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答历史开放性试题

怎样答历史开放性试题
怎样答历史开放性试题

怎样答历史开放性试题

全国高考历史新课程卷,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都出了一道开放性试题。2010年是第40题第3问,13分;2011年、2012年都是第41题,12分。什么叫开放性试题呢?就是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这类题一般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观点,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这类题,能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能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这类题,我们如何应对呢?

第一,对基础知识要灵活地掌握运用,形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

第二,审题,明确答题要求,理解观点的内涵。

第三,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这一步最重要。我们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一定要防止感情用事,要选最有利于自己答题的观点。也就是即使你认为某观点最正确,但作答时自己拿不出多少有利的证据,就不要选。选的观点一定要适合自己作答,那么,怎样选取适合自己的观点:①最好选择与教材上观点相近的观点作答题对象。因为教材毕竟为同学们所熟悉,从教材上找依据也好找一些。②某观点能从题目本身材料获得多一些支持的。有些开放性试题,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应看一下各种观点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支持,再加上教材中获得的哪一种观点所拥有的支持材料最多就选哪一种观点作为答题对象。③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我们选择观点的重要依据。

第四,答题时,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如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首先我们审题时便可以发现,材料认为“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存在巨大惰性,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要外在的力量,也就是外在“冲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结合教材不难发现,在近代史上每一次冲击,都存在相应的变化,教材上的论证也很容易找,所以这道题我们从肯定的角度去答很容易着手。

在答题时我们还要注意,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这种观点时,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现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再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当然,这道题还有两种观点。第二种,如果你反对“冲击-反应”模式这种观点时,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内部动力角度来阐述反对,从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人物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背景来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着重强调中国近代社会内部动力和变化的必然性。第三种,如果你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就从上述两种观点综合辩证分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学生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 1.(2019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19年全国卷Ⅱ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2019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 必胜技方法(技巧)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 法 开放题常见三大类型:1、提取信息说明类;2、观点论证类;3、自拟论题类。 类型一:提取信息说明类(一般要求提取两项信息) 基本思路: 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信息)(尽量从宏观方面和整体材料入手) B.说明为什么(论证) 答题模式: 信息1——说明1;信息2——说明2 例1: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问题: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类型二:观点论证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阐释题目中呈现出的观点,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构新的观点。这些题目总是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考生只需要明确选择(概括)其中一种即可。 解题思路: 第一步: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及态度。不能写“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即:我同意(不同意)……(写出具体的观点,观点表述要准确且简洁),不要对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要么赞同,要么不赞同,选其一)。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要反对或否定作者的观点(一般原则是选择赞同的观点进行论证难度要低一些。因为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找正面的史实比较容易,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利用价值高,论证过程简单;反面论证驳斥作者的观点难度较大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近代的还是古代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观点的提出也应符合题目时空要求。 第二步: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并至少选用两个史实,要注意层次、角度的多样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三步: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呼应论题。(造一个和论点意思相近的句子) 答题模式:表明观点(态度)+史实论证+小结(呼应观点) 例2:(2012全国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开学前再看一遍,找回题感!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开学前再看一遍,找回题感! 历史大题当中,开放性试题非常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开放性试题的变化大,越来越呈现出材料的综合性、知识的综合性和核心素养要求的综合性。接下来让我们探究一下开放性试题究竟如何答! 总看近年考题规律 题题目类型 从问题设置的角度: 观点类:提取、评析、探讨、论证; 信息类: 提取、区分、修改、补充; 论文类:自拟主题并阐述、论证。从材料呈现的角度: 特色文字类:表格、目录、框架、公式; 图片类:地图、建筑、人物; 从有无限定的角度:无限定词类;有限定词类 开放性试题开放趋势 评(析)材料观点 ? 提取说明材料信息

? 修改说明材料信息 ? 探讨论证材料观点 ?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 开放”的空间、力度越来越大历史学科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解题方法与技巧 观点评析类 (2012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一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情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参考答案 总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 分观点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 分观点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

