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3
四、两晋南北朝 与《本草经集注》
药物品种增多 认识药物新功效 发展临床用药
14
《本草经集注》
成书年代: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梁代·陶弘景 载药数:730种 内容:以《本经》为基础与《名医别录》合编。 意义 1.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便于医生临证处方用药 3. 考订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和剂型的制作规范
4.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 。
15
介绍《雷公炮炙论》
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 提高药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
16
五、隋唐时期 与《新修本草》 盛唐时期,医药学术发展迅猛 对本草做了一次全面的整理、总结 诞生了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草纲目》
成书年代:明代 作者:李时珍。 载药数: 1892种,方11096首,图1160幅 体例特点是: 1. 按自然属性分 类:从贱至贵 2. 纲目分明,分52卷,16部(纲),共62类 3. 百病主治药,突出了辨证用药的中医理法特色。 4. 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
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
三、秦汉时期与《神农本草经》
西域药材流入内地 丰富了本草学
12
《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365种 体例-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 1. 上品120种,无毒。多属滋 补强壮之品 2. 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能补虚扶弱或能祛邪抗病 3. 下品125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
第1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各 论载药365种. ★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较全面 地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 识,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 成就,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 立。 南朝 . 雷敩《雷公炮炙论》—— 它是中 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收录了300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 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副作用。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李绩、苏敬《新修本草》—— 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官修本草,最早一部药典学著作。收载药 物 844 种,书中还增加药物图谱,并附文字说 明。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陈藏器· 《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 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 能、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张鼎· 《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 养学和食治经验。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 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李时珍 · 《本草纲目》以毕生精力,亲历实 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 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著,全书52卷, 约 200 万言,收药 1892 种(新增 374 种), 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药之 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 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它 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十七世 纪末传授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 的卓越贡献。 缪希雍 · 《炮炙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 制专著
历史源远流长(有正式文字记载可 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
西周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 : 1.已有专业“医师”、“聚毒药以供医 事”的记载; 2.《诗经》涉及植物和动物药共有300多 种; 3.《山海经》载有100 余种; 4.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 及药物240余种。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
中药学
本草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人的生活、生产实践, 自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记载的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
确立了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三、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开图文对照的先例
四、宋、金、元时期
《证类本草》 极高的文献价值
书中附大量的单方、复方
五、明代
《本草纲目》 集16世纪药学之大成
被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六、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对《本草纲目》的不足之处作了修改和补 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前21世纪)原始时代→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后期此时期的特点:药食同源,以动物为师。
【简述中药的起源】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有时人们食用或接触某些动植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
同时,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上述经验又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注意这些自然物对人体的效应,并用于疾病的防治。
古人通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积累)了最初的药物学知识。
由此可知,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我国古籍中所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人们认识药物的生动写照。
二、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此时期的特点:酒(醫)剂和陶瓷器皿的发明和应用。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了汤液,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记载着药物的著作,但却都并非药物专著。
如:医药典籍: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247种,载有药物的用法和禁忌等。
人文典籍:《楚辞》、《诗经》、《山海经》(载药120余种)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此时期的特点:1、西域、边远地区、南海等地的药物大量进入内地;2、本草、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3、炼丹术兴起。
西汉初年已经出现药物专书,如淳于意的《药论》等,但均已失传。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介绍及主要贡献】1、载药365种。
2、按药物的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本草)专著。
4、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知识和经验。
5、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 ①商代已有“药”字出现: ▪ ②西周时代,已有专业的“医师”和记载药物的
书籍:
▪ ③《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是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 ④《山海经》:记载药物126种,并明确指出药物 的产地、效用和性能。
▪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药物240余种,并有 丸、散、汤等剂型。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一、中药的起源 ▪ 二、中药学的发展 ▪ 复习自测题
▪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主药本草著作
