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与晋商、徽商的比较

浙商与晋商、徽商的比较
浙商与晋商、徽商的比较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浙商与晋商、徽商的比较

《浙商》记者徐王婴

一位温州商人对记者说,“到北京出差,几乎所有的酒店,一看你的身份证是温州的,住宿费自动打对折。”

今天,无论是到北京、上海,抑或是香港、纽约,随着一个个“浙江村”、“浙江市场”的兴建,随着浙江游客在海外和国内的京城、大上海等地大把大把地花钱,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浙江商人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和社会精英,浙江商人开始成为这些城市最受欢迎的人群之一,并成为中国财富的一个符号。

浙江人,因浙商群体的崛起而感到了荣耀。

某种程度上,浙商的崛起或者说引人关注与排行榜有莫大的关系。2000年福布斯“中国50首富”排行榜,浙江有9位企业家荣登榜上;2001年中国大陆首富100位企业家,浙江有17位;2002年又有11 位,2003年的《福布斯》榜中又有13人上榜,而在胡润的富人榜中17位浙江人登上中国内地百富榜,在“《新财富》400富人”中(以企业所在地计算),人数最多的依然是浙商,占了62名。

与此同时,2003年全国工商联按照年营业收入总额“炮制”了2002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的名单。浙江民企共入围185家,占总数的37%。其中,前十位中,浙江企业有其四,前100强中,浙江占了34席。而这“500强”的排名,浙江早在1999年就占了112家,比例超过了1/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而最令人刮目的还在于浙商庞大的群体阵容。截止到2002年底,浙江省私营企业总户数达24.73万户,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五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浙江,这个陆地面积仅为全国陆地面积1.06%的资源小省,其GDP水平位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已经多年稳居第一。

一串串令人眩目的数字掀起了浙商的盖头。浙商,被人们惊呼为“中国财富制造商”与“东方犹太人”。

然而,如果以为浙商是中国开天辟地最为响亮的商帮,那就是孤陋寡闻而且颇有夜郎自大的意味了。

浙商正在崛起,就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精神且健康地成长着。但在浙商之前,早已有晋商、徽商、因各自辉煌500年的商帮历史而彪炳史册了。

A>翻开历史的画卷——

画面一:晋商,创造“海内最富”的奇迹

翻开中国近代史,你会吃惊于晋商的辉煌历史。

“二百年前,当美国还是一片荒凉的的大陆时,晋商的商号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水陆码头,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日本的东京及南洋各地。他们凭的是艰辛,凭的是智慧,在商务往来中,以道行、道德、信义,以及先进的实用的管理方法,把经理人——大掌柜制度-——及财务总监——大掌柜制度发展得日臻成熟,他们用完善的股权分配制度维系着商号的健康发展。”

阅读这样的文字,你的惊讶一定不会输于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抱愧山西》是余秋雨在领略了晋商文化之后的感慨。“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终于将信将疑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大作家对晋商的惊叹显然要比人们对浙商的称赞更加“浓墨重彩”。

那么,晋商到底成于何时,又从何时起淡出中国的经济大舞台?

据载,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

晋商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晋唐时期甚至更远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1735-1799年)、嘉庆(1799-1820年)、道光(1820-1850年)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1851-1874)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以太谷、祁县、平遥等晋中商人为代表的山西商业票号,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太谷县也被誉为“中国华尔街”。

地处中国内陆的山西,一个资源并不充沛的省份,在母亲河的滋润下,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让西方人也大为惊讶的“中国华尔街”的奇观!

但明清时崛起的晋商,最终却随着突如其来的战乱在清末民初时在战火中黯淡了身影,光环褪尽。

画面二:徽商,书写“无徽不成镇”的传说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古徽州大地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令诗仙李太白为之流连忘返。

北临黄山、东靠天目山、南接千岛湖的安徽歙县,是徽商的发源地。

与敦煌学、藏学等并驾齐驱的三大地域文化显学之一的“徽学”,就植根于这快土地。

在歙县附近,至今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址——黄山和花山谜窟,还有当年乾隆皇帝御书的“锦绣江南第一乡”——歙县棠樾牌坊群。

透过至今还保留完好的数千栋古朴清雅的古民居,百余座古祠堂和气势雄伟的牌坊群,是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盆景、徽墨歙砚深厚的文化底蕴。汲取着这厚重的文化营养,徽商纵横驰骋于中国商界50 0年,创造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辉煌。

据载,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1 464-1505年)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徽商不仅以盐典茶木等行业著称,而且也插手海上贸易,边陲海疆,乃至海上,无不留下其踪迹,称雄于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淮河两岸,控制着横贯东西的长江商道和纵穿南北的大运河商道。在明代,最大的徽商已拥有百万巨资,当时已超过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大股东勒迈尔拥资8100英磅的数额了,清代扬州从事盐业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之巨(而清朝最鼎盛时期的国库存银只有7000万两)。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然而,就好比天生就是为了对应北国的晋商,几乎与晋商同时兴起,同时享誉全国的徽商,偕同着晋商没落的节拍,在明嘉靖(1521-1566年)以降至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B>解读通用的密码——

没有理由盲目地认为晋商、徽商都从辉煌而没落了,浙商就一定高明很多。或者,以为晋商、徽商不过尔尔。两个内陆、偏僻的省份,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农耕制度的土壤上酝酿出市场经济与商业文化的嫩芽,这不能说不是奇迹。而他们双双纵横驰骋于海内外500年,创造出“富可敌国”的财富。其内在的精神、文化的底蕴、经营的理念等一定可以成为今日浙商得以承继的历史血脉。

是的,浙商的发展,是对历史的承继,不但承继了过去浙商的精髓,更是得到了晋商、徽商成功的要义。

共性一:穷则思变的创富动力

晋商——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比较差。旧称:“晋省天寒地瘠,地物鲜少.,人稠地狭,岁之年入,不过秫谷豆。”生于艰苦却不满于穷困,就成了昔日晋商的创富原动力。在这种环境中出身的山西商人,则不畏艰险,万里行贾,勤俭经商。

晋商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日升昌的创始人雷履泰。就是这个“中国金融之父”,乃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细窑的一个农家子弟,因家境贫寒而早早地弃学就商,历经磨难,最后成为我国银行业——山西省票号的创始人。

山西祁县乔家堡的“乔在中堂”,是清乾隆年间由乔贵发开始发富的。乔贵发原来是一个贫苦农民,因生活所迫,与盟兄弟相偕于1736年(乾隆元年)离乡背井,到了内蒙古萨拉齐厅老官营村,在一家吴姓的当铺当了伙计。后经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积累了白银一千万两。

徽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古徽州的创业者们大都也是出生贫寒,历尽艰辛的。曾有人回忆旧时徽商出去经商,往往会带这么几件东西:一个是网兜,一个是绳子,一个是米粉。到一个地方肚子饿了,他只要找当地的人要点水来冲一下,调一下就可以吃,一分钱都不用花。网兜是用来背东西的,那么绳子呢?如果网兜破了,绳子拿来补一下。徽商出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赚到钱的,80%以上是赚不到钱的,很多人说必要的时候,可以拿这个绳子上吊。

