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品味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品味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2013年10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3第33卷第5期(总第155期)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Vol.33(Sum No.155)

【文学研究】

茶道·人品·命运*

———品味《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刘保忠谭思梅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 要] 《红楼梦》的作者细致的描摹了清代的社会风俗,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异彩纷呈的茶礼茶俗、茶人茶事。多年来,学术界对《红楼梦》茶文化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各家所言多集中于茶道、茶礼、茶俗等方面的探究,而在以茶托事、以茶比人,从而揭示众多人物命运变迁、身世沉浮、气质禀赋等方面则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红楼梦;茶文化;人物;命运;性格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3)05-0051-06

满纸茶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崇尚清谈,茶成为“养廉守节”的象征。唐代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茶道大行于世,茶圣陆羽风华绝代。宋代茶文化深入而广泛发展,从上层社会转向民间。到明清时期,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也。特别是随着明清小说创作的成熟,文人墨客对茶文化的不断弘扬发展,茶艺、茶礼、茶俗在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并形成以名茶、美器、论水、择境、茶俗、茶诗等为代表的茶文化体系。

在历代小说创作中,以茶入文不乏其例,尤其在明清时期,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等。可以说,茶与文学的结合不是以《红楼梦》为始,但像曹雪芹那样,把茶写得茶尽其用、茶尽其妙,绝无二人。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62处,出现茶字495次,茶名就有好几种”[1]。其中涉及众多人物,从贾母到众丫头、粗使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有或隐或显的关系。曹雪芹在书中介绍了一种仙茗,七种名茶和一种外国茶,细致巧妙地借妙玉之口论及茶道诸要素,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写到茶事:漱口茶、醒酒茶、消食茶等涉及健康养生的茶疗;客来敬茶、以茶祭祀、婚嫁茶礼、吃年茶、茶泡饭则展现丰富多彩的茶礼茶俗;少爷姑娘们读书要茶、下棋要茶、半夜里醒来还要喝茶。纵观一部《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P1345)三言两语对繁杂汗漫的旧红学作了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寓庄于谐。一方面由于文学鉴赏本身的复杂性,不同读者的立场观点志趣不同,造成对作品的不同解读;另一方面也是作品本身的独特性,

*[收稿日期]2013-04-28

[作者简介]刘保忠(1954-),男,山东莘县人,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

谭思梅,女,延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10.13467/https://www.360docs.net/doc/e118492675.html,ki.jbuss.2013.05.002

丰富深刻,不易读得懂,更难解得透。然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我独取茶,在满纸茶香中想象这就是一杯“千红一窟”,从一杯清茶看千姿百态的红楼佳人们的品格命运、身世沉浮。

千红一窟:女儿命运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仙子邀宝玉前往,说她处“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这宝玉在薄命司翻阅了一番卷册,跟着仙子入了内室,“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叫‘千红一窟’。’宝玉听了,点头称赏。”“千红一窟”,世间真有此茶吗?恐怕只有曹雪芹自己知道。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当然,曹雪芹之意也不在茶。《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不少人物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通过茶道、茶俗、茶礼、茶艺的描写,既有介绍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以茶喻人、以茶写人的艺术匠心。

一、栊翠庵妙玉论茶

说到《红楼梦》中的茶,自然会想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红楼梦》第76回中妙玉“提笔微吟,一挥而就”的《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其末句就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更是对妙玉之精通茶道作了细致描写。妙玉先给贾母等人捧了茶,便把宝钗黛玉请到了另一居所,宝玉见状也悄然跟了进来。妙玉便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即宝玉所谓的“体己茶”。妙玉另拿出两只茶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另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妙玉斟了一‘盉’递与黛玉,又将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斟与宝玉。偏偏宝玉不解妙玉用意,反说那是个俗器。于是妙玉“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黛玉吃了一口,果然觉得味道特别,茶香异常。便问妙玉是用什么水泡制的,妙玉才说是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择镜、品茗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令人惊绝。

陆羽在《茶经》中写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曹雪芹不言古人“三水”,而在雨雪上下功夫,是因为作者深知,雨雪等天落水是纯软水,更能激活茶叶之香气,所以雪水、雨水被视为茶之良母便是自然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曾有茶联:“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正是描写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诗词论及烹茶之水,第23回,宝玉《四时即事诗》中的“琥珀杯倾荷露清”,是讲炎夏时节撷取荷叶上的露水,冬季则用新扫的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曹雪芹突出妙玉烹茶用水乃“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显示出妙玉之高洁和不同流俗。在妙玉面前,就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成了“大俗人”。在传统茶文化里面,器与道是相通的。曹雪芹除在用水上下功夫,在选器上更是费了一番心思。“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龙云献寿’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宋元丰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晋王恺珍玩’‘瓟斝’”、“‘有三个垂珠篆字’的‘点犀盉’”、“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纵阅古今茶器谱,也再难找到与妙玉的茶器相媲美的了。虽然在《红楼梦》第17回中借林之孝家的之口交代了妙玉身世,但妙玉为何从江南流落到大观园?她怎么会拥有如此多的珍奇古玩?作为皇商后代的宝钗,其见识不可谓不博不广,但在妙玉这位“红楼茶仙子”面前也显得浅陋了。这些古玩珍奇,突显了妙玉的修养、气质、身份和生活情趣。而所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更深切道出了茶道之“品”的实质:一盏清茗,品茶香,品茶道,品人生。

