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行政学於一八八七年威尔逊(Wilson)发表「行政的研究」一文後,发展至今虽只有百年多,但於此段时期,行政学不断精益求益,尤其自十九世纪末叶以後,从政治学独立出来之後,发展更为快速。此不得不归功於行政学研究方法之突飞猛进,兹将其研究方法列举如下:(张润书:1998 :16-23)

A.法则的研究法(Golden-rule approach)与事实的研究法(Fact-finding approach) :

法则的研究法:早期的行政学家,着重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的建立,其中心思想为「金科玉律」,过份注重价值判断一「应如何」,亦即先建立规范标准,再拿组织、管理、人事等与规范做比较。

事实的研究法:重视问题解决、实然面向并视条件而定。新进行政学者注重事实真象的探求,注重「是什麽」的观念,亦即将各种组织现象归纳分析,再做结论,近年来常采用「个案研究」(case study)、统计方法或数量研究,乃电子计算机运用。

B.静态的研究法(Static approach)与动态的研究法(Dynamic approach) :

静态的研究法:早期学者对行政问题的研究,仅注意组织结构、权责分配、法令规章等结构的研究。又称之为「结构的」(Structural)研究法。

动态的研究法:新近学者认为行政是行政行为者的行为所构成的现象,例如研究非正式组织、沟通、决策过程及注意人员的交互行为关系等。又称之为「功能性」研究法。

C.比较的研究法(Compartive approach)与生态的研究法(Ecological approach) :

比较的研究法:早期学者对行政问题仅作演变上的观察、异同的比较与检讨。

生态的研究法:近期学者认为不能单就国家与国家来比较,因为各国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不同,应从整个世界中寻求求出若干种行政模式,再以此「模式」来衡量各国行政制度的特质所在,亦即依行政现象的背景作综合性及系统性的说明,进而建立行政样态。又称之为「模式」研究法。例如:雷格斯(F. Riggs)对「棱柱」型(Prismatic Model)社会行政的研究法。

D.生理的研究法(Physiological approach)心理的研究法(psychological approach) :

生理的研究法:早期行政学多研究机关人员之生理需要与生理条件,注重工作环境的改善、待遇提高、福利的增进等。

心理的研究法:晚近学者认为行政是人群活动所形成的现象,注重心理因素对员工的影响。因之,欲对行政有深切的认识与了解,须从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观点及因素,作适当的研究。对於组织中员工「自我成就」及「激励法则」之研究属之。

E.闲接的研究法(lndirect approach)与直接的研究法(Direct approach) :

早期行政学者多从既有的资料中来研究行政问题:此即为图书馆式的研究法;

近期学者重在对个别的行政问题作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分析,从实际的事实与经验中体认行政事理与问题,於客观证据中找寻结论求取可行之道,不以预定的原理与法则以应付新起的事件。如,场域研究法、角色扮演法等。

F.诠释理论的研究(Interpretive theory approach) :

此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於「观念」(idea)而非感官经验。

此研究学派所运用的方法为:从发现行动者的意向和欲求出发,赋予行动者实践内容的意义,而社会科学家把观察到的行动和经验安排到适当的诠释架构中,说明其与人类生活本质及目的的关系。故其目的主要在促进人类相互沟通对话的可能性,说明人类行动与其生活各层面的关系,而这种整体性观点可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行动的真正意义。

G.批判理论的研究(critical theory approach) :

此理论与诠释理论主要的差异在於诠释理论比较强调「理解」的知识过程,批判理论则偏重於「批判」的知识过程。

故批判理论研究的作用,即要影响人们的意识,解放人们的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总之,批判理论研究特别重视理论和实务之间的关系,意图透过批判质疑的方法,多样的研究方法,找寻弊端和偏见,从而促进现状的改善,拉近理论与实务间之距离。

H.行动理论的研究(Action theory approach) :

此理论由哈蒙(Harmon)提出,他认为,公共行政的研究必须从基本的信念与假定出发,才能彻底了解公共行政此一理论与实务的真正本质。其认为人的本性是「主动」(active)而非被动的,人类的行动必须在社会互动的系络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总之,行政理论重新唤起公共行政有关价值的研究,并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行政精神。

依据许南雄老师之看法,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下列七种:

A.法制研究法:偏重静态及规范性的。

B.行为研究法:偏重人群关系。

C.生态研究法

D.系统研究法

E.政策研究法

F.比较研究法

新公共管理研究途径:此学又称新右派主义、管理主义、後官僚典范、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等;罗森姆( Rosenbloom )认为此一学派为1990年代新的研究途径。

行政学的主题与范围

行政学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其范围随着时代之演进越来越广,兹整理如下:

A.行政组织论:

行政现象最基本的问题即是「组织」,其是推行工作之工具。此范围包括:

a.组织理论:

研究组织到底是什麽的一套理论架构。

b.组织结构:

即组织的分工状态,纵向的分工称之为「层级化」,横向的分工即形成「分部

化」之现象。

c.组织动态:

组织构成最基本的单位是「人」,此乃研究组织中人员互动後之关系。

d.组织发展:

研究如何增进人员之技术及知识,且随环境之改变而不断改变。

B.行政运作论:

此部分又称「行政行为」,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下列诸项:

a.订定政策:

此乃作为行政行为的主要指引。

b.行政计划与决定:

乃研究组织於事前决定作何事及如何去做。

c.行政领导与激励:

主要研究领导激励之研究方法、基础、方式与技术等要项。

d.行政监督与授权:

研究如何「分层负责」,其原则、时机及技巧等。

e.行政沟通与协调:

此二者实为一体之二面。

f.公众关系之理论与实务:

政府必须运用各种策略与方法,争取公众之了解。

C.行政技术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组织管理欲其有效,必须先有一套完善之技术,於行政学的管理技术中,大致较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a.目标管理(MBO)。

b.行政三联制。

c.计划评核术工作要径法作业研究(OR) .

d.工作简化。

e.资讯管理技术。

f.无缺点计画(ZDP) .

g.弹性工作时间等。

D.公务人力资源管理论:

人事行政一般又称「公务员制度」或「文官制度」,现在大多已称为「人力资源管理」(HRM) 。人为万物之灵,其有思想、有感情、处理起来最为困难,范园自然亦较为广泛。

大致包含:公务人员的考选、铨叙、任用、俸给、考绩、奖惩、训练、保险、抚恤、退休、品位分类制、职位分类制等,其最主要目的在使「人尽其才」、「事竟其功」。E.财务行政论:

俗云:「财政为庶政之母」,故财务行政乃公共行政之重要一环。

而所谓「财务行政」(Public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系指政府机关或企业处理财务事项,及与此有关之制度及运作,目的在执行财政政策及完成公共政策。其范围包括:

a.预算制度:即政府於一定期间的施政计划而以金钱数字表现者。

b.会计制度: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将收支情形加以详细记录。

c.决算制度:於会计年度终了後,行政机关应向立法机关提出决算报告,以表明

其责任。

d.审计制度:预算执行完毕後,必须由超然独立的机关加以审查,以确定无任何

错误过失,如无则解除其责任。

F.公务管理论:

此范围之研究在於与办公室有关之各种事务,包括办公室的空间、设备、环境、运作等,其目的在使其条件完全符合组织人员之需要,进而提高效率,完成组织之使命。故其范围大致包括:

a.空间管理。

b.环境管理。

c.文书管理。

d.物财管理。

e.庶务管理。

f.资讯管理。

G.比较行政论:

此范围乃是以「比较研究法」就各国之行政现象,作有系统的归纳与分析来了解各国行政之特色及异同。主要研究对象包括:

a.行政制度。

b.行政行为之方式及动机。

c.社会文化。

d.社会结构。

e.各国之生态环境与行政之关系等。

H.公务伦理论:

此范围在探讨公务人员在推展其政务、处理公务时,认为应有的角色扮演及关系分际之认识,换言之,即在建立公务员共同信守的正当行为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

a.行政伦理之意涵。

b.影响行政伦理之因素。

c.强化行政伦理之方法。

I.公共政策论:

「公共政策」系指政府机关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求,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相关活动。

近来为使政府符合「五R特性」,即

a.回应性(responsiveness) 、

b.代表性(representation)、

c.责任性(responsibility) 、

d.可靠性(reliability)、

e.及务实性(realism)之五大表现。

研究公共政策成为一种趋势,故其范圉包括:

f.政策问题之分析。

g.政策规划之分析。

h.政策合法化之分析。

i.政策执行之分析。

j.政策评估之分析。

k.公共政策之重要议题及展望等。

J.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理念论: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公共行政有许多新兴的问题及理念产生,很值得所有行政学者继续探讨与专研,包括:

a.新公共行政理念.

b.公共管理及新公共管理之发展。

c.全面品质管理(TQM) .

d.学习型组织。

e.非营利组织。

f.工作生活品质(QWL) .

g.府际关系与管理.

h.知识管理。

i.教导型组织。

j.民主行政之发展。

k.行政学之本土化等。

行政学典范之发展

典范(Paradigm)之定义:

在某一特定时期,参与某一个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社群,所共同接受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典范系指在一个正规的学科中,用以规范其问题概念、假设、研究方法、假定、理论、和语言的基本共识,并且获取正当的地位。

有关「典范」首先是从物理学家後来转为科学史家的孔恩(Thomas 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提出的,其意义相当复杂,依据国内政治大学此方面专家吴琼恩老师之归纳大致有五项:

a.典范是一套「信念或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 :

「信念」即一个人自出生以後,在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中所接受信以为真,且具有若干事实的基础,而不必或不愿再去证明的看法。每一个人脑海里都充满了许多这样的信念,吾人称之为「信念系统」。典范其实就是信念或信念系统的一部份。

b.典范是一种「世界观」(world view) :

方法学家派顿(M. Q. Patton)即持此一看法。他说:「典范乃是世界观,一般性的观点,以及分析复杂的真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c.典范是一种观察的方式(A Way of seeing) :

典范本身是一种观察,也是一种出发点,而这种出发点往往是自明的或隐示的,会不经意的显现出来,但因人的能力有限,自然无法完全观察,但亦不失一种典范。

d.典范是一种普遍性的观点(A general perspective) :

典范乃学术社群所共同持有之信念系统,故其为一种普遍性的观点,且具有「时效性」但却不一定有「持续性」。

e.典范是最高的「共识单位」(Unit of consensus):

典范乃是各社群所共享的信念系统,因此具有高度之「共识单位

亨利(Nicholas L. Henry)的五大典范:

依亨利(Nicholas L. Henry)的「共行政与公共事务」(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书之分类如下:(吴琼恩:「行政学的范围与方法」)

1.典范一时期:

政治与行政分立时期(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 。

I.时间:1900~1926

II.典例范本:

i.古德诺(Frank J. Goodnow)「政治与行政」(1900)

ii.怀特(Leonard D. White)「公共行政研究导论」(1926)

III.主题:

政治乃决策是关於国家意志之表现或政策的问题。

行政乃执行与政策的执行有关。

IV.方法:

强调价值与事实之分开,认为公共行政的研究是可以「价值中立」(value free)

的,但其任务是「经济」与「效率」之研究。

V.理论:

强调公共行政「科学」与「事实」研究的重要,以及奠定「组织理论」,研究

的基础,虽理论无所贡献,但仍有开拓之功。

VI.检讨:

忽略「企业行政」,及「价值中立」之不可行。

2.典范二时期:行政原理(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on) 。

I.时间:1927-1937.

II.典例范本:

古立克、尤伟克之「行政科学论文集」(1937) .

III.主题:

强调许多放诸四海皆准之行政原理。造成有许多重点(focus)但无一个定向

(locus) .因为这些原理原则可以不顾行政背景、文化、功能、环境、任务或制度

架构之不同,而用之於任何地方,结果造成「原理愈来愈多,但忽略了行政学

的研究定向」。

IV.方法:

采机械效率观(不过这一典范重於高阶层之研究,与科学管理重於低层级人员研

究不同,,采规范性研究法。

V.理论:POSDCORB。

VI.检讨:

许多学者认为根本没有「行政原理」这回事。(Ex:赛蒙)

3.典范三时期:

公共行政学即政治科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Political Science) 。

I.时间:1950-1970。

II.典例范本:

此期乃行政学之低潮期。以高斯(J. M. Gaus)的「公共行政理论趋势」为代表。

III.主题:

努力重建公共行政与政治学概念联系时期;行政学已非一门独立学科,而是政

治学的同义语,是政治学的重点(emphasis)兴趣范围(an area of interest) ,此段

为行政学的尴尬期。

IV.方法:

采机械效率观(不过这一典范重於高阶层之研究,与科学管理专於低层级人员研

究不同,,琛规范性研究法。

V.理论:

以「比较行政」作为公共行政之子域(sub-field) ,其主要目的是想建立理论,

为知识而追求知识,不过与「实际取向」不同。

VI.挑战:

由於「比较行政」理论建构之失败和行政个案研究法没有多大成就,造成行政

学已成为政治研究中之「次等公民」。

4.典范四时期:

公共行政学即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Management)。

I.时间:1956-1970

II.典例范本:

i.1956年「行政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提及行政

即行政,区分为公共行政、企业行政、制度行政均无意义可言。

ii.l966年韩德森(Henderson)在「当代美国公共行政综论」(Emerging Synthe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书中指出「组织理论应成

为公共行政的基本重点(the overarching focus) 。」

iii.马奇(James G. March) 所编「组织手册」(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

iv.l969年汤普逊( James D. Tbompson)所着「行动中的组织」(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

III.主题:

此一典范仅提供「重点」(focus)而非「定向」(locus ) ,行政就是行政,不受时

地局限,设有公私之分,故为「重点」大於「定向」的研究。

IV.方法:

强调管理科学。研究上着重组织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及量化的管理技术研究。1960

之OD即是如此。

「一般管理」(generic management) 的概念。

V.理论:

OD之迅速发展,使「行政」成为一个研究「公私制度与组织」之统一知识体系。

VI.检讨:

N. P .A呼吁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中独立出来。

5.典范五时期:公共行政即公共行政学。

I.时间:1970年以後迄今。

II.典例范本:

1970「全国公共事务与行政学联盟」(NASPAA)成立,代表公共行政学独立自主

的发展阶段。

III.主题:

行政学力求一行政科学之定向,特别是在组织理论和资讯科学方面。例:组织

理论和资讯科学。

IV.方法:

许多公共政策之新技术产生。例:线性规划、要径法、决策树、等候线理论、

MIS等。

V.理论:

行政学之核心课程已定。例:环境、数量方法、公共预算、组织理论、公共预

算、人事行政等。

VI.检讨:资讯社会,PA所面临之新挑战。

哈蒙(M. M. Harmon)将行政学区分为两大典范

1.理性典范

2.行动典范

传统理论之威尔逊学派

a.威尔逊(Woodrow Wilson)的生平:(吴定:公共行政论丛)

1.生於一八五六年的美国乔治亚州之「奥古斯塔城」(Augusta) .

