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第2讲:数的认识

专题二第2讲:数的认识
专题二第2讲:数的认识

专题二小学数学:数与代数

第二讲数的认识

学习提要:

一、对整数数的认识;

二、数位、位值制和数位顺序表;

三、大数的感知;

四、分数的认识;

五、小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了解数的多种表征,理解数位顺序表,了解大数的意义,理解分数的三种模型,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关系。

数的认识和数的概念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开始,理解数的意义伴随着他们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从自然数逐步扩展到有理数、实数,学生将不断增加对数的理解和运用。

在小学阶段,数的认识包括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负数的认识、数的整除性相关的内容、数的简单应用等。在教材的安排中,整数的认识又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等;分数和小数的认识都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步的认识,另一个是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

理解,通过组成理解数的大小和多少,加强对数的感知(例如,324大于56,即三位数大于两位数;324大于298,即两个数数位相同时,先比较高数位上的数的大小)。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通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使抽象的数和具体的量有机地结合,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一、对整数数的认识

(一)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对数并不陌生,从牙牙学语到幼儿园,学生已对具体的数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他们会读、会写、会说一些具体的数。在教学中就要关注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从具体的2个苹果,2棵树,2个人,抽象为2这个数。这时用一个数字也是一个特殊的符号来表示数量,把具体的单位和这个数量的具体含义去掉,抽象为数“2”。反过来,2可以表示任何具有2这样数量特征的事物,例如2支铅笔,2只小动物等等。

(二)用操作帮助学生具体感知

自然数的认识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从数量抽象到数,抽象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操作,例如:计数器、计数棒、图形等,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学生数的过程也是一一对应的过程,同时感受具体的数量。

(三)多种模型的表征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说:计数器、数位桶、点子图、数位顺序表等,这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知道数的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比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可以通过方块模型,让学生体会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十、百、千”的映像,同时建立

十个千就是一个万,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模型“满十进一”,对于学生理解基数单位和位值制有很大的帮助。

二、数位、位值制和数位顺序表

数位:

为了表示更大的数,数位概念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什么叫做数位呢?我们把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都叫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

数位的含义是不同位置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没有数位的规定就没有办法表示更大的数。

比如,同样一个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十位上表示30,即3个十;在百位上表示300,即3个百。

位值制:

指相同的计数符号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目,也可以说是数位顺序。

例如,三位数“111”,右边的“1”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中间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左边的“1”在百位上则表示1个百。有了位值制,就可以用有限的数字表示出无限的自然数,这是计数历史上的一个创造,一个奇迹。

数位顺序表:

在用阿拉伯数字读、写数时,要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就需要数位顺序表(见课件),表中第一栏是数级,我国的数级是按四位分级,从右向左依次为个级、万级、亿级;第二栏是数位,从右向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第三栏是计数单位,从右向左依次是个、十、百、千、万;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进制计数法。

上面给出的是整数数位顺序表,在整数数位顺序表的右侧添加小数点,从左向右,数位依次增加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计数单位依次增加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就构成了小数数位顺序表。

小学阶段,数位顺序表可以分两次扩展,先扩展到万级,再扩展到亿级。从认识20以内的数起,就让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认识百以内数时补充认识百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在认识整数的最后一个单元里学生将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以及比亿更大的数。数位顺序表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写数的方法。

三、大数的感知

在第一、二学段都提出了感受大数意义和对大数进行估计的要求。

第一学段是要求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第二学段情境的范围有所扩大,要求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希望通过具体的情境对大数加以感受,增加学生的数感。

感受大数与情境的具体内容有关,比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 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 1200名学生列队做广播体操需要多大的场地? 这些具体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感受。有时还要加入想象的成分,比如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由50张纸装订而成,学生先感受一本书的厚度,将10本书依次叠在一起,大约就是500张纸的厚度,学生可以想象20本书是1000张纸的厚度,那么1200张纸就比20本书还要厚;再比如1200名学生需要多大场地,许多学校可能没有这么多人,学生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学校有多少人,占多大地方。这个抽象过程在小学一年级开始认识数时就强调,直到认识较大的数,学生逐渐认识数的抽象表示,逐步建立数的概念。

