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利兰的成就

麦克利兰的成就
麦克利兰的成就

成就动机理论的大师:麦克利兰

2011-07-13 13:39:42| 分类:思想史|字号大中小订阅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

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本期主要撰稿人:王肖婧、卢欢

编者按:

大师思想,实践源泉。从创刊伊始,《管理学家》杂志每期深入介绍一位管理大师的思想和实践,迄今已六十余位。读懂大师,读懂管理。更多系列文章请持续参阅《管理学家》为您呈送的“思想史”栏目。

进入管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相当多,麦克利兰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他对人类动机和激励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提出了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权力需要三种需要并存的学说。在这一基础上,他运用主题统觉测验方法,归纳出成就需要引发的动机因素,形成了测定“杰出”和“平庸”差别的量化标准。在领导问题上,他对权力需要的个人化和社会化两种表现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在胜任素质研究上,他的贡献最大,形成了标准化的通用素质测评体系,影响遍及全世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产生了无可替代的效应。他的许多观点,至今还在管理现实中振聋发聩。作为成就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麦克利兰与马斯洛、斯金纳等人并列,在管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成就动机理论的奠基人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作者:王丽芳(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在管理学领域,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1917-1998)与马斯洛等心理学家齐名。他在心理学领域耕耘达57年之久,其研究涉及到需要和动机、权力和领导、激励和成就等多个方面。

麦克利兰于1917年5月20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弗农山庄(Mt. Vernon)。他的父亲是一位卫理公会教派的牧师,曾在伊利诺伊州杰克逊维尔市(Jacksonville)的女子学校麦克默瑞学院(McMurray College)担任校长。麦克利兰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在父亲的影响下以及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麦克利兰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且成绩优异。1933年,麦克利兰中学毕业。1935年,他进入韦斯利昂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1938年获得学士学位。同年7月,麦克利兰与夏普莱丝(Mary Sharpless)结婚,次年获得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心理学硕士学位。此后,麦克利兰又用两年的时间在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继续深造,并且在24岁时就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大学才刚刚毕业,而麦克利兰不仅连续跳级,而且在以严谨著称的耶鲁拿到博士学位也不过用了两年时间,足见他的聪慧和勤奋。

1941年开始,也就是博士毕业的那一年,麦克利兰进入大学任教,曾先后任教于康涅狄格女子大学、韦斯利昂大学和布林莫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在29岁时,麦克利兰就担任了韦斯利昂大学心理学系的系主任。

麦克利兰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激发人的潜力问题。与影响广泛的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不同,麦克利兰以大量测试和试验为依据,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人们的需要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和社会对需要的形成与变化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组织与管理因素同需要息息相关。他总结出影响人类行为动机的三种需要: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希望更好地做事情或者更迅速地解决问题,或者掌握更复杂的技能;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希望和他人建立并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希望控制他人,影响他人的行为或对他人负责。此后,这一理论框架构成了他毕生不断深化的探究方向。

1956年,麦克利兰进入哈佛大学任教。1963年,他与人合伙创办了自己的咨询顾问公司——麦克伯咨询公司(McBer & Company)。后来,这个咨询公司并入世界知名咨询机构合益集团(Hay Group),称为Hay-McBer。集团下设的麦克利兰研究与创新中心(McClelland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在人力资源测评与管理的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他们所设计的素质测量模型,在全世界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麦克利兰的理论创新,不仅仅来自于在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更多地来自于咨询和培训实践。他的咨询公司受企业和政府的委托,开展过多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评估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在这些活动中,他发现以往人力资源测评中存在着问题,进而对传统的测评方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他指出,传统人力资源测评方法过于学院化,过于偏重智力和知识性技能,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士既不合理也不公平。更重要的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逻辑、很有水平的能力测评和训练方法,总是收不到预期效果。比方说,人们总是把知识和成就联系起来,把智力与发明联系起来。但现实中,有些知识测验得分很高的人,不见得能够取得与其知识水平相称的成就;智力超乎常人的人,不一定就能做出发明创造。因此,麦克利兰认为,真正影响绩效的因素,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他把这些因素称为素质(competency),也就是“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于是,他致力于建立素质测评体系,以他提出的三种需要为前提,通过大量实验和调查,寻找真正影响绩效的素质因素,并形成操作性很强的测评方法。1973年,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测量素质而非智力》,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后来,他在这一领域持续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由此赢得了“素质研究之父”的美誉。

麦克利兰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获得过多种荣誉和奖励。1964年,他被选为美国东方心理协会的会长。他与伯纳姆合作的论文,获得过麦肯锡奖(McKinsey Award)。1986年,麦克利兰转入波士顿大学任教。1987年,他因为在心理学领域的学术成就,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1998年3月27日,麦克利兰因心力衰竭逝世于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市(Lexington),享年80岁。

麦克利兰有很多著作和论文,主要有:《动机研究》(1955)、《评马斯洛教授的论文》(1955)、《取得成就的社会》(1961)、《意识的根源》(1964)、《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的》(1965)、《渴望成就》(1966)、《权力的两面性》(1970)、《权力需要》(1972)、《测量素质而非智力》(1973)、《权力:内省经验》(1975)、《权力是巨大的激励因素》(1976)等。

《管理学家》杂志社在本期专题中对麦克利兰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总结,更多文章请参阅: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王肖婧(西北政法大学)

《麦克利兰论权力与领导》卢欢(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Australia)《麦克利兰的素质模型》王肖婧(西北政法大学)

《麦克利兰与其他激励理论学者的异同》王肖婧(西北政法大学)

《成就动机理论与管理学》刘文瑞(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麦克利兰大事年表》王肖婧(西北政法大学)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https://www.360docs.net/doc/e312634578.html,)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作者:王肖婧(西北政法大学)

麦克利兰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激励理论方面,其中,成就动机理论是他最为典型也最具价值的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大体可以分为对动机的研究、对成就需要的研究这样两个部分。他在进行动机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人类对于成就感的需求,伴随着对于成就感需求的深入研究继而总结出影响人类和组织行为的三种需要,最终以三种需要理论(three needs theory)而著称。

心理学界对动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这个学科的诞生时期。在麦克利兰之前,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动机进行过不同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他们用梦的解析、自由联想等方法来研究动机,将人们的行为动机归结于性和本能。这种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可重复性较差,并且难以得出有代表性的确切结论,也难以测量出动机的强度。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动机,回避了内心活动因素不可测量的难题,能够准确地发现行为和刺激物的关联,但由于动机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的,难免会把动机定义得过于狭窄。在这种研究中,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引发动机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一些基本生存需要上,比如饥饿、干渴、疲惫、疼痛等,对人类的动机和动物的动机不能进行有效区分。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和内心活动是不能测量的,也就被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比如说,事业心与动机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这种关系是以什么方式表现的?强度如何?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这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从研究的方便出发,行为主义往往以界定研究范围的方式回避这些问题。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弊端,麦克利兰主张采用系统、客观、有效地方法研究动机,并且侧重研究人的高层次需要和社会性动机,以此来摆脱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动机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性。

麦克利兰主要通过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来测量个体的动机。主题统觉测验最初是由默瑞(H. A. Murray)和摩尔根(C. D. Morgan)于1935年设计的(1943年,他们出版了《主题统觉测验》一书)。这是一种使用图像投射的方法来测量个体的需求和动机的测验设计。全套测验用具是30张各种形状含义模糊的图片,有的用于成年男性和女性,有的用于男孩和女孩,还有些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第一次测试时,让被测试者根据图片画面,讲出一个自己按图画理解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成人要求300字左右,儿童要求150字左右,起码要说明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并描绘出图片主人的感受和事件结果。第二次测试要更复杂一些,要求被测试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故事讲得更完整更生动。最后一次,是用一张白卡,让被测试者想象这张白卡上有画,再讲一次故事。如果想象不出白卡上的画,就闭上眼睛编出一个故事。然后,由研究人员对被测试者所讲的故事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活动,研究这些心理活动和相应行为的关系。这

