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的临床观察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鼻黏膜苍白、双下甲水肿,总鼻道及鼻底可见清涕或黏涕。
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15分钟后观察结果。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按相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皮肤点刺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天后进行。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鼻激发试验
过敏性鼻炎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
02
04
01
03
05
避免接触过敏原;
忌食寒凉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慎食鱼虾蟹类等海产食物,多吃补益肺气的食物;
戒烟及避免吸二手烟,并尽量避免出入空气污浊的地方;
经常进行温冷交替浴、足浴、鼻洗涤和干布摩擦,增强家庭保健意识;
不宜过多使用血管收缩性滴鼻剂;
分类介绍
Add Your Text in here
发病机制
Add Your Text in here
治疗方案
Add Your Text in here
预防保健
Add Your Text in here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1
花粉、灰尘较多的季节,关闭汽车或者房间的窗户; 移去过敏源,包括宠物、烟、可疑的花草、家具;
2
控制室内的湿度在50%以下。保持室内清洁、以减少过敏原,通风良好;
3
不要为减轻症状服用超量的药物。注意鼻腔清洁,经常清洗鼻腔;
4
控制室内霉菌和霉变的发生。蟑螂排泄物的蛋白是引起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的重要物质。远离宠物;
花粉 花粉由于飘散量巨大且能远距离传输,因而可影响远离花粉源数百公里的人群。花粉的致敏能力随季节、地理位置、温度和植物种类而变化。大多数花粉致敏者会患有结膜炎。
动物皮屑 动物的皮屑及分泌物携带致敏原。猫、狗变应原在室内尘土和家具装饰中广泛存在。
抗组胺药物 H1 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一):组胺、组胺受体和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 H1 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一):组胺、组胺受
体和抗组胺药物
张罗;韩德民;顾之燕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年(卷),期】2005(12)1
【摘要】H1受体拮抗剂是抗组胺药物之一,主要用治疗变应性疾病。
本文做为系列文章的上部,简要介绍了组胺和组胺受体的研究背景,系统回顾了抗组胺药物的研发历史和分类。
【总页数】4页(P61-64)
【关键词】抗组胺药物;组胺受体;H1受体拮抗剂;临床药理学;治疗;变应性疾病;研究背景;研发;文章
【作者】张罗;韩德民;顾之燕
【作者单位】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中华医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6;R969
【相关文献】
1.莨菪类药物的抗组胺受体作用 [J], 詹皓
2.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变应性咽喉炎的临床观察 [J], 沈月湘;沈阳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变应性咽喉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J], 汪向
阳;
4.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变应性咽喉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J], 汪向阳
5.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二):安全性和临床应用 [J], 张罗;韩德民;顾之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动过敏性鼻炎临床路径

变应性鼻炎临床路径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西医临床定义和流行病学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
通常表现为流涕,鼻塞,溢泪、鼻痒和睡眠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常年出现,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质量。
近几年,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全世界 13-14 岁青少年人数超过 100 万,其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为 14.6%。
来自 98 个国家的 1200000 名儿童参与了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国际研究。
研究发现北美、南美、西欧分别有 8.8%、13.1%、8.3% 的 6-7 岁的儿童患有过敏性鼻炎。
80% 有过敏性鼻炎症状的患者在 20 岁前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而其中 80-90% 的过敏性鼻炎会持续到成年。
发病机制吸入物变应原可诱导特应性个体鼻腔局部和区域引流淋巴器官产生特异性IgE,与聚集在鼻黏膜细胞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相结合;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IgE相结合,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导致组胺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剌激鼻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和血管,导致鼻痒、打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该过程称为速发相反应。
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还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表达或分泌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等,募集和活化嗜酸粒细胞及Th2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炎性介质的进一步释放,Th2免疫应答占优势,使得炎性反应持续和加重,鼻黏膜出现明显组织水肿导致鼻塞,该过程称为迟发相反应。
