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先秦时期的“比德”服饰审美观

浅说先秦时期的“比德”服饰审美观
浅说先秦时期的“比德”服饰审美观

浅说先秦时期的“比德”服饰审美观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服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虽然服饰产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遮身蔽体,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人们不断地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衣冠于人,其作用早已不是单单的遮羞御寒那么简单,更被赋予了增美饰、知礼仪、别尊卑这样的礼乐文化意义。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凝聚和渗透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美学思想,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礼仪、制度、习俗和审美。

先秦时期是意识形态较为活跃的一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黄金时期,一方面摆脱了原始社会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了华夏民族的礼制文化,中华文化的各种制度大多在那个时期草创,服饰文化也不例外。当时服饰制度初步成型,并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古人的世界观和文化观,服饰开始成为礼制和文化的载体,并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思想。

服饰作为一种社会象征,从来不曾淡出文人们的视野,服饰审美亦始终在文人的话题之内。在服饰的审美评判过程中,古人总是不自觉地将人体穿着的衣饰的形制、颜色、文饰、佩饰及质料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并将之社会化、伦理化、审美化,形成了一种以服饰比拟人格道德的“比德”审美思想。

服饰美学意义上的“比德”观,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古之君子喜佩玉,且“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他认为之所以有这种审美行为,是因为“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荀子·法行》)将玉所具有的温雅润泽的自然属性与君子内敛谦恭的道德风范和高尚人格相类比,从中找出两者的共同特性,此即是彼,彼即是此,使抽象的人格具体化、直观化、简单化。直至现代,我们还常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赞美道德高尚的君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包括服饰审美文化在内的“礼乐”文化的规范和遵循,向来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且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可见,要想让

人尊敬而不感到凶猛可怕,首先要将衣冠穿戴整齐,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指一个人外在装饰的美,相对地质则是一个人内在朴实的本质,或者说内在的文才、德行,孔子认为外在的装饰和内在的本质同样重要,都是成为君子的先决条件。

孔子对衣冠礼仪的重视,还不止于此。他的弟子颜渊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他的回答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将服饰穿戴和安邦治国联系起来,可见在孔子眼中,服饰礼仪对一个人的德行修养有多么重要。

春秋时齐桓公好服紫色,举国之人竞相效仿,孔子见之,忍不住摇头叹息:“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篇》)朱是周朝的正色,紫是间色,孔子认为紫色登不得大雅之堂。这里的颜色或曰“服色”,显然已经具有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深刻“比德”审美意蕴。

他的弟子门人更是恪守这一准则,并将之作为自己言行起居的信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尚勇武,喜欢戴雉毛,因“雉”是一种生性勇猛善斗的禽类,故彼时武士头盔插雄雉之毛,以喻勇武,孔子见之,便吟诵《诗经?雄雉》篇中的诗句来勉励他,子路为此自喜不已,时常吟诵之。

子路后来做了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发生内讧,子路听说孔悝被蒉聩挟持,于是奋不顾身进城去解救孔悝。蒯聩命将众攻击子路,子路身受重伤,冠缨也给打掉了,却没有反击,反而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扶正帽子,系好冠缨,结果当然是他被蒉聩的侍卫给杀死了。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位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子路至死不免冠,便是为了捍卫他身为士君子的尊严。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在服饰的“比德”审美观上,与孔子是十分接近的。他力主性善,倡行仁政,认为:“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这里的“服尧之服”,作为物质形态的“服”,有着以“尧”的服饰作为具体规定内涵即如其形制、款式、颜色、质料、纹饰、配饰等等皆一如“尧之服”的服饰[1],“服尧之服”即是穿着与尧相同的服饰,古人对服饰所蕴含的“礼乐”文化意义是十分重视的,有了服饰的规范限制,一言一行

