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下册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下册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复习提纲

第一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

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蝌蚪

成蛙生活环境水中水中与陆地运动器官尾四肢运动方式游泳游泳、跳跃呼吸器

官鳃肺和皮肤 4、青蛙的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

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蝶、蛾、蚊、蝇、蜜蜂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等)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

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

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

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

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的卵细胞,子宫是胚

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⑵妊娠:受精

卵一边分裂(此时营养由卵黄提供),一边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又经过数次

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此后营养

由母体提

供)。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D�D�D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

母体。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

废物。 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

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在微型

试管内受精),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胎生)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

含有抗病物质。第三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青春期特点:① 出现第二性征② 生殖器官发育并成熟③ 内脏功能(心脏、肺、大脑)日渐

健全 5、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

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殖方式:

⑴有性生殖(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受精方式胚胎发育方式胚胎发育场

所营养来源昆虫体内鱼类两栖类卵生体外卵黄爬行类鸟类体内胎生体内

(子宫内)母体(主要来源)哺乳类体外(水中) 鲨、蝮蛇卵胎生体内卵黄⑵无性

生殖(不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①分裂生殖(代表动物:变形虫、草履虫);②出芽生殖(代表动物:水螅)。

体内受精(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动物的生殖方有性生殖受精方式体外受精(鱼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除昆虫)

卵生胚胎发育方式胎生卵胎生分裂生殖(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鲨、蝮蛇)

式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水螅)

2、胎生与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的意义:为哺乳动物的幼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和营养,成活率有

很大提高。

3、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

死亡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死亡的主要标志:大脑停止活动。 4、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

(单细胞动物�D�D变形虫、草履虫)

第五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胚芽

胚轴果皮与种皮胚

胚根胚乳

子叶

菜豆种子子叶

玉米种子(双子叶)

胚芽(单子叶)种皮

胚轴胚

胚根

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提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根据胚

中的子叶数目,可分为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

(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 4、根据

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无胚乳的,但有极少数有胚乳,如蓖麻、莲、柿子是双子

叶植物,但它们的种子里有胚乳;单子叶植物的种子里大多数是有胚乳的,但也有极少数

如慈菇、泽泻,它是

单子叶植物,但种子里无胚乳。

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

贮存在子叶中。(淀粉遇碘会变蓝。)

6、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7、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能独立生活的主要标志是胚芽发育成茎、叶并转绿。 8、

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9、芽的结构:书本

P96

10、顶端优势: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的发育。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11、

花萼(由萼片组成)

花被

花冠(由花瓣组成)

花药:里面有花粉雄蕊

花的结构花丝

花蕊(P97)

柱头

雌蕊花柱

子房:里面有胚珠花托

12、植物经过开花、传粉之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

成种子。 13、植物的一生经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

将会死亡。 14、植物的种族是在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

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方式主要有自花

传粉和异花传粉,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

2、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前者主要靠昆虫传粉,后者主要靠风力传粉。

3、被子植物受精过程:昆虫/风力黏液刺激

花粉柱头花粉管形成两个精子

(胚珠内的)卵细胞

受精卵

4、植物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

子房壁果皮

子房珠被种皮胚珠

果实受精卵胚种子

受精极核胚乳(子房内的胚珠数决定了果实内的种子数)

5、为使作物的大多数雄蕊都能得到花粉,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给作物传授花粉,这种方法叫做人工授粉。

6、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方式叫做植物的有性生殖,不是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方式叫做植物的无性生殖。

7、蕨的繁殖:

无性生殖

叶背上的孢子囊群孢子囊孢子原叶体幼蕨蕨

8、植物的无性生殖(1)孢子繁殖:(如:蕨、地钱、葫芦藓、藻类)

(2)营养繁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

包括:分根、压条、扦插和嫁接等。

(注:营养繁殖的优点(1)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繁殖速度较快。)

9、嫁接后苗木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贴。

10、组织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离体培养植物的组织、细胞等,并使其增殖,分

化来得到新植株的一种技术手段。

11、组织培养特点:1)新个体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亲本利用率高;3)适用

范围广;4)繁殖速

度快,受季节影响小且诱导变异也比较容易。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触觉、冷热觉、痛觉)等感觉,分

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

热觉神经较多,热觉

最敏感(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

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4、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

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5、舌头表面布

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

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

的综合感觉。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咸味、酸味最敏感是舌的两侧。(对咸味最敏感的是舌前侧,对甜味敏感的是舌后侧)