四、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认识是数的认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三年级开始。分数起源于分,当平均分出现不是整数结果的时候,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比如,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孩子,每个人分多少?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后来,在土地测量、产品分配等过程中,常常得到不是整数的结果,便产生了分数。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

在小学阶段,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与活动为模型,建立分数的概念。

(一)分数的面积模型:用面积的“部分—整体”表示分数

学生最早是通过“部分—整体”来认识分数,因此在教材中分数概念的引入是通过“平均分”某个“正方形”或者“圆”,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阴影或者颜色”)认识分数的,这些直观模型即为分数的“面积模型”。

(二)分数的集合模型:用集合的“子集—全集”来表示分数

这是“部分—整体”的另外一种形式,与分数的面积模型联系密切,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更大,关键是“单位1”不再真正是“1个整体”了,而是把几个物体看做“1个整体”,作为一个“单位”,所取的“一份”也不是“一个”,可能是“几个”作为“一份”。

例如,求6张纸的2/3是多少?此时,6张纸是“1个整体”,做为一个“单位”,那么,2/3可以理解为整体6张纸的2/3,即将6张纸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列出算式就是6÷3×2,也就是6×2/3。

再例如,把6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占整体的1/3。分数的集合模型需要学生有更高程度的抽象能力,其核心是把“多个”看做“整体1”,也就是子集和全集的关系。

(三)分数的“数线模型”:用数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比如,分数1/6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五、小数的认识

在分数初步认识学习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计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使分数与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由此可见小数和整数、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利用知识迁移建立小数概念

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别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例如8分米是8/10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可以写成0.8米,也就是同一对象的两种不同形式,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和两位小数之间的关系。

再如,把正方形平均分,表示其中的若干份,以及用数轴表示数,这是认识整数、分数时常用的模型,可以将其拓展到小数。例如: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若干份既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意义,建立小数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

首先,整数和小数的关系。整数与小数的计数方法是一致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的计数方法是整数计数方法的扩展,教学中可以将整数的计数方法迁移到小数,为学生在计数的经验和方法上建立联系,不仅如此,还要利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整理认数系统,把原来认识的整数数位表扩充到小数,这个在数位顺序表中已经谈过了。

其次,沟通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小数和分数上的沟通,主要是意义上的沟通,使学生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

最后,沟通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关于小数和整数、分数有着密

切的联系,在整数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了小数,小数的表征形式与整数相似,数位顺序表得到补充,都是十进制。如果以个位为基础,向左扩展就是十位、百位、千位;如果向右扩展就是十分之一位(十分位),百分之一位(百分位)等。换句话说:以个位为对称轴,两边的数位呈现了对称的关系,只是小数部分在数位前增加了“分”;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得到了全面的概括;小数是十进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小数的理解比对分数的理解更容易一些。

整数可以数,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小数可以数:0.1、0.2、0.3、0.4、0.5、0.6、0.7…,分数可以数:1/8、2/8、3/8、4/8、5/8、6/8、7/8、8/8…以此类推。这列数是按照一个单位进行数数的,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它们都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三)把握好小数认识的两个阶段的教学

在第一学段,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计量单位: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帮助学生学习,并不涉及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在第二学段学习小数的意义时,才抽象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完善数位顺序表。

思考与活动

1. 如何建立“数”的概念?