自然就规行矩步,时刻以“尧”的道德行为规范自己,从而在伦理规范和人格精神上达到“尧”的精神境界,也即“仁”的道德精神。可以说,孟子提倡的“服尧之服”与孔子所说的“服周之冕”具有相同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孟子又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由侧重于内心的‘仁’转向侧重于行为的‘义’。因而在服饰行为上,他还是比较通达的,“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孟子·离娄下》)虽然他和孔子一样认同衣冠的重要性,但若为了行“义”,即救同室相斗之人,将外在修饰暂时放上一放也未尝不可。

荀子是由儒家向法家转变的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生而有欲”,人对于美和享乐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能需要,这种需要是无止境的,若没有一定的礼法教化加以规制,就会发生斗争,导致社会混乱,只有建立一个法制国家,才能使人“化性起伪”,使人格得到提高。他的“法”仍是植根于“礼”的,强调“贵贱有等”的“礼”的实际物质利益以及与高度的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的诸种感官的审美享受。他对服饰的审美要求,处处体现着等级差别。“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荀子·富国篇》)在服饰审美上,他有着一套比孔孟更甚的规矩、更高的追求。“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镂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荀子·君道篇》)贫富贵贱不同,衣冠配饰亦随之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正体现了荀子思想中“隆礼至法”的观念。

和儒家严谨的态度不同,道家在服饰审美上则要简单得多,也没有那么多的条例规制,他们追求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形态,着眼于内心的充实、灵魂的坦然,试图寻找一种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心灵与自然相契的人生状态,而这种状态,只有在抛开一切外在的纷扰束缚、回归到最原始、以最纯粹的状态来面对世界、面对自我时才有可能达到。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不似孔子在《论语》中那样,有着许多直接论及服饰审美文化的礼法、形制乃至颜色等内涵美和形式美方面的理论,而仅有寥寥数语,他崇尚的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这里的“美其服”之美,自然不是那种令人目盲的炫目之美,也不是“服文采,带利剑”的浮夸纨绔之美,而是道家审美理想中的浑然天成、朴素自然之美。在服

饰审美上,与孔子主张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内外兼修式理论不同,老子更倾向于“被褐怀玉”,即内持珠玉人品,外着粗褐陋装,显然老子是注重人的内在修为而忽略外形美饰的[2]。

老子这一“被褐怀玉”、“寂寞无为”的境界在庄子身上发展而为“守志忘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任自然的状态,庄子对于服饰文化的审美观念,同样不是锦绣雕绘、蹙金结绣的鲜衣华服,也不是繁复且有着层层叠叠礼制规范的服饰仪容,而是朴素、自然、不加雕琢的布衣陋服。“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修绅,以约其外;”(《庄子·天地》)可见他对合譬、饰辞、垂衣裳、设采色这一类修饰雕琢的行为是极力反对的,认为它们是一种谄媚、屈从于他人的愚昧行为,把穿着皮弁,戴着鹬冠,手上拿着搢笏,腰上围着绅带认为是一种束缚身体,给自己的内心架满棍棒,外形绑上层层绳索,还自鸣得意的无知行为。庄子把人对自身的这种服饰修饰比做犯人被绳索反绑着胳膊,虎豹被装在布袋和木笼里,同样都是可悲又可怜的。这与儒家主张的“然则章甫、絇履、绅带、搢笏者,皆贤人也。”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说老庄是从个体的精神追求角度出发而有意淡化或者消除外在美饰,重视人的内在精神、气韵与风度,墨韩则是从“节用”的角度反对过分文饰。墨子生于乱世,时诸侯间征伐不断,百姓饥寒交迫,不得温饱,对于统治阶级用横征暴敛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审美享受,大都本能地报以反感和敌意。平民出身的墨子,更能体会百姓的疾苦,站在贫苦百姓的立场看待服饰,以百姓的视角来评判服饰审美。“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墨子?辞过》)墨子对服饰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合体、舒适。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老百姓求的也就是个衣食温饱了,温饱都不能满足,还求什么盛装美饰、繁文缛节呢?另一方面,墨子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侠的奠基者,他本人就是一位急公好义的游侠,梁启超曾评价他:“古今中外哲人中,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精神之富,基督而外,墨子而已。”[3]既然要仗剑游历,抱打不平,就不可能穿着宽衣大袖,规行矩步,当然以便于活动身手为好,所以服饰也要“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这显然是从服饰的实用价值来评判服饰审美了。韩非子

