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知识点整理

孟子两章 知识点整理
孟子两章 知识点整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知识点整理

姓名座号家长签字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民贵君轻”,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一切战争。《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二、重点字词: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三里之城:的

(5)三里之城:内城

(6)七里之郭:外城

(7)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

(8)是天时:这

(9)城:城墙。

(10)池:护城河。

(1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12)坚利:坚硬,锐利。

(13)委而去之:放弃。

(14)委而去之:离开。(15)故:所以

(16)域:限制

(17)不以封疆之界:依靠。

(18)固国:巩固国防。

(19)威:震慑。

(20)得道:施行仁政

(21)失道:不施行仁政。

(22)寡助之至:极点

(2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4)畔:通“叛”,背叛。

(25)顺:归顺,服从。

(26)以天下之所顺:用

三、重点语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明确: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明确: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明确: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明确: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明确: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自己的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明确:用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四、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得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得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观点“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

姓名座号家长签字

一、重点字词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被推举,被选拔。

(4)士:狱官。

(5)市:集市

(6)任:责任,使命。

(7)于是人也:这样

(8)苦其心志:使……痛苦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饿其体肤:使……经受饥饿之苦(11)空乏其身:资财缺乏,使他经受贫困之苦。

(1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13)行拂乱其所为:扰乱

(14)所以:用来。

(15)动心忍性:通“韧”,使……坚韧。(16)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7)人恒过:恒,常常。

(18)人恒过:指犯错误。

(19)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20)而后作:奋发,指有所作为。(21)征于色:显露,表现。

(22)征于色:脸色。

(23)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24)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25)入:指在国内。

(26)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7)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8)出:在国外。

(29)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30)外患:外来的祸患

(3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重点语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所以上天将要降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身体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之苦,使他们经受贫苦之苦,使他们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来使他们的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增加他们不具备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确: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明确:(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明确: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明确:共同点: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后都大有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也是另一种宝贵的财富,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再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明确: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受奴仆之苦,而战胜

吴国,成就大业。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18,《》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18,《》两章教学设计三维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4.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5.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6.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2.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4.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颐养的过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沙场点兵 1.搜集孟子及相关背景资料。

2.注意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看课下注释积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4.积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与事例。如: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教学设想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通过诵读──积累──感悟──拓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 10 2005年芜湖市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文学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对“桐城派”影响很大。 “志”与“记”: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地名。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自己的书斋名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它窄小,如在人的颈背之间。 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古诗文中常用两个数字相连而相乘的方法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类似有“二八佳人”)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孩童时代。 先大母、先妣:“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二、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往往 ..而是到处、处处 余久卧病无聊 ..精神无所依靠 瞻顾遗迹 ..旧日事物 余自束发 ..指儿童时代 三、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用乳汁喂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 垣墙周庭(垣墙,砌上围墙)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姓学生序号学科班级课型教学时间年级名新授课第一课时九 语文 《孟子》两章18.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1.【链接材料】——孟子与《孟子》,邹人,是孔子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辩论家。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民为贵”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仁政”兼言仁和义,提出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亚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明嘉靖九年定为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哲学主张、政治主张、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个人修养,共七篇,与《论语》、《中庸》合称四书。、《大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责任感? 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夫环而攻之:“夫”读,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畔”读,背叛。谷子。“粟”读米粟非不多也:,攻亲戚之所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亲戚畔之( )( ) 委而幸之 ( ) 池非不深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环而攻之而不胜 2.句子翻译: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整体感悟】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2. 文章第3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课题◎ 26 孟子二章 (天柱县高酿中学杨胜乾)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德育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习(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2、《孟子》是记录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孟子两章训练题3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 ,诛暴秦(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 非不深也( ) 三、解释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 之( )(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6、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 )( ) 7、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 ) 8、池非不深 也 ( ) 9、天下顺之 ( ) 10、故君子有不战( ) 11亲戚畔之( ) 四、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 、故: 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 、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 、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五、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阅读短文做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 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这反映了孟子“”的政治 思想。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5、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6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要。 7文中主要运用了的修饰手法,作用是。 8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9.“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10.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全知道; 一、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 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 3.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 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03年) 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年荆州市,上海) 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 那样:。(2004年玉林市) 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 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 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2004年益阳市) 参考答案: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亲戚畔之;多助之至,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略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高中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的字词句。 2、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了解孟子的论辩艺术。 3、了解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知文中的比喻、排比,感受语言魅力。 2、分析孟子治国理念,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回顾孟子的名言警句。 2、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河流,回到战国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借这篇《寡人之于国也》,走进经典,聆听孟子。 二、检查预习(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 (1)教师投影,正字音; (2)处理两个异读字;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自由朗读,进入了文本,初步感知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四、投石激疑,见微知著 (一)研习问题:民不加多