种测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测试对象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倾向和认知内容,它通过测试个人对图片的的感知,个人赋于图片的意义,以及个人组织这些图片内容的独特方式,来反映出个人的心理差别。由此,就可以确认被测试者存在哪些需要,以及由需要派生出的压力,由压力引发的动机,进而确认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但是,默瑞提出的主题统觉测验是不是可靠,在当时就引起了比较普遍的质疑。很明显,靠对一个人按照某种图像讲出的故事来测定他的需要和动机,在外行看来,似乎同传统的“测字术”差不了多少;在内行看来,这很难达到现代科学方法要求的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对此,麦克利兰从加强这种测试的客观性入手,修改了这种方法,使之更适合于团体的测试或大规模人群的测试。他把主题统觉测验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以求更准确地测定被测试者的人格,同时能够使这种测试定量化和标准化。正因为这种改变,麦克利兰被人们看作心理学测试中定量化的开创者。在这种测试中,图片的性质以及出示的方式,都不能向测试对象明示或者暗示测试目的,也不许试验人员向测试对象说明后续研究中如何解释被测者的反应。这样,就可能避免对测试对象的诱导和干预,以保证测试对象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认知习惯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对测试答案进行分析的方法上,麦克利兰突破最大,他采用的计分办法已经采用了标准化手段,把故事的特征分成相应的类别,确定不同类别的特征及分值,然后看测试对象所讲的故事中是否出现出这些特征,并以统计方式得出结论。另外,麦克利兰还区别了主题统觉测验方法和问卷测量方法的不同,指出这两种方法适合不同的基本人格特征。问卷测量法适合测量被试者的认知,尤其是焦虑测验问卷适合于测量人们逃避失败的动机;而主体统觉测验更适合测量被试者内隐的、潜意识的动机,尤其是适合于测量追求成功的动机。

再进一步,麦克利兰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人可以从心理上分为两种,少部分愿意通过寻求机遇和挑战来获取成就感,而大部分则对获取成就感抱以无所谓态度。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关注,他试图通过研究来解释一些问题:成就感是否是偶然的现象?成就感是单独动机还是复合动机?成就感能不能够培养?

麦克利兰的解释从一个针对失业工人的实验开始入手,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宾夕法

尼亚州伊利镇一家工厂解雇了450名工人,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被解雇的工人在失业后,应对行为有着明显的不同。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到就业总署去登记,消极地等待类似的工作机会,却不肯外出寻找工作。但也有极少数人以积极态度对待再就业,他们失业当天就到相应部门进行就业登记,积极打探并参加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或者改善就业状况的各种训练班,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就业机会,甚至背井离乡外出寻找工作。尽管上述两类人群所处的环境大体相同,同样遭遇失业、亟需工作,但是他们的表现却大不相同。总体上看,只有少量人会积极地寻求新的职业,大多数人则一边忍受煎熬一边等待。对于这种少量人表现出的积极状态和比常人强烈得多的动机,麦克利兰称之为“A型动机”。他的成就动机理论,正是对“A型动机”的研究形成的。所谓“A型动机”来源于心理学中A型人格和B型人格的区分。有人认为,所谓A型人格,就是进取心态(Aggressive)。

麦克利兰总结出A型动机者的三种性格特点:(1)自己设定挑战性的目标。具有A 型动机的人在可以自主确定工作目标时,总会挑选难度适中的任务,偏于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上限,而不会避难就易,但也不会不自量力。他以套圈游戏为例。如果在套圈游戏中允许每个人自行决定站立距离,那么,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选择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有人会为了避免失败而站得尽可能近,有人会不计较成败而随随便便站得过远,而具有“A型动机”的人不会站得太近也不会太远。他们往往会认真测量距离,计算站立位置,做到使套圈既不会轻而易举,又可以在努力下取得成功。(2)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不依赖偶然的机遇坐享成功。A型动机的人注重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喜欢靠碰运气或者指望天上掉馅饼。比如,在没有绝对把握成功的情况下,有人会幻想神助,有人会轻言放弃,而A型动机的人会实事求是地计算成功概率,并做出最大努力;在成功机会相等的情况下,有人会掷骰子选择,有人会听任自然,而A型动机的人既不掷骰子也不听天由命,而是尽可能采用理性方式解决问题。(3)要求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弄清工作结果。A型动机的人不喜欢那种需要长时间才能看出效果的工作,他们需要努力和效果的直接衔接,缺乏“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耐心。如果让他们自己选择工作,他们宁愿当推销员,也不会当教师,因为前者

的工作结果立刻就能显现,而后者的效果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麦克利兰对A型动机的人进行概括之后,并不满足于现象的描述,他进一步对A

型人的行事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都具有较强的成就方面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使他们常常考虑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那么,这种成就需要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麦克利兰认为,这种成就需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后天的培养。正是人们的需要不同,动机不同,才导致某个特定人物的行为也与其他人不同。比如,在麦克利兰的实验中,当参加实验者具有选择自己工作伙伴的自主权时,那些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宁愿选择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也不愿选择亲密的朋友。另一些人则会选择自己合得来的人,或者选择能够受自己支配的人,而不选择熟悉工作任务的人。后一种人的行为并非没有动机,只是他们的动机不受成就需要的影响,而是受社会交往需要的影响,或者受权力需要的影响。

在此,麦克利兰提出了个体在工作情境中的三种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事实上最早系统地提出成就需要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默瑞(《人格的探索》,1938年)。默瑞认为,成就需要是指个人想要尽快地且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欲望或倾向。他将成就需要界定为如下欲望:“为完成困难的工作,为操控或组织事物、人物或思想,为尽快且独立地做好事情,为克服障碍并且达到高的标准,为超越自己,为超越并且胜过别人,以及为使得个人的才能通过成功地学习而增进自我尊重”。在默瑞的影响下,麦克利兰认为,成就需要是个人人格中一种持久而且稳定的特性,集中表现为追求某种能表现事业成就的目标,这种特性就是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他进而将成就动机界定为“个人在做事时与自己所持有的良好或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或欲望”。

(2)亲和需要。这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需要。通常表现为希望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寻求被他人的喜爱和接纳。亲和需要较高的人,会以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而感到满足,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他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信赖,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希望彼此间的沟通与理解,他们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十分敏感。

(3)权力需要。即影响和控制他人并且不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权力需要较高的人,喜欢支配他人,追求社会地位,追求对别人的影响,喜欢使别人的行动合乎自己的愿望。他

们也追求出色的工作业绩,但这种追求往往是为了获得社会地位和得到别人的尊重,而非为了个人成就感的满足。

在这三种需要中,麦克利兰对成就需要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成就需要可以创造出富有创业精神的任务,成就需要强烈的人由于时时想着如何把工作干得更好,往往能够做出成就。因此一个公司如果成就需要强烈的员工很多,往往就会经营顺畅、发展迅速。对于国家发展也是如此。在麦克利兰1961年出版的《取得成就的社会》一书中,他选用了能够反映成就主题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设计作品,采取一套标准的编码统计方式,确定成就动机指数,同时以相应国家总贸易量、煤炭生产量和电力生产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对成就训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麦克利兰指出,详尽的定量分析可以表明,古代的希腊,中世纪的西班牙,1400年至1800年的英国,以及许多现代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符合他提出的观点。比如,经济发达的英国,用儿童读物来衡量,1925年前后,这些读物的成就感内容所占比重在25个国家中排第5名,当时它的经济运行也居于世界前列。到了1950年,英国儿童读物中成就感内容所占比重下降,在39个国家中排第27名,它的国家领导人也开始被创业精神缺乏而引起的经济衰落所深深困扰。这一实例同时也印证了成就需要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习得的。成就动机的内涵差别,也会塑造成就需要的不同取向。比如,麦克利兰通过比较很注重培养孩子成就感的印度和中国。相比较而言,印度对于孩子的鼓励和培养保存着相当多的宿命论色彩,而中国更加注重现实世界的改进。正因为这种差别,麦克利兰断定,在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中国将会超过印度。

按照麦克利兰的观点,一个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地理资源因素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具有成就动机。成就感的培养从总体上看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步,但据麦克利兰分析,文化作品中的成就导向,要领先于经济发展。比如,在古希腊,按照贸易量的统计,雅典经历了起步期(前900-前475)、鼎盛期(前475-前362)和衰退期(前363-前100),在这些不同时期中,赫西奥德(Heslod)、色诺芬(Xenophon)、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其成就主题的升降频率领先于经济兴衰,同时高度正相

