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详解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详解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详解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全网发布:2011-06-23 20:35 发表者:李凡成10095人已访问

一、概述

本病是鼻窦粘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

(1)病历摘要:万某,男,30岁。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脉弦滑,舌苔薄白。处以加味辛夷散: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1剂未完,病已痊愈。(《临证会要》第24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

刘康平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女,24岁。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西医治疗未效。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上方连服12剂而愈。(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21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35岁。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西医诊为鼻窦炎。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上方连服15剂而愈。(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30)(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8岁。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屡治未效。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32)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郭某,女,35岁。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舌红,苔薄,脉平。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邹某某,男,15岁。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二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缓。药中病机,处方: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鼻内点药同前。连服20剂,鼻渊病愈,未再发。(李凡成,《新中医》1990;9:7-9)

(2)妙法解析:《针灸聚英》说:“足少阳经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睛明穴夹山根,在眉棱内侧,与鼻近。又王冰注《脏气法时论》亦云:“肝厥阴脉,自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本例患者病机从肺与胆经郁热熏蒸鼻窍认识。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方中鱼腥草、黄芩、龙胆草、甘草清解肺与肝胆热恋邪;生黄芪益气扶正以排脓除涕;藿香芳香化浊除涕;当归尾活血以利通窍;法夏、苍术燥湿健脾化浊以助除涕;苍耳子解毒除涕;川乌温经止痛,对鼻渊头痛无论何证,均有止痛佳效。白芷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木通通经行水,以助利窍止涕。外治以麻黄、桂枝、苍术、乌梅、黄芩、细辛麻油煎炸滴鼻,以辛温通窍,化浊止涕。

李文学验案

(1)病历摘要:邱某,男,18岁。患鼻渊4年,长期脓涕不止,前额胀痛,头晕脑胀,西医诊为鼻窦炎,屡治未效。刻下脓涕多,前额胀痛,头晕眠差,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微滑。处以温胆汤加减:陈皮、竹茹、半夏、茯苓各12g,甘草、枳实、胆南星、黄芩、瓜蒌、川芎、菖蒲各10g,白芷15g。上方6剂而愈。(李文学,《四川中医》1989;6:48)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痰热内蕴,熏蒸鼻窍认识。方中陈皮、甘草、半夏、茯苓为二陈汤,燥湿除痰;枳实行气,助二陈汤与胆南星、瓜蒌清热除痰;黄芩清胆热;竹茹清胆和胃;川芎、菖蒲、白芷辛温,芳香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除痰,通窍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周某,男,10岁。鼻流黄脓涕,量多而有腥味,晨起头痛重,注意力不集中,咽干口苦3个月余。查见双侧鼻中甲红肿,中鼻道脓涕积滞。舌红,苔黄,脉弦。证属胆热移脑。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龙胆草、甘草各3g,薄荷5g,黄芩、桔梗各6g,菊花、桑叶、苦丁茶、鱼腥草、鹅不食草各10g,芦根30g。上方5剂而诸症减,原方去苦丁茶续服3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胆热移脑,熏蒸鼻窍认识。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方中龙胆草、黄芩、苦丁茶、薄荷清泄肝胆热恋邪;菊花、桑叶、鱼腥草、芦根清泄肺经热邪;甘草解毒,调和诸药。鹅不食草辛温,通利鼻窍;桔梗肃肺止涕。

4.脾胃湿热,熏蒸鼻窍(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黄某,男,38岁。鼻流黄浊涕量多,持续性鼻塞,失嗅,头重昏痛,精神倦怠,纳谷欠佳,病程两月余。查见双侧鼻中下甲粘膜充血肿胀,少许粘涕附着,照片示双上颌窦炎。舌偏红,苔腻微黄,脉濡。证属脾胃湿热上蒸鼻窍。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藿香、茯苓、葛根、焦山楂、神曲各10g,木通、菖蒲各3g,白芷、辛夷、川芎各6g,薄荷5g,六一散12g。上方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湿热上蒸鼻窍认识。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方中六一散、茯苓、木通利湿清热;藿香、菖蒲芳香化浊,通利鼻窍;焦山楂、神曲健脾;薄荷宣肺,葛根清疏阳明,助白芷、辛夷、川芎通窍除涕。

5.肺胃郁热,熏蒸鼻窍(聂印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5岁。诉半年来反复感冒,头痛鼻塞,流浊涕,如脓如髓,腥臭难闻,嗅觉减退。经医院诊为慢性鼻窦炎。刻下除上症外,并见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苔微黄腻,两寸脉浮数。证属郁热内蕴。治以凉膈散加味:大黄、芒硝、薄荷各9g,栀子、黄芩各12g,连翘15g,甘草6g,竹叶3g,菊花、荆芥穗各10g。3剂后症状显著减轻,续以上方加减共服12剂而愈。(聂印,《山西中医》1986;5:34)(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蕴热熏蒸鼻窍认识。治以清泄肺胃,疏风通窍。方中大黄、芒硝、栀子、黄芩清泄肺胃热邪;荆芥穗、薄荷、连翘、菊花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竹叶利尿清热;甘草清热,调和诸药。

6.气虚不足,郁热熏鼻

干祖望验案

(1)病历摘要:鲍某,女,12岁。患儿自4-5岁起即脓涕奇多,夏轻冬甚,平时易感冒。查见两侧鼻甲不肿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舌淡胖有齿痕,脉小弦。证属胆腑郁热,肺气虚弱。处方:龙胆草3g,栀子、白芷、苍耳子各10g,辛夷、薄荷各6g,芦根30g。上方5剂即效,脓涕由黄转白,质由稠转稀,舌象同前,脉平。再以苍耳子散加党参、淮山药等,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项楠,《中医杂志》1987;2:13-1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从胆腑郁热,肺气虚弱,邪毒久滞鼻窍认识。先以治标为主。方中龙胆草、栀子清利肝胆邪;白芷、苍耳子、辛夷、薄荷为苍耳子散,祛风通窍除涕;芦根清肺除涕。二诊时,热恋邪渐解,正气不足,当以扶正祛邪为主,药用苍耳子散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丁某,男25岁。常年性脓涕不干,鼻塞4年。头昏重,易出汗,易感冒,询知其近来涕黄粘,查其左侧中鼻道少许脓涕,鼻粘膜色红,舌红,苔薄白脉略数,证属肺虚郁热,处方:党参、黄芩、苍耳子、桑白皮、熟地黄、地肤子、紫菀各10g,炙黄芪20g,鱼腥草15g,辛夷、白芷各6g。上方进4剂后,涕转白粘而少,郁热渐解。去黄芩、地肤子、鱼腥草,加茯苓10g,续调治16剂而愈。(徐绍勤,《新中医》1987;8:4-6)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亏虚,郁热久蕴,邪滞鼻窍认识。方中党参、炙黄芪益气固表;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以其舌红脉数,当兼阴虚,故用熟地黄滋阴扶正;紫菀肃肺,地肤子利湿化浊,助苍耳子、辛夷、白芷通鼻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清肺除涕之功。

(1)病历摘要:魏某,男,42岁。诉头痛鼻塞流浊涕,反复发作3年。近因疲劳过度,又感外邪,病情加重。服宣肺散邪之剂及藿胆丸不效,且精神日差,伴前额头痛,鼻流黄浊涕,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身疲乏力,胸膈痞闷,短气纳呆。舌淡苔白微黄,脉细弱。治以补中益气汤合泻白散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白术、茯苓、升麻、辛夷、天竺黄、桑白皮、地骨皮各10g,陈皮、甘草各5g,上方连进5剂后效果明显,原方增损共进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两年未发。(叶益丰,《江苏中医》1988;3:18-19)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脾气虚,郁热上干鼻窍。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升麻、陈皮、甘草益气健脾,升发清阳;天竺黄、桑白皮、地骨皮清热祛邪;辛夷通利鼻窍。全方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清肺通窍之功。

7.肺气亏虚,邪滞鼻窍(王德鉴验案)