品茶,除讲究茶品茶器茶水,还重视饮茶时的环境、氛围———茶境。所以古人有“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之追求,旨在寻求茶、境、人相统一的境界和情趣。

妙玉成为“红楼茶仙子”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苦心经营。自古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而妙玉所言魏晋之后无好诗,只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正是妙玉参悟出的人生真谛。在妙玉心底,既向往魏晋时期的风流洒脱,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更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www.bjwlxy.cn/zazhishe/shehui/index.htm

这一回中更有一处常为红学研究家们所津津乐道。妙玉命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放在门外,显然是嫌刘姥姥腌臜,还讥笑不懂水的黛玉是“大俗人”。偏偏“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再联系第50回中,众人要赏红梅,便罚宝玉去向妙玉讨取;第63回,妙玉以“槛外人”的身份送来了向宝玉祝寿的贺卡等等。这种以茶传情、以茶表情的深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因此,就妙玉而言,“诗词才华都使她距离四大皆空、一心皈依相差千里万里,但是她被‘拢’于‘翠庵’之中,世俗叫她在红粉朱楼中求证因果、坚定信念,而她热切希望感受人生快乐和痛苦却不得不抑止自己心愿和要求。这是深入内心的矛盾和折磨,虽脚踩祥云,却心向人间,一步一回头的徘徊眷顾,矫情的外壳下含蓄的是终日缠绕于内心的缱绻深情。是故意把自然扭曲成变态的破碎的心。风尘社会的烈火焚毁了这颗净域的青莲。”[3]妙玉之茶,茶外有意,倒颇有东坡居士所说“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的滋味。

二、晴雯的最后一碗茶

《红楼梦》第5回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对晴雯的判词,已将她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暗示。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喝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碗茶。晴雯带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受了哥嫂的歹话,连病带气,此时的晴雯已经没有半主子的架势,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自知“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见了宝玉,急急地叫宝玉倒茶。宝玉便倒了半碗,看时似茶非茶,尝一尝,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只得递给晴雯。晴雯则如得了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一碗茶,写尽了晴雯的悲惨命运。晴雯的结局,不是她不聪明,而是风流灵巧所致。试想,以晴雯之聪慧,若能低调为人、圆滑处世,其境遇不会如此凄惨。可那还是晴雯吗?

晴雯原是赖大家买来使唤的,后来孝敬给了贾母。贾母见其模样出众,针线女工无人能及,特派给宝玉。晴雯在大观园的众多丫头中,是极具个性的。晴雯第一次出场是在第8回,大冷天里磨了墨等宝玉写字,宝玉却去了薛姨妈处吃酒,至晚方回。见宝玉回来,晴雯先接出来,笑道:“好啊,叫我研了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快来给我写完了这些墨才算呢!”这哪里是一个丫头对主子说的话?第51回,晴雯因为贪玩感染风寒,于是就有了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为帮助宝玉渡过难关“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伏在枕上歇一会”的晴雯,在灯下拼命的影子,是读者心中定格最深的画面,更见她对宝玉的忠心。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时那个任性天真的女孩子,第37回中不肯拾人牙慧,说出“要是我,我就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的那个有胆识追求自尊的姑娘。第74回,检抄大观园时那个“豁啷”一声掀了箱子的刚烈丫头,第52回听说小丫头坠儿不争气时的嫉恶如仇的半主子气势……都给读者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

在贾府,在那个用封建纲常礼教来评判一切的时代,恐怕这样的主子都未必能过得好,何况晴雯这样一个买来卖去的丫头?可她就是晴雯,而她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恰恰是封建统治者不能容忍的。风流灵巧,摸样标致,长得好看,就是造成晴雯悲剧的缘由。

临终遗言则表现了她的自尊自爱。她和宝玉之间,已超越了主奴的界限,完全是纯情和友谊。从第8回晴雯的嗔怪之语,可见宝玉与晴雯关系亲密;第34回,半夜里让晴雯送旧帕子给黛玉,方知宝玉对她的信任;撕扇子一回更使宝玉从心底把这个野性尚存的叛逆丫头当成了知己。对这个烈性女子,宝玉看她的眼神自然不同,可她看不上袭人与宝玉“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更打趣麝月“交杯酒还没吃,就上了头”。在一个奴婢没有任何地位的封建大家庭里,晴雯始终严守着自己的尊严活得冰清玉洁。“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小姐脾气丫鬟命,注定了她的悲惨命运。

正如晚清评论家所撰《读花人论赞·晴雯赞》所言:“晴雯人品心术都无可非议,惟性情急,言语犀利,为稍薄耳。使善自藏,当不致逐死。”她不甘心作为一个丫鬟,但太多人可以左右她的命运,就连宝玉也可以在脾气上来时将她撵出去。最后,宝玉眼睁睁看着重病的晴雯被人从床上拖下来,却不能言语,此时的宝玉没有发言权,只能是“多情公子空牵念”。尽管晴雯也受封建思想的污染,在她身上有种种缺点,但在第78回“痴公子”杜撰的《芙蓉女儿诔》中对其评价还是被读者认同的:“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抱冤而疾的晴雯至死都没向封建桎梏低头,把晴雯逐出大观园的封建家长们给了她最后一碗