2. 探索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

专题二第2讲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若cos(3π-x )-3cos(x +π2)=0,则tan(x +π 4 )等于( ) A .-1 2 B .-2 C.12 D .2 解析:选D.由cos(3π-x )-3cos(x +π2)=0,得tan x =13.所以tan(x +π4)=tan x +11-tan x =13 +1 1-1 3 =2. 2.(2012·安徽淮北一模)已知cos2α2sin ??? ?α+π4=52,则tan α+1 tan α=( ) A .-8 B .8 C.18 D .-18 解析:选A.∵cos2α 2sin ????α+π4=cos 2α-sin 2α2 ??? ?22sin α+22cos α =cos α-sin α=5 2, ∴1-2sin αcos α=54,即sin αcos α=-1 8 . 则tan α+1tan α=sin αcos α+cos αsin α=sin 2α+cos 2 αsin αcos α=1 -1 8 =-8. 故选A. 3.(2012·乌鲁木齐诊断性测验)已知α满足sin α=12,那么sin(π4+α)sin(π 4 -α)的值为( ) A.14 B .-14 C.12 D .-12 解析:选A.sin(π4+α)sin(π4-α)=sin 2π4cos 2α-cos 2π4sin 2α=12sin(π2+2α)=12cos2α=1 2 (1-2sin 2α) =1 4 ,选A. 4.(2012·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校阶段性测试)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 b , c ,若cos B =14,sin C sin A =2,且S △ABC =15 4 ,则b =( ) A .4 B .3 C .2 D .1 解析:选C.依题意得,c =2a ,b 2=a 2+c 2-2ac cos B =a 2+(2a )2-2×a ×2a ×1 4 =4a 2,所以b =c =2a ,sin B =1-cos 2B =154,又S △ABC =12ac sin B =12×b 2×b ×154=15 4 ,所以b =2,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讲义 第2讲

第2讲立足全局意识,分解内容要点概括题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分析命题角度 熟知类题通法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

交叉重复。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 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1](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①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11_20各数的认识第2课时认识11_20各数(2)教案西师大版

第四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2课时认识11~20各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11~20各数的数序。 2.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能熟练掌握10加几的口算。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掌握10加几的口算。 难点: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少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都学了些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已经会数、读、写11~20这些数了,还知道了它们的组成,这节课我们要对这些数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10加几 师: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回答,小青蛙也来给你们加油了!你们看,它们来了。 (课件:先出示10只青蛙,再出示6只青蛙。) 教师提问:请大家数数,有多少只小青蛙来给我们加油? 学生看屏幕数,并回答。(教师板书:16) 师:对,这里有16只小青蛙。请你用小棒表示出16这个数,并和同桌说说它的组成。 学生先独立摆小棒,再和同桌说16的组成。 学生汇报小棒的摆法后,全班一起说16的组成。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学生的摆法(1捆加6根),并板书:1个十,6个一。教师结合刚才小青蛙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发现,先来了10只小青蛙(板书:10),又来了6只小青蛙(板书:6),一共是16只小青蛙(板书:16)。 师:学生们,我们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刚才的过程。(板书:+、=) 教师指着算式说:10+6=16这个算式就能清楚地表示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例4右半部分填空题,教师订正。 (二)教师10加10 师:小青蛙的加油声吸引了一群小鱼。 (课件:先出示10条鱼,再出示10条鱼。) 教师提问:请和同桌的小伙伴一起数数一共有多少条小鱼,用小棒怎么表示? 同桌讨论、商量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学生的(2捆十)摆法,并板书:2个十。 教师提问:能用算式表示小鱼的总数吗?

专题二第2讲

第2讲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问题 高考定位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角(以线面角为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常与空间线面关系的证明相结合,热点为空间角的求解,常以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高考注重以传统方法解决空间角问题,但也可利用空间向量来求解. 真题感悟 (2017·浙江卷)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 AD是以A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C∥AD,CD⊥AD,PC=AD=2DC=2CB,E为PD的中点. (1)证明:CE∥平面P AB; (2)求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法一(1)证明如图, 设P A中点为F,连接EF,FB. 因为E,F分别为PD,P A中点, 所以EF∥AD且EF=1 2AD, 又因为BC∥AD,BC=1 2AD, 所以EF∥BC且EF=BC, 即四边形BC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E∥BF. 又因为CE?平面P AB,BF?平面P AB, 因此CE∥平面P AB. (2)解分别取BC,AD的中点为M,N, 连接PN交EF于点Q,连接MQ. 因为E,F,N分别是PD,P A,AD的中点,所以Q为EF中点,