2.一八七五年就读普林斯顿学院(Princeton college) .

3.一八七九年至一八八一年在维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读法律硕士。

4.一八八三年至一八八五年,决定放弃学习法律,前往德国深造。并选择了巴尔

的摩的约翰霍浦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政治。

5.一八八五年六月廿四曰与Ellen Axson结婚。并於该年获博士学位。

6.一八八八年至一八九六年应邀於约翰霍浦金斯大学担任行政学的兼任客座教

授。

7.一八九0年至一八九三年,在普林斯敦(Princeton University)开类似课程。在此

期间除前二校外,只有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及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两校开有关行政之课程。

8.一九○二年至一九一○年担普林斯敦大学校长。

9.一九一三年被选为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至一九二一年届满,共在位八年。

10.一九二四年与世长辞,享年共六十八岁。

b.「行政的研究」之发表:

1.威尔逊於一八八五年荣获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後,先於大学执教。至一

八八六年十一月三日,在康乃尔大学对该校「历史与政治学会」发表专题演讲,

题目为:「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此次演讲非常成功,

使他声名大噪。

2.其於一八八七年六月在《政冶学季刊》发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一文後,行政学才从政治学的领域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威尔逊

也因此被称为「行政学之父」(Fath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c.「行政的研究」之内容大要:吴定:「公共行政论丛」

1.美国需要知道更多行政学方面的知识。

2.行政研究的目的乃是要发现:

I.政府可以适当而成功地做那些事情

II.政府如何能以最大的效率及最少成本来做好这些适当的事情

3.行政学是我们这一世纪的产物,亦即是我们自己这一代的产物。

4.虽然有关宪法原则的争辩仍未结束,但已不比行政问题更迫切实际;因为威尔

逊认为「要执行一部宪法比制定它要难得多」。其原因在於政府功能之日增与

复杂,造成不得不对行政学加以注意研究。

5.美国行政上所发现的一些缺点必须借重法国与德国之经验与制度来补救。但必

须美国化(Americanize)。

6.所有高度开发国家的政府制度均曾经过三个发展的时期:

I.专制统治者时期:

此时为行政制度迎合专制统治者。

II.宪法之制度在排除专制统治者而代之以大众控制时期:

此时行政因其他更重要事情而被忽略。

III.具有主权的人民在新宪法下发展行政的时期。

7.「行政是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Administration lies

outside the proper sphere of politics. Administrative questions are not political

questions.) 虽然政治设定了行政的工作,但政治不应操纵行政的运作。此即「政

治与行政必须分立」(Dichotomy)之概念成型。

8.「宪法问题」与「行政问题」,必须加以区别。即:行政是法律较详细、系统

性的执行,每一项法律的特定应用就是一项行政活动。但是规范这些事项的法

律是在行政范围之外以及是在行政层次之上。简言之,政府行动的广泛计画,

不是行政,广泛计画的详细执行才是行政的范围。因此,宪法应只涉及国家控

制一般法律的机关之问题,可惜美国宪法并未作此分别。

9.「权力并不危险,除非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权力」。

10.舆论在行政的实作方面应扮演「权威性评论」的角色。

11.若我们不断使用非正统性处理事务的方法,将无法避免发生行政上的错误。

12.美国行政学所根据的原则必须是以民主政治的政权为主的原则。

13.中央集权已渐被取代,地方分权已广泛为大众所容忍。美国政府亦有此一趋向。

那就是各级政府彼此间基於诚挚平等及隶属关系而联合起来追求共同的目的。

d.「行政的研究」在我国行政发展上的意涵:

威尔逊学派与我国行政发展或现代化之关系,大致有:

1.政治与行政分立问题:

I.威尔逊在「行政的研究」一文中,最受重视与争论的主张,即是「政治

与行政」分立问题。不过这是当时政治现象之具体反映,特重政务官与

事务官角色之厘清,及所谓「事务官中立化」问题。然而二次大战至今,

此种理论显然已变得不切实际。

II.我国目前行政发展状况而言,行政权有逐渐扩大,若就决策权行使层面以论政治与行政之分立,并不具意义。但就事务官职位应不受政党政治

影响一点,似乎不太符合。理论上,自各部常务次长、司长以下之人员

应属「事务官」,职位应受保障,不因部长之更换而更换,我国似乎不

是如此,实值得改进。

2.行政改革宜参酌他人长处而本土化问题:

I.威尔逊指出:引用外国优良之行政制度,并非全盘移植,也非仅在形式

上及语言上本国化而已,而是要在实质上加以本国化。

II.我国以前对於西力文明科技之引进,一向采「全盘西化」、「中体西用」、「汲长舍短」等,但该如何「中国化」,迄今尚无原则可循,以致参考

之後,常遭致失败之後果,因此威尔逊的此点论述对我国革新工作,实

具有相当大的启示。

3.舆论在行政实作方面扮演何种角色问题:

I.威尔逊强调舆论应在行政的指导上扮演权威性的评论角色。而不应让舆

论过分嚣张或过分无能,致影响对政府之监督。

II.我国在迈向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政府许多政策或措施,难免受到舆论(如利益团体等)之影响,为防范此利用舆论来千扰政府施政,行政部门似

可采纳威尔逊之建议。

4.重视行政学研究问题:

I.威尔逊至少使行政学有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其他确实在许多方

面,参酌应用企业管理学(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理论与技术。

II.我国公共行政学术之研究情况,此方面实未获应有之重视,实应於未来行政学的研究上更注意这方面之问题。

5.强化行政人员权责问题:

I.威尔逊认为「权力并不危险」,其建议:赋予行政人员较大的自由裁量

权,课以应有之责任,并以选举制度与舆论加以监督控制。

II.我国行政革新措施中,「分层负责、逐级授权」一向被列为工作重点之一,但成效似乎不彰显。故威尔逊强化行政人员权责的主张,对我国的

行政发展,实仍具极大的参考价值。

行政功能与四权之比较

我国乃实施「五权宪法」之国家,其所具备之功能各不相同,就「行政」而言,其与另外四权功能之比较,依吴定等教授之归纳如下:

A.行政与立法功能的比较:

行政与立法是一个立宪国家组织的二大核心,其运作的良窳与否,不仅关系着政府的效能,更与人民福只息息相关。

无论是三权分立的美国也好,或五权宪法的我国也好,皆有立法机构的存在,虽然立法机构内亦有人事、财务等行政现象,但就整个功能言,行政功能与立法功能仍有不同:

a.所谓立法功能乃将政府所欲推行的政策使之合法化,而行政功能则将此等政策

依法加以执行。

b.同时执行时尚要参酌实际情况,运用知识能力,使政策能够有效的达成,其中

涉及到通权达变者甚多,而立法只考虑一般情况,作慨括性的规定而已

c.立法功能主要是制度上的,亦即决定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人员编制、经费收

支等,但行政功能则是运作上的,即在於从实际工作上将组织权责、人力编制、

经费支用作最佳的运用。

B.行政与司法功能的比较:

司法功能,在本质上,乃是就系属於法院之特定讼案,加以审理;并决定何者为法律而予适用,以作为裁判之根据。

在基本上两者有下列的区别:

a.就目的言:

司法功能在於保护人权、维持秩序,是消极的事後补救或惩罚的功能;

行政功能则在於积极的为民众谋求最大的幸福,其受惠的对象是全体民众,司

法功能的行政对象则为涉案的当事人,如有受惠人,实乃诉讼案件的原告,故

其作用是在保障个人的权益。

b.就运用而言:

行政功能是自动的,司法则是被动的。

法院是诉讼案件的受理者,无论民、刑事案件,皆有原告与被告,即使某些公

诉的刑事案件,亦必待检察官提起公诉後,法院才会审理,但是行政措施却不

能等到人民有所请求时才有所行动,很多都是由政府主动出面来进行的。

c.就参与论:

在司法审判上,法院是处於第三者的仲裁地位,对所处理的案件,总有利害关

系的原告与被告,在审判过程中,只有这诉讼双方的当事人及有关人士才可以

被允许陈述意见,其目的在维持司法的公正与独立。

但行政功能却不是如此,行政机关并非第三者,本身即是当事人,且行政决定

的过程中,允许多元参与,一方面显示民主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可因此而制定

合理的决定。

C.行政与监察功能的比较:

中国监察制度起源甚早,迄今已有二千余年之历史。

监察制度是我国一个独特的政治设计。其主要目的在防止行政部门的违法滥权与公务员的败德失职,以监察院的弹劾、纠正、纠举、调查、及审计等权的行使,即可看出监察功能之所在。基本上,这些功能仍属消极的防弊,并非积极的兴利造福。而行政功能不以消极的防弊为满足,而尤重在积极的举办各种富国利民的事业。以公务员为例,监察功能对之仅在於防止其渎职与枉法,而行政功能则在於使人员适才适所、发挥所长、贡献心智、藉以完成政府所交付的任务。

依照现行宪法增修条文第七条第二项规定,监察院设置监察委员二十九人,并以其中一人为院长、一人为副院长。依监察院组织法规定,院长综理院务,并监督所属机关。

副院长於院长因事故不能视事时,代理其职务。

监察院具有行使弹劾、纠举及审计权,并得提出纠正案,以及收受人民书状、巡回监察、调查、监试、受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等职权。以上各项职权之行使,始於调查,终於提出纠正案或弹劾、纠举。

D.行政与考试功能的比较:

考试制度亦为我国的一项优良的政治传统,所以国父将之列为政府的治权之一,不过广义的行政功能应该将考试功能包含在内。

考试院为全国最高考试机关,掌理所谓「广义」的考试事项,然究其权限内容,实亦即包含了整个人事行政的范畴。是故,考试权虽系从行政权中分出,但其本质上仍属行政权作用之一部份,应无疑义。

考试权在性质上既本属行政权作用之一部份,其决策型态目前采取合议制(委员制),却与一般行政权机构因着重效率与责任,而采取独任制(首长制)的决策型态有所不同。

此一制度设计,沿自行宪後的考试院决策体制即系如此,而实施以来也因宪法第八十八条明定:「考试委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行使职权」,以及对考铨业务或人事行政之施政应具超然独立性格,而少有对此决策型态产生质疑。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 6 条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左列事项,不适用宪法第八十三条之规定:

一、考试。

二、公务人员之铨叙、保障、抚恤、退休。

三、公务人员任免、考绩、级俸、陞迁、褒奖之法制事项。

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

任命之,不适用宪法第八十四条之规定。

宪法第八十五条有关按省区分别规定名额,分区举行考试之规定,停止适用。公共行政与企业管理之异同

A.相同点:

a.管理对象与方法:

二者皆为使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处理「人」、「财」、「事」、「物」。

b.治事组织及其运用:

政府行政依权能区分原理,产生政权机关与治权机关,分别有其运作功能,而

企业管理有股东大曾为最高权力机关,而以董监事为决策机关监督机关。

c.行政效率与服务品质的提高:

二者之目的皆在提高效率与服务品质,且两者均以顾客之满意为至上之考虑。

d.二者均要面对外在环境之变化且去适应它,且不断随环境之改变而改变,以求

适应并维持组织於不坠。

e.二者高阶人员所具备之条件相同:

此即提示二者高阶层人员应多具备决策能力。

B.相异点:

a.目的与动机的不同:

政府行政的推行,其主要的且的与动机,是在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一切的措施都在顾及全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来为全体民众服务,并以

最好的服务来争取民众的拥护与支持。所以其目的在为公共利益、其动机在加

强服务,便民利民,使民众获得最好的福祉。

工商企业组织,其目的与动机,则在追求「个人私利」,而其追求的利润是眼前的、有形的,以金钱计算的。且其行动决策以「物价」或其生产产品的「价

格」为决定因素。以达成其「赚钱」、「赚更多的钱」为目的。

b.一贯与权变的不同:

政府行政必须具有始终一致的贯彻精神,政府行政的一切作为,必须注意「平等」,不能存有歧视的不平等待遇。且政府行政的法令规章等较具有永久性及

少变性,更不可前後矛盾,使民众无所适从。

而工商企业经营,除须遵守政府的有关法令外,可以随时变通、调整,交易可因人而异,早晚时价可以不同,其权变与机动性往往被人视为当然的事。

c.独占与竞争的不同:

政府行政是独占性的,在其管辖区域内,政府对某一些行政活动,可以做集中统一的办理,除非得到政府的许可或授权,其他团体或人民不能同时从事这种活动,政府是处於独特的优越地位,亦即公权力的遂行者,他人不能与之抗衡或竞争,是以政府可做若干强制的措施,人民亦得接受。

而企业经营是自由竞争,任何人都不得垄w市场,不许操纵物价,在同一区域内,可以允许同类或不同类的工商企业,大家共存并营,自由竞争,公平发展。而顾客或工商企业的来往,则完全基於自由平等的原则,没有任何强制性。

d.政治考虑与管理因素的不同:

在民主政治下,政府行政措施必须受到民意代表及舆论的批评与监督,绝不能罔顾民意,为所欲为,所以行政措施的政治考虑甚为重要,民意与政治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行政要件。而工商企业经营,则比较不须考虑政治因素。

e.对外在环境因应的程度不同:

无论政府相织或企业组织,皆是与外在环境保持互动的开放体,但是,由於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所受到的限制有别,对於外在镶境变迁的适应程度亦就有了不同,一般而言,政府因受到立法监督与预算控制,自不能如私人企业那样的迅速因应,其进步与革新也就较企业组织缓慢。

f.所有权(ownership)不同:

行政组织系政府各级机关与机构,其所有人是全民大众,一般俗称的「公家」即为此意,既然行政组织是全民所有,所以政府的施政当以民意为依归。至於企业组织则为私人所有,虽然有些股份有限公司规模甚大,股票公开上市,是大众的公司,但其本质上仍属私人所有,此与政府组织显有不同,正因为所有权的不同,两者在实际运作与法令的限制也有不同。

g.管理的重点不同:

行政组织与企业组织虽然在管理的对象上有相似之处,但因为两者所追求之目的与动机不同,所以在管理的重点上也就有了差异。一般而言,行政组织所强调者为法令规章的订定、组织权责的划分、公共政策的制定、行政领导的运用、财政收支的分配、与工作方法的讲求等。这些都是为了达成为民服务所必须重视者;但企业组织的目的是在追求利润,故其管理重点放在生产管理、成本会计、市场研究、广告行销、品质管制、与财务管理等。

h.组织目标的评估不同:

政府行政的目的在於谋求公共利益,为全体民众服务;然而所谓的「公共利益」、「公共目的」或「社会福祉」,其内容和意涵往往过於抽象,而显得模糊不清。

也因为政府机关欠缺明确的组织目标,施政绩效不易评量,所以我们期望行政人员能够体恤民情,行事公正公开,从道德面来要求其主动负责。工商企业的

组织目标则以「利润」、「获利」为考量,可以明确的金钱数字来计算,衡量其绩效,论断其成败。

i.决策的程序不同:

在民主的政体之下,讲究「正当程序」和「依法行政」的原则,所以政府的决策权力分散到不同的部会机关,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机关,而使决策的程序显得过於冗长。而繁杂冗长的行政程序,更是行政效率不彰的主要原因。相对的,工商企业组织,不是为个人所有,就是以公司的形态组成;因此,事权得以有效集中,决策程序可依实际需要加以简化。

j.受公众监督的程度不同:(金鱼缸效应)

在民主的社会中,政府的任何举措都要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接受公众或舆论的批评监督,难怪有人说:政府行政就像是透明的鱼缸里面活动一样,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即使是某一项尚未定案的行政措施,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都可能

遭受到舆论和民众的公断;所以政府的行政作为,不但要获得机

关内部的共识,更要赢取机关外部广大群众的了解与支持。相对

来说,现代的工商企业虽然已经开始让外界了解其内部运作状

况,来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其最多只要向股东报告营运

状况即可,可见其二者在受公众监督的程度上的确有所不同。

丹哈特之「公共行政典范」分析

公共行政的研究典范有四,

a.行政控制,以赛门Simon的决策理论为主要的代表

b.组织学习,以哥廉毕斯基(R. Golembiewski)的组织发展为典型

c.政治教育,强调Waldo的民主行政

d.政治结构,着重欧斯洞(v .Ostrom)的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观点。

兹扼要叙述如下:(参考林锺沂:「行政学」)

a.行政控制典范:

1.公共行政长期以来的发展,且大部分的着作,都与行政桧制有关。自Wilson认

为「行政应自政治分立出来,以类似企业的方法来经营宪法」,经Taylor主张

「以科学方法来选拔工人」,和「铲煤科学」(science of shoveling);Weber的

「合法-理性的官僚制度建构」,和Gulick的行政“POSDCORB"内涵,到一九六

○年代所盛行的「系统理论的组织分析」,都可以说是在行政控制典范的主导和

主宰下而呈现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却带来工具及效率理性,使官僚内部产生严

重之疏离。

2.有感於此Waldo曾经指出这些形成现在复杂组织研究的「相互支援概念」,主

要有:「科学、理性、效能、效率、和生产力」。而Simon是此种行政控制典

范的代表人物。上述曾提及Simon批评过去所发展的行政原则,其实只不过是

「行政谚语」。由於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Simon认为行政研究应转移焦

点为组织的决策制定(organizational decision-making) ,并植基於事实前提(相对

於价值前提)的可观察行为的分析,才可发展严谨的行政科学。

b.组织学习典范:

1.由上可知,以前的行政理论。似乎太重视组织目标的「客观实际」,并以「效

率、效能、生产力」作为组织绩效的基本指标,然而,组织运作的成败,不应

止於此些观点的考量,而应及於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感受以及组织成就与人性、

个性发展之间的融合关系,是以一个良好的组织运作应该结合个人需求与组织

要求,使得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自我。此种观点,被有些学

者形容为「人文主义的行政」(a humanistic administration) 。

2.根据史考特(W. G. Scott)的描述,组织的人文主义或人文主义的行政,可作如下

的假定:

I.除人性的尊严外,人格的保障与培育应植基於「平等而非层级的基础」

之上。

II.「人类情境」(human condition)有逐渐朝向完美的稳定驱势。

III.组织的利得基本上是来自成员的利得,再者,伴随着这些利得的利益(或满足)应尽快地分配给那些付出行动者。

IV.组织在制定决策和建构控制时,最後的分析应以「成员的合意」为基础。

V.组织的变迁应来自参与者对各种方案的完全了解和共识。

3.根据全中燮(J. S. Jun)的分析,人文主义的行政研究途径又可分为二种观点:

1.乃深受工业心理学和企业管理影响颇深的「组织民主」(organizational

democracy) 。

2.系植基於哲学与政治理论的「现象学的行政论」(pheoomenological

administration) 。

4.就「组织民主论」而言,此观点主要包括当代工业人文主义的相关论点,如阿

吉利斯( C. Argyris) 边尼斯( W. Bennis) ,麦克葛瑞格( D. MCGregor) ,雪恩(E. H.

Schein)等人的分析,甚至包括早期由梅尧(E. Mayo)及其哈佛企业管理学院同侪

所从事的「霍桑研究」(the Hawthorne Studies) 均属之。

5.就「现象学的行政论」言,「现象学」的研究者除质疑将科学方法适用在行政

理解的可行性外,并认为公共行政的人文面向,应强调行政周遭的价值、意义、

与行动(非行为),任何的组织不是客观的既存结构,而是成员们主观意识的社曾

实体建构,因此成员如何看待、描述、和解释他们所生存的组织世界,才是关

键之所在。而将现象学应用至公共行政的相关论述中,常以哈蒙(M. M. Harmon)

的「行动理论」(action theory)最具代表性。

c.政治教育典范:

1.此典范强调政治面向,此乃因为任何行政的运作实难脱离国家政治结构的影

响,例如「分赃制或功绩制」的实施往往影响文官的甄补和行政的运作,又如

国家采取「福利政策或自由放任主义」,也决定了行政的职能,再者,政治的

目的系在伸张社会正义或在达成效率,亦对政策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任

何的行政作为均系围绕在政治目的与架构的考量之下。

2.行政学者费思勒(J. Fesler)也曾指出:「行政是政府中不可或缺的、互动的、和

附属的一部分,因此,它是不能脱离政府来加以理解,由於了解政府是政治学

的工作,因此公共行政的研究乃是广大政治学事业的一部分。」

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限制

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限制 提要本章分三个部分叙述,即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和全新药物设计简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详细介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和改进现有药物。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主要从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优化进行阐述。全新药物设计简介作一般介绍。 新药研究是须由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化学、药理毒理学和临床医药学多学科协作,且是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系统工程。新药的研究开发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现(Discovery)阶段,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其特征是从动、植物体中分离、纯化得到药物;第二阶段为发展(Development)阶段,即20世纪30~70年代,这一阶段为新药发现的黄金时期,其特征是各类合成药物的大量涌现;第三阶段为设计(Design)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特征是在用传统方法发现新药日趋困难,对新药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提出了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drugdesign)。当然,三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药物设计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拓(Exploitation)性研究(又称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的产生),即改进现有药物或有效化合物;二是探索(Exploration)性研究(又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sOptimization,或系列设计SeriesDesign),即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或设计新的分子结构。 早在100多年前,EmilFischer提出了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的概念,他的“锁”与“钥匙”(即受体与配体)的设计思想在现代药物研究中常常被采用。“锁”是“钥匙”必须匹配的生物靶点,早期的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是通过对一系列配体(Ligand)的构效关系分析,获得靶点(Target)结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指导配体设计而获得新药。20世纪60年代Hansch和藤田等同时提出了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为新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现代测试仪器和技术的进步,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目前,新药研究仍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和构效关系(参见第一章第三节)为基本模式,下面就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的一般方法进行阐述。 第一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必要条件需有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可以来自天然资源,也可来自合成化合物或其它途径。从众多候选药物中发现具有生物活性并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化合物,称之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简称先导物),先导化合物是指可以用来进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并不要求先导化合物本身具备很高的生理活性。一些新分离,并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只要有新的结构,在药物研究上就有极大的价值。 先导化合物的产生有多种途径,叙述如下。 一、天然生物活性成分 我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医药遗产,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宝库,民间治疗疾病的偏方验方,也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来源。时至今日,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即天然有效成分ActiveprinciplesfromNaturalSources),仍然是先导化合物或药物的主要来源。 (一)植物来源 在药物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植物中开发出许多生物活性成分,这些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往往有新颖的结构类型,新的结构常常有独特的药理活性,如吗啡