刘保忠 谭思梅 茶道·人品·命运

满是“油膻之气”的黑吊子茶,以为如此便可在生命的尽头辱没这个“冰雪不足喻其洁”的姑娘,殊不知晴雯的最后一碗茶乃是宝玉所奉“甘露之茗”。

三、小红不配拿茶

《红楼梦》第24回中写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粗婆子走进来”,“宝玉见没丫头,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恰巧小红经过,顺便帮忙倒了,被秋纹、碧痕撞见,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正经叫你催水去,你说有事,倒叫我们去,你可抢这个巧宗了儿!一里一里的,这不上来了吗?难道我们倒跟不上你么?你也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秋纹要小红“拿镜子照照”,并不是说小红面貌丑陋,从宝玉的眼中我们看到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鸦鸦的好头发,挽着纂儿,容长脸面,细挑身材,却十分俏丽甜净”,可见小红长得不俗;小红回答宝玉不认识自己时说的“从来我又不递茶水拿东西”,可见小红作为怡红院的三等丫头是有自知之明的;从第27回小红为凤姐传话的回复中可见小红的聪明伶俐。可以说小红未必会比宝玉的其他丫头差多少,不过倒了杯茶,小红何罪之有?

一般说来,外面的老爷、少爷,内帏的太太、小姐,端茶递水的事由各房大丫头来做。贾母有鸳鸯,王夫人有彩霞,凤姐有平儿,宝钗有莺儿,黛玉有紫鹃,宝玉有袭人、晴雯等,这是通例。各房的大丫头不在时,就由地位低一等的小丫头来端茶。第67回,袭人去凤姐处,就不是平儿倒茶,而是丰儿。小红恰恰是越级给宝玉倒了杯茶,即便同样是丫头,自己有资格倒茶就比不配倒茶的丫头高了一头,容不得僭越。小红为宝玉倒茶没错,秋纹碧痕的训斥也没错,曹雪芹用此写尽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和下层人想要出人头地之艰难,写尽人生心酸事。

用茶来反映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这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第37回,写薛姨妈与贾母逛园子乏了,到上房休息,这时“王夫人亲自捧了茶来,奉与贾母;李宫裁捧与薛姨妈。”第53回,众人礼毕归至荣府,至贾母处行礼,“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贾蓉媳妇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贾蓉媳妇又捧与众姐妹。凤姐李纨等只在地下伺候。茶毕,邢夫人等便先起身来侍贾母吃茶……”尤氏是贾珍之妻,贾蓉媳妇又低一辈,都不逾礼仪,等级之分明,尽在一杯茶的顺序上得到体现。在《红楼梦》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奴仆是没有地位的,命运不由自己,去或留,只是主子的一句话,更不用说个人姓名,都是随主子高兴随意更改的。第8回,宝玉房里的大丫头茜雪,因为一杯“枫露茶”被撵,此后,茜雪被撵这件事在后面的叙述里又出现了四次,也是作者的用心之处。第20回,小丫头蕙香因为宝玉觉得“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被改名为“四儿”。第24回,宝玉的小厮对贾芸说:“我不叫‘茗烟’了,我们宝二爷嫌‘烟’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可知名儿的更改只在主子的喜恶之间。连宝玉身边最贴心的袭人原也是叫蕊珠的。红楼茶真是为众女儿“千红一哭”了,而有关黛玉的茶事更是写尽了这位“诗魂”一生的悲戚。

“烹茶更细论”:茶与黛玉形象塑造

黛玉作为“木石前盟”中女主角,正如明末清初的卫咏《悦容篇》中所讲是个“有态、有神、有趣、有情、有心”的美人。她的泪,她的诗,她的情,她的病态美,都让人魂牵梦绕,又不能靠近亵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其哀婉幽怨柔肠的外显;“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尽摹其孱弱纤细的清癯之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则是其“诗魂”气质的写照。黛玉,完全符合李渔在戏曲《风筝误》中评价女子所用的“天姿”、“风韵”、“内才”相统一的标准。在《红楼梦》中出现的茶,更显黛玉骨子里的魏晋风流。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以茶入诗取的是茶之清新脱俗。以绿茶烟配竹篱色,已是三分凉意,幽窗闲棋写佳人幽情,更添几处凄凉。茶闲,烟尚绿,如此种种,黛玉之孤高心性,的确不同凡响。

一、漱口茶:性格

《红楼梦》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这一“孤”一“惜”,触目便有凄凉之感。进贾府之前,黛玉就常听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漱口茶,可以说是黛玉到贾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在贾府,生活上有很多讲究,饭后先有漱口茶,接着要吃茶。这些与黛玉在家的生活习惯是完全不同的。可这里不比在自己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www.bjwlxy.cn/zazhishe/shehui/index.htm