在平行四边形BCEF 中,MQ ∥CE . 由△P 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PN ⊥AD . 由DC ⊥AD ,N 是AD 的中点得BN ⊥AD . 因为PN ∩BN =N ,所以AD ⊥平面PBN . 由BC ∥AD 得BC ⊥平面PBN , 因为BC ?平面PBC ,所以平面PBC ⊥平面PBN . 过点Q 作PB 的垂线,垂足为H ,则QH ⊥平面PBC .连接MH ,则MH 是MQ 在平面PBC 上的射影,所以∠QMH 是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设CD =1. 在△PCD 中,由PC =2,CD =1,PD =2得CE =2, 在△PBN 中,由PN =BN =1,PB =3得QH =1 4, 在Rt △MQH 中,QH =1 4,MQ =2, 所以sin ∠QMH =2 8, 所以,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2 8. 法二 过P 作PH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H .不妨设AD =2,∵BC ∥AD ,CD ⊥AD ,则易求DH =1 2,过P 作底面的垂线,垂足为O ,连接OB ,OH ,易得OH ∥BC ,且OP ,OB ,OH 两两垂直.故可以O 为原点,以OH ,OB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1)证明 由PC =AD =2DC =2CB ,E 为PD 的中点,则可得: D ? ????-1,12,0,C ? ????-1,32,0,P ? ????0,0,32,A ? ????1,12,0,B ? ????0,32,0, E ? ?? ??-12,14,34,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初稿:洪志秋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统稿:齐胜利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6~37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初步了解三个计数单位与三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排列顺序。 2.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理解,有层次建立位值概念,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直观到抽象,读、写两位数。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课件、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数100以内的数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大家一定得听仔细了! 1.从45数到57,再从73数到85。 2.老师数出一个数,你们接着数后一个数。 19 () 29 () 58() 79 () 99()

你们的表现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读法与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小明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他的妈妈开了一个小的裁缝店,有一天,妈妈买回来许多的纽扣(课件出示纽扣图),小明一下就傻眼了!这么多啊!到底有多少粒啊?我们能帮帮小明把这些纽扣的数目理一理,然后再把正确的结果告诉他吗?那下面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1)请小朋友认真地观察一下,并数一数图上的三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呢?你是怎么数的? (2)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数法时,教师用课件演示他的方法。

高考文科数学专题训练 专题二 第2讲

第2讲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高考定位 1.三角函数的化简与求值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其中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是解决计算问题的工具,三角恒等变换是利用三角恒等式(两角和与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变换,“角”的变换是三角恒等变换的核心;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问题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边、角、面积的计算及有关的范围问题. 真 题 感 悟 1.(2017·全国Ⅲ卷)已知sin α-cos α=43,则sin 2α=( ) A.-79 B.-29 C.29 D.79 解析 sin 2α=2sin αcos α=(sin α-cos α)2-1-1=-7 9. 答案 A 2.(2016·山东卷)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已知b =c ,a 2=2b 2(1-sin A ),则A =( ) A.34π B.π 3 C.π4 D.π6 解析 因为b =c ,a 2=2b 2(1-sin A ),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2b 2-2b 2(1-sin A ) 2b 2 ,则cos A =sin A . 在△ABC 中,A =π 4. 答案 C 3.(2017·全国Ⅰ卷)△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B + sin A (sin C -cos C )=0,a =2,c =2,则C =( )

A.π12 B.π6 C.π4 D.π3 解析 由题意得sin(A +C )+sin A (sin C -cos C )=0,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sin A sin C -sin A cos C =0, 则sin C (sin A +cos A )=2sin C sin ? ? ???A +π4=0, 因为sin C ≠0,所以sin ? ? ? ??A +π4=0, 又因为A ∈(0,π),所以A +π4=π,所以A =3π 4. 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 ,得2sin 3π4 =2 sin C , 则sin C =12,得C =π 6. 答案 B 4.(2017·全国Ⅰ卷)已知α∈? ????0,π2,tan α=2,则cos ? ? ???α-π4=________. 解析 由tan α=2得sin α=2 cos α, 又sin 2α+cos 2α=1,所以cos 2α=1 5. 因为α∈? ? ? ??0,π2,所以cos α=55,sin α=255. 因为cos ? ? ???α-π4=cos αcos π4+sin αsin π4 =55×22+255×22=31010. 答案 31010 考 点 整 合 1.三角函数公式 (1)同角关系:sin 2α+cos 2α=1,sin α cos α=tan α. (2)诱导公式:对于“k π 2±α,k ∈Z 的三角函数值”与“α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可按下面口诀记忆: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3)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 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 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 课件出示: 2. 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 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 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 .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 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 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 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2021-2022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第一阶段专题二第2讲 专题特辑 课堂 针对考点强化训练