与墨子分属不同学派,出发点不同,在服饰审美上却可谓殊途同归,作为法家之集大成者的他,“喜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主张重实务,着意事功,他认为“衣食美,则骄心生”。所以选用人才应“取情以去貌,好质而恶饰”。峨冠博带,美则美矣,却不便从事生产劳动,为统治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民不富则国不强,对于韩非子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实在是没什么益处的,当然不值得提倡。

说到先秦时期服饰的“比德”审美观,就不得不提屈原。屈原是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笔下,我们领略到了“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峻洁修美、芬芳四溢的服饰。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他的政治理想是实行举贤任能、修明法度的“美政”,使楚国独立富强,继而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在他任左徒时,确实也培养了一批人才,这可从他的作品《离骚》中看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可惜楚国的旧贵族怕他的变革危及他们的世袭地位,遂向楚王进谗,导致屈原被流放,他培养的人才也“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了。现实社会如此污秽不堪,屈原却不愿“淈其泥而扬其波”,在道德上,他始终遗世独立、不随俗流,在服饰穿戴上,他也一丝不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高雅芬芳的服饰,成为他纯洁高尚的灵魂的物化象征,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把服饰的形式美和精神气韵美摄入到了理想人格美的范畴。

先秦时期的“比德”服饰审美现象,从本质上讲,是同古代人们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审美意识的发展以及人对世界掌握的思维方式的艺术化、审美化,乃至同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乐”文化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服饰“比德”说的提出,不仅在先秦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乃至艺术创作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们研究和理解服饰的审美文化、服饰的社会性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等重要美学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2]、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1]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 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 中国清代(1644—1911)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盛行时代(1715—1789)不仅在年代上比较接近,而且在服饰艺术风格上也具有较多的可比性。 一、服饰文化背景的比较 清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洛可可服饰文化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 二、中国清代的服饰特点 1)、官服 清在原有满族的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 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 长袍马褂。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 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 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 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 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 别恩宠。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2)、帝后的宫廷服 皇室帝后的宫廷服制日趋完备,沿袭了明代的服饰种类,如礼服、吉服、常服以及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但在服装形制上,仍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清

古代西洋服饰(三)——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文化背景: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罗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婉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罗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罗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图118 洛可可时期服饰】 1. 男子服装(1715 ~1789 ) 1)阿比---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造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使臀部外张,在衣摆里加马尾衬和硬麻布或插入鲸须。后中缝和两侧缝在下摆都有开禊,一般无领或装小立领。

【图119-1 男服1】 【图119-2 有华丽刺绣的(贝斯特)背心和朴素的阿比(西服)】 2)夫拉克---18世纪中叶,男上衣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缓解紧束的腰身,这种上衣称夫拉克。