浙商——至于浙商,且不说以宁波帮、龙游帮为代表的老浙商,就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浙商,在庞大的浙商群体里,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出生农民。不要说义乌小商品市场上的商人、慈溪市的3万个企业主,就是入选《福布斯》的豪富鲁冠球、徐文荣、南存辉等等,都是农民出生,而且尝尽人间的辛酸与苦辣。所以,浙江人跨出家门,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干,从事起各种别人瞧不起的“下等活”: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理头发、卖眼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仅一个台州地区,就有10多万“豆腐大军”活跃在北京城乡;全省外出到经商打工的就达330多万人。

生于艰苦、嚼得菜根,卧薪尝胆、坚忍不拔;成为中华商人共同的血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共性二:重商立业的文化底蕴

晋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是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但山西人自宋元以来,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一种重商观念,即“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立业思想,这就是通过经商获得金钱,然后置房产买田地,再以土地出租和放高利贷、经商获取收入,以其商业收入发展商业和金融业,建立以商业始点的价值循环和增殖过程。

徽商——虽然,徽商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儒”字。但由于徽州人自古就有经商习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的观念在徽州百姓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段典故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在徽州读书人心中逐渐得以确立的故事:歙县人许文广在家读书日久而未获成功,家境却渐渐贫寒,遂悲泣曰;“吾为人子不能养母,顾使母养耶!我生之谓何?”于是弃儒经商。

可以想象,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商业文化的形成与破土而出更多的是迫于百姓现实生活疾苦的无奈。

浙商——而浙商的商业文化,可以追搠到宋代的永嘉事功学派,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再到清代浙东实学派。浙江这块土地,重商思想一以贯之。基本观点大体都没有脱离“经世致用”、“义利兼容”、“工商皆本”等重利重商的实用范畴。浙东学派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功利、重商的基本思想,经过几百年的浸染,已经渗入浙江人的血液骨髓而浑然不觉。在这样的人文土壤里,浙江的广大民众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欲望和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民间经济细胞有活力、有韧劲,有浓厚的务工经商传统和商品经济意识,有百折不饶、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的精神。从某种角度说,浙江也许要庆幸自己较长时间里远离政治的中心,才使得事功学说与文化得以延续。

共性三:诚信义利的经营理念

说起晋商与徽商,人们都会提到一个“诚”字,一个“信”字。而这“诚信”二字大概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或说是孔孟之道的血脉吧。

晋商——受孔孟之道影响,崇尚信义,在其重商立业的创业思想指导下,在“义”和“利”的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行为规范,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代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孔庙、关庙,很多关庙由山西商人所建。关庙作为祀奉关云长的地方,之所以被山西人立位信崇,均在于“信”、“义”二字。据老商人回忆,山西人每到一地经营,一经发展,先修关帝庙。为此,晋商史料中就有很多不惜折本亏赔,也要保证企业信誉的记载,以致各地百姓购买晋商商品,只认商标,不还价格。

徽商——在商业资本的盘剥下,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受害极深,于是“无商不奸”之类的诅咒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徽商举起“诚信”的旗帜,本着先义后利、义中取利的心态走进市场,恪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公守法、互惠互利等基本道德,使他们在生意场上左右逢源,处处受益。徽商吴南坡“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的表示,胡仁之大灾之年不为“斗米千钱”所动、平价售粮的举动,都使徽商“诚信”的风格得以彰显,进而成为徽商集团的标识。

浙商——中国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即是战国时期辅助过越王勾践的范蠡。至今,在杭州北高峰的财神庙里仍供奉着这位最早的“浙商”的“旺财秘籍”。其中最重要的要义就是“诚信”、“无欺”和“公平”。诚信义利的经商原则由来已久。

而现代浙商的代表人物冯根生,徽商代表胡雪岩所创办的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把当年胡庆余堂老东家的“戒欺”二字当成了经商的《圣经》。浙江的百强民企、“诚信百强”更是把诚信二字当成了不可动摇的“商道”。如此,浙商品牌的影响才日益深远。

共性四: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

自古以来,“和气生财”一词成了商人的经营之道。无论是封建社会的以货易货,还是现代社会的规模交易。

晋商——重视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尤其在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保持相互支持和关照。在晋商中,相互友好的同行称为“相与”,凡是“相与”,必须善始善终,同舟共济。即是“相与”,心即竭力维护持,即使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榆次常家天亨玉的掌柜王盛林(汾阳人)在东家行将发生破产时,向其“相与”大盛魁借银三四万两,让东家将资本利润全部抽走。所以,天亨玉虽然毫无资本,但因为有王的借款支撑,在企业改组之后照常营业,最终未发生倒闭,全凭了王盛林的人格信用。1929年大盛魁危机时,王掌柜派人送去2万银元,同事们坚决拒绝,认为此款无法归还,王正色道:“假如20年前没有大盛魁的维持,天亨玉早完了,那里还有天亨永呢?”。一种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合作精神感人肺腑。

徽商——相对于商海的狂风巨浪,个体的商人只是一叶扁舟。因此,在徽商这样的集团里,他们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依然执着,善于处理同宗人士的关系,并且卓有成效。明末休宁义士金声说:徽商“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他们也注意强化同乡的情谊。遍布各地的徽州或新安会馆,就是徽商将具有地缘关系的同道拢聚在一起的重要据点。即便是与消费者建立的也是互惠互利的长期关系。

浙商——浙江人在市场竞争中的“抱团精神”,是让全国人民感受最深的一点。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村、义乌城、浙江街,没有一种“抱团精神”作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正是有了这种“抱团精神”,才有了浙商发展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合作、分工、信誉和诚信。温州打火机行业能彻底打败日本、韩国的同类企业,靠的就是优质廉价。而这一点是怎么做到的,就是因为无数家相关企业专业分工、产业配套、互信合作。

C>剖析不同的生存基因

记得有浙商朋友“打破沙锅问倒底”式地追问:“晋商的特点是信,徽商的特点是诚,那么,浙商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

稍作思衬,记者答曰:“是否可以用这么一个字来概括——活?”

想想,“无浙不成市”是因为“活”,330万浙商闯天下也是因为“活”。灵活富有创新精神应该是浙商最鲜明的特性。

但许多专家朋友说,“活”,固然是浙商的一大特点,但不能概括全部。浙商之所以在过去的宁波帮、龙游帮沉寂后再度崛起,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显然,他跟晋商、徽商有着许多的“不同”——

区别一:“官商”、“儒商”、“民商”,社会角色不同

“综观明清时代的晋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封建政府把他们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提供军协饷供应的工具;二是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相互结托关系;三是利润的封建化。”

所谓山西商人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军协饷供应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皇商、官商、大盐商、洋铜商等。而山西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的结托关系,表现形式很多,如明代扬州盐商,商籍有山西而无安徽。说到底,晋商走的是官商的道路,其社会角色应为“官商”。

与一门心思做生意的晋商相比,追逐财富只是徽商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因此,尽管徽商把生意做得很大,却做得三心二意。从乾隆到嘉庆十年的70年间,同样在两淮经营盐业,徽商子弟有265人通过科举入仕,而晋商仅区区22人。

因而,如果把晋商界定为“官商”的话,徽商的名字似乎应该叫儒商更妥。

无论是“蚂蚁军团”还是“百万大军”,以“草根”精神著称的浙商无疑应该叫“民商”。浙江经济从本质特征上说,是一种“民本经济”。悠久的历史和渊远的文化背景,以及“百工之乡”的地利,使得浙江,这个“百工之乡”成了“百姓经济”肥沃的土壤。这也使得浙江在全国都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时候就能放手让成千上万的“民商”自由搏击,使得浙江的民营经济一枝独秀原因。