家,也只得随和些。

这一段茶事细节描写,看似在讲封建贵族家庭的饮茶礼仪,其实写尽了“孤女”忐忑不安的心境。黛玉,小小年纪,“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童年未必欢声笑语,到底是受人娇宠的千金小姐,是自由的。如今到了“与别人家不同”的外祖母家,连说话、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她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卑微感。正如蒋和森先生所言,“在这个少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量显得是如此的狭小。但这一切,总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这就是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且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4](P305)小小的一碗漱口茶,恰到好处地勾画了初入贾府时黛玉的谨言慎行,为刻画黛玉性格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借茶见性了。

二、凤姐送茶:处境

第25回,凤姐送茶,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对茶叶的评价各有不同,黛玉所说“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的”,直接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此时的黛玉,吃穿用度全在贾府,自然得谨慎。接着凤姐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吃一点子茶叶怎么就要做人家媳妇呢?

早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话:“那见好人家妇人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把吃茶和女子婚配联系起来,这一风俗在唐代很盛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茶之所以在婚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于古人认为茶树不易移栽,有“从一而终”的寓意。清人福格《听雨丛谈》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以茶行聘,就是江浙地区的“三茶礼”之一的“下茶礼”,这在北方也是一种婚俗。凤姐的笑话正好戳到了黛玉的心病,此时的黛玉心里是何等的紧张!这样的心思怎么能说?见人羞,怕人问,恐人笑。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黛玉的窘迫凤姐不是没看到,她却顺势把下茶文章推向高潮,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于是众人都恍然大悟,凤姐送茶含“下茶”之意。以凤姐在贾府的地位,在大庭广众之下,似乎是选了最恰当的方式和场合,当着黛玉、宝玉的面说出这话,并非无心之举。

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失去双亲,失去家门权势,寄人篱下,在那样的时代就是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凤姐通过宝钗、宝玉、黛玉对外国进贡茶的评价,迫使黛玉不忘寄人篱下的处境,又以两瓶茶叶下了“茶礼”,轻易地把黛玉幽微的心思置于封建纲常伦理之下。在封建大家族的规矩下活命尚且不易,自由的爱情又有几分希望呢?凤姐送茶与其说是下了聘礼,不如说是给宝黛爱情判了死刑。

三、催茶:对爱情的克制

黛玉纵然敢于藐视封建纲常,追求自由爱情,但黛玉和宝玉感情虽好,却从来谨慎守礼,不和宝玉胡来,更常常严辞斥责,这也是她的可敬之处。第26回,有这样的描写:宝玉看望黛玉,让紫鹃沏茶吃,而黛玉却让紫鹃去舀水。紫鹃乖巧伶俐,先去给宝玉倒茶了。宝玉见状,欣喜若狂,马上引用《西厢记》的台词和紫鹃开了个玩笑,没想到黛玉听了大哭大闹,和宝玉大闹一场。

宝玉在这里的玩笑之语,也是在向黛玉表明心意。可如黛玉自己所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她对爱情的要求太纯粹,所以似乎从来不信任宝玉,时时想要试探拷问宝玉的心,好好的玩笑话也不许说。闹了,哭了,生生死死的毒誓都发过了,还是不放心。黛玉的爱情最像含笑饮砒霜,情到深处却有些绝望。第94回,紫鹃到贾母处遇到鸳鸯,谈起宝玉婚事,先暗自替黛玉操了一回心,回到潇湘馆与黛玉的一段对话,无意间透露了黛玉的心思,黛玉只得以催茶的方式加以回避。

紫鹃替姑娘的终身大事劳心,黛玉反倒不好意思,而借催茶来回避尴尬之事并不是黛玉的首创。第8回,宝钗用过。第67回,凤姐用过。然而,莺儿和丫头们并没有真的去倒茶。从紫鹃真的“出来倒茶”也可见黛玉并不是常用催茶而言他。黛玉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要去顺应世上的人情;她最容易想起自己,却最不会为自己打算;她追求自由爱情,却不善经营,还处处克制。因为,她想要的是懂她心的人。

四、龙井茶:悲剧命运

第82回,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因问别处去了没?宝玉道“这会子咱们坐着,才把乏散了……”黛玉幽僻的生活,奇逸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无法给

刘保忠 谭思梅 茶道·人品·命运

予的满足。黛玉听罢,“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龙井茶”,属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有1200年历史,乾隆时期被封为“御茶”。如今依然是大家熟知的名茶。宝黛的情谊无需多说,宝玉下学回家见了“上头”不去别处,先来看林妹妹,足见在他心里妹妹之重。黛玉则“把我的龙井”沏给二爷喝,可见黛玉心中宝哥哥的重要。龙井,此时不光渲染宝黛之间的感情,也暗示黛玉性格特点。

冯梦龙的《情史》中对黛玉的评价是“情情”,无家无业的黛玉把与宝玉的爱情当成了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她是为情而活。

其实,这个外祖母家并没有对她显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礼。她仿佛是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折磨着自己。她似乎看不到,用钱如淌水的贾府,那里会在乎这个外孙女儿的衣食费用?同时又何尝在她的面前露出过丝毫的‘小家’气派?更何况封建家族太上权威的贾母,是这样“万般怜爱”着她;她失去父母,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倒是更加引起了这个老太太的温情与疼爱。

