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教案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教案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教案

课题:氧气的制取

【教材分析】

氧气的性质为实验室收集氧气的原理奠定了知识基础,第一次系统学习气体制备的原理、装置、操作等,为后续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

【教学目标】

1.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收集原理和操作过程;

2. 模仿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

3. 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 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5. 体会化学实验过程的严谨、周密,初步形成细致的实验作风。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催化剂的概念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演示讲授法为主,在演示的过程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获取新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

环节

环节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图片: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

疗、金属切割、燃烧等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那么既然氧气这么重要,我们该如何得到

呢?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生活中哪里蕴藏

着大量的氧气呢?

【讲解】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

知道空气中含氧气的体积大约为21%,那

么怎样才能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

呢?我们知道,任何液态物质都有一定的

沸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物质的这一性

质,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

态,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

-196℃,比液态氧的沸点(-183℃)低,

因此氮气首先从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

主要就是液态氧了,而这就是我们工业上

制去大量氧气的方法。

【观看、思考】

【回答】:说明氧

气有着广泛的用

途,是我们日常生

活中不可缺少的物

质。

【思考、回答】

空气,空气中含有

氮气、氧气、稀有

气体、二氧化碳等。

可以从空气中获得

氧气。

【聆听】

图片展示

感受氧气的重要

联系生活实际,

增强学生兴趣。

过渡【提问】既然在工业上,我们是通过分离

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那么在实验室

我们是不是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呢?

【提问】既然在实验室达不到条件,而我

们又需要研究氧气怎么办?同学们想一

想,刚才我们工业上制氧是通过它的物理

性质来得到的,那么,在实验室我可不可

通过化学变化来得到氧气?

【思考、回答】不

是,在实验室很难

达到零下一百多度

【思考、讨论】

由工业制取氧气

联系到实验室制

取氧气的方法

环节2:实验室高锰酸钾制氧气【讲述】好,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那么做实验前,

我们首先要考虑什么呢?是不是要选原

料啊。老师呢,在课前已经通过查阅资料

发现有三种原料可供选择,同学们先一起

来看看PPT上的三种物质。

【展示图片】

KMnO

4

KClO

3

H

2

O

2

【讲述】好,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种物

质都含有氧元素,所以他们是不是都可以

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氧气啊,那接下来我

们首先通过使用KMnO4作为原料来探讨

一下它制备氧气的方法和步骤。那么

既然原料我们已经选好了,接下来我

们该怎么办呢?

【提问】对,从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

高锰酸钾?

?→

?加热二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可以看出,它的反应需要加热,

所以我们通常选用固体加热型的方

法。那既然发生装置选完了,我们是

不是顺便帮收集装置也一起选了。那

同学们知不知道实验室常见的收集

装置有哪些?

【展示PPT】

【提问】

那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啊?

【提问】

我们知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而且不易溶于水,所以我们可以选择

哪些收集装置啊?

【提问】对,那气体收集好之后,根据所

学的知识,我们该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是氧

气呢?如果我们采取的是向上排空气法,

又是如何验满呢?

【聆听、观看PPT】

【聆听】

【回答】

选取发生装置

【回答】排水集气

法、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回答】选择气体

的收集装置,考虑

气体的性质,它的

密度、在水中的溶

解性,以及能否与

水和氧气发生反

应。

【回答】向上排空

气法、排水集气法

初步感受科学探

究的步骤与环

节,学习运用科

学资料解决问

题。

【讲诉】讨论完这些内容,那接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动手作实验,首先第一步“查”,我们检查一下装置的气密性,将导气管末端插入水中,用手握住,我们发现导管末端是有气泡逸出,接着,老师松开手后,同学们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继续讲诉】好,那接下来第二步“装”,装入药品,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一个纸槽,来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第三步“装”,固定试管,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受热喷出可以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同时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部,第四步“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要先均匀加热,然后用外焰在药品处集中加热。接着第五步“收”,收集气体,老师推荐大家用排水集气法,因为这样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好,那现在收集完了氧气,我们该干嘛,是先熄灭酒精灯吗?为什么?