2021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第一阶段专题二第2讲 专题特辑 课堂 针对考 点强化训练 1.(xx·福建高考)如图2-2-4所示,表面光滑的固定斜面顶端安装一定滑轮,小物块A 、B 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初始时刻,A 、B 处于同一高度并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剪断轻绳后A 下落、B 沿斜面下滑,则从剪断轻绳到物块着地,两物块( ) 图2-2-4 A .速率的变化量不同 B .机械能的变化量不同 C .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相同 D .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 解析:选D 由题意根据力的平衡有m A g =m B g sin θ,所以m A =m B sin θ。根据机械能守 恒定律mgh =12 mv 2,得v =2gh ,所以两物块落地速率相等,选项A 错;因为两物块的机械能守恒,所以两物块的机械能变化量都为零,选项B 错误;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变化为ΔE p =-W G =-mgh ,选项C 错误;因为A 、B 两物块都做匀变速运动, 所以A 重力的平均功率为P —A =m A g ·v 2,B 重力的平均功率P —B =m B g ·v 2cos ? ?? ??π2-θ,因为m A =m B sin θ,所以P —A =P —B ,选项D 正确。 2.(xx·莆田质检)如图2-2-5所示,轻质弹簧的一端与固定 的竖直板P 栓接,另一端与物体A 相连,物体A 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 A 右端连接一细线,细线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与物体 B 相连。开始时托 住B ,让A 处于静止且细线恰好伸直,然后由静止释放B ,直至B 获 得最大速度。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 B 物体受到细线的拉力保持不变 图2-2-5 B .B 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小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C .A 物体动能的增量等于B 物体重力对B 做的功与弹簧弹力对A 做的功之和 D .A 物体与弹簧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细线拉力对A 做的功 解析:选D 设细线的张力为T ,弹簧的弹力为F ,B 的质量为M ,A 的质量为m 。静止释放B ,A 向右加速,B 向下加速。对B 、A 物体受力分析知,Mg -T =Ma ① T -F =ma ②

专题七第2讲

第2讲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 高考定位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近几年高考每年必考,一般体现在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及数列解答题中,难度较大. 1.中学数学中可能引起分类讨论的因素 (1)由数学概念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绝对值的定义、不等式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定义、直线的倾斜角等. (2)由数学运算要求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偶次方根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对数运算中真数与底数的要求,指数运算中底数的要求,不等式中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负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公式等. (3)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函数的单调性、基本不等式等. (4)由图形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二次函数图象、指数函数图象、对数函数图象等. (5)由参数的变化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的结果不同,或者由于对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等. 2.常见的转化与化归的方法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用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受阻或寻求简单方法或从一种状况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也就是转化到另一种情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获取成功的思维方式.常见的转化方法有: (1)直接转化法:把原问题直接转化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或基本图形问题. (2)换元法:运用“换元”把式子转化为有理式或使整式降幂等,把较复杂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基本问题. (3)数形结合法:研究原问题中数量关系(解析式)与空间形式(图形)关系,通过互相变换获得转化途径. (4)等价转化法:把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易于解决的等价命题,达到化归的目的. (5)特殊化方法:把原问题的形式向特殊化形式转化,并证明特殊化后的问题、

