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发展简史

西医学发展简史
西医学发展简史

西医学发展简史

关于现今国人所说的西医学,它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它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它是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学者在否定并摒弃了古希腊医学之后,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所发展出来的全新的医学体系;由于它起源于西方国家,因此我们习惯的称为西医。现代西医在近代时期的中国被称为新医,与旧医(中医)相对立。

现代西医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中医学则以藏象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作为基础学科。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种的发明,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Virchow)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的原因解释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形态病理学,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Koch R.)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巴斯德还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 I.)系统阐述了吞筮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

约翰·斯诺:侦破“霍乱案件”

1854年,霍乱来势汹汹,席卷英国,其中布劳德大街的疫情最为凶险。在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该疾病是由空气传播、无药可治。作为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的成员,斯诺每日接触病人,并没有患病,因此他认为真正的“凶手”还尚未找到,如果想要尽快控制病情,就必须找到真正的传播介质。在那个时候,微生物致病理论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因此斯诺博士并不清楚传染的原理,但经过科学的推理,他坚信霍乱的传播途径并不是因为吸入了糟糕的空气,而是其他尚未发现的原因。

为了追查疫情,斯诺博士开始记录每天的死亡人数和伤患人数,并且将死亡患者的地址一一标注在地图上,形成点地图。通过这张图,他最终解开了疫情传染背后的密码。经过分析发现,所有的死亡案例都发生在一个叫宽街的地方。令他困惑的是,附近的感化院和啤酒厂像是被施了魔法,几乎没有人死亡。于是斯诺博士走访了当地的每一户人家,最终将“凶手”锁定在宽街的一口公用水井。

通过与附近居民交谈,他得知感化院和啤酒厂均有自己独立的水井,而且啤酒厂的工人平常只喝啤酒不喝水,所以啤酒厂没有人感染霍乱。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推断,他继续跟进了图中没有生活在宽街水泵附近的死亡案例。经过和死者家属的信息确认,他发现大部分死者都是常年饮用宽街水的人。至此,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真正传播霍乱的介质是水。因此当局下令拆除了宽街的水泵,霍乱暂时得到了抑制。

后来斯诺还发现,那口公用水井距离一个化粪池不到3英尺。当时有一名女婴被确认患了霍乱,但她的父母把尿布水直接倒进了该粪池。由于当时伦敦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公共卫生一度得不到保障。粪坑的秽物渗透到土里,继而污染井水,霍乱由此散播开来。

在临床医学上,19世纪诊断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雷奈克(Laennec R.)发明听诊器;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19世纪中叶以后,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药物学方面,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到19世纪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

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劳动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学校卫生学相继产生。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卫生学中又划分出社会卫生学,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况,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以及与它们斗争的方法。此外,英国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60年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青霉素的故事

19世纪后期发生在英国的一个感人故事。一天,一个农民正在苏格兰的田野上劳作,忽然从附近的沼泽地里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农民立即丢下手中的活,连忙赶到出事地点,只见一个少年已经半身陷入沼泽之中,而且还在不断往下沉。眼看十分危险,农民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地救起了少年。

第二天,一位乘坐豪华马车的绅士来到田头地边,他是专门来向农民道谢的。他自我介绍说是被救少年的父亲,表示要付给一笔丰厚的酬金来表达谢意。农民却说,救人于危难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必道谢,更不能收受酬金。正在互相推让之时,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来到地边要找父亲,他是农民的儿子。当绅士得知这一情况后,考虑到贫苦农民的儿子无钱读书,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便主动提出要送这个孩子去读书,一定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农民思之再三,终于点头表示同意。绅士没有食言,不但让孩子读完小学和中学,而且一直让他读到医学院毕业。这个孩子也很争气。他潜心于医学研究,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后来绅士的儿子在战场上受伤,是青霉素挽救了他的生命,再后来这个绅士的儿子成为了英国首相,他就是丘吉尔。

20世纪的医学研究进展更为系统化国际化。1954年首次移植肾脏成功后,至80年代中叶肾移植手术已超过10万例,成功率持续增长。这主要因为现今可在术前通过免疫学试验来选择组织相容的供者的器官进行移植,可用比较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其中试管婴儿也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20世纪下半叶,系统观点深入人心。由微观