关。麦克利兰还指出,成就感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童年经历特别重要,父母在儿童早期的训练和教育方式,对成就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根据他的研究,对孩子的管束越多,孩子的成就感越弱;对孩子保护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将来的竞争力也就越差。麦克利兰甚至断言,古代雅典之所以走向衰落,很可能是把孩子交给奴隶抚养造成的,因为奴隶有很强的依赖性而缺乏自主性。所以,按照麦克利兰的观点,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儿童时期的培养方式。

当然,强调儿童时期的培养,并不是放弃成人阶段的后续努力。在认识到成就需要对个人和国家的巨大影响之后,麦克利兰接着寻找培养成人成就感的方法,这是他的研究初衷。从1960年开始,以麦克利兰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在哈佛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他们选择企业经理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研究对象的成就需要,设计出一种“全压”训练班的方法。麦克利兰为训练班设定了四个目标:①教育参加者怎样向具有较高成就感的人那样思考、谈吐以及行事。②鼓励参加者为自己的今后两年设置出更高的、计划周密的现实工作目标,然后每六个月核查一次,检验他对自己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③使用各种技巧使参加者了解自己,譬如向集体解释自己的行为,进而共同分析这一行为的动机,从而打破旧有的习惯和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成就目标。④通过了解彼此之间的期望与担忧、成功与失败,在远离日常生活的全新环境中,经过共享一段经历,创造群体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

起初,迫于当时美国心理学界关于“人的基本动机是儿童时代形成的,以后很难改变”这一共识的影响,研究者们对于实验能否成功并无信心,包括麦克利兰自己,也承认儿童时期训练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们又不甘心任由儿童时期的缺失和遗憾一直保存下去。怎样在成人阶段能够对成就追求有所改进,他们受到类似戴尔·卡耐基这种榜样的影响,坚持自己的实验。最终,实验是成功的,参加实验的人员,程度不同地提高了其成就动机。后来,这种训练班为美国企业、墨西哥企业和印度企业的经理人员举行过多次。例如,他们在印度实施了这一培训计划,对管理者和企业主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这些受训人员的训练效果在6-10个月内就能显示出来。经过训练的人员,在市场上变得比以前活跃,创业精神和主动性普遍有所提高,经营活动的范围会相应扩大,公司利润也有程度不同的增加。这一研

究结果表明,针对成人的成就训练,对于童年这种训练不足的人员,不失为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人群(因为这种群体往往呈现出成就欲望不强的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那里,成就动机成为不同于以往的激励方式,更重要的是,他强调这种产生激励力的需要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麦克利兰的研究,为激励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方法。但是,从理论的角度看,麦克利兰强调人的成就动机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并加以培养的,还缺乏严密的理论证明。所以,对他的理论,一直有着学术性的质疑。但是,麦克利兰对自己理论的潜力坚信不疑。他深信,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理论能够得到逐步完善。或许对他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评价他理论的对错,而是发现这一理论的潜在意义,重视它的有利影响,然后将这种有利影响推广、发扬。从积极意义讲,存在着质疑的声音,正是这一理论能够不断发展的一个驱动力。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https://www.360docs.net/doc/e312634578.html,)

麦克利兰论权力与领导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作者:卢欢(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 , Australia)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麦克利兰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即做出成就的需要及想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的愿望。他在研究中发现,成就动机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活动,进而促进企业发展,甚至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具备强烈成就动机的人物中,却很少出现率领众人前进的领导者。在一定意义上,成就动机强,领导能力就弱,二者负相关。麦克利兰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成就感强烈的人习惯于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不喜欢牵涉他人。这就像一个很会搭积木的孩子那样,通常,他总是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出尽可能高或者漂亮的图案,而不喜欢其他人参与其中。

在进行成就需要研究的过程中,麦克利兰遇到了很多关于权力、领导方面的问题,继续单纯进行成就需要的研究已经无法应对。比如,大规模的企业中,必须有专人负责分工、协调、监督、控制等等工作,而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并不一定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另外,领导人物的责任是鼓励众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只专注于个人的成就。激发他人产生成就需求,同自己具有成就需求相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麦克利兰由对成就需要的研究逐渐转为对权力需要的研究。

在发表于1970年的《权力的两面性》(The Two Faces of Power)一文中,麦克利兰对权力需要进行了深入地阐述和详尽地分析。他指出,由于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影响他人,因此权力的需要是领导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而成就的需要恰恰可能变成领导人物的障碍。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权力的需要必不可少。但是,多数人对权力的认识和对成就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比较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这两类不同的激励机制,人们似乎喜欢成就需要而排斥权力需要。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会被人们认为具有上进心,富于创业精神;而权力需要强烈的人,则会被指责为控制欲强,甚至遭人厌恶。事实上,麦克利兰强调,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都是人类很正常的行为动机,在生活中各有应用的领域,并不存在孰对孰错的问题,而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权力需要的消极面,没有看到权力需要的积极面。针对这种问题,麦克利兰为众人揭示了权力的两张面孔,进而指出了什么样的权力遭人反感,什么样的权力受人拥护,什么时候使用权力合适,什么时候使用权力不合适。

早前,心理学家约瑟夫·维洛夫(Joseph Veroff)、哈佛大学博士厄尔曼和温特曾使用一种“唤起”实验法来研究权力动机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所谓“唤起”实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唤醒实验对象的权力需要。比如,参加竞选后等待选举结果揭晓的候选人,就处于权力意识被唤醒的状态。他们在这个试验中,通过各种方法唤醒实验对象的权力意识和权力动机,然后让这些实验对象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活动,再与那些没有被唤起权力意识的人员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权力意识的表现形式。在这个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权力观念,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另一种是“个人化权力”。麦克利兰指出,这两种不同的权力观就是权力的两面性,也就是两种权力动机。个人化权力以控

制他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受个人化权力动机支配的人,会把生活看成是一场“零和博弈”,只有你赢我输或是我赢你输这样两种模式。处于统治地位而又倍感威胁的人往往有这种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专断、专权,控制欲和征服欲都很强,喜欢炫耀权力。这种人一旦成为政治领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而社会化权力以影响他人为核心,并且以他人为出发点。受社会化权力动机支配的人,行使权力时会以众人的利益为依托和归宿,他们清楚地知道个人力量是众人赋予的。通过竞选获胜的人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他们适合担任社会组织的领导工作。

尽管区分出了权力的两面性,但是这两种表面相似而其实质又截然不同的权力动机究竟如何区别?麦克利兰从他人的研究和以往的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理论中得到启示。传统理论认为,领袖人物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被领导者往往为这种超凡魅力所折服,认为领袖人物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他的权威和能力远远超出大众甚至无所不在,大众会心甘情愿的追随领导者,服从并忠诚于他,从而使领导者可以有效地支配和控制追随者。但是这种观点带有很大的猜测性质,魅力感染能不能增加领导人对部下的控制力度,尚需科学的测量和验证。为了搞清楚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能不能增加控制力,温特借助肯尼迪总统被刺事件进行了一个实验。肯尼迪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位十分典型的领袖人物,具有非常大的个人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温特在肯尼迪遇刺之后,给一批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放映肯尼迪就职演说的影片,然后测定看了影片的学生追随程度有无变化。影片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研究生看了后确实都深受感动,但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原意,甘心情愿接受领导人物控制的程度没有上升,反而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这个小小的实验说明了传统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当然,这个实验的样本数量和取样范围依然存在不足,例如,它并不能说明在下层社会、在文盲群体中的相应情况,但它起码可以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传统观点会受到挑战,尤其是在那些已经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的人群中间,领导人物并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来使众人改变态度去追随并效忠于他,反而需要帮助追随者获得自信,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从而使他们认清自己的使命,才能真正发挥出领导作用。也就是说,在传统观点中,个人魅力可以增加领导人的控制力;在温特的实验中,个人魅力并不能增加领导人的控制力。