第2课时 认识11~20各数(2)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第2课时认识11~20各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11~20各数的数序。 2.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能熟练掌握10加几的口算。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掌握10加几的口算。 难点: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少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都学了些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已经会数、读、写11~20这些数了,还知道了它们的组成,这节课我们要对这些数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10加几 师: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回答,小青蛙也来给你们加油了!你们看,它们来了。 (课件:先出示10只青蛙,再出示6只青蛙。) 教师提问:请大家数数,有多少只小青蛙来给我们加油? 学生看屏幕数,并回答。(教师板书:16) 师:对,这里有16只小青蛙。请你用小棒表示出16这个数,并和同桌说说它的组成。 学生先独立摆小棒,再和同桌说16的组成。 学生汇报小棒的摆法后,全班一起说16的组成。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学生的摆法(1捆加6根),并板书:1个十,6个一。 教师结合刚才小青蛙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发现,先来了10只小青蛙(板书:10),又来了6只小青蛙(板书:6),一共是16只小青蛙(板书:16)。 师:学生们,我们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刚才的过程。(板书:+、=) 教师指着算式说:10+6=16这个算式就能清楚地表示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例4右半部分填空题,教师订正。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教案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小数进行表述,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口算: 10÷10= 1÷10= 100÷10= 1÷100= 1000÷10= 1÷1000= 提问:你能说说两组题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活动:分组侧量课桌的长和宽。(利用直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①根据图意,填出对应的分数。 (教师出示一米的线段图,标出相应的空 0.1米、0.3米、0.6米、0.9米) ②教师出示:把一米分成10份,没份是()分米,是()米,这样的三份是()分米,是()米。 ③提问:将另外两个分数改写成小数? 请生回答,并总结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④教师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你能设想一下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教师出示的习题然后进行讨论。 ②教师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没份长()厘米,是()米,这样的7份是()厘米,是()米。 指名回答并板书。 ③教师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小数百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没份长是多少?(板书) 8毫米是千分之几?写成小数是多少呢?13毫米呢?(板书) 分母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提问: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果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6~37 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初步了解三个计数单位与三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排列顺序。 2.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理解,有层次建立位值概念,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直观到抽象,读、写两位数。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课件、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数100以内的数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大家一定得听仔细了! 1.从45数到57,再从73数到85。 2.老师数出一个数,你们接着数后一个数。

19 ( ) 29 ( ) 58( ) 79 () 99( ) 3.1个十是(),2个十是(),10个十是()。 4.师拿出计数器:同学们还认识这个老朋友吗?它是谁呀?(计数器) (1)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上1颗珠子表示多少?4颗呢?8颗是几个一?如果是10颗呢?那就要从哪一位上拨几颗珠子?(板书:10个一是十) (2)从右边起,第二位是什么位?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多少?5颗呢?9个十要在哪一位上拨几颗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做铺垫】 (二)点明课题。 你们的表现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读法与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小明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他的妈妈开了一个小的裁缝店,有一天,妈妈买回来许多的纽扣(课件出示纽扣图),小明一下就傻眼了!这么多啊!到底有多少粒啊?我们能帮帮 小明把这些纽扣的数目理一理,然后再把正确的结果告诉他吗?那下面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第2课时 数的认识(二)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一、数与代数 第2课时数的认识(二) 【学习目标】 ⒈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⒉能叙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合理进行转化。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⒈回忆数位顺序表知识,你能举例并说出该数的组成吗? ⒉回忆数的大小比较,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整数、小数、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 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内容 举例 联系 大倍、倍、倍、……,如果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⒌大于0的自然数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分成与两类;根据所含因数的个数,分成、与三类。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写一写。 二、专项训练 ⒈比较大小。 1021700○954800 24.06○24.11 0.98○1.1

95○98 56○7 8 83○94 ⒉直接写得数。 ⒊ 三、课堂达标 ⒈填空。 (1)在小数7.8的末尾添上两个“0”,表示把这个数的计数单位从( )改为( ),而小数的( )不变。 (2)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18的因数中有( )个素数,( )个合数。 (3)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总面积是十一亿零三百万平方米,写作( )平方米,改写成用“万平方米”作单位是( )。 (4)0.045里面有45个( )。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后是5.60,这个三位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四、拓展练习 六(1)班同学上体育课,排成3行少1人,排成4行多3人,排成5行少1人,排成6行多5人。上体育课的同学最少有多少人? 本课教学反思 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

