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水分析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水分析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水分析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水分析

该资料来源于中国园林建设网,文章以五行说、阴阳论等理论对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进行了详细的风水分析。

风水,又称堪舆、卜宅、相地、形法、青嚢、青乌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域传统文化。由于受社会发展、科学水平以及大众认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风水学曾被认为是“迷信”、“伪科学”。随着国内外对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探索,人们发现风水学实际上是集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设计理论[1],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苏州古典园林即渗透着风水理论的影响。

风水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进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又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近些年来,大量现代西方观念和理论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然而进入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却发现并不适用,当代着名史学家俞英时认为:“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因此,在当今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社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诠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只有通过合理、恰当、巧妙的配植植物,园中的山、水、建筑才有灵韵。植物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的造园要素,其自身以及所营造的植物景观与风水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用阴阳论的风水分析

“阴阳”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只作为太阳日光向背的意义而出现,向日的为阳,背日的为阴。阴阳一词典出《诗经·公刘》中“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描绘周民辩方证位,规划营宅[2]。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阴阳论逐渐演化为一种哲学概念,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后“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恒。”这两句解释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种互相对立消长,矛盾而又统一着的动态平衡势力,包括宇宙万物。如日月、昼夜、明暗、动静、内外、男女、刚柔、迟速等等[3]。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并非是随意安排的,而是处处体现着一种阴阳平衡的和谐之美。

1.1植物方位

清·高见南《相宅经篡》:“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还有“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白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等说法,虽然这些要求貌似只符合风水理论,事实上却具有科学道理,完全符合所栽植物的生态习性。园林植物阳生树是“阳”,阴生树是“阴”,那么将阴生树置于北面,阳生树置于南面或阴生树置于阳生树下,这样互相搭配,正是体现“阴阳合则生”的规律[4,5,6]。陈从周的《续说园》中:“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开朗旷达之地,早晨受初升之旭日,傍晚又可得到晚霞的光照,宜栽喜阳之花木。《花镜》:“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完全符合松柏类耐旱不喜湿的习性。

因此,在古典园林里牡丹向阳作台,衬以文石阑干;墙阴植如女贞、竹类等耐寒植物;背阴且能略受阳光之地栽植桂花、山茶之类;阶下石隙中,植如沿阶草等常绿的阴性草;池沼低洼处则点缀垂柳等等。

1.2均衡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向来以含蓄为美,尤其是占地通常较小的江南古典园林,其植物景观形成的空间是运用植物本身以及同其他造园要素结合所创造出的一个“阴阳平衡”的天地,它包含着一系列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运用欲扬先抑、藏露相融、以少胜多、小中见大、虚实衬托、动静结合等模式[7],采用借景、对景、点景、补景、障景等手法[8],增加空间层次感,从小空间创造出大空间,使室内外相通、相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在同一中有变化地营造出一种“阴阳和谐”之美。

1.2.1季相变化

风水理论是易学与环境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9],而《易经》中“生生不息”的变化思想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景观。传统园林设计中一般春季可赏玉兰、海棠、桃花,夏季可赏荷花、芭蕉,秋季可赏菊花、石榴、桂花,冬季可赏松柏、梅花等。在植物配置上要求春夏景物疏朗明快,从而表现出冬夏有别的季节变化。如拙政园中春季“雪香云蔚亭”的梅花凌寒绽放、“海棠春坞”的海棠繁花似锦,夏季“嘉实亭”的枇杷树结成累累金丸,秋季“秫香馆”墙外稻花飘香,冬季“松风水阁”的松竹经寒不调。

1.2.2点景点睛

点景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10],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略施小筑,可使园林注入灵气,顿时移情生辉,俨然构成一幅优美的天然画卷,而其中的题诗作词更是成为景中的点睛之笔。如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亭中观赏荷叶、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无比贴切;留园“闻木裤香轩”,位于假山之上,遍植桂花,中秋时节,月桂香飘四方;网师园“看松读画轩”,轩南远山近水,树坛中植园柏、罗汉松,姿态奇特;狮子林“暗香疏影楼”,四周栽植梅花,是赏月闻香的夜游园。