温特的实验并没有完全推翻旧有观点,而是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可以说,传统的观点反映了个人化权力的特点,而温特的研究反映了社会化权力的特点。个人化权力的主要特征是“统治-服从”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完全是支配型的,这种权力的表现形式是统治他人、征服他人,员工往往被看作单纯的工具。按照麦克利兰的观点,个人化的统治也许可以在小范围的组织内有较好效果,但是在大型组织中,个人化统治会产生各种弊端,尤其是会增加对抗,引来具有独立意识人员的厌恶,甚至会使它难以为继。社会化权力的主要特征是帮助群体确定共同目标,并提供相关支持以达到目标,使全体成员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社会化权力的行使者,会把员工看作事业的动力而非工具,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他们会牢记,领导的目标就是要为他人或众人谋利。从本质上看,个人化权力和社会化权力的差别,在于他治和自治的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从他治和自治的差别来看,个人化权力和社会化权力呈现出权力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孔,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与之相反,有时它们的区别十分微妙,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表现形式,都力求对别人施加影响。所以,更多的时候,领导者在不同情景下,会发生这两种权力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在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互动中,这种权力转化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部下;反过来,有什么样的部下,就会有什么样的领导。这不是二律背反,而是人的努力和情境条件的共同作用。这也说明,在管理学中,没有绝对正确的东西。离开了具体的影响因素,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只会把管理带入误区。

权力对领导者如此重要,麦克利兰不得不对它进行持久而深入的研究。1976年,麦克利兰和戴维·伯纳姆(David H. Burnham)在《哈佛商业评论》3-4月号上发表了《权力是巨大的激励因素》(Power is the Great Motivator)一文,该文作为经典论文,在19年后被1995年《哈佛商业评论》1-2月号重新刊登,并且按照这个杂志重发文章的惯例,由麦克利兰撰写了回顾性评论。这篇文章结合麦克利兰早年提出的三种需要理论,探讨了不同需要对领导者有效性的影响,论证究竟具备哪一种需要能够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大致上,该文提出了以下观点:

首先,成就需要强烈的人无法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关于追求成就并不能导致有效的领导行为这一观点,前文已有所涉及。正是这一点,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形成了有力的挑战。过去,人们往往以为,成就欲望强烈的人,是领导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然而,麦克利兰恰恰论证了这种看法的逻辑偏差。受成就感激励的人,习惯于依靠自己将事情做得更好,并且希望迅速得到有关事情结果的反馈,以便了解自己的业绩如何。但作为组织中的领导者,不可能自己完成所有任务,对领导者而言,如何引导他人完成组织工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领导人要通过他人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自己做得更好。所以,有效的领导者往往需要压抑自己的个人成就欲望。更重要的是,领导者的工作绩效,要通过他人的工作情况逐渐反映出来,有时候,这种反馈需要经过长长的组织链条,时间上相当滞后,不可能迅速得到业绩反馈的信息。随着反馈链的加长,“原因的原因就不再是原因”,领导者所起的作用有可能模糊不清,不好判断。这些,都与成就需要强烈者的习惯背道而驰。

其次,亲和需要强烈的人也无法成为有效的领导者。这一点,不仅是麦克利兰,其他社会学家的研究已经做过论证。但是,在管理学中,依然有不适当地强调领导者人际关系能力的倾向。不是说人际关系不重要,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会把“好人”与“领导”混淆起来。麦克利兰指出,亲和需要高的人,有强烈地被人喜欢的追求。社会学理论认为,要使一个组织(尤其是最常见的科层组织)正常运转,领导者就要在管理过程中一视同仁,对所有人、所有事都能够严格按照组织规则处理。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没有例外,“特殊对待”是领导人的大忌。一旦对某人、某事做出妥协或变通,就会形成组织运行的腐蚀剂。这种腐蚀尽管是不起眼的,在领导人心里可能觉得它对组织的影响微不足道,但累积起来就会瓦解组织规则,破坏整个组织的运转。亲和需要高的人,总想同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搞好关系,他们往往会照顾某些人的特殊要求,而且就人情关系来看也确实需要照顾,但是这种照顾的真实效果是打破组织既有规则。而一旦组织规则变成了因人而异的随意处理,组织内没有得到照顾的其他人就会感觉不公正,从而影响工作热情。当其他人也要求特别照顾来找回公平感时,整个组织的规则将被破坏,组织将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崩溃。更重要的是,在规则不起作用的情况下,组织成员会失去明确的稳定的预期,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积极者会揣摩

上意,消极者会怠工观望,组织绩效无以保证。

再次,个人化权力强的人无法成为高度有效的领导者。个人权力型的领导者有控制、征服他人的欲望,其领导行为往往表现得偏向于专断和专权。这种管理下,士气往往比较低落。但是,从组织运行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领导者要强于追求亲和力的领导者,毕竟他们追求的是“事业”。所以,如果只能在“好人”和“专横”之间选择,对于员工来说,可能会倾向于前者;而对于组织来说,可能会倾向于后者。从这一意义上看,那些缺乏现代科层建构的组织,往往会以这种人为首选;在科层组织中,这种人也有可能成为次优选择。但从根本上看,个人权力型领导者会使组织产生相当多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在这种人的领导下,员工的忠诚会被引导向对领导人的个人依附发展。员工一旦不顺从,就很难有发展前途。导致他们往往是对领导者效忠而非对组织效忠。组织被个人风格支配,当这种领导者离开时,会造成组织混乱。个人化权力强的人有明显的特征,他们往往脾气较大,饮酒过量,热衷于象征个人支配力和地位的东西,如高档汽车、豪华办公室等等。

最后,社会化权力强的人才能够成为高度有效的领导者。社会化权力强的人致力于与他人一起把工作做好。个人化权力强的领导人,在工作中首先会考虑哪个人能够听从自己的指令;而社会化权力强的领导人,首先会考虑哪个人做这件事对组织和社会最有利。麦克利兰指出,通常,社会化权力强的人具备以下特征:(1)权力需要强烈,不是那种自己埋头苦干型。但这种权力追求表现在如何对他人施加影响方面,而不是自己支配别人的能力方面。(2)他们能够努力了解组织成员需求,以便更好地施加影响。(3)最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组织责任感,团队意识强烈。尤其是如果个人利益和组织发生了冲突,他们可以做出适当地放弃。这一点,是社会化权力同个人化权力的主要区别。个人化权力强的人,一般不会为了组织利益做出让步。(4)乐于工作。人们通常认为,成就欲望强烈的人乐于工作,麦克利兰认为恰恰相反。一般来说,成就欲望强烈的人会想法设法用最少的努力来追求最好的效果,就是说,他们注意工作的“性价比”。对于同样的工作,他们总是寻求更省力的方法。如果成本相同,他们则追求更好的效果。他们也会为工作废寝忘食,却不会为低效或无效劳动费劲。但权力欲望强烈的人不一样,他们会把工作本身作为乐趣,即便这种工作确实效率不高,

他们也会认为对于组织有序运行是有价值的。权力欲强烈的人会把意义赋予工作本身,而成就欲强的人则把意义赋予工作结果。(5)讲求公正。由于社会化权力立足于公众利益,所以,他们认为那些对组织利益和社会利益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公正的回报。这种公正不以个人喜好而转移。(6)成熟度高。社会化权力强的人往往显得比较老练,眼光也比较长远,他们不局限于一时一事,习惯于整体考量事物。一般情况下,他们乐于听取他人意见,尤其是专家意见。在这一点上,权力需要强的人同亲和需要强的人不一样。社会化权力型领导人,善于从比他高明的人那里得到启发;个人化权力比较强的人,往往只能听取顺从自己者的意见;而人际关系型领导人,则会以“讨好”的方式听取意见。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为管理学中的激励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他对于权力需要的研究则更进了一步。尽管他的观点还有需要再探讨的必要,但他对成就需要会妨碍领导活动的论证,对亲和需要不足以维系组织运转的论证,以及对权力两面性的区分,在领导理论中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https://www.360docs.net/doc/e312634578.html,)

麦克利兰的素质模型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作者:王肖婧(西北政法大学)

麦克利兰有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把人的素质描绘成一座冰山,这座冰山分为水面之上的和水面之下两个部分。水上的部分是表象特征,指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容易被感知和测量。水下的部分是潜在特征,主要指的是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潜在特质、动机等,这部分特征越到下面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麦克利兰指出,预测业绩的最好因素不是诸如学历、技能等外在条件,而是人的深层素质,也就是水下的冰山部分。这个比喻看似浅显,却蕴含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揭示出影响个人绩效的最主要的素质并非是我们传统认为的那些东西。麦克利兰