到宏观由大分子、细胞,经器官、生理系统、个体,直到种群(社会)、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自成一个系统。它们有相对的界面,在系统内和系统间都有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这样的系统模型正指导着现代的医学思维。

同时在组织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领导和支持。国际合作日益密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常协调着世界范围内的卫生运动,传播现代化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

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预防医学的发展史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人群为对象,而不是仅限于以个体为对象。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的历史 (一)古代的公共卫生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构成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预防医学也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诞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有记载的资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就有了较高的防腐杀菌技术;古罗马时代很早就注重公共卫生对策,禁止在城内火葬和土葬。古代人从健康角度出发,在城市建设中安装上下水道环境卫生设备,这在古代印度、埃及、希腊、罗马文化中都有记载。我国在公元前17世纪就出现了水源防护、墓葬、传染病隔离等简单的卫生措施。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文化中对结核、天花等传染病症状有详细的描述,并明确了疟疾是由蚊子叮咬、鼠疫由老鼠传播所致。 人类科学地认识疾病原因起源于古希腊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提出了疾病的原因,特别包括了气候和物理环境在内的自然因素,这使当时古希腊的医学开始运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判断疾病的发生。古代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古罗马医师Galennus.古罗马以后,欧洲进人了黑暗的统治时代,医学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卫生状况恶化,卫生设施低劣,全欧洲出现了非卫生状态。公元7世纪左右,伊斯兰教在非洲、远东、巴尔干传教,去圣地迈加的巡礼团发现路上的村镇到处霍乱流行。以后,十字军远征,

医学发展史

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医学理论著作。 包括《素问》(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和《灵枢》(解剖、经络、针灸) 2、扁鹊: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第一个进入正史记载的医生。 3、华佗:“外科始祖”,最突出贡献为创制“麻沸散”。其他贡献有行剖腹术、创五禽戏。 4、张仲景(医圣)与《伤寒杂病论》。 5、孙思邈与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大医精诚 ..》、《大医习业》 精湛医术高尚品德修养 6、李时珍与达尔文称其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 西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 ·重大贡献:推动巫医分离,奠定西方医学基础 ·其他:“体液说”(血液、粘液、黄胆、黑胆) “希波克拉底誓言” 2、维萨里(解剖学之父)的《人体的构造》:奠定了解剖学的基础。 盖伦:“猴子解剖学家”、血液运动的“潮汐说”。 3、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巴斯德(法)与科赫(德):开创现代微生物学与细菌学。 巴氏高温消毒法在结核病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治疗狂犬病方法 结核菌素 5、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抗生素的诞生。 过程:“抗生现象”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弗洛里、钱恩促进青霉素临床应用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青霉素的完美补充)抗生素大量问世 有抗结核杆菌的能力 现代医学的发展 一、现代医学的主要发展:器官移植、微创外科、医学影像学。 器官移植:1、移植:将身体的一部分(如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途径移到同一个人或另一个人的特定部位,使其继续存活的方法。(供者移植物受者) 2、简史:器官移植萌芽临床应用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世界医学发展史

世界医学发展史 2007-04-29 (转载) 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云南出土的距今172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已会使用石器,并会用火。火的使用不仅把人与动物分开,而且对卫生也有重大的意义。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g”(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区,发现的药物也不同,中国人发现大黄有泻下作用,麻黄能止喘;秘鲁人用金鸡纳治疗热病。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了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使人类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如脂肪、血、骨髓以及各种器官如肝脏)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陶器和粘土器的出现,使煮钣和炮炙药物有了可能。总之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医药知识以后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则与当时当地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如中国的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古代的医学最初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两旁。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事业。 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便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埃及的医学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已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 1

精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康复医学发展简史

康复发展史 一、史前期(1910年前) ?康复疗法 温泉、日光、砭针、磁石、按摩、健身运动等 ?康复疾病 风湿、慢性疼痛、劳损等疾患 ?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70,古希腊医师,称医药 之父)--- 假足 ?初期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电疗法和光疗法 ?聋人与盲人的特殊教育(盲文与手语)

1829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六点盲文的发明者) (六点盲文于1837年正式定稿。) (美国传教士梅里士) 1887 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夫妇在山东登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聋校,当时叫启学馆。