此外,非IgE介导的炎性反应也参与了AR的发生发展, AR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
临床分类:一、按变应原种类分类1. 季节性AR:症状发作呈季节性。
2. 常年性AR:症状发作呈常年性。
二、按症状发作时间分类1. 间歇性AR:症状发作<><>2. 持续性AR:症状发作≥4天/周,且≥连续4周。
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咽炎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症的临床疗效

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咽炎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咽炎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6例成人由变应性鼻咽炎引起上气道咳嗽综合症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 30例,对照组2 16例。
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
对照组1只给予氯雷他定治疗,对照组2只给予孟鲁司特治疗。
数三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其中孟鲁司特10mg/次,1次/d;氯雷他定10 mg/次,1次/d。
对照组1只给予氯雷他定10mg/次,1次/d,对照组2只给予孟鲁司特10 mg/次,1次/d;三组患者均连续服用药物14d为一疗程[3]。
1.3观察项目上述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尿常规、胸片,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4治疗标准治疗3d内症状消失为有效;7d内症状消失为显效;2周后仍有症状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不良反应监测治疗组30例患者服用孟鲁司特合用氯雷他定疗程期间,无明显不适;对照组130例患者服用氯雷他定也无明显不适,对照组2服用孟鲁司特无明显不适。
三组患者治疗后监测血、尿常规、胸片未见异常。
3 讨论上气道咳嗽综合症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诊断标准:(1)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过敏变应性鼻炎表现。
以咽痒、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为主要特征。
(2)体征: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
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143投稿邮箱:sjzxyx88@·药物与临床·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徐伟,张振中(新乐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河北 新乐 050700)0 引言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 )又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清涕、阵发性喷嚏和嗅觉功能减退,长期久治不愈还可诱发慢性鼻窦炎、哮喘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我国是AR 的发病率达到4%-38%[1],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目前对于AR 的治疗对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联合用药成为近年来临床建议的方案之一。
丙酸氟替卡松喷剂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的新型制剂,具有较强的抗过敏、抗炎作用,对AR 的有效率可高达90%[2]。
孟鲁司特钠是新型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有效缓解AR 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探讨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AR 的疗效,为AR 的治疗探讨新的有效途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新乐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门诊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AR 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版《变应性鼻炎诊断治疗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且均为初诊患者,未曾接受相关治疗。
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5-66岁,平均(41.8±7.2)岁;病程2-15个月,平均(6.3±1.2)个月;体质量指数(23.5±2.4)kg/m 2。
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4-68岁,平均(42.1±7.0)岁;病程2-13个月,平均(5.8±1.1)个月;体质量指数(23.2±2.1)kg/m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可排除鼻息肉、鼻窦炎、鼻腔或鼻窦肿瘤等其它鼻部疾病;均无鼻部手术史,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并将过敏体质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排除在外。
气道高反应性诊疗详述

气道高反映性诊疗详述*导读:气道高反映性症状的临床体现和初步诊疗?如何缓和和防止?气道高反映性是指气管对多个刺激呈高度敏感状态,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性和诊疗根据,可直接反映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当气道中以 EOS 为主的炎性细胞增多时,气道高反映性也随之出现,因而呈现间歇性可逆性的气流受限指气道对多个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映。
气道高反映性的鉴别诊疗:1、气道变窄:气道变窄是喉部或邻近器官的病变使气道变窄以致发生呼吸困难者。
其并非一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候群。
由于气道变窄可引发缺氧,如解决不及时可引发窒息,危及病人生命。