(1)病历摘要:陈某,女,46岁。诉鼻塞流脓涕量多、头痛五年,近1个月来加重。平时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眼疼痛,睡眠欠佳,口淡口干,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查见双下鼻甲稍肿大,双中鼻甲肿胀,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引流,双眼内眦压痛,前额压痛。照片示全组鼻窦炎。证属肺气虚弱,邪滞鼻窍。治以补益肺气,祛邪通窍:黄芪、鱼腥草各12g,白术、防风、苍耳子、白芷、辛夷、皂角刺、菊花各10g,土茯苓20g,木通15g,3剂。二诊:药后鼻塞及涕减,头痛锐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细。上方去鱼腥草、加天花粉15g,续服10剂。三诊:鼻塞轻微,少涕,无头痛,舌脉同前。上方去辛夷、土茯苓、加太子参、生薏苡仁各20g,7剂而愈。(罗晖等,《新中医》1993;12:3-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虚弱,邪滞鼻窍认识。治以补益肺气,祛邪通窍。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鱼腥草、菊花、土茯苓、木通清热解毒祛邪;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皂角刺活血通窍排涕。二诊方中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三诊方中,加太子参、生薏苡仁益气健脾。

8.肺脾气虚,湿浊上干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叶某,男,46岁。患鼻窦炎两年余。症见早晚鼻塞,头昏重不适,涕由鼻咽下流。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查其双下鼻甲肥大,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收缩下鼻甲后见中鼻甲水肿,嗅裂处有白粘浊涕,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此属脾虚不运,水湿聚于窦窍。处方:炙黄芪15g,党参、陈皮、防风、苍术、石菖蒲、茯苓各10g,薏苡仁12g,升麻8g。复诊:上方加减出入18剂后鼻病愈,大便亦已成形,予补中益气丸两瓶以巩固疗效。

又案:李某,男22岁。鼻塞,流白粘涕3个月。3年前患过敏性鼻炎,每至秋凉即作,至夏方止,现常鼻塞,间有喷嚏,涕液或黄或粘白,或为水样不定,平日以流白粘涕居多,头痛,耳鸣。经中、西医治疗,仅鼻塞、喷嚏时有缓解,秋冬极易感冒,查其鼻粘膜肿胀暗滞,左中鼻甲肿胀,左中鼻甲息肉样变,双中鼻道有粘液样涕,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证属肺脾不足,气虚邪滞。处方:党参、白术、白芷、防风、徐长卿、乌梅、苍耳子各10g,茯苓12g,薏苡仁、黄芪各15g,炙甘草5g,陈皮6g。复诊:上年11月初诊,次年10月方来再诊,谓服上方后效好,连服15

剂竟得一冬平安。脉证同前,仍予原方加减调治而愈。(徐绍勤,《新中医》1987;8:4-6)

(2)妙法解析:前例患者从脾虚不运,水湿上干鼻窍认识。方中炙黄芪、党参、陈皮、苍术、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防风助黄芪、苍术益气固表;石菖蒲芳香化浊,升麻升发清阳。

后例患者病机从气虚邪滞认识。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炙甘草、陈皮黄芪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防风祛风,助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白芷、苍耳子通窍除涕;徐长卿祛风利窍,乌梅敛肺,均有抗变态反应之效用。

朱祥成验案

(1)病历摘要:吴某,女,50岁。慢性上颌窦炎6年。常年流黄浊涕,嗅觉减退,头胀乏力,纳呆,记忆力下降。查见双鼻甲肿大,中鼻道有脓涕。舌淡,脉细弱。处方:生黄芪、忍冬藤各15g,党参12g,白术、茯苓、皂角刺、白芍药各10g,升麻、丝瓜络、藿香、苍耳子、辛夷各6g,生薏苡仁20g,7剂。二诊:脓涕减少,头胀减轻。处方:上方加地龙12g,7剂。三诊:症状基本消失。中鼻道仍可见脓涕引流,鼻甲肿胀消退。以原方去苍耳子,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王永华,《浙江中医杂志》1987;7:321-322)

又案:姚某,男,51岁。右鼻常堵塞,流脓涕,鼻内臭气数月。曾在某医院作CT检查为右侧鼻腔新生物及右上颌窦炎(霉菌性)。因患者惧怕手术,转求中医治疗。刻下:右侧持续性鼻塞,涕脓浊,有臭气,头胀痛,近期加重。检查见右中鼻道有息肉样物,并见粘稠脓浊物潴留,苔薄白,脉细。证属肺脾两虚,邪滞鼻窍。治拟健脾益肺,祛邪通窍:生黄芪15g,茯苓10g,甘草10g,桔梗10g,白芷5g,桑白皮10,黄芩10g,浙贝母10g,苍耳子10g,辛夷10g,忍冬藤15g,连翘15g,鱼腥草30g,败酱草20g,藿香10g,石菖蒲5g,丝瓜络5g,茜草10g,7剂。复诊:患者谓服药至第五剂时,感鼻腔内有一块状物搐鼻时往鼻后孔流入咽部,不慎吞下,遂感鼻腔通畅。查见鼻腔未见息肉,苔薄白,脉细弦。药中肯綮,不事更张,原方加牡丹皮10g,7剂。三诊:鼻通气好,涕少,鼻臭气已除,头不胀痛,鼻道清洁,苔薄白,脉弦细。再宗原方加生薏苡仁30g,连服几个月。9个月后复查,鼻腔正常,CT检查,右上颌窦病变明显减轻,西医专家认为不再需要手术治疗。(《朱祥成耳鼻咽喉科医学文选录》第198-199页)

(2)妙法解析:前例患者病机从脾虚,浊邪上干鼻窍认识。方中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忍冬藤、皂角刺、丝瓜络活血通络以助排涕;白芍药和营,升麻解毒升清;藿香芳香化浊,助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地龙通络利窍。

后例从肺脾失健,湿浊邪毒滞鼻认识。治以健脾益肺,祛邪通窍。方中重用生黄芪、茯苓、生薏苡仁、甘草健脾益肺以治本,脾气健,则清升浊降,肺气充,则清肃除邪;配合鱼腥草、败酱草、连翘、桔梗解毒排脓清肺;桑白皮、黄芩、浙贝母清肺肃肺以祛邪;苍耳子、辛夷、白芷、石菖蒲、藿香通鼻化浊除邪;忍冬藤、茜草、丝瓜络、牡丹皮活血通络,以利逐邪外出。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1)病历摘要:江某,女,15岁。诉鼻塞不利,鼻涕稀黄,嗅觉减退3年。伴头昏健忘,纳差。查见双侧下鼻甲红肿,中鼻道有少量分泌物,上颌窦区压痛。舌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处方:黄芪、党参、白术、白芍药、蔓荆子各10g,炙甘草、升麻、石菖蒲各3g,葛根6g,薏苡仁、苍耳子、藿香各10g。上方连服10剂而效,再以益气升清成药半月收功。(徐轩,《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4:41-42)(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鼻窍认识。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薏苡仁、炙甘草健脾利湿化浊;白芍药和营;蔓荆子、升麻、葛根升发清阳以利窍;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浊;苍耳子解毒除涕。

贾春芒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16岁。自诉经常感冒,间断鼻塞,粘涕量多,头昏不清,记忆力下降,不辨香臭,病已二年。查见双侧鼻中下甲充血红肿,鼻道有粘液样分泌物,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粘膜肥厚,窦腔模糊。证属肺脾气虚,湿邪上犯。治以健脾益肺,运化湿邪:黄芪、白术各15g,薏苡仁、茯苓各12g,苍耳子、五味子、芡实各10g,辛夷6g。三诊:上方已服10剂,诸症好转,仍有流粘涕。上方加金婴子、桑螵蛸、淮山药各10g,5剂。四诊:涕止,嗅觉改善不明显。此乃浊阴盘踞清窍之故。处方:太子参12g,白术、茯苓、菖蒲、杏仁、葛根各10g,陈皮、通草各6g,葱白1尺。上方服10剂后嗅觉恢复。(贾春芒,《河北中医》1986;5:37)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脾气虚,湿邪上犯认识。治以健脾益肺,运化湿邪。方中黄芪、白术、薏苡仁、茯苓、芡实益气健脾,利湿化浊;五味子敛肺;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三诊方加金婴子、桑螵蛸、淮山药补肾。四诊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益气健脾;菖蒲芳香化浊;杏仁宣肺;葛根升发清阳;通草通经利窍;葱白辛散,以利通窍。

