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地质背景

粤地质背景
粤地质背景

1 广东省地震地质环境

1.1 地理地貌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地处南岭与南海之间。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地,秦置同海郡,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东路,元大部属江西行省,清为广东省。现辖二十一个地级市、三十三个县级市、四十三县、三个自治县。全省面积十八万多平方千米。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北自乐昌坪石南至徐闻海安直线距离660公里,东自饶平大埕西至廉江高桥直线距离800km。全省陆地面积17.8万km2,海岸线3368.1km(不包括岛屿)为全国之冠,沿海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759个,岛屿岸线长1649.5km(大陆和岛屿岸线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东沙群岛地区),岛屿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3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

全省地势大体北高南低,但境内山川纵横交错,中等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变化复杂。北部、东北部和西部都有较高山脉,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丘、台地或平原,因此整个地势向南向中倾斜。据统计,全省海拨500m以上的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4%,台地占16.12%,平原占23.66%。山地主要为三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最北的一列为南岭山地,一般高700-1100m,个别山峰逾1500m;第二列为罗平山脉,自连平向罗定延伸,一般高600-1100m,个别山峰逾1400m;第三列为莲花山脉,由大埔向东南经惠阳到香港附近,主峰亦常逾千米。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一般高800-1200m,全省最高的石坑崆(1902m)即在本列山地西北端。丘陵分布于上述山地四周:由花岗岩侵入砂页岩所成丘陵,高350-500m,坡度较陡;由花岗岩构成的丘陵,排列凌乱,海拔100-400m,坡度较缓。平原台地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和各江中下游谷地,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较大,台地则以粤西沿海的阳江-电白-雷州半岛及惠阳-潮阳的粤东沿海较为连片。

全省河流众多,全省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条。众多河流中,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受地形影响,属于珠江的东江、北江、西江三大水系及流溪河等自东、北、西三面向中部汇集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后分八大口门出海,粤东的韩江、榕江……和粤西的漠阳江、鉴江……等则就近向南独流入海。流域面

积在30000km2以上的有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是广东省的四大主要河流。

1.2 区域地质构造分区

构造区的划分一般以该区地壳构造演化历史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同时注意与大区域构造区划分方案协调。但是地学界至今并未有公认、统一的关于构造区划分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各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考察重点和成果服务对象的不同,各自制订分区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本书主要根据广东省地壳构造演化的历史特点的异同,同时还考虑所划分的分区系统便于在地震监测预测中参考应用,将广东全省作为一个完整的构造单位,归并至东亚壳体的东南地洼区内,作为一级构造区。广东南部跨进了南海北缘大陆架,这部分观被淹没于海平面之下,与南海盆地相联。但东沙、神狐暗沙以北的大陆架带基底具有与大陆相似,而与南海海盆中部的洋壳型结构有本质差别。因此应将此带视作中国大陆在南海北缘的水下延伸部分,应将它划归东南地洼区。然后,再根据省内各地构造演化历史特点的异同,并着重考虑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全省划分出以下8个二级构造区,每个二级构造区内还可进行更小一级的划分。省内二级分区系统是:南岭断块区、粤北断块区、粤西断块区、粤中断块区、粤东北断块区、粤东断块区、雷琼断陷区和、南海北缘断陷区。

1.2.1 南岭断块区

位于广东省北缘与湖南、江西两省交接带,范围包括南岭山脉中段、瑶山、诸广山、瑶岭、九连山一带。此区地处南岭纬向构造隆起带的中段,区内广泛出露早古生代变质岩和大片花岗岩(主要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有少数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散落其间,早古生代及其以前是沉陷区,沉积了厚度巨大的类复理石碎屑建造和局部火山岩建造。早古生代随地槽褶皱上升成为隆起区。晚古生代沉积不多,仅限于外缘。中生代初开始印支运动以后一直处于间歇性上升状态,地壳强烈活化,有大片花岗岩入侵(例如诸广山岩体)。新构造期仍处在间歇性抬升状态,温泉众多,地热流较活跃。区内构造以东西向断裂为骨干(例如九峰山大断裂),另有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与东西向构造交切。东西向构造对该区地震活动起控制作用。东西向构造与其他方向构造交切,交汇地段,将是中小地震活动的有利部位。

1.2.2 粤北断地区

位于南岭断块区南侧的粤北地区,范围大致包括连县、韶关、翁源、连平一

带,南面以佛冈—五华深断裂为界,此区在整个古生代都是强烈拗陷区,尤其是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早期沉陷最显著。晚古生代地层最齐全,占据了该区面积的大部分。中生代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期,地壳回升,此前沉积层发生褶皱断裂,形成宽展型褶皱系。构造线复杂,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和弧型构造均有。燕山构造期沿东西向的大东山—贵东大断裂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形成大东山—贵东构造岩浆带。中新生代断块和断裂活动造成少量断陷盆地,其中南雄、丹霞两盆 地堆积有数千米红色粗屑岩,连县的星子盆地白垩纪有较强火山活动。区内温泉点较多,群集于乳源、韶关一带,似有与江西“三南”地区地热异常连接之势,但多属中低温温泉,水温多在50℃以下。新构造期地壳仍有间歇性抬升之势,但并不强烈,断层物质的热释光测年数据表明区内部分断裂在此前约20万年前后也有过一期的错动。历史上未记载过破坏性构造地震,但在韶关至英德一带近年有2~3级地震活动。区内断层虽数量不少,但缺少特大规模的新近显著活动的深大断裂,孕育强震的条件不充分,规模较大的浅层断裂和地热异常可能是该区中小地震的控震因素。

1.2.3 粤西断块区

位于粤西与桂东交接带。北起连县,往南经怀集、罗定、云开大山至茂名、江一带,东界为吴川—四会深断裂带。区内大部分被震旦纪至早古生代变质岩所占据当时曾是沉降中心和火山喷发中心,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期地壳褶皱上升成陆,此后长期处于相对隆起状态。晚古生代回降幅度不大。同期沉积不连续。中新生代的燕山构造期差异性断块运动和断裂作用较活跃,形成罗定、茂名等较大型断陷盆地,东侧吴川—四会强烈活动,形成规模巨大的断裂变质带。加里东期褶皱基底构造轴向以北东至北东东占优。印支、燕山期产生或定型的主干构造以北东向吴川—四会深断裂带、郴县—怀集大断裂、信宜—廉江大断裂带的规模最大。断块区中部的罗定盆地南北两侧,还有规模较大的近东西向延伸的大断裂(南侧为贵子弧形构造带,北侧为悦城—罗定大断裂)(图1.8)。新构造期以大面积间歇性抬升为主,差异性断块运动不显著。历史上于断块区中部的封开、罗定、云浮一带曾发生过5~52

1级地震。北东组深大断裂与近东西组断裂的交汇区应是该区中强地震活动的场所。

1.2.4 粤中块断区

位于广东省的中部,包括吴川—四会深断裂带以东至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的东缘,北至清远—佛冈—五华深断裂,南达海边的区域。此区分布有古生代、中