可是,在精神和感情世界里,黛玉却遇到了现实生活的巨大挑战。她给宝玉的一碗龙井茶,写出了她对宝玉的深厚感情,可这种感情是不被封建家长所接受的。这就决定了她对宝玉感情的悲剧性。然而,黛玉对现实的把握、未来的畅想是大胆而率真的,处处越出封建的樊篱,表现出对闺训的挑战,如淤泥中不染的荷花、黑暗中破云的明月,散发出馥郁的芳香、迷人的魅力。她始终这样骄傲着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香消茶尽尚逡巡

曹雪芹尽管冬云出鳞,西云出爪,但零散、琐碎的素材是以整体哲学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淘洗筛选统帅起来的。贾母富贵禄寿又讲排场,须得“老君眉”;妙玉孤高,故只邀二三知己喝“体己茶”;凤姐机关算尽,茶尽其用;多愁善感好思索的黛玉,也只有龙井,方能显其天生丽质;晴雯的心比天高,却只能用一碗涩苦不堪的粗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小红为代表的众小丫头的“不配拿茶”;而割腥啖膻,醉卧芍药圃,穿宝玉男装,大雪地里扑人,“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得用大碗茶来配,方显其光彩溢人,如云舒卷的烂漫天性;“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靠吃冷香丸抑制内在热毒,所居蘅芜院素净到“雪洞一般”的宝钗,最宜一杯功夫茶,在品茶啜茗的过程中自省深陷封建的牢笼所造成的冷酷和麻木等等。在这一杯一盏之间,显示出不同的品格和性情。品茶识人,真如苏东坡诗里所言“从来佳人似佳茗”,全在读者去如何品味了。

总之,《红楼梦》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代小说,对于我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惜笔墨,所描绘的茶文化范围极广,内容甚细,尤其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心性修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巨大。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探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李竹雨.西湖龙井茶与《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塑造[J].茶叶,2009,(1).

[2]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A].鲁迅杂文全集(下)[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3] 潘宝明.《红楼梦》中的茶、酒、点、肴的美感寓意[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3).

[4] 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中)[C].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责任编校 张福安)

Tea Art,Personality and Fate

———Appreciating the Tea Art in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LIU Bao-zhong,TAN Si-mei

(School of Literature,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 716000)

Abstract:The author of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social customs in the Qing Dynas-ty,which contains many cultural elements.The description of the tea art demonstrates splendid tea ceremonies,tea cus-toms,and stories of people who are lovers of tea.In the past,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in the tea art in Dreamof the Red Mansions and published some works,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ea ceremonies,tea art and tea customs,butlack in studies that narrates events with tea,portrays characters in comparison to tea so as to reveal characters'tempera-ment and endowments and great changes in their fate.

Key words: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tea culture;characters;fate;temperament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www.bjwlxy.cn/zazhishe/shehui/index.htm

茶文化的价值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 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 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 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 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 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 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 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 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 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 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 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 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 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 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 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这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中所包含着许多中国古代人民的优秀理念。如:尚和、重德、贵真等。 “尚和”是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

茶香四溢满红楼 ——谈《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五千余年的历史中,茶从神农氏的“尝百草”开始,就与中华名族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茶一直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哦的对象。如唐代曹邺的“碧沉霞角碎,香泛乳花轻。”李郢“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白居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们借助茶的色、味、质、品、神叙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表明心志。使得古诗的书页间弥漫着清香淡雅的茶韵。而后来小说的兴起,更使茶以及茶文化成为解读人情世故的载托。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也是了解和研究中国18世纪中叶的风俗画卷。无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抑或是单纯的茶文化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红楼梦》中品出无限乐趣与内涵。 一、茶的历史 说起红楼梦中的茶,我们都不禁会想起一个小人物——焙茗。这个宝玉的贴身小厮鬼灵精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焙茗本来不叫“焙茗”,而叫“茗烟”,文本的24回中突然改名为“焙茗”。虽然39回后又忽然改回为“茗烟”,但是追溯茶的历史,使用“焙茗”这两个字,是大有来头的。小说第24回中提到,宝玉身边有五个小厮,分别是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单看这几个名字也足

以构筑一幅闲适的画。这幅画中,有泉,有花,有云,有鹤,是断不能少了茶的。而焙、引、扫、挑、伴都是动词,彼此协调一致。可见改之确实有理。 单说“焙茗”这个名字,也与茶文化密切相关。《封氏闻见记》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大兴禅教……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唐韵》曾载: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裴汶《茶述》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陆羽《茶经》中也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茗。 再说“焙”。从制茶工艺上讲,古代中国人民探索出一套完整繁复的步骤。《茶经》中的茶之造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由此可见,取“焙茗”之名,实为有理。 二、茶的种类及养生 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各有千秋,总体可以归结为六大类: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受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长江以南的人多喜绿茶,东南沿海一带喜乌龙茶,北方人饮红茶和花茶,西南一带饮普洱茶。 小说中的贾府是当时的权贵,钟鸣鼎食之家,因而在饮茶的方式