李改先验案

(1)病历摘要:肖某,男,46岁。鼻塞流黄白粘涕四年余,屡治少效。刻下持续鼻塞月余,涕清稀量多夹有脓涕。伴低热咳嗽痰多,头脑胀闷,气短乏力,胸腹胀满。查见鼻粘膜灰白,下鼻甲水肿,呈贫血状,左侧中鼻甲息肉样变,中下鼻积脓,清稀灰白,含泡沫,兼夹黄脓。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粘膜呈向心性增厚,额窦及筛阴影加深。舌淡苔白腻,脉滑无力。证属脾肺气虚,湿浊上犯,清窍受阻。处方:生黄芪、生薏苡仁各30g,白术15g,防风9g,白芷、苍耳子、藿香、葛根各10g,菖蒲6g,紫苏叶、杏仁各10g。水煎不少于400ml,分两次服,日1剂。煎沸时以热气熏鼻10min。上方服10剂后去紫苏叶、杏仁再服10剂而愈。(李改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4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肺气虚,湿浊上犯清窍认识。方中生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生薏苡仁健脾利湿;藿香、菖蒲芳香化浊;白芷、苍耳子通窍除涕;葛根升清解肌,苏叶、杏仁宣肺以助通利鼻窍。煎沸时以热气熏鼻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9.脾肾阳虚,寒凝鼻窍(华良才验案)

(1)病历摘要:张某,男37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已8-9年,时轻时重,夏轻冬重,多方治疗未效。症见经常有多量白色粘涕或如胶冻,鼻塞,嗅觉减轻,头昏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萎黄,畏寒,动辄出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近两年来阳萎早泄,阴囊部经常湿冷,脉迟弱无力,两尺尤甚,舌苔薄滑。查见双鼻甲息肉样变,中鼻道有白色粘稠分泌物。照片示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粘膜增厚,密度普遍增高,诊为双侧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证属脾肾阳虚。治以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辛夷、党参、白术、陈皮、炮附片、诃子肉各10g,生黄芪30g,炙甘草、升麻各8g,薏苡仁30g,肉桂8g,合欢皮15g。服药15剂后诸症好转,而鼻塞、失臭如故,涕尚多,头昏健忘,鼻腔无明显改善。上方去党参、升麻、甘草、加人参8g,细辛4g,菖蒲10g,连服25剂而愈。(华良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6:21-2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肾阳虚,邪滞鼻窍认识。方中党参、白术、陈皮、生黄芪、炙甘草、升麻、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炮附片、肉桂湿补肾阳;苍耳子、辛夷、合欢皮解郁安神;诃子肉敛肺除涕。复诊方中,人参益气扶正;细辛辛温通窍;菖蒲芳香化浊通窍。全方合用,共奏益气温阳,化浊通窍之功。

10.肾阳不足,寒凝鼻窍(叶益丰验案)

(1)病历摘要:孟某,女,32岁。患鼻渊9年,近来益甚,终日头昏晕痛,涕清稀,眼干涩,屡治无效。某医予辛夷散3剂,服后反见涕清不止,头痛眩晕益剧,竟卧床不起。刻下面色不华,腰背酸楚,足膝寒冷,腹中气攻,纳差,夜寐不宁。舌淡胖,六脉沉细。此乃肾亏阳衰。治以右归丸加减:熟地黄、菟丝子各30g,淮山药20g,枸杞子、山茱萸各10g,杜仲20g,鹿角片、辛夷各10g,附片、肉桂、炙甘草各5g。上方5剂后诸症好转,原方加当归,再进10剂而愈。(叶益丰,《中医杂志》1985;11:29-30)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病机从肾亏阳衰,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熟地黄、菟丝子、淮山药、枸杞子、山茱萸、杜仲、炙甘草补肾益气;鹿角片、附片、肉桂温阳补肾;辛夷通利鼻窍。全方合用,共奏温阳益气,补肾通窍之功。

11.阴血不足,邪滞鼻窍(李斯炽验案)

(1)病历摘要:胡某,男,58岁。鼻渊病史9年,先后手术3次未愈,其中几个月前一次手术出血较多。现鼻不通,脓涕夹血,头昏目眩,自感上重下轻,走路不稳,口中微渴,咳嗽痰稠,舌质干红,苔腻微黄,脉浮大微数。证属风湿热邪化燥伤阴,治以祛风清热,排脓养阴:苍耳子、浙贝母、知母、黄芩、桑白皮各9g,辛夷、白芷、桔梗、薄荷各6g,金银花、百合各12g。4剂。二诊:鼻塞浊涕情况大有好转,余症亦改善。上方加蝉蜕6g,地骨皮12g,天花粉12g,共服约20余剂收功。(《李斯炽验案》第二辑,第51-52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阴血不足,清窍失养,热邪滞鼻。治以祛风清热,排脓养阴.方中辛夷、白芷、薄荷祛风散邪;黄芩、浙贝母、知母、桑白皮、金银花清热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解毒除涕;百合养阴。二诊方中,蝉蜕祛风;地骨皮、天花粉清热生津。

12.气血瘀滞,邪阻鼻窍(王灼灼验案)

(1)病历摘要:梁某,女,23岁。鼻塞流脓涕头痛反复发作年余,每遇外感鼻塞加重,头痛甚,夜不能安卧。查见鼻粘膜暗红,鼻甲肿大,鼻道脓涕滞留,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炎,舌暗红,苔薄白略干。从血瘀痰凝论治。处方:桃仁、赤芍药、地龙、茯苓各10g,川芎8g,薏苡仁12g,蒲公英10g,辛夷8g,石菖蒲10g,甘草6g。连服上方12剂而愈。(王灼灼,《广西中医药》1989;5:26-27)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医者从血瘀痰凝鼻窍认识。方中桃仁、赤芍药、地龙、川芎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茯苓、薏苡仁利湿化浊以排脓止涕;蒲公英解毒祛邪;辛夷通窍;石菖蒲化浊通窍;甘草调和诸药。