【讲诉】对,所以我们接下来第六步将导管移离水面,最后一步,熄灭酒精灯。为了让同学们更方便记忆,老师通过谐音将他们归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回答】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集满。

【观看并回答】导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观看实验】

【思考并回答】不是,先熄灭酒精灯会发生倒吸现象。

过渡【讲诉】刚刚呢,我们一起探讨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那接下来我们再看

看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聆听】引出氯酸钾制取

氧气的方法

环节3: 实验室氯酸钾制氧气【讲诉】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使用氯酸钾来

制氧气的一般步骤与高锰酸钾比较类似,

但同学们有没有看出他们有什么不同点

呢,或者有什么疑惑呢?

【讲诉】对,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也

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呢?如

果不加二氧化锰能否得到氧气呢?好,接

【回答】在做氯酸

钾制氧气的时候加

入了二氧化锰,为

什么加入二氧化

锰?

【思考、观看实验】

通过对比和实验

探究,培养思维

和实验能力

下来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讨一下。【实验方案】

第一组:加热分解氯酸钾

第二组:加热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不

同?

【讲诉】对,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第二组反应生成的氧气要比第一组要快呢,会不会是二氧化锰也产生了氧气,它的组成中也有氧元素吧?我们可不可以通过什么办法解决这问题呢?有没有同学知道?老师提示一下氯酸钾可溶于水,二氧化锰不能溶于水。

【讲诉】对,同学们很聪明,那好老师就将过滤后的固体洗净、干燥,在称量一下,同学们看一看天平上显示的质量。

【讲诉】很好,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发现,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反应,它的作用只是改变了反应的速率,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将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所以在这里二氧化锰就充当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

【讲诉补充】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生产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等都要使用催化剂。【回答】都有氧气生成,但是第二组反应生成氧气的速率更快。

【思考、回答】可以第二组剩余的固体溶于水,过滤,称量固体的量与原来二氧化锰的量比较一下。

【观看、回答】和一开始二氧化锰的质量相同。

【聆听】

【回答】催化剂的角色,催化作用。

过渡【讲诉】刚刚我们主要是通过固体物质来

制得氧气,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用双氧水

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对比一下它与前两种

方法有什么异同点?

【聆听】引出双氧水制取

氧气的方法

环节4:实验室双氧水制取氧气【讲诉】我们发现在使用双氧水制备氧气

时,过氧化氢水+氧气,也加

入了二氧化锰,那在这里它是不是也是作

为催化剂来使用的呢?

【讲诉】对,没错,它也是作为催化剂使

用的,因为在反应前后它并没有发生改

变。好,我们在选择一下它的发生装置,

还是固体加热型吗?那是用什么装置?

【思考】

【回答】不是,用

固液不加热型

通过实验,培养

动手能力

【讲诉】对,那收集装置以及验证方法和操作步骤是不是跟之前一样,只不过,在

结束时,不需要移去酒精灯,对不对?那好,同学们接下来仿照刚刚老师的做法,自己动手做一下实验,并互相探讨结论。【动手实验、相互交流】

过渡【讲诉】很好,老师发现同学们做的都不

错,那到现在我们已经将三种实验室制取

氧气的办法都探讨了,老师现在有一个疑

问,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聆听并思考】引出分解反应

环节5:分解反应【讲诉】我们发现这三个反应都是一种反

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

应,那么在化学上我们通常将这种反应称

为分解反应。那么这种反应跟化合反应又

有什么不同呢?

【聆听并回答】化

合反应是有两种或

两种以上反应物反

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的反应,化合反应

是多生一,而分解

反应是一生多

归纳三个反应,

得出分解反应的

概念

环节6:课堂小结【归纳总结】很好,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

说明掌握的很好。那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

了工业上和实验室中氧气的制取方法和

原理。工业上是通过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

点不同,从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实

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有三种,加热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氯酸钾、分解过氧化

氢溶液。紧接着还学习了催化剂的概念,

了解了催化剂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通过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

应,得出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它与化合反应

的区别。

【聆听】归纳总结新课内

容,形成结构

环节

7:布

置作

完成课后练习【完成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二、实验室制法:

查资料

1.什么反应生成氧气反应原理

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2.如何制得氧气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常温型

