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长度测量实用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度测量实用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度测量实用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度测量实用教学设计

课题:长度单位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

1 / 3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数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1)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2)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千米的认识(1)(1课时) (5)千米的认识(2)(1课时) (6)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1课时) (7)列表法解决问题(1课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课题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6分钟)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 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 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1.学生用手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 度。 2.动手操作比划。 3.交流测量结果。 4.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填一填。 1米=()厘米 100厘米=()米 9米=()厘米 400厘米=()米 5米=()厘米 答案:100 1 900 4 500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测量》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解题指导1 解题指导2 1.教学内容: 测量:①借助测量工具深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②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有多长,建立基本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深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难点: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讨论活动,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手段的利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的目标:(1)指导学生对示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融入学生,引发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量过身高没?大家的身高是多少呢? 二、讲授新课 ⑴分别讲解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2.⑵举例子,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 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有多长,建立基本的长度观念。。 三、练习题: 1.填空。 (1)李叔叔骑自摩托车每分行600米,他5分能行()千米。(2)跑道每圈400米,2圈半是()米。小华跑了5圈是()千米。 (3)7千米=( )米600分米=()米 (4)南京长江桥全长约700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7()。 2.先估计,再测量图形的边长。(长方形40m m×20mm,三角形 20mm+30mm+40mm) 四、本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讲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规律小结: 1.借助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准确长度。 2.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或厘米作单位,长一些的物体可 以选择分米或米作单位。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

小学数学二年级测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测量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周教学设计使用教师:周萍第四单元测量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发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在估—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4.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1、体验1dm的长度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课时:4课时铅笔有多长1课时1千米有多长1课时整理与复习1课时练习课1课时板书设计:铅笔有多长1分米=10厘米1dm=10cm1米=10分米1m=10dm1厘米=10毫米1cm=10mm课后反思: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

习,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并会用各种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所以对本单元的实践活动,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过程和方法: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会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根木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启发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估测: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量起尺子不能打弯对准末尾刻度做记号)二、活动体验,寓教于乐选在木条上测量出一条1米长的一段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作好记号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4.评价、奖励测量自己的鞋子、一柞的长度、身高、一步的长度等1.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2.小组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五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一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五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1分硬铅笔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咱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同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 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 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量筒、水、大螺丝、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请问,计算长方体体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师:很好,[出示一张A4纸],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

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测量数据记录在量筒记录单里。 a b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篇一: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文章来源 课件 w w w.5y k j.c om 第三单元测量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 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 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 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 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有趣的测量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l 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l .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l 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难点是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最新测量教案

课题:教室有多长 集体备课吸收内化、求同存异理论依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 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 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教学流程: 凝心进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我 们的教室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度呢? 学生可能会说: 看一看有几把尺子长。 看看有几本书长。 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 群心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49页表格。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小组测量过程及结果。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正确、切实可行就给予肯定。 2、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使测量的结 果比较准确呢? 师生总结 智心荟萃(总结提炼,感受成功)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只有 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呢?下节课我 们将继续研究。 匠心独运(作业布置,课外拓展) 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度。 板书设计: 教室有多长 测量工具数量 教 后 反 思 一审意见:合适组长签字:王定丽时间:2016.8.26 二审意见:同意组长签字:魏怀升、贺立进时间:2016.8.26 三审意见:组长签字:时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

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1 毫米的认识..................................... 1课时 2 分米的认识....................................... 1课时 3 千米的认识........................................... 1课时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1课时 5 吨的认识......................................... 1课时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1课时

小学数学《观察与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观察与测量》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教学难点: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叫三个同学上来演示一下,一个同学站立不动,另两个同学分别站在这位同学的前面和后面,问下面的同学,“站前面的同学能看到什么?”然后站前面的同学告诉大家他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又问下面的同学,“站后面的同学能看到什么?”,同样站后面的同学告诉大家他看到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关于同一事物的图像是不一样的。 (二)、探究新知 1、ppt展示,笑笑和淘气在观察一辆小汽车,笑笑站在什么位置观察?淘气呢? 说一说,他们分别会看到什么?