生代、新生代各时代的地层和大量燕山期花岗岩。在早、晚古生代此区均是拗陷区,但早古生代的沉陷幅度不及粤西断块区大,晚古生代的沉陷幅度不及粤北断块区大。印支运动在该区反应强烈,使晚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形成一系列宽展型褶皱(图 1.4)。燕山构造期有大规模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新兴、古兜山、佛冈等大型花岗岩体,恩平—开平断陷百足山曾有火山活动,珠江三角洲断 陷在第三纪玄武岩和粗面岩岩浆喷溢或喷发(王借岗、西樵山)。区内发育三组断裂,其中包括北东向的新丰—恩平深断裂带,东西向的清远—佛冈—丰顺深断裂带和高要—惠来深断裂带,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小,代表性断裂有狮子洋—珠江口断裂、白泥—沙湾大断裂、西江大断裂等,但此组断裂直至第四纪仍有活动。断层物质热释光测年资料显示区内断层于此前20万~22万年前后,10万年前后曾有过明显活动,最新的断层热释光年龄为1.7万年,三组断裂在珠江下游三角洲地区交切、叠加,将地表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断块。物探资料显示珠江下游断陷,北部的三水、佛山—广州、东莞一带存在—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延伸的重力异常,虎门、江门等地是局部性的上地幔隆起楔入区(图1.13)。早第三纪南海西樵山粗面岩岩浆沿北西向的三洲—西樵山断裂喷溢,始于上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基底断裂发生强烈活动,断块差异性件升降作用增强,在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三组断裂共同控制下,珠江下游断块沉降形成断陷,其后地壳还出现过三次明显的升、降交替,引起三次海侵、海退。最近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2500年前,海水淹没了西江、北江、东江下游,直达三水以北,广州清泉街断裂以南,东莞的中堂、麻冲等地。近期地壳活动有向珠江口外转移之势。

粤中断块区内的广卅、鹤山、南海、中山等地,历史上曾发生过44

3~5级地震,1969年断块区西南部的阳江洋边海发生6.4级地震和多次4~5级地震。区内三条深断裂带和局部性上地幔隆起是该区的基本控震因素。北东、北西、东西三组活动断裂相交区域和滨海断裂是该区地震活动的有利场所。

1.2.5 粤东北断块区

位于广东的东北部,范围包括河源深断裂带以南,莲花山深断裂带以北的北东—南西向延展的地壳条块。该区出露有古生代至新生代各地质期的地层和燕山构造期的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其中中生、新生代上叠性断陷盆地沉积层所占据的面积大于以上各区。早古生代是沉陷区,沉积有类复理石碎屑建造。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使沉积层褶皱,岩石变质并发生花岗岩化、混合岩化。晚古生代地壳再次沉降,形成兴宁—梅县和惠阳两个拗陷,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浅海相、滨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其中兴宁—梅县拗陷沉积层中有丰富煤矿。中生代燕山运动期该区深大断裂活动十分强烈,产生规模和沉降幅度很大的断陷盆地(紫

金—博罗,惠州—河源等盆地),盆地内沉积巨厚的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据报道,紫金断陷内中生代沉积岩、火山岩累计最大厚度超过8000m)。岩浆沿河源、莲花山深断裂带,紫金博罗大断裂带喷溢、喷发,形成多条北东向火山带(图1.6),是广东地区燕山运动期地壳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发育于该区南、北边缘的北东向莲花山深断裂带、河源深断裂带和夹于两深断裂带之间的北东向紫金博罗大断裂是该区的主体构造,它们共同控制该区的发展,区内一组北西向断裂又将地壳分割成若干块。在此基础上发育成兴宁—梅县、紫金—博罗、惠州等三个断陷和分隔各陷的断块隆起。河源深断裂自产生以来一直在活动,直至新生代仍有较强烈表现:沿断裂发育有龙川、河源、杨村等多个白垩~第三纪断陷盆地,断层崖、洪积裙?断层地貌清晰可见;沿带多处温泉出露;断裂带中段的河源新丰江于1962年发生6.1级地震,其后小震不断,延续至今。莲花山深断裂是一条规模宏大的断裂变质带,活动高峰期在中生代燕山构造期,是粤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岩浆的主要喷发通道,控制梅县、五华、安流、多诸、淡水、香港、大埔等白垩第三纪断陷盆地的发育;断层地貌清晰,沿线温泉众多,其中丰良、丰顺一带形成规模相当大的地热田,水温多在50℃以上,甚至有钻井井口温度达100℃左右。沿此带历史上发生过5级地震,震中在断裂带北东方向延伸区,近数十年来,丰良、丰顺、大埔一带有3~4级小震活动。由此看来,区内几条深、大断裂带是该区的主要控震构造,在它与其他方向断裂交汇地段仍是该区今后地震活动的场所。

1.2.6 粤东断块区

位于广东的东部,即莲花山深断裂带以东至海边的“潮汕”地区。该区广泛分布有中生代侏罗纪的沉积岩,中酸性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至今区内未发现早古生代以前的沉积层,晚古生代的沉积也极少,仅在该区西南段惠东东侧有少量出露。可以认为该区在古生代以前是个相对隆起区,直至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期,因莲花山、潮州—普宁、汕头—惠来等深断裂带活动,才引起块体下沉并接受来自东南方向的海侵。中生代燕山构造期该区地壳活动性极强,晚侏罗世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岩浆沿各深断裂喷发(或喷溢)(图1.9),几乎连成一片,构成中国中生代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的西南段。同期或稍后又有大量花岗岩侵入,其中还包括来自地壳深层的同熔花岗岩。喜马拉雅构造期该区以差异性断块升降和断裂活动为主。西北部莲花山脉以抬升为主,其中不少山峰(如铜鼓嶂、禾廉石、莲花山等)海拔高度超过1000m。韩江下游相对下降,形成断陷型三角洲。钻探和浅层物探揭示,韩江下游断陷内的第四纪沉积层直接覆盖于前白垩纪沉积层或燕山期花岗岩体之上,其间缺失白垩系和第三系,断陷生成的时代较新。陈国能通过

地层对比认为该断陷三角洲大约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断陷西缘的榕江断裂的断层物热释光测年资料显示,在距今43000年前后,曾有一次明显的断层错动。这一结果和采自断陷内桑浦山南侧蚝壳层的14C 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韩江下游断陷形成于距今约4万年前后是可信的。

该区的主干构造是数条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深断裂。自北而南依次有:莲花山深断裂带、潮州—普宁深断裂带、汕头—惠来深断裂带、南澳大断裂、南澎大断裂等。北西组断裂也较发育,自东而西有饶平—大埔断裂、韩江断裂、榕江断裂、惠来—河婆断裂等。此外在惠来附近还发育有东西向断裂,往西在海丰—陆丰一带有东西向延伸的现代槽地。这些被认为是区域性的纬向构造—高要—惠来深断裂向东延入本区的依据之一。区内断裂除莲花山深断裂可能在古生代已具雏型之外,其余各断裂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印支期和燕山构造期。由于断裂活动引起地壳块体沉降,岩浆沿断裂贯入,引发大规模喷发和花岗岩侵位,至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期这些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仍未停息。它们不仅控制着韩江下游断陷盆地的发育,而且还控制区内温泉的分布。区内温泉众多,是著名的地热异常区。著名的温泉有丰顺、五经富、河婆塘肚、河田、汤湖、三饶、桑浦山等温泉。这些温泉总体排布上受北东组深断裂控制,具体泉眼排列则受北西组裂面控制。 该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5~7级地震,其中包括1067年潮州6

43级地震和1600年和1918年南澳7和74

1级地震,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近数十年来小震不断,南澳、南澎附近海域,海丰梅陇等地较集中,在韩江下游断陷内或其周缘,也曾发生过3级左右的小震。历史地震资料表明该区地震活动南强北弱。有关断裂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该区断裂的活动性,有向海洋方向(向南)增强之势。由此看来,该区的海湾和滨岸地带仍是该区今后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深大断裂活动的程度和方式、地热流的动态,大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是控制该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

1.2.7 雷琼断陷区

位于广东的西南部,范围包括雷州半岛、琼州海峡及其附近海域。北界为东西向的遂溪大断裂,向南延入海南岛北部,直达王五—文教大断裂。断陷区内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陆相、滨海相,碎屑及火山物质,厚达7700m ,其中上白垩系冲、洪积层厚度大于1000m,不整合的下第三系陆相—近海相最大厚度4000m ,不整合的上第三系(海相—冲洪积相)最大厚度400m ,平行不整合的第四系(滨海相陆相)最大厚度7000m 。始新世以来有10期火山活动(黄镇国等,1993)。本区发育着北东、北西和北东东三组构造。北东向吴川四会断裂向南西延伸至雷州半