【图120-1 巴斯尔样式5】 【图120-2 法式裙撑的女士和男士】

【图120-3 裙撑】 【图120-4 现代晨礼服的前身】 3)基莱---贝斯特短缩至腰,无袖,即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看不见的后片则用较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培养,使审美观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指导思想,成为生活中一种高尚的追求和爱好。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要把审美作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或素养来培养,自觉地把它纳入自己的教学任务中。 二、成人心境美的引导 我们不管是教师、还是孩子的家长,首先要使自己成为美的化身,从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在学校教师要用平行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可用成人的威严压服孩子,处处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引导孩子。有许多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有时会从嘴里说出一些脏话或做一些有碍社会公德的事情,孩子善于模仿,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孩子心目中的道德美感,他们也学会骂人,不尊重别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成人要用自己的心境美引导孩子,树立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三、语言美与服饰美 学生时期的模仿能力较强,我们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服饰的打扮。孩子有缺点或错误时,不能动辄打骂,出口伤人,而应以平和的态度教育他们,随时使用礼貌用语。 四、营造艺术氛围,提高艺术审美力 艺术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高尔基认为:“照天性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因此,我们成人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对他们加强艺术的熏陶。无论在校还是在家,我们都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绘画、工艺、美术品,多带他们欣赏一些音乐剧、电影,指导他们如何从这些作品中

吸取美的精华,也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启迪他们美好的情趣。家长、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参加一些促进智力开发的美育活动,如绘画、剪贴、弹琴等,以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创造美。儿童的世界是很奇妙的,是五颜六色的。 五、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小学生从入学到小学毕业,年龄跨度较大,身心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他们的审美心理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处于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培养教学中,我坚持了以下几点: 1.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脑中表象。小学生的审美活动虽然与美术创作不同,但却也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离不开表象这个审美“细胞”的。小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自然界绮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他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直接地获取表象知识。美术课堂可以般到室外去上,那就是课外写生。其次,书本上许多的插图也是学生获取表象的来源材料之一,让学生在阅读内容时也看到图片,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也感受到美 2、运用形象思维方法,提高形象思维水平。 3、充分发挥教师及教材等的示范作用。小学生喜欢模仿,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最直接接触的就是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如: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就要把字写得端正、美观,并把字音渎得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他们的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巴洛克时期 17世纪的欧洲极为动荡,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后来代表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出现的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称为巴罗克样式。巴罗克时期服装大体上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长发longlook、蕾丝lace、皮革leather 三者流行的时代。男装填充物取掉,造型宽松了,Ruff领变成了翻领或披肩领。男服胸前、袖子上仍有裂缝装饰,袖克夫越来越宽,出现长裤。女装裙撑取掉了,造型变得柔和,高腰身,出现大胆袒胸样式,三条裙子叠穿。 法国风时代出现时装杂志,男装变化最为显著。上衣极度短缩,衣长及腰或更短,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摆处常接一窄条垂布,白有肩料向下挂着缓带表示身份。下半身出现裙裤。缎带是巴罗克样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装饰。60年代以后,男装出现了紧身长外衣、室内服、裤子的组合。女服重新出现紧身胸衣、臀垫。 二、洛可可时期 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就总会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修改和发展。于是,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文化应运而生,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的,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这个时代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这个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我们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我们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同学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同学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我们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我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同学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