读书笔记《行政学研究》(威尔逊)doc资料

《行政学研究》(威尔逊)读书笔记 初作为跨专业的学生,理论上的不足是制约我对此专业进行研究学习的一大因素。读研选择行政管理专业,是出于我对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管理社会事务的好奇。究竟行政管理是什么,行政管理的对象又是哪些人,行政管理有哪些内容,这门学科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作用,都是我在今后希望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威尔逊在此文中,并没有解答出我全部的困惑,而且由于知识的专业性和翻译问题,有很多生涩难解的部分需要我反复阅读体会他们的含义,但威尔逊这篇行政学开山之作确实打开了我对行政管理学认知的大门,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助益。经过阅读文章、查阅资料,我学习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行政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威尔逊在文中提到“行政科学是已在两千两百年前开始出现的政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在本世纪,几乎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产物。”行政机关是政府中最明显、最显露的部分,它的历程也和政府一样悠久。威尔逊说“我们正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行政科学”,原因在于垄断资本急剧扩张,政府难以驾驭;政治和社会其他各方面工作中的困难不断增多,行政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正在积累到顶点;1883年,美国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把立法和政治决策的权力归结为政党或政务类公务员的行为和活动,而把执行法律和政治决策作为文官的职责。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将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问题推向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威尔逊认为,行政学并不是在美国成长起来的,当时的行政学的博士几乎都产自欧洲,它是由法国和德国的教授们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在美国本土应用这门科学,必须要使它美国化,以适应美国政府行政科学化的需要。文中列举了法国、德国、英国行政实践方面的成果,并与美国之间做了比照。

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三

公共行政学网上形考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三 一、名词解释 1 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2 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 行政决策参与 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众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4 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5 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梁启超 6 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官僚制理论 7 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 《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8 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9 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 芬兰 10 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 决策权力 11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英 12 ()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平行 13 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给予处分。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14 目标管理方法是()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德鲁克 三、多项选择题 15 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 西蒙, 怀特, 汤姆森, 斯密斯堡 16 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 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 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17 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莫顿, 布莱克 18 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 能, 绩, 勤, 德, 智 19 事中监督的主要形式是()。 跟踪监督, 现场监督 四、简答题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1)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 (2)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3)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 (4)改善收入分配; (5)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21 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的要点有哪些?

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结题报告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结题总报告 庆坪中学语文组(董富智) 我校于2010年9月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定西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子课题。一年多来,我校课题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工作,坚持全员参与与骨干引领相结合;坚持理论研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坚持研讨课与常态课相结合;坚持课前研讨、课后反思与再实践相结合;坚持统一布置、分工协作、齐头并进、不断沟通相结合,分阶段坚持不懈地探索推进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我校是一所有着六十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缺乏“活力”;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包办限制,少自主合作、激励创新等,尤其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法指导方面往往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这样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最终获得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不能有效迁移、灵活应用。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痛苦。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一部分专业的年轻教师补充到我校的教师队伍中,他们爱学习、肯钻研,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增添了活力。但由于他们大多刚刚涉足课堂教学,教学经验与方法上还存在着不足,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讨

论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对改革我校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状况显得更加迫切与必要。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语文学科 1、通过研究,深化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的有效组织和指导,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 2、通过研究,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研究,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朗读的组织和指导,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数学及综合学科 1、通过研究,让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 2、通过研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学会讨论,学会合作。 3、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感受友好交流,学会表达。 4、通过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让学生学会组织。 5、通过教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表现作出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让学生学会评价。 6、通过研究,在数学及综合学科教学实践中,构建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课堂教学平台。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小学学科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密切结合新课程标准,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研究,提升广大教师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优化各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朗读和小学数学及综合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并总结出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学科研究内容如下: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之简答A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之简答A 五、简答题: ※1、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1)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2、简述公共行政的作用? 答:(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3、简述公共行政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公共行政学是大工业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2)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是工业社会高速发展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必然结果。(3)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也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4)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有直接联系。 ※4、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特点? 答:(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5、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答:(1)公共行政研究政府能够管什么。(2)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应该管什么。(3)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由谁来管。(4)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怎么管。(5)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为什么管,也就是管理的目的。 6、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答:(1)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取向。(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哲学研究方法。(4)跨学科的研究方法。(5)实证研究方法。(6)比较研究方法。 ※7、简述行政环境的特点? 答:(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 ※8、简述组织文化的特征?

电大2019年春《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2-3参考答案

问题1、公共舆论将此现象的矛头指向“国民素质低下”是否合适? 答:显然不是发达国家国民素质比中国人高。而是在公共服务继续推广的前提下,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制约了国民消耗欲,通过细节化制度化公共管理倒逼国民自我约束,渗透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达到双赢。 问题2、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方式是否单一? 答:导致“公厕革命”“免费手纸”推行之路步履艰难的原因。 第一,“公厕使用规定”“手纸限额”等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公厕革命”的定位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措施,但规定实施后却没有相应配套的制度来指导国民使用公厕。随意使用、恶意浪费甚至盗窃现象随之而来。 第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有待改进,缺乏创新性,细节化不足。公共管理灵活性不足,没有做好事前调研和反复论证,应从市民使用习惯入手,人性化管理,创新管理手段。 第三,国民素质、公共参与意识需加强。当下社会存在很多人对待公共服务,有占便宜的消耗欲与占有欲,没有养成“适量使用”、“文明使用”的习惯。 问题3、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是否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方式方法如何转型? 答:第一,健全、细化公厕使用标准,确定手纸使用额度,使“公厕革命”制度化。在公共厕所醒目处可以设立“公厕使用规则”、“文明如厕须知”等提示性标语,有章可循,用规定规范国民的使用行为。 第二,增强创新和智慧化管理意识,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国外一些政府管理手段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为防止免费手纸被过度使用,放置在特别设计的盒子中,拉出30厘米就会断掉。美国的厕所手纸有特殊颜色,如果被大量拿走使用,容易被发现进而达到制约效果。应当创新管理手段,从根本上治理手纸浪费和被盗问题。 第三,做好舆论宣传,倡导“量入为出”、“文明如厕”理念,同时公民做好道德自律。政府部门可以事前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提倡“勤俭节约”、“适量使用”的行为准则,做好典型示范,对群众行为做好舆论引导,国民也应该进行道德自律,营造文明、勤俭的社会氛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课程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学科课程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已日益被人们清晰认识。义务教育的活动课程设置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六类。 可是,人们对于活动课程的认识远不如对学科课程的认识来得深刻。特别是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名无实,时有时无;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有时间就搞一次活动,时间紧张就给语数学科让路;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不固定,可以根据学校工作随时变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可以根据老师兴趣随意进行安排,等等。因此,我们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使活动课程真正与学科课程一样成为学校整体中强有力的另一翼,决定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一、课题的目标 (1)通过研究,解决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和推行的规范问题,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与学科有关的直接经验,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贼能力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和谐发展。 (2)借鉴外地经验,探索出一条城区小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法和途径,逐步形成具有城区特色的活动课程的实践模式。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任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凭空获得的,无一例外的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的。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原理,人发展是否全面、充分与受教育的面、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的书本知识(主要由学科课程来完成);二是以获取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为主的各类实践活动。这两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学生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并列开设各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而且相辅相承,可以优化小学课程结构,增强整体育人功能。通过加强和规范活动课程教学。构建活动课程的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和管理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时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主动的发展。 三、实施过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中英对照)