人民,只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百姓经济,才能生生不息、活力森森。

区别二:商业、工业、金融业,产业基础差异

晋商虽然形成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两大劲旅,其资本投向产业也是个别现象,最终并未出现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趋势。商业资本仍然停留在流通领域。

擅长资本运作的新浙商,中大集团的副总裁胡晓平分析说,晋商为什么走向了衰落?因为晋商没有产业的支撑,其“汇通天下”的票号还不是真正意义的金融机构,不像英格兰银行,有完整的金融体制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做保障。

到19世纪末,当徽商所代表的封建经济没落时,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登陆中国之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很明显,此时只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实业,实现商业与产业的结合才能获得新生。而“徽商”是以商业为主的,由于“官本位”的思想没有致力于产业投资,一直没有形成产业支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世纪60年代崛起于上海的宁波帮,很快就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进而发展成赫赫有名的“江浙财团”。江浙财团其实是一个控制着上海商界,来自宁波帮及宁波周边地区在上海的江浙籍商人和银行家的组织。浙江商人一亮相,就气度不凡。

到了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的基本特征即可概括为“簇群经济”。这是以专业分工的高度细化和集中化为特征产业经济。浙江商人以实业为主,以实体为主,用产业资本带动商业资本,进而带动金融资本,创照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区别三:时代背景与政府环境的不同

自古以来,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相连,可以说所有的经济都是政治下的经济,也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晋商、徽商的衰落与浙商的崛起,都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晋商走的是官商的道路,与威权勾结就成了明清晋商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过,明清晋商在与威权勾结获取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承受着威权对自己的残酷压榨。在明朝,由于从朱元璋开始,一直提倡节约资财,要百官生活务俭。制定的文武官员的俸禄数额极低,根本不够各官的生活用度。清朝廷在制

定官俸时因袭明朝,并更甚于明朝。在这种情况下,明清晋商自然就成为官吏敲诈的主要目标,认捐、劝捐、派捐活动不断。苛捐杂摊、地方官府的敲诈勒索加快了晋商没落的进程。

低税赋原本是徽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自太平天国战乱后,清政府加大税收和开征厘金,这对商业资本和利润是直接的戕害,最终导致徽商惨淡经营,举步维艰。另外,从明朝到清代徽商的捐输“多则数百万两,少则十数万两”,相当多的徽商在连续不断的大笔捐输之后因老本贴尽而濒于破产。此外,在封建社会由于没有保护产权方面的法律,商人遭受各级官僚、地方黑恶势力的无端勒索。由于勒索,徽商的正常活动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扩大经营规模了。

而浙商的崛起,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人们难以想象,假如没有当初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小商贩进城设摊,并大胆发给经营许可证,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小商品城”是否能够成立?没有党委、政府的开明,也许温州模式就被扼杀了。市场经济从萌芽到发展,浙江商人在浙江政府“无为而治”的呵护下,顺风顺水地在浙江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不断的完善,浙商将更具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发展优势。

区别四:张扬与低调,商业性格的差异

有这么一段故事,揭示了过去晋商的辉煌与奢华。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一天,住在中国上海的一对年轻夫妇,正在筹备一次路途遥远的旅行,旅行的目的地是丈夫的老家——山西。这是他们婚后第一次回乡省亲,所以准备工作就做得更加慎重、充分。

这对年轻夫妇的名字叫孔祥熙和宋蔼龄。

1973年,美国传记作家罗比·尤恩森,曾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了宋蔼龄内心的感受:“据她所知,那里的生活是艰苦的,原始的。”

但以后发生的事证明,宋蔼龄完全想错了。当她坐着一乘由十六个农民抬着的轿子,进入孔祥熙的故乡山西省太谷县时,她惊异地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罗比·尤恩森在宋蔼龄的传记中写道,仅在这个院子中服侍宋蔼龄的佣人仆役就有七十多人。这样的事并不仅仅发生在孔祥熙一个家族之中,这座县城中许多商人家族都过着同样的日子。因为当时一些重要的银行家住在太谷,这里常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厚重的晋商大院,以及“商而优则仕”的变迁,显示了晋商在“功成名就”之后喜欢衣锦还乡的张扬性格。

而徽商的这一性格则体现在到处可见的牌坊和祠堂,以及轰轰烈烈的求官求学的举动中。

浙商却刻意低调,不愿扬名立万。许多年销售几亿、几十亿元的大公司老板没有一篇个人专访,在浙商中并不稀奇。其次,浙商们也不喜欢到公众场合露面,即使是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重要的场合。比如,企业的千万元捐赠仪式,他会派代表参加;上级领导莅临考察,他也不一定赶回来陪同。再有,不多报销售利润,也是多数浙商的共同爱好。

但,浙商在刻意低调的同时,似乎是天生的敢冒风险。人们看到,第一个涉入航空领域的私人老板是浙商。“胆大包天”的王均瑶在2002年3月20日,以18%的股份参股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的民营企业之后,又以成交价约为3.5亿元收购湖北宜昌机场事件。没有先天优势和多少汽车工业基础的浙江,近年来一下子就有40多家浙江民企蜂拥造车。浙商不但造车,还造飞机,浙江湖州泰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同样身在浙江的宁波贝斯特航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创下了中国民企造飞机的先例。而浙江企业德力西集团,成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惟一低压电气供应商,其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作为惟一受邀现场观礼“神五”发射的民营企业家,更是成为浙商的骄傲。

所以,在给浙商画脸谱的时候,记者用了一组互相对立的词语:灵活而诚信、敢冒而务实、创新而低调。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浙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是的,善于以长远的眼光投入,善于以小搏大、善于整合资源,这些都是浙商的精明之处。浙商,承袭了晋商、徽商的文化精髓,并注意吸取晋商、徽商的教训,一定能够在继承和发扬中脱颖而出,成为东方的犹太人,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商战中独占鳌头,续写中国商人的辉煌篇章!

论徽商与晋商的异同

论徽商与晋商的异同 摘要:晋商、徽商,都从盐市场开始发展,逐步的扩大,影响到更多的行业中,例如丝绸业、铁制品等等,渐渐的在商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两个地方商帮,甚至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上。这两大活跃于商界几百年的商帮,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信奉诚信经营这一原则,但是在很多领域例如经营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徽商晋商诚信异同 晋商兴起于明初,即14世纪中叶,因北方边塞大量驻军,明王朝实施“开中法”而兴起。徽商则是明弘治5年(1492年),明王朝因“开中法”法行弊随,改“开中”为“折色”,商人以银两换取盐引后贩盐,徽商以地缘近两淮盐场集散地——扬州,在两淮大显身手,而兴起于商界。随着不断地发展壮大,徽商与晋商,逐渐成为了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两大地方商人集团,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诸多显著不同。 在各式各样的经营之道中,徽商与晋商都有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传统文化作为立身之本,从贾之源,共同信奉“诚信为本,义中求利”。把儒家崇尚的“诚信”看得比金钱更宝贵,大都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由此获得顾客的充分信赖,他们将诚信作为商业兴旺发达的保证。把诚信不欺认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商业信誉高于一切。他们吸取了儒、法、兵、道诸家文化的良性影响,创出具有传统文化的货殖文化,这一文化在明清晋商、徽商身上更集中更典型地体现出来,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商人经营理念的价值导向作用。其次,晋商、徽商都与封建政治势力有着结托关系,商业势力消长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在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下,晋商、徽商这些依附在这些势力的商帮,都面临着一面被封建势力的剥削,一面又受到其保护的情形,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商人经济地位动摇和政治上的懦弱,因而也就避免不了与封建社会同枯共衰的命运。 但是同时,两者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徽商突出尊奉乡人朱熹,他所制定的“家典”、“族规”,为徽商所遵循,因而,理学观念在徽商中影响极大,有“儒风独茂”之称。朱熹作为儒家思想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得到了明清政府的推崇,作为上层建筑思想来加以提倡和发扬,要求被统治者普遍尊崇。他们以儒商著称,“贾而好儒”、“先贾后儒”、“先儒后贾”、“亦儒亦贾”,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终极目标,而经商致富只不过是手段而已。他们在经商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去人欲、存天理”等宗法理念,颇有几分现代儒商之风范。他们甚至将祠堂修建在经商之地,会馆之中,通过参拜祀典来达到“儒商相通之目的”。晋商虽然也尊崇儒术,这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是