茶文化与品味生活 1.简述茶的分类及每类茶的品质特征。 由于历史的积淀,我国成为世界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饮誉海内外。古往今来,几经演变,我国茶叶品种不断花样翻新。大体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断: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直至形成目前的茶类格局。目前通常见到的有两种分法,即按颜色分和按工艺分。前者分出的茶称为基本茶类,后者分出的称为再加工茶。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分别简介如下: ①、绿茶 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按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A、蒸青绿茶 用蒸汽杀青而成的绿茶称之为蒸青绿茶。其品质特点是“三绿”,即干茶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鲜绿、香清味醇。 B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C、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 ②、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祁门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常年产量5万担左右。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着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③、乌龙茶 乌龙茶又名青茶,属半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播青、杀青,揉捻、干燥。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是,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乌龙茶种类因茶树品种的特异性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味,产地不同,品质差异也十分显着。 A、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B、闽北水仙及其它 闽北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建瓯县志》1929年),“果奇香为诸茶冠”。 水仙品种,适制乌龙茶。但因水仙产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闽北产区用福建水仙种,按闽北乌龙茶采制技术制成的条形乌龙茶,称闽北水仙。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C、铁观音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茶叶的起源 水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远古高智商人类开始对人体补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断在调口味,在水中补充各种添加物,喝之口感更有味,达到心旷神怡之感觉。古先民生活区周边各 种灌木叶成为添加物对象,茶叶应是这样诞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寻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时期,陶制品使用的杯、壶、豆等饮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饮茶水或用“酒”信息。早在7000年河姆渡时,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发现。用 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茶”煮“米饭”与唐代煮茶器三足釜 相似。他们已在水中添加各种植物类“叶、草药水”或经过粮食发 酵煮成酒水。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烧草药残留实物依据,可理解为’’茶”水中添加物之一。先民在喝水过程中试用不 同的树、草叶作调口味,从数千年饮食生话实践中积累起到健身、 解百毒作用,对人体有益补充。多树叶品种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细 化分离出,如茶水、药水、酒水等;当今名茶是古人数千年来大浪淘 沙中被人们认同细化后的精华。 (三)茶的记载 最早期记载可能由战争、天灾损坏遗失无从考证。文的记载依据是较滞缓,至汉代时发现才有饮茶的记载,盛唐时古越瓷、绸、茶 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创造海上“瓷绸之路”同时也是传播茶文 化的传人。宋代文人墨客斗茶成为时尚,各式饮茶用名盏风菲一时。 (四)茶的传人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九份地区还保持早期茶文化。营模式到烧煮工艺方式,各种茶叶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包括茶盏器皿用具等 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见证。

(五)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使用(茶)、(酒)、(水)各种类饮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兴衰。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 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 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 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 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 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 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茶文化的感悟和认识2000字范文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正谈到茶,国人无一不知,无一不晓。那我们对茶文化有哪些认识呢?下面是精心为你的对茶文化的认识2000字范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_2000字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杯清茶,苦中带有甘甜滋味。” ——题记 “一苦,二甜,三回味”是大理三道茶的特点,若是人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在我看来是算得上有意义的一类。少年时为辛勤地培育梦想的种子挥洒下的苦涩汗水,中年时立于梦想之巅品尝着胜利果实的甘甜,老年时安祥地坐在梦想的安乐椅里回忆着少年时的苦,中年时的甜,回味着自己的价值所在。在苦涩的轨道上,我们成长得很充实,虽然我们还是背着行囊的行者在梦想的路上漂泊,向着属于自己的方向走去…… 茶里 当我携着疲倦与喜悦驻进一家叫“高中”的训练营时,我的高中生活像画卷一般展开了……

第一天到达训练营,放下行囊将人生地图展开,发现自己所在的位置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晨曦更是让我看到希望的火花,欣喜之余在一路的跋涉中残余的动力激励着我立即开始新的旅程。可是事情往往如树枝一般错综复杂,而我总会在交叉点失去方向……在明灯的指引下开始积累新的财富,准备下一次远行。仿佛刚泛着小舟上岸的我开始攀登断垣残壁,知识的难度值直线上升让我学得力不从心,苦涩的日子便悄悄地开始了,文科仿佛成了我的踮脚石让我爬得尽兴,而理科就成了我的绊脚石,跌倒的伤痛成了我实现梦想的羁绊,明灯和同伴们已消失在前方的迷雾中,我却进入了“梦想迷宫”找不到出口……在训练营中喝到的第一杯茶为吾所种而非吾所沏也,此茶名曰“可笑的个性”。在不进则退的世界里自身的“个性”变为我跨越分数线的障碍,苦涩的滋味渗透全身,连茶水都刺烫着我的喉咙,笑也浸透着苦涩。 茶外 第一天夜晚我失落地打开MSN,去海外求学的朋友们都在,我开始敲击键盘向他们述说一个迷路的孩子如何以最温和的手段放弃 了自己,然后又被明灯抛弃的故事,她想着成功却失败地行事。