(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书 记载和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始社 会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早期的医疗实 践。
▪ 1.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
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 2.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 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 述中的重要内容;
▪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 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但 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 一些消极后果。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65~581年)
▪ 1.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 作 者:梁·陶弘景所辑。
▪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 载药数目:730种。
▪ 版本情况:流传至北宋初即逐渐亡佚,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五、明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纲目》6世纪前本草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2. 被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达尔文
“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 注:仍存谬误
八、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1977年 江苏新医学院 《中华本草》
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勣、苏敬等 成书年代:唐 载药数量:844种 价值: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 世界上首次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编著
四、宋金元时期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数量:1558种 价值:1. 总结前人本草著作的精华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实践。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代表作: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
《淮南子·修务训》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作者:神农氏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量:365种 内容:分总论(序例)和各论
各论将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补注: 1. 原文古朴,易造成歧义
2. 存在谬误
泽泻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能行水上” 朱砂 “久服,通神明不老”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 载药数量:730种 内容:“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注释
三、隋唐时期
中医中药历史

中医中药历史中医中药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中药的起源、早期发展、经典理论的形成、唐宋时期的中医药学、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学、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学、近代中医药的发展以及现代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1.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医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对疾病的认识和草药的治疗作用。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药物来治疗疾病。
最早的中药书《神农本草经》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该书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疗效进行了总结。
2.经典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开始逐渐形成。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著作,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它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理论,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伤寒杂病论》也是一部经典的医学著作,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原则,为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唐宋时期的中医药学唐宋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许多医学家和学者对中医药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收录了844种药物,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注释。
宋代则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药学家和著作,如“儿科之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许叔微的《伤寒论注》等。
这些著作对中医中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学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和著作,如金代的张元素、元代的朱震亨等。
张元素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类,为后来的“四气五味”学说奠定了基础。
朱震亨则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滋阴为主治疗疾病,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广义:研究一切与中药有过的知识的学科;狭义: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临床
应用的一门学科。
时间名称作者载药量成就
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本经》)不详365种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
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
学的基础。
500年本草经集注陶弘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的药学成就进行
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归类
法,开创了病类药之先河。
659年新修本草(《唐本草》)苏敬等844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
的先例。
1082年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唐慎微1558种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
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1578年本草纲目李时珍1892种
(新增39种)全面的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01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921种
(新增716种)丰富和完善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堪称其续编。
1999年中华本草国家中
医管理
局8980种
(另载民族药
1641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年来的药
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
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九版)
2165种是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有待发掘。这个伟大的宝库,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古代中国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学知识,大部分都载入了历代本草书中,也有许多保留在民间流传。药物学的发展是与化学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本草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自古以来,本草学与医学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是相辅相成的,由本草及本草学而产生的本草文化,自然地接受着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阴阳五行不仅用来阐述和解释生理和病理,还用来说明药物作用的一切现象与规律,从而也成为了本草文化的核心。
本草开始成书和本草学开始形成为一门内容较丰富、体系较完整的学科,是在战国以至秦汉之际(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但本草学的渊源却更为遥远。中国古来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淮南子·修务训》),反映了原始社会时人们寻找食物和发现药物的艰难过程。