岛。而北西向断裂有涸洲—斜阳断裂及与其平行的断裂,1994年、1995年北部湾两次6级地震与该断裂关系密切。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断裂,是琼雷断陷区的主要构造,在雷州半岛有近东西向的遂溪断裂,该断裂控制了本区的北界。雷琼之间琼州海峡断裂及琼北的王五—文教断裂,以及夹于这两断裂之间的北东东65°~75°的断裂控制了琼北新生代的沉积与构造。构成琼北近北东东向的现代地垒和地堑,同时控制了南渡江中游河谷走向,据陈恩民(1979)调查,认为1605年72

1级琼北地震与北东东向老城铺前断裂与北北西向断裂共轭活动有关(图1.10)。

1.2.8 南海北缘断陷区

南海北缘断陷区是一个位于滨海断裂以南,陆坡北缘断裂以北的呈北东东延伸的大型的断陷盆地(图1.11)。该区是自中渐新世以来大致上沿北东东向滨海断裂以南发生断陷下沉产生了一系列NE —NEE 向断陷盆地,如珠一和珠二断陷盆地。盆地内沉积了一套海陆过渡相、滨海相、浅海相和广海相厚层沉积物,达8~10km ,其中第四纪沉积物厚度达162~200m 。本区活动断裂有北东、北东东和北西向三种构造,其中尤以北东东向滨海断裂活动最为强烈。本区新构造期火山活动比较强烈,珠二拗陷中的1554测线指示玄武岩浆直冒出海底,在珠一拗陷东端发现近十个岩顶颈状熔岩扰乱了离海底约100—150m 的沉积层,可能与NEE 向和NW 向的活动断裂有关。本区从渐新世开始曾出现两次构造不整合,第一次是晚渐新世的珠海组与早中新世的珠江组的不整合接触:第二次是中新世的韩江组与粤海组的不整合接触,反映本区在新掏造期曾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刘以宣,1994),本区又可划分5个次级构造分区(广东省地质构造图)。本区的地震主要沿北缘滨海断裂带成带状分布,如南澎岛屿附近就是一个地震活跃的地震巢,据多家考证,1918年74

1级地震应发生在南澎附近,沿着这一条带往西南,曾于1611年红海湾6级,1874年担杆岛5

43级,川山群岛之南1931年643级,一直延伸到琼北,1605年7

2

1级地震,显然,这是华南地区地震最活跃的一条地震构造带。

1.3 地层和火成岩概述

1.3.1 地层

1.3.1.1 地层分区

根据岩相、岩性特征、古生物和地层时代,广东省地层分布可分为6个区(南颐,1979):

(1)粤西区:分布于吴川—四会断裂以西。下古生界广泛分布,为巨厚的海相碎屑岩。上古生界发育不全,二叠系多缺失。中、新生界以内陆盆地堆积为主,上第三系为湖相及泻湖相含煤、油页岩沉积,晚白垩世常见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因受加里东运动强烈影响,泥盆系遭受区域变质。印支及燕山运动表现为断裂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2)粤中区:北起佛岗—丰良近东西向构造带之南,南抵南海,东至和平—海丰一线,西与粤西桂东南区相邻。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广泛分布。上古生界受海进方向影响,由西向东碎屑岩增多,碳酸盐岩相对减少。中生代地层厚度、海进规模、火山活动程度均由东向西递减。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零星分布。

(3)粤东北区:本区地层均呈北东—南西向狭长条带状展布。下古生界仅见震旦系和零星的寒武系。上古生界分布虽广,但发育不全,泥盆、石炭系多为浅海—滨海相碎屑沉积,二叠系为含煤碎屑岩建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为巨厚的浅海-半深海类复理石建造。下侏罗统常夹有中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侏罗统为湖泊相火山碎屑沉积。

(4)粤东区:位于广东汕头沿海。中生界特别发育。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火山岩系覆盖全区80%以上的面积。中生代花岗岩分布也很普遍。

(5)粤北区:位于怀集—龙门一线以北,包括南岭的中段。古生界广泛分布。下古生界以震旦、寒武、奥陶系比较发育,奥陶系以笔石页岩沉积为特征。上古生界以中、上泥盆统至上二叠统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中、新生界分布零星。发育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

(6)雷琼区:包括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为新生代断陷区,仅在边缘见寒武系海相碎屑岩。上第三系以滨海-浅海相半胶结碎屑岩为特征,下第三系为陆相含煤、油页岩的碎屑岩沉积,晚白垩世则为内陆盆地。在琼东北的锦山、文昌

一带出露中生代花岗岩。

1.3.1.2 前第四纪地层

广东地区跨越几个构造单元,沉积地层分布很广,从震旦系开始到第四系大多数层位都有出露。

(1)震旦系:为本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集中分布在福建三明—广东梅县一线以北,以及广东信宜、高要、化州、罗定一带。区内震旦系厚度变化较大,数米至数千米不等,系缺乏标准化石和同位索年龄,不易详细划分,与其它地区亦难作确切的对比。它们总的特点是顶部分布有稳定的硅质岩,普遍缺失南沱冰碛层,系一套浅海相夹火山物质的浅变质复理石建造。

(2)寒武系:主要分布在粤中和粤西。它被称为“八村群”,为一套韵律性强、厚度巨大的浅海相砂页岩复理石建造,是在典型活动性强的地糟型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在稀少的生物中,绝大部分为海绵骨针。本群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浅灰色硅质岩之上。根据岩性组合、沉积韵律特征,八村群自下而上分为三个亚群,大致相当于寒武系的下、中、上统。各亚群呈整合接触,总厚度达1914-6159米。

(3)奥陶系:分布于广东的曲江、始兴、新丰、台山、开平、惠阳和河源等地。区内奥陶系与寒武系多为连续沉积,岩性无多大区别,系内各统亦为整合接触,属典型冒地糟沉积。主要由高硫质、碳、硅质细碎屑岩组成。复理式韵律清楚,顶部多缺失,主要生物是笔石类。奥陶系厚度较大,粤北为l255-1460米,粤中为762-910米。

(4)志留系:仅见于粤西的郁南、罗定、云浮、高要境内,属地槽型沉积,由黑色页岩及砂岩组成,具明显的复理式建造特征,岩性稳定,变化较小。所含生物几乎全为笔石,其它生物罕见。与上下地层均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000米。

(5)泥盆系:发育程度各地不同,粤西和粤中区发育齐全,粤东缺失中、下统。系内各统岩相复杂,尤以上统变化显著。

下统属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仅见于粤西的怀集西南、封开、云浮南乡。

中统有两种类型: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厚352-800米,分布于怀集、封开和郁南一带;河流及滨海相碎屑岩-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分布于粤北(340-2100米)、粤西南部(1030-1620米)和粤中(535-1530米),显示中泥盆世

曾发生造陆运动。与下伏岩层为区域性不整合接触。

上统的岩性、岩相变化较复杂,有四种沉积类型: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单一,厚度变化较大,见于粤西区怀集、封开一带,厚89米,粤北连县、连南、英德和阳山境内,厚700-800米;浅海相含磷、锰、硅质岩建造,分布于连县、云浮一带,厚421-663米;浅海相碳酸盐岩-砂泥质碎屑岩建造,厚度变化较大,粤北区厚223-1000米,粤中区厚85-1760米,粤西区厚200-780米;浅海相-滨海相碎屑岩建造,分布于闽粤交界的平和、永安、漳平、龙岩、上杭、长汀、和平、龙川、五华、兴宁、平远、梅县、蕉岭一带。在粤东厚度稳定,为540米左右。