2、气道陷闭:咽部肌张力减少可造成上气道吸气时陷闭。
治疗:尽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均未完全阐明,但现在的治疗办法,只要能够规范地长久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使哮喘症状能得到抱负的控制,减少复发乃至不发作,与正常人同样生活、工作和学习。
为使哮喘诊疗治疗工作规范化,1994 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共有 17 个国家的 301 多位专家构成小组,制订了有关哮喘管理和防止的全球方略(GINA)。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也于 1993 年和 1997年议定和修订了中国的哮喘防治指南,增进了防治水平的提高。
一、成功的哮喘治疗的目的:1、尽量控制症状,涉及夜间症状。
2、改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3、使肺功效靠近最佳状态。
4、防止发作及加剧。
5、提高自我认识和解决急性加重的能力,减少急诊或住院。
6、避免影响其它医疗问题。
7、避免了药品的副作用。
8、防止哮喘引发死亡。
上述治疗的目的的意义在于强调:①应当主动地治疗,争取完全控制症状。
②保护和维持尽量正常的肺功效。
③避免或减少药品的不良反映。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核心是有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坚持长久治疗。
吸入疗法是达成较好疗效和减少不良反映的重要方法。
二、药品治疗治疗哮喘药品因其均含有平喘作用,常称为平喘药,临床上根据他们作用的重要方面又将其分为:(一)支气管舒张药,这类药除重要作用为舒张支气管,控制哮喘的急性症状。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童变应性⿐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近年来⼉童AR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的⽣活质量,造成了很⼤的疾病负担。
《中华⽿⿐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于2011年发表了《⼉童变应性⿐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重庆)》,对提⾼⼉童AR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发挥了较⼤的作⽤。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对⼉童AR的认识也在不断深⼊,为进⼀步满⾜临床⼯作的需要,该刊编委会组织专家对该指南进⾏了⼤幅度修订,新增了流⾏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内容,在治疗⽅⾯为临床医⽣提供了更多⾼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促进⼉童AR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于2~18岁的AR患者。
本⽂仅对治疗部分进⾏阐述,感兴趣读者可点击【阅读全⽂】进⾏免费深度阅读。
治疗AR的治疗策略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可概括地形容为“防治结合,四位⼀体”。
⾸先应制定全⾯的环境控制计划,采⽤综合性措施进⾏⼲预,尽可能避免所有明确的过敏原和刺激物,这对⼉童AR的防治尤为重要。
⼉童AR的治疗⽅法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前主要为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简称免疫治疗),后者主要为药物治疗。
通过规范化的综合防治,患⼉的各种症状可得到长期控制,⽣活质量可得到显著改善。
对于患⼉及其监护⼈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疾病管理和随访。
⼀、环境控制环境控制的⽬的是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
环境控制对⼉童⽐对成⼈更重要也更有效,许多⼉童AR症状可以通过环境控制得以明显改善。
2岁以后对猫狗宠物⽪屑严重过敏的AR伴哮喘或特应性⽪炎患⼉不再饲养或远离宠物后,其过敏症状也会明显改善甚⾄消失。
对春季或秋季花粉严重过敏的AR伴哮喘或特应性⽪炎患⼉从中国北⽅移居到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甚⾄消失;对尘螨、蟑螂或真菌严重过敏的AR伴哮喘或特应性⽪炎患⼉从南⽅移居到北⽅(特别是冬季)后,其症状显著改善。
农村或农场⽣活环境在⼀定程度上可减少⼉童AR发病,⽽城市⽣活环境则为⼉童AR的发病危险因素。
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03-23T03:01:11.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2期作者:张孝斌[导读] 对AR(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
(临沭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临沂 276700)【摘要】目的:对AR(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
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片。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鼻塞、喷嚏、鼻痒、流涕评分以及各维度RQLQ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80%,差异显著(P<0.05)。
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AR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关键词】布地奈德鼻喷剂;孟鲁司特钠;变应性鼻炎【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2-0088-03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指接触变应原所致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病变,在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1]。
在临床治疗方面,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方案即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虽然大部分患者可获益,但仍有少数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