1.2.3拓展空间

运用藏露结合,以植物的自然体态装饰砖、瓦构筑的建筑背景,以达到“围墙隐约于间”的自然之趣。如拙政园的枇杷园西墙、沧浪亭中沿墙而上的爬山虎;网师园东墙的木香。此外,在围墙前稍作地形,使植物高低错落,墙面若隐若现,产生远近层次延伸的视觉空间,不仅自然气氛倍增,且高低掩映的植物更可造成景深幻觉,扩大景观空间感。如留园“楫峰轩”北天井中,用竹石作墙隅配植,通过空窗形成一幅幅画面;藕园一角,几块湖石坐底,寿星竹作背景,石笋耸于其前,边植罗汉松,简洁明朗;网师园“殿春簃”的北天井,对着漏窗,用蜡梅与湖石组合成窗画,坐在室内,北面观画,南面赏景,前瞻后顾,南北逢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苏州园林》练习鄂教版

苏州园林 01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对称.(chèng)丘壑.(hè)轩榭.(xiè) B.镂.空(lóu)斟酌.(zhuó)玲珑.(lónɡ) C.池沼.(zhǎo)避.免(bì)藤.萝(ténɡ) D.依傍.(bàng)嶙峋.(xún)琢.磨(zhuō) (解析:A项“称”应读“chèn”;B项“镂”应读“lòu”;D项“琢”应读“zhuó”。)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高树与低树俯抑生姿。/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摘自课文内容) B.顶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重逢。(摘自综艺节目) C.意境悠闲,意味不凡。/香港名师主灶,正宗潮州风味!(摘自餐饮广告) D.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寻找创造力的渊头活水。(摘自新闻标题) (解析:A.“抑”应写作“仰”;B.“顶”应写作“鼎”;D.“渊”应写作“源”。) 3.对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们要因地制宜 ....地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做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 B.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C.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叠嶂 ....,怎么看也不会穷。(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D.李灵同学自出心裁 ....设计制作的“救护衣”,在救助伤员时发挥了较大作用,受到医护人员的赞赏,展现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用心裁剪。) (解析:D项“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花木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阴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数见不鲜。 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怡园内群植的紫薇,拙政园与狮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院和留园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别可观赏的花木,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时景色的变化。 苏州园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黄杨,天竹、枸骨、女贞等耐阴,多植于墙阴屋隅;松、柏、榆,枣、丝兰等耐旱,则多植于山上;垂柳、枫杨、石榴等喜湿,多布置在池畔。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花木的姿态、线条、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植。 “远香”原由荷花引伸而来(见宋周敦颐《爱莲说》),远香堂面临荷池,故名。“倚玉”,据明文征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轩前原有竹。“雪香”意为梅花,“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待霜”指霜降桔始红,亭旁种桔树。梧竹幽居亭旁有梧有竹。松风亭前有松。柳阴路曲廊前植柳。 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大树在园林中的作用,也是一种传统的手法。由于某些园林历史悠久,往往遗留若干百年至数百年的古树,后人重建新园,并不因其妨碍修建而加以砍伐,相反地却视为珍品,充分利用这些古树,与山,池、房屋巧妙地组合起来。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南的柏树与罗汉松,拙政园中部的几株大枫杨,留园中部的银杏与朴树,狮子林问梅阁前的银杏,都是利用古树的较好例子。 (一) 种类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有大量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萝,可供四季观赏。当地大型园林的花木约在百种以上,中小型园林亦有二,三十种至六、七十种左右。- 花木选用方面,主要利用当地传统的观赏植物,发挥地方性的特色。故园林中的树木,多半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类、芭蕉,草花,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 过去苏州古典园林对花木种类的选用,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标准,以及园主们的喜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于花木讲究近玩细赏,因而比较重视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对树木的选择常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封建迷信思想,在花木种类选择上也有许多反映,例如认为栽植紫薇、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谐音玉堂富贵,石榴取其多子,萱草可以忘忧等,因此就