明清徽商与汉口

收稿日期:20050901 作者简介:江 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主要研究方向:南方经济开发。 明清徽商与汉口 江 丽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摘 要:明清时期汉口凭着它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的/纲盐0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批徽 商到此经商。徽商在汉口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徽商促进了汉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对提高汉口的知名度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徽商;汉口;明清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6)01011204 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0之称的汉口造就了/商贾云集,五方杂居0[1]的天下名镇。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商人,其中徽商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人数之多,经营行业之广,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影响之大,是其他商帮所无法比拟的。本文试从吸引徽商来汉的原因、徽商在汉的经营行业以及社会影响三方面,对明清时期汉口的徽商略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一 明清时期,汉口荟萃了全国各地来的商贾,而其中的徽商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口盐商中,徽州人的势力最大。对此,胡适先生曾说/汉口一镇是绩溪胡氏一族开辟,,汉口虽由吾族开辟,而后来亦不限于北乡0[2]。这是说,汉口市场的繁荣,最先是由绩溪的胡氏所开辟的,徽州各邑的商人是继绩溪胡氏之后才来到汉口经商的。过去的汉口流传着这么一句童谣:/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州人要买断汉口的腰0 [3] ,就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明清时期吸引徽商在汉经商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因素较多,但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汉口优越的地理条件。 汉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各地的商人。首先归于汉口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汉口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面水临江,兼长江、汉水之利,长江、汉水又连接众多的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网,在全国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汉口很快成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此外,洞庭湖水系沿岸城镇和鄱 阳湖水系沿岸城镇的商业都与汉口密切关联,通过这两大水系,汉口又与两广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由于汉水航路畅通,联系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都很方便,这些地区的商品也大多通过汉水于汉口集散。其次是汉口四通八达的陆运条件。明清时期汉口通往各地的驿道不断发展。淮南的盐,四川、鄂西北、湘西、黔东的竹木,安徽、江苏、湖北各地区和湖南、江浙的纺织品,汉水流域的棉花,湖南、四川、江西、安徽及鄂南山地的茶叶,湖南、四川、陕西汉中、汉水流域和湖北的粮食,都集聚汉口,通过汉口再转运分销到全国各地。此外,来自各地的桐油、药材、瓷器、果品、木耳、生漆等商品,也在汉口集散。再次,徽州与湖北相邻,距离近,语言容易沟通,也吸引着徽商到此经营。 第二、明清时期/纲盐0政策。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颁布/纲法0,食盐改由商人运销(称为/纲盐0),运销湖广的淮盐也以汉口为转运口岸。作为长江中游淮盐的最大集散地,汉口成了大批盐商、运丁聚居之地。由于两淮盐务主要是由徽商把持,汉口的盐商也大多属于徽商,所以徽商每年要把大批盐引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运往淮盐行销总岸汉口,然后由此再向各地转运。经过转运,盐价也是层层加码,扶摇直上,吸引了不少坐商行贾聚集汉口。淮盐的大额转运,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人集中、物资集散、贸易频繁,使汉口成为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的新的贸易中心,更是吸引了不少商人。 112

徽商商道及与晋商区别

徽商作为一支著名的商业劲旅,自明中叶至清中叶,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南洋东瀛,引领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保持了三四百年的鼎盛辉煌时期,几执商界牛耳。总结、研究、领会并秉承徽商的成功经营大道,对现代商业经营会有所启迪。商道一贾而好儒儒道经商.徽州素称“东南邹鲁”,是儒学风气较浓厚之地。徽商受到较深的儒学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在经商活动中,善于运用心计,精于筹算,审时度势,决定取予,因而成为明清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故能够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商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商道一贾而好儒儒道经商 一、贾儒相济,运筹帷幄 1.改变观念改变命运 2.靠儒道称雄商界 3.靠文化提升商业素养 4.重视智力投资 二、官贾儒三位一体 1.以儒商风度交结达官显贵 2.以儒商风范获得社会认同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群山环抱、山多地少、土地瘠薄的地方,竟然孕育出经商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阔、商业资本雄厚,并称雄明清商界400年的地域性商帮,原因何在? ?客观上讲,徽州地区人多地少,种地无以生存,不得不“以贾代耕”。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和生存条件劣势造就了他们只有华山一条道:经商。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商帮徽商与晋商皆处贫困山区,必须另谋他路。但徽商崛起和兴盛的主观因素则是与其所提倡的一系列新型商业价值观和商业经营观密切相连。 ?商贱、商轻的传统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从事商业经营被认为是市井小人之事,为人所不屑。这种传统价值观念给徽州人从商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如徽商汪才生就告诫儿子要奋发业儒,“毋效贾竖子为也”。在儿子面前自贬为“贾竖子”,可见其自卑感是何等的强烈。但是,

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较与启示

中国商帮期末论文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徐德云

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较与启示 一、徽商与晋商 1.徽商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2.晋商 晋商,指的就是山西商人,从明朝初发迹至民国初年没落,历经五百年;在没有飞机、电话、计算机网络的年代,晋商的马车与骆驼队伍开辟出中国的盐路、茶路。他们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南起武夷山,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经西伯利亚通往圣彼得堡、欧洲的茶叶商路。这也是继古代丝路没落后,新兴起的另一条国际商路。 二、徽商精神与晋商精神 1.徽商精神 1.1 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1.2 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闯荡商海。许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1.3度势趋时的竞争精神。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商品种类的盈虚和供求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去选择所经销的商品,并且能够使经营时间、地点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机变。 1.4 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 徽商的和协精神不仅表现在家族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 1.5 惠而不费的勤俭精神。