我国情况 ?《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 ?Mac Auliffe---中国的功夫 ?松弛疗法--- 坐禅 二、形成期(1910—1946年) ?1910年,康复(rehabilitation)一词首次正式出现。 ?一战期间,英国著名骨科专家Robert Jones首先开展了对伤员进行职业训练, 以便他们在战后能重返工作岗位, ?1917年美国陆军成立身体功能重建部和康复部,这成为最早的康复机构。 ?1942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全美康复会上诞生了康复第一个著名的定义: “康复就是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职业的和经 济的能力。” ?小儿麻痹症的流行造成许多有后遗残疾的年轻患者,刺激了物理医学的发展 三、确立和发展期 一)萌芽阶段(1946~1956) 1946年,美国腊斯克(Howard A.Rusk)博士开始在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推行康复治疗。此时的康复治疗已初步贯彻全面康复的原则,即重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康复,采取手术后或伤病恢复期早期活动的功能训练。 Howard A.Rusk (1901~1989) Medical care is not complete until the patient has been trained to live and to work with what he has left— —Howard A.Rusk 直到病人被训练能用他所身体残留部分的功 能生活和工作,医疗保健工作才结束。 1947年:腊斯克博士在美国纽约创建康复医学研究所,以后发展成为面向全球的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对于医学发展史的认识

医学的发展史认识 ——与医学发展相关联的了解与认识 姓名:夏玉专业:护理学学号:11410310381 内容摘要:主要内容写的是医学的发展历史。其中介绍了医学的定义, 从古至今医学的发展模式,医学发展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及不同医学发展阶段对人类健康生活的影响,医学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医学生,如何来看待对于医学发展史的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学习又会给医学生带来怎样的收获。其中也有关于我个人的一点认识。主要目的是为了详细的介绍医学发展史。 关键词:医学人类健康发展医学发展模式意义影响医学生

医学的发展史认识 作为一名护理学的医学生,我对于医学怀着崇高的敬意。非常高兴能够写一篇关于医学发展史的论文。按理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应该是医学发展的历史。人从生到死总是要经历疾病的,而就在抵抗疾病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方法,渐渐地,方法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了一门学问:医学。医学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科技,社会的发展也有许多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医学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医学呢?大部分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医学就是给人治病的,当然,医学包含这一部分,而其实医学的专业定义,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但也有说法称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复健医学为第三医学。医学的科学面是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与发现,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然而,医学也具有人文与艺术的一面,它关注的不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是广为接受的理论,而其他如生理心理灵性社会的照顾、全人、全队、全程、全家的医疗也都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理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医学伦理目前最广为人知的是四初确原则方法论:自主、行善、不伤害、正义。医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应该学会全面的去了解。 漫漫岁月,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磕磕盼盼,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医学的发展过程,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医学的发展在这里跟像是一种技术的进步。 在我看来,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根据所查资料,目前为止,医学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叫生物医学模式,核心内容就是完全把人看作一种自然生物,诊疗上的指导思想也是从自然科学的各种实验结论出发;之后医学发展进入生物社会模式,这期间医生认识到人的健康与否并不只是生理方面的,还有社会的影响;现在普遍认同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病人不再是医疗行为中的客体。为什么医学模式会转变呢,除了技术发展提供了硬件外,还有以下几种原因,1.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变化。2。一些死亡直接或间接与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3。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4。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生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医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医学的发展 人类医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主要形成了东方医学(而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与汇通走向了现代系统医学领域。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16世纪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手工工厂出现,生产力的增长也促进对新市场的寻找。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1519~1522年麦哲伦环绕世界一周。许多药物(如鸦片、樟脑、松香),由东方传入欧洲,美洲发现后,欧洲也有了金鸡纳、愈创木、可可果。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向教会思想挑战,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以此来反对神学的统治。他们一方面传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钻研和模仿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禁止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这个时代的医书如加伦所著的解剖学中,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反之,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研究人体的构造。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有明了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从事人体解