苏州园林中的风水理念

苏州园林---风水理念的完美典范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现辖4区(平江、沧浪、金阊、郊区)6市(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和吴县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城区为66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71万。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今苏州),主持城市的选址于规划布局,他想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形状与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将城的结构、位置座向与天象相呼应配合,“阴阳调合、四序顺理、两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风”就是八方之风,随季节不同而风向差异。将四周城墙开设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东面为娄、匠二门,西为阊、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史记?律书》中说:“闾,阖风居西方。”向西建此二门以象天门,引入阊风以通天上。吴欲并越,在越国正处于十二生肖的方位蛇上,所以将东南门命名为蛇门。吴的主位正处于龙位,其方向在辰,以龙克蛇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西南因名盘门。北面的“齐”二门也有扫平齐国的意思。楚在西北,也将闾门名为破楚门。因此,新建都城的目的意欲振兴自强, 以称霸中原,其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见八门位置图) 其城市选址布局,深得天时地利,用“法天象地、尝水相土”的办法,使城址与城市环境优越、位置良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相沿不变。到宋代,这里叫做平江城,留下了著名的石刻古地图。城内城外互相沟通的河道水网,通达太湖,形成举世闻名的城内运河体系。河网与街道相交,又形成众多的桥梁,直到清代还留下310多座城内古桥。苏州城也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方威尼斯”。此城“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为中国古都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 至今,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隋开皇九年,始名苏州。 由于最早有了风水理念创立了城市,给城市注入了灵魂,在后期的各个时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都沿袭了风水选址定位、营造风水格局的理念,在此基础上,附加了人文思想,让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典型代表就是各个时期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风水理念与亲和大自然的原始情节相融合的完美典范! 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苏州园林基本都是宅园,面积虽然不大,但浓缩了风水理念与寻求自然之道的思想,建筑山水掩映于草木葱茏之间,植物的色、香、姿、声等,组成独立的景观:槐阴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曲径通幽,这样配置都是即符合自然之美的规律,更达到趋吉化煞的目的(见图A=1、2、3)。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概述修订版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概述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苏州园林植物概述 廖星 摘要: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 关键词:造境、风韵美、苏州园林 植物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而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和。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 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 1园林植物的色彩美 1.1观花类的色彩美。因花色艳丽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其中红色花系有山茶、月季、杜鹃、夹竹桃、红花牡丹、垂丝海棠、石榴、紫薇、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

蜀葵、秋葵、鸭趾草、。黄色花系有金桂、迎春、金丝桃、蜡梅。白色花系广玉兰、栀子花、含笑等;蓝色花系的有、紫荆、八仙花、木槿、毛泡桐、等。红色能形成热情兴奋的气氛,黄色象征着高贵、白色象征着纯洁、蓝紫色象征着幽静。 1.2观果类的色彩美。在树种园林中此类花木主要作为夏秋观赏之用,或作为冬季点缀。橙黄色的有枇杷、桔、柚,红色或紫色的有南天竹、枸骨、珊瑚石榴、花红、柿、枸杞、枣等。其中枇杷既能观赏,又可供食用,各园颇多采用。南天竹亦称天竹,冬季结红果,常与蜡梅合栽,也是园中常用的重要树种。 观叶类叶的色彩随着树种的环境不同而不同,有些还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而变化。有的早春新绿,夏季浓绿,秋季红叶变化极为丰富。在苏州园林中绿色类的有黄杨、桂花、广玉兰、枇杷、榕树、八角金盘、女贞、丝兰、棕榈等;春色类得有樟树、五角枫、茶条槭、秋色叶有爬山虎、卫矛、栾树、落羽杉、水杉、金钱松。异色叶类有红叶李等。 2园林植物的形态美 从树干的形态来看。树干的直干型,如梧桐、泡桐、水杉、悬铃木、落羽杉、桉树等。给人挺拔雄伟之感匍匐型的有铺地柏等。丛生型的有南天竹、迎春等。 从树冠的形态来看,圆柱形的有,如塔柏、球形的有五角枫、伞形的有龙爪槐。