研究发现,在AR发生发展过程中,白三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AR治疗中联合应用抗白三烯药物可提高治疗效果,而孟鲁司特钠就是一种代表性的抗白三烯药物[2]。
因此,本文将对AR患者联合应用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论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的临床观察王春燕 温晓慧 刘锦峰【摘要】 目的 评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对变应性咽炎症状改善的效果。
方法 对门诊以刺激性干咳、咽痒为主要症状就诊的患者,依据变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纳入,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给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并辅助使用止咳药物。
在初诊、治疗后第1周及第2周复诊时对患者症状进行视觉量表评分,比较两次治疗对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
结果 刺激性干咳,先咽痒再咳嗽为变应性咽炎的主要特点;变应性咽炎患者中有32%伴有变应性鼻炎,12%伴有哮喘;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能消除变应性咽炎的整体症状、咳嗽及咽痒症状,在治疗1周时症状已经显著改善,在治疗第2周时症状仍有进一步缓解。
结论 变应性咽炎是临床咳嗽患者重要病因之一,在不使用抗过敏药物的情况下疗效差,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能消除变应性咽炎的症状。
【关键词】 白三烯拮抗剂; 咳嗽; 抗组胺药; 变应性咽炎; 咽痒临床工作中发现以咽痒、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的变应性咽炎(allergic pharyngitis )已经是一常见疾患,频繁的咳嗽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社会交流,长期得不到治愈还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哮喘[1-3]。
由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及治疗不规范,大部分患者都经历了较长的治疗且疗效不佳,部分患者服用了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止咳药物,均无明显改善。
因此急需明确变应性咽炎的临床特点,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借鉴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的治疗学,本实验通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来改善患者的咽痒及咳嗽症状,为变应性咽炎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纳入标准:(1)符合变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持续咳嗽时间达3周;(4)未行抗白三烯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5)能够完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受试者为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就诊患者,男女不限,满足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共纳入60例(男24例,女36例)。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23.031基金项目: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2012EBYH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090/H1304);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Z131100004013049);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11-2003-02)作者单位: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讯作者:刘锦峰,Email: sanming_1978@成随访观察。
排除标准:(1)扁桃体Ⅱ度及以上肥大者;(2)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者;(3)伴有急性耳、鼻、咽喉、头颈部急性炎症者,需服用抗生素者;(4)X 线胸片显示有下呼吸道(支气管、肺)疾患者。
(5)中途退出,未能完成全部试验者;(6)对药物反应严重,未能按治疗方案服药者;(7)患有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者等能找到其他明确病因的咳嗽患者。
2. 药物治疗情况:治疗药物主要有三大类:(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纳(顺尔宁)10 mg qd ,睡前,共14 d ;(2)抗组胺药:西替利嗪10 mg 或者左西替利嗪5 mg ,或者氯雷他定10 mg ,或咪唑斯汀10 mg qd ,睡前,共14 d ;(3)止咳药物,甘草片3片,tid ×14 d 。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自身对照。
3. 变态反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以及以往文献报道[2-4],对变应性咽炎的临床特点做以下归纳:(1)主要症状:咽喉发痒,刺激性干咳;(2)主要体征:咽部黏膜色淡;表面洒水样、湿润;咽后壁淋巴滤泡轻度增生,咽侧索增粗,舌体侧缘牙齿压痕;(3)实验室检查: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at ,SPT )(++)或特异性IgE (+)。
对于满足以上(1)+(3)或者(1)+(2)+(3)者诊断可以确立。
如果只有(1)+(2)者考虑为疑似诊断。
4. 病史采集、随访及临床疗效评价:病史采集除患者的生物学信息外,还包括患者的主要症状、患病时间、治疗情况及伴随疾患等见图1。
主要观察受试者在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随访的内容包括总体症状、咽痒情况及咳嗽情况。
受试者服药1周和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咽部分类症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5. 统计学分析:对于治疗前后的V AS评分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1. 临床特征:共60例(男24例,女36例)入组患者,平均年龄(52.3±14.4)岁,随访观察2周,咳嗽均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无痰或少量白色黏性痰,咳嗽表现剧烈,咳嗽平均4周以上[平均(5.6±2.6)周],咳嗽在夜间为主(71.7%;43/60),睡前、半夜均有发生,甚至影响睡眠。