剖。不过,他所绘制的700多幅解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人体解剖学的建立。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17世纪16世纪,尼德兰发生革命,产生了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荷兰;17世纪,英国推翻了专制王权,建立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支持科学技术,提倡宽容,这些都有进步作用。哲学上培根提出经验主义,提倡观察实验,主张一切知识来自经验,并提倡归纳法;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激励了后人的探索热情。笛卡尔多瓦大学的解剖学家们曾相继发现并解释了心脏血循的环节。1553年,西班牙学者M.塞尔维特(1511~1553)确认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经过中隔上的孔,而是经过肺脏作“漫长而奇妙的迂回”。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同时,他还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总动脉,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的血量。他分析认为血液绝不可能来自饮食,也不可能留在身体组织内,他断定自左心室喷入动脉的血,必然是自静脉回归右心室的血。这样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脏运动论》。显微镜的应用。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17世纪初出现的。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这以后,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临床医学和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兰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周梅琳 概述 中医护理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外科精义》 ■《侍疾要语》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贡献 ■《千金方》等在妇儿科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之展望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并不断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形成了极为系统、缜密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与养生保健手段,其属生命科学范畴,独具中国医学特色。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但必须以人类求生本能为先导,而中医理论的形成,必脱胎于医疗经验。 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则可发现,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哲学思想为依托。 “医学经验”与“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及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中医护理学基础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及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三个基本特点,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 各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

康复医学发展史

康复发展史 一、史前期(1910年前) 康复疗法:温泉、日光、砭针、磁石、按摩、健身运动等 康复疾病:风湿、慢性疼痛、劳损等疾患 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70,古希腊医师,称医药之父)--- 假足 初期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电疗法与光疗法 聋人与盲人的特殊教育(盲文与手语) 1829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六点盲文的发明者。盲文于1837年正式定稿。) 1887 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夫妇在山东登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聋校,当时叫启学馆。

中国情况 《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 Mac Auliffe---中国的功夫 松弛疗法--- 坐禅 二、形成期(1910—1946年) 1910年,康复(rehabilitation)一词首次正式出现。 一战期间,英国著名骨科专家Robert Jones首先开展了对伤员进行职业训练,以便她们在战后能重返工作岗位。 1917年美国陆军成立身体功能重建部与康复部,这成为最早的康复机构。 1942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全美康复会上诞生了康复第一个著名的定 义:“康复就就是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职业的与经济的能力。” 小儿麻痹症的流行造成许多有后遗残疾的年轻患者,刺激了物理医学的发展。 三、确立与发展期(1946—至今) 一)萌芽阶段(1946—1956) 1946年,美国腊斯克(Howard A、Rusk)博士开始在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推行康复治疗。此时的康复治疗已初步贯彻全面康复的原则,即重视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康复,采取手术后或伤病恢复期早期活动的功能训练。 直到病人被训练能用她所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生活与工作,医疗保健工作才结束。 1947年:腊斯克博士在美国纽约创建康复医学研究所,以后发展成为面向全球的康复医师培训基地。 1949年:美国住院医师的专科培训增加了康复医学这一学科。康复医学观念与原则逐步为医学界所认识。美国物理医学会(1922成立)改名为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 1950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成立。 1952年:世界康复基金会成立(主席:腊斯克博士),目的为推动康复医学学