苏州园林之植物

年03月15日 15:25 阅读(0) 评论(0) 分类:收藏soso权限: 公开?字体:中▼ o小 o中 o大 ?更多▼ o设置置顶 o权限设置 o推荐日志 o转为私密日志?删除 ?编辑 苏州园林之植物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花木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阴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数见不鲜。 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怡园内群植的紫薇,拙政园与狮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院和留园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别可观赏的花木,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时景色的变化。 苏州园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黄杨,天竹、枸骨、女贞等耐阴,多植于墙阴屋隅;松、柏、榆,枣、丝兰等耐旱,则多植于山上;垂柳、枫杨、石榴等喜湿,多布置在池畔。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花木的姿态、线条、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植。 “远香”原由荷花引伸而来(见宋周敦颐《爱莲说》),远香堂面临荷池,故名。“倚玉”,据明文征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轩前原有竹。“雪香”意为梅花,“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待霜”指霜降桔

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

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 摘要:园林是城市中的“绿洲”和环境优美的休憩空间。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息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对人们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享受现代都市文明成为可能。完美的园林植物景观塑造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又要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分析 1、引言 城市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现在全球人口约30亿人生活在城市地区。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30%。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不仅具有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的基本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它的美化和观赏等作用。 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 2、植物造景 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1]。 植物造景,指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2]。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含也随着景观的范围不断扩展的。植物造景不在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植物造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那个年代,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对生活,自然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原谅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大自然造化的典型概观,是自然美的再现[3] 科学的植物造景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造景的特色。 3、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的美主要表现在色彩,形态,芳香及其他等方面,通过叶,花,果,枝,干,根等观赏器官,以体量,冠型,色彩等观赏要素为载体,给人以现实的直观感觉。 3.1 园林植物的色彩 3.1.1 叶色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_曹林娣

2004年5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4 第3期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 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 收稿日期:2004-04-06 作者简介:曹林娣(1944) ),女,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 曹林娣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本文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生存智慧。指出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精雅 的人文环境与/心斋0、/坐忘0的超功利人生境界相结合,构成了人类/诗意地栖居0的最优雅的文明实体。 关键词:苏州园林;景观模式;生存智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4)03-0078-07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5中国问题6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0西方学者海德格尔强调,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了的位置,主张在完善天人关系的同时也完善人类自身。他认为,重整破碎的自然和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一致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大地上/诗意地栖居0。如果说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0还只是理想,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却是/诗意地栖居0的文明实体,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 苏州古典园林多/日涉成趣0的宅园,虽然每一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苏州宋元明清园林的景观具有一定的模式,俞孔坚曾总结出中华民族理想的景观模式有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境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等[1](P 76)。苏州园林既注意了对风水佳穴的选择、仙境灵域和闭合式壶天模式的模仿,还特别重视净化、诗化的艺术养生,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0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所说的/东方智慧0。 当今之际,/恃人力0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界已经和正在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又一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苏州园林的景观模式,揭示其蕴涵的生存智慧,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一、风水佳穴与生态科学 苏州园林主要为宅园,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宅园/风水0,苏州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寻找/风水佳穴0。 中国风水是地景崇拜的体现,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用得较多的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这是一种/天人合一0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0。 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古人对环境的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以相民宅0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0[2]。

浅析园林植物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生班级:1118552 学生学号:111855218 课程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题目:浅析园林植物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生姓名:谢雄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吴银玲 2013年12月31日