(6)石炭系:分布范围同泥盆系,与下伏上泥盆统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从沉积旋回和古生物特征分析,本区石炭系具有明显的二分性。

石炭系下统的岩性、岩相类型,在横向上变化大,粤中区的西南部及粤西廉江一带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夹含煤碎屑岩,厚210—660米。在粤中区广州至惠阳一带相变为杂色细、粗粒石英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局部夹透镜状细砾岩与白云质灰岩,厚130-690米。而在粤东地区则为滨海沼泽相含煤粗碎屑岩建造,厚168-571米以上。下石炭统盛产腕足类和珊瑚化石。以上事实表明,早石炭世的沉积环境为由西向东变浅的陆棚海。

石炭系上统,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大量出现虫筳科为主的生物群。本统厚度在粤北区为173-835米,粤中区为35-770米,粤东区为300-450米。

(7)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完整。粤北、粤中及粤东都要大量出露。区内二叠系属地台型沉积,由浅海相灰岩、硅质岩、砂页岩,滨海泻湖相含煤碎屑岩及陆相杂色砂岩组成。其中,下二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在茅口阶中上部开始出现硅质岩、硅质页岩及含煤碎屑岩系。上二叠统下部为海陆交互相杂色碎屑岩建造;上部为碳酸盐岩或硅质碎屑岩建造,仅见于粤北的连县、阳山、曲江、仁化一带,其余地区均缺失该岩组。

除在粤北及粤中局部地区为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外,上、下二叠统在大部地区均为整合接触。

(8)三叠系:属地台型沉积,但分布零星。

下统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各地岩性、岩相不同:粤北、粤东地区以薄层至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鲕状灰岩为主夹砂页岩互层,厚

550-573米(粤北)和50-800米(粤东);粤中恩平圣航一带,相变为粉砂岩与页岩互层,灰岩不发育,厚170米;闽西南则为紫红色碎屑岩。厚89-1335米。该统与下伏长兴阶呈整合接触。

中三叠统只粤北的连县、阳山、曲江、仁化一带出露,为浅海-滨海相紫红色碎屑岩建造。厚度仅为438米。与下三叠统呈整合接触。

晚三叠世是区内中生代一次重要成煤期。受印支运动影响。广东西部隆起成陆,东部相对下沉,各地沉积环境不同,岩相变化较复杂。上三叠统可分为三种沉积类型:海陆交互相、内陆湖泊相、山间断陷盆地碎屑含煤沉积,三者层位相当,为同时异相沉积。与下伏地层的关系以不整合接触为主。厚度一般为243-1099米,以粤东南部厚度最大,达860-2907米。在广东连平大顶、紫金嶂下、河源黄村、五华周江等地,本统下部夹安山岩或安山质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等,为本区中生代最早的大陆火山活动。

(9)侏罗系:海相和陆相地层均有发育。下统以海相和海陆交互相为主,中、上统主要是陆相的红色岩层或火山-沉积岩层。

下侏罗统的分布范围与上三叠统大致相同。岩性及岩相在横向上呈有规律的变化,即由粤中至粤东,由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建造逐渐过渡为以砂岩、砂砾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粒度亦由细变粗。本统厚度变化大。广东开平金鸡仅厚196米,而在揭西灰寨和紫金牙岭分别厚2599米及5153米。本统与下伏上三叠统多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局部地区如粤北红卫坑、粤中恩平水楼为不整合接触。在粤东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中,常夹有中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

中侏罗统主要出露于粤中的恩平、开平、鹤山、新会、东莞、宝安、龙门、惠阳、河源和粤东的惠东、紫金、丰顺、梅县等地,为一套内陆山间湖泊相含火山碎屑岩建造。由东向西,粒度由细变粗。火山碎屑物质由少增多,东部只含凝灰质,而西部在该统的中上部夹酸性凝灰岩及少量流纹斑岩。与下伏的下侏罗统呈角度不整合(粤中)。该统厚度变化较大,粤中为170-l450米,粤东为770-2229米,粤北亦有零星分布,厚度为375-1110米,

上侏罗统主要出露在政和—海丰断裂带东侧及莲花山构造带两侧。在断裂西侧,这套地层多呈单个零星盆地出露。

晚侏罗世是本区火山活动的鼎盛期,形成种类繁多、厚度巨大的火山岩系。上侏罗统为一套内陆湖泊相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下部以基性-中基

性玄武岩、安山岩、集块岩为主,夹少量流纹斑岩、凝灰岩及黑色页岩;中部为酸性-中酸性英安斑岩、流纹斑岩、霏细斑岩、熔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夹炭质页岩及铁矿层;上部为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由流纹斑岩及流纹质凝灰熔岩、凝灰岩和凝灰质砾岩组成,夹页岩,凝灰质砂岩及粉砂岩。厚度变化大,粤中为l080米,粤东为132-5386米以上。上侏罗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10)白垩系:分布广泛,多沿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呈串珠状的内陆湖盆堆积。由于盆地彼此分隔,故岩性、岩相变化甚大。系内各统之间及与下伏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据岩相特点,下白垩统可分三种沉积类型:

第一类是内陆湖泊相砂泥质碎屑岩建造。见于粤西的罗定、茂名和粤北的清水、周家岱、坪石等地。沙县一带在该群底部夹凝灰岩和熔岩。本统厚度在粤西为1329-2916米,粤北为725-2024米。

第二类是内陆湖相火山碎屑岩建造。仅见于粤东,如揭西官草湖,梅县白村、丙村,平远长湖里,河源羊石脑、狮头寨、桂山等地的红色盆地内。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含火山岩砾石的砾岩、凝灰质含砾砂岩、凝灰质砾岩互层。厚788-1125米。

第三类是紫红色陆相碎屑沉积及火山喷发建造,分布于闽东南一带。

(11)下第三系:下第三系全为陆相堆积。包括中生代后期褶皱区的中、小山间盆地中的沉积及新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中的沉积,其展布方向常受一定的构造因素制约。在广三盆地发育较齐全,兼有上、中、下统,其它盆地内只有一个或两个统,而且岩性及厚度均不稳定。岩性以夹石膏及岩盐的红色碎屑岩和含褐煤及油页岩的有机岩为主。

古新统有三种沉积类型。第一类是内陆湖泊相紫红色砂泥岩沉积,见于粤北南雄盆地,含大量钙质结核,厚120-830米。第二类是山间湖泊相粗碎屑岩沉积,由紫红、浅灰色砾岩、砂岩组成。见于粤中的广三、东莞及太平场诸盆地,厚30-450米。第三类是山间湖泊-河流相粗碎屑岩沉积,见于粤西茂名盆地。由褐红、灰紫红色砾岩、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复矿砂岩组成,未见化石,厚度在926米以上。

始新统只见于粤中的广三、东莞、太平场盆地。由两个地层单元组成,下部为一套湖泊相含油、膏盐碎屑岩沉积,在东莞盆地厚达1143米,广三盆地厚

88-840米,太平场盆地厚393米;上部仅见于广三盆地,为一套湖泊相砂质碎屑岩建造,厚100-630米。

渐新统发育于广三盆地及雷琼地区。广三盆地所见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该统中部为火山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及粗面岩;上部和下部为正常沉积的粗细碎屑岩互层。在下部地层中夹少量劣质油页岩和石膏。厚达755-1162米。