气体密度、溶解性

3.如何收集氧气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

三、催化剂:在化学上我们将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四、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基本粒子关系

基本粒子关系 强子就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可以分为介子和重子,目前粒子物理的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重子则有三个夸克(或者反夸克)组成,重子可以再分为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和超子(因为质量超过核子的质量而得名)。电子和中微子等属于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 目前粒子物理认为轻子,夸克等没有结构,是点粒子。 电子质子等粒子带有电荷,带电粒子之间可以发生电磁相互作用,而电磁作用场的量子是光子,即带电粒子之间通过交换光子而发生相互作用。 夸克带有颜色(或者色荷),夸克之间,夸克和胶子之间,胶子之间,可以发生色相互作用,而色相互作用场的量子是胶子。 光子和胶子都是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目前认为它们也没有结构,是个点粒子。 第一类:纯单个粒子,中微子,电子,大统一粒子,夸克。 第二类:由两个基本粒子合成的粒子,如π介子,W、Z玻色子。 第三类:由三个基本粒子合成的粒子,如:中子,质子及其它强子。 第一类粒子中的大统一粒子不能游离态存在,它们必须二个并存,构成了π介子,和W玻色子。(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点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为什么要这样猜想呢?你如果接着往下看就明白了。)第一类中的夸克也不能单独存在,它们必须三个并存在,构成了质子与中子等强子 |评论 1. 强子和轻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两个基本类别 ①强子:由夸克组成的粒子。两个夸克组成的强子叫介子;三个夸克组成的强子叫重子。所以,不管是介子还是重子,都是强子。与之对应的是轻子。 ②轻子:目前已知的的轻子有三代,包括电子及电子中微子、缪子及缪子中微子、tau子及tau子中微子。轻子之所以叫轻子,主要是因为轻子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其有内部结构,认为轻子是点粒子。 2. 胶子是传递强相互作用的传播子。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即强子是有夸克组成,夸克和夸克之间形成的介子或者重子就是靠夸克间的胶子相互传递从而耦合在一起的。 3. 根据色禁闭理论,单独的夸克是不存在的,而胶子是传播子,严格意义上将,比较两者的大小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单独的夸克不存在,存在的夸克都以介子或强子而存在。没法和胶子进行定量的比较。胶子没有固定的尺寸,胶子和光子一样,都是传播子,只不过胶子传播强相互作用力,而光子传播电磁相互作用力。 发给我自己..强子,重子,介子,中微子,轻子 2008-07-13 23:55 强子提供强相互作用的介子 质子、中子里有些什么质子、中子里有些什么 对强子结构和标准模型研究的一再成功已表明夸克和色场是强子世界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强子物理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困难,如夸克幽禁、质子自旋危机、质子衰变等.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教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钢尺(或塑料尺)、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 教学过程 物体对物体的这种压、拉、提、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就是力。 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不能,力的产生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力的作用呢? 你赞成谁的观点? 能举例哪些事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问: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一个是施加力,一个是受到力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 问: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磁铁是施力物体,大头针是受力物体 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到力 实验1:用手指压铅笔尖和笔尾,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 手指很疼 疼就是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2:你用手推墙,你有什么感觉? 有向后退的感觉

实验3: 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怎样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举例说明:形变:挤压皮球,皮球变瘪 改变运动状态:把铅球推出去, 活动:什么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举例 (1)力的大小 实例: (2)力的方向: 实例: (3)力的作用点 实例: 三、课堂练习: 1.图甲是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图乙是守门员奋勇地把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图丙中,运动员在用头顶球时,对头的施力体是,人头对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题复习

2019中考复习专题《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微观世界: 1、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 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浩瀚的星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星系,包括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群体,宇宙中有很多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二:重点、难点突破 1、物质的结构: 例1、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解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河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答案:D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word教案 (14)

xx 时间:20x x年 课题 教学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难点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流程 【活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 【想一想】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这个物体的作用? 【演示】教师演示课本P57图8-34实验,学生观察。 图8-35