浅析园林植物的传统文化内涵 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园林植物不仅是爱园人士观赏的对象,还成为人们表达感情、寄予情操的载体。人们喜欢在某种植物身上赋予一定的寓意,其间有好恶,也有追求和梦想等。本文将以园林植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主线,浅析人们的情怀与园林植物的关系并探讨植物内涵与寓意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园林植物情感文化内涵表达寄托应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1 引言 利用植物进行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设计者利用植物本身的自然美(姿、色、味等)通过艺术的构思队园林植物的形象的表达,体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人们在这种有“情”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深度联想,在与景的情感交流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造景思想 2、1 儒家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的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序。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认情有独钟,即有“园,所以种树也”之说。 2、2 道教的思想

道教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的和谐,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有“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艺花植草均因地制宜,得景随行”之法。 2、3 佛教的思想 佛教崇尚“善行”。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一些花木,又处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重视人的“悟性”。 2、4 民间风水说的思想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核心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对庭院园林等的周边环境重于建筑本身。认为建筑的外部环境是一种封闭(四周为山),有开放(树木疏密有致)的园林化空间,而山林寺庙更是如此。风水学说反对伐木,认为不吉利。这是先人对生物链中环环相扣的感性认识。其总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钱不种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找雷击)。“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中梅枣,北种李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物生长的特性总结。 3 园林植物的传统文化内涵 3、1 比拟联想,植物人格化 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与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中国风水大师金鼎贵品园林之城苏州风水

古今苏州风水论 引子:城市是人类利用地理环境的集中地区。从外观上看,城市是高大建筑集中,街道集中的建筑文化景观,是运转不息的经济文化空间。城市较周围农村集中了较多的学校。艺术、文化机构和人才,集中了较多的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聚集着较多的公用设施,其中包括供排水、供电、供能、交通、消防、移动电信邮传,教育、治安警卫、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中心,其所产生的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曾经的天下第一神都,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而时过境迁,建国后的洛阳逐渐淡出一线城市圈,似乎人们对洛阳的记忆只剩下历史书上的那一篇篇辉煌。 开封,东京汴梁城,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随着女真铁骑南下,一切繁华不在,七大古都和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国人所知的,只剩下开封府的包青天、灌汤包、开封铁塔,还有就是绝冠天下的《清明上河图》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现在西安不仅GDP总量在全国40名开外,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也被后起的乌鲁木齐超过,同时在西部地区西安也与重庆、成都的差距越拉越大 南京、徐州、武汉等城市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璀璨的光辉。 有座城市,有着五六千年的农耕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五百年的佛道教文化熏陶,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二百五十处控制保护建筑群落,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五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三个历史风貌地区,三十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七十座古桥梁,二十二处古驳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这便是苏州古城。 如今的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经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摘要:不论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1]。文章详尽系统地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配置原则,品种选择及具体配置方式等内容。以便为保护或修复苏式古典园林和营建仿古园林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孤植,丛植 1.植物造景定义及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2]。 2.种类的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用于造园的种类很多,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本在此均有种植,当地大型园林的植物都在百种之上,中小型园林植物种类少的有