三、按语

本病属中医鼻渊范畴,亦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古代相关文献资料极为丰富。鼻渊病名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至宋、金、元时期仍多从胆热主论辨治,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如《严氏济生方·鼻门》所制苍耳子散,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鼻渊要药,一直沿用至今。元·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卷10说:“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浊涕者,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故辛頞鼻渊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明代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论述观点颇多,治疗方法亦多。如虞抟《医学正传》卷5说:“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原病式》曰肺热则出涕是也。”提出了“外寒束内热”的观点。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脑崩臭秽,是下虚。”提出了“脑受风热”、“下虚”的观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脑漏》卷3说:“《经》云:胆移热于脑为鼻渊。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治法先宜清肃上焦气道,继以镇坠心火,补养水源,此其大略耳。”对鼻渊的治法提出了独特的看法。陈实功《外科正宗》卷4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治以藿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以滋化源始愈。”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虚损的原因和补虚的具体方法。张介宾《景岳全书》卷27谓:“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液而下,离经腐败,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至三钱。若火之甚者,再以清凉等剂加减用之,每获痊愈,或用宣明防风汤之意亦可。但此证一见即宜节戒早治,久则甚难为力也。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渗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此当审察治之。若执用寒凉,未免别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证。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从而对本病的病因病理、治疗方法等均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清代对鼻渊的论述亦很多。如张璐《张氏医通·鼻》卷8说:“鼻渊,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传为衄蔑瞑目。要皆阳明伏火所致。宜风药散之,辛夷散加苍耳、薄荷,夏月加黄芩、石膏。不应,非火也,膈上有浊痰,湿热也,双解散加辛夷。”提出了“阳明伏火”的病因病理及其治法。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卷6说:“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灼脑而液下渗,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此肾虚之症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灼金,热极则反化为水。”又说:“久患鼻脓涕极臭者,即名脑漏。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麦味地黄汤。”提出了肾虚、气虚、阴虚的证治。庆云阁《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鼻病》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若肺逆不降,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认为鼻渊病机与脾胃、肺的失调有关。费伯雄《医醇賸义》卷2说:“脑漏者,鼻如涌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鼻为肺窍,司呼吸以通阳,贼风侵入,随吸入之气上彻于脑,以致鼻窍不通,时流清涕,此伤风之脑漏也。阳邪外烁,肝火内燔,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冬日祁寒,感冒重阴,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致病不同,施治各异,宜随症辨之。风伤脑,桑菊愈风汤主之。火伤脑,清肝透顶汤主之。寒伤脑,通阳圣化汤主之。”费氏所论,基本上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的认识。可见,古人对鼻渊(包括急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其病机多从虚、实、寒、热认识。其属实、属热者,如胆移热于脑,或脑受风热,或湿热、火热上蒸、外寒束内热等;其病属虚、属寒者,主要是脑寒、肾虚、阳虚、气虚等。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属鼻常见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长短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因而证候很多。但其基本证候主要有气虚邪滞鼻窍、阳虚寒凝鼻窍、郁热熏蒸鼻窍三类。其兼证亦复不少,主要是兼表寒、里寒、兼里热、兼湿浊或湿热、兼气血瘀滞等证(如病程较久者)。

本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主要有:

1、气虚不足,邪滞鼻窍证:可分为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和肺脾气虚,浊上干证。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鼻塞,流脓涕,或有头痛等)的基础上,表现为气虚不足的证候,如遇风寒则症状加重,舌质淡或偏淡,苔白,脉细或弱。因鼻属肺,如无脾虚证候,宜辨证为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治宜益气固表,祛邪通窍,常用方如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如见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脉濡等脾虚或脾虚湿郁的某些症候,当从脾气虚亏虚,湿浊上干(邪滞鼻窍)证认识,治宜益气健脾,化浊通窍,常用方主要是参苓白术散加减。从所录病案看,本类证以肺脾气虚,浊阴上干证居多。

2、阳气亏虚,寒凝鼻窍证:可分为肾阳亏虚、脾肾阳虚,以及肺肾阳虚,寒凝鼻窍证等证候。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出现阳气亏虚的某些证候,如脾阳虚者,手足不温,肢凉畏寒,舌质淡或淡胖,脉沉细弱;以肾阳虚为主者,或兼有小便清长,腰膝酸软,阳萎等症;兼脾阳不足者,或有大便溏泻、纳差、肢困等症;兼肺阳不足、寒凝鼻窍者,往往鼻塞、头痛或局部胀痛明显,或有沉重感,遇风冷而重,得热则减清,涕粘白量少。肾阳虚为主者,常用方如附桂八味汤加减;脾肾阳虚证,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加附、桂、干姜之类;肺肾阳虚证,常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真武汤加味。

3、腑脏郁热,熏蒸鼻窍证:可分为肺胃郁热、肝胆郁热、脾胃湿热,熏蒸鼻窍证。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出现脏腑郁热的某些证候。如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偏红,苔黄或微黄,脉实或稍数。由于鼻属肺窍,与阳明经关系密切,如整体证候无肝胆病症,多从肺胃郁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泻白散、凉膈散、升麻解毒汤(见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加减。若出现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脉弦稍数,或见眉棱骨处疼痛,当从肝胆郁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如出现肢困,纳差腹胀,舌质偏红,苔黄见腻,脉濡等症,宜从脾胃湿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白蔻仁、藿香、薄荷)。

4、气虚不足,郁热熏鼻证:本证属虚实夹杂证,其气虚为整体辨证,郁热熏鼻主要是指局部辨证,即整体辨证具有肺气亏虚或肺脾气虚的一些特点,如易出汗,易感冒,身疲乏力,胸膈痞闷,短气纳呆等,同时兼有涕黄浊、鼻粘膜偏红;亦或在气虚证表现的同时,具有某些脏腑(肺胃、肝胆)郁热症候,如舌质红,苔微黄,脉小数等。治宜益气清热,祛邪通窍。当随证拈方。

5、气血瘀滞,邪阻鼻窍证:在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中,本证多属兼证。当患者具有头痛明显,涕难出,鼻甲暗滞,舌质暗或有瘀点,月经有血块等某些血瘀的证候特点时,可以考虑从气血瘀滞,邪阻鼻窍认识。常用方如补阳还五汤,常用药物如皂角刺、穿山甲、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之类。

6、辨识本病的局部症状与体征对指导治疗用药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慢性化脓鼻窦炎的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有头痛、鼻塞、多涕,以及鼻甲色泽改变。

(1)头痛、头昏:一般说来,在气、阳亏虚证中多属风寒凝滞鼻窍,宜酌情配伍温经散寒之品,如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芎之类,以祛风止痛;在郁热证中,多属气血瘀滞,宜酌情配伍凉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地龙、丝瓜络、穿山甲、皂角刺,但在临床上,亦有不少医家在大队清热药中,配伍辛散祛风止痛之品,如防风、独活、细辛、川芎、白芷、羌活、蔓荆子、藁本之类,往往亦可取到宣散活血之效而止痛。

(2)鼻塞、鼻甲色泽改变:在气、阳亏虚证,或伴鼻甲色淡或偏淡时,多属寒湿凝滞鼻窍;在郁热证中,或伴鼻甲偏红或暗红时,多属气血郁滞;鼻甲色泽的改变,不一定与主证一致。常用药物参见“慢性鼻炎”。

(3)多涕:涕属湿浊之邪,其表现与主证不一致时,作为兼证对待。涕粘白属寒湿,涕黄浊属湿热郁滞,治疗中,一般宜注意选用芳香化浊与排脓除涕之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各证均可选用芳香化浊药物,如白芷、石菖蒲、藿香之类;升提排脓之品如桔梗、升麻,在气虚证中多用;活血排脓之品如穿山甲、皂角刺,在鼻塞重而涕难出时多用;除湿排脓之品如苍耳子、冬瓜皮、薏苡仁,在脓涕量多时宜用;解毒排脓之品如鱼腥草、瓜蒌、天葵子,在涕黄浊量多时宜用。