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我们中学生只有学会审美、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呢?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我们中学生的美应该与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相适应,我们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来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在遵纪守则中发现美、体验美。我们的美应体现在自强、自尊、自爱、自信上。学生最应该要比的不是使用名牌,而应该是身体、心理的健康,知识、精神的富有,比综合素质的提升;懂得珍惜时间,把分分秒秒时间花费在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之上,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提升自身的魅力。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最近,学校投资万元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优化建设,为给我们创设了高雅的文化学习氛围,对陶冶我们的情操,帮助我们构建健康的人格,全面提升我们的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我校校园文化的亮点《中华世纪赋》的赋文共348字,构思精巧,语言隽永,对悠久的中华文明作了高度概括,特别强调了文化和科学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作用,表现出炎黄子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对历史的新认识、新思考,以及“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的豪迈胸怀。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背诵下来,相信它对我们的一生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学校也处处培养着我们的审美能力。 。 所以,我们要处处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我们正处于可塑性极大的阶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国服装史课后练习》 第一章、先秦服装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说明中国远古时期的纺织材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 A.棉花 B.亚麻 C.涤纶 D.蚕丝 2、《周礼》中,帝王冕服上起着规劝帝王广纳言路功用的是() A.冕冠上的“充耳” B.綖板前低俯 C.衮服上的绣黻 D.衮服上绣绘宗彝 3、周代冕服中“玄衣纁裳”,“纁”是指() A.黑色 B.白色 C.绿色D.黄色 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胡服骑射的是() A.赵武灵王 B.齐桓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二、填空题 1.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靴)或裹腿,左衽、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3、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4、从出土实物来看,两万七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5、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大致形成于夏朝;“(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6、(胡服骑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 三、简答题 1、深衣的内涵: 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2、胡服 又称“胡衣”。是指周代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服装的总称。由于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所决定,这些少数民族服装形制较为紧窄;其特点是由短衣、长裤和皮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与射猎。服装质料较为厚实,冬季以皮毛为多;服装色彩以间色为主;装饰纹样较为粗扩,题材以禽兽为多。与汉族的褒衣博带、高冠浅履的服饰形制有较大区别。 3、襦裙 襦裙为百姓妇女穿的一种服饰,现存最早的襦裙视觉图象资料为出土的中山国玉人饰品,中山国是战国中期中原地区一个由白狄族建立的少数民族诸侯国。其服饰特点为上下两款,上衣为紧身窄袖,右衽开襟,下摆长到腰节,下裳为方格花纹裙,腰间系带。此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发式为卷型,形似牛角,可能是中原地区流行的笄饰。 4、蔽膝

中国历史 前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 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前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教学设计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二节 目的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中国文化的起源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先秦时期的概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2. 原始陶器艺术,甲骨文 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图腾崇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先秦:指我国自有人类居住直到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讲授新课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一.我国的原始社会 1. 早期人类 问:什么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元谋人) 原始社会我国境内主要的人群: 元谋人(一百七八十万年前、最早的远古居民)、 北京人(70-20万年前、最为世界闻名、头盖骨、原始石器、使用原始的石制工具、使用火、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2. 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三万年前、体型、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 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物业、手工业;固定的房屋;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3. 神话和传说——黄帝、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 二.夏、商、周奴隶王朝(1600多年) 禹建夏(公元前2070年、——汤灭夏) 商(汤 BC1600年—BC1046年迁都武王伐纣) 周(西周、东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三.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东周(春秋、战国)春秋五霸、初税亩; 四.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事业:都江堰、郑国渠 2. 各国的变法——重点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在原始人群阶段的旧石器遗址这中,迄今还未发现可能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中国最早的艺术品,现有的考古成果告诉我们,开始创作于已经进入了氏族公社的山顶洞人时期。 一.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1.山顶洞人的装饰艺术——中国文化的起源 2、原始陶器艺术* 河姆渡陶纹,半坡彩陶,红山陶塑,卡诺陶绘等分别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 3、原始玉器艺术 4、原始音乐 5、图腾崇拜 图腾:是英文Totem的译音,原为北美印弟安人的语言,意为某一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先秦深衣

中国服装艺术史之先秦深衣 何佳仪服表0801 080630110 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女式深衣模拟图冠服深衣流行于先秦。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亦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它的另一特点是“续袵钩边”。“袵”就是衣襟;“续袵”,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和湖北云梦出土的男女木俑服饰上,可看到这种深衣的式样。 特点:

1.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 2.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 3.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4.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 结构: 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 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 “衽”。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 中原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 袂:袖子 裳:裙子 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名称由来: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汉代窄袖绕襟深衣