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5:32:25.4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作者:殷园园 [导读] 在园林设计理论中,风水学理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风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概念上的划分也比较细致。 防城港市园林管理处广西防城港市 538001 摘要:在园林设计理论中,风水学理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风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概念上的划分也比较细致。风水在我国的实际作用多用于现场的勘察,在方向与位置的确定上有着比较全面的内容,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知识学问。我国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完善,并且科学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风水在人们心中的概念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封建迷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风水实际上在我国的文化体系组成中是一种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文化,对我国的文化内容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这一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地理的融合。它在为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规划建设城镇、弘扬中华文化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更令中外之仁人志士获教殊多,深受启迪。因此,我国的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设计工作也有了极大的必然联系。本文对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规划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植物风水 引言 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包含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能够将其具体划分为不同的内容,通常包括场地环境选择、硬质景观设计以及软质景观设计,其中软质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搭配更为重要。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园林景观发展至今,其中的风水因素也在不断融入其中,在整体上也将决定一个地区的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与地理位置的选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之一。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并在植物的选取和搭配上有着一定的效果,更能体现设计的质量。科学合理地运用植物这种规律和生物场,有利于改善城乡的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是作为园林工作者的终身目标。 1中国传统风水的基本理论 风水从字面上可以分为“风”和“水”2个部分。风水理论是一门结合了水文地质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的自然科学。风水理论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阴阳、五行和干支生肖。其中,阴阳最早起源于夏朝,从来自阳光的向背角度而言,物体背阴的一面称为“阴”,物体向阳的一面称为“阳”。通过进一步延伸,阴阳概念可以解释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所有现象。再从现代科学分析,任何物质都存在正方两个方面,如自然界昼夜交替变化,四季气候年年变换,周而复始等[8]。五行的说法最早见于董仲舒的《尚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5种元素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五行元素既有被生的一面,又有生他的一面;既有被克的一面,也有克他的一面,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存在,就能使事物达到阴阳平衡和相对稳定[8]。我国的传统风水理论思想主要是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系统是以人类为主体,包含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2中国的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和生长位置,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进行规划,使园林景观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阴阳平衡也在极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并且设计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极大程度上可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较为合理的搭配,使之在园林内部形成独特的美感,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具有更浓重的艺术感觉。其中也在主题上比较直接,对高雅通俗之间的具体关系也能够进行清楚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都有着较强的渗透[2],在我国的一些大型的公园景观中对其就存在直接的体现;在植物种类上,根据不同植物间的属性,可以从中判断出需要阳性或是阴性元素;通过对属性的观察,也可以进行植物之间的具体选择种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对植物的习性有着充分的了解,设计工作也将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而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考虑好植物的种植环境与具体的生长需求后,进而对美感进行设计,使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具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带给观赏者不同的观赏风格。 2.3五行相生相克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五行相生相克则是指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五行理念来布局,不仅可以改善园林景观的审美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景观的价值功能。比如,在公园中种植一些榕树、蒲桃树、秋枫树等,能够达到改善环境,调节人们心情的效果;五行中属于火元素的植物有龙血树、木棉以及红铁等,通过对这些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够调节心脏和神经,同时,五行相克的原则也要求设计师在选择植物造景时,要注意各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相克性,比如,在松树旁边种植葡萄,葡萄就会不结果。总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不同植物生克制化的五行关系,既要营造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又要发挥植物的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文化风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也将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风水是我

苏州园林的植物美

苏州园林的植物文化 一、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作用 “餐翠腹可饱,饮绿身须轻”。花木的神奇作用,人们总会有意无意中身受神领。 走进苏州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充满生机的繁花芳草、嘉木修竹,顿感精神爽朗。与游园有异趣同感的还有观看古画时的心曲变化,欣赏古代山水画的人,都会被画面上或青翠、或葱茏、或婀娜飘逸、或亭亭玉立的各种花木景观所吸引,沁人心肺,神向往之。这就是花木的神奇作用。正如宋代大画家郭熙所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因此,园林有了植物,才会有生机,才会呈现出华滋之美。 一、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作用 植物是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凡是园林都离不开植物。 只要对“园林”一词稍作分析就能看出其中的文化含义。著名园林学家童寯曾有精辟解释:古字“園”,是一个非常象形的文字,直接告诉人们园的主要内容:“□”是围墙,“土”者形似屋宇平面,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字似石似树,植物的造景作用已经在这个古字中表现出来。“林”字更说明花木是园林构成的重要因素。 苏州园林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多方面的。作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花木配植上或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上得到启发,甚至直接运用绘画手法,花木造景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与山石、水面、建筑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的显著特点是“处处如画”,成为人们欣赏、休息和起居生活的理想环境。