游泳赛艇 Swimming Rowing 【试一试】(1)用力拉橡皮筋(弹簧),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2)用你左手击打右手,左手有什么感觉? (3)用力向地面掷乒乓球,乒乓球会怎样运动? 【交流】(1)用力拉橡皮筋(弹簧),感觉橡皮筋(弹簧)地在拉手; (2)用你左手击打右手,左手有被右手打疼痛的感觉; (3)用力向地面掷乒乓球,乒乓球会反弹向上运动。 【提示】只要有力存在,必然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议一议】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 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受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小结归纳】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典型例题】 1.如图,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当电风扇转动时,小车将向_____运动,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似的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天,发生了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个交警前来处理,说:“我一定要找出是哪辆车先撞上另一辆车的.”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交警能否找出那辆车?答:_______,这是因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_______发生的. 3.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对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而苹果不吸引地球 B.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大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C.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等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D.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小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4.当磁铁靠近铁钉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磁铁和铁钉不接触,则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磁铁吸引铁钉,但磁铁对铁钉没有力的作用 C.磁铁和铁钉是互相吸引的 D.磁铁吸引铁钉的力大于铁钉吸引磁铁的力5.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C.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6.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施加一作用力F1,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F2,则

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

12、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由三种理论组成: (1)量子电动力学(QED):带电轻子和夸克与电磁U(1)规范场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最主要的部分是电子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2)量子弱电统一理论(QWED):QED的推广,把电磁相互作用与弱作用统一起来,建立统一的U(1)xSU(2)的规范理论。 (3)量子色动力学(QCD):夸克与胶子的SU(3)规范场相互作用的强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 把上述三种相互作用的规范场理论统一起来的规范场理论叫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cation Theory, GUT)。目前尚无定型。人们倾向于SU(5)大统一理论(最简明、具有代表性、可重整化) 4、超晶格:超晶格材料是两种不同组元以几个纳米到几十个纳米的薄层交替生长并保持严格周期性的多层膜,事实上就是特定形式的层状精细复合材料。 2、团簇:团簇是由几个乃至上千个原子、分子或离子通过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微观或亚微观聚集体,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所含的原子数目而变化。团簇的空间尺度是几埃至几百埃的范围,用无机分子来描述显得太大,用小块固体描述又显得太小,许多性质既不同于单个原子分子,又不同于固体和液体,也不能用两者性质的简单线性外延或内插得到。 7、等离子体:又叫做电浆,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电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它是除去固、液、气外,物质存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是一种很好的导电体,利用经过巧妙设计的磁场可以捕捉、移动和加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物理的发展为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空间,空间物理,地球物理等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新的技术和工艺。 等离子体可分为两种:高温和低温等离子体。现在低温等离子体广泛运用于多种生产领域。高温等离子体只有在温度足够高时发生的。太阳和恒星不断地发出这种等离子体,组成了宇宙的99%。在宇宙中,等离子体是物质最主要的正常状态.宇宙研究、宇宙开发、以及卫星、宇航、能源等新技术将随着等离子体的研究而进入新时代. 8、激光冷却:光对原子有辐射压力作用,利用光压改变原子速度。人们发现:当原子在频率略低于原子跃迁能级差且相向传播的一对激光束中运动时,由于多普勒效应,原子倾向于吸收与原子运动方向相反的光子,而对与其相同方向的光子吸收几率较小,吸收后的光子将各向同性自发辐射。平均看来,两束激光净作用是产生一个与原子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尼作用,从而使原子的运动减缓(冷却)。 3、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范围:质量不为零,粒子数守恒的波色粒子组成的理想气体。 概念:这种粒子不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限制,当T→0Κ时,几乎所有的玻色子会聚集到能量为0,动量为0的基态,这是并不奇怪的。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研究表明,当温度降低到一个有限的低温T(大约为3K)时,就会有宏观数量的波色粒子聚集在基态。这一情况与蒸汽凝聚有些类似,因而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1、费米液体:由遵从费密-狄喇克统计的粒子组成的液体,如液体He及金属中的电子体系。费密液体是一个强相互作用的多粒子体系。在温度远低于费密温度时,正常的(没有发生相变的) 费密液体的性状可以用Л.Д.朗道在1956年提出的费密液体理论很好地描述,即在液体中粒子加上与其相互作用并一同运动的近邻粒子“屏蔽云”组成准粒子(见固体中的元激发[1]),液体可以看成这些近自由的准粒子的集合,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一些分子场来描述,有关的参量叫做朗道参量,可由实验确定。 9、夸克禁闭:夸克受到被称为色荷的强力的束缚,带色荷的夸克被限制与其他夸克在一起(两个或三个组成一个粒子),使得总色荷为零。不可能从核子中单个地分离出来,这种奇特性质被称为夸克禁闭或色禁闭。它能将粒子结合为无色的状态。 10、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哈勃膨胀、微波辐射、轻元素的合成以及宇宙的测量被认为是现代宇宙学的四大基石。 5、自组织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 11、非常规超导体(non-normalsuperconductors)指不同于传统研究的超导体,机理研究有新发展和新探索。如低载流子密度超导体(包括层状结构超导体),有机超导体,超晶格超导体,非晶态超导体,磁性超导体等。在机理研究上除进深的电-声子机制外,有激子机制,双极化子,重费米子,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价键,费米液体,自旋涨落,自旋口袋模型等等,在电子配对上(包括空穴型)仍有S波配对外,有P波配对,D波配对等选择。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15、约瑟夫森效应:电子能通过两块超导体之间薄绝缘层的量子隧道效应。两块超导体通过一绝缘薄层(厚度为10埃左右)连接起来,绝缘层对电子来说是一势垒,一块超导体中的电子可穿过势垒进入另一超导体中,这是特有的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通过活动“8、7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 弹力、重力、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教具准备: 溜冰鞋两双,小电动车,木板,PC管20cm2根,弹簧秤若干每小组两个,实验小车两辆,磁铁两块,铁块一块,拉力器一个,气球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找一名同学到讲台前拉拉力器。问:什么是力?涉及几个物体?分别是? 师:同学们刚一位同学拉拉力器,你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发现? (鼓励:伟大的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等于解决十个问题) 生:这个同学的手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力? 二、讲授新知 师提出问题: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力? 生假设与猜想:受力! 师:这仅仅是假设与猜想,实验才能检验。 活动一:手压笔尖,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受? 生:疼! 师:手压笔尖,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的是笔,那么疼说明什么? 生:手给笔尖力的作用,笔尖也给手一个作用力。 活动二:右手击左手,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有些麻疼的感觉。 师:说明什么? 生:左手对右手有力的作用,右手对左手也有力的作用。 活动三:全体起立,手提自己的板凳,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手对板凳有拉力,板凳对手有拉力。 活动四:双人溜冰,后边推前边的同学 师:同学们喜欢溜冰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找了两位高手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好吗?