患者往往因为咳嗽而忽视咽痒症状,但是询问时均表示有明显咽痒,以先痒再咳、不痒不咳为主要特征。
本组患者均先就诊于呼吸科,均行胸部X线检查,无哮喘病史者均行呼吸道激发试验,多数患者呼吸道高反应,只有13.3%(8/60)合并哮喘。
多数在呼吸科给予抗炎、止咳治疗,效果欠佳;但是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有26.7%(16/60)患者在呼吸科给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但疗效并不满意。
所有患者均有止咳药服用史,服用时间1~4周,其中甲氧那明使用者占23.3%(14/60)。
咽痒为毛刷轻抚或蚁行感,36.7%(22例)患者能明确诉说咽痒位置,其中11例在喉咽部,6例在鼻咽,5例在软、硬腭位置。
33.3%(20/60)患者伴有变应性鼻炎,但是并不在发作期,并无鼻部症状。
2. 联合治疗效果评价:患者的整体症状、咽痒症状及咳嗽症状的治疗结果见图2。
初诊时整体症状、咽痒及咳嗽的VAS评分分别为6.37±1.47、6.09±1.46及6.86±1.59。
第一次治疗后症状已经明显改善,整体不适已很不明显,三个主要观察指标评分别为 2.39±0.96、2.10±0.82及 2.22±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第二周的随访评分与第一周比较仍有改善的趋势(三个主要观察指标评分分别为 1.69±0.74、1.01±0.75及1.44±0.50),两次治疗V AS评分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
三、讨论变应性咽炎属于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一个部分,与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哮喘,构成气道完整的变应性疾病。
是发生在咽部(口咽、喉咽及鼻咽)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这一疾病患者多以咽痒、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2-5],其中患者对反复持久的刺激性咳嗽更为重视,因此患者往往以咳嗽为主诉就诊于呼吸科。
我院自开展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慢性咳嗽)的联合治疗以来,呼吸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作密切,使得大量咳嗽患者在下呼吸道疾患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均转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联合诊治(上呼吸道疾患的治疗),使我们对于变应性咽炎有了较多的认识。
变应性咽炎的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痰少,部分患者伴有少量白色痰,少数患者咳嗽伴胸闷感。
变应性咽炎均会伴有明显咽痒,但常被咳嗽症状所掩盖,咽痒似有毛刷轻抚或蚁行感,本组36.7%的患者能明确知道咽痒的部位,喉咽、鼻咽部及软、硬腭部均可出现。
针对患者先咽痒后咳嗽的这一特征,并且在多种止咳药物及抗生素应用不能改善时,借鉴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本研究通过抗组胺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来抑制组胺及白三烯所导致的痒症,从而达到控制咳嗽的目的。
观察结果显示治疗效果快速而明显,一般在用药3 d左右既能显效,治疗1周时的整体症状、咽痒、咳嗽症状改善已经非常显著,V AS评分由初诊时的6分以上降至3分以下(图2)。
在第二周的随访时症状仍能进一步缓解,统计显示V AS评分仍有显著降低,V AS评分分别在1.69、1.01及1.44分左右。
对于咽痒与咳嗽之间的联系,目前在机制上了解不多,是致痒的炎症介质直接刺激咳嗽受体还是咽痒后诱发的保护性机制尚不清楚。
咳嗽反射弧和其他反射弧的组成一样,也是由咳嗽感受器、传入神经、咳嗽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肌群组成。
呼吸道的咳嗽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被激活,经迷走神经将冲动传入脑干咳嗽中枢,再经传出神经兴奋相应的肌群产生咳嗽。
除下呼吸道外,上呼吸道(鼻、鼻旁窦、咽)、耳、胸膜、胃、心包和膈等组织器官受刺激后也会导致咳嗽,但组织学上仅在咽部证实存在咳嗽受体[6]。
因此,咽部的机械刺激及化学性刺激均会引起明显的咳嗽,变应性因素主要与IgE 介导的相关炎症介质有关,因此对于变应性咽炎的症状控制来讲,炎症介质组胺及白三烯的抑制对于咳嗽症状控制尤为重要。
这可能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疗效显著的基础。
本组患者中部分曾有26.7%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纳)使用史,症状有改善,但是改善不满意,这可能是本组受试者耳鼻喉头颈外科初诊时的V AS评分整体并不很高的原因,同时也提示单纯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于咽痒症状的改善没有联合抗组胺药物好。
少数患者因剧烈咳嗽而出现声音嘶哑,以声音嘶哑来就诊,声带的充血为咳嗽的机械性损伤所致,此时在上述联合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雾化吸入来治疗喉炎。
由于变应性咽炎的咳嗽多无痰或少量痰,下呼吸道无感染性炎症,因此可同时服用镇咳药物。
基于变应性咽炎的咳嗽为咽部病变所致,在镇咳药物的选择上建议使用末梢性镇咳药而非中枢性镇咳药。
本实验受试者服用的是甘草片。
值得注意的是,咽痒、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并非只见于变应性咽炎,对于变应性咽炎的确诊,应该有变应原测试阳性的证据,同时要排除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咽反流所致的反流性咽喉炎等。
此外在咽痒、咳嗽的患者中,有一部分为咽部急性炎症的恢复期患者,多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这可能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抗组胺及抗白三烯治疗同样有效的机制类似。
咽部急性炎症的恢复期患者对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的反应也非常明显,但其并非变应性咽炎,而是咳嗽敏感性增高所致的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7]。
变应性咽炎所致咳嗽的病程和就诊时间与不准确的治疗有关,就诊时病程多在3周或以上,多属于亚急性的咳嗽[7],治疗多有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