古代造园家巧妙利用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使园林景观用材不多,而顿生意气,古松而显苍劲,柳枝而露柔和,柏与花交植而呈刚柔相济。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的桧柏苍然耸立,白皮松满枝苍翠,古意盎然;拙政园中部池畔多植柳树,轻丝拂面,楼台掩映,柔情醉人;留园的古木交柯,为古柏与山茶交柯连理之景,构成一幅古朴典雅的画面,耐人寻味。 古代造园家还巧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妙利用树形的大小、枝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造成自然山林的效果。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植适当的常绿树,与山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结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颇有天然野趣;沧浪亭大假山上亦是落叶树与常绿树混植,箬竹披坡,花木点缀,横生崇阜山林之气。 古代造园家还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花木的季相可以增添园林中许多绚丽的色彩和美丽的形姿,使观赏性大大增强,是造景的常用手法。如国色天香的牡丹,含羞欲语的月季,临风婀娜法人丁香,灿若云霞的杜鹃,垂丝如金钟悬吊的海棠,贴梗夸夸如艳株的紫荆,等等,使园林四时景色不同,怡情悦目,百游不厌。如各园林中的玉兰和牡丹,侧重表现春景;紫薇、荷花,主要供夏天观赏;枫林、桂花、菊花,构成秋景;山茶、天竺、腊梅,则为冬景。 因此,花木既是园林中的造景素材,也常常是观赏的主题。苏州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表达景物的特点和寓意。如拙政园有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荫路曲等,留园有绿荫轩、闻木樨香轩;网师园有小山丛桂轩、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沧浪亭有闻妙香室、翠玲珑、藕花小榭;狮子林有暗香疏影楼、问梅阁、双香仙馆、修竹阁;艺圃有爱莲窝、渡香桥、香草居、耦园有藤花舫、储香馆;退思园有水香榭、菰雨生凉轩、桂花厅;怡园有锁绿轩、金粟(桂花别名)亭、藕香榭、碧梧栖凤,等等。这些以花木命名而别具匠心的景物,无不体现出园林主人高雅情趣,又都有极佳的观赏效果,因此成为人们游园时必到的景点。 二、园林中的古树名木 由于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有大量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萝,可供四季观赏。一般较大的园林有花木约在百种以上,中小型

风水理论对园林的影响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植物的种植培植、园林借对点补组景手法、水口园林等,都是从风水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的。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 学问。近十多年来风水理论研究不断升温,在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风水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风水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也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园林选址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时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1] 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从明代造园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擬。……相地合宜,构园得体。”[2] 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址是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风水理论厌宅“卜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

植物造景分析

植物造景分析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内容: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艺术手法:园林种植设计中有许多应用手法和原则,但绝大多数下不能孤立地运用某一种处理手法,而是要紧密地结合项目环境、建筑造型、功能特点以及总体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统一考虑。在园林种植设计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有: 1、均衡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在看到的景物中寻找平衡。在植物配置中都存在着虚实或真实的轴线,当群植的植物分布于轴线两侧时,平衡和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均衡就是一种量的均衡感,而将这种平衡将轴线两侧的竞争力协调一致,达到一种视觉上的稳定。

简洁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简洁不是指视觉效果上的简单和单调,而是设计中所必需的控制性和适宜度,以期能形成一种长久性的美感,体现出“简洁即是美”的真谛。 对比 对比的手法在植物配置中应用较多,又可分为色彩对比、形态对比、体量对比以及质感对比等。对比的效果由对比的强弱来体现,实质上也是一种相互的衬托,突出彼此的个性。但是盲目使用对比,可能会造成混乱的视觉,所以应用时要服务于整体效果。