6、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7、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

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

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还与介质有关)

8、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

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

听觉感受器。 9、P12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

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有关防止噪声

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传播途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防止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

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

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15、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

色光,还有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杀菌)为不可见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称光的色散。

★16、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7、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

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分别位

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

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8、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别位于法线两侧;――――――――(真空中角度最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电与磁 【知识梳理1】 一、磁体: 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 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退磁) 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小 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 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 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内部相反) 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在地理S极附近。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 五、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磁场方向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①磁场与条形磁铁很相似,也有南北极;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学会用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磁极 【知识梳理2】 一、电磁铁: 组成:通电螺线圈和铁芯;带铁芯的通电螺线圈 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

(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控制。 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电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的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1、作用力方向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磁感线(或磁场)方向。 2、能量变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直流电动机:(1)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 (2)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线圈处于平衡位置。 ⑶换向器的作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让磁感线穿入手心(手心对准N极,手背对准S极),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拇指的方向就是导体受力方向。 【原理】:当你把磁铁的磁感线和电流的磁感线都画出来的时候,两种磁感线交织在一起,按照向量加法,磁铁和电流的磁感线方向相同的地方,磁感线变得密集;方向相反的地方,磁感线变得稀疏。磁感线有一个特性就是,每一条同向的磁感线互相排斥!磁感线密集的地方“压力大”,磁感线稀疏的地方“压力小”。于是电流两侧的压力不同,把电流压向一边。拇指的方向就是这个压力的方向。 【适用情况】: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⑴换向器的作用:每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使线圈按原来的方向持续转动下去。(平衡位置: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的位置。) ⑵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 ⑶改变直流电动机转速:改变电流大小或改变磁体的强度 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磁体的磁性太弱、接触不良等 七、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发现)磁生电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产生感应电压的条件: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可以断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提纲一第四节植物的一生 3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植物种类及特性由胚决定。胚受损不能萌发。 33.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种子不能分成两半 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种子能分成两半 34.有胚乳种子: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 无胚乳种子: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 注意特点:一般来说,单子叶植物为有胚乳种子(慈姑除外),不能剥皮也不能分成两半;双子叶植物为胚乳种子(蓖麻、柿除外)能剥皮也能分成两半 3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淀粉遇碘会变蓝。) 36.种子萌发时需要的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缺一不可) 其他条件: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及是否处于休眠状态 37.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能独立生活的主要标志是胚芽发育成茎、叶转绿。 38.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或胚乳一般会消失(提供营养) 注:①控制变量法:当有多个影响因素时,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②种子萌发时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自身的子叶或胚乳,跟外界无关 ③多雨时,土壤中水多,导致空气变少,不利于萌发 39.芽的结构有叶原基(发育成幼叶)、顶端分生组织(使芽轴伸长)、幼叶(发育成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侧芽)等部分。

40.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顶芽和侧芽。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41.顶端优势:顶芽发育较快,会抑制侧芽的发育。 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42.花的结构 43.植物的一生经过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植物的种族是在生长时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 注:①植物生长的起点从受精开始,不是种子 ②雄花只开花不结果 ③果实主要食用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④注意区分胚(种子的结构)与胚珠(花的结构,内有卵细胞)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提纲二第五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植物的有性生殖:主要为被子植物 44.传粉: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传粉的方式主要有自花传粉(豌豆花)和异花传粉,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 45.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 虫媒花,靠昆虫传粉,特点是:花较大,较鲜艳,有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花粉较黏。如:桃、月季、橘、牡丹、油菜、苹果、杜鹃等植物的花。 风媒花,靠风力传粉,特点是: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羽毛状、能分泌粘液,并且伸出花瓣外面。如:玉米、水稻、柳树、杨、榆等植物的花。 人工授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花粉。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提纲

第1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 1.磁性与磁体 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1)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体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和北极(N) (2)磁极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在磁场中画出的有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的假想曲线。磁感线越密(疏)表示磁场越强(弱)。在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极。 磁场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感线是人为规定的。 第2节电生磁 1.电流的磁效应: 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流的磁效应。 2.通电螺线管: 其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与条形磁铁的相似。 3.电磁铁: 电磁铁是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其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极由电流方向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来控制。 .安培定则: 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第3节电机 1.电动机: 直流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工作的,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发电机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4节磁生电 电磁感应现象 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去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产生的条件(必须两个条件同时存在) (1)电路闭合 (2)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一、磁现象: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 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 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 程。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 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 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 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

