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预习题

(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三)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分析: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四)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分析:“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五)第3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

分析: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六)第4段如何划分层次?

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分析: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八)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九)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分析: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十)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

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指南录》后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

三、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3)课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4)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根据要点让学生:

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抒情部分);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部分)。

2.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萃:聚集。

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

奉使往来:使,使命。名词。

意使遇哨:使,假使。连词。

使北营:使,出使。动词。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

觇:窥视、观测。

遽):匆忙。

自度:度,估计,忖度。

付之度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

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无聊:无所依托。

迥:远。

靡:无。

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

四、文本研读。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à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五、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六、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

“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三、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英雄壮、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

四、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

“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附录】

(一)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二)《后序》编入课本,在第5段“悲予志焉”后面删去一段文字: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惧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三)有关文天祥的祠联。

浙江温州文信国①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②,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③,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④。花外予规⑤燕市⑥冷;柳边精卫⑦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联: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海丰县方饭享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注释:

①文信国:文天祥曾被封为信国公。

②龟鉴:龟,龟卜;鉴,镜子。龟鉴,借鉴。

③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⑤子规:鸟名。又名杜鹃,鸣声悲切,从夜鸣叫到天明,声似“不如归去”。有“杜鹃啼血”之说。李白《蜀道难》:“又见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⑥燕市:元大都,今北京。

⑦精卫:神话中的鸟。“精卫填海”,常指按照已定目标,奋斗不止。

⑧禋:祭祀。

(四)补充注释。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月”应是“一月”之误。根据:

1.“序自吴门被命入卫,……乃王正(正月)二日……十九日,太皇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自序》)

2.“德祐二年春正月……乙酉(十九日),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丙戌(二十日),命天祥同吴坚使大元军。”(《宋史》卷47《瀛国公本纪》)[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陈)宜中乃白太皇太后,泰表求封为小国,太后从之。”“以贾余庆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刘岊(ji8)同签枢密院事,与吴坚、谢堂、家铉翁并充祈请使,诣元大都。”《续资治通鉴》卷182)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将以有为也”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南霁云与张巡俱系唐朝抗安禄山叛乱的名将。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五)文中涉及的一些史料。

1.吕师孟构恶于前:吕师孟是汉奸吕文焕(本是宋朝守襄阳的主将,后投降元朝)的侄子,他是宋朝兵部侍郎,曾在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军,求称侄纳市,以成和议,元人不许。“构恶”系指他所做的坏事。后面的斥骂吕师孟“叔侄为逆”与此处相呼应。

2.贾余庆献谄于后: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文天祥辞相印后作右丞相。德祐二年二月元使者入临安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使元。《指南录?纪事》诗序说:“及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而国事遂不可收拾。”又《则堂》诗序说:

“北入京城,贾余庆迎逢卖国,即令学士降诏俾天下州郡归附之……”这就是所指“献谄于后”的事实。

3.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李庭芝驻维扬(扬州),故称他为维扬帅。李庭芝误信情报,以为文天祥到真州说降,派人令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假意请文天祥出城看城垒,及至出城,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给他看,把他关在城外。文天祥仍想见李庭芝,奔扬州,走到城下,听守门人谈话,说“制署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他于是变姓名为刘洙,东行准备入海。

必修三学案《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导学稿 姓名班级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链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卒年47岁。他的诗文,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序,也叫“叙”或“引”,一种介绍文章或作者的文体,现在文中成为“引言”或“前言”。一般写在书前,写在后面的成为“跋”或“后序”。《指南录》,诗集名称。 三、课前预习 1、正音: 缙()纾()觇()谄()羁縻()()诟() 渚()阃()诋()迥()殆()刭()邂逅()

() 檄()徼()毗()僇()怍() 2、解释下列加粗。 予除右丞相萃于左丞相府 会使辙交驰当国者 可以纾祸觇北 抗辞慷慨遽轻吾国 以祈请使诣北庶几在此 殆例送死几邂逅死 悲余志焉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自文于君亲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层见错出。 死有余僇。 四、合作探究 1、找出下面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活用词()活用类型()解释为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活用词()活用类型()解释为北虽貌敬活用词()活用类型()解释为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活用词()活用类型()解释为予分当引决活用词()活用类型()解释为

