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是什么

丙肝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是什么
丙肝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是什么

丙肝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是什么

丙肝病毒定量测验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检查,通过此检查可以显示出丙肝患者体内病毒的数目和病毒的活动等状况,给丙肝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怎么检查呢!

丙肝病毒含量的多少与丙肝的严重程度、预后以及抗病毒的治疗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丙肝病毒定量检查可以对预后进行较准确的估计,对临床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丙肝病毒定量检测结果怎么看?丙肝病毒dna定量检查在临床上对于病情的发展情况,以及抗病毒治疗效果都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丙肝病毒dna定量检查的值以1000copies/ml为界。

如果丙肝病毒dna定量值大于1000copies/ml,则说明体内的丙肝病毒数量多,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此时是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病情,进行治疗,如果丙肝病毒dna定量值小于1000copies/ml,则说明体内的丙肝病毒不活跃,传染性相对小。

如果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值大于1000的话,是呈阳性的,说明丙肝病毒数量比较多正在复制且传染性也强,而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值越高,表明病毒复制越活跃。因此,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DNA为阳性,都需要及时的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

丙肝定量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判断是否感染丙肝以及感染程度,对丙肝患者了解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丙肝病毒的定量检查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以免错误的检查结果导致治疗方案的偏差。如果检查结果显示阳性的话,就预示着病毒含量高,危害很大,不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话,就会造成肝硬化,肝癌的发生,专家建议丙肝病毒RNA显示阳性的患者,及时的进行抗病毒治疗。

丙肝病毒定量检测与病毒定性检测合称HCV-RNA检测,是判

定丙肝病毒感染程度、指导丙肝治疗的重要依据。那丙肝病毒定量检测怎么做呢?彭专家解答道,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聚合酶链反应测试(PCR)和信号扩增法。

丙肝相关知识

丙型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 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一、发病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复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宿主因素包括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等。饮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对HCV勺感染病程也有影响 HCV传播途径: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

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HCV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 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 性传播。 3. 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 其他途径见于15%- 30%勺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是否感染乙肝,看五项定量检测值是多少

是否感染乙肝,看五项定量检测值是多少 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近几年来乙肝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乙肝疫苗不是一针就可以终身免疫的。 怎么判断是不是正常?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各项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对乙肝的病程、治疗、预后起一个动态监测的作用,那么你是否知道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分别是什么,正常值是多少,各自有什么意义吗? 乙肝五项检查分别是:

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乙肝五项又叫乙肝两对半。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查正常值是 乙肝表面抗原是诊断HBV感染最常用的指标,检查值超出正常值范围,仅表示有过或正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却不能说明有无传染性。HBsAg浓度与HBVDNA存在着相关性,高浓度的HBsAg常表示病毒的高复制水平,低浓度的HBsAg可能提示处于感染恢复期。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定量检查正常值是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HBs的含量可对接种疫苗的效果进行评估,用于判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还可以评估普通人群免疫力。

3、乙肝e抗原(HBeAg)定量检查正常值是 当乙肝e抗原大于0。5PEIU/ml,说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数值越大,传染性越强。因此,HBeAg检测(与抗-HBe联合应用)可用于急性HBV感染的病程监测和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 4、乙肝e抗体(HBEAB)定量检查正常值是0-0.2PEIU/ml 乙肝e抗体定量偏高大于正常值为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或很少,是乙肝病毒感染时间较长的标志。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定量检查正常值是0-0.9PEIU/ml 阳性表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或正处于康复期。HBV感染后,一般会产生抗-HBc,在HBV感染康复者和HBsAg携带者中,抗-HBc可持续存在,因此,抗-HBc是提示过去或现在感染HBV的指标。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可以为医生对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提供依据,指导治疗。因此定期检查乙肝五项很重要,发现定量正常值异常应引起注意,一定要到正规的肝病专科医院询问,并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