高考数学专题2第4讲

第4讲 直线与圆的综合求解策略 例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y =x 2-6x +1与坐标轴的交点都在圆C 上. (1)求圆C 的方程; (2)若圆C 与直线x -y +a =0交于A ,B 两点,且OA ⊥OB ,求a 的值. 审题破题 (1)求出圆上三点,根据三点坐标灵活设出圆的方程;(2)将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转化已知条件求出a 的值. 解 (1)曲线y =x 2-6x +1与y 轴的交点为(0,1),与x 轴的交点为(3+22,0),(3-22,0). 故可设圆C 的圆心为(3,t ), 则有32+(t -1)2=(22)2+t 2, 解得t =1. 则圆C 的半径为32+(t -1)2=3. 所以圆C 的方程为(x -3)2+(y -1)2=9. (2)设A (x 1,y 1),B (x 2,y 2),其坐标满足方程组: ? ???? x -y +a =0,(x -3)2+(y -1)2=9. 消去y ,得到方程2x 2+(2a -8)x +a 2-2a +1=0. 由已知可得,判别式Δ=56-16a -4a 2 >0. 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

从而x 1+x 2=4-a ,x 1x 2= a 2-2a +12.① 由于OA ⊥OB , 可得x 1x 2+y 1y 2=0, 又y 1=x 1+a ,y 2=x 2+a , 所以2x 1x 2+a (x 1+x 2)+a 2 =0.② 由①②得a =-1,满足Δ>0,故a =-1. 构建答题模板 第一步:求出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两条坐标轴); 第二步:求出圆心和半径并且写出圆的方程; 第三步:将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 第四步:求出联立后方程的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五步:根据垂直的等价条件——数量积为零求出字母a 的值. 跟踪训练5 (2014·课标全国Ⅰ)已知点P (2,2),圆C :x 2+y 2 -8y =0,过点P 的动直线l 与圆C 交于A ,B 两点,线段AB 的中点为M ,O 为坐标原点. (1)求M 的轨迹方程; (2)当|OP |=|OM |时,求l 的方程及△POM 的面积. 解 (1)圆C 的方程可化为x 2+(y -4)2=16, 所以圆心为C (0,4),半径为4. 设M (x ,y ),则CM →=(x ,y -4),MP →=(2-x,2-y ). 由题设知CM →·MP →=0, 故x (2-x )+(y -4)(2-y )=0, 即(x -1)2+(y -3)2=2. 由于点P 在圆C 的内部, 所以M 的轨迹方程是(x -1)2+(y -3)2=2. (2)由(1)可知M 的轨迹是以点N (1,3)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由于|OP |=|OM |,故O 在线段PM 的垂直平分线上. 又P 在圆N 上,从而ON ⊥PM . 因为ON 的斜率为3,所以l 的斜率为-13 , 故l 的方程为y =-13x +83 . 又|OM |=|OP |=2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1课时 认识小数 导学案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小数 课题: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小数。 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银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就会给他们什么呢?哪些同学把这些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吗? 老师这也有一张小票,是小华的妈妈给小华买文具的收款凭证,现在老师把它做成了标价牌。(展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一分类呢?怎么分?左边这组数是45、3、18,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谁还能举出其他证书的例子?右边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题目:认识小数)2、认识小数。 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和学生拿的凭证小票) 引导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看圆珠笔、铅笔、橡皮的标价牌,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元角分 3 5 0 3元5角 0 5 0 5角

0 1 5 1角5分 3、学习教材第92页例1. 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教师总结: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10份中的1份,所以1分米也可以表示为米,还可以写成0.1米。 教师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鹅两位小数。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那么用分数表示就是米,也就是0.01米。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1.30米或1.3米。因为30厘米就是3分米) 4、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请同学们读题,先说一说题目的含义再解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1、第3题。 2、填单位名称 8.37元=8()3()7() 2.65米=2()6()5() 0.24米=2()4() 3.40元=3()4() 3、填适当的数。 0.25米= 米=()厘米 0.73元= 元=()元()角()分 2.92米=()米()厘米=()厘米 四、思维训练 按要求涂色。 反思:

专题二 第2讲

第2讲 数列求和及数列的简单应用(大题) 热点一 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计算 解决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问题,要立足于两个数列的概念,设出相应基本量,充分利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数列的性质确定基本量.解决综合问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目,弄懂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形成解题策略. 例1 已知正项数列???? ??a n 3n 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且a 1,9,a 2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 解 (1)因为数列???? ??a n 3n 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所以a 232-a 13 =2, 所以a 2=3a 1+18, 又a 1,9,a 2成等比数列, 所以a 1a 2=a 1(3a 1+18)=92, 解得a 1=3或a 1=-9, 又因为数列???? ??a n 3n 为正项数列, 所以a 1=3, 所以a n 3n =33 +2(n -1)=2n -1, 故a n =(2n -1)·3n . (2)由(1)得S n =1×3+3×32+…+(2n -1)·3n , 所以3S n =1×32+3×33+…+(2n -1)·3n +1, 所以S n -3S n =3+2×(32+33+…+3n )-(2n -1)·3n +1,