两名溜冰,其他学生掌声 后边的同学推前边的同学,其他同学看到什么现象? 生:前边的同学向前滑动,后边的同学也向后滑动。 师:说明什么? 生:后边的同学对前边的同学有推力,前面的同学对后边的同学也有推力。 师:好,我们再回来我们提出的问题,以上的几个小实验能否说明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 生:能! 生:提出新的问题,说刚刚的小实验中,都是人与物体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验,能否做一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实验呢? 师:那好,这一章咱们学了哪些力? 生:压力,拉力,重力,摩擦力 师:压力和拉力都属于? 生:弹力 师板书:弹力,重力,摩擦力 压力作为弹力的代表,我们来做一个分组实验。 活动五:尺子压气球 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学习,并交流说说你观察到现象? 生:球发生了形变,尺子也发生了形变。也就是说尺子给气球施力,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 板书:尺子对气球压力,同时,气球对尺子也有压力 活动六:演示实验磁铁与铁块吸引 复习什么是重力?用磁铁代表地球,铁块代表大楼 生:观察实验,说说看到的现象? 1、压住磁铁,让铁块靠近磁铁并放手 2、压住铁块,让磁铁靠近铁块并放手 3、靠近同时放手生小组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磁铁对铁块有吸引力,同时铁块对磁铁有吸引力。说明:地球对大楼有吸引力,同时大楼对地球也有吸引力。 板书:磁铁对铁块有吸引力,同时铁块对磁铁有吸引力。 活动七:演示实验 1电动小汽车在木板上行走 2电动小汽车在垫有pc管的木板上行走 生:观察实验,说说看到的现象? 集体交流:木板对小车有摩擦力,同时小车对木板也有摩擦力(板书) 复习:分子之间力的相互作用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生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交流:大量事实说明:

4.2.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4.2、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4.2.1、 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 一切物质归根结底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基本的相互作用。实践证明,基本的相互作用有四种: 1、引力作用 在宏观上,特别是对于天体,引力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对于基本粒子来说,比起其他相互作用来,引力作用极其微弱,可不予以考虑。 2、弱相互作用 强度远小于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存在于除光子外所有粒子之间的一种短程用用。 3、电磁相互作用 直接存在于带电的粒子之间。 4、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夸克之间。介子或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的间接表现,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核力属强相互作用。 这四种的基本相互作用,按由强到弱排列,它们的相对强度为 强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 1 210- 1410- 3910- 正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分用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面一样,科学家们认为,电磁和弱相互作用两者是电-弱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面。近年来,电弱统一的理论获得了成功。 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 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呢?在电学部分,我们知道,带电粒子是通过电磁场传递力的。电磁场的传播就是电磁波,其量子是光子。所以,带电粒子是通过交换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又称媒介子。光子是一切带电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

轻子之间不存在强相互作用。轻子或重子之间都存在弱相互作用。弱相 互作用的媒介子又称为中间玻尔色子或弱介子。理论预言有 +W 、-W 、 和30Z 种弱介子。它们的质量都很大,自旋都等于1,在本世纪80年代,这三种媒介子先后被实验所证实。 夸克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的媒介子称为胶子。胶子的静质量为0,电荷为0,自旋等于1,但带有色荷。 夸克或胶子都没有被分离出来而直接观测到。为什么没有单个的夸克出现呢?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夸克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加大,以致巨大的撞击能量未分离开夸克,而产生了两个或三个夸克组成的强子。这个理论又称为夸克的禁闭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单个夸克是不能从强子中分离出来的。 §4、3 其他 4.3.1、、黑洞 黑洞是指光子无法脱离其引力,因而接收不到从它射出的光子,所以称为黑洞。 可以认为光子具有质量 2c hv m =。设星体是一个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均匀球。则质量为m 的光子在星球表面所受到的引力为 222c R hv M G R Mm G f ??=?= 光子以光速c 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R c a 2 =。当引力大于 向心力时,光子不会外溢,即f>ma 有: R c c hv R c hv M G 2 222?>??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科学内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微观1课时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课时 第三节探索宇宙l课时 章节复习l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备注 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 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关键字】八年级 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 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2.演示器材:学生实验器材、旱冰鞋两双。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五、教学设计

附:随堂练习。 力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变为。(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 (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 2、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统称为。力的作用一定是,有施力物的同时,必定有。当两个物体间存在力的作用时,两物体直接接触(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是、、。 3、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时,脚也会感到,这一现象说明。请再举出相类似的事例:。 4、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5、重50牛的铅球被抛出在空中,用力的示意图作出铅球所受的重力。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 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它是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在很高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及其产生原因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 10 本词条无基本信息模块,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目录 1学科简介 2学科分类 3理论分析 4发展阶段 5黑格斯粒子的实验证据 6第四种和第五种夸克 7轻子的新发现 8电弱统一理论的建立 9粒子物理的前景 展开 1学科简介 2学科分类 3理论分析 4发展阶段 4.1第一阶段(1897~1937) 4.2第二阶段(1937~1964) 4.3第三阶段(1964~) 5黑格斯粒子的实验证据 6第四种和第五种夸克 7轻子的新发现

8电弱统一理论的建立 9粒子物理的前景 粒子物理学 1学科简介 粒子物理学particle physics 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在很高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及其产生原因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又称高能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 2学科分类 粒子物理学专门研究组成物质和射线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在大自然的一般条件下,许多基本粒子不存在或不单独出现,物理学家使用粒子加速器,试图复制粒子高能碰撞的机制,从而生产和侦测这些基本粒子,因此粒子物理学也被称为高能物理学。 标准模型可以正确地描述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模型能够计算12种已知的粒子(夸克和轻子),彼此之间以强力、弱力、电磁力或引力作用于对方。这些粒子会互相交换规范玻色子(分别为胶子、光子、W 及Z 玻色子)。标准模型还预测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截至2010年,使用费米实验室的垓电子伏特加速器和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者仍旧在努力地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来踪去迹。