晋商与徽商的异同比较

晋商、徽商与马格里布商人信用机制的比较异同与启示 1.晋商的信用机制 晋商活动范围广阔,影响深远,不仅风光与我国明清时代也为现代人称奇。时至今日,诸多学者都已明确指出良好的信用是保证晋商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那么,是何种机制塑造并维持了晋商的诚信形象? 晋商信用机制的核心在于内部建设和法律保护。晋商以制度立信,有严格的近乎苛刻选人用人制度和系统的商帮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在晋商东家(出资人)从属下的掌柜(经营者)和伙计(职员)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良好的商人素质和诚信理念。此外,晋商和官府有着密切的关系,用以寻求商业特权以及律法的保护。在以自身信用建设为基础,辅以第三方法律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口碑。 2.徽商的信用机制 微商的时代和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晋商比较接近,微商起源于唐末,兴盛于宋明以及清初,其信用机制多建立于第三方法律保护和良好的声誉形象之上。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素有官商、儒商之称。此外,微商市时常仗义疏财,帮助穷苦百姓,从不发灾难财,没有一个微商与灾荒年间恶意提升粮盐价格以赢取暴力。从而建立良好的民间声誉。 从细节来看,并不是所有徽商在商场都很讲信用,但是所有的徽商在民众间的形象都很好。于是,饱读诗书的徽商在其良好的民众形象和他们的特殊身份(官商)的保护下,建立起来优良的信用声誉。 3.马格里布商人的信用机制 马格里布商人从事远距离贸易的特点是:依靠移民各地的马格里布商人作为贸易代理人,非马格里布商人几乎没有可能进入马格里布商圈,这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联盟”。维系着马格里布商人交易合约执行。 马格里布商人挑选合作方及注重对方声誉,但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和外部环境原因,马格里布商人没有去寻求第三方的担保或法律保护,而是根据地缘、亲缘形成的“多边惩罚机制”,一旦有某个贸易代理商出现欺诈行为,整个马格里布商人联盟将对他做出集体性永久和彻底的惩罚。这种独特的内部体制成为维护马格里布商人信用的重要“法律”武器。 4.晋商、徽商与马格里布商人信用机制比较 总体来讲,晋商、徽商与马格里布商人信用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三点,内部制度,外在声誉,法律庇护。然而三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晋商以自身内部人员建设为核心,政府法律为辅助,逐步建立声誉。而徽商显然更注重法律庇护和名声,甚至把自己就变成了法律的执行者。 比较特殊的是马格里布商人,初略看来马格里布商人除了严格的内部制度外没有其他的维护信用方法。然而,其严格的“多边惩罚机制”对于马格里布商人个体来讲就是严格的法律约束。这种制度的出现也足以看出马格里布商人对其群体声誉同样予以重视。 5.启示 过去的一些大商圈的信用机制对今日企业无疑受益良多;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弱点也值得我们注意。比若说晋商,山西票商对外放款全是信用放款,少有抵押。一旦社会动荡,发生经济风潮,面对客户的挤兑,即使想守信用,也无可奈何(晚晴史实)。而马格里布商人建立商业网络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极为有效,其交易成本非常低,但其具有的相对封闭性,造成边际成本非常高,也影响整个商人群落的转型与进一步发展;缺乏扩张性。 对于当今社会来讲,法律的保护在商业中的地位无与伦比,政府对当今信用机制的建设应起到带头作用,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充分发挥其仲裁、监督、管理、以及解决商业纠纷的能力。企业自身更应该以制度立信为根本,在保证本身信用体质的顺利执行下,还需要以全球化的思维解决局部经营问题,提高自己信守承诺的能力,维护全社会的信用机制。

明清徽商的家庭教育_陶昱

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包括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婺源县六县。徽州地区自明清以来文风昌盛,徽州人民总体文化素质很高。而这离不开“贾而好儒”的徽州商人的大力支持和努力。徽州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精于商业贸易,但与其他区域名商相比,有着一个最大的特点即:“贾而好儒”。徽州商人认为:从事商业活动是谋生的一个手段,但并非终极目的,而“业儒”以光耀门楣才是徽商孜孜以求的目标。因而徽州商人大多博学多才,精通诗文,擅长书画,以致获得“儒商”的美誉。徽商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继承他们的传统和家业,并能光宗耀祖,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明清徽商重视教育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 (一)徽州文化传统以及新安理学的发展 徽州地区山多林多,因而相对封闭,较容易形成自身独特的区域文化。西晋末年,特别是唐宋以降,一些中原名门大族纷纷因战乱、任职或自己的偏好等原因大规模南迁,渐渐的汉文化取代了山越文化,徽州地区崇儒重教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徽州商业、医学、建筑、戏剧等都达到了鼎盛。因为有这种很深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氛围,才会人人注重子弟的培养。这种文化环境为徽州发展教育提供了土壤,也是徽商注重教育的思想渊源。 明清时期,政府以程朱理学为官学,徽州理学思想更是大盛,徽州人一切以“朱子论定”为依归,恪守不渝,徽州被称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朱熹也自称“新安朱子”,在徽州更有大批推崇和支持理学思想的学者,这就为徽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徽商经常与这些儒家交流并延请他们做自己子弟的老师,有的学者甚至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二)中国封建社会“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的传统促使徽商极力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解脱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极力遏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徽州地区山多田少,最初便是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逐渐地经商却成了一种传统。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赠程君五十寿序》中写到:“大抵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商以其“徽骆驼”的精神以及儒雅的气质和经商之道,在商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商业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虽然徽州商人“富甲天下”,但仍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卑感。因而,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得到通往仕途大道的通行证,以光大门楣,实现他们未能如愿的理想。 (三)徽州地区宗法制度严密 明末清初的赵吉士评价徽州地区的宗法制度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家,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国同构为核心的社会体系,具有很强的宗法色彩,注重家族的维系和延续。徽州地区尤为突出,徽州人十分注重子弟能够光宗耀祖,甚至在族谱中规定,教育子弟要“养正于蒙”,闺门要进行“胎教”,“能言之教”。稍长有“小学之教,大学之教”。光宗耀祖是徽商热心于教育的最原始的动力。 二、徽商的家庭教育 (一)徽商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徽州商人虽然“富甲天下”,善于经营,但他们是特殊的“儒商”。虽然敢于打破传统,毅然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弃儒从贾,但他们还是传统的商人,思想仍被封建儒家思想所禁锢,仍然供奉着儒家所建构的士大夫信条。他们失去了当大儒、走仕途的机会,因而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实现其愿望。休宁县汪太学教育儿子要刻苦学习,夺取功名,“此余未竟之业也;尔小子客一日缓乎!”歙商鲍相庭说过:“富而教不可缓乎也,徒积赀财何益乎!”他们长期在外经商还利用闲暇或书信的方式教育和督促子女学习,歙商凌顺雷,“尝置别业,暇则披览于其中,教诸子以读书为首务。” (二)徽商家庭教育的举措 1.养正于蒙,养教结合 徽州人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应从小开始,甚至认为应从“胎教”开始,徽州人对“养正于蒙”的道理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故而在族谱、家规中反复宣传和强调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休宁古林黄氏宗族在祠规中要求“为父兄者须知子弟之当教,又须知教法之当正,又须知养正之当豫。” 徽州人认为对子女要“养教结合”,养是指对子女的疼爱和照顾,教即是指教育、教导。一方面要为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创造安逸和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和教导子女,缺了这一点他们便认为再有钱,对子女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 2.延请名师,兴办义塾 徽商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不惜千金一掷,延请名师来教育子女和影响子弟。以上讲的鲍柏庭为儿子“延名师买书籍,不惜多金”徽商对于自己的族内的教育亦十分重视。歙县商人余文义设置“义塾以教族人知学者”。祁门商人胡天禄捐置田产使“塾教有赖,学成有资”而且有的宗族还对“资质疑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劝,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但党贫乏子弟。” 3.言传身教,夫唱妇随 徽商虽从商但十分儒雅,注重自己的修养和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教育主要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对子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徽商汪拱年乾,经商三十余年,积累大量财富,但自己节衣缩食,勤俭节约,并告诫诸子不得鲜衣美食。徽商方祥庆一件浣衣穿十余年不换,见里中纨绔子弟,告诫诸子曰:“丈夫生不能自食,窃父兄余焰夸毗乡党,此断椔被文绣者耳!吾不愿汝曹有此行也。” 封建时代蒙养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徽州男子大多在外经商,无暇顾及家庭,“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蒙养教育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徽商妇身上。而徽商妇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令人惊叹的是,深居‘四塞之地’的徽商妇不仅高度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她们还能根据社会现实决定教子内容,并在教子过程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见识。” (三)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 1.商业教育 徽州地少人多,环境恶劣,不适宜耕种,连年天灾,在这种情况下,徽州人不得已远离故乡,到处以丰富的木材进行交易,最终发展到进行茶叶、盐等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徽州人把经商作为谋生和自立自强的重要手段,所以这种优秀的传统、经验和巨大的家业 明清徽商的家庭教育 □陶昱 (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徽州商人“贾而好儒”,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徽州地区文化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徽州地区浓重的宗法色彩都是徽商重视教育的原因。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商业教育、儒家经典经验和道德教育等,对于今天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徽商徽州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3-045-02 (下转第93页)