丙肝病毒是怎么进入细胞的

丙肝病毒是怎么进入细胞的? 丙型肝炎病毒(HCV)有着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同的传播途径,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最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将近有1.7亿人感染了HCV{[Anon], 1999 #75}。其中绝大多数人(55-85%)因为病毒清除不干净而成为携带者,其血清中可以持久稳定的检测到病毒{Hoofnagle, 2002 #76},而有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的危险,包括轻微肝炎、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这一过程并不是直接由病毒引起的,而是由于病毒和免疫系统得相互作用导致健康的肝脏组织被纤维疤痕组织取代。大约有20%的慢性丙肝病人会在20年之内发展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发展成肝癌的速率就是1-4%/年{Moradpour, 2001 #77}。 长期以来,丙型肝炎的研究一直面临两大难题:即缺少有效的组织培养模型和小动物模型,阻碍了对HCV致病机理探讨、抗病毒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等的研究进程。虽然临床上分离的HCV能够感染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但效率很低,而且经常是不可重复的。肝细胞一直被认为是该病毒复制的基本场所,而直到现在我们对HCV进入细胞的机制还知之甚少。不过近三年来一些研究模型的出现大大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1) .反转录病毒假颗粒体系,是用反转录病毒(如HIV)的核衣壳和HCV的包膜蛋白组装成的,叫作HCV pesudoparticle(HCVpp){Bartosch, 2003 #11;Hsu, 2003 #50}。因为包膜蛋白全部都是HCV的成分,因此进入细胞的过程跟HCV肯定很像,是研究HCV进细胞机制很好的模型;2) .HCV 的JFH毒株,能

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以及定量检测的意义

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以及定量检测的意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乙肝五项指标 表面抗原(HBsAg)--------------------------- 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HBs或HBsAb)----------------------- 说明体内是否产生抗体 e抗原(HBeAg)-------------------------- 说明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e抗体(抗HBe或HBeAb)--------------------- 说明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说明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注:核心(HBcAg)一般检查不出来,所以只能看到五项检查结果。) 9种常见模式 1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一、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指标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 1)参考值:mL 2)临床意义: (1)可作为HBV携带者乙肝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2)评价拉美呋定的治疗效果 (3)监测应用alpha-干扰素治疗病人的乙肝病毒复制 (4)确定肝移植病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剂量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测定: 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中和HBV。 (1)抗-HBs含量在0-10mIU/ml,表示不具有保护性,需要注射乙肝疫苗(3针:0-1-6方案)。 (2)抗-HBs含量在10-100mIU/ml,表示具有保护性,但较弱,需要乙肝疫苗强化注射(1针)。 (3)抗-HBs含量大于100mIU/ml,表示具有很强的保护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HBeAg增高说明病毒复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4、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抗-HBc:不是中和抗体,有IgG和IgM两种形式。IgM在早期出现,而IgG在恢复期出现,可持续多年或终身存在。 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的优点 由于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再加上乙肝定性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不能及时发现乙肝的感染,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也存在着被感染的威胁。 乙肝五项定量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的问题,而且准确,尤其对乙肝病人的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这是检验发展的趋势。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以及定量检测的意义

乙肝五项指标 表面抗原(HBsAg)--------------------------- 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说明体内是否产生抗体 e抗原(HBeAg)-------------------------- 说明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e抗体(抗HBe或HBeAb)--------------------- 说明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说明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注:核心抗原(HBcAg)一般检查不出来,所以只能看到五项检查结果。) 9种常见模式 1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 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 -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

乙肝五项定量,总结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分析HBSAg和HBsAb浓度的变化,可以预见是不是处在恢复期。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分析HBeAg和HBeAb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作用。HBcAb浓度的高低能够反映病毒感染的状况,高浓度的HBcAb 提示乙肝急性感染;低浓度通常为恢复期或既往感染,有利于对慢性乙肝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的判断,可以用于慢性乙肝的分类。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分析能够对抗体是不是真正具有中和HBV的免疫力作出正确评价,对乙肝的预防起到监督作用。HBsAb的含量在10 mIU/ml以上的患者在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查就可呈HBsAb阳性结果,但并不提示机体都一定具有免疫力,而HBsAb的含量在10 mIU/ml-100 mIU/ml之间的样本,定性虽为阳性,但此时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较弱,甚至不能预防HBV感染,仍然有感染HBV的危险。作为定量检查,依据HBsAb的含量能够判断机体对HBV的免疫状态及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正常值是<0.5ng/ml。大于0.5单位,就是阳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感染乙肝的标志。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正常值是<10miu/ml,大于10miu/ml,就是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一般表示有抗体,不会被传染。 3、乙肝e抗原(HBeAg)的正常值<0.5PEI U/ml,大于0.5PEI U/ml,为阳性,这是乙肝传染性强弱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大,传染性越强。 4、乙肝e抗体(HBEAB)定量0-0.2PEI U/ml,大于正常值为阳性,这表面乙肝的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较小。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定量0-0.9PEI U/ml,阳性表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或正处于康复期。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 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二、分类 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