经方医案

少阴证:同事一狼疮女患者,近期天冷口烦渴,唇干,多睡困乏,言“气力不够,如七八十岁老者”,头晕,肢厥,仅手心汗,腹满,大便时干时稀,舌上苔滑,阳脉微弱,阴脉弦紧,血压偏低,此真少阴证,慎勿妄治也,予四逆汤温之,数服而愈。 寒客少阴:忆某年堂姐夫春节间饮酒及饮食不节,咽喉遂肿痛,或予抗生素口服,或以清热利咽成药,屡治乏效,迁延日久,苦甚。余曰:“咽为少阴经络所过,此为寒客少阴也”,与半夏汤少少含咽,数服而愈。 上热下寒证:上周门诊,一罗姓白塞病患者前来开益赛普,翻其门诊病历,已用该药半年以上,因既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数年乏效,故而改用益赛普。然自言疗效仍差,口腔溃疡严重,疼痛剧烈,影响饮食和睡眠,苦不堪言,平素嗜饮,生活不规律。观其舌苔厚腻发黄,大便偏烂,为上热下寒,寒药或热药均不宜,唯寒热并用可一试,与甘草泻心汤,一周后复诊,溃疡已愈,颇喜,要求继续调理。更服一周,未发,遂予停药。半年后复诊仍无恙。 少阴口渴:近一周忙于抢救一消化系统受累的狼疮患者,始呕吐频,干呕至胆汁出,自利,躁烦,嗜睡,昏,肢厥,唇口干燥,烦渴,饮水不解反吐,经抢救呕利渐止,精神转佳,仍厥逆,时燥烦,烦渴持续不能缓解。此属少阴证。论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予试以附子理中汤小勺频饮以防呕逆,孰料尽药后患者倍感腹温肢暖,口渴亦解。若非亲而验之,真不知参、附之神效! 水郁腹痛:忆读研期间,曾治一亲戚,产后缺乳,自以麦芽煎水服用,后腹痛甚,腹中水声如吼,无肢厥、心下悸、小便不利,数治终无效。此为麦芽寒水郁于腹中,故而得此疾,水去病自除。于仲景诸方中求之,此非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所能当,乃以大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之,二服诸苦霍然。有前医未曾治愈者,偶逢而询之:“病何以愈?”亲戚即以我方予之,阅后感慨:”此经方也!“ 桂枝加附子汤:一类风湿关节炎女患者,年近五十,怕风,汗多,覆以衣被,不敢去之,此病何以得之?某年夏父生病住院,其去看望,途中热甚汗多,至病房空调下久坐后既得之,此为荣卫不和,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当晚即感身暖舒畅,而翌日已能去衣揭被。 类桂枝证:本周出门诊时,一狼疮患者食用小店炒粉后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周身不适,口渴,下利(臭秽),腹痛,苔白,脉促,此非太阳中风也,仲景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予大剂葛根芩连汤两付,翌日热退汗止,恶风消失,周身舒畅,唯腹痛明显,左下腹按之甚,续以桂枝加大黄汤而愈。 伤寒轻证:韶关的秋日忽凉忽热,昨日上半夜稍热,下半夜转凉,某赤身而卧竹席,遂稍感寒,晨起后头昏沉眩晕,身不适,微似有汗,为感冒轻证,午时予桂枝汤,小憩须臾,一身烘热,微汗而解。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邓某,我们风湿科一位狼疮患者,自诉便秘严重,一周方解一次,硬如羊屎,无恶臭,伴多关节烦痛,汗出,尤以胸背部为多,稍恶风,口苦明显,上腹顶胀,饭后尤甚,小便正常,苔白,脉细弱,予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服周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清晨皆有,上腹不适消失,自诉“消化功能已经正常”,喜来告我,我亦叹此方有良效。仲景于【伤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解读

·继续教育园地·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2年,昆明)解读 * 金加欣1 殷敏1 程雷1 *基金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2005);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2010-2013);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RC2011071)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10029)通讯作者:程雷,教授.Email:jspent@https://www.360docs.net/doc/e52399005.html, doi:10.3969/j.issn.1007-4856.2013.05.021 慢性鼻-鼻窦炎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颅内、眶内和肺部并发症。为了提高我国CRS的诊疗水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在制(修)订临床诊疗指南方面 做出了很大努力,从1995年“FESS -95广州标准” [1]到1997年“海口标准”[2];从2008年“南昌指南”[3] 再到2012年“昆明指南” [4],我国鼻科学者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外最新进展,以期使指南更能符合国内临床需要。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书籍及临床诊疗规范参考的是2008年版“南昌指南”,对2012年新版“昆明指南”还缺乏全面的介绍。现将这2个版本的CRS诊疗指南作一分析和解读,供同道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1 疾病诊断方面1.1 诊断依据 “昆明指南”与“南昌指南”一样,将CRS分为2种临床类型:不伴鼻息肉和伴有鼻息肉。在诊断依据方面,新、旧版指南也基本一致,要求2个或2个以上相关症状,强调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次要症状包括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扫描可作出诊断。需要指出的是,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单一诊断标准,因为在健康人群中,鼻窦影像学也可能存在异常。而且“昆明指南”特别指出,对儿童CRS诊断时应严格掌握CT扫描的指征。目的是减少临床滥用影像学检查,避免过多的放射线暴露给儿童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在同年制订的“儿 童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 (2012年,昆明)”[5] 中则明确指出,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进行鼻部CT检查。 1.2 病情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昆明指南”提出CRS病情评估的概念,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估,目的是查找病因和诱发因素,判断病变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关于主观病情评估,仍延用“南昌指南”中介绍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根据评分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 >7~10。也可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 (sino -nasal outcome test -20, SNOT -20)量表。在此基础上,“昆明指南”提出对病情进行客观评估,着重强调了5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伴发疾病、病变 范围(Lund -Mackay评分) 及鼻内镜检查(Lund -Kennedy评分)。鼻部解剖变异会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目前认为是CRS的致病因素之一。纠 正这些异常结构,可促进CRS整体症状缓解[6]。 通常采用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对鼻腔鼻窦解剖进行准确评估。细菌培养可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但临床上可通过鼻腔分泌物的性状作出初步判断。一般来说,脓性或黏脓性分泌物常与细菌感染有关。研究表明 变态反应因素与部分CRS发生发展相关[7]。 若CRS 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血清特异性IgE阳性,则提示存在变态反应因素。CRS伴发疾病主要是指纤毛不动综合征、囊性纤维化、免疫功能低下、气道高反应性、阿司匹林不耐受、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 气管哮喘等[8]。 这些伴发疾病增加了CRS治疗难度,而积极治疗这些伴发疾病有助于CRS症状缓解和疾病控制。 “昆明指南”推荐主要根据鼻窦C T 扫描 (Lund -Mackay评分) 来评定病变范围,同时认为“海口标准”(1997)中的CRS分型分期也可继续使用,这是在“南昌指南”中没有提及的。但Lund -Mackay评分法有其局限性,忽略了对骨炎进行评估。鼻窦骨质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评价骨炎程度的金标准,但因术前无法取得骨质活检标本,目前临床

慢性鼻炎的真正效方及原理

慢性鼻炎的真正效方及原理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方剂组成: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甘草柴胡升麻。 从诞生至今,补中益气汤在中医的临床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翻阅《续名医类案》你会发现,看上去这样简单平和的一个方剂,竟被古代医家屡屡应用来治疗危急重症,且疗效神奇。我也曾经数次使用此方,治疗一些慢性的疑难杂症,均受良效。 在出色的疗效之后,必蕴含着深奥的医理。当我在网上搜索到西北产地道药材时,对着网上罗列的药材,该处方忽然跃入脑海。 黄芪、党参、甘草、柴胡、当归均为西北产地道药材。 西北,先天艮卦,后天乾卦之地。 在人体而言,胃属艮,头属乾。先天艮卦后天乾卦之地的西北,所产之药必与人体这两部分有关,所以通常而言的所谓中气,应该是指胃气的。补中益气汤是补益胃气的良药。 在全方剂的八味药中,有五味产于先天艮卦的西北,那么另三味药物未必就与艮卦无关的。东北为后天艮卦之地,在网上搜索升麻的产地,果然搜索到一条:主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虽然升麻产地颇多,但参考黄芪、党参、甘草、柴胡、当归的思路,该处方中的升麻应该是产于东北的最佳。因为这里的升麻得后天艮卦之气,也作用于胃。 艮为燥土。五行关系中,火生土。由火而生的土必然是燥土吧。白术主产于浙江,那里是东方,先天离火之地。白术得先天离火之气。补中益气汤中用白术,补火以生土。陈皮是南方所产最好,南方后天离火之地。 所以,用《易》的理论分析,补中益气汤是补益胃气的良方,胃气与人体各个脏腑有关联,补中益气汤最主要的治疗是既与胃又与头有关的疾病。