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的公共卫生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构成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预防医学也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诞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有记载的资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就有了较高的防腐杀菌技术;古罗马时代很早就注重公共卫生对策,禁止在城内火葬和土葬。古代人从健康角度出发,在城市建设中安装上下水道环境卫生设备,这在古代印度、埃及、希腊、罗马文化中都有记载。我国在公元前17世纪就出现了水源防护、墓葬、传染病隔离等简单的卫生措施。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文化中对结核、天花等传染病症状有详细的描述,并明确了疟疾是由蚊子叮咬、鼠疫由老鼠传播所致。 人类科学地认识疾病原因起源于古希腊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提出了疾病的原因,特别包括了气候和物理环境在内的自然因素,这使当时古希腊的医学开始运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判断疾病的发生。古代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古罗马医师Galennus.古罗马以后,欧洲进人了黑暗的统治时代,医学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卫生状况恶化,卫生设施低劣,全欧洲出现了非卫生状态。公元7世纪左右,伊斯兰教在非洲、远东、巴尔干传教,去圣地迈加的巡礼团发现路上的村镇到处霍乱流行。以后,十字军远征,霍乱、腺鼠疫、麻风病蔓延欧洲各国。传染病中腺鼠疫的流行最严重,特别是欧洲-远东-中国之间贸易使其蔓延更加迅速、面积更大。这一时期,由于传染病流行带给人类的灾难,医院、大学、公共卫生制度等相继在欧洲建立起来,加上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显微镜、望远镜、温度计、气压计等知识技能的创始和发明,对观察发病因素和机体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医学进人了黎明和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的预防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意大利的Ramazzini著书《劳工者疾病》、英国的Graunt著书《关于死亡表的自然及政治观察》、英国的Petty提议在伦教设置1000张床位的传染病医院,并计算所需医护人员数。这些都为以后的卫生学、人口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管理学等近代预防医学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革命时代 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工业经济的兴起,使工业集中,人口都市化。环境破坏、工人的贫困和城市居民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工业革命是以牺牲工人的自由和健康为代价的,由于工人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居住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霍乱、结核等传染病流入城市,使居民死亡率迅速增加。1842年在英国工人的孩子中有一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不良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对策和措施。) 现代医学分为: 基础医学——基础医学的任务是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运动规律及认识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规律。它主要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由疾病状态向健康转化。它主要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的任务是防止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化。它主要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健康所应有的功能。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1.古代公共卫生: 2.工业革命时代 3.第一次卫生革命 4.第二次卫生革命 二、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 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索改善和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有利因素的措施和原则等。 2.研究各种疾病、健康状况或生理特征在不同时间、人群、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动规律,探讨病因,了解疾病及健康状况的消长变化情况,以便提出当前及今后医疗卫生工作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使预防医学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达到预防疾病、增进激昂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卫生学:研究人类生活、劳动所处的外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改善生活、劳动条件、增进健康。 流行病学: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围绕时间、空间、人群间的各种特征,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制定、评价防治对策及措施的科学。这是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带头学科。 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为调查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及预测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手段。 环境医学 社会医学 社区医学 三、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方法 ①.现场实验

浅谈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医学史是一门连接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医德水平,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史是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1]。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并非是持续不断的呈直线上升的,而是从无数的曲折和矛盾中发展而来。医学史的任务是在与人类历史本身同样悠久的医学实践和医学思想中寻找其发展规律,探讨古往今来人类与疾病的关系,从而确定当代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在医学发展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1医学生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1.1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涵盖了医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在认识生命现象,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医学史,让医学生了解人类在认识人体奥秘、战胜各种疾病中取得的成功,需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医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将有利于医学生对医学形成整体的概念,加深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把错综复杂的医学课程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1.2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自觉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努力,同时还要求他们熟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成为富有同情心的朋友[2]。一般性的人文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医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理解医学的人文性相差甚远,而医学史是一门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在以理科教育为主的医学院校中,对于扩大医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相融合,使人文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受到法律的约束,而思想却是法律所鞭长莫及的。能够影响思想的只能是优良文化的耳濡目染,良好氛围的潜移默化,这就与高校内文化的传播方式密不可分[3]。 1.3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 医生特定的工作性质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修养。中外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学家不但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中国历史上的“杏林春暖”、“药不二价”、“悬壶济世”等典故,无不是医德教育的经典教材。通过医学史教学可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格品德教育,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与珍重,树立为医学献身的科学精神。使重视实践、勤于思考、勇于革新、讲究医德、济世活人的医学精神世代相传。 2医学史教学应当贯穿现代医学教育始终 医学史是我国医学院校中最早开设的医学人文学科,但目前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史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随意性,教学和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3]。因此应加强医学史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师资水平,组织编写适合医学生学习的医学史教材,合理安排医学史课程。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充实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充 实 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医籍的整理、发行和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宋政府设置了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机构,金元政府有太医院等。宋政府还组织编撰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宝本草》、《本草图经》等中医名著。同时也出现了影响较大的医家,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他们的理论主张与临证实践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视营养学,发展食疗养生护理 注意饮食保健,维持人体健康,是金元时期的一大特点,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就是这一时期营养学的代表著作,书中收集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药238方,常用谷、肉、果菜230种,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质、烹饪、饮食卫生要求以及它的食用、养生与医疗的关系,并列举了“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食疗诸病”、“养生避忌”等饮食护理内容。并提倡先饥而食,勿令食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不可饱食而卧,尤其夜间不可多食;勿食