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

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 乙肝两对半吸头 两对半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而肝功能是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或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其中转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疗需要以肝功能为重要参考指标。HBVDNA检查是判断如何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传染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DNA越高,传染性越强,也需要同肝功能一起检查。 乙肝两对半中 1(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 2(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感染乙肝病毒后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乙肝病毒的人体内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这是一种好现象 3(HBeAg-乙肝病毒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乙肝病毒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 5(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 乙肝前S1抗原三病毒复制的另一个指标,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的免疫应答就是针对前S1抗原的。由于前S1抗原的出现在HBV感染的最早期,因而可以起到早期诊断的作用。 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目前试剂盒也不过关,所以还剩两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两对半”检查,或称“乙肝五项”检查。 编辑本段乙肝两对半正常值 乙肝两对半检查分为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在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中,乙肝两对半正常值是不同的。 在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查中,检查结果通常用“+”或“-”号来表示,“+”号表示阳性,“-”号表示阴性。乙肝两对半正常值是“-”阴性,说明血清中检测不到这项乙肝病毒标志物。 在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查中,乙肝两对半正常值为①HBsAg:<0.5ng/ml(毫微克/毫升) ②HBsAb:<=10MIU/ml[米尤(音)/毫升] ③HBeAg<=0.5PEI U/ml ④HBeAb:当HBeAb定量<=0.2PEI U/ml ⑤HBcAb:<=0.9PEI U/ml。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以下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序号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临床意义 9种常见模式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 在生活中有很多疾病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很大,特别是肝炎,肝炎对人们的危害特别大,如果肝炎不好好治疗,那么肝硬化的几率就大了,而肝硬化恶化成为肝癌的几率就更大了,所以面对这个肝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及时做治疗,肝炎的类型有很多种,有种肝炎叫做丙型肝炎,那么这个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丙肝病毒抗体呈现阳性的话,说明感染了丙肝病毒。丙肝病毒抗体呈阴性,那证明是健康的。所以做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查是相当重要的,能够正确的判断出是否有丙肝病症的出现。 丙肝抗体是由于人体免疫细胞对丙肝病毒感染所做出的反 应而产生的,抗体在血液中循环而且可以检测到存在。丙肝抗体检验就是通过检验丙肝抗体的存在,来确定丙肝病毒的存在,而不是检验病毒本身 能否及时有效的检查出丙肝抗体的存在,是关乎到患者能否好转的关键,因此患者在做检查时,一定要选择准确率高的检查技术,可以一次性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体内是否有丙肝病毒的存

在,极大的增加了丙肝患者好转的几率。 一旦查出丙肝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曾经感染过,但是现在体内是否还有病毒,则需要进行 HCV-RNA的测试。HCV-RNA是探测血液中丙肝病毒的实际存在情况。这是一个很灵敏的测试,可以在感染两星期内检测到病毒。因此患者一定要定期的到医院做检查,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以间隔3个月或者半年检查一次,如果病情严重就需哟经常的检查。 HCV-RNA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一旦HCV-RNA呈阳性状况就一定是丙肝病毒感染了。 对于丙肝病毒抗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了,最后肝病专家提醒,如果被诊断出丙肝,就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对此病忽视了。因为丙肝不积极的及时的治疗,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在丙肝的患者中百分之20的人会转化为肝硬化,所以对于丙肝的治疗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体内有这个肝炎的抗体,那么我们就不容易患上这样的疾病,抗体对人们来说是很好的,虽然说有抗体,但是要检查抗体是阳性还是阴性,这个也代表不同的抗体,对人们的保护力也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中国丙肝病毒基因分型:GT1b(56.8%),GT2(24.1%),GT3(9.1%),GT6(6.3%),未见4型和5型,海南省以GT6a和GT3为主。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DAA 一、奥比帕利(商品名:维健乐) 奥比帕利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是奥比他韦(Ombitasir)、帕利瑞韦(Paritaprevir)、利托那韦3种药物组成的抗丙肝病毒复方制剂,治疗基因1型。奥比他韦是一种NS5A抑制剂,通过抑制NS5A聚合酶抑制丙肝病毒组装和释放,其作用机制与达拉他韦相似。帕利瑞韦属于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NS3/4A蛋白酶活性,起到抑制丙肝病毒多聚蛋白处理和加工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西美普韦(Simeprevir)相似。利托那韦(Ritonavir)没有抗丙肝病毒作用,它是一种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的抑制剂,在处方中的作用是延缓帕利瑞韦在肝脏中的代谢,增加药物的血浆浓度和谷浓度。奥比帕利的药物组成:奥比他韦 12.5mg,帕利瑞韦75mg,利托那韦50mg。 二、达塞布韦(Dasabuvir)商品名:易奇瑞 达塞布韦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属于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丙肝病毒NS5B聚合酶的作用来抑制丙肝