即-2S n =3+2×32-3n ×31-3 -(2n -1)·3n +1 =3n +1-6+(1-2n )·3n +1=(2-2n )·3n +1-6, 故S n =(n -1)·3n +1+3. 跟踪演练1 (2019·乐山调研)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2=5,a 1,a 4,a 13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 解 (1)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 则a 1=5-d ,a 4=5+2d ,a 13=5+11d , 因为a 1,a 4,a 13成等比数列, 所以(5+2d )2=(5-d )(5+11d ), 化简得d 2=2d ,则d =0或d =2, 当d =0时,a n =5. 当d =2时,a 1=5-d =3, a n =3+(n -1)×2 =2n +1(n ∈N *). 所以,当d =0时,a n =5(n ∈N *); 当d =2时,a n =2n +1(n ∈N *). (2)由(1)知,当a n =5时,S n =5n . 当a n =2n +1时,a 1=3,则S n =n (3+2n +1)2 =n 2+2n (n ∈N *). 热点二 数列的证明问题 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策略 (1)将所给的关系式进行变形、转化,以便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进行判断; (2)若要判断一个数列不是等差(等比)数列,则只需说明某连续三项(如前三项)不是等差(等比)数列即可. 例2 已知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满足S n -2a n =n -4. (1)证明:{S n -n +2}为等比数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1认识小数 人教新课标(2018秋)

第课时认识小数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 小数含义的理解及小数的读、写法。 【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1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每组准备一根米尺、一支彩笔。 师: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预设生:米、分米、厘米。 师: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预设生: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方法一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3.(师归纳并板书)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4.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非常大。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小数的世界,来探究它们的秘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小数,学生感知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非常大。直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方法二 师:老师昨天买了一把米尺,谁能猜猜这把米尺的价格?(生答略) 师:现在我公布它的实际价格:3.85元(板书:3.85元),它怎么读? 预设生1:读作“三元八角五分”。 生2:我觉得应该读作“三点八五元”。 …… 师:同学们,这个数可以读作“三点八五元”,我们一起读一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数吗? 预设生:小数。 师:对!这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猜米尺价格”活动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在尝试小数的读法中了解学生对小数认识的程度,便于教师把握学习的起点。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认识数位、写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课时认识数位、写数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5页和第77页练习十七的第7~12题。 认识数位、“11~20各数的写法”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本节课主要任务是在学生直观认识11~20各数之后,认识“个位、十位”,在计数器上再认识这些数,通过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使学生对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百以内数、万以内的数和更大的数打好基础。 (二)核心能力 《11~20各数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石。11~20的认识又是数与代数内容的前期基础,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表示的意义;会用位置制表示数,能正确写出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并建立数感。 (四)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个位、十位,掌握写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对个位、十位计数单位的理解。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认识数位、写数》教学课件、《认识数位、写数》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预习(微课形式)

1.把已经认识了哪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 出示直尺图 师:星星后面藏着几?爱心呢?19的后面是几?你还发现了什么? 2.比一比,看谁读的又快又对 出示课件,随着气球逐个上升,学生快速读数。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设计 1.认识数位 (1)认识计数器 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它叫“计数器”,是帮助我们数数、认数的工具。仔细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了什么? 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个位上的珠子,是1个1个计数,个位有几个珠子就表示有几个一;右起第二位叫十位,十位上的珠子,是10个10个计数,十位有几个珠子就表示有几个十。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1~20各数 活动1:从1数到20,边拨边数。 在个位上拨1颗珠子,表示1个一,继续拨,……9个一是多少?再添上1个一是多少?接下来怎么拨?你是怎么想的? 十位上的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继续在个位上接着数,11、12、13…… 19再添上1是几?个位又够10个一了,怎么办?20里面有几个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