品味中国茶文化的范文 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之国,盛产各种名茶。在今天的语文综合课上,戴老师就和我们一起组织了一次活动——茶文化。 上课铃声轻轻打响了,同学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到各自座位上等待上课。只见戴老师满面笑容走进教室,开始了课程。这一课 分为三大部分:介绍茶——泡茶——品茶,其中泡茶、品茶最为有趣。 “现在开始泡茶!”老师一声令下,全班一片沸腾。纷纷拿出了 自己带来的茶叶,有茉莉、红茶、绿茶、千日红、柠檬等等。我组 的特色是冯旭文的“千日红”。 我的手里高举着茶杯,杯里放了些茉莉花,刚想去泡茶,经过冯旭文的桌前,见她正专心致志的泡制着什么,不禁好奇地问:“小冯,你在干什么啊?”“别急,别急!我正在精心准备我的‘三开千 日红’,等一下你来尝尝啊!”她神秘兮兮地说。我望着她,半信半疑,真担心,那时候的千日红还有味道吗? 抬头环顾四周,其他同学也各自忙忙碌碌地泡制着茶,张娴的碧螺春尤其显眼。碧螺春不时冒出一阵阵烟来,香味也随着空气慢慢 飘到我的面前。恩,真香!当我沉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时,梁颖浩一 把将我拉了回来。“快,快看看我的‘苦尽甘来’茶!”我一边抱怨,一边仔细瞧了瞧这所谓的“苦尽甘来”,别说,还真是不错,泡开 的茶叶像少女般翩翩起舞,优美极了!“过会你一定要来尝尝!”我 拼命地点头。 该品茶了,我先走到冯旭文的面前,品了一番这三开千日红,味道很好啊!清清淡淡的,可口润喉!连一向挑挑剔剔的姜宇豪也赞不 绝口呢!梁颖浩的苦尽甘来更是无话可说!首先抿了一小口,又苦又涩,真难吃。再抿了一中口,喉咙里冒出一丝丝的甜意。最后喝上

一大口,味道好极了!突然,顾佳晖大肆宣传起他的“牛奶茶”来,“快来喝喝我的茶,好好喝的!”这一宣传,很多同学禁不起诱惑, 跑去大开“口”界!不过似乎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这足以证明 牛奶茶的味道了! 我品了许许多多的茶,对茶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的眼里,茶是一门艺术,要读懂它,需要耐心和恒心;茶也是生活,有着酸甜 苦辣;茶更是一个人,有着自我所别具一格之处! 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对中国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 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 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 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对中国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 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 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 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 “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 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 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 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 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红楼梦》作为中国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细致、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以致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琐事细节,无一不毕现。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也是相当的细致,其中包括茶的类型、品茶的要素、茶礼和茶俗、茶诗及其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它们都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红楼梦中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诗文化,讲究颇多。 在《红楼梦》中所提及的茶有一种仙茗、七种名茶、一种外国茶。仙茗“千红一窟”是作者的一种假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只有像宝玉这样的人才可在梦中品尝到。是写宝玉在有太虚幻境是,品尝到的“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烹”名曰“千红一窟”的仙茗。七种名茶中第一是六安茶,在作品第41回中,贾母在妙玉处道:“我不吃六安茶”,这里的六安茶为清代贡茶,系我国名品绿茶;第二是老君眉茶,也是出自第41回师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因其形似长眉,故称老君眉,同时它也是清代有名的贡茶;第三是杏仁茶,出自第54回的元宵夜宴上,王熙凤专门为贾母准备的;第四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之孝向袭人索取的便是普洱茶;第五是“女儿茶”,也是出自第63回,是晴雯说道“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种,是盛行于清廷和官宦人家的一中名贵贡茶;第六是龙井茶,出自第8回中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龙井,出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向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闻名于世,自宋代开始充作贡茶,是我国绿茶中的极品;最后是枫露茶,出自第8回,这是宝玉最喜欢喝的一种茶。但也是一种奇怪的茶,一般茶泡三遍,就以味同嚼蜡,而这茶才刚出味,此茶茶汤清亮、茶味绵长,有人推断可能是名茶蒙顶甘露。还有一种外国茶为暹罗茶,出产于泰国中南部,出自小说的第25回,是王熙凤送给宝、黛、钗三人喝的,传说味有点苦涩。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茶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 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 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千年道统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现代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冲击下,亦曾被彻底否决。但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日益加剧,天地人道和谐共处的问题已成为摆在人 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 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积累了超过以往世纪总和的物质财富,展现 出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异化程度有增无减,现代文 明创造的物质力量已达到可于瞬间毁灭人类的水平,这是“外在危机”;同时.现代文明形成的种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毁人的心灵,导致 人的异化,“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碍人的成长”,这是“内在危机”。于是,追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 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世人的共识。人类的使命并 不只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世界,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意义上说, 物质增长不是进步的目的,而只是未来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通过 这一手段的运用,使人类能够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达到精神与物质的 和谐统一。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 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协调发展,即指从那种根深蒂固的 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 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 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观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步调