在他学术生涯的后期,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一方面。

麦克利兰的素质研究是从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绩效测评的过程中开始的。他的咨询公司——麦克伯咨询公司接受了大量企业和政府机构委托的管理人员工作绩效评估。在具体进行工作绩效评估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人力资源测评方法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缺乏评价的有效性。传统的测评方法主要注重智力、知识能力和专门技能,但是这些因素无法预示将来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就。除此之外,传统测评所注重的因素需要相当的成本投入,如学历的获得或者某一专门技能的训练。这会造成对社会底层人员以及弱势人群的歧视。比如说,一个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者的职业前景很有可能超过博士,但以往的测评方法不可能给前者以更高的评价。经过深入研究之后,麦克利兰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素质(competency),具体来说就是类似“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因素。

Competency一词,翻译为“才能”或者“能力”更确切。但是,在中国,一说到才能往往会联想到技术性能力,而不是把它同胜任力联系起来。所以,本文采用“素质”一词,以强调其“胜任力”性质。

1973年,麦克利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发表了著名的《测量素质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正式提出“素质”的概念。他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说明仅凭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指出,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绩效的一些诸如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因此,麦克利兰强调要抛弃传统的理论假设和主观判断,坚持从第一手的材料出发,发掘那些能够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特质和因素。他在文章中指出,人的工作绩效由一些更根本更潜在的因素决定,这些因素能够更好地预测人在特定职位上的工作绩效,这些“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就是“素质”(competence),即胜任力。素质是员工潜在的特性,例如:动机(motive)、特质(trait)、技能(skill)、自我形象(self-image)、社会角色(social role)、所拥有的知识(knowledge)等等。这些因素决定着工作是否有效,决定着一个人是

否能产生杰出的绩效。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素质研究的开端。之后,美国薪酬协会(The American Compensation Association)对素质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定义,即:个体为达到成功的绩效水平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这些行为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可分级的。

为识别和测评素质,麦克利兰创造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这一方法是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测验提出的。主要操作步骤是通过让被访者找出并描述过去半年或一年工作中最成功或不成功的关键事例,然后详细报告如下内容:①情境的描述;②有哪些人参与;③实际采取了哪些行动;④个人有什么感觉;⑤结果如何。由研究小组通过对这些事件内容进行分析,来确认访谈对象能否胜任的因素。

行为事件访谈法被首次应用在一个美国政府的项目上。20世纪70年代初,麦克伯咨询公司接到美国政府关于选拔驻外联络官(Foreign Service Information Officers,FSIO)的任务。当时的驻外联络官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性白人,并且都经过了十分严格的层层筛选。这和他们的使命有关。驻外联络官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图书宣传、新闻发言、外交文化活动,以及对其他国家人民演讲、展开对话等方式,宣扬美国的对外政策,打造美国的国际形象,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点,从而得到他国人民的更多理解,消除对美国的各种误会。美国政府为了挑选适合的人员,设计出“驻外服务官员测试”方式。这个测试的要求十分严格,主要测评内容分为三大类:智商;学历、文凭和成绩;一般人文常识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美国历史、欧美文化、英文以及政治、经济等相应的专业知识)。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种严苛的考试挑选出合适的人选,从而担负起驻外联络官的重要使命。遗憾的是,测试效果并不理想,许多经过严格筛选的联络官并不称职。为此,美国政府委托麦克利兰,寻找并设计出能够有效测评选拔驻外联络官的新方式。

麦克利兰发现,以前的“驻外服务官员测试”由于要求很强的文化背景知识,几乎将那些来自非主流文化背景的人全部排除在外。另外,这种测试所要求的种种评价内容并非成为一个称职的联络官所需要的最关键的能力,现有测验方法的评价标准显然有失偏颇,是学者在书房中构思出来的,同现实情况有一定距离。为了寻找合理并有效的评选标准,麦克利兰借助行为事件访谈法来筛选评价因子。他从现有的驻外联络官中选择了一些人并将他们

分为两组,一组是表现最为优异的,被称作杰出组;另一组是一般称职人员,被称作适用组。然后,研究小组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根据访谈的内容来归纳两组人员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对不同因素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很快见效,研究人员发现,杰出组和适用组人员表现出来的特质是不同的,一经归纳,马上就可以看出,哪些特质是所有人员共有的,哪些特质在杰出者身上表现出来而适用者身上没有。发现了杰出者独有的特质后,研究人员将它们按照科学方法划分类别、划分层次,最终得出能够体现杰出与平庸之间差异的特质体系,并以此建立了联络官的素质模型,供选拔测评使用。麦克利兰为美国政府建立的驻外联络官素质模型中包含这样三种核心素质: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对他人的积极期望、快速进入当地政治网络的能力。后来的事实表明,按照麦克利兰的素质模型选择出的人员更能够胜任工作。直到今天,尽管经过不断的修订和改动,美国政府仍将这三种素质作为选拔驻外联络官的重要依据。

由选拔驻外联络官的成功开始,麦克利兰把素质模型推广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他的指导下,麦克伯管理咨询公司开始为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专业组织提供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服务,并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素质测评方法应用的权威机构。后来,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得到不同国家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被普遍接受和应用。现在有许多程序化的管理设计,其中素质模型往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模块,应用于人才选拔、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

1981年,理查德·博亚齐斯(Richard Boyatzis)在麦克利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冰山模型”类似的“洋葱模型”。博亚齐斯通过对经理人员胜任素质的原始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归纳出一组可以辨别优秀经理人才的胜任素质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差别很大的不同公司。所谓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大体上,“洋葱”最外层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于“冰山”的水上部分;“洋葱”最里层的动机和个性,相当于“冰山”水下最深的部分;“洋葱”中间的自我形象与角色等,则相当于“冰山”水

经典成就动机理论

1经典成就动机理论1953年,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阿特金森1954年提出成就动机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维度...。20世纪60 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由过去对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的研究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因素的研究,认知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初, Dweck等人¨1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Eccles等人【3 o将阿特金森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一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期望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并非互补的关系∞J。与此同时: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1.2多面取向成就动机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成就动机的多维度特征,即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动机组成的(Kakla&Scher,1986)"J。Slavin(1991)将一般动机分为两类:情境动机和性格动机。前者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中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需要的满足,是暂时性的。后者是指个体的追求不限于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变异∞J。另有学者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将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为求知或为个人成长而学习,另一类则是为求得较高的分数或是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或教师的赞许而学习。Dweck(1983)将前者看成是学习目标,后者看成是成绩目标。具有性格动机而且在求学时又以学习目的为其学习动机的人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p1 Elliot和Andrew对成就动机的定义进行???新的诠释,认为成就动机是以竞争为基础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激活化和方向化怕J。随后,Elliot(1997)等提出了趋避成就动机层次理论,将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纳入这个理论D J。这些研究说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具有越来越多的多面取向。Elizur 等∞-采用了多面取向的成就动机的方法,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种独立的动机组成的。他们将成就需要和其他的需要(如金钱、地位、权力等)结合起来,认为职业道德、支配性、竞争性、对地位的渴望和获得金钱与财富都是成就动机可能的成分。如Elizur 等提出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的结构,即有两个面:A面, 收稿日期:2008-10-06 修回日期:2009一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8166)"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职业倦??的关系研究"资助。作者简介:蒋名平(1977一),男,四川达县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和职业教育。万方数据114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B面,时间。A面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包含对困难任务的偏好、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个人独自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计算风险,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为追求完美的结果而努力。B面指的是与任务相关的时间,是在任务之前,期间还是之后。怕J Sagie,Abraham等根据成就动机多面取向理论设计了一种情境成就动机量表来测查成就动机,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体。[7】随着成就动机理论的整合趋势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核心因素,如坚持性、对成功的信心;也包括外围的因素,如支配性、集中性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成就动机的"洋葱模型"(Schuler&Prochaska,2001)Do。2成就动机测量的研究成果有关成就动机的研究,焦点在于如何对它进行客观测量。目前最主要的测验有投射测验和自陈式量表的测验。随着成就动机的研究进展,又开发出了Grid技术、成就动机问卷(AMI)等新的测量工具。2.1投射测验1938年Murray运用墨渍投射测验,对内隐动机进行了测量,对动机的测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旧1投射测验主要有两种方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 ①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他们要是赢了,会要求应得的荣誉;要是输了,也勇于承担责任。例如:有两件事件让你选掷骰子(获胜机会是1/3)和研究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1/3),你会选择那一样?高成就需求者会选择研究问题,尽管获胜的概率相同,而掷骰子则容易得多。高成就需求者喜欢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 ②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他们喜欢中等难度的目标,既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一点成就感,也不是难得只能凭运气。他们会揣度可能办到的程度。然后再选定一个难度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就是会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对他们而言,当成败可能性均等时,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 ③高成就需求者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目标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这就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选择专业性职业,或从事销售,或者参于经营活动的原因之一。 麦克利兰指出,金钱刺激对高成就需求者的影响很复杂。一方面,高成就需求者往往对自己的贡献评价甚高,自抬身价。他们有自信心,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也了解自己的短处,所以在选择特定工作时有信心。如果他们在组织工作出色而薪酬很低,他们是不会在这个组织呆很长时间的。另一方面,金钱刺激究竟能够对提高他们绩效起多大作用很难说清,他们一般总以自己的最高效率工作,所以金钱固然是成就和能力的鲜明标志,但是由于他们觉得这配不上他们的贡献,所以可能引起不满。 具有成就需求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也担心失败;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显示的态度对待冒险,绝不会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待未来,而是要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估计;他们愿意承担所做的工作的个人责任,并希望得到所从事工作的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的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麦克利兰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求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就需求的特征和表现也就不尽相同,对此,麦克利兰未作充分表述。 2. 权力需求(Need for 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求。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a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40~50年代,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例如,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等,都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阿特金森将麦克莱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