最新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讲义教案汇总

力的相互作用一、基础知识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位移。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叫力的图示。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这时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3. 重力,重心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于物体的重心。 (2)测量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需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 弹力,胡克定律 (1)弹力的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2)常见弹力的方向: (3)弹力的大小——胡可定律: 内容: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5. 静摩擦力 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

保持相对静止)。 大小:(1)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满足 0≤F≤F max;(2)最大静摩擦力F max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6.滑动摩擦力 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 N;(2)动摩擦因数μ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 N为正压力。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7.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 (1)遵循规律:力的合成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即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合成: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大小均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为θ,其合力大小为F合,当夹角θ变化时,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丨F1-F2丨≤F合≤ F1+F2。 力的分解: (1)遵循规律: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分解原则:分解某个力时,一般要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的方法。 (4)分解步骤:①选取合适的方向建立坐标系,②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力沿坐标轴方向分解,③分别算出x轴和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力,合力等于在该方向上所有力的代数和,④求出合力的大小,⑤求出合力与x轴方向夹角。 8. 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共点力平衡: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使F合=0。 (3)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一对平衡力。 (4)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通过平移可构成封闭三角形。

基本粒子的定义与分类

基本粒子的定义与分类 基本粒子的定义与分类 (1)基本粒子的定义及其变化 基本粒子是指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但是因为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知逐渐深入,因此基本粒子的定义随时间也是有所变化的。 目前在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理论认为的基本粒子可以分为夸克(quark)、轻子(lepton)、规范玻色子(boson)和希格斯粒子四大类。标准模型理论之外也有理论认为可能存在质量非常大的超粒子。 传统上(20世纪前、中期)的基本粒子是指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和各种介子,这是当时人类所能探测的最小粒子。而现代物理学发现质子、中子、介子都是由更加基本的夸克和胶子(gluon)构成。同时人类也发现了性质和电子类似的一系列轻子,还有性质和光子、胶子类似的一系列规范玻色子。这些是现代的物理学所理解的基本粒子。 (2)基本粒子的分类 费米子:基本费米子分为两类:夸克和轻子。 夸克:目前的实验显示共存在6种夸克,其中包括它们各自

的反粒子。这6种夸克又可分为3“代”。它们是: 第一代:u(上夸克)d(下夸克) 第二代:s(奇异夸克)c(魅夸克) 第三代:b(底夸克)t(顶夸克) 它们的质量关系是。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他们之所以未能被早期的科学家发现,原因是夸克决不会单独存在(顶夸克例外,但是顶夸克太重了而衰变又太快,早期的实验无法制造)。他们总是成对的构成介子,或者3个一起构成质子和中子这一类的重子。这种现象称为夸克禁闭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科学家误以为介子和重子是基本粒子。 轻子:共存在6种轻子与它们各自的反粒子。其中3种是电子和与它性质相似的子和子。而这三种各有一个相伴的中微子。他们也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e(电子)、(电中微子) 第二代:(μ子)、(μ中微子) 第三代:(τ子)(τ中微子) 玻色子:玻色子是依随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自旋为整数的粒子。 规范玻色子,这是一类在粒子之间起媒介作用、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之所以它们称为“规范玻色子”,是因为它们与基本粒子的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有很密切的关系。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案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1课时) 姓名: 班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并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2.了解离子键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为学生对物质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3.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以及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下图为NaCl 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解释】钠原子失去 个电子,变成 电子稳定结构的 ,氯原子得到 个电子,变成 电子稳定结构的 ,钠离子与氯离子在静电作用下形成NaCl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2完成下列知识 知识点1 离子键 一、化学键 1.概念: 常见的化学键有 、 二、离子键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叫做离子键 2.成键微粒 3.成键本质: 4.成键元素: 5.存在 关于离子键概念的注意事项: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既不单指相互吸引也不单指相互排斥,而是合力的作用 三、离子化合物 1.概念: 2.存在 (1)活泼金属( 第ⅠA 、ⅡA 族 )与活泼非金属( 第 ⅥA 、ⅦA 族)之间形成化合物。如NaCl Na 2O 2等 (2)活泼金属氧化物 (3)强碱、大多数盐以及典型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如NH 4Cl 、NaHCO 3 、Ba(OH)2、NaOH 等 +11 8 2 +11 8 2 1 失 e - +17 8 2 7 +17 8 2 8 得 e - 离子键 离子 化合物 NaCl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_