分观点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等。 总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方法总结: 提炼观点一表明态度一史实论证一总结提升 信息类 (20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方法:求同异、找变化 求同:审查两幅图片的相同之处。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但是后来却演变成行政区,是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 求异:查看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川地理形势。 找变化:看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原创高考历史全国123卷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原创参考示例 解答高考全国123卷历史开放性试题 作者:颜泽源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1卷历史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1卷历史42题 示例一 小说情节: 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去非洲贩卖黑奴。 历史现象: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建种植园,进行三角贸易。 概述: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办种植园、开采金银矿藏。由于美洲需要大量劳动力,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兴起。三角贸易以欧洲廉价商品到非洲换取黑奴,满载黑奴的船只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换取美洲的金银和农产品,运回欧洲。 评价: 种植园经济掠夺的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破坏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大量劳动力,为美洲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示例二 小说情节: 在荒岛上,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历史现象: 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 十四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主张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力量和智慧,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应当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评价: 人文主义冲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促进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示例三 小说情节: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历史现象: 欧洲宗教改革。 概述:

16世纪欧洲兴起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听命于罗马天主教会的各个新教派。新教反对罗马教廷的精神垄断,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理解和解释;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评价: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确立适应资产阶级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科学文化发展。 示例四 小说情节: 整个小岛都是鲁滨逊的个人财产,回国后,他还去“视察”他的领地。 历史现象: 英国的殖民扩张。 概述: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贩卖黑奴,进行贸易,以武力等方式占领大片殖民地。 评价: 殖民扩张,有利资本原始积累;使英国成为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拓展了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示例五 小说情节: 鲁滨逊出生于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历史现象: 英国社会充满殖民扩张的原始动力,资产阶级富有进取、冒险和殖民倾向,政府鼓励海外殖民扩张。 概述: 参见示例四“概述”。 评价: 参见示例四“评价”。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2卷历史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全国卷2试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

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 发布者:陈亚峰发布时间: 2012-8-18 13:18:03 全国高考历史新课程卷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命制了开放性试题。所谓开放性历史试题,就是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立意深刻,涉猎范畴大,视野开阔。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因而开放性试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能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但是开放性试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通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内容达不到这样的提升。限于教材内容和教材内容边缘性知识的开阔性不够,课程资源在一线学习中的缺乏,传统应试教育导致的师生思维僵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学生开放性试题的做答。下面我通过分析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来谈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以供学生备考借鉴。 一、试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设问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是仅仅要求考生谈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表层认识,而且还要谈对历史问题的理性

思考。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从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比较中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3问则是以恩格斯的历史前提为中心,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和第2问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表层认识,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三个设问,对考生历史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的考查层层深入。 二、答案设置的多元化。 从开放性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的参考意见。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在做题要求里明确说明,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专练古代历史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专练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 材料一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大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东北边疆存在最久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于汉唐期间,前后历经约705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吉林、辽宁等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大量的文物。高句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 材料二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正式批准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材料三 吉林高勾丽王陵的将军坟壁画《进食图》 出土陶器好大王碑 问题: (1)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有关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的哪些信息? (2)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的历史信息,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 (3)“高句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你认为在编写教材时是否应该将其写进新教材?简要说明理由。 二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依次是 孔子

秦始皇 成吉思汗 请回答: (1)从以上七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或一组人物,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 (2)从以上七人中,你能看出作者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此标准,如果让你从中国古代史中再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填入表中空白处,你会选择谁?简要说明理由。 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都(元大都)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城中的全部设计都以直线为主,所以各条街道都沿一条直线,直达城墙根。一个人若登上城门,向街上望去,就可以看见对面城墙的 城门。在城里的大道两旁有各色各样的商店和铺子。……城区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块棋盘那样。整个设计的精巧与美丽,非语言所能形容。 …… 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也都会 集中在这个城里,……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它任何地方都要多,因为仅马车和驴车运载生丝到这里的,每天就不下千次。我们使用的金丝织物和其 它各种丝织物也在这里大量的生产。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梁生智译) 材料二 明代北京城 材料三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开学前再看一遍,找回题感!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开学前再看一遍,找回 题感! 历史大题当中,开放性试题非常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开放性试题的变化大,越来越呈现出材料的综合性、知识的综合性和核心素养要求的综合性。接下来让我们探究一下开放性试题究竟如何答! 总看近年考题规律 题题目类型 从问题设置的角度观点类:提取、评析、探讨、论证信息类:提取、区分、修改、补充论文类:自拟主题并阐述、论证。从材料呈现的角度特色文字类:表格、目录、框架、公式图片类:地图、建筑、人物从有无限定的角度:无限定词类;有限定词类开放性试题开放趋势 评(析)材料观点 提取说明材料信息