不洁或变质之物等。 宋代蒲虔贯的《保生要录》详细记载了古代医家有关养神气、调肢体、穿衣、饮食、居处、服药等方面的经验,还特别提出药枕方,有利于发展预防保健的护理。 重视脾胃的调护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脾胃论》,创立了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发挥了《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观点,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所以他非常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和护理,在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被后世称为“补土派”。他认为造成内伤病的原因多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等。由于大喝大饮造成“饮伤”,饥饱失常造成”食伤”,以及药物失当导致的“肠胃复伤”等,属于“饮食不节”酿成内伤的原因。还论述了由于战乱奔波“形体劳役”造成脾胃损伤,特别分析了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结果损害脾胃,导致内伤疾病的发生。认为在饮食、劳倦、情志三者形成的内伤中,精神因素起着先导作用。 在《脾胃论》中,详细论述了脾胃内伤病的精神调养、饮食起居的调理以及用药宜忌等问题,强调不论有病还是无病之时,都应注意调理饮食,不宜过食大咸、大辛之味。提出日常摄养“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要“安于

1.1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一、建国以后的中医护理(1949至1965年) (一)低谷时期 建国以后,中医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政策。1949年,毛主席指示:“必须很好团结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0年,毛主席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由于在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领导部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挥中医的作用问题,使整理和发展中医的工作进展缓慢。 (二)起步时期 1953年,毛主席批评了卫生部某些领导轻视、排斥中医的错误做法。1954年,毛主席对当时中医存在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中医对我国人民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工作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要归功于中医,今后最重要的是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 1954年,毛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加强对中医的研究和提高,1955年12月19日,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医研究院所属的附医院和中医研究班也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 1956年,卫生部和高教部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城市筹建中医学院,培养具有研究、教学、医疗工作能力的高级中医人才。1958至1959年,南京和北京先后开办中医护士学校。可以认为,中医护理教育是自50年代后期随着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中医事业,为了适应中医护理工作的需要,而开始举办的。从此改变了过去的由西医护校毕业分配到中医医院后再重新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局面。 随着中医治疗、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广大护理人员通过学习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方面的经验和论著,如《小儿肺炎的中西结合护理》、《破伤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中暑的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概论》等,为中医护理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中医护理(1966至1976年) 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中医护理工作受到很大的损失。 (一)正常秩序被破坏,原有机构被拆散。

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预防医学得发展史 预防医学就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得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得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得一门医学科学。 预防医学就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得,它就是研究预防与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与创造有利于健康得生产环境与生活条件得科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它就是以人群为对象,而不就是仅限于以个体为对象。医学发展得趋势之一,就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得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与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就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与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得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得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与疾病为目得得一门科学。预防医学得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与群体,工作重点就是健康与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就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得关系。 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她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得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得。随着医学模式得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得重要性。 预防医学得历史 (一)古代得公共卫生 医学科学发展得历史,就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得历史。构成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得预防医学也就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诞生与逐步发展起来得。有记载得资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就有了较高得防腐杀菌技术;古罗马时代很早就注重公共卫生对策,禁止在城内火葬与土葬。古代人从健康角度出发,在城市建设中安装上下水道环境卫生设备,这在古代印度、埃及、希腊、罗马文化中都有记载。我国在公元前17世纪就出现了水源防护、墓葬、传染病隔离等简单得卫生措施。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文化中对结核、天花等传染病症状有详细得描述,并明确了疟疾就是由蚊子叮咬、鼠疫由老鼠传播所致。 人类科学地认识疾病原因起源于古希腊兴起得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提出了疾病得原因,特别包括了气候与物理环境在内得自然因素,这使当时古希腊得医学开始运用科学得思想与方法判断疾病得发生。古代有代表性得人物就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与古罗马医师Galennus、古罗马以后,欧洲进人了黑暗得统治时代,医学得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卫生状况恶化,卫生设施低劣,全欧洲出现了非卫生状态。公元7世纪左右,伊斯兰教在非洲、远东、巴尔干传教,去圣地迈加得巡礼团发现路上得村镇到处霍乱流行。以后,十字军远征,霍乱、腺鼠疫、麻风病蔓延欧洲各国。传染病中腺鼠疫得流行最严重,特别就是欧洲-远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