行政学之研究威尔逊 我认为任何一门实用科学,在没有必要了解它时,不会有人去研究它。因此,如果我们需要以某种事实来论证这种情况的话;著名的行政学实用科学正在进入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的事实本身;则证明我们国家需要更多地了解行政学。然而,在此无需说明,我们并非要调查高校教学计划来证明这一事实。目前人们称为文官制度改革的运动在实现了它的第一个目标之后,不仅在人事方面,而且在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方面都必须为继续扩大改革努力,这是我们大家几乎都承认的事实,因为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同其人事问题一样需要进行改进,这一点已经十分明显。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显然更需要得到启示,只有认真进行研究才能提供这种启示。 但是,我们在进入这种研究之前,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l.考虑其他人在此领域中所做过的研究。即是说,考虑这种研究的历史。 2.确定这种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3.断定发展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佳方法以及我们用来进行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清楚的政治概念。 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好像离开了图表或指南针而去出发远航。 一、行政科学是已在两手两百年前开始出现的政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是本世纪,几乎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产物。 它为什么姗姗来迟?它为什么直到我们这个忙的几乎注意不到它的世纪才出现?行政机关是政府最明显的部分,它是行动中的政府;它是政府的执行者,是政府的操作者,是政府的最显露的方面,当然,它的历程也和政府一样悠久。它是行动中的政府,人们很自然地希望看到政治学的论著者在系统思想史的很早时期即已引起对行动中的政府的注意,并激发他们进行仔细的研究。 但是,事与愿违。直到本世纪已经度过了它的最初的青春时期,并且已经开始长出独具特色的系统知识之花的时候,才有人将行政机关作为政府科学的一个分支系统地进行论述。直到今天,我们所拜读的所有的政治学论著者都仅仅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争辩和论证:政府“构成方式”;国家性质,主权的本质和地位,人民的权力和君主的特权;属于政府核心内容的最深的含义及根据人性和人的目的摆在政府目标之前的更高目标。下列范围广泛的理论领域是存在激烈论战的中心地区:君主制对民主制进行攻击,寡头政治力图建立特权的堡垒,专制制度寻求使其所有竞争者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的机会。在这些理论原则的激烈斗争中,行政机关不能中断其自身的思考。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由谁制定法律以及制定什么法律?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有启发性的、公平的、迅速而又没有摩擦地实施法律。这一问题被看做是“实际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在专家学者们就理论原则取得一致意见后由办事人员进行处理。 政治哲学采取这种方向,当然不是一种意外现象,不是出于政治哲学家的偶然性偏爱或反常行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而政治哲学也和其它任何种类的哲学一样,只不过是举起了反映当代事务的一面镜子。在很早的时代,麻烦的事情几乎都出在政府结构方面。因此,结构问题就成为吸引人们思考的焦点。当时,在行政管理方面很少或完全没有遇到麻烦问题,至少没有引起行政官员注意的问题。那时候政府的职能很简单,因为生活本身就很简单。政府靠行政命令行事,驱使着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征询人们的意见。那时候没有使财政人员感到麻烦的公共收入和公债的复杂制度,因此也并不存在感到此种麻烦的财政人员。所有掌握权力的人员都不会对怎样运用权力长期茫然不解。唯一重大的问题是:谁将掌握权力?全体居民只不过是处于管辖之下的人群;财产的种类很少,当时农庄很多,但却没有股票和债券;牲口远比既得利益集团的数目多。 我曾经说过,这一切都是“早期时代”的真实情况。在相对较晚的时期,这些情况也基本上是真实的。人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行政学之研究》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T . W . Wils on , 1856-1924),西方 行政学的创始人。 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 于普林斯顿大学, 斯?霍普金斯大学, 了第一部著作《国会 他用作哲学博土学位 年使他获得了哲学博 至1902 年,他是政治学教授,此间发 表了《国 家》(1889年)、《分裂口重 新 统一(1829 ? 1889》(1893 年)、 《一 位大师及其政治 论文)(1892年)、<纯 粹的文献及其它论文)(1886年》、 《乔治?华盛顿》(1896年)以及 《美国人民的历史 》(1902年)等六 部 著作和一些论文。1902年至1910年间, 他担任普林斯 顿大学校长,并 在1908 年出版《美国的宪法政府》一 书,1910 年,他当选为美国新泽西州州长,1913 年被选为 美国总统,1924 威尔逊是一位杰出的 政治学教授、行政学者、历史学家、教育 家、改革家和政治 家。 他1887年6月在美国《政治科学季刊 》第二期发表了其精华论文《行政学研 究》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 ni stratio n 》),在这f 论文里,威尔逊概述了研究的历史,提出 要研究国 家行政管理,建立行政科学,同时非常令人信服地提 出了这种研究的必要性和价 值,并对行 政学研究 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提出了设想,指出了应 该继续坚持下去的研究方法。 这篇文章标 志着理论 界自觉研究探索公共行政的开端,公共行 政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和一 个被人认可的 政府研究领域得以建立起来,是从威尔逊,或者 严格地说,是从威尔逊的这 篇文章开始的。 二、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 (一)创立行政科学 的必要性 威尔逊针对政治学的 研究状况,提出应从行政学的角度来研究 政府管理,论证了 创立行政科学的必要 性。 《行政学之研究》 、威尔逊其人 1856年12月28日 州,1879年毕业 1884年毕业于约翰 1885年,他出版 政体》,这本书被 论文,并在1886 士学位。1886年

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二

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二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案例:我国多数城市开展“公厕革命”试点工作,以“服务百姓、便民利民”为宗旨,如广州市天河区试点“公厕革命”,免费提供手纸、洗手液,但和上海、北京、苏州等地一些实施免费手纸的公厕一样,出现了手纸浪费和偷盗的现象。“每次如厕使用的卷筒纸长度为1.6米”,造成极大浪费。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寻因“公厕革命”、“免费手纸”推行之路为何如此步履艰难,从而寻找良策。 根据以上作答: 1、公共舆论将此现象的矛头指向“国民素质低下”是否合适? 显然不是发达国家国民素质比中国人高。而是在公共服务继续推广的前提下,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制约了国民消耗欲,通过细节化制度化公共管理倒逼国民自我约束,渗透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达到双赢。 2、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方式是否单一? 导致“公厕革命”“免费手纸”推行之路步履艰难的原因 第一,“公厕使用规定”“手纸限额”等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公厕革命”的定位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措施,但规定实施后却没有相应配套的制度来指导国民使用公厕。随意使用、恶意浪费甚至盗窃现象随之而来。 第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有待改进,缺乏创新性,细节化不足。公共管理灵活性不足,没有做好事前调研和反复论证,应从市民使用习惯入手,人性化管理,创新管理手段。