很多疾病是表现为胃与头有关的。比如说头晕伴呕吐;再比如说鼻炎。 头晕伴呕吐的情况颇多,可能是晕车等小疾,也可能是脑炎等重症的疾病,这里不去说它。这里着重要提的是鼻炎。 鼻炎并非大病,然而患者却倍感痛苦,鼻塞不通头晕脑胀,无心工作无心生活,整日里浑浑噩噩。 我曾多年为鼻炎所苦,深知鼻炎对人的影响。 在搜索历代治疗鼻炎的案例时,对于慢性鼻炎,有古代医家就已经总结说,一般的处方疗效均不理想,并无好方法----那种没有医案而直接记载苍耳子、辛夷花治疗鼻炎的书,根本是不可靠的,我曾服用治疗鼻炎的药物无数,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慢性虚性的鼻炎,用这两种药物后会立即加重。在历代关于鼻炎的医案中,我只看到一例疗效非常理想的。不记得准确地医案了,但大概是一个妇女,患鼻炎后医生给开了补中益气汤,天天服用,几个月后还没有任何疗效,于是询问医生,医生说,继续服用。过去的人没现在这么多的选择,医生说继续服用那么就继续服用,结果在某一天,鼻涕突然消失,鼻炎痊愈。 这个唯一看到的治愈慢性鼻炎的医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很想弄明白补中益气汤能够在这例患者身上起效的机理,也只是在明白补中益气汤的易理之后,也才彻底的明白。鼻炎乃窍之病,而且是头上的窍之病。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窍与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故头上的窍的毛病用既作用于头又作用于胃的补中益气汤能够真正地根治。 李东垣生活在战火纷飞之后,由于饥饱的失常,老百姓的胃气大多有损伤,故创制补中益气汤,以补益胃气,消除因胃气的损伤而导致的种种疾患的根源;如今的百姓丰衣足食,但因种种缘由,也经常过饱过饥,使胃气受损,于是生种种疾病。因而,用补中益气汤来纠正胃气的受损,可以治疗多种疾患,如慢性鼻炎等。只是,人的胃每天都辛勤地劳作,一旦受损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 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

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 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15枚.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剂而愈。

老中医治疗鼻窦炎药方和病例

老中医治疗鼻窦炎药方和病例 鼻窦炎传统名称为鼻渊、脑漏、脑渗、脑泻、流涕、脑砂、控脑砂、鼻颓、脑崩等。 凡先天性筛板或蝶窦骨缺损,颅前窝及颅中窝底骨折或手术外伤等,都可以有脑脊液从鼻中流出,但这与中医所称“脑漏”有本质区别。《素问·气厥论》的“胆移热于脑,则辛安鼻渊”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少阳之变,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是祖国文献中鼻窦炎的最早记述。《外科正宗》的“脑漏”,决非陈氏所撰,当时《景岳全书》中也用此名。 清·王士贞《香祖笔记》:“王安石常患偏头痛,神宗赐以禁方,用新萝卜取自然汁,入生龙脑少许,调匀,昂头滴入鼻窍,左痛则灌右鼻,右则反之。”由此判断王安石可能曾患过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为多见,其中多窦炎和全窦炎又较单发于一个鼻窦者为多见。单鼻窦炎中,上领窦炎最多见。 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及反复发作而 转化为慢性的。至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分划界线,至今无明文规定。按临床上习惯,凡急性鼻窦炎超过4-6星期而不得告愈者,即成为慢性了。

[临床表现] 基本上类似于急性的所有一切症状,唯反复发作不休,缠绵难愈,但没有寒热等急性症状。急性发作时,其症状与急性鼻窦炎很相似,不过其程度较第一次急性发作时轻些,病程(指急性发作期)也较为短些。一般说来,大体上是: 分泌物特多:和急性的一样,也是主要症状之一。其质较急性的为稠厚,多呈黄绿色,粘液性或脓液性但以脓液性为主。但也有少数,质稀薄呈青白色。牙源性上领窦炎,则常有粪样恶臭味。 鼻阻塞:并不比急性的缓解,由于鼻粘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多之故。而 且久病于肺经者,气必为之而虚,气以帅血,气虚则血滞而瘀,瘀留鼻甲则鼻甲肥大,瘀积不化则鼻甲之肿也无法收缩,所以长期呼吸不畅。 嗅觉减退或消失:因长期浊气蒸熏,清阳不升,致一片阴履笼罩,空 清之窍,早已不空不清。古训谓“虚以纳物”,故嗅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头痛常有下列几个特点:①常有时间性和定位特点,且多为一侧性。若为双侧,必有一侧为重点。②疼痛不剧烈,属钝性疼痛。③疼痛在休息、安静、睡眠及滴过药、蒸汽吸入时鼻腔通气引流改善之后,即可缓解一些。在咳嗽、喷嚏、弯腰、低头、用力或突然转动头位时即加重。如吸烟、喝酒及情绪激动时,也可加重。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l、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 《“一剂知”纯经方医案系列》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 一、 十天血痢一剂而止 徐x伟,男,31岁。 大便便血(纯鲜血块)十天,先便后血,日七八行。面色晄白,乏力,无寒热汗证,无头晕头痛,喜热饮,无泛恶,纳尚可,溲可。 静滴抗生素治疗十天无效,后三天在静滴的同时服用当地中医开的中药,亦无疗效。势渐急迫,乃由其兄陪同来诊,诉昨夜便血五六行。 脉弦滑,舌淡红嫩苔薄滑。 六纲辨证:太阴阳明 方证:黄土汤 处方:黄土汤(赤石脂代黄土)+理中汤(干姜炮制) 赤石脂120炮附子30生白术30炙甘草30 黄芩30阿胶30(烊)生地30白人参30干姜(炮)30 四剂。 二诊:翌日上午,患者自己骑摩托车驮岳母来为其岳母求诊。诉服药一剂便血即止。 今天()其妻陪同其岳母二诊,诉丈夫便血痊愈,已经开工忙碌去了。 二、外感纠缠一月余一饮经方解痛苦 许X龙,男,64岁,。 患者自新年之日即患感冒,初两日自服感冒药无效,即行静滴治疗,累计静滴已达十四天(药物不详),仍未痊愈,乃来诊。 刻诊:入暮即身冷发热,肢节痛,夜卧汗出,身冷而腿热,咳吐白粘痰量多;口干多饮,饮热水;纳呆,头晕,两便尚可。 刻诊(上午九点)测腋温36.9摄氏度。 脉弦滑,舌红嫩苔白腻。 六纲辨证:厥阴中风+少阴中风+太阴饮证 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附子汤为主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柴胡80桂枝30干姜30 黄芩30天花粉40 牡蛎20炙甘草20生旱半夏30白人参15 生姜30 大枣30 生白芍30制附子30 茯苓30 五味子30 细辛30杏仁30 三剂。 二诊:一剂后即已不身冷发热肢痛汗出,三剂服完,已经痊愈。患者素来感冒后会遗有顽固性咳嗽之症持续较长时间,这次咳嗽也基本消失。 1、临床要先辨六纲,再辨方证药症,这样才能丝丝入扣用经方,也能避免出现时方思维用经方的弊端,药是治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用经方是最后才考虑到药上的,仲景明言,辨病证脉并治,但是往往是六纲和方证对应了后,药症自然而然的就相牟和了,所以最后这部分脑细胞往往就会省下来的; 2、纲证——本案用到了柴胡桂枝汤是因为有个太阳少阳中风的夹杂; 3、方证——合方里有两个主干—桂枝汤去对应本案中厥阴中风中内涵的四个中风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中风);柴胡汤对应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半证,而其中的人参是补胃气津液的不可或缺之品; 4、药症——瓜蒌根治的是偏于阳明热为主的口渴,牡蛎治的是偏于水饮阻滞的口渴,人参治的是偏于津液不足的口渴,虽然都能治渴,内涵各有不同。