韵律及节奏 韵律是一种规则或不规则的间歇式重现,而重复出现其中的空间距离就是节奏。

统一 园林中的种植设计都有其中心,即主题。种植设计中的各种手段,从植物种类的选择,到植物配植方式的运用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都统一这一主题中。但统一并不是无变化的,应有主有次,宾主分明,在植物配置上主要是指色彩的变化统一和植物种类的变化统一。 7、重复 这是指在植物种植设计时,某些植物材料以相同或相似的外形、质地或颜色反复出现,或者通过将相似物体放在一起,来增强景观的节奏感。

主次和多样性 突出主次关系,也就是要突出重点,强调重要的特征。可通过强化种植中主要成分的主导性和次要成分的从属性来实现。这也是植物混合配植中常用的方法,体现出秩序与多而不乱的造景效果,使主与辅有机地结合,营造有序而主题分明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 【摘要】 本文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生存智慧。指出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精雅的人文环境与“心斋”、“坐忘”的超功利人生境界相结合,构成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最优雅的文明实体。 【关键词】 苏州园林;景观模式;生存智慧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西方学者海德格尔强调,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

在天地间被错置了的位置,主张在完善天人关系的同时也完善人类自身。他认为,重整破碎的自然和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一致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如果说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还只是理想,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却是“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苏州古典园林多“日涉成趣”的宅园,虽然每一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苏州宋元明清园林的景观具有一定的模式,俞孔坚曾总结出中华民族理想的景观模式有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境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等⑴(P76)。苏州园林既注意了对风水佳穴的选择、仙境灵域和闭合式壶天模式的模仿,还特别重视净化、诗化的艺术养生,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所说的“东方智慧”。 当今之际,“恃人力”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界已经和正在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又一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苏州园林的景观模式,揭示其蕴涵的生存智慧,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概述

苏州园林植物概述 廖星 摘要: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 关键词:造境、风韵美、苏州园林 植物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而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和。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 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 1??园林植物的色彩美 1.1观花类的色彩美。?因花色艳丽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其中红色花系有山茶、月季、杜鹃、夹竹桃、红花牡丹、垂丝海棠、石榴、紫薇、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秋葵、鸭趾草、。黄色花系有金桂、迎春、金丝桃、蜡梅。白色

花系广玉兰、栀子花、含笑等;蓝色花系的有、紫荆、八仙花、木槿、毛泡桐、等。红色能形成热情兴奋的气氛,黄色象征着高贵、白色象征着纯洁、蓝紫色象征着幽静。 1.?2观果类?的色彩美。在树种园林中??此类花木主要作为夏秋观赏之用,或作为冬季点缀。橙黄色的有枇杷、桔、?柚,红色或紫色的有南天竹、枸骨、珊瑚石榴、花红、柿、枸杞、枣等。其中枇杷既能观赏,又可供食用,各园颇多采用。南天竹亦称天竹,冬季结红果,常与蜡梅合栽,也是园中常用的重要树种。? ?1.3观叶类????叶的色彩随着树种的环境不同而不同,有些还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而变化。有的早春新绿,夏季浓绿,秋季红叶变化极为丰富。在苏州园林中绿色类的有黄杨、桂花、广玉兰、枇杷、榕树、八角金盘、女贞、丝兰、棕榈等;春色类得有樟树、五角枫、茶条槭、秋色叶有爬山虎、卫矛、栾树、落羽杉、水杉、金钱松。异色叶类有红叶李等。 2园林植物的形态美 从树干的形态来看。树干的直干型,如梧桐、泡桐、水杉、悬铃木、落羽杉、桉树等。给人挺拔雄伟之感匍匐型的有铺地柏等。丛生型的有南天竹、迎春等。 从树冠的形态来看,圆柱形的有,如塔柏、球形的有五角枫、伞形的有龙爪槐。 从树木的花、果、叶等形态来看;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称,花大色艳,春天盛开,气息豪放。梅花随小,“一树独先天下春”。玉兰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