少),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 然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因此,上述成就动机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Ts=Ms×Ps×Is,Tf=Mf×Pf×If。其中,Pf=1-Ps,即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则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样,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T=Ts+Tf=(Ms×Ps×Is)+(Mf×Pf× If)=[Ms×Ps×(1-Ps)]+[Mf×Pf×(1-Pf)]=[Ms×Ps×(1-Ps)]+[Mf×(1-Ps)×(-Ps)]=[Ms×Ps×(1-Ps)]-[Mf×(1-Ps)×Ps]=(Ms-Mf)×[Ps×(1-Ps)]。 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如果Ms>Mf,则T为正值,而且当Ps=0.5时,动机强度最大;如果Ms< 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是,虽然成就动机对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讲个人的成就和个人的自我提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把追求个人成就和追求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并使个人成就服从于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含义 成就需要理论是麦克利兰(D.C.McClelland)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他对这三种需要,特别是成就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 (1)权力需要。具有较高权力欲望的人对影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种人总是追求领导者的地位。他们常常表现出喜欢争辩、健谈、直率和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喜欢教训别人、并乐于演讲。麦克利兰还将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利去分为两种:一是个人权力。追求个人权利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围绕个人需要行使权力,在工作中需要及时的反馈和倾向于自己亲自操作,并提出一个管理者,若把他的权利形式建立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不利于他人来续位。二是职位性权力。职位性权力要求管理者与组织共同发展,自觉的接受约束,从体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 (2)友谊需要。麦克利兰的友谊需要与马斯洛的感情上的需要和阿尔德弗得关系需要基本相同。麦克利兰指出,注重友谊需要的管理者容易因为讲究交情和义气而违背或不重视管理工作原则,从而会导致组织效率下降。 (3)成就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也担心失败;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显示的态度对待冒险,绝不会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待未来,而是要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估计;他们愿意承担所作的工作的个人责任,并希望得到所从事工作的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的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麦克利兰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 成就需要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管理人员的高层次需要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就需要的特征和表现也就不尽相同,对此,麦克利兰未作充分表述。

传统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教育学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的强度(用T来表示)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一是成就需要,即个体稳定的追求成就的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用M来表示);二是对成功的期待,即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三是成功的诱因值,即成功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用I来表示)。 影响动机强度三个因素的关系可表现为下面的公式: T=M×P×I。 对成功的期待和成功的诱因值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即成功可能性越小,这时成功带来的满意感越强,即I=1-P。 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害怕失败、避免屈辱的回避失败的倾向,即避免失败的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可以用下式表示,即:Ts=Ms×Ps×Is; 避免失败的动机公式为:Tf=Mf×Pf×If。 其中成功的可能性与失败的可能性相加为1,因此,Pf=1-Ps。 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T=Ts-Tf =(Ms×Ps×Is)-(Mf×Pf×If) 因为Is=1-Ps, Pf=1-Ps,If=Ps,那么,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T=Ms×Ps×(1-Ps)-Mf×(1-Ps)×Ps =(Ms-Mf)〔Ps×(1-Ps)〕 合成成就动机的强度和方向依赖于Ms和Mf的强度以及个体对成功可能性的估价(Ps)。当Ms>Mf时,T是正值,这类人的成就动机就高,表现为趋向成就活动,而且当Ps=0.5时,成就动机最高。当Mf>Ms时,T是负值,这类人的成就动机就低,表现为逃避或抑制参与成就活动。当Ps=1或Ps=0时,成就动机最低。 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将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反之,他就会去选择那些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当两种动机力量势均力敌时,便会感受到心理冲突的痛苦。因此,每个人的成就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所决定。

麦克里兰社会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领导一个小组致力于对成就动机的系统研究,创立了社会成就动机理论。他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高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表现给予很高的期望,当儿童表现良好时便给予赞许;而低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通常都给儿童明确的行为指示,代替儿童作决定,并且在儿童表现不良时便表现愤怒。因此,专制型的父母大多不会有高成就动机的子女。而且,孩子在生活中独立的时间越早,他们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相反,父母期望孩子独立的时间越晚,儿童的成就需要越淡薄。因此,麦克里兰认为,如果鼓励父母在很早的年龄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就会导致高成就需要的孩子产生。其结果便会导致社会有更多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高成就需要的人的增多,又导致经济的增长。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麦克里兰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他采用档案法对成就动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不同国家儿童书籍所包含的成就意向的数量作为成就动机指数,以总贸易量、电力消耗总量、煤的进口量等经济发展指数作为度量社会成就水平的客观指标,发现儿童的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关于高师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景或地理环境,而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麦克里兰的研究,激起了心理学家对成就动机研究的兴趣,确立了成就动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他力图将成就动机与广泛的社会进程联系起来,试图寻找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心理原因,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启示。他所提出的儿童成就动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就动机与个人操作、学业成就之间的