中学生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中学生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树立一种健康、正确的“美”的观念,那么对他们今后创造完美人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完整,因而对“美”的理解往往存在着某种偏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不能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比如时下校园中盛行的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打游戏机热、上网聊天热、染发热及不愿穿校服、出口成“脏”等现象,都说明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新的形势下是很有必要的。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吸引人的金苹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美。拥有美,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也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勇气。 中学生是一个青春的群体,一个学习的群体,中学生的美来自哪里? 首先,中学生的美来自干净与整洁。衣着是人的一部分,让它沾满污迹,布满皱褶,甚至伤痕累累,一脱下鞋子就臭气熏天,其实就是贬低自己的形象。所以善待衣物,勤洗衣服,保持穿戴的干净与整洁,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同,才能获得别人的亲近和好感,才能保持形象美。 其次,中学生的美来自大方得体。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其内在修养的体现。周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的时候,曾在衣镜上方挂着一幅仪表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对自己的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其内在修美的体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 一个人大方得体的打扮,是与其身份、职业、场合相符合的,明星们化装打扮,另类时尚,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所决定的,他们需要通过标新立异引起媒体和追星族的注意;而我们的舞台是校园,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我们的角色是中学生,成人化的、另类的打扮只能显示你的庸俗,有时甚至是低俗、恶俗。单纯地模仿明星,女生染发烫发,男生留长发、动漫头甚至戴首饰,是一种颓废的表现,不符合中学生的身份,与中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相违背。 中学生热情奔放,追求是尚,张扬个性,这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时尚的潮流中,如果迷失了自我,就会成为时尚的奴隶与传播时尚的机器。所以中学生必须树立自己的审美观,以大方得体为标准,塑造一份天然的美、青春的美。 第三,中学生的美来自内涵与修养的烘托。美应该由内而外。内在美是最重要的。歌德曾说过:“外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缺乏内涵,美将苍白无力;没有修养,美将黯然失色;少了底蕴,美是短暂的;丢掉气质,美是单薄的。所以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内在美。加强学习,不断进取,丰富自己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时期历史散文 绪论 ?先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散文的萌芽 ?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其事,很少修饰,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 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 ?《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四重要史书简述 1 《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

让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让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日,秋风送爽,在鲜艳的国旗下,我们共同来思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同学们,你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你们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你们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树立一种健康、正确的“美”的观念,那么对你们今后创造完美人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学们,现在你们当中大部分人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完整,因而对“美”的理解往往存在着某种偏差,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还不能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比如时下校园中少数同学的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打游戏机热、上网聊天热、剪怪发热及不愿自觉地佩带校章,出口成“脏”等现象,都说明了部分同学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尤为重要。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吸引人的金苹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美。拥有美,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也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勇气。中学生是一个青春的群体,一个学习的群体,中学生的美来自哪里? 首先,中学生的美来自干净与整洁。衣着是人的一部分,让它沾满污迹,布满皱褶,甚至伤痕累累,一脱下鞋子就臭气熏天,其实就是贬低自己的形象。所以善待衣物,勤洗衣服,保持穿戴的干净与整洁,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同,才能获得别人的亲近和好感,才

能保持形象美。衣物整洁就是美的体现,当下有部分同学喜欢穿名牌,当然,名牌衣物质量,设计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我们穿名牌就是美,不穿就不美,是这样吗?不对,我们学生目前还是一名消费者,生活的费用基本上都来自父母,如果是父母帮你们买的,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某些家庭条件不是很许可的,你还争着吵着要父母给你买,这就不合适。其实,我们只要保持衣物整洁,穿得朴素一点,也是一种美,因为,你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懂得量力而行,这才是真正美的体现。 其次,中学生的美来自大方得体。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其内在修养的体现。周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的时候,曾在衣镜上方挂着一幅仪表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对自己的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其内在修美的体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一个人大方得体的打扮,是与其身份、职业、场合相符合的,明星们化装打扮,另类时尚,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所决定的,他们需要通过标新立异引起媒体和追星族的注意;而我们的舞台是校园,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我们的角色是中学生,成人化的、另类的打扮只能显示你的庸俗,有时甚至是低俗、恶俗。单纯地模仿明星,女生染发烫发,男生留长发、动漫头甚至戴首饰,是一种颓废的表现,不符合中学生的身份,与中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相违背。中学生热情奔放,追求是尚,张扬个性,这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时尚的潮流中,如果迷失了自我,就会成为时尚的奴隶与传播时尚的机器。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装论文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社会历史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因此,与国王主宰的宫廷相对的资产阶级沙龙文化成了社交中心,18世纪的文化就是从贵族和新兴资