八年级语文下册《6.27 岳阳楼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27 、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重点提示 1、有表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学习古代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抱负。 ●预习要求 ☆走进作者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了解背景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滕子京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外积累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请分别写出三大名楼的名称及相关的诗文名句(写一个完整的上下句就行)。 1、《岳阳楼记》选自《》,作者___,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人(今江苏苏州人),___朝中期接触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范文正公集》,词作五首。 2、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的意思。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的意思。 3、一词多义: 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通:北通巫峡() 予观夫巴陵胜状()政通人和() 或:或异二者之为()为: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古今异义: 越明年明年:古义:今义: 属予作文:作文:古义:今义: 去国怀乡:去:古义:今义: 进亦忧,退亦忧:进:古义:今义:退:古义:今义: 沙鸥翔集:集:古义;今义: 微斯人:微:古义:今义:

完整版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 现代文。 2、在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对“操守、信仰”及“忠君、爱国”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重难点: 1、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一个板块“祖国土” 的学习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爱国情感。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高尚、伟大的人格同样也能让人心生的敬佩,因为,高尚抑或伟大的人格不仅让历史记住这些平凡抑或伟大的人们,同时他们的精神更是 能照亮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前行之路,给我们以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板块“号角,为你长鸣” 。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十四页,读读这一板块的导语。这些有思想的先驱们总是在黑暗笼罩的时候闪现他们的光辉,也正是他们存在,使得人类能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板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文如《指南录》、《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文天祥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可悲的朝代——南宋。在这个一个历史时代中,亡国与战乱是伴随着他生活始终的。他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受父亲的影响,文天祥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这份忠诚是十分强烈的。正是他的这种至死不渝的对民族与国家的忠诚与他所生活的这个只知苟且偷安的年代有着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生命悲剧的根源之所在。 文天祥是科举状元出身,曾经为官,一心想要效忠朝廷,收复失地。但是他的这片热情起初并未得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序、跋等文学常识; 2.学习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为……所”表被动等句式。 3.体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5.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总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1.文天祥的几首诗: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后人纪念文天祥的对联: (1)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2)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4)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3.关于“序”、“跋”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已经写了一篇“自序”,因此叫做“后序”。 跋: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2012年高中语文 2.1.1《指南录后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 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鉴赏语段的能力。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自译、讨论、串讲相结合。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过零丁洋①【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④零丁洋里叹零丁。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讲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二、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三、解题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一篇序言。 “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附文天祥的诗。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书序在正文之前,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由于在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经写过一篇《自序》,所以把这篇序文叫做“后序”。 “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一、读准字音 邂逅 ..()()纾.祸() 觇.北() 献谄.() 贵酋.() 羁縻 ..()() 愧怍.() 殆.例() 巡徼.() 檄.文() 余僇.() 天高地迥.() [答案]xièhòu shūchān chǎn qiújīmízuòdài jiào xílùjiǒnɡ 二、辨识通假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3)层见错出 () (4)臣死有余僇 () [答案](1)“缙”同“搢”,插(2)“陵”同“凌”,欺侮 (3)“见”同“现”,出现(4)“僇”同“戮”,罪 三、一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扁鹊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靡???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 (3)如?????如 .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 固不如.也(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如.土石何( ) (4)分???予分.当引决( ) 五谷不分.(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5)数???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 范增数.目项王(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6)之???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 予之. 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7)以?????以.资政殿学士行( )夜则以. 兵围所寓舍( )然而隐忍以.行( )即具以. 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挟匕首以.备不测( )几以. 捕系死( ) [答案] (1)名词,机会/名词,中间/名词,缝隙/名词,一会儿/动词,夹杂/动词,参与/量词/副词,悄悄地,暗中 (2)副词,无,没/动词,倒下/动词,退却 (3)动词,到……去,往/动词,像/动词,比得上/连词,表假设,如果/“如……何”为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4)名词,本分,职责/动词,辨别/动词,分配,分给/名词,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5)动词,列举罪状/副词,屡次/名词,命运 (6)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死” (7)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相当于“率领”/连词,表修饰/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因为 四、词类活用 (1)北虽貌. 敬 ( ) (2)予分. 当引决 ( ) (3)草.行露. 宿 ( ) (4)日. 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 (5)道中手. 自抄录 ( ) (6)都督.. 诸路军马 ( ) (7)则直前. 诟虏帅失信 ( ) (8)道. 海安 ( ) (9)庐陵文天祥自序. 其诗 ( ) (10)名. 曰《指南录》 ( ) (11)即具以北虚实.. 告东西二阃 ( ) (12)北亦未敢遽轻. 吾国 ( ) (13)诡.踪迹 (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2)名词作状语,按职分 (3)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在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对“操守、信仰”及“忠君、爱国”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重难点: 1、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一个板块“祖国土”的学习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爱国情感。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高尚、伟大的人格同样也能让人心生的敬佩,因为,高尚抑或伟大的人格不仅让历史记住这些平凡抑或伟大的人们,同时他们的精神更是能照亮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前行之路,给我们以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板块“号角,为你长鸣”。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十四页,读读这一板块的导语。这些有思想的先驱们总是在黑暗笼罩的时候闪现他们的光辉,也正是他们存在,使得人类能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板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文如《指南录》、《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文天祥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可悲的朝代——南宋。在这个一个历史时代中,

