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研究

中国古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研究

一、魅力与危机

(一)概念

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二)特点

完整性——村落的格局肌理相对清晰完整,传统建筑有一定的占地规模,有较完整的村貌、建筑、街道以及庙宇、戏台、桥梁、水井、碑石等,不能是支离破碎的。

历史性——村落有一定的历史且这历史还被村落记忆着,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及考古价值。

独特性——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保存一些有特点的地域性建筑;并且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性——传统村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而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也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

地,是有居民居住和生活,且传承着独特民风民俗的。

(三)意义——农耕文明的精粹

中国是农耕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最小的社区单位,也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

著名的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说,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而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传统村落。

如今评选出的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

(四)分类

(五)传统村落的危机

1、快速消失

全国——每天消失250多个自然村落;高价值传统村落不足5000个

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消失有92万个村落,一天之内就有250多个自然村落消失,其中包含众多的传统村落。

2013年10月17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消息称,我国已完成历史上首次全国性传统村落摸底调查,经调查上报的1.2万多个传统村落仅占我国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已不足5000个。

长江黄河流域——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

山西——在中国现存5000多个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中,保护较好的集中在山西、河北、云南等地。山西省文物局公开资料显示,山西原有传统村落3500个,据省住建厅统计,现存元代至清代有价值、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959个,另外有500个濒临消失,其余的则在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即27.4%保存完好,14.3%濒临消失,

58.3%受到破坏。

山东——冯骥才:我们2011年在做的调查里边,山东大地上可以讲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的传统村落都没有了

湖南——湖南现保存的传统村落数量约位于全国第7,但传统村落古民居的现况不容乐观,仅28%保存较好,保存较差的占26%,保存一般的占46%。

黄山——黄山市古建筑保护民间专家姚顺涞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坍塌、拆毁改建、出售外流等原因,这些亟待保护的古建筑目前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

(六)多重原因

直接原因——城镇化、旅游开发等主动破坏。

根本原因——资金缺乏、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法规不力。

二、保护与旅游 (一)两种保护方法

(二)保护方法一:政策保护方法

列入国家保护名录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方法,目前的传统村落相关保护名录有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古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政策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古村

空间分布: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很少。

从省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山西、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仅6个省就有153个历史文化名村,占全国的55.4%,而辽宁和黑龙江则暂时没有。

政策保护——中国传统村落

首次中国传统村落调查:2012年4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全国汇总的数字表明中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其中清代以前的占80%,元代以前的占1/4,包含20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000多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涵盖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典型村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大约5000个。

两批保护名录: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分别公布了两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共1561个;第三批名录今年即将公布,届时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将突破2000个。

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东和中南,尤其云南和贵州,两

省有中国传统村落586个,占全国的37.5%;

广东、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和山西的中国传统村落都在70-90个左右,6省共485个,占全国的31%;

内蒙古、海南、新疆、西藏、上海、宁夏、天津、港澳和东北三省的传统村落都在10个以下,辽宁和港澳暂时都没有。传统村落较少的地区主要分两类,一是历来都人口稀少的地区,二是年轻的发达城市。

政策保护——相关政策规范

三、保护方法二:旅游发展保护

(一)产品模式

按照对传统村落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产品形态。

1、观光型

2、观光型

简述:以原生态的村落风貌和民俗为主要吸引。

实际采用情况:一般出现在临近都市且村落风貌与文化传承良好的地方,但村落保护好的较少

资源利用方式:部分功能改造

主要产品形态:传统美食、村落客栈、民俗活动等

适用情况:临近都市客源市场;村落环境和文化受破坏很小;原

住民仍居住其中,保留传统生活方式。

3、度假型

安缦法云——以“十八世纪的中国村落”理念设计的顶级度假酒店概况:世界顶级度假村品牌,旗下27家酒店分布于全球19个国家及地区,拥有14万顶级消费的固定客源,“安缦”成就其至少90%的高入住率。

企业投资——酒店临近灵隐寺,原为法云古村。有居民近400户,八九十年代拆迁安置,杭州园林文化局对其进行整治,其间居民陆续迁出,2007年完成整治。2008年,北京昭德投资旗下子公司昭德(杭州)酒店投资有限公司投下重金历经12个月将法云古村全部修缮成安缦法云精品酒店。

顶级酒店——占地14公顷,共47栋独一无二的院落,房价约4500-15000多元之间,且不包含15%的服务费.

保持村落特色——以“十八世纪的中国村落” 为设计理念,以融入本土文化和环境的极致设计和以自然而不着痕迹的服务打造低调奢华体验。

4、综合型

简述:以上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般会分区甚至拓展到传统村落外围。

实际采用情况:目前不多,但很可能是未来趋势

资源利用方式:基于保护分区的不同强度的利用

主要产品形态:博物馆、村落客栈、度假酒店、旅游地产

适用情况:临近较大客源市场或重要景区;有较大的可利用空间和土地。

(二)开发模式

按开发主体分:

(三)保护与旅游的困境

三大困境:

缺资金——古建修复、维护,文化抢救、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其效益为社会效益非经济效益

缺意识——从上到下的对文化保护的认同感、责任感和约束性缺机制——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并控制其对传统村落合理的利用方式和开发强度的机制,有利于引导政府增强传统村落保护意识与责任的机制

村民维护难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村民宅基地只能一户一宅,且加大对农田保护力度,鼓励农民拆旧建新或者在宅基地上建房。许多居住在古宅中的村民,既无力按照文物保护要求投入巨资保护修缮大面积的老宅,又不能在古建筑外再安排宅基地建设新房外迁。这就直接导致了村民任老房倒塌或者拆旧建新。