产阶级的社交活动中产生和形成。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的。 一、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洛可可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又称"路易十五样式"。它的形成过程受到中国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服饰、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又称"法国-中国式样",有人称洛可可风格为"中国装饰"。 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特点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是改变了古典艺术中平直的结构,采用C型、S型和贝壳型涡卷曲线,颜色淡雅柔和,形成绮丽多彩、雍容华贵、繁缛艳丽的装饰效果。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当时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而且蔷薇用的更多一些。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中国的折枝花卉,有时配上一些各种鸟类,这种图案明显地受中国花鸟画的直接影响。 洛可可的纹样造型多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在奢丽纤秀和华贵妩媚中,呈现一种阴柔之韵和矫柔妩媚之特征。色泽柔和,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是18 世纪初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 洛可可在服饰方面的表现是通过工业革命带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这种花样繁多的装饰物在服饰上的大量运用就是洛可可时期典型的服饰特点。其装饰效果突出了女性的妩媚、娇柔和男性的细腻、精致。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洛可可服饰整体造型的特点:18 世纪中后期以后,洛可可

女装造型上最醒目的特征是由裙撑托起的向两侧突出膨大的臀部,腰部以下呈长方形;由紧身胸衣将躯干在腰部以上束裹成平挺的圆锥体,正视呈倒三角形,有丰富装饰的肚兜强化了倒三角型的轮廓。这种视觉上像圆弧形穹顶一样的整体造型就是洛可可时期人们相互追捧的夸张的造型。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女装最华丽的代表。其服装特别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缎带花结、人造花饰物和繁琐复杂的褶皱缀满全身,内裙和外裙上、下都装饰着弯弯曲曲的飞边、蕾丝,整个服装上上下下如花似锦,美丽富贵。 在具体局部造型上,洛可可服饰也有其典型的特点。比如以蓬帕杜夫人命名的蓬帕杜领口样式,它是一种设计为宽而低的领口,呈倒梯型,领口部位开口较宽,并且很低,可以坦露四分之一的胸部,而接近肩部的上领口较窄,这样的造型足以和宽而弯曲的宫廷服装领口相媲美。这种倒梯形领口款式造型与室内装饰中窗帘的自然下垂样式很相似。不难看出二者在造型上是相互呼应的。这一样式产生了洛可可服饰在总体上以不对称为主而局部对称的效果。 洛可可风格在法国持续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洛可可艺术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观念与装饰美术手法,至今仍给予艺术创造以启示。 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时装流行大潮中,这种具有夸张的装饰个性并带有浪漫感觉的古典题材不断地为时装界所瞩目。如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中学生如何面对正确的审美观ppt

