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循化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1)

1.1.1选题来源和背景 (1)

1.1.2选题依据 (1)

1.2以往地质矿产工作程度 (2)

1.2.1区域地质 (2)

1.2.2区域矿产工作 (3)

1.3造山带矿床研究 (3)

1.4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5)

1.4.1研究目的 (5)

1.4.2研究内容 (5)

1.5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6)

1.6所需要的实验条件 (6)

1.7主要实物工作量 (6)

第二章区域地质特征 (8)

2.1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8)

2.1.1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 (8)

2.1.2南祁连化隆微地块 (10)

2.1.3西秦岭西段北缘印支构造带 (10)

2.2区域地层 (11)

2.2.1拉脊山地层小区 (12)

2.2.3兴海-同仁地层小区 (15)

2.3区域岩浆岩 (18)

2.3.1侵入岩 (18)

2.3.2火山岩 (21)

2.3.3脉岩 (21)

2.4区域构造 (21)

2.4.1断裂构造 (21)

2.4.2褶皱构造 (22)

2.5构造变形 (23)

2.6区域矿产 (25)

第三章区内及邻区典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26)

V

3.1南祁连化隆微地块成矿地质条件 (26)

3.1.1亚曲镍矿床 (26)

3.1.2拉水峡铜镍矿床 (29)

3.1.3德恒隆白云母矿点 (31)

3.2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成矿地质条件 (31)

3.2.1银洞沟铜矿点 (31)

3.3西秦岭西段北缘构造带成矿地质条件 (32)

3.3.1谢坑铜金矿 (32)

3.3.2双朋西金铜矿床 (35)

3.3.3江里沟铜钨钼矿床 (38)

3.3.4德合隆洼金铜矿点 (41)

第四章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 (44)

4.1南祁连化隆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44)

4.1.1成岩与成矿时代 (44)

4.1.2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45)

4.2西秦岭西段北缘构造带成矿地质背景 (46)

4.2.1成岩与成矿时代 (46)

4.2.2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48)

4.3成矿规律 (49)

4.3.1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9)

4.3.2成矿的控制因素 (49)

4.3.2围岩蚀变 (51)

4.3.3找矿标志 (52)

4.4成矿预测 (53)

结论及存在问题 (54)

参考文献 (56)

致谢 (67)

VI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1.1.1选题来源和背景

本次研究工作主要依托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青海省循化县道帏地区1:5万I48E002003、I48E003003两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4018219)。并以《循化县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为基础,在导师裴先治教授的指导下,于2014年期间对循化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涉及区域较广,包括循化-化隆一带的化隆古老地块以及循化-民和县一带的拉脊山东段南缘倾末端。本次研究主要以循化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区内及邻区主要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为主要内容,总结区内矿床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祁连造山带与西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是中央造山系中段的一部分,祁连造山带与西秦岭造山带以宗务隆山-尖扎-宝鸡断裂为界(裴先治等,2004a,徐学义等,2008,张国伟等,2004)。研究区中北部属于祁连造山带化隆古老微地块,东北部属于拉脊山构造带的东延部分,南部属于西秦岭西段北缘同德-泽库早印支期构造带的一部分,主体属于西秦岭西段北缘同德-泽库印支构造带与祁连造山带南缘化隆古老微地块构造交接部位。研究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经历了复杂、多期的构造-岩浆-沉积作用,为多种金属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及成矿环境。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矿种和多类型的特点。该区段矿种多,矿床类型复杂,成矿时代跨度大,成矿地质条件独特,已发现了矿床(点)总数达40多处,是青海省东部地区重要的金属矿产地之一。

1.1.2选题依据

本论文选题《青海循化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区因分布于两大构造单元交接部位,因此具有岩石圈物质组成和地壳结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悠久之特点。研究区大致以喇嘛大寺-贺龙堡一线为界,划分出两个地层分区,东北部为祁连地层分区,进一步划分为拉脊山地层小区和化隆地层小区,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