1、梁惠王向孟子发问,道出心中困惑。读读文章中相关的句子,大家帮帮梁惠王分析一下他的困惑和委屈。 2、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会对“民不加多”备感忧虑?(出示背景) 3、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孟子生活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到梁惠王那去吗?为什么?(思考讨论)(二)鉴赏语言:感受孟子设喻的力量 1、孟子如何应对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问题? 2、比较鉴赏:直指梁惠王真实意图的说法的说法和孟子设喻说法的差别。 3、请两名同学带我们穿越时空,为我们共同演绎一下孟子及梁惠王的这段内蕴深远的对话。(分角色读) (三)深入探究:孟子的仁政思想 1、齐读感受孟子的雄辩之势(排比) 2、学生归纳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 3、“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最大的区别?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时至今日,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六、小组讨论,见仁见智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 七、点睛结语 八、课下作业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 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⑶责任,使命。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B.得道者多助(道理)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D.委而去之(放弃) 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中考题

[ 孟子二章] 中考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 一、默写 1. 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 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9 年青海省,无锡市) 4. 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都告 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19 年) 5. 《〈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 年广东省湛江市)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 年荆州市,上海) 7. 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 样:。(2019 年玉林市) 8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 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19 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 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 的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2019 年益阳市) (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 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词语 号:háo 阖:hé,关闭枇杷:pípá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 爨:cuàn 婢:bì得:得到日:阳光 稍:稍微影:日光先是:这以前 迨:及,等到庖:厨房凡:共 尝:曾经每:经常兹:这,此 以:用过:探望大类:很像 比:及,等到顷之:音节助词尝:曾经 归:旧指女子出嫁且:那么制:形式,规制 盖:伞或:或者殆:表揣测,大概 故:以前去:离开竟日:整天 二、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若,你) 日过午已昏(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四、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周,使围住 六、特殊句式

孟子两章优质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优质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 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 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

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 讨论点拨法 3. 竞赛法 4. 比较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 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 “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

新编八年级《孟子》二章课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侯,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3、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14、写作特色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2020年《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2020年《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24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生于担忧,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讲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因此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 10.讲明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②段,讲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躯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5大连市(09辽宁省)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讲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因此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 9.讲明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 (2)出那么 ..无敌国外患者那么( ) (3)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然(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项脊轩志”文言文及翻译

此篇文章选自归有光先生的《震川先生集》,小编整理了《项脊轩志》文言文原文及《项脊轩志》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和这篇的把握有所帮助!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a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 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

中考真题《孟子二章》

中考真题 (2016.【甲】福建莆田市1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劳.其筋骨()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分)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分)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3分)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1分)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 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一词多义: 以 以当南日(用来,连词,表目的) 执此以朝(用如“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 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 顷之(音节助词,衬字,补足音节,无义) 儿之成(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然 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前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 西 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 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 得 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 已 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 已为墙(然后,副词) 当 以当南日(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 书 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 食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 欲食乎(吃,动词) 大 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 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 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 自 余自束发(从,由,介词) 自语曰:“…”(自己,代词) 归 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 吾妻归宁(归,返回,动词。归宁,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望) 始 室始洞然(才) 始为篱(起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