亡国与战乱是伴随着他生活始终的。他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受父亲的影响,文天祥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这份忠诚是十分强烈的。正是他的这种至死不渝的对民族与国家的忠诚与他所生活的这个只知苟且偷安的年代有着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生命悲剧的根源之所在。 文天祥是科举状元出身,曾经为官,一心想要效忠朝廷,收复失地。但是他的这片热情起初并未得到肯定,而受到了百般的阻挠。他也因此而消极过,退隐过。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入世。 德祜二年,他抱着可以解除国难的希望,背负着“归而求救国之策”的重任,出使元营。结果被扣押。但是无论对方如何威逼利诱,他宁死不从,并且得一机会从元军中逃脱,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南方。之后,他为救国,带着由民间百姓组成的部队与元军的精锐部队奋战,最终被俘虏。此时,当他落入敌人手中时,他曾企图自杀,但没有成功。最终被囚禁了三年多。公元1282年农历腊月初八,文天祥从容就义。临死之前,他面对凛冽的北国寒风,朝着南方作揖之后,镇定地说:“诸位同胞,我有言相赠,请听!今天乃腊月初八,我死之日,便是南宋灭亡之时。你们若心不忘宋,将来年年便以‘腊八’做个纪念日吧。” 这就是文天祥,这就是一个对国家与民族无比忠诚的文天祥。他的精神感天动地,到现在我们依然用腊八来纪念他。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篇《指南录后序》。 三、解题 《指南录后序》是一篇序文。文天祥在从元军的手中逃脱之后,在逃亡的路上写下很多诗歌,辑录为《指南录》。取名指南,是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句中的意思,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此文,是给《指南录》一书所作的序,而且因为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序言了,所以名为后序。“序”也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的前面,用来说写作的经过、原由以及书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四、初读课文, 1、理清文言现象,能翻译原文 请自读课文,把你在预习的过程中,和这一篇读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集体释疑、教师补充。 明确要点: (1)字音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指南录后序》学案一

高中语文第2专题《指南录后序》学案一 苏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掌握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掌握介宾短 语后置句和“为……所”被动句式。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5、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自主学习】 1、文化常识: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_______”或“_______”,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_______”或“_______”。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_______,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____________。 引言前言跋后序说明文议论文 3、重点字音:德祐(y?u) 枢密使(shū) 缙绅(jìn)纾祸(shū) 觇北(chān) 翌日(yì) 献谄(chǎn) 诟虏帅(g?u) 中兴(xīng)贵酋(qiú) 羁縻(jī)(mí) 二阃(kǔn) 愧怍(zu?) 自刭(jǐng)殆例(dài) 毗陵(pí) 巡徼(jiào) 檄文(xí) 余僇(lù) 渚洲(zhǔ)庶几(shù)(jī)号呼靡及(háo )(mǐ) 二、阅读第一段: (1)解释加点词语: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 ..()诸路 ..()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 ...()相见,众谓.()予一.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作者:天籁语文…文章来源:个人原创点击数:180 更新时间:2007-3-6 更多优秀教案、课件请点击进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备课中心 获取点数,请点击进入如何获得点数? 申请会员风采展示点击进入 本站推出特约作者专栏,点击进入苏教版高中语文网博客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苏教版“号角,为你长鸣·烈士的抉择”板块,学习的意义在于,一是文言 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崇敬那些为祖国,为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而提高自 己的精神和情操;三了解一点序言的的写法。教学时,应当在这三个目标上定位。教学中, 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同学们自己查工具书以及和别人探讨解决问题。 目标要求: 1、进一步熟悉作者,崇敬这样的民族英雄,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课时设置: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熟悉作者,朗读,完成部分课文疏通。 过程: 一、导入(背诵《过零丁洋》、学习要求) 二、熟悉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 名(状元),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 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 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这就是作者以这次经历写成的《指南录》的第二篇“序”。 后来端宗赵昰派遣他南下与元军作战,端宗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 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 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 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三、解释文体 序,一种介绍说明文集或者文章的文体。《指南录》,文集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一)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 zhì 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二)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