病毒RNA的复制,治疗基因1型。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两药联合,三面出击,从3个不同的途径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再加上利托那韦的增效作用,对基因1型丙肝病毒感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被国外专家称为基因1型丙肝的“3D”治疗。维克派克套装由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组成,是妊娠期间安全性程度B级药物,建议在治疗期间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但不要使用含有炔雌醇的药物避孕,雌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危险,有潜在的肝毒性,因此不建议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B级和C级)使用。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中的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不经过肾脏代谢,有肾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药物剂量。 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服药时间有讲究:两药需要与食物同服,因为食物可增加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但对食物的种类、热卡和脂肪含量无特殊要求。奥比帕利每次2片,每日1次,与早餐同服。达塞布韦每次250mg(1片),每日2次,早餐和晚餐时各服1次。整片吞服药物,不应咀嚼、掰碎或溶解药片后服用。 如果一餐漏服了药物,可以按照下面的处理: 奥比帕利: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12小时之内服用该处方剂量。如果从奥比帕利常规服药时间起已超过12小时,则不应补充漏服的剂量,患者应按排定的给药时间服用下一剂量。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乙肝五项定量正常值如下:HBSAG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TRFIA)0-0.5ng/ml HBSAB 乙肝表面抗体定量(TRFIA)0-10miu/ml HBEAG 乙肝e抗原定量(TRFIA)0-0.5PEI U/ml HBEAB 乙肝e抗体定量(TRFIA)0-0.2PEI U/ml HBCAB 乙肝核心抗体定量(TRFIA)0-0.9PEI U/ml 乙肝五项检查临床意义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 一般简称表面抗体。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一般通称e抗原。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乙肝病毒e抗体HBeAb-e 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 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所以抗-HBc是一项病毒感染的标志。 临床意义: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正常情况下五项指标全部阴性或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调查报告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 0.7%~3.1%,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9.5kb。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 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 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乙肝五项定量对照表

乙肝五项定量对照表 *导读:乙肝五项定量对照表,乙肝五项检查是目前国内检 测乙肝病毒的主要方式,乙肝五项对照表中的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有三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乙肝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乙肝五项检查是目前国内检测乙肝病毒的主要方式,乙肝五项对照表中的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有三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乙肝e抗原(HBeAg)和e 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那么乙肝五项定量对照表怎么看?不同的免疫学标记组合又是什么意思呢? 专家指出,对于肝病患者来说了解乙肝五项对照表怎么看是很必要的,患者可以参照乙肝五项对照表结果来确定目前自身的病情。乙肝五项对照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 乙肝五项对照表中乙肝五项15阳:即所谓的乙肝“小二阳”,其代表急、慢性乙型肝炎即①急性HBV感染;②慢性HBsAg携带者;③传染性弱。 乙肝五项对照表中乙肝五项25阳:①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②乙肝病毒HBV感染,处于乙肝恢复期。 乙肝五项对照表中乙肝五项135阳:即所谓的乙肝“大三阳”,