一些地区的早第三纪地层,如分布于南雄盆地、丹霞盆地的“丹霞群”,为山间湖泊相碎屑岩沉积。茂名盆地的“油甘窝组”,是湖泊-沼泽相可燃有机岩建造,内含茂名龟化石,其时代属始新—渐新世;雷琼地区的“流沙港组”和“涠洲组”为湖沼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据介形虫、孢粉鉴定,属始新—渐新世。分布在河源、兴宁、五华、石人背、白土和苍城等盆地的下第三系,为河流-湖泊相含膏盐碎屑岩沉积,局部夹有凝灰岩、凝灰质流纹斑岩等火山物质。厚120-2712米以上。

(12)上第三系:以海相沉积为主,广泛分布于北部湾及南海北部。陆相地层见于茂名、长坡等中小盆地中。

中新统在雷琼地区由下而上分为下洋组和角尾组。下洋组为滨海相粗碎屑岩建造,含海绿石。厚39-530米。以迈陈地区厚度最大。角尾组为滨海—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含次生海绿石,厚19l-610米。两者呈整合接触。

茂名盆地的中新统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在该盆地东部,夹石膏和油页岩。厚60-747米,平行不整合于油甘窝组之上。长坡盆地的中新统为河流—湖沼相可燃有机岩建造。该组底部普遍含黄铁矿和钙质结核;中部含油及较多的泥炭层。并夹多层褐煤、油页岩和含炭油页岩。产丰富的爬行类、瓣鳃类及植物化石;上部为砂质碎屑岩,偶夹泥灰岩。总厚度249-629米。与下伏白垩系呈不整合接触。

上新统在雷琼地区分为佛罗组和望楼港组。佛罗组为滨海相粗碎屑岩建造。在雷州半岛南部。普遍含钙质结核及海绿石,遂溪—带夹炭质泥岩及数层褐煤。本组上部富含上新世常见的有孔虫种属。厚39-547米。望楼港组为浅海相砂质碎屑岩沉积,厚48-408米。在澄迈、琼山、徐闻及海康等地的生物碎屑灰岩和钙质粉砂岩中。偶夹数层黑色凝灰熔岩和紫苏辉石玄武岩。本组所含化石群为介形类东台新单角虫-小库士曼虫组合。

1.3.2 火山岩与岩浆岩

1.3.

2.1 火山岩

在地质历史中,广东境内自震旦纪至第四纪有多次火山活动的发生,岩石类型发育较全,各时代火山岩累计最大厚度可达10683m,出露总面积达14800km2。按地质时代可分为四个大的火山活动期:即加里东期、华力西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共有24个火山喷发旋回分布在各含火山岩地层中。

区内火山岩有如下特点:①火山喷发活动具有多期性和多旋回性。②火山岩产生的地质背景及其成岩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多种多样。有直接来自上地幔的岩浆,沿大陆裂谷喷发形成的碱性玄武岩;有来自大陆裂谷上地幔岩将经多次分异形成的碱性粗面岩;也有来自板块俯冲带由上地幔物质(为主)与陆壳物质经同熔作用形成的岩浆,沿着大陆边缘活动带喷发的陆相中酸性至酸性火山岩。③各时代火山岩呈一定方向的带状展布。其中以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火山岩呈带状分布最明显,主要受东北向断裂及其派生的北西向断裂带控制,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喷发形式有裂隙式、裂隙—中心式及中心式。④从震旦—第四纪,火山岩自下而上包括24个喷发旋回,每个喷发旋回往往包括若干个亚旋回,每个亚旋回又可划分若干个喷发韵律。火山活动规模及强度以燕山旋回最强,喜马拉雅旋回次之,而华力西—印支旋回最弱。⑤各时代火山活动特征与地壳发展演化阶段关系较密切。

加里东早期主要为海相喷发,晚期为陆相喷溢,有两个沉积-喷发旋回,为一套基性—酸性火山喷出岩,显示出地槽发展阶段的火山作用特征;华力西—印支期火山活动弱,仅局部地区有海相酸性、中性火山碎屑岩爆发和熔岩喷溢,喷发物厚度薄,岩性单一,反映这一时期广东地壳活动相对比较稳定,表现为地台发展阶段的火山作用特征;燕山期为大规模的陆相中酸性至酸性火山喷发,喷发物不仅厚度大、分布广,且火山活动极为频繁,发育有2-4个沉积—喷发亚旋回,韵律发育,具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活动带的特征;喜马拉雅期的火山活动强度和规模仅次于燕山期,主要发育在雷琼断陷区,形成玄武岩建造,显示出裂谷带火山作用的特征。

1.3.

2.2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的基本特征是:

(1)侵入岩广泛发育,其中以粤中及粤东沿海地区最为集中。据统计,分布面积约60000km2,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弱。

(2)侵入岩时代有加里东湖、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其中以燕山期为最主要,又可再划分为五个侵入期及三个补充侵入期,是广东侵入岩的主体。喜马拉雅期侵入岩分布极少。

(3)侵入岩的岩类较多,有超期性岩、基性岩、中性岩、中酸性岩、酸性岩、超酸性岩、碱性岩及偏碱性岩等。其中以酸性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中酸性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居次,其余岩类数量极少。

(4)侵入岩的产状有大型岩基、岩基、岩株、岩瘤、岩墙、岩脉等,而以岩基及岩株为主。上述各种产状的侵入岩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岩类、不同矿化、不同成因类型的侵入体。这些侵入体在空间分布上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复杂多样的复式岩体或复式岩带。

(5)广东侵入岩具有多种成因类型。根据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形成机制,可划分为壳源重熔型(简称重熔型)、混合源(以上地幔来源为主)同熔型(简称同熔型)及幔源分异型等。其中以重熔型花岗岩类最主要,同熔型花岗岩类次之。

(6)广东侵入岩与稀土、铌、钽、铍、铀、钨、锡、钼、铋、铜、铅、锌、铁、钴、金、银、硫铁矿、毒砂、水晶、钾长石等矿产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7)侵入岩的变化特点。在空间上有从西北向东南,侵入岩的时代有逐渐变新的趋势;在时间上岩浆侵入活动的频率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前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频率小,燕山期频率大(期次多、强度大),在成因类型上前燕山期以同熔型为主,燕山期以重熔型为主,同熔型为次。

综上所述,广东地区侵入岩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①空间分布广、活动极为强烈;②多旋回、多期次特征明显;③成因类型多样;④岩类较为齐全;⑤常常以复式侵入体产出;⑥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丰富多采;⑦具有某些演化规律。

各类侵人岩的分布概况为:

(1)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分布概况

花岗岩类的侵入岩以带状分布为主,均受断裂构造或褶皱隆起构造控制。总的看来,以东西向岩带及北东向岩带较醒目。

东西向岩带分布特征:

①九峰-诸广山-油山岩带主要分布于粤北乐昌、仁化、南雄一带,岩带往西可延至湖南的骑田岭,往东可延至江西信丰等地,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早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其次为华力西—印支期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类,受控于九峰大断裂。

②大东山-贵东-九连山岩带主要分布在连县一曲江及英德—和平一线,向西北延至湖南的九嶷山,向东延至江西的寻乌等地。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早期的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贵东大断裂。

③连阳-佛冈-新丰江-罗浮圩岩带主要分布在连南—英德,清远—佛冈,河源—兴宁一带,往西延至广西姑婆山、花山,往东延至福建的武平,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佛冈-丰良深断裂带。上述三个岩带的总特点是呈大致向南凸出的近东西向的弧形花岗岩带。

④新兴-甲子岩带主要分布于新兴—鹤山,宝安—陆丰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早及晚期的花岗岩类,受控于高要-惠来深断裂带。

⑤九所-陵水岩带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乐东—陵水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受控于九所-陵水大断裂。

北东向岩带分布特征:

