二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下学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

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总结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二、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 1、秦朝: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第二册P24) (1)中央官制 a、最高统治者: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 b、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第二册P24) a、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 b、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c、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2、汉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汉初时的汉承秦制(第二册P31) a、背景: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b、内容: (a)中央制度:继承秦朝中央集权体制。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b)地方制度:继承秦朝郡县制度,同时,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度。(第二册P31) ①郡国制原因:错误吸取秦亡教训。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②内容: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③后果:地方势力膨胀。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c、特点: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为”措施: a、中央官制上,形成了“内朝”与“外朝”体制(第二册P34) (a)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 (b)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b、地方措施:(第二册P34) (a)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b)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是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说:“雅典民主的特别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排他性之上。”与这一说法不一致的是 A.非常严格的公民资格的限定 B.是一种父权制民主,妇女没有政治权利C.雅典民主使所有公民具有同样的权利 D.雅典政治文化是成年男性文化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自有许多机会——实际可说是无定数的机会”,英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利用的“无定数的机会”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光荣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4.国学大师文怀沙在接受记者的专访时,以“正、清、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正、清、和分别是道、墨、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5.东汉王充《论衡》:“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付与事,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对作者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相信“天人合一”说 B.宣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 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 D.反对“天人感应”说 6.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7.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隶制”是指 A.人皆僧侣 B.因行称义 C.人皆上帝 D.理性至上 8.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下列著名的水利工程与坎儿井有渊源关系的是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一)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A核心思想是“仁”和“礼”,表现为“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 B对鬼神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哲学思想 C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求真务实---教育思想 2.孟子(战国):亚圣--- 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A核心思想是“仁政”学说------------------政治思想 B主张人性本善说,认为天命是人意志的体现,人要顺从天意---------哲学思想C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战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政治思想 B主张“性恶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哲学思想 4.董仲舒(汉代):儒学确立了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思想 ?体系: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基础:“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受命于天,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5.程颢程颐朱熹(北宋) :程朱理学---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A提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社会上是道德伦理,体现人身上是人性 C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实践感悟 6.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朝):陆王心学--- 理学的新发展 A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也”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B把握“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自我反省-----------------------内心反省 二、道家思想的演变 1.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倡导“无为而治” 提出道是抽象的,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本原,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与荀子对立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高二历史上学期期... 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持该观点的学派在下列哪个朝代有 可能得到重用?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清朝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 想准确的理解是 A.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 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 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6.某课题小组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为课题进行探究,其收集的如下材料中,最有史学 价值的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第1套真题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计48分) 1.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 A . 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 B . 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 2.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 .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 .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 .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 .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3. 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A . 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 . 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 C . 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 D . 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4. 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设立内阁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 .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 . 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 C . 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 D . 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 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用

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 A . 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 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 C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 D . 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 6.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认识() A . 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 . 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 . 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 . 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7. 宋代茶馆大多招雇“茶博士”主持日常营业管理。“茶博士”精通烹茶技艺,是城市中职业化、专业化技术雇工,为市民阶层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这表明宋代() A .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B . 茶在市民生活中占主导 C . 雇工制发展和商业繁荣 D . 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8. 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图1)。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图2)。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1 汉代深衣图2 魏晋服饰 A . 农耕经济的发展 B . 审美水平的提升 C . 政局的相对安定 D . 社会思想的变动

高二历史期末复习计划有哪些

高二历史期末复习计划有哪些 1、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依据。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应将新课程理念与教材相整合,优化过程,突出能力,以主干知识为主线,将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实现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复习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以历史知识主题为发展线索进行梳理: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与革命者反对封建统治专题、思 想家的相近类别思想专题、民族独立专题、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制 度与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专题等等。通过多角度建立小专题 进行知识梳理,深化了知识面,构建了点、线、面立体的知识结构。 2、把握历史高考方向 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社会的热点问题,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 神和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用。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将 专题知识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角度构建历史体系 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罗斯福新政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问题,如对“当今世 界政治格局的演进”,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把 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1、查缺漏 通读,读懂教材,对知识进行查缺漏,对薄弱处进行重点强化。 2、加深理解,巩固吸收

把有关知识放到本学期所学内容中,去定位、理解。 3、构建体系 对知识举行系统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强化记忆 以适合自己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方式浓缩记忆。 5、力求规范 在解题思路、方法、过程方面力求简捷规范,在书面表达和卷面形式上做到简洁规范,提升应用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 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 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 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选出四个备选项中的最佳答案涂在答題卡上) 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2.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3.《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推行了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的国有制 4.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5.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6.《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而到东晋南朝时己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与下列哪则史料相关 A.“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 B.“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C.“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D.“嗣后各省开星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 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8.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税,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组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9.“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中枢机构设罝调整 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0、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汉代察举征辟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宋代设参知政事 11.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12.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租佃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3.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