(笑笑:车门,两个轮子…… 淘气:车尾灯、车后窗……) 2、选择: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观察讲台,让今天班上最主动学习的同学站在讲台的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说一说看到讲台的哪一面。 (三)、练一练 1、它们分别看见的是什么形状?连一连。 2、它们看到的各是哪个图形?连一连。 3、看一看,说一说 (1) 下面哪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哪幅图是笑笑看到的?

(2)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四)、总结。 四、本节小结: 找同学总结本节收获: 师:今天我们讲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回答后,进行表扬,教师再进行补充: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会看见不同的图像。 (五)、作业。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下面是为你带来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欢迎阅读。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石块、魔方、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东西。大家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哪些物品?出示第一件物品(魔方),第二件物品是一盒奶,这两件物品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求?长方体、正方体这些形状规则的物体我们称为规则物体。(板书) 2、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出示橡皮泥、鸡蛋、小石头等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

3、象橡皮泥、鸡蛋、小石头这些物体不像长方体、正方体那样形状特别规则,因此一般称这些物体为不规则物体(板书) 展现小石块问: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它的体积能否用学过的公式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同学们就让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测量吧(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如何求出石块的体积,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小组开展讨论) 2、分组汇报 教师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 1、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2、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三年级数学上册 测量1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测量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例题 内容 例1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100米就是1千米。”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

人教版 数学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2~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1厘米=1毫米,初步形成对毫米的感知; 2、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学生分析:会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 教学资源: 尺子,硬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尺子有什么用处?关于尺子你还知道什么? 借助肢体比一下一厘米、一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课探究 1、测量数学书 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 小组交流并记录 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好数据。 发现问题: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的格子里有什么)2、学习毫米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1厘米=?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1毫米的长度,试着比一比。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1毫米表示? 学生独立测量硬币的厚度。 3、完成数学书的测量 4、学生讨论: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测量文具盒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四、总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4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换算,会借助分米测量物体长度; 2、感知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的逻辑性。 学生分析:认识米、厘米、毫米,并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尺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比一比大约有多长。说一说这它们之间的关系。 米厘米毫米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里的新朋友--分米。 二、新课探究: 1、课桌的长和宽 学生先估测,准确测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多数学生都会用尺子分几次来量) 大家都是分几次来量,为什么量的次数不一样呢?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量的次数都有一样呢?(学生讨论、交流) 统一的长度单位:分米 2、分米 和其它长度单位一起排队,分米应该排在哪啊? 分米和其它长度单位有关系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判断。) 3、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比一比。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记录课桌的长和宽。 (以分米为单位,可以记成分米厘米。) 三、巩固练习: 1、测量长度: 文具盒、美术书、品德书、凳子等。 先估测再准确测量。 2、练习一第六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总结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课后反思: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总汇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总汇 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精选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精选教案范本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1 活动目的: 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测量

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 1,不满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 4.组织交流讨论 (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 (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 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1.小组活动 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

小学数学三单元测量与复习教案

小学数学三单元测量与 复习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 徐家湾乡中心小学李永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单位间的简单转化。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梳理知识 1、直接揭题,出示导学问题 (1)想一想:你认识了哪些测量单位? (2)写一写:你能将这些单位先分类,再从高到低排列吗? (3)填一填:1()=()() (4)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2、学生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3、汇报评价:整体观察,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意见 4、 二、联系实际,沟通转化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出示 (2)问:如果让你填上单位,你想填什么? (3)问:你还能想到什么单位并想到什么物体 (4) 2、选择合适的数量 (1)独立完成 ①一根跳绳的长度是() 2米 2千米 200厘米 20分米 ②铅笔的长度是() 2米 2千米 20厘米 2分米 ③河马的体重约是() 2吨 2千克 2000千克 2000克 ④周老师的身高是() 165米 165厘米 1米65厘米 1米65分米 (2)全班交流:哪个是正确的正确的答案中你喜欢哪个为什么三、课堂小结 我们整理和复习了什么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