①塘蓬-广平-连阳岩带主要分布于廉江、郁南、连南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其次为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类,其西南段受控于信宜-廉江大断裂,东北段受控于郴县-怀集大断裂。

②塘口-新兴岩带主要分布于阳江—新兴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类,次为印支期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类。其西侧受控于吴川-四会深断裂带,东侧受控于恩平-新丰深断裂带。

③台山-增城岩带主要分布于台山、增城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花岗岩类,受控于恩平-新丰和河源深断裂带。

④广海-南头-中坝岩带主要分布在台山及中山-惠东-紫金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河源深断裂带及紫金-博罗大断裂。

⑤香港-莲花山-大埔岩带主要分布在香港地区,惠东-海丰及揭西-大埔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莲花山深断裂带。

⑥甲子-潮阳-饶平岩带主要分布于陆丰-潮阳-饶平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南澳深断裂带。

⑦尖峰-石碌岩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尖峰岭及石碌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潭爷大断裂(西侧)。

⑧琼中-屯昌岩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乐东-屯昌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受控于潭爷大断裂(东侧)。

(2)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分布概况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多以线状分布为主,受控于深大断裂的展布,大致可分如下几个岩带:

①始兴-和平东西向岩带主要分布在始兴及和平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为加里东期橄榄岩类,受控于贵东大断裂。

②高州-信宜北东向岩带主要分布在高州、信宜一带,呈北东向线状分布,构成的主体岩石为印支期辉长岩、角闪岩类,受控于信宜-廉江大断裂。

③阳春三甲-乔连岩带主要分布于阳春西部,呈北东向线状分布,构成的主体岩石为印支期辉岩类,受控于吴川-四会深断裂带。

④东江岩带主要分布在河源、兴宁一带,呈北东向及次一级的北西向线状分布,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早期橄榄岩、辉绿辉长岩类岩石,受控于河源深断裂带。

⑤莲花山岩带主要分布在海丰、揭西、揭阳、大埔境内,呈北东向及次一级北西向的线状展布,主要为喜马拉雅期的辉长岩、辉长辉绿岩等,受控于莲花山深断裂带。

⑥惠来-汕头-饶平岩带主要分布在惠来、普宁、饶平境内,呈北东向及次一级北西向展布,构成的主体岩石为喜马拉雅期辉长岩、辉长辉绿岩等,受控于南澳深断裂带。

⑦万宁岩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万宁一带,呈北东东向展布,构成的主体岩石为华力西期辉长岩、辉长辉绿岩等,受控于九所-陵水大断裂。

(3)碱性及偏碱性侵入岩的分布概况

①恩平-从化-新丰岩带呈北东向分布,主要出露有从化米埗圩恶鸡脑霞石正长岩体,还有台山黄泥田石英正长岩体等。

②靖海岩带包括几个石英正长岩小岩株,呈北东向展布。

③陵水岩带包括五个石英正长岩岩株,呈近东西向分布。上述碱性及偏碱性侵入岩均为燕山晚期的产物,分别受深、大断裂带控制。

1.4 区域构造演化

广东省所在的华南沿海地区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四次较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各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都不尽相同()。

本区可以追索到的最老的构造阶段是加里东运动。包括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所形成的地壳变动记录。这一阶段沉积了总厚度大于2500米的浅海相类复理石砂页岩建造、硅酸盐岩建造、笔石页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志留纪末发生的加里东运动,使区内下古生界强烈挤压。形成紧密线型褶皱和逆掩断层,岩层普遍变质。局部有中酸性岩浆岩侵入和混合岩化作用。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北西偏北方向。

晚古生代虽发生过多次海进,但很少有剧烈的地壳变动,可见海西运动对本区并无明显影响。中生代自中三叠统沉积以后,印支运动使晚古生代地层形成过渡型褶皱和—系列同向的冲断层。该期运动的构造方位多变,主要形成北北东向的褶断带,下古生界也经受进一步改造。至此,基本上奠定了此后长期控制和影响本区地壳运动的构造雏型。

燕山运动是在基底形成以后影响最深远、最广泛、活动性最强的一次构造运动。目前,本区的构造轮廓和地貌轮廓,都是本次运动奠定的。它以大幅度的断裂活动、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和喷溢、频繁的沉积间断为特征。燕山运动使晚三叠纪至早第三纪的地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褶皱,形成北北东走向的冲断层(南岭隆起以南的褶皱和断层因受近东西向构造的影响。主轴方位均向东偏转,变为北东东走向)。断裂带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动力变质带宽达数百至数十公里不等。燕山运动晚期,北北东(包括北东和北东东向)向断裂与其它方向断裂共同把本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断块。开始了本区断块构造运动的历史。

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以不均衡断块构造运动为特征。并控制了大部分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喜山运动在南岭隆起之两侧表现不同。北侧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及波浪式褶曲为主;南侧则以北东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裂和褶曲为特征。燕山期形成的断块进一步分解。岩浆活动以基性火山岩喷溢为主,受上述断裂的控制。台湾岛是喜山期断块隆升的结果。

区内的中、新生代盆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至今仍保留着北东向或东西向单一形态的盆地,多属白垩纪末或早第三纪初结束的内陆红层盆地,规模小,沉

积薄。第二类是经历过早第三纪以来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改造的复合盆地,规模虽小,但沉积厚度大,如茂名和三水盆地等。第三类是新生代形成的北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海盆,规模大。沉积厚度也大,如南海北部海盆和东海海盆,沉积厚度可达数千米。

本区的地壳变动,由老到新有从北西向南东推移的趋势。

1.5 深部构造轮廓

1.5.1 地壳结构

据人工地震探测资料揭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壳具有三层结构:

最上层,P波平均速度为4.92±0.02km/s,平均厚度为1.5km,主要是白垩纪以来中新生沉积层;

第二层,P波平均速度为6.13±0.01km/s,平均厚度为20km,主要是前白垩纪沉积岩、火山岩、花岗岩和变质岩;

第三层,属于下地壳,P波平均速度约6.84km/s,平均厚度约12km;

上地慢顶部P波速度约8.03km/s。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闽、粤陆区地壳厚度约33.5-38km,而大陆架地壳平均厚度约30km,因此,东南沿海地区属于地壳厚度变化的过渡区(图1.1)。

广东省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km,这个数字也大致接近莫霍面的平均深度。总的格局是东南沿海一带地壳较薄,莫霍面较浅,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壳厚度不足34km,莫霍面此处隆起,往西北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增厚,莫霍面逐渐加深,至粤赣、粤湘等边界一带,地壳厚度达35.5km至36km,广东省陆地地壳厚度变化和莫霍面形态相对而言显得比较简单,尤其是西北部,不及全国一些多震区复杂。自然,本区深部有其自身的特点,综述于下(魏柏林等,2000):

(1)珠江三角洲舌状薄地壳及莫霍面隆起区。其范围包括台山至三水以东,惠阳至东莞以西,花都以南这个块段,地壳厚度不足34km,是本省陆地地壳最薄地段,也是莫霍面隆起抬升之处。由图可见,地壳等厚线此地段形成一个舌状形态,向北偏西方向突进,并见在阳江和海丰附近,似各有一个几何拐折点,地壳等厚度曲线经过拐折点骤然弯折,其方向发生90℃变化,莫霍面在沿海海滨一带形态与地壳厚度线形态大体一致。舌状形态尖端方向与西江、北江逆流方向基本叠合,薄地壳中心顺珠江及其两岸伸延。

(2)潮汕薄地壳及莫霍面抬升变化区。本区所含陆地范围不大,其范围包含

揭阳、潮州及福建诏安以南。地壳等厚度线在此区同样向北偏西方向突进内陆,莫霍面抬升隆起,形态类似珠江三角洲区,只是在陆地其规模不及前者。这个舌状形态其拐折点只有东面一个比较清楚,其位置大致在南澳岛的东侧海域中,西面的拐点和位置均不明显;舌状形态展示的方向也大体同前者类似,舌状形态尖端朝向西偏北的潮安县一带延伸。