其代表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推荐:乙肝大三阳如何治疗 乙肝五项对照表中乙肝五项145阳:即俗称的乙肝“小三阳”,其代表急、慢性乙型肝炎,①HBVDNA阴性,肝功正常,说明乙 肝病毒在体内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传染性相对较弱;②HBVDNA 阳性,肝功能异常,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为乙肝病毒变异所致,需要进行治疗。 乙肝五项对照表中乙肝五项245阳: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清除,已有免疫力;但个别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出现 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DNA阳性,这时要考虑是否有病毒变异存在。推荐:乙肝五项245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五项对照表中乙肝五项45阳:①既往感染过HBV;②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③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④少数标本仍有 传染性。 以上就是乙肝两对半的几种常见组合与病症描述,想必您已经知道乙肝五项对照表怎么看。需要注意的是,乙肝五项之前需要保持空腹,禁用药物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一旦发现两对半检查显示出异常,要综合做好肝功能等其他检查,确定肝脏的受损情况,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说明书96 人份试剂盒(可单分拆开) 国药准字S1******* 本试剂盒采用EIA 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适用于血清或血浆标本。所用抗原为合成多肽及基因工程抗原。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对肝炎的诊断、献血员的筛选等有重大意义。 【测定原理】 采用EIA 间接测定法,在预包被有丙肝抗原的反应孔内加入待测标本,若标本中有抗HCV,则可在微孔板表面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再与酶标抗人IgG 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体复合物,经显色系统显色后,根据OD 值判定有无HCV 抗体的存在。 【使用方法】 1. 每次试验设阴性、阳性对照各两孔、分别加入阴、阳性对照血清100μl,再设一孔空白对照,加样品稀 释液100μ l。其余孔加入100μl 样品稀释液,再加待测血清10μl。充分混匀后,置37℃温育30 分钟。 弃去孔内样品,扣干。 2. 用洗涤液注满每孔(至少300μ l 洗涤液/孔),勿溢出,静置5 秒钟后扣干,重复5 次。 3. 每孔加酶结合物100μl(空白对照孔除外),置37℃温育20 分钟,同上法洗反应板5 次。 4. 每孔加显色剂A 液、B 液各50μ l,轻轻振荡后,37℃避光静置10 分钟。 5. 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 l 终止反应,以空白调零,在酶标仪中读取各孔OD450。 【结果判断】 1. 阳性对照平均值大于1.2,实验结果有效。 2. 实验设计要求阳性、阴性对照OD 值之差应大于1.2,否则本次实验无效。 3. 若阴性对照读数小于0.050 时,按0.050 计算。 4. 临界值(Cut off value)=阴性对照平均值+0.1。 5. 测试标本的计算值小于Cut off value 则为HCV 抗体阴性。 6. 测试标本的计算值等于或大于Cut off value 则为HCV 抗体阳性。 【注意事项】 1. 从冷藏环境中取出的试剂盒应置室温平衡20 分钟再进行测试。 2. 若洗涤液不够可自行配制。PH7.2 0.1MPBS-0.5%Tween20 。用前10 倍稀释成0.01M PBS-0.05%Tween20。 3. 本试剂盒中的样品稀释液采用变色技术,在加原始血清或血浆标本后由黄绿色变为篮紫色。非原始血清或 血浆(如稀释标本等)颜色变化不明显或变为其他颜色,为正常现象。 4. 不同批号试剂请勿通用。 5. 本试剂盒应视为有传染性物质,请按传染病实验室检查规程操作。

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

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 乙肝五项的定量参考值,其实就是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这五项定量检查结果参考值,具体是多少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小于0.5ng/ml; 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小于10miu/ml; 乙肝e抗原(HBeAg)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小于0.5PEIU/ml; 乙肝e抗体(HBE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是0-0.2PEIU/ml; 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是0-0.9PEIU/ml; 如果拿到的乙肝五项定量检查结果不在上面提到的参考值范围内,说明肝脏某些方面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某项的结果去咨询医生,医生会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调理或治疗。 另外,如果发现自己的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和参考值有出入,也不要过于着急或心慌,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听从医生的嘱咐,重视今后的日常护理。 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的意义 之所以要检查乙肝五项,是为了确定身体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乙肝五项有定量检查和定性检查,两种检查的意义也不同。下面我们来说说乙肝两对半定量参考值的意义。 作为乙肝病毒的标志物,乙肝五项是我们检测是否患有乙肝的重要手段。虽然乙肝五项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其中定性检查是最常见的。定性检查一般只能显示每一项是阴性还是阳性,无法提供更加准确的数值说明。 乙肝定量检查能够提供每项指标的精准数值,这既是对定性检查不足的补充,也能有利于乙肝患者的日后治疗和愈后调养。比如通过检查血液中所含乙肝病毒的数量,以此来判断乙肝是否在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需要吃药,吃什么药等。