成就动机理论

酒店企业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应用 成就动力理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H. A. Murry)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机制;需要(need)是一种资源的匮乏状态,资源匮乏引发需要,外界资源作为一种诱因,好比燃料,激发人的动机,内在动机的发生出现行为表现,人采取行动。资源分为物品、金钱、情感、服务、地位和名誉六大类。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 2、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 3、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当我们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 4、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资源,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 5、由于动机的驱使,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因此对不同人的管理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行为。 职业风格:思考型—以思维、策略为行动先导,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表现得思考多于行动。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的特点,喜欢随遇而安,对规则和约束反感。 行动型—以积极行动方式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在获得行动所必要的信息时,就不在寻求新的信息而直接付诸行动。具体善于组织计划,有目的性,决断性等特点。 内敛型—以收敛的态度对待外界获得安全感。通常比较关注内心体验,做事时易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满足于独立工作。具有缄默、自持、含蓄等特点。 表达型—一开放的态度表现自我,获得安全感。通常倾向于关注外在的任何事,喜欢热闹,易于与人沟通交流。具有活泼开朗、坦率等特点。 感性型—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自我价值标准,权衡问题的相对价值和利益进行判断和决策,具有主观敏感、渴望和谐等特点。 理性型—以社会的标准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理智作用进行活动和决策,分析事物的价值和问题的解决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理性等特点。 亲和型—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尊重。通常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谐关系。具有热心、友善、合作等特点。 支配型—通过建立权威地位获得尊重。通常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用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具有权威、鉴定、少妥协等特点。 防守型—以谨慎的态度,避免资源损失,以保有成就。通常面临任务情境时存在着回避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倾向。具有保守、稳重、思虑周详等特点。 进取型)—一乐观的态度,积极争取有所成就。通常面对任务情境时,主动设置高目标,并为之进行努力以获得优秀成绩。具有主动、拼搏、满怀激情等特点。 理想型—一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获得知名。通常倾向于感知外界环境的全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在1955年对马斯洛理论的普遍性提出了挑战,对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实现”有无充足的根据也表示怀疑。 他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说,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而且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等。很难从单个人的角度归纳出共同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当然就不同,所谓“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马斯洛的理论过分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内省和内在价值,忽视了来自社会的影响,失之偏颇。 麦克利兰通过试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社会性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权力的需要,尤其对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的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渴求成就》(1966)和《权力的两面性》(1970)两篇论文中。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三种性格特征: ①谨慎地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他们对成功有强烈的需要,但同时也担心失败,倾向于设定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中等难度的目标,对风险采取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因为如果目标过低,伴随着成功的是较少的成就满足感;而目标过高,则风险很大,成功的机会过于渺茫,会使他们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②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不依赖偶然的机遇坐享成功。高成就需要的人,重视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或报酬本身。他们喜欢独自解决问题,一有时间就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些,在工作中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作出决断,愿意承担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就感。 ③希望尽快得到工作绩效的反馈。他们对工作的结果非常关注,希望立即得到信息反馈,因此他们不愿意从事成果要很长时间以后才见分晓的工作。 麦克利兰指出,人的成就需要是可通过后天培养而得到加强的,成就需要可以创造出富有创业精神的人物,他们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努力建功立业,取得成就。 麦克利兰还分析了人们对权力的需要。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都会使人们有杰出的表现,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人们对权力需要的基本特点是希望影响他人,希望控制向下、向上的信息渠道,以便施加影响、掌握权力。他们对政治感兴趣,而不像高成就需要的人那样关心改进自己的工作。 高成就需要的人当中,很少产生率领众人前进的领导者,原因非常简单: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习惯于独自解决问题,无需他人。一个高成就需要的人,未必能领导企业取得成就,因为经理的责任是激励众人取得成功,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工作成就。激发他人的成就感需要有完全不同的动机和技巧。如果说成就需要对应着创业精神,那么权力需要就对应着各种领导,因为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影响别人,对权力的需要显然是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 权力具有两面性,即社会化权力和个人化权力,前者的出发点在于为他人着想,后者则以实现个人统治为核心。 权力的消极面或者说个人化的权力,其主要特征是“统治一服从”的关系,征服、侵犯他人,把被领导者看成工具而不是动力。自认为工具的人只能被动地遵守命令,这种统治只能给领导者带来肤浅的满足。

成就动机理论

约翰·威廉·阿特金森 成 该理论的特征是它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 ③成功的诱因值Is。用公式可表示为:Ts=Ms×Ps×Is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这是用TAT主题统觉测验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1-Ps,即当P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目标的诱因值是一种叫做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他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比如说,在经过了几天冥思苦想后解出的数学题比轻而易举地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要高兴得多。阿特金森认为:在与成就有关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失败的担心。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 ②失败的可能性N;③失败的消极诱因值If。其公式为:Taf=Maf×Pf×If 同前面一样,If=1-Pf,也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减小时,失败的诱因值就增加。失败的诱因值可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羞愧感比一种困难任务失败后的羞愧感要强。由以上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Ta=(Ms×Ps×Is)-(Maf×Pf×If)。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

成就动机理论的大师

成就动机理论的大师:麦克利兰 2009-10-04 10:41:06| 分类:管理大师|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管理学家》3月刊封面文章:成就动机理论的大师:麦克利兰 进入管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相当多,麦克利兰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他对人类动机和激励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提出了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权力需要三种需要并存的学说。在这一基础上,他运用主题统觉测验方法,归纳出成就需要引发的动机因素,形成了测定“杰出”和“平庸”差别的量化标准。在领导问题上,他对权力需要的个人化和社会化两种表现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在胜任素质研究上,他的贡献最大,形成了标准化的通用素质测评体系,影响遍及全世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产生了无可替代的效应。他的许多观点,至今还在管理现实中振聋发聩。作为成就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麦克利兰与马斯洛、斯金纳等人并列,在管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成就动机理论的奠基人

在管理学领域,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1917-1998)与马斯洛等心理学家齐名。他在心理学领域耕耘达57年之久,其研究涉及到需要和动机、权力和领导、激励和成就等多个方面。 麦克利兰于1917年5月20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弗农山庄(Mt. Vernon)。他的父亲是一位卫理公会教派的牧师,曾在伊利诺伊州杰克逊维尔市(Jacksonville)的女子学校麦克默瑞学院(McMurray College)担任校长。麦克利兰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在父亲的影响下以及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麦克利兰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且成绩优异。1933年,麦克利兰中学毕业。1935年,他进入韦斯利昂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1938年获得学士学位。同年7月,麦克利兰与夏普莱丝(Mary Sharpless)结婚,次年获得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心理学硕士学位。此后,麦克利兰又用两年的时间在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继续深造,并且在24岁时就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大学才刚刚毕业,而麦克利兰不仅连续跳级,而且在以严谨著称的耶鲁拿到博士学位也不过用了两年时间,足见他的聪慧和勤奋。 1941年开始,也就是博士毕业的那一年,麦克利兰进入大学任教,曾先后任教于康涅狄格女子大学、韦斯利昂大学和布林莫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在29岁时,麦克利兰就担任了韦斯利昂大学心理学 系的系主任。

论自我价值理论与成就动机

论自我价值理论与成就动机 摘要成就动机一向是被教育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试以自我价值理论的观点探讨成就动机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自我价值理论作为成就动机的一支新秀用新的视点审视和探讨了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对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很大。 关键词成就动机成就需要理论归因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行为是在自我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同时又受到环境和社会情绪的影响。自我系统产生行为,主要中介于自我评价的结果产生的认知目标和情感能量作用于动机变量而实现的(Barbar等,1989)。学习行为也是如此。心理学家从各方面对这一环节进行阐述,从而产生了如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以及效能理论等众多的动机理论。其中,成就动机理论对于学习动机的类型划分、学习行为的解释等方面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理论模型。韦纳的归因理论,旨在从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主观归因解释,进而辅导学生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努力与心身状况等),改进教学状况。大体来说,这些理论大多从学习动机的正面入手,着重探讨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如随着孩子年级增高学习动机越来越低;有些学生确立自己无法完成的过高目标或者极易完成的过低目标;在完成任务时故意拖延等等。可见,以往的动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需要弥补的地方。 自我价值理论依托于成就动机理论,是成就动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针对教育现实,对归因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挑战,从学生的消极归因方面入手探讨问题。同时,归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自我价值理论提供认知方面的解释。在介绍自我价值理论之前,先对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以自我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形式呈现。 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 杜威曾提到:"能够培养的态度中,继续学习的渴望是最重要的。"在这里,"继续学习的渴望"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学习动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很多种被广泛接受的成就动机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下面介绍的即其中三种影响较为广泛的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将成就动机看作学习的驱力的看法开始于1950年,其代表人物为John Atkinson和David McClelland。该理论认为:所有人的学习动机都可以用两种驱力来描述:追求成功的驱力和逃避失败的驱力。这两种相反的动机形式被看作是个体人格中的稳定特征。同时,这两种动机都被描述为情绪体验。追求成功的动机是"在成就中体验骄傲的能力";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为"失败时感到的耻辱感"。理论假设所有动机实质上都是对情绪的预期。追求成功动机较高的个体以自己已取得的成功自豪,并对下一次的成功充满信心;而一些动机较低的个体由于先前的失败经验引发的羞耻感,而对下一次行动做出会再次感到羞愧的预期,从而选择逃避。David McClelland 给成就需要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将成就动机放在竞争环境下讨论。 该理论的特征是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表示成就动机的个体差异。用需要、诱因、个体期望等等变量综合起来预测成就动机。以此理论为指导的研究主要表现于与任务难度相关的问题上,如考察不同成就动机倾向的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难度。可自由选择的任务有难有易,但是除非有外在的诱因(比如钱或惩罚),逃避失败者是不会选择任何任务的,甚至是最简单的。 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开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Bernard Weiner。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的本质是认知过程而不是情绪预期。具体来讲,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等。也就是说,归因是成就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目录