个人复备 第八章第四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认识到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2.在研究力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培养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 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物体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个物体上,大小, 方向,作用在。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活动8.7 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 1.各小组选择或者设计一个实验,做一做: 实验1 如课本图8-32所示,用手指压铅笔尖,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 实验2 如课本图8-33所示,两位同学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其中

个人复备 一位同学用力推另一位同学,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3 如课本图8-34所示,将固定磁体的小车向固定铁块的小车靠近, 至一定距离时释放小车,固定磁体的小车会运动吗? 2.小组交流:交流各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 什么问题? 3.实验小结:大量的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 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没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 4.活动探究: (1)活动:把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分别用手向相反方向拉, 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小组讨论总结: ①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物体。 ②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两个 不同物体)上。它们的大小(相等/不等),方向 (相同/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称为 和。 (二)读一读 阅读课本P58 “读一读 奇思妙想”,交流: 你认为小明和小华的妙想运用了力的什么性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今天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说,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来真正认识一个力。(3)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认识,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并学习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最终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器材:铅笔、小车、磁铁、弹簧测力计、乒乓球等 六、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教学属于概念性教学。本节课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实践练习→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问题为引线、以活动找答案、以建构为核心”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通过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展开,在教学中施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问题的解决中自主地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观察-讨论-实验-讨论-归纳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第3讲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3讲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化学键 1.概念:通常把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2.分类: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3.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二、化学键的形成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成键粒子阴、阳离子未达稳定结构的原子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成键性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作用静电作用 形成过程得失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金属原子失去电子 形成条件既有要得电子的原子, 又有要失电子的原子 均是未达稳定结构, 需要得电子的原子 只有要失去电子的原 子 实例NH4Cl、NaCl H2、HCl 金属单质和合金三、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判断方法为寻找活泼金属和NH4+。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判断方法为判断其不是离子化合物。 四、电子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及其内层电子;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表示最外层电子。 2.原子的电子式:例,;练: 3.离子的电子式:例,; 练:分别写出K+、Ca2+、O2-、F-的电子式: 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例, 练:分别写出KF、CaS、K2O、CaF2的电子式: 5.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NaCl的形成过程:例, 练:用电子式表示MgBr2的形成过程: K2S的形成过程: 6.单质及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熟练记住,默写)

7.几个重要物质的电子式 NaOH:HClO: NH4Cl:NH5: Na2O2:H2O2: 五、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1)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2)特点 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 ②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而化学键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③只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共价化合物和绝大多数气态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之间,如CH4、O2、Ne等。 (3)规律 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例如:熔、沸点:HCl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②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等。 (3)形成条件:分子中含有得电子能力较强的元素,如N、O、F

第0小粒子与大宇宙全章知识点

10知识点 合理利用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势能 实验: 1)小球在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只与起点的高低有关,起点越高,到达底端的速度越大 2)不同质量的小球分别从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并撞击平面上的木块,被撞木块的运动距离越长,运动小球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3)重物下落撞击平放在沙上的物体时,物体陷入沙中的越深,说明重物原来具有的势能越大。 ★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物体质量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速度不变(或物体从同一高度滑下),改变物体质量,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1: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研究速度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物体质量不变,改变物体速度(或物体从不同高度滑下),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2: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结论: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一、走进微观-原子结构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2.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3.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4.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5.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6. 原子半径10-10,原子核半径10-15. 7、科学家与贡献 道尔顿发现原子 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电子带负电,他提出枣糕模型。 卢瑟福研究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原子核外,并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二、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的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