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

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 【导读】就目前而言,国内乙肝患者越来越多,这也让大家对乙肝五项检查越来越重视。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是乙肝两对半指标,不少朋友都看不懂。今天妈网编辑就来说说乙肝两对半定量数值是多少以及怎么看。 乙肝五项的定量参考值,其实就是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这五项定量检查结果参考值,具体是多少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小于0.5ng/ml; 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小于10miu/ml; 乙肝e抗原(HBeAg)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小于0.5PEIU/ml; 乙肝e抗体(HBE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是0-0.2PEIU/ml; 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该是0-0.9PEIU/ml; 如果拿到的乙肝五项定量检查结果不在上面提到的参考值范围内,说明肝脏某些方面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某项的结果去咨询医生,医生会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调理或治疗。另外,如果发现自己的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和参考值有出入,也不要过于着急或心慌,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听从医生的嘱咐,重视今后的日常护理。 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的意义 之所以要检查乙肝五项,是为了确定身体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乙肝五项有定量检查和定性检查,两种检查的意义也不同。下面我们来说说乙肝两对半定量参考值的意义。 作为乙肝病毒的标志物,乙肝五项是我们检测是否患有乙肝的重要手段。虽然乙肝五项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其中定性检查是最常见的。定性检查一般只能显示每一项是阴性还是阳性,无法提供更加准确的数值说明。 乙肝定量检查能够提供每项指标的精准数值,这既是对定性检查不足的补充,也能有利于乙肝患者的日后治疗和愈后调养。比如通过检查血液中所含乙肝病毒的数量,以此来判断乙肝是否在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需要吃药,吃什么药等。 也就是说,乙肝两对半定量参考值能帮助医生通过更加深入得了解病情,为乙肝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完整的治疗方案。 乙肝五项定量参考值怎么看 通过查看和分析乙肝五项定量数值,医生不仅能确诊被检查者是否患有乙肝病,也能以此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那么,乙肝两对半定量数值怎么看呢? HBsAg定量参考值低于0.5ng/m,说明这项检查结果很正常。如果超出这个范围,说明被检查者之前有患过乙肝,或者现在体内已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 HBsAb定量参考值小于10miu/ml是阴性,大于10miu/ml是阳性。阳性则说明体内有乙肝病毒抗体,基本不会被传染。 HBeAg定量参正常值应该小于0.5PEIU/ml,大于这个数值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比价活跃,而且具有传染性。 HBEAB定量正常值为0-0.2PEIU/ml,检查结果偏大,既为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并不活跃,传染性也很小。 HBCAB定量正常值应该是0-0.9PEIU/ml,大于这个数值则是阳性,表示以前得过乙肝,或者乙肝患者正在康复期。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多少钱 如果不是公司组织的体检,很多朋友在去医院做体检之前都会先了解一下体检的价格。乙

丙肝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是什么

丙肝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是什么 丙肝病毒定量测验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检查,通过此检查可以显示出丙肝患者体内病毒的数目和病毒的活动等状况,给丙肝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怎么检查呢! 丙肝病毒含量的多少与丙肝的严重程度、预后以及抗病毒的治疗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丙肝病毒定量检查可以对预后进行较准确的估计,对临床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丙肝病毒定量检测结果怎么看?丙肝病毒dna定量检查在临床上对于病情的发展情况,以及抗病毒治疗效果都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丙肝病毒dna定量检查的值以1000copies/ml为界。