茶文化的意义 班级: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姓名:xxx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茶,作为一种有千年文化传承的事物,蕴含着许多道理。同一种茶给不同的人喝会有不同的感受,对茶的理解也会有不同之处,所以说品茶就像是在品味人生百态。而且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并生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茶助文思,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并且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作用很大。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茶与文化的结合,也必然有新的延伸,新的形态,新的载体。它可以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用于茶艺演示;可以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结合起来,在茶馆、剧场、和盛大的茶会上演出;也可以制成光盘、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供人欣赏,成为新的文艺作品,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新内容。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中华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而且已经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国际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友谊、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多种多样的茶叶产品,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发展。弘扬茶文化的总体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具体到茶行业本身,弘扬茶文化应该是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茶文化做为一种精神上的财富吸引了许多人,而茶也因此获得了更丰富的文化内容。 说喝茶不应当说喝,应说去品,喝是指渴了喝,品则是用心去品,品出人生,品出茶的灵魂,饮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行为道德。小小的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如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人生如茶,茶似人生。闲暇之余,我们品茶时也不忘

红楼茗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 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饮茶开始的。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因此,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什。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到《红楼梦》成书的清朝年代,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成熟和完美。所以,只要你一翻开《红楼梦》这部古典名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处处呈现处茶的甘冽、醇厚之味。正是所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一、名茶考辨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不要说烹茶、饮茶的用具追求奢华,以不失名门望族的身份地位,就是日常用茶的种类上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风范。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中有273处写到的茶名就有好几种,这还不算采自放春山遣香洞的“仙茗”。如贾母不喜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普洱茶”(“女儿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此外还有多次提到的“漱口茶”、“茶泡饭”等含茶字的茶。这些茶,大体上可归于绿茶、花茶、红茶三大类中。 “六安茶”,首见于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但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又为何不喜饮这种名贵的“六安茶”呢?究其原因,恐怕有两点:(1)生活习惯所致,贾府在北方,习惯饮花茶或红茶,而不喜饮南方的绿茶。(2)小说中有所提示,“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这位老祖宗也是饮茶高手,深解茶性,“吃了酒肉”之后油腻太重,倘若饮了绿茶容易停食、闹肚子。所以,精于茶道的妙玉在旁说“知道。这是老君眉。”意思是告诉贾母“这不是绿茶”。“老君眉”,属于发酵的红茶中的一种,其品质特点是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这是清代颇为时兴的茶叶,时人又称此茶为“寿眉”。贾母不吃”六安茶”而饮”老君眉”活现贾府老祖宗的身份,而刘姥姥吃了油腻不懂喝茶之

2016年第2期 时至今日,有关茶文化的定义可说是众说纷纭,有关茶文化研究的专著也可谓是数不胜数,本刊主编施由明先生的新著《明清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既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明清茶文化著作,也可以称之为一项从茶文化窥探明清社会历史的研究,在茶文化研究领域可说是独辟蹊径之作,有值得介绍的必要。 一 《明清中国茶文化》全书35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八章。“绪论”中,作者指出,中国茶文化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分支文化交织、渗透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明清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作者主要分析了明人留下的大量有关茶史文献,以及清人在汇编茶书方面的成绩,实际也就指出了对明清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探索的必要性。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八个章节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的内容,每章分别就明代文人、清代文人、明代皇室贵族以及清代皇室贵族的相关茶事活动作出论述,实际上就是将两组类似人物两两对举,恰恰也是明清两朝茶文化的对比。 其中第一章“明代文人:创造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精彩篇章”,作者首先分析了明前期朝廷所实行的高压政策对文人生活的影响,那就是多数循规蹈矩,表现在茶事方面就是少群体性,真正对茶文化产生影响的恰恰是出身皇室的贵族文人朱权。接下来作者则用较为丰富的篇幅着重对明代中后期文人的适情适性以及他们对茶文化创造、在茶文化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作者从政治高压的松懈、科举仕途的狭窄以及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趋使刺激对明代中后期文人适情适性性格的形成中的作用,而文人适情适性的性格恰恰有利于他们对茶文化进行自我塑造,品茶也就往往与艺术鉴赏、游山玩水、闲情适性相和。作者还指出,明人在以茶为媒的适情适性的生活态度中所形成的茶文化,使得明代在中国茶学史上、明代文人茶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重要贡献,明代的茶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一定贡献, 第二章是“清代文人:整理历代茶文化文献”。清代是异族统治中原,作者指出,不论是亡国之痛,清朝文字狱还是功名利诱,其实都在压抑文人性情,这种情况下,考据学虽然兴盛,但实际却是文人性格内敛的表现。因之,文人品茶只是在其中寻找一些性灵的舒放,其在茶文化上的贡献也主要是以总结前人成就为主。 第三章是“明代皇室与贵族:饮茶是生活的习惯”。作者首先简单回顾了历朝皇室饮茶的历史,指出起初饮茶风气的形成和推广本就离不开上层社会。到了明代,饮茶不仅仅是皇室贵族的生活习惯,以茶待客也成了他们的重要礼仪,茶也是接待外宾时必不可少之物。宫廷之中还专门设有“御茶房”。最后作者还特别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叶茶冲泡这一现在流行的饮茶方法中所起到的作用。“‘开千古茗饮之宗’,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也就奠定了 从社会历史看茶文化与从茶文化看社会历史 —— —简评施由明《明清中国茶文化》 陈青松 陈青松,男,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269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绿色生态观光游 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 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 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 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 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 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 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 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 3.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 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 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 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 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4.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