政府保护难

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房屋产权人是保护的责任人,如果责任人无力维修,政府有责任对文物进行抢修,然后向责任人结算维修费用。这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

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大多是因历史原因和继承关系取得的,但相关上位法对继承登记后,如果涉及征地拆迁时怎么处理古建筑没有相应特殊规定,对涉及多个不同身份继承人的怎么安排宅基地也没有特殊规定。

很多“非遗”一旦进入了名录,当地政府就放心了,也就不管了,更多地被政绩化、产业化,其实这样反倒加快了这些“非遗”的消失。

资本参与难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宅基地不能转让过户,传统村落中的古宅受保护限制流转困难,社会资本只能租赁,无产权情况下又难以融资。

四、法规保障——保障保护效力,激活市场力量

传统村落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从其社会价值而言,是典型的公共资源,政府负有保护的主要责任。

(一)调整考核导向

尤其对于核心保护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应纳入政绩考核指标。

(二)强化法规保护

强制保护规划,对于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必须制定保护规划,且在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规划执行;

强制保护资金,在政府能力范围内,将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资金严格用于传统村落保护,或奖励补贴自筹资金修复古建的居民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监控机制,强化古建与文化专家在规划和监督过程中的作用;

(三)允许产权流转

在遵循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放开古建、房屋集体土地的流转限制,为引入社会资金扫除障碍。

(四)实践示例

《苏州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全国首部传统村落保护的地方性法规,2013年11月29日批准,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破解了传统村落资金投入和古建筑产权流转两大难题。

资金获取渠道拓展——

由于缺乏保护资金,大部分传统村落目前只是出于控制保护状态,没能得到整体修复。而传统村落所在镇、村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无力承担高昂的修复费用。

所以《条例》第五条、第十九条分别明确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传统村落的投入和扶持;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落实古建筑抢修修缮和传统村落日常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采用出资、捐资、捐赠、设立基金或租用古建筑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古建产权流转突破——

《条例》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角度,解决传统村落中古建筑的产权流转问题。

《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传统村落内的古建筑、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保留集体建设用地性质的方式流转,或者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后依法出让。政府可以通过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的方式,收购传统村落内的古建筑、房屋的产权,古建筑、房屋原住户符

合宅基地安置条件的,可以安排宅基地建房。

对于非传统村落内的零星古建筑,《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可以迁移到传统村落中实施保护。

(五)分级保护—明确保护边界,提高保护效率

实践示例

苏州——苏绣传承的样本

镇湖街道以苏绣项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镇湖街道已经形成了苏绣产业基地,目前相关从业人员有绣娘8000人、辅助工4000人,占镇湖总人口的67%,2013年年产值达13亿元。

规划扶持:苏州市政府集中规划发展,把镇湖镇打造成苏绣之乡;扶持成立一间间风格不同的绣庄;与高校合作,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等。

政府推广:邀请明星担任苏绣文化大使,把苏绣大师像明星一样包装推广,为各国元首绣制人物肖像等等。

资金保证:苏州是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2014年非遗专项资金达1000万元。且建立一套完整的资金使用的审批机制(三分之一用于名录项目抢救保护经费;三分之一用于传承人专项经费,三分之一用于非遗保护基础性建设经费),并对传承人明确责任约束。

婺源——风貌延续与居民需求的协调

县政府部门请建筑师按照当地的建筑风格设计出六七种房屋样式,只是在内部对卫生间等设施加以现代化改造,外形保持徽派风格。如果当地人想盖新房子,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样式建造,这样既能保持延续历史风格和文化特色,又不阻碍居民生活改善的需求。

(六)旅游吸引——活态保护,最好的保护就是永远的利用

保持原真性

从古村的环境、风貌到遗存、人文习俗等,都在不破坏其内涵的原则下进行展示,让游客感受最纯正的特色传统村落。

强化体验性

挖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以娱乐活动、特色餐饮、休闲体验、风情住宿、主题节庆等多种方式打造成独特的体验性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形成良好口碑,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

坚持居民参与

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既能让游客更真实的体验当地文化,增强旅游吸引力,有能让村民分享旅游发展的利益,提升其对当地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与积极性。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培训。

案例

英国库姆堡(Castle Combe) ——英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村落,淋漓尽致的体现英国乡村生活

【概况】是英国科兹沃尔茨丘陵地带南部的一个村庄,被誉为英国的“最美乡村”。位布莱克溪谷下游,Combe是“山谷”意思,是目前

英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村落,直到20世纪,这里优美的田园乡村和淳朴的民俗风情才被外界发现。这里也是电影《狼人》的拍摄基地。

【魅力】

保存完好的老房子——这里的房屋大多是两三百年前的样子,房顶上、墙壁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村中心的市场,是一座没有受到任何改建而保留至今的纯朴建筑,家家户户的门前树上都挂满了红色的果实,配上金黄色的石头小屋,色彩格外美丽。

宁静幽雅的小村庄——全村只一条石板弧型小街,从街头走到街尾10分钟都不用。街尾小溪穿过,一座古老的石桥,和缓的小桥流水,鸭子划水缓缓游过,时间好似停在500年前。

传承百年的乡村生活——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发达,这里的人们一直保持旧有的生活方式,这里有一些当地人开设的小旅馆,还有一间著名却其貌不扬的四星级酒店坐落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