(3)信宜厚地壳莫霍面沉降区。包括信宜、阳春、云浮、德庆及广西容县,玉林博白等所围范围。本区地壳相对偏厚,莫霍面显示微微下拗,形态似一鸭梨,梨把朝西,梨底向东。

(4)纬向平缓变化带。其范围包括北回归线至24.5°纬度线之间,本带地壳厚度线和莫霍面深度线方向近于纬度线方向,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厚,莫霍面自南向北沉降。变化单一平缓。

(5)粤北地壳厚度和莫霍面形态波状起伏变化区。包括纬度24.5°以北范围,本区地壳厚度线和莫霍面深度线方向为北东方向,由东向西地壳厚度厚薄相间,莫霍面升降波状起伏变化。

图1.1 广东省及邻区地壳厚度分布图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 ㎡,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上海地区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1 气候背景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 地质环境背景 2.1地形地貌 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5 m,局部为负地形。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 地貌发展简史

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晚第三纪时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 2.1.2 地貌分区及特征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 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 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 ⑴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 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

区域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无锡交流材料)

“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分析”专题复习(3课时)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考查内容】 1.区域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 2.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 3.以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分析并阐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人类活动的条件与原因 【考查角度】 ①从材料中获取区域的地理特征信息;②判断或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③分析并阐释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④分析并阐释各种人类活动的发展条件或原因,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或对策;⑥比较与分析两个或多个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 【解题步骤】 1.获取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 2.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3.阐释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 4.说明人类活动条件或成因 5.了解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6.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问题导学】 (材料改编自2011江苏卷)图1和图2为甲、乙两省区简图,图3为两省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统计图。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甲、乙两省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1 甲省区简图图2 乙省区简图图3 一、获取区域地理位置信息 1、问题导学 (1)判断两省区的名称。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用来判断位置? (2)此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参考答案:(1)略(2)略 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1、问题导学 (1)试分析甲省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试分析乙省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3)2011年,甲省区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分析方法 三、比较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1、问题导学 (1)比较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两省区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比较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为什么? (4)简述两省区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分析思路 首先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了解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其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1)以盆地、山地为主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水量大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脸;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课堂小结】

地质特点

地质特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二、岩浆岩 柳江盆地的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一)喷出岩: 该区的喷出岩分布广,厚度大,超过850米。喷出活动主要可分两期:较早一期在侏罗世,岩性为安山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较晚一期在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岗岩:呈岩基产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2.东翼浅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三、构造 (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 1.柳江向斜东翼区: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东翼小岩株。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 (主要是晚古生代)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 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 (大) 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 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 (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 (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一199lMa (锆石U—Pb表面年龄) 及2003.8—2037.1 Ma (锆石U—Pb谐和年龄) 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元古界;后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 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较老的一组集中于1700—2000 Ma左右,表明早元古代地槽封闭于1700 Ma左右的吕梁 (中条) 运动,并发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这是云南地壳的早期发展阶段。 哀牢山东,元谋——大红山一带出露的变质岩系 (苴林群、大红山群) 主体为一套千枚岩、片岩、大理岩、变火山岩,仍属优地槽型火山 (细碧角斑岩) ——沉积岩系。变质程度一般为绿片岩相,但底部层位 (底巴都组、普登组) 则为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类,似有由上层位往下变质程度递增之势。由于大红山群底部的底巴都组有1706.2Ma的年龄数据,其变质程度明显强于以上地层,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一、区域地质背景 广西融水—罗城地区地处江南古陆(江南地轴)东南缘。北部属于桂北台隆(九万大山穹褶带),南部属桂中台陷(罗城弧形褶断带)。经历了四堡、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及燕山等构造运动,沉积了元古代、古生代的地层,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构造,发育四堡期、雪峰期的岩浆岩。桂北台隆内部及周缘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复杂的弧形褶皱和断裂岩浆岩带,伴随有锡、铜、铅锌等矿化,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区。 ㈠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有元古界~二叠系及第四系。中上元古界为一套浅海、半深海复理石泥沙质夹火山碎屑岩建造,构成结晶基底,分布于北部桂北台隆区。 下古生界主要出露寒武系,为一套复理石、类复理石夹少量碳酸盐,分布于桂北台隆周缘。 上古生界主要分布于本区的南部,出露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以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为主,沉积类型可分为浅水台地相和深水台盆相两种,其中浅水台地相沉积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岩,深水台盆相沉积为富含有机质、黄铁矿的黑色碎屑岩、粘土岩及灰岩、硅质岩。 本区的赋矿层位有四堡群、寒武系、泥盆系等,其中四堡群为本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九毛~六秀大型锡即产于四堡群中。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Cu主要富集于丹洲群的碳质页岩和四堡群变质岩中,Sn在泥盆系炭质页岩和寒武系、四堡群中的丰度较高。 1、四堡群

分布于本区北部三防复式岩体和元宝山岩的周缘,分为文通组和鱼西组,与丹洲群一起构成三防复式背斜及元宝山复式背斜的两翼,为区内锡铜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其地质特征如下: 文通组(Pt2w):主要为由深灰、绿灰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基性熔岩、凝灰岩、科马提岩组成。以夹多层火山岩为特征。 鱼西组(Pt2y):下段为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夹凝灰岩、细碧岩;上段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为一套深海环境沉积。 2、丹洲群 分布于三防复式岩体和元宝山复式岩体的周缘,分为白竹组、合桐组和拱洞组。与四堡群一起构成三防及元宝山复式背斜的两翼。亦为本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 白竹组(Pt3b):下段:底部为灰、灰绿色变质砾岩、变质含砾砂岩或含砾绿泥石英片岩;下部为变质砂岩夹千枚岩或片岩;上部为千枚岩或片岩。上段:灰-灰绿色钙质片岩、钙质千枚岩夹绢云千枚岩、大理岩。 合桐组(Pt3h):下部为深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上部为深灰色碳质页岩夹少量千枚岩。 拱洞组(Pt3g):为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底部为硅质板岩。 3、震旦系 分布于调查评价区南部,出露有长安组、富禄组、黎家坡组、陡山沱组。 长安组(Z1c):下部为灰绿色块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含砾砂岩;下部为灰绿色块状含砾砂泥岩,含砾砂岩、含砾泥岩夹泥岩、砂岩。 富禄组(Z1f):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岩屑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1气候背景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地质环境背景 2.1地形地貌 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 5m,局部为负地形。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地貌发展简史

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晚第三纪时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 2.1.2地貌分区及特征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 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 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 ⑴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 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

中国区域地理特征考点

中国区域地理特征 一、考纲要求: 6.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7.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物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二、基础知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3.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 1.比较长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 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构造特征 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西北部与吴堡低凸起以斜坡相连,东北方向较开阔,过梁垛与白驹凹陷、海安凹陷相连,西南部较狭窄,是凹陷的收敛部位。面积约1200km2,新生界最大厚度约6000m。溱潼凹陷是一个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下第三系为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半地堑盆地结构,其上发育上第三系、第四系坳陷。 图1-1-1 溱潼凹陷区域构造图(据华东石油局,2002,简化) 溱潼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图1-1-2)。南部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km,整体走向北东,部分被近东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断层错断。南部断阶带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除有控制凹陷边界的大断层(Ⅱ级断裂)外,尚发育有次一级控制着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Ⅲ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