晋商和徽商成功的最关键不在勤劳,而在于官商勾结

晋商和徽商成功的最关键不在勤劳,而在于官商勾结 明清盐业专卖下的官商勾结,先后成就了富甲天下的晋商和徽商。“成也官,败也官”,明末开中制改变,晋商被迫退出盐业;而在清末废除盐商垄断特权后,徽商就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经常有人说,晋商和徽商的成功是由于“勤劳”和“诚信”。勤劳是中华民族之美德,连斯密、伏尔泰这样的洋人也赞扬过,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诚信的故事也车载斗量,为什么其他人不成功呢?晋商和徽商成功的原因很多,当然要包括山西人的诚信和徽州人的“徽骆驼”精神,但最关键还在于官商结合。山西人和徽州人是在盐业专卖的制度下靠与官府的勾结而成功的。盐业专卖在明代演变为开中制。明初,蒙元势力在北部边疆成为心腹大患,明政府在从辽东到甘肃的九个边防重镇驻有80万军队,后勤保障成了大问题,于是,利用所控制的盐业专卖权,让商人把粮食等物资运到边疆,以换取盐引(领取和销售盐的凭证),到指定盐场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销售。这就是开中制。最初,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开中制从事盐业贸易,并没有什么资格限制,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还禁止达官贵人参与其中。但盐业是一个利润极高的行业,官员就利用其特权垄断了这个行业。晋商和徽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晋商起源于盐,并不是山西人多地少,人民勤劳走上了经商

之道,而是有可以交易的食盐而走上了经商之道。晋商从南部起家,正在于这里有运城的池盐。但是如果不是借助于官府的势力,在盐业专卖制之下也只能受尽官府盘剥小打小闹,或者成为私盐贩子。小打小闹和走私违法都不可能造就这一个大晋帮。晋商的真正起家靠的是官。也就是说,晋商是通过官商勾结来挖到第一桶金,完成原始积累的。晋商第一代富商大多有官场背景。最典型的大概是蒲州(今永济县)的张王两家了。王家经商从明代的王瑶和王现兄弟开始。这兄弟二人转辗全国许多地方,但也只是小有成就。王氏的真正大富是从事盐业,靠的是权力。王瑶的三子王崇古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按察使、河 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宣大总督。其兄王崇义借这个有利条件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大盐商。王崇古的大姐嫁给侨居蒲州的大盐商沈廷珍之子沈江,二姐则嫁给了张允龄,张家也是蒲州大家,以盐业起家。张允龄的儿子是在明万历年间入内阁任首辅的张四维,换言之,王崇古为张四维之娘舅。张四维之弟张四教亦为大盐商,在河东与长芦两个盐区有相当大的垄断权。这两家联姻,又与其他富商李氏、范氏、兵部尚书杨溥、内阁大臣马自强家联姻。其权势与财富为海内少有,别人无可奈何。明代河东巡盐御史郜永春曾状告张王两家垄断盐业暴富的罪行,要求“治罪崇古,而罢四维”。但张王两家势力如此之大,最后不了了之。当然,

晋商、徽商对当今茶叶贸易的借鉴

明清晋商、徽商对当今茶叶贸易的借鉴班级:市场营销2班 姓名:蔡益 学号:20102632032 摘要 晋商在清代的商业活动中,很有特色地进行过茶树培植、茶叶加工及运销等工作,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人衷千说:“清初茶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茶叶贸易与徽州商帮的兴衰相始终,并且其潮起潮落,又是徽州商帮起伏的典型标志。徽商本土徽州地处皖南及皖浙赣交界的山峦叠嶂之区。该地亚热带季风湿润的气候特征以及酸度适中、有机质高含量的土壤性质,特别适宜于茶树的生长。 关键词:晋商、徽商、茶叶贸易、环境 正文 太平天国运动,晋商去福建的茶道受阻,茶叶贸易受到影响。后来,晋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曾发现湖北武昌府的崇阳、蒲圻两县交界处的羊楼峒、羊楼司一带具有栽植茶树的自然条件。便指导当地人栽植茶树和制造红绿茶之法,使这一带逐渐成为晋商新的茶叶产地。晋商万里茶路作为明清时期晋中商人开辟的一条茶业国际商道,全长5100余公里,是我国历史上继丝绸之路之

后又一条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沿线涉及大大小小200余座城市,在中外贸易发展和世界文明影响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山西商人还将红茶加工技术传播到鄂东南乃至鄂北、蒲、崇等县。咸、同时期的茶叶,大多是散装,晋商收购后,还要进行较大工程的包装。到了光绪年间,蒲圻地方开始制作砖茶。最初的砖茶压制法比较简单,属于民间简单机械加工,生产规模也较小。 晋商在晚清基本上控制了湖北的茶叶生产特别是对武昌府属各县的制茶业,往往是按照晋商的要求进行加工,然后由晋商统一收购。砖条虽为茶农产品,却要贴上晋商的商标,并写上监制的字样。到光绪中期,晋商逐渐在蒲圻等地建立了茶叶加工厂,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晋商从明清时期到近代一直以很强的实力雄踞海内,清以后更大规模闯入国际贸易领域并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清前中期,福建的崇、瓯、建、延、泉各县茶山众多茶厂甚众,制茶活动相当普遍。 道光十六年期间,中国每年通过万里茶路俄国的茶叶几乎全是晋商经销,平均为800多万俄磅约合700多万斤,价值800多万卢布。这一时期,晋商对俄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具有很大的优势,掌握着通商的主动权。 尽管晋商茶叶贸易在后期发展不顺利,步履维艰以致难以维系。但晋商毕竟和茶农共同开辟了明清时期的一个新经济领域,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扣和茶叶.成化以后,因明王朝改变“开中法”,把商人输粮边区,换取食盐,在一定区域贩卖的方法,改为商人在产盐地区纳粮给盐,听其贩卖.这样一来,重要产盐地区一一两淮、两浙,成为盐商集聚中心,徽商占人地之利,逐渐以发展盐业经营而雄飞商界. 徽商产生条件 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2、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4、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徽商发展时期的特点 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如休宁人任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等4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