如果丙肝病毒dna定量值大于1000copies/ml,则说明体内的丙肝病毒数量多,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此时是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病情,进行治疗,如果丙肝病毒dna定量值小于1000copies/ml,则说明体内的丙肝病毒不活跃,传染性相对小。 如果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值大于1000的话,是呈阳性的,说明丙肝病毒数量比较多正在复制且传染性也强,而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值越高,表明病毒复制越活跃。因此,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DNA为阳性,都需要及时的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 丙肝定量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判断是否感染丙肝以及感染程度,对丙肝患者了解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丙肝病毒的定量检查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以免错误的检查结果导致治疗方案的偏差。如果检查结果显示阳性的话,就预示着病毒含量高,危害很大,不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话,就会造成肝硬化,肝癌的发生,专家建议丙肝病毒RNA显示阳性的患者,及时的进行抗病毒治疗。 丙肝病毒定量检测与病毒定性检测合称HCV-RNA检测,是判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乙肝标志物(两对半)定性测定始于80年代中期,对乙肝的疾病诊断、病程监测、 疗效观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定性检测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及患者的要求。由于受检测抗原抗体定性结果不是“阳性”就是“阴性”,无法动态观察病情和 疗效的变化,所以,为临床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两对半"定量测定 成为可行,大大弥补了酶标(ELISA )定性检测的不足。同时,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可与血清HB0 DNA荧光定量PCR测定相互补充,综合评价患者病情与药物疗效。 一、两对半定量检测极大的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HbsAg灵敏度可达0.1 ng/ml,而酶标(ELISA)检测HBsAg的灵敏度达到2ng/ml酶标才会呈阳性。 1、急性乙肝早期:定量能及早检出HBsAg,确证HBV感染,几乎能与preS1同时检测,在病程观察中大大缩短了"窗口期"时间,而酶标检测在乙肝早期检测往往HBsAg呈阴性。 2、慢性乙肝:一些患者由于机体常缺乏对HBV包膜蛋白的免疫应答,HBsAg表达较低, 酶标检测可出现HBsAg和HbsAb均阴性的情况,而定量检测则可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为 正确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3、如病毒发生变异后,表达量较低,常规ELISA测不出抗原,而定量检测具有极高的灵敏 度,可发现并极有可能同时检测出HBsAg和HbsAb。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HBsAg的免疫 应答与肝细胞损伤有一定关系。血清中HBsAg含量和病人对HBsAg细胞免疫成反比关系, 而肝功能改变则与此种细胞免疫成正比。定量HBsAg是反映这一关系的唯一手段。 4、可发现低浓度的HBsAg携带者。特别是一些群体如医护工作者、病人家属等,由于长 期密切接触,但又非直接经血传播感染成急性乙肝,而是长期少量感染,并刺激机体产生一 定的免疫力,可能呈低浓度感染,特别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密切关注并采取措施防止 发展成乙肝或慢性携带者。 二、以动态观察疗效和病情监测 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预后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各项 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对乙肝的病程、治疗、预后起一个全程动态检测的作用,能够为医生对病情疗效作出合理的解释提供依据,指导治疗。 1、定量分析HBsAg和HbsAb的浓度变化,可以预见急性乙肝是否处于恢复期。如HBsAg 浓度降低,HBsAb的浓度逐渐升高,可说明病情正往恢复期发展。反之,HBsAg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或上升趋势,而HBsAb —直处于较底水平,则容易发展为慢性乙肝或携带者。 2、定量分析HBeAg和HBeAb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定量测定能明确检测HBeAg向HBeAb转换的时期,即表现为HBeAg浓度(NCU )下降和HBeAb浓度 (NCU )升高的过程。高浓度的HBeAg还可间接提示病毒处于高复制状态,具有较高的传染性。高浓度的HBeAb —方面提示病情的好转,而在某些时候(如肝功能指标很差)可能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有关。 3、HBcAb浓度的高低可以反映病毒感染的状态。高浓度的HBeAb提示乙肝急性感染,恢复期浓度降低。慢性乙肝呈HBeAb持续高浓度。而低浓度的HBeAb —般为恢复期或既往感染。 4、有利于对慢性肝炎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的判断。非活动性慢性乙肝各项指标相对稳定,活动性往往呈进行性变化。 5、慢性乙肝的分类:根据对HBV —DNA前C基因突变的研究,按HBeAg和HBeAb状况分为两大类型:即HBeAg阳性慢性肝炎,由于HBV野生型感染引起,其自然史分HBeAg 阳性期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