东向。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在阜宁组内断层上陡下缓,最大水平断距4000m以上。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莫庄、祝庄、草舍和红庄四个断块体。在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已发现溪南庄油田和红庄油(气)田。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甚至三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在此段的高断阶上地层遭剥蚀程度较高,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西段主要为三阶结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图1-1-2 溱潼凹陷南北向剖面图 深凹带沿港口-储家楼-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戴南-史家堡构造高点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深凹。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这种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的地区,而且叠加作用加剧了各凹陷的沉积沉降,使这些交汇地区的生油岩厚度变大,埋藏加深,母质变好,温度、压力加大,生油气强度增高,成为油气生成的最主要地区。该带又是整个溱潼凹陷的油源所在地。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且深凹的位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两深凹之间发育有构造高带。 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内斜坡带为斜坡带靠临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下掉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地层在该带北部具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已发现戴南、台南、兴圩、

地理特征描述专题

地理特征描述专题 (一)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等方面入手。 例1:概括图示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8分) 2、对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例2:读图,简述该区域的地理位置 及地形特征。(12分) 3、对地形特征的描述: 注意:专门描述地势特征的。 例3:简述甲岛屿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4、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例4.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5、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例5.下图为“亚洲某日等压线分布图”, 图中甲一乙天气系统是______, 若该天气系统30小时后到达①地, 简要说明①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 风力及天气的变化趋势。 6、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 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 冰期、有无凌汛现象。 水能: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河段特征:地上河、河道弯曲等。 例6.试描述该省的河流特征。(12分) 附:气温特征? 降水特征? 练习: 1.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 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 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中甲 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 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 气候资料。 城市 黄麻 河流 等高线/m 北回归线 ° 气温/℃ 降水量/m m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 2.表3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 简述乙市工业结构特点,并解释原因。(8分) 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农林牧副渔所占的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 工业生产特征: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世界地理区域空间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考试地图》P68~89或《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P95~131 一、东亚 1.朝鲜半岛(中朝边界)的 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中朝界 河,②重要的地形区,③沿38°N 纬线的地形剖面图,④重要的城市与港口,⑤相关的历史事件(热点问题),⑥周边的海洋,⑦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 2.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区域内国家 (韩、日)的经济特征,②海峡 与岛屿,③区域内气候特征, ④重要的港口。 3.日本濑户内海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海域名称, ②区域内重要城市与工业区的 分布及成因,③地壳活动频繁的 原因,④日本自然资源与经济特 征,⑤日本文字的创造与唐文化 的联系,⑥遣唐使的历史事件。 4.蒙古框图 考查内容、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高原、气候——蒙古高压),②畜牧业。 二、东南亚 5.菲律宾群岛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两大岛屿名称,②首都的位置,③著名特产,④与我国南海海域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问题,⑤地质地貌特点。 6.中南半岛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湄公河流域 及其开发(热点问题),②泛亚铁路(起止点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开发的积极意义),③湄公河源头(澜沧江)的山河大势,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④缅——泰——马——印尼的巨大锡矿带及旅游资源等,⑤克拉地峡及克拉运河有望开通后对泰国经济的积极意义和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⑥马六甲海峡及航线,⑦马来群岛的地质地貌特点及成因,⑧区域内自然资源与物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农业),⑨气候特征、旅游业等,⑩主要城市及首都的区位选择因素(华人、华侨对该区域的贡献)。 7.马六甲海峡框图 考查内容:①交通区位,②新加坡的工业区位,③气候——气压带和风带。 三、南亚 8.孟加拉国与喜马拉推山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喜马拉雅 山的成因,②雅鲁藏布江的水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 条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日照1400h。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 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4.5M之间。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 400M。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技术要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技术要求 (1∶50000) 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 技术要求 (1∶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 3 总则 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 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b、矿产地质调查; c、环境地质调查; d、旅游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为满足某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急需,可采用编制一比五万城市地质系列图件,作为第一代城市区调图件。 城市区调中对环境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和某些基础地质的调查,应根据城市地区的地质与地貌特点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等方法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果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调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本标准时,应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区调工作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是检查工作质量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4 调查内容与要求 基础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对与城市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构造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 沉积岩发育区应进行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制地质(组)图(一般要求划分到组或段)。在填制地质(组)图之前,应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填图中应注意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收集沉积相资料,进行沉积环境分析。 火山岩发育区,一般应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填图方法(即双重填图方法)。查明火山地层

区域地理特征描述方法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方法 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绝对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 2、地形特点描述:①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③典型地形区分布,延伸方向④特殊地形地貌⑤常见地质灾害⑥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 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

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象灾害 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为主,热带季风气候面积小②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③雨季长雨量大,夏秋季节多台风,地处湿润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 水系特点: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大或小③支流多或少④河网密度、⑤落差大小或峡谷数量分布⑥河道弯曲还是平直(例如长江上游水系特点:落差大,多峡谷,支流多,

金沙江段自北向南流,流域面积小;川江段自西向东流,流域面积较大)分析金沙江段流域面积小的原因:因为流经地区河谷狭小,汇水面积小所以流域面积狭小。 水文特点:①流量大小、②流速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⑥水能⑦航运价值的大小。 5.植被、土壤特征 植被:①类型②水平分布规律③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 土壤:①类型②分布③特点 6.自然资源:

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背景:鱼洞子杂岩是秦岭地区最古老的复杂的地质体,出露于陕西省略阳县何家岩镇以西的阁老岭—鱼洞子地区,变质变形强烈,呈构造岩片、岩块或构造透镜体产出,呈近东西向展布,面积约37km2(附图)。 1、岩石类型: 鱼洞子群杂岩作为秦岭地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在其形成的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受热液蚀变、断裂活动等的影响,其岩群主要由斜长角闪岩、浅粒岩组成,并且夹有磁铁石英岩,是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张宗清等,2001)。其原岩(火山岩)呈明显的双峰式,基性岩、酸性岩皆有。鱼洞子岩群由南至北依次是: 磁铁石英岩, 基性火山岩, 酸性火山岩,岩石遭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不同程度混合岩化已变质成斜长角闪岩, 角闪斜长片麻岩和斜长片麻岩,并有花岗岩体侵入。 总体而言,熊耳群岩石以深变质岩相占绝对优势,并夹杂侵入花岗岩体,一般认为,鱼洞子杂岩变质岩地质年代为2688±100Ma(张宗清等,2001),鱼洞子花岗片麻岩形成时代为2661±17~2703±26 Ma(张宗清等,2001;张欣等,2010), 是秦岭造山带最古老的侵入体,虽然前人对鱼洞子杂岩不同的地质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年龄测定,但结果差异较大,且总体测试精度不高。 2、构造环境: 现今对鱼洞子群杂岩的构造环境,有两种主要观点:其原岩可能是扬子板块克拉通基底的碎片或华北板块克拉通南缘基底。王洪亮等(2011)通过对鱼洞子岩群磁铁石英岩测年,获得2555±24Ma的变质年龄,这一时代与华北克拉通普遍发育的约2.5Ga构造事件较一致,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关系。而张宗清(2001)通过对鱼洞子群变质岩Nd同位素特征与崆岭群变质岩对比,认为它们的原岩应具有相同的形成时间和成因关系,暗示其与扬子克拉通基底具亲缘关系,可能是扬子克拉通基底的碎片,形成于3150±79Ma左右。 总体而言,前人对该区着重于开展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采用了Sm-Nd 法、Rb-Sr 法[2]及少量的锆石U-Pb 同位素年龄(秦可令等,1992),但是对于鱼洞子岩群变质岩和花岗岩类的年代学研究仍较为薄弱,数据精度总体不高,限制了鱼洞子岩群构造-热事件分析和侵入岩时空格架的建立。因此选取关键的侵入体与变质岩体进行精确的测年,以准确地限定鱼洞子岩群重要地质事件的时代,对研究该群的地质构造格局、演化及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