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题目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 任课教师王心月 姓名黄星瑞 上课时间周一第6-8节 作业完成时间2014.11.24 学号3140100065

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 黄星瑞 摘要: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 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如今所说的商帮。 关键词:商帮;发展;兴衰;相同与不同 一、商帮的分类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如今所说的商帮。 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中国十大商帮,具体为龙游商,宁波商,徽商,洞庭商,晋商,陕商,鲁商,闽商,粤商,江右商。其中晋商,徽商,粤商,以及以宁波商为代表的浙商最为出名,接下来就要讨论他们的发展与异同。 (一)晋商 “晋商”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山西是古晋国的封疆,简称“晋”,凡山西从 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包括从事国营(工)商 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另一方面是专指古代晋国经营商业和从事商品交易的 商人。但是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 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山西居中原之中,是沟通四方贸易的要冲,又与帝都长安、开封、北京相邻。 山西又是地接边塞,为历代与塞外民族通商的桥梁。因此,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和 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经商。加上当时明清期间商品经济发展加速,晋商识时 务地积极与当时政权相结合。晋商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 商帮。就连清王朝都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得力于晋商的赞助。当时1720年

晋商和徽商崛起形成商帮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

晋商和徽商崛起形成商帮很大程度上得益 于当时的政策 晋商和徽商之所以能在明代崛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 古代社会不重视商业,商人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这点从二十四史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历朝历代,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商人作了传(即《史记·货殖列传》)。此后,古代商人能够青史留名的可谓凤毛麟角。

司马迁 而商帮的崛起,可以说是中国商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使得商人以集体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众多的商帮当中,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而他们的兴起与衰落,更是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大历史。 01 有意思的是,晋商和徽商的崛起都和盐业有关。 为防范蒙古人卷土重来,明朝自建国伊始便把国防的重点放在了北方,包括重修万里长城、长年派遣重兵驻扎等等。其中,驻军最密集的当属“内迫京畿,外控夷狄”的山西大同一带。朝廷在此修筑长城323公里,驻守步兵、骑兵十几万人,配各类牲畜数万匹。 要维持这么庞大的军备,军需粮饷的供应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为此中央政府每年花费上千万两白银,财政不堪重负。为解决这个难题,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山西行省参政杨 宪向朝廷上书,建议实行“开中制”。

“开中制”的核心就是盐业。自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把盐业列为国家专营开始,中国历代政府都将其视为经济命脉严格把控,其专营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据很高的比例。明朝也不例外,政府控制了盐的生产,盐业的“经销商”也由国家指定。 针对这一点,“开中制”规定:商人要获得“盐引(进货凭证及销售许可)”,须运粮及其他军需物资至北方边疆,“以粮换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取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 这个制度的实质是“以盐养兵”:利用国家对盐业的专营权,出让一部分权益,来换取民间财富对边防的支持。

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较与启示修订稿

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 较与启示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中国商帮期末 论文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徐德云 我国古代徽商、晋商的概况比较与启示 一、徽商与晋商 1.徽商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2.晋商 晋商,指的就是山西商人,从明朝初发迹至民国初年没落,历经五百年;在没有飞机、电话、计算机网络的年代,晋商的马车与骆驼队伍开辟出中国的盐路、茶路。他们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南起武夷山,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经西伯利亚通往圣彼得堡、欧洲的茶叶商路。这也是继古代丝路没落后,新兴起的另一条国际商路。 二、徽商精神与晋商精神 1.徽商精神

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闯荡商海。许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度势趋时的竞争精神。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商品种类的盈虚和供求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去选择所经销的商品,并且能够使经营时间、地点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机变。 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 徽商的和协精神不仅表现在家族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 惠而不费的勤俭精神。 “致富思源”,他们大多数人特别珍惜得来不易的财富。因此,他们虽然致富,但日常生活仍旧保持在家时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教育子孙。 以义制利的奉献精神。 这突出表现在大量徽商发财致富后,以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徽商由于“贾而好儒”,因而绝大多数人在经商活动中比较重视人文精神、讲求理性追求。 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着特点。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在路途中也是时时忘不了读书。 2.晋商精神 进取精神,不畏艰辛,敢于冒风险。 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犯险阻,北走蒙藏边疆;横波万里浪,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充分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敬业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晋人摒弃旧俗,褒商扬贾,以经商为荣。 群体精神 山西商人的商帮群体精神在商业经营中的表现有三种形式:其一是从朋合营利到合伙经营;其二是按地区形成商帮;其三是以联号制和股分制形成业缘群体组织。其中联号制是由一个大商号统管一些小商号,类似西方的子母公司,从而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发挥了企业的群体作用。股份制是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创立的很有特色的一种劳资组织形式。股份制的实行,劳资双方均可获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商业企业经营中充分发挥了群体作用。 经营意识,珍惜诚信 山西商人认为诚信不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所以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认为经商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义为标准,经商活动属于“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他们深知,只有讲信用,重然诺,不欺不诈,人们才乐与他们交易。商业盈利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态度来取得,永保信誉,才能成功。山西商人在经商活动中总结出了许多有关经商诚信的商谚,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

徽商盛衰原因论

目录 论文摘要 (1) 一、徽商兴盛发展的原因 (2) (一)徽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2) (二)经商的传统习惯 (2) (三)贾而好儒,儒道经商 (3) (四)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 (5) (五)勤俭创业 (5) 二、徽商衰落的原因 (6) (一)徽商自身内部原因 (6) (二)封建政府的政策 (7) (三)严重的社会战乱 (8) (四)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8) 三、徽商对抑商政策的冲击及其衰亡 (9)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0) 毕业论文写作日志 (18)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定意见表 (19)

论文摘要 所谓徽商,是指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主要包括徽州地区的歙县、祈门、休宁、绩溪、黟县五县以及与之相邻的江西婺源。因为自然环境而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商人团队。其讲究商德,诚信当先。成为商贾中信誉最高的团队。也是其能够鼎盛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的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以致留下“无徽不成镇”之说。到了清朝,清政府的多重压榨之下,苛捐杂税、各种饷银等等使得徽商财力消弱并逐步走向衰落。到了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加之西方资本的不断侵入都加速了徽商的衰落步伐。但徽商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在封建社会中,徽商的发展壮大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徽商是一个封建性质的商帮,它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起来,并且浸透着封建文化的封建商帮。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牢牢依傍于封建势力,并从心底高度认同封建价值观念。当近代中国社会日益衰微到寿终正寝时,它的命运只能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因此,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关键词:明清徽商兴盛衰落原因重农抑商

徽商 晋商 参考资料

继承传统徽商精神,建立红街商业文化 2010-05-18 18:29:45|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红街招商推介会上的讲话 叶梁 2010年5月16日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安徽省服装商会、安徽服饰第一街工作委员会、安徽省服装模特与文化委员会对“2010红街招商推介会暨红街入驻品牌签约仪式”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就从近年来安徽服装行业发展、现代商业文化等角度谈谈商业文化在红街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往开来,安徽服装业成长迅速 中国的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重农轻商的思想,使得商业一直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直到明清年代,商业的重要性才逐渐为国人了解和接受。然而,清末至建国前,多年战乱使得民族工商业几近摧毁。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商业,传统商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至此商业已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走上历史舞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商业业态多元化和融合化、组织结构集中化和规模化、流通功能主导化、经营全球化、管理职能化和知识化、等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商业开始逐渐形成。现代商业融入了电子商务、