中学生如何面对正确的审美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树立一种健康、正确的“美”的观念,那么对他们今后创造完美人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完整,因而对“美”的理解往往存在着某种偏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不能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比如时下校园中盛行的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打游戏机热、上网聊天热、染发热及不愿穿校服、出口成“脏”等现象,都说明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新的形势下是很有必要的。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外在美,它包括外表美和仪表美。人的外表美诸如肤色、五官、高矮、胖瘦等是天生的,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改变的;而仪表美诸如服饰、仪态、风度、言谈举止等,则反映了人的审美品味,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内在美则是指人的心灵美、人格美、精神美、包括思想、品德、学识、修养等,它同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提高。中学生一定要注意仪表美。修饰打扮应以清雅素淡、大方自然、洒脱活泼为主,要显出青春的朝气和魅力。同时更要适合自己的身份,提倡简朴,注意经济耐用,老舍先生曾说过:“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的。”还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要整洁宽松,有利于健康;要注意场合,不标新立异。周恩来总理有一幅仪表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他的一生风度仪表堪称楷模,为世人所敬仰,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而目前我们有的中学生披头散发或怒发冲冠,敞着衣服,穿着高跟鞋,戴着手饰,满口港台腔,嗲声嗲气,流行韩日潮等等,实在与健康中学生形象背道而驰。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歌德说的:“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为此中学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内在美,培养自己的内在美。一个人如果光有躯壳的美,而没有灵魂的美,这是假美。那么内在美如何培养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这些: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追求真理,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正直诚实,不畏艰难险阻,不图个人私利,勇于献身社会等等。所以中学生朋友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锻炼,吸收新的美的事物,抵制丑的、恶的事物,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莫小燕1200410310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初发源于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殊色是轻松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萝卡那”(rocaille),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室内装饰为主,其特点是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到处都是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形主题的组合。洛可可风格的造型均以“C”形和“S”形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一般以不对称代替对称,色彩明快柔淡,象牙白和金色是其流行色。这种洛可可风格影响到服装、绘画、音乐、文学等文化现象,尔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流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一、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洛可可艺术风格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源于法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文化沙龙。沙龙是当时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名流等人活动的重要集中处,主要在贵族的府邸里进行,这使得建筑的室内装饰显得尤高贵。 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男装方面,样式已经定型,是现代西装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

短后长的设计.同时也出现了领子的设计,袖子也有原来的大开口变成了贴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后,裤子多用亮色,袜子基本没什么变化.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修饰,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衣称作夫拉克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现在的晨礼服的始祖,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如果说巴洛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洛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装的修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女装的特点就是,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面.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斯塔玛卡,斯塔玛卡的中央与里面的紧身胸衣一样向下呈很尖的锐角,这不仅在视觉上使腰显得更细,风俗家认为这还把人的视线引向那“快乐的谷间”.洛可可服装面料多采用质感温软的材料,浪漫而华贵。面料多采用高雅而精致的面料,如具有优雅和透明感的缎子、消纱和蕾丝花边等。强化具有古典风格的局部特征设计,常饰以华丽花边,领部细褶和袖部装饰,精巧的刺绣工艺和诸如蝴蝶结、玫瑰花装饰等细部处理设计也非常普遍。在秋冬季的材料中,多采用诸如马海毛、高比例兔毛及具有丝光感和柔软毛型感强的材料,并注重面料的表面凹凸感与浮雕感的表面处理。服装设计题材喜好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轻柔的浅粉色调为中心,形成明亮、柔美而优雅的色彩倾向。喜用娇艳的颜色,如嫩绿、粉红、猩红等,富丽堂皇.多采用夸张的假发、帽子、裙摆等烘托风格。运用具有洛可可式特征的发型、化妆和具有优

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

这学期学了这门选修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服饰特点是: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所以女子服装,重心下移,上身则收细腰,下身被夸大使身体像铜钟。这种风格加上东方丝绸、折扇,以及精巧的服饰配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旋律。一直到包洛克服饰,这一时期女子服饰仍然讲究曲线、垫臀、配合紧身上衣,呈现出丰乳翘臀的形象。将女人推到繁华之间的盛装的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女装强调温润柔艳、装饰琳琅,将浮华装饰于女子的服饰上。但是这种美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体的摧残上的。 一、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 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二、洛可可服饰在色彩和装饰上的特点 (一)柔和艳丽的色彩和自然形态的装饰 洛可可服装的显著特点是柔媚细腻、纤弱柔和,这使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繁复化。在服装中大量运用夸张的造型、柔和艳丽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给人以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 (二)对装饰效果的注重与表现 洛可可女装由内部的紧身胸衣、倒三角形脚片(斯塔玛卡)、裙撑(帕尼埃)和罩在裙撑外华丽讲究的衬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罗布)组成。紧身胸衣和裙撑这对孪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缔造了洛可可女装浪漫、迷人的华贵风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