鼻窦炎诊疗指南

定义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其他常见病如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哮喘、鼻息肉、对阿司匹林高敏反应性、肺囊性纤维化增生性病变、纤毛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口腔疾病等相关联。根据鼻窦炎的分型、病因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鼻窦炎可以就诊于除耳鼻咽喉科以外的其他专科,如过敏专科、呼吸科及儿科,因此对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建立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尤为重要。 分型 1.急性鼻窦炎突发性出现鼻窦炎症状且病程少于12周。急性鼻窦炎在一年内可发生数次,但是在两次发作间期必须无症状。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感冒/急性病毒性感染所致,但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病程一般少于10d,如果5d后症状加重,或症状持续超过10d,可诊断为继发病毒性急性鼻窦炎 在临床上,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主要是指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如脓性鼻涕(双侧多见),发热(38℃以上),血液检查时出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该病的发病率很低,有报道5%~13%患有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儿童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4],而在成人中其发病率则更低。 2. 慢性鼻窦炎指症状持续超过12周的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慢性鼻窦炎伴发息肉和无伴发鼻息肉两个亚组。慢性鼻窦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常见致病原(病毒、细菌、真菌等),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基因(或遗传)、纤毛功能异常、细菌生物膜、骨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哮喘、对阿司匹林高敏感、内分泌功能失调、过敏、解剖、环境和医源性(如既往不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鼻息肉和鼻窦炎一样,同属于鼻和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有些研究试图通过检测和分析鼻息肉及鼻窦炎黏膜中T细胞的功能,或炎症性标记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性介质等)的改变来区分这两种疾病,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疾病的特征上还很难将鼻息肉从鼻窦炎中区分出来。所以目前的共识是将鼻息肉看作慢性鼻窦炎的一个亚型。但是,为什么鼻息肉只在一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发生且为何具有如此高的复发率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阐明。 与鼻窦炎一样,鼻息肉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根据(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区分。根据鼻内窥镜检查结果,鼻息肉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0,没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1,鼻息肉仅出现在中鼻道内;2,鼻息肉已经延伸到中鼻道以外,但仅局限于下鼻甲上方的鼻腔内;3,鼻息肉已经延伸到鼻道底部。 3鼻窦炎诊断和治疗要点 3.1急性鼻窦炎 3.1.1诊断急性鼻窦炎可通过病史分析,尤其是主要症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分析来进行诊断。急性鼻窦炎通常发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感染)之后,其鉴别诊断的重点在于区别其他类似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或牙源性疾病以及慢性面部疼痛综合征等。此外,对急性鼻窦炎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如眶周水肿/脓肿和视觉障碍等应予以重视。 急性鼻窦炎的症状:指由鼻和鼻窦黏膜炎症反应引起的至少以下两个临床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前或后鼻孔),前额和(或)面部疼痛或胀痛,以及嗅觉功能减退或丧失等,其中鼻塞或流鼻涕是必不可少的症状之一。 急性鼻窦炎的体征:包括①鼻腔检查:是否出现鼻黏膜充血、水肿和脓性分泌物等;②口腔检查:是否出现后鼻孔脓涕;③注意排除牙源性感染。 急性鼻窦炎的常见并发症及体征:包括眶周水肿/充血,眼球移位,复视或视力下降,眼肌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谭敬书、李凡成、徐绍勤经验) 西医认为本病是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有急、慢性之分。中医称鼻渊(急性鼻渊、慢性鼻渊),或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等。 古代文献中,《内经》最早述及本病。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是鼻渊发病的原因。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谓:“其有脑泻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症。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卷三说:“夫脑漏者,即鼻渊也,原有寒、热二症,不止胆热而成也......盖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热属实热,寒属虚寒。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别寒热......涕清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用八味地黄丸加川芎、升麻、苍耳子,所以用肾药者,脑属肾也。”指出了鼻渊属虚寒的病机证治。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的认识。 辨证论治: 1、肺经热邪,宜清肺通窍鼻为肺之外窍,热邪蕴积于肺,常上灼鼻窍而为涕为渊。《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肺热熏灼窦窍而成鼻渊病机主要有三,治亦有别。 一为风热袭表,客于肺卫,治当辛散风热,可以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苍耳子、白芷、辛夷、黄芩、桑白皮、赤芍药、连翘、荆芥各10g,金银花、天花粉各15g,薄荷、甘草各6g。二为风邪中人,多来疾去速,且易化热化火,故较多见的为风去而肺热壅盛。风寒犯表亦常从火化,郁伏于肺。当视火热之微甚,选用《医宗金鉴》之黄芩汤。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天花粉各12g,赤芍药12g,连翘、白芷、桔梗各10g,甘草各6g。或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基础上,并入苍耳子、辛夷、黄芩、鱼腥草、芦根等清肺泻热,通窍排脓。三为病久肺气已虚,而热邪未清,病者具肺气虚的表现,然鼻涕黄黏缠绵,鼻黏膜红,应益气与清热并举,以《永类钤方》之补肺汤加减,清补兼施,此时切忌大剂苦寒清泻或骤用温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常用药物,党参12g,当归6g,生黄芪20g,白芷、紫菀、桑白皮、黄芩各10g,鱼腥草、芦根各12g。 2、胃火上炎,重清泻阳明鼻渊之急者多缘于火热,有肺、胆、胃热之分。阳明胃热蒸灼窦窍而成鼻渊,局部可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甲肿胀,黏膜深红而干,头痛明显,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或红肿。全身常具发热,口渴引饮,口臭,牙龈红肿,便秘、尿赤等症。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谓:“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鼻之“经络所致,专属阳明”。诸经之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六、甘姜苓术汤方证: 甘姜苓术汤方: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折现代用量:甘草30,白术30,干姜60,茯苓60。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苓、术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不利。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故本方治腰以下冷痛之肾着症。 方证要点:本方是里虚寒太阴证,以腰冷重、小便自利为主证,用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尿床等证均有验。本方是胡希恕先生常用于腰痛水肿及遗尿、尿频的效方,但前提是当病人出现肾着汤证时才可用,而且每用必效。冯老指出本方证的辩证要点是“腰冷重,小便自利者”。这里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指“尿频”、或“尿失禁”。其发生机制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冯老常以本方治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 临床验案录: 1、肾着汤方证: 少女尿床案:

宋某,女,13岁,2006年11月4日诊。 尿床已达5年,曾用六味丸、肾气丸、缩泉丸无效,又用针灸及西药均无效。现症见:夜尿频繁,一般5—6次,且多数情况下不知道,大脑对此好像无反应,根本不受控制。口干不欲饮,饮水后小便频数,质清,大便偏干,3—4日一行,腰部发凉,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辩六经属太阴病证,辩方证为肾着汤方证。 茯苓15,干姜15,苍术15,炙甘草6。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大减,夜尿1—2次,腰部凉感较前减轻,大便仍干。上方加生白术15,继服7剂,夜尿1—2次,已不尿床,腰部变温,大便调。嘱再进原方巩固治疗,随访至今,痊愈。 按:本患属阴寒水湿内停而见腰部冷重感。阳虚温化无力,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水饮内停,寒湿下注则小便频数而遗尿。津液虚竭,肠道失润故便秘。故用肾着汤。 读后感悟:本方治遗尿尿频属太阴里虚寒者,疗效极佳。本人近期治疗一糖尿病伴前列腺增生所致的尿频量多,效果很好,报道如下: 余某,男,60岁。2014年8月23日诊。 有糖尿病史14年,慢性前列腺炎并前列腺增生10余年,平

黄仕沛经方医案

黄仕沛经方医案选(一) 杨森荣潘林平何莉娜黄仕沛(指导)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南院名誉院长,耽寝中医典籍40余年,犹致力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学验甚丰,临床使用经方者十居八九,用药精简而量重,严谨而不失灵活,往往出奇制胜,应手而愈。主张方证对应,不尚空谈。常谓「仲景步亦步,仲景趋亦趋,是学习经方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并以此勉励学生以仲景书为法,努力探讨仲景辨治规律。我们有幸拜于门下,获益甚多,兹将恩师医话数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古今录验》续命汤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并治第五》的附方,自仲景到隋唐,该方的广泛使用足以证明其疗效。金元以后,医家反对以「外风」论治中风的同时,该方亦少有问津,这值得商榷。 能散血脉中凝滞之邪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黄师以《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多例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瘤术后等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中三则报导如下: 〔案一〕多发性硬化症 患者,陈某,女性,39岁, 2008年5月因痛失爱女悲伤欲绝,终日哭泣。2008年6月开始