电话采购、电视购物、邮购、自动售货、直销、旅游等营销方式和理念的同时,显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面改变了中国的国体、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2009年,中国商品零售业绩却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25343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服装类消费增长18.8%,增速明显,超出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次于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汽车类商品的消费增长。全国的纺织服装业稳步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安徽的服装产业发展也在大跨步的前进,已经拥有:中国服装出口制造名镇——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中国新型纺织服装基地——安庆市望江县。中国手工家纺名城---岳西县。另外,以安徽服饰第一街为代表的服装专业市场和品牌孵化基地成长迅速。 2004年以前,安徽纺织服装市场还是以二级零售市场为主体,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服装专业市场。 几年来,站前路各市场提高专业化、发展特殊化;不断提升第一街的品牌影响力。先后举办了两届服饰文化节,三次服装发展高峰论坛,多次品牌推介会,吸引了广大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安徽服饰第一街市场集群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得到了快速蔓延。自此安徽服饰第一街的品牌化之路顺利启程!走专业化、品牌化、特殊化的发展思路得到了有力的实施! 2009年,“安徽服饰第一街”市场经营面积已突破45万平方米,8家市场(安徽白马服装城、九龙珠儿童服装城、光大服装城、宝业家纺广场、安徽中绿广场、安徽四季青服装市场、安徽皮具市场、安徽大市场服装市场)、5大业态(服装、鞋类、皮具箱包、家纺、小百货)、1万多个商铺、8千多个品牌,创造了近4万人就业岗位,年交易额85亿。到2010年“安徽服饰第一街”交易额将突破100亿,现在“安徽服饰第一街”已成为安徽最大的市场群,同时也成为全国最有活力的市场群之一。

潮商与晋商、徽商之异同

潮商与晋商、徽商之异同 2013-12-27 17:54 来源:潮州日报 商帮文化是由商贸经营与商贸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商帮是指以地缘为基础,以地域为中心,以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心志为精神核心,以共同方言为纽带;以敦睦乡谊,弘扬文化,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共谋发展,服务社会,扶贫救灾,振兴家国为宗旨;以会馆、商会、总商会等为异域联络中心,由商家、企业家等自愿组成的联合性、服务性、非营利性的商业群体和社会组织。商帮的形成与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商帮是不同地域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区域社会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商帮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商业文化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大多是崛起于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之中,主要形成了以山西商帮(晋商)、徽州商帮(徽商)、潮人商帮(潮商)、上海商帮、宁波商帮、广州商帮、福建商帮、山东商帮、陕西商帮和洞庭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及客家商帮等几大商帮,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 “据考证,潮商跟晋商一样都是有五百年历史,而徽商称雄也有四百年历史”(潮人在线)。晋商、徽商、潮商三大商帮并立,成为中国近代商业文化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知名度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商业群体,在国内商界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享有“东方犹太人”称誉的潮商,其发迹虽与晋商、徽商颇有些相似之处,大都是历尽千辛万苦,靠长途贩运起家的商帮。但是,其不同之处却仍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崛起于明清之际的晋商,主要以骆驼、牛马车为交通运输工具,北上南下,东渐西进,以陆贩的方式从事国内外贸易活动,成为当时国内一支盛极一时的重要经济力量,而且又是以“雄财善贾”饮誉国内外的著名商帮。徽商是历史上北方世族大量向安徽徽州地区移民的过程中形成的商帮,主要以内陆水运和陆运相结合的方式,从事农特产品等贩运的商贸活动,形成以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的芜湖、蚌埠、屯溪三大商品性城市为活动中心,到明清之际就成为“横绝天下”的商人集团,故有“无徽不成镇”之说。至于潮商则是从明清时期起就从红头船贸易起步,以浩瀚无涯的海洋为依托,坚持以潮州文化为灵魂,以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方言为纽带,凭藉海洋赋予的生存活动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以海贩的方式从事各种海上贸易活动,形成以潮汕、香港、东南亚为活动中心,其经营活动地域已从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北上宁波、苏杭、上海、天津、青岛、大连、日本;南下雷琼、安南、暹罗、(口实)叻、三宝陇、苏门答腊、文莱、北婆罗州、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陈训先),到今天已延展到国内各省(市、区)和世界各地。在潮商经营风格中深深地打下了海洋经济和自由贸易经济的烙印,形成穿越传统与现代的超凡意识,不断拓展经营领域,现已开始从传统商业贸易活动逐步向金融、股市、房地产、交通能源、高新技术等领域进军,实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的腾身飞跃,最终成为驰骋海上,“服贾极远”、“海邦遍历”、“汇通天下”的巨大商帮。 其二,是晋商、徽商大多为饱读诗书而又有文化的儒商,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多通过结交朝廷官府,走官商合流致富之道。而潮商则以出身贫苦家庭的草衣庶民居多,从起步到发迹基本都处于朝廷和官府的压制之下,经受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艰苦历程,一直坚持“商界无域”,在商言商的超常商业人格,

徽商VS晋商 中国商业文化两大流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4082492.html, 徽商VS晋商中国商业文化两大流派 作者:王涛 来源:《中外管理》2019年第03期 徽商与晋商、潮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大商帮”。在中国漫长的商业历史上,三大商帮在群星璀璨的各路商帮中最为耀眼。 而其中,徽商与晋商之间,两相比较,则更能给人启示。 例如: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商”,徽商则完全相反,由于敬重儒学,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从政的较多;再例如:晋商多尊奉乡人关公,而在徽商眼中,理学大家朱熹更值得尊奉;此外,徽商通常是以家族为组织纽带,他们有一句话叫“用亲不用乡”,晋商则以地域关 系为纽带,他们是“用乡不用亲”,等等。 那么,创造商业奇迹不相上下的两大商帮,但其大相庭径之处,到底能带给人什么思考呢? 晋商、徽商的盐业兴衰大比拼 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向《中外管理》介绍,徽商与晋商都是明清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商帮。晋商先起,但它的衰落比徽商晚。晋商的发迹,与明代的开中制度有关。 在明初,蒙元残余势力虽然已退往漠北,但仍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的威胁。为了加强防范,明朝政府先后建立了九边,在北方边地驻兵屯垦。当时,为了解决粮食补给问题,实施“开中法”,让商人输粮支边,作为回报,对商人授予盐引(食盐运销许可凭证)作为奖励,让他们前往淮、浙各地盐场支取引盐。因此,有不少晋、陕商人因此而起家,晋商由此而兴。 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运司纳银制度确立,商人只需在扬州等地交纳银两,便可获得盐引。在此背景下,北方边地屯垦受到剧烈冲击,与扬州等地更为近便的“徽州盐商”崭露头角。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推行纲盐制度,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此后,徽州盐商的实力开始逐渐超过了山西商人。明末改变开中制,晋商则被迫退出盐业。 及至清代,扬州等地的盐商中,徽商占了绝对的优势。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此时受到严重打击。而到了清末,废除盐商垄断特权后,徽商在盐业的优势也土崩瓦解。 在鼎盛期的比较上,徽商虽然崛起较晚,但鼎盛期的出现却早于晋商,徽商在明朝中后期便步入鼎盛期,而且持续到清朝。晋商起步于明初,但到了清朝中期开始繁盛,步人鼎盛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