正如鲁迅所说:“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因为很多人吃死了,才知道的”。远古时人们正是尝试了各种动、植、矿物,作出巨大的牺牲后,才逐步积累起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的。本草学起源于远古时广大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而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劳作。
由于远古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因此使许多人靠简单的药品免于疾患,减少了死亡的威胁。战国时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山海经》中,就载有动、植、矿物药物达一百二十多种,指出了这些药物的疗效等。比《山海经》成书更早的《诗经》中,也有些关于药物的零散记载。此书成于西周,载有奴隶社会时的一些史料,是现存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即在战国以至秦汉之际,本草学知识趋于系统化了,这是和当时医学以及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秦代统一中国后,国内经济、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那时有医经七家,共216卷,医方十一家,共274卷,包括秦代保留下来的先秦医药书及秦汉之际的作品。到了汉代则集先秦医药学之大成。
近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是汉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埋葬的,其中保存的医经方有一万多字,马王堆一号汉墓则保存着不少中草药,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靖王刘胜(卒于公元前113年)墓中,更保存一批制造精致的医药器具,如“医工”铜盆、铜滤药器、银灌药器、铜药勺等。
特别是1972年从甘肃武威发掘出的东汉早期(公元一世纪)的医药简牍,是我国医药史上的空前发现。其中列举了一百种药物,植物药63种,动物药12种,矿物药16种,其他9种。在矿物药中包括丹砂、消石、曾青、樊(矾)石、代赭、戎盐,矾石、雄黄等。对这些药物的炮制、剂型及用药方法,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实物的出土,反映了汉代药物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汉代时候,除了涌现大量医方外,还有人编著成了系统的本草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经》。“本草”二字最早见于《汉书》。《汉书·郊祀志》曾提到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诏罢……候神方士使者付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这说明“本草”这一名称在公元前一世纪或稍前就已出现了,仅被汉成帝一次召见的本草学家就有七十余人。
顾名思义,“本草”是以植物性药物为主的生药学,但本草书中也还有不少动物性和矿物性的药物。《本草经》就是总结了前代人药物学知识由集体编成的一部系统的专著。它的成书历程持续很长的时间,中间不断地被丰富与增补,最后完成大约是在公元前后一百年间,其中载有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药46种,是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在
1 《本草经》记录的内容中,矿物药中有铁、石硫黄、汞、代赭石(赤铁矿)、铅丹、消石、石灰、磁石、石胆、蓬砂、矾(樊)石、朴消、云母、紫石英等,在动物性药中有阿胶、麝香、牛黄等,植物性药中有五味子、干漆、附子(含乌头碱)、紫草(含紫染料)等。此书曾一度散佚,现传本是从一些古书中辑录下来的,大体上保持了原书的基本面目。其所以称之为“经”,就是因为它和《内经》一样,是我国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在此后的二千多年来,在《本草经》的基础上,先后在我国出现了一百多种本草学著作,形成中国药物学的一股巨流。
《本草经》中对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变化和性质作过一些正确的叙述。例如,书中指出“丹砂……能化为汞”,就是说丹砂(HgS)在加热时能分解成汞。又说“水银……主疥瘘痂白秃……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原为丹”,说的是汞能和一些金属生成汞齐,当将汞加热后能起缓慢氧化作用生成氧化汞。这里提到用水银治疗疥疮,是个有价值的临床经验,比其他国家都早。书中还提到“空青……能化铜铁(铅)锡作金”,“曾青……能化金铜”,“石胆……能化铁为铜”,这都讲的是化学上的置换反应。石胆、空青、曾青这些铜盐溶液遇铁后,能发生置换,产生出金属铜。后来的水法冶金技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草经》的这些记载,与西汉的《淮南万毕术》有关“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相符。在两千年前就有这样的记载,是世界上少见的。又如书中还指出“朴消……能化七十二种石”。按朴消在较高温度下确能熔融很多硅酸盐岩石,故有“能化七十二种石”之说。此外,书中还提到“葡萄……能作酒”,这是我国酿造葡萄酒的一条重要史料。显然,《本草经》里的这些化学知识,是与当时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继《本草经》之后,南北朝(六世纪初)时的《本草经集注》是另一部重要本草专著。此书是合《本草经》与陶宏景的《名医别录》两书加了注释而成的。书中载药达730种,首先把无机药物列入“玉石部”中,所载化学知识较先前更为丰富。例如,《本草经》只简单地指出石灰在山谷里,此书则详述为“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更可注意者,书中根据煅烧时是否发生紫青色焰来鉴别消石之真伪,与后世火焰分析所用的原理多相映合。
在唐代,本草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公元659年(唐代宗显庆二年)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也叫《唐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典,由集体写作而成,载药844种,并附有图谱。在其对109种无机药的陈述中,包括不少新的化学内容。例如,书中说硇砂除作药用外,还可作金属焊接剂,即所谓“汗药”。又指出把光明盐(一种食盐)、硇砂和赤铜屑混合起来长期放置,可以制得绿色的铜盐。按此三物混合时长期受空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可以生成绿色的含结晶水的氯化铜。书中又载有制银屑法,是把银片与水银先制成汞齐,再合硝石及盐,研为粉,更烧去水银,洗去盐份,就成极细的银粉了。
到了两宋时代,封建经济又有相当大的发展,农业、矿冶和日用品手工业都较前代发达。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宋代本草学也取得超越前代的成就。元佑年间(1086-1093)医药学家唐慎微等人编成《证类本草》一书。当此书成为宋政府颁布的药典后,大观二年(1108)改称《大观本草》。后在政和年间又经修补,即成今传本。现存本书最早的刻本是金代泰和年(1204年)刻本。本书载药增至1746种,包括无机药253种。新增的无机药中,值得注意的是水银粉等,关于无名异(软锰矿)、不灰木(石绵)、草节铅(方铅矿)、密佗僧等的性质以及绿矾石的鉴别法方面,都有不少无机化学知识,其中鉴别绿矾石是用加热后分解并氧化成赤色的氧化铁,可以说是一种初步的定性分析方法。
本草学到了明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2)的巨著《本草纲目》(1596年),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作者是在贫苦环境中长大的民间医生,对封建社会下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体会,因而抛弃科举入仕的道路,
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经许多年刻苦钻研,终于写成《本草纲目》,把我国本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无机药竟达266种之多,在化学知识水平上较前大有提高。在这之前,无机药一直列入“玉石部”,从李氏起,才按当时的化学知识开创性地将其归纳为四部七类:即火部、水部、土部和金石部,金石部下又有金、石、玉、卤四类。水部有各种液体及溶液43种。土部有各种土质及煅烧过的泥土共61种。金类包括一些金属及金属制品、合金及金属化合物,共28种。玉类有14种,主要是较纯的硅酸盐化合物。石类有72种,包括硅酸盐、不溶于水的其他天然盐类。卤类有20种,大部分是能溶于水的天然盐类。这种分类法比起先前笼统地归为一类的分类法,显然是一大进步。
关于无机药的记载中,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人造无机药物,如轻粉、黄矾等。
《本草纲目》还消除了先前存在的一物数名,和某些混合物因外形而被视为不同种类的现象。对前人已有记载的药物,书中也都加上作者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而得出的新见解。例如,在《金》的条目下,李时珍记录了金银合金、金铜合金的性质和用“试金石”鉴定合金中含金量的划痕试验法。
书中所载的无机药物性质及制备法,比起先前的记载更为详细而精密。如前所述的轻粉制法,《本草纲目》除介绍了前人已记载的皂矾法外,还新介绍了白矾法,即加热白矾、金属汞及食盐的混合物使生成氯化亚汞的方法,其中详述了原料用量、反应时间等。对硇砂等药的性质也作了更正确的说明。看来这些都是经过作者实验后而写出的。总之,李时珍把在他以前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此外,他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时珍在研究工作中,虽博览群书,但并没有成为书本的奴隶,而是注重实践。对前人见解持冷静批判的态度。例如,他研究了古代炼丹术著作,吸取了其中关于药物性质及制法的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严正批判了炼丹术的虚伪性。捍卫了本草学的科学传统。《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就在中国流传起来,先后在国内被多次再版,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也成为许多本草学家的研究对象。同时,此书在十七、十八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