第2单元 指南录后序学案Word版含教学反思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

指南录后序 本课话题——爱国奉献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元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文天祥为纾国难,挺身而出,出使元营,在元营抗辞慷慨,欲以死报国,以身殉节。后被元军无理扣押,他本想“引决”,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的,“隐忍以行”;为回归南宋,他百折不回,辗转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全力投身新中国建设,60年来,他艰苦奋斗,屡克难关,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赤子情怀昭日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2.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吉鸿昌《无题》3.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 ——拿破仑4.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5.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何塞·马蒂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邂逅 ..( ) 纾.祸( ) 觇.北( ) 献谄.( ) 贵酋.( ) 羁縻 ..( ) 愧怍.( ) 殆.例( ) 巡徼.( ) 檄.文( ) 余僇.( ) 天高地迥.( ) 【答案】xièhòu shūchān chǎn qiújīmízuòdài jiào xílù

《指南录后序》教案解析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指南录后序》时间班级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纾.祸( )翌.日()觇.() 羁縻 ..() 遽.() 诟.() 庶几 ..() 巡徼.() 檄.() ..() 阃.() 诋.() 邂逅 自刭.() 毗.() 愧怍.() shūyìchān jīmíjùɡòu shùjīkǔn dǐxièhòu jiào xíjǐnɡpízuò二: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三、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四:问题探究 1、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2、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3、提问:第4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 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4、提问:第5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了排比句式,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5、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学案解析版

教材文言文复习——《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 《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 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 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 ⑥易????? 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 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 ⑧已????? 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 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相?????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 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 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 句式:宾语前置句。 1.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 军马 ①德祐,宋恭帝的年号。封建社会除用干支纪年法外,也采用皇帝年号纪年。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②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又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南宋时右丞相大于左丞相,北宋时相反。 ③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④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指南录后序第二、三课时导学案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解释下列词语 【第一段】 (1)除:(2)都督:(3)时: (4)迫:(5)于左丞相府: (6)莫.知计所出:(7)会: (8)交驰:(9)爱.身: (10)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11)觇:(12)无留.北者:(13)不拜.: (14)尚可以口舌动.之: 15)翌日:(16)以.资政殿学士行: 【第二段】 (1)抗辞慷慨:(2)轻.吾国: (3)构恶.于前: (4)献谄.于后: (5)羁縻:(6)国事遂不可收拾: (7)数:(8)直前.诟.虏帅失信: (9)但.求:(10)为逆: (11)貌.敬:(12)利害: (13)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二、思考下面的问题,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三、翻译下面几个句子(注意加点字)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2)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3)北虽貌 ..敬,实.则愤怒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弄清文章3—4段以及第五段(部分)中的文言现象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诣.北:(2)驱: (3)臣分.当引决: (4)将以有为也: (5)间.奔: 6)虚实: (7)约以连兵大举 8)庶几: (10)詭.踪迹:(11)草.行露.宿: (12)穷.饿无聊:; (13)追购:(14)靡.及: (15)避渚洲: (16)以至于 ..永嘉: 二、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是: 第二阶段是: 第三阶段是: 2、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三、解释第五段中的词语, (1)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2)诋:(3)当.死: (4)争曲直 ..:(5)屡: (6)不测:(7)几自刭死: (8)为巡船所物色: (9)从鱼腹死: ..... (10)真州逐.之城门外: (11)彷徨:(12)如: (13)竟使 ..欲哨:(14)不由: (15)殆例 ..送死:

最新《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学情分析】 本文属于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等基本句式。 2、研习文本,培养鉴赏语段的能力。 3、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2、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在初中曾学过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 二、知人论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德佑元年,国事危急,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1283年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三、初步感知 1、解题:书序一般写什么?为什么以《指南录》为名?又为什么称为“后序”? 明确: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写在作品正文前面的文章,“后序”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自序”。 2、初读课文,根据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记叙、抒情部分)。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以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了九死一生的感慨。(第1——3段重在记叙,第4节以抒情为主。)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部分)。说明写作情况和集结目的,并从社会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的报国心志。 四、文本研习——熟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并补充注释。 朗读第1段 l.字词句: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 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如果说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那么,高一下期,学生应该已经完全融入了高中生活。在必修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学习《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还是文言阅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 《指南录后序》是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中的第一课。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回顾并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适中,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少,但是文章却没有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诵阅读上,就要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从疏通文意的角度出发,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文言现象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这一课可以看成是文言现象的复习和巩固的过程。 本课记叙中夹杂抒情、议论。文天祥在叙述自己南逃途中的经历时,又不忘抒发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