断。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典型磁感线: ④说明:A 、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N S N S N N S S N S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细胞的概念和分类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 3.细胞的基本功能 -营养摄取、排泄、呼吸、生长和分裂、遗传 4.细胞的繁殖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5.细胞在人体中的作用 -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二、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2.生物分类与命名 -动植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分类的多样性形式(生物分类表、分类树等)

3.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 -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原因 4.进化的证据 -古生物化石、生物地理分布、胚胎发育、解剖结构等 5.人类的进化 -猿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等 -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三、遗传与变异 1.遗传的基本概念 -遗传的规律性和机制性 -遗传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2.遗传的基本过程 -基因的传递与表达 -遗传变异的形成 3.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 4.遗传的应用

-人工选择法、基因工程等 -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位等 -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关系 -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网络和循环关系的作用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脆弱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修复 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五、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获取新知识和验证科学原理 -提高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浙教版科学下册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下册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复习提纲 第一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 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蝌蚪 成蛙生活环境水中水中与陆地运动器官尾四肢运动方式游泳游泳、跳跃呼吸器 官鳃肺和皮肤 4、青蛙的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 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蝶、蛾、蚊、蝇、蜜蜂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等)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 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 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 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 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的卵细胞,子宫是胚 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⑵妊娠:受精 卵一边分裂(此时营养由卵黄提供),一边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又经过数次 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此后营养 由母体提 供)。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 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 8、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 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否则原声加强)。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18、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遗精和月经 19、月经: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大约每一个月有1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 就是月经,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月经。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一般在10~16岁,周期约为28~30天。月经周期与卵巢排卵周期一样,但不同时 20、遗精: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 标志是出现遗精。 21、衰老: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22、延缓衰老的方法:科学合理地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适当运动锻炼等。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章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 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 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 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 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 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 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总复习 第一章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四、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六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浙教版)

六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浙教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黄)、(蓝)三色组成。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9、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二、问答题。 1、使用放大镜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什么? 4、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5、怎样制作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6、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答:(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拖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7、细胞对生命体有什么意义?9.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怎样计算的?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磁性是指物质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其中铁质的磁体叫做磁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磁化是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因此,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磁场是指磁体周围存在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磁感线是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它们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磁感线不相交,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三、地磁场: 地磁场是指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这个现象首先由我国宋代的XXX发现,磁针在指向真北方的同时,还会偏离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叫做磁偏角。 四、电生磁:

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通电螺线管的两端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做电磁铁。 当电路中有电流时,测电笔会发出声音或者亮灯,表示电路通电。 3、用电安全: ①不要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电器; ②不要在使用电器时接触水或者其他液体; ③不要随意拆卸电器; ④不要在电器过载时继续使用; ⑤不要在电器损坏时继续使用; ⑥不要在电器故障时自行修理,应该找专业人员维修; ⑦不要在插头插座上拉扯线缆; ⑧不要将电器插头插入不匹配的插座中; ⑨不要在电器使用时离开现场。 4、家庭用电的节能: ①不要将电器调到过高的功率;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3、磁极;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 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5、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6、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人造磁体就是永磁体。 7、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依照铁屑排列情况,画出一些带箭头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9、磁感线的特点: (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 (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 10、地磁场 地磁场:地球产生的磁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球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个50夹角,叫磁偏角。 11、奥斯特实验 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②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③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④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⑤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⑥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P7。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 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1、宇宙的起源 (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 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2、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 (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3)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大致是个球体,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 绕太阳公转。 (4)太阳系的形成 (a)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 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它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 离出来的。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 (b)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3、恒星的一生 ( 1)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2)恒星的归宿 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在某些质量远大于恒星的已简并的核心,继续发生着坍缩,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 中子星,而是黑洞。 (3)太阳的一生 太阳及其行星是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形成的。目前太阳的状况已经维持了50亿年左右,已步人中年。在它的氢燃料耗尽之后,将由氦和其他较重元素的核反应维持其能源。在此过程中,它将从目前的黄矮星 阶段逐渐转变为红巨星,然后再转变为超红巨星。在所有的核能源都用完之后,太阳内部将没有能源来抵制引力坍缩,这就会使它的半径大大缩小,密度大大增加,从而使它的物质进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