修改说明材料信息 探讨论证材料观点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幵放”的空间、力度越来越大历史学科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解题方法与技巧 观点评析类 (2012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一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情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参考答案总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本人 认为该观点正确。 分观点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 分观点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0 分观点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维新思想、革命思想、 新文化等。 总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迫幵始近代化进程,由古代社会向 近代社会转型。 方法总结: 提炼观点一表明态度一史实论证一总结提升 信息类 (20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 信息。

历史开放性试题

1、大运河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什么?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2、当代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3、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其中很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从南北战争中,你认识到了什么?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我们应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4、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你认为中国应为争取世界长久的和平作出那些努力?1、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3、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其他组织中的作用。 5、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印度发展经济的做法?1、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2、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3、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6、在经济全球化这种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如何应对?1、中国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2、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3、引进国外的投资和先进技术4、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5、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谈谈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当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要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7、你认为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恐怖主义 8、青少年如何认识毒品的危害,如何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毒品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威胁;自己坚决不接触毒品;发现家人、朋友、同学有接触毒品行为的,要主动帮助他们远离毒品;积极参与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活动。 在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方面: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积极进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科学;积极服务社会,乐于助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9、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结果不同的感想。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抵御外侮,报效祖国。 10、回顾中日两国的近现代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1、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2、中国日本为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11、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举例说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2、例举我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四项科技成就?原子弹、氢弹发爆炸成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灿型杂交水稻。 1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1、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2、大力发展生产力,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依法治国,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 14、今天开放的中国应该怎样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对人类共同的文明应理解和尊重,合理的吸收不同文明的积极成分,自觉抵制消极成分,与中华文明融合相补,共同发展。 15、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在中国历史上,谁的思想主张“和谐”?春秋时期的孔子,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教育上: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经常温故而知新。战国时期的:墨子: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孟子:春秋无义战,民贵君轻,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三农问题: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7、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农民收入;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 1.(2017山西名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二(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的反映“事实”. ——李静《罗马 法之歌—马克思与维柯的一场“对话”》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罗马法的观点进行探讨。(12分)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

完整word版,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法(技巧)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法 开放题常见三大类型:1、提取信息说明类;2、观点论证类;3、自拟论题类。 类型一:提取信息说明类(一般要求提取两项信息) 基本思路: 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信息)(尽量从宏观方面和整体材料入手) B.说明为什么(论证) 答题模式: 信息1——说明1;信息2——说明2 例1: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第1页共24页第2页共24页

问题: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类型二:观点论证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阐释题目中呈现出的观点,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构新的观点。这些题目总是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考生只需要明确选择(概括)其中一种即可。 解题思路: 第一步: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及态度。不能写“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即:我同意(不同意)……(写出具体的观点,观点表述要准确且简洁),不要对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要么赞同,要么不赞同,选其一)。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2)尽量不要反对或否定作者的观点(一般原则是选择赞同的观点进行论证难度要低一些。因为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找正面的史实比较容易,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利用价值高,论证过程简单;反面论证驳斥作者的观点难度较大(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近代的还是古代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观点的提出也应符合题目时空要求。 第二步: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并至少选用两个史实,要注意层次、角度的多样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三步: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呼应论题。(造一个和论点意思相近的句子) 答题模式:表明观点(态度)+史实论证+小结(呼应观点) 例2:(2012全国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第3页共24页第4页共24页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 共50>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时,王室与郑国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起用虢公,剥夺郑伯的权力,郑i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这说明当时 A.等级制度的丧失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土地制度的崩溃 D.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2.据考古发掘,已发现的东晋南朝时的青瓷品类繁多,既有各种生活用品,也有随葬品。这反映出当时 A.青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B.南青北白詞 C.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D.瓷器已广泛应用于生活 3.唐代“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与科举。这说明科举的实施A.导致社会阶层开始分化 B.致使政府机构日益臃肿 C.利于削弱世家大族影响 D.推动官员文化素质提高 4.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这主要在于当时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铜矿开采的减少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政府抑商的松弛 5.宋元时期,棉花的种植已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明中叶后,“偏及江北与中州”,种植面积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这一变化表明,明中叶后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民众对粮食需求的减少