出现视朦,遂至广州市眼科医院住院,诊断为视神经炎,治疗后双眼视力恢复同前。7月患者欲解开心结,往梧州旅游。8月6日在梧州旅游期间再次出现视朦,左下肢乏力,遂往当地医院住院。次日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四肢无力。查MR:颈3—5脊髓异常密度 影,11日出现呼吸无力 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当时四肢已完全不能抬离床面。16日转广东省中医院继续治疗,查脑脊液蛋白电泳,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仍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予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10月12日成功脱机后,11月1日转我院。 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晄白,体温:38℃左右,视物已较前清晰,呼吸稍促,气管切开,痰多,咳痰无力,四肢软瘫,双上肢可稍抬离床面,双下肢仅能床上平移,四肢感觉障碍,颜面、脊柱及双上肢痛性痉挛,以左颈部及左上肢为甚,留置胃管、尿管,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予生脉针静滴;西医方面予抗感染、化痰,控制脊神经受累后的异常放电,并予营养支持。 11月4 故处方: 麻黄15g(先)、北杏15g、白芍60g、川芎9g、当归15g、干姜6g、炙甘草20g、桂枝10g、石膏60g、党参30g、北芪120g, 37.5℃左右,麻黄递增至18g 患者已无发热,精神好转,血压、心率如常,病能受药也,麻黄增至22g,佐以桂枝15g。因仍有明显痛性痉挛,加全虫10g、川足四条,

王付经方医案

王付经方医案 1、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经方案例 孙某,男,19岁,河北人。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我:应合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原因不明低热(太阳温病证)经方案例 许某,女,27岁,郑州人。3 年来反复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早上下午(37.1℃),中午低热(37.3℃),时时怕风,倦怠乏力,大便干结1次/3~4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5g,白芍5g,麻黄5g,大枣8枚,生姜2片,石膏6g,大黄12g,红参10g,柴胡10g,生甘草3g,炙甘草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用药第3天,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2天低热又发作1次,以前方6剂;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口渴辨为太阳温病,再根据大便干结、苔黄辨为热结,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方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大用量宣透郁热,兼益正气;以大黄甘草汤通泻热结,加红参益气顾正,柴胡疏散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刘志杰 经方病案

《刘志杰经方医案》-心悸案23 心悸案 常某,女,26岁。 初诊日期:2010.4.22 主诉:心悸气短20余天。 刻诊:阵发性心悸气短,眩晕,胸闷,呃逆,肌肉瞤动,畏寒脚凉,腰腹凉,尿黄,便秘,舌淡胖,苔白腻,左脉沉弦,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这个简单,分析吧。 郭红兰:太阴病,苓桂术甘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 王荣生:饮,滞太阴阳明真武汤 谢国贤:太阴阳明 高海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真武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上逆兼阳明中焦水热互结,苓桂术甘+? 吴海棠:太阴少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杜圣昌:少阴太阴阳明属厥阴大黄附子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景方建:太阴饮滞,苓桂术甘+桔枳姜汤 朴玲玲:太阴阳明肾着汤+真武汤 淮国栋:太阴阳明属厥阴 李锋:太阴阳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阳辉:少阴太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芳平:真武汤加旋复代赭汤 禤宝子:苓桂术甘+小柴胡汤+肾着汤 都还算是比较接近。应该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肾着汤。凡是见到眩晕、心悸、胸闷的,都要首先考虑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证,临床是太多了。要是寒饮盛而有少阴虚寒的,就要考虑真武汤。这个病人,去医院检查,说是阵发性心动过速。她一上楼,或者躺着突然起来,或者稍微剧烈活动,就会心悸气短的要命,伴随着头晕。从脉象上看,脉弦,这是寒饮脉,双弦为寒,寒必

有饮。舌象上,舌淡胖,苔白腻,也支持水饮。我就问她,浑身肌肉跳动吗,她说是确实比较严重。好了,第一印象,是个真武汤证。继续问她,怕冷吗?脚凉吗?她说,“畏寒脚凉,腰腹凉”。少阴的寒象,也出来了。更加证实,符合真武汤证了。 1、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病人呃逆,没有其它痞证症状伴随,可以认定为水饮上逆,属于真武汤的“或呕”的病机。那么,眩晕,胸闷,呃逆,这组症状,又很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呃逆,是不是又是“气上冲胸”的一种情况呢?大家临床的思路要放开,要辨病机。呃逆,与“呕”、“气上冲胸”,是一类病机。腰腹发凉,脚凉,这又是符合肾着汤的病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病人的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关尺浮弦,代表中下焦有风湿之邪。实际上,病人也说,右侧腰腿有时冷痛。最后一个症状,“尿黄,便秘”,这是还夹有下焦阳明实热。那么,她有了少阴、太阴、阳明症状,我们可以定性为属厥阴病了。阳明的问题如何解决?攻下吗?不行,人家以虚寒水饮为主,阳明症候也不重,无所苦啊,还是以温化为主,何况,真武汤中的芍药,可以对治这个问题。芍药不但止腹痛,也能去阳明不严重的里实。既然这样,我们就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

慢性鼻窦炎_中医病历模板

入院记录中: 中医望、闻、切诊:神清、神萎,面色XXX,未闻及明显异味,+若是①肺经风热证: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若是②胆腑郁热证: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若是③脾胃湿热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若是④肺脾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细弱。 首次病程记录模板(慢性鼻窦炎) ****-**-** **:**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主因“(主诉)”于****-**-** **:**由急诊以“(急诊或门诊诊断)”收入院。 病例特点: 1、 2、现病史: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若是①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若是②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若是③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若是④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脉细弱。

3、既往史: 4、查体: 专科情况描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辅助检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鼻渊 —①肺经风热证②胆腑郁热证③脾胃湿热证④肺脾气虚证西医诊断: 1、慢性鼻窦炎 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以“XXXXXXXXXXXXXXXX”为主要表现,当属祖国医学“鼻渊”范畴。 ①肺经风热证:风热邪毒犯入,犯肺化热,壅遏肺系,肺气闭郁,清肃失司,邪热上蒸鼻窍,则鼻塞、头痛、嗅觉减退,胸痛,咳嗽;肺为邪壅,失去宣畅之机,水湿停聚,则鼻涕脓浊,量多,痰稠;外邪未解,则发热,恶风,头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征。 ②胆腑郁热证: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胆互为表里,气滞痰凝,痰热内扰,胆腑蕴热,痰浊移则鼻塞,鼻内肌膜肿胀、赤,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脓浊鼻涕停积鼻内,头额、眉间或两颧压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为胆腑郁热表现。 ③脾胃湿热证:因湿热蕴结脾胃,上蒸头面清窍,则鼻塞涕黄浊量多肌膜肿胀,嗅觉减退;湿困中焦,脾失健运,则胸脘痞闷,纳呆便溏;湿困清阳,则困倦乏神,头昏闷胀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湿热表现。 ④肺脾气虚证: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弱,腠理不固,则自汗畏寒,咳嗽痰粘,鼻窍失于温煦,易为邪侵,邪滞鼻窍,则鼻塞,嗅觉减退,鼻涕粘浊,时多时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大便溏

慢性鼻窦炎 中医病历模板1

. 入院记录中:①肺若是XXX,未闻及明显异味,+中医望、闻、切诊:神清、 神萎,面色②舌质红,舌苔黄胆腑郁热证:经风热证:舌质红,舌苔薄白,脉 浮数。若是④③肺脾脾胃湿热证:若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腻,脉弦数。若是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细弱。 首次病程记录模板(慢性鼻窦炎)****-**-** **:** 由****-**-** **:**主因“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主诉)”于”收入院。急诊以“(急诊或门诊诊断) 病例特点: 、1 。2、现病史: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①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肺经风热证:若 是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②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若是胆腑郁热证: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③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兼头昏闷,若是脾胃湿热证:或 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④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面色萎若是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脉细弱。 ;.. . 3、既往史: 4、查体: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专科情况描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辅助检查:5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鼻渊 ④②③①胆腑郁热证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肺脾气虚证西医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