成就动机理论 比较著名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诱因价值的综合动机理论,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式简明地表述出来,揭示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某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实验检验,证实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编辑本段成就需要 综述 (Needfor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主要特点 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 1、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三)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三) 第三章激励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C 5.C 6.C 7.H 8.D 9.B 10.A 11.B或A 12.A 13.C 14.C 15.C 16.B 17.D 1.最早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A.梅奥 B.马斯洛 C.赫兹伯格 D.泰罗 2.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A.马斯洛B.赫兹伯格 C.麦克利兰 D.波特 3.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4.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5.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技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6.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一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一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论 B.成就需要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 7.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 A.成就需要 B.权力需要 C.社交需要 D.安全需要 8.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一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 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 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 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影响 9.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 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C.X理论、Y理论 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10.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 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C.X 理论、Y理论 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11.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 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管理潜质测评理论基础之一: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

管理潜质测评理论基础之一: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 当我们测评潜力的时候,必须探寻人才的动机。它好像一个国家的煤炭、石油等资源储备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动力能量”源头,是人才最宝贵的潜力。 人才的动力到底来自于哪里? 有的说:需要;有的说:兴趣,有的说:压力,有的说:动机,等等。 也许不同的词汇的内涵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专家们都试图用最严谨的体系解释行为背后的逻辑。 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是一个极具理论性又具操作性的体系,他很好地解释了在【管理工作】中人才的绩效会如何受到不同动机的影响。 先来再理解一下“工作动机”这个词 工作动机,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动机,会激发一系列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并决定这些行为的形式、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 工作动机强,可以为工作带来强大的推动力,动机不足则可能需要施以外力。 工作动机的测量对企业了解人才的内部动力系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等具有重大意义。 麦克利兰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进入管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相当多,麦克利兰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他在心理学领域耕耘达57年之久,其研究涉及到需要和动机、权力和领导、激励和成就等多个方面。他的许多观点,至今还在管理现实中振聋发聩。作为成就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麦克利兰与马斯洛、斯金纳等人齐名,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于1987 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1917-1998

1、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的特色之一,摆脱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的局限性 在麦克利兰之前,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动机进行过不同的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他们用梦的解析、自由联想等方法来研究动机,将人们的行为动机归结于性和本能。这种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可重复性较差,并且难以得出有代表性的确切结论,也难以测量出动机的强度。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动机,回避了内心活动因素不可测量的难题,能够准确地发现行为和刺激物的关联,但由于动机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的,难免会把动机定义得过于狭窄。在这种研究中,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引发动机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一些基本生存需要上,比如饥饿、干渴、疲惫、疼痛等,对人类的动机和动物的动机不能进行有效区分。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和内心活动是不能测量的,也就被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比如说,事业心与动机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这种关系是以什么方式表现的?强度如何?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这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从研究的方便出发,行为主义往往以界定研究范围的方式回避这些问题。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弊端,麦克利兰主张采用系统、客观、有效地方法研究动机,并且侧重研究人的高层次需要和社会性动机,以此来摆脱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动机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性。 2、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的特色之二,发展了研究和测量动机的方法 麦克利兰主要通过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来测量个体的动机。主题统觉测验最初是由默瑞(H.A.Murray)和摩尔根(C.D.Morgan)于1935年设计的。这是一种使用图像投射的方法来测量个体的需求和动机的测验设计。它通过测试个人对图片的感知,个人赋予图片的意义,以及个人组织这些图片内容的独特方式,来反映出个人的心理差别。 但是,默瑞提出的主题统觉测验是不是可靠,在当时就引起了比较普遍的质疑。在外行看来,这似乎同传统的“测字术”差不了多少;在内行看来,这很难达到现代科学方法要求的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对此,麦克利兰从加强这种测试的客观性人手,修改了这种方法,使之更适合于团体的测试或大规模人群的测试。他把主题统觉测验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以求更准确地测定被测试者的人格,同时能够使这种测试定量化和标准化。正因为这种改变,麦克利兰被人们看作心理学测试中定量化的开创者。 在对测试答案进行分析的方法上,麦克利兰突破最大,他的计分办法已经采用了标准化手段,把故事的特征分成相应的类别,确定不同类别的特征及分值,然后看测试对象所讲的故事中是否出现出这些特征,并以统计方式得出结论。另外,麦克利兰还区别了主题统觉测验方法和问卷测量方法的不同,指出这两种方法适合不同的基本人格特征。问卷测量法适合测量被试者的认知,尤其是焦虑测验问卷适合于测量人们逃避失败的动机;而主题统觉测验更适合测量被试者内隐的、潜意识的动机。 3、麦克利兰的最大贡献:提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利兰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他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要。他对这三种需要,特别是成就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 (1)成就需要。事实上最早系统地提出成就需要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默瑞。在默瑞的影响下,麦克利兰认为,成就需要是个人人格中一种持久而且稳定的特性,集中表现为追求某种能表现事业成就的目标,这种特性就是成就动机。他进而将成就动机界定为“个人在做事时与自己所持有的良好或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或欲望”。 麦克利兰总结出高成就需求者的三种主要性格特点:

运动成就动机基本理论研究综述

运动成就动机基本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对于运动动机的研究历来都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回顾了运动动机研究随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而出现成就动机理论,对当前各种运动成就动机的实验研究加以分析评价,探讨了实验内容和特点,并对运动动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运动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综述 1导言 动机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心理学时期,对动机的探讨主要采取一种哲学思辩、猜想的方式,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伊壁鸠鲁的趋乐避苦假说。边沁的“心理欢乐主义”,笛卡儿的二元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动机问题真正成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是在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它的历史并不长,但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动机理论的发展。[1]本文主要对现代心理学诞生以来所出现的一些主要运动成就动机理论作一些系统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作初步的探讨。 2运动动机的概念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s”,即推动的意思。常用的与动机类似的词很多,如欲望、愿望、报负、目的、需要、驱力、动因、诱因等。在研究上,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意义,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有三种机能一是始发机能,即行为的原动力二是选择机能,即选择行为的方向三是强化机能,行为的变动、加强、维持和中止,都受动机控制与调节[2]。一定水平的运动动机使体育活动参加者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努力,更加集中注意,练习的时间更长,坚持的时间更长;低运动动机则可能使放弃并退出体育活动[3]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性动机,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历来受到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的重视。成就动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它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人员的选拔以及人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成就动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机,其推动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重要。 3.1成就动机概述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4]成就动机具有多维度、多成分的心理结构。Atkinson(1953)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即希望成功与害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008-01-04 09:58:48) 转载▼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McClell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也称三种需要理论(Three needs theory)、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友谊的需求。其中成就需要最为重要。 (1)权利需要 具有较高权利欲望的人,从施加影响和控制他人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热衷于追求领导者的地位。对于高权利需要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在组织中的威信和影响力,而不是工作绩效。 (2友谊需要 友谊需要又叫合群需要,是指人们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真挚情感和友谊的追求,能够从社会交往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在工作中,高友谊需求的人希望在平静、和谐的组织而不是竞争激烈的组织中工作。 (3)成就需要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需求,经常思考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 下面通过一个表格来说明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交往需要的区别 高成就需要者高权力需要者高合群需要者 希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更有成希望影响别人渴望友谊

绩 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喜欢竞争性和地位 取向的工作环境 喜欢合作而不是 竞争的环境 对应着创业精神对应着领导 2.对成就需要的分析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三种性格特征: (1)谨慎地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他们对成功有强烈的需要,但同时也担心失败,倾向于设定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中等难度的目标,对风险采取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因为如果目标过低,伴随着成功的是较少的成就满足感;而目标过高,则风险很大,成功的机会过于渺茫,会使他们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不依赖偶然的机遇坐享成功。高成就需要的人,重视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或报酬本身。他们喜欢独自解决问题,一有时间就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些,在工作中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做出决断,愿意承担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就感。 (3)希望尽快得到工作绩效的反馈。他们对工作的结果非常关注,希望立即得到信息反馈,因此他们不愿意从事成果要很长时间以后才见分晓的工作。 麦克利兰指出,人的成就需要是可通过后天培养而得到加强的,成就需要可以创造出富有创业精神的人物,他们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努力建功立业,取得成就。 。 4.成就需要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麦克利兰通过对英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大量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组织中拥有越多的高成就需要者,组织就发展得越快;而且高成就需要者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获得。这对管理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提供能够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