历史开放性作业集锦

近年来开放性试题集锦(中国近现代史) 1、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教育月”活动从6月3日开始,请你回答,为什么从这一天开始,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系?吸食毒品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吸毒对青少年、对社会有何危害?为支持“禁毒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开展,请你针对青少年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文字简洁,富有感染力,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因为这一天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对社会稳定也会造成危害.标语: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2、在网上我们可以查阅到由中青网所承办的林则徐纪念馆,这个网站的评论研究室中有很多的评论,对林则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者”;有称他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得到过最多赞誉的爱国者。”但近些年史学界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他成了战争的引发者。请你针对这两种观点组织一场辩论会,就其中的某一观点准备辩论词。(不得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我认为林则徐是民族英雄,是伟大的爱国者.观点:即使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迟早也会爆发的.因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市场是英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这样做的,林则徐的禁烟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3、假如能够穿越时间隧道,你和你的同学们作为富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一同回到一百多年前备受列强欺凌的****,你们能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向世人报导自己的所见所闻吗?(报道范围: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某一事件、人物等。报道要求:标题醒目,时间、地点明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文字简洁。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文明”的侵略,野兽的罪行 某某时报1860年10月据记者报道:英法联军已经一路烧杀,攻入北京,并闯进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侵略者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炎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文明国家的正义所为?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绅士的行径?我们已经出离愤怒了。请记住这些野兽所犯下的罪行,请所有的中国人团结起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中国近代是怎样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请你围绕“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中心,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题目自拟。 过程: (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3)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4)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建议用时:20分钟) 1.(2019·北京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2019·惠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第四编|开放型大题专项练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1.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赞同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是现代史的开端;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得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由“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得出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由材料“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得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曾照搬西方著作,后又受到苏联史学的影响,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据,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最后,根据提取的相

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赞同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是现代史的开端。 评析: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爆发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曾照搬西方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又受到苏联史学的影响,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据,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所以,20世纪初世界走向整体化,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并存,世界向现代阶段发展。 2.解析:通过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强调的文明含义比较广泛,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材料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作答时就某一阶段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说明即可。例如,对《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进行阐释,首先指明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波峰:秦统一六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全国推广郡县制,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并进行改造完善。武帝时在中央设立中朝,削弱三公的权力,在地方实行推恩令,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在选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儒学之士。可见,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波谷: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连年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垄断政权,九品中正制固化了士族对政治权力的世袭支配,广大寒门子弟入仕无门。儒学发展遇到危机,玄学、佛教、道教日益流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面孔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跌入低谷之中。最后,对前述内容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一 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阐述: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谷。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高一历史开放性试题练习

高一历史开放性试题练习 一、材料阅读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古今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上表为17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政治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考点】近代史;全国卷41题 【解析】通过表格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四个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即17世纪40年代、18世纪、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在梳理解题思路时,能够选择两个大的角度实行比较,即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通过以下事件能够看出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最高峰,而西方国家却向民主国家演进,例如:清朝设立军机处、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完成独立战争、法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通过以下事件能够看出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一步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即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而产生,例如: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我们在作答时,还要注意“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

即在阐述时,要注意事件之间的联系,以便得到更高的分数。 【答案】示例 论题:17世纪以来中外历史发展迥然不同。(3分) 阐述:17世纪和18世纪,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中国封建王朝实行了更替,清朗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而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则逐步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极力对外扩张,为工业品的销售开辟海外市场,并掠夺原料,腐朽落后的中国成为其侵略目标。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悍然挑起鸦片战争,因为中英两国社会制度的差别较大,1842年英国打败中国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地开始了近代史。(9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从大航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贸易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20—21世纪初美欧历次贸易战 ——摘编自《西欧与美日之间贸易战的新发展》

【2020高考历史】 全国卷第42题开放题的解法(共46张PPT)

2020高考历史 全国卷第42题开放题的解法

一张图学 透 命题方式 分类 特点 2

(2017年全国1卷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中国外国 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 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 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 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 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 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 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 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 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 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 特》。 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 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 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 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 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 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第三步 构思结构 展开论述 解题方法指导 第二步 解读材料 提炼观点 第一步 通读材料 审读设问

第一步通读材料审读设问注意事项 设问: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 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 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通读材料:不可有遗漏,包括引语、出处、说明等。 2、审读设问:不可大意,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在审题上下功夫,牢记设问中的每个词都是有用的。读懂设问,明确答题的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①注意答题的范围、不要“超标”、②按照设问的要求完成所有步骤、不要遗漏。 5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建议用时:20分钟)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

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材料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全球化前两个阶段相比,全球化3.0阶段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1.解析:这是一道观点简析题,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对提炼的信息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信息一: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二: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