第三,国民素质、公共参与意识需加强。当下社会存在很多人对待公共服务,有占便宜的消耗欲与占有欲,没有养成“适量使用”、“文明使用”的习惯。 3、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是否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方式方法如何转型? 第一,健全、细化公厕使用标准,确定手纸使用额度,使“公厕革命”制度化。在公共厕所醒目处可以设立“公厕使用规则”、“文明如厕须知”等提示性标语,有章可循,用规定规范国民的使用行为。 第二,增强创新和智慧化管理意识,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国外一些政府管理手段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为防止免费手纸被过度使用,放置在特别设计的盒子中,拉出30厘米就会断掉。美国的厕所手纸有特殊颜色,如果被大量拿走使用,容易被发现进而达到制约效果。应当创新管理手段,从根本上治理手纸浪费和被盗问题。 第三,做好舆论宣传,倡导“量入为出”、“文明如厕”理念,同时公民做好道德自律。政府部门可以事前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提倡“勤俭节约”、“适量使用”的行为准则,做好典型示范,对群众行为做好舆论引导,国民也应该进行道德自律,营造文明、勤俭的社会氛围。

行政学研究(完美打印版)

行政学之研究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Woodrow·Wilson November 1,1886 伍德罗·威尔逊 我认为任何一门实用科学,在没有必要了解它时,不会有人去研究它。因此,如果我们需要以某种事实来论证这种情况的话;著名的行政学实用科学正在进入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的事实本身;则证明我们国家需要更多地了解行政学。然而,在此无需说明,我们并非要调查高校教学计划来证明这一事实。目前人们称为文官制度改革的运动在实现了它的第一个目标之后,不仅在人事方面,而且在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方面都必须为继续扩大改革努力,这是我们大家几乎都承认的事实,因为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同其人事问题一样需要进行改进,这一点已经十分明显。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显然更需要得到启示,只有认真进行研究才能提供这种启示。 但是,我们在进入这种研究之前,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1.考虑其他人在此领域中所做过的研究。即是说,考虑这种研究的历史。 2.确定这种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3.断定发展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佳方法以及我们用来进行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清楚的政治概念。 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好像是离开了图表或指南针而去出发远航。 一 行政科学是已在两千两百年前开始出现的政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是本世纪,几乎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产物。它为什么姗姗来迟?它为什么直到我们这个忙的几乎注意不到它的世纪才出现?行政机关是政府最明显的部分,它是行动中的政府;它是政府的执行者,是政府的操作者,是政府的最显露的方面,当然,它的历程也和政府一样悠久。它是行动中的政府,人们很自然地希望看到政治学的论著者在系统思想史的很早时期即已引起对行动中的政府的注意,并激发他们进行仔细的研究。 但是,事与愿违。直到本世纪已经度过了它的最初的青春时期,并且已经开始长出独具特色的系统知识之花的时候,才有人将行政机关作为政府科学的一个分支系统地进行论述。直到今天,我们所拜读的所有的政治学论著者都仅仅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争辩和论证:政府“构成方式”;国家性质,主权的本质和地位,人民的权力和君主的特权;属于政府核心内容的最深的含义及根据人性和人的目的摆在政府目标之前的更高目标。下列范围广泛的理论领域是存在激烈论战的中心地区:君主制对民主制进行攻击,寡头政治力图建立特权的堡垒,专制制度寻求使其所有竞争者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的机会。在这些理论原则的激烈斗争中,行政机关不能中断其自身的思考。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由谁制定法律以及制定什么法律?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有启发性的、公平的、迅速而又没有摩擦地实施法律。这一问题被看做是“实际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在专家学者们就理论原则取得一致意见后由办事人员进行处理。 政治哲学采取这种方向,当然不是一种意外现象,不是出于政治哲学家的偶然性偏爱或反常行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而政治哲学也和其它任何种类的哲学一样,只不过是举起了反映当代事务的一面镜子。在很早的时代,麻烦的事情几乎都出在政府结构方面。因此,结构问题就成为吸引人们思考的焦点。当时,在行政管理方面很少或完全没有遇到麻烦问题,至少没有引起行政官员注意的问题。那时候政府的职能很简单,因为生活本身就很简单。政府靠行政命令行事,驱使着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征询人们的意见。那时候没有使财政人员感到麻烦的公共收入和公债的复杂制度,因此也并不存在感到此种麻烦的财政人员。所有掌握权力的人员都不会对怎样运用权力长期茫然不解。唯一重大的问题是:谁将掌握权力?全体居民只不过是处于管辖之下的人群;财产的种类很少,当时农庄很多,但却没有股票和债券;牲口远比既得利益集团的数目多。 我曾经说过,这一切都是“早期时代”的真实情况。在相对较晚的时期,这些情况也基本上是真实的。人们无需追溯到上一个世纪去探寻目前贸易上的复杂性和使人困惑的商业投机行为是怎样

国开《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完整版参考试题答案

形考任务1:话题讨论 (请同学们在学完第5章后完成本次任务。本次任务为小组讨论形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本次任务以25分的成绩计入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围绕“征收公交卡磨损费是否合法”为题进行讨论。 考核要求: 1、教师会提前对同学们进行分组,每组7位左右学生。每个小组设立1名组长,组长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小组在讨论前,由小组成员决定。 2、第五周初布置任务,第六周方能开展讨论,每位学生需要提前准备不少于300字的讨论发言提纲。 3、需要确定一名记录员,记录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要点。 4、讨论时,组长首先发言,然后自由讨论,讨论要求紧紧围绕讨论题目,不跑题。 5、讨论结束后,由组长汇总各位同学的发言,总结出不少于300字小组讨论的要点及内容。 6、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结果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一)个人讨论提纲(17.5分),不少于300字 (二)小组讨论结果(7.5分),不少于300字 形考任务2:案例分析 (请同学们在学完第11章后完成本次任务。本次任务为案例分析形式,本次任务以25分的成绩计入形成性考核。) 考核形式:案例分析 考核内容: 案例:我国多数城市开展“公厕革命”试点工作,以“服务百姓、便民利民”为宗旨,如广州市天河区试点“公厕革命”,免费提供手纸、洗手液,但和上海、北

京、苏州等地一些实施免费手纸的公厕一样,出现了手纸浪费和偷盗的现象。“每次如厕使用的卷筒纸长度为1.6米”,造成极大浪费。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寻因“公厕革命”、“免费手纸”推行之路为何如此步履艰难,从而寻找良策。 考核要求:三个问题均需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如果不能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最多只能得到60分。 请结合前11章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 1、公共舆论将此现象的矛头指向“国民素质低下”是否合适?(5分) 2、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方式是否单一?(10分) 3、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是否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方式方法如何转型?(10分)形考任务3:测试题 题目1 管理层次 反馈 题目2 行政规章 反馈 题目3 行政决策参与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⑵ 调查法⑶ 测验法⑷ 行动研究法⑸ 文献法⑹ 经验总结法⑺ 个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读书报告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读书报告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读书报告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行政科学的理论的要义,并阐述了在美国引入行政科学的重要性和现实原因。《行政学之研究》一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行政管理学概念上的行政学正式产生。【关键词】:威尔逊、行政学、美国。一、作者简介: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改革家和政治家,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美国28任总统[1]。伍德罗·威尔逊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行政管理理论,并结合美国的具体政治实践和国情,于1887年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一文,标志着行政管理学概念上的行政学正式产生。伍德罗·威尔逊是现代行政学的创始人,其行政学四项主要表现在《行政学之研究》一书中。

二、写作背景: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的第一章节深入分析了将行政学引入美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历史原因:1.政府活动方面的困难在这一时期不断积累到顶点,因此必须认真和系统地调节行政工作使之适合于政策标准。 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将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问题推向了更加重要的位置。1883年,美国确立了功绩制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文官制度,把立法和政治决策的权力归结为政党或政务类公务员的行为和活动,而把执行法律和政治决策作为文官的职责。 3.美国在其行政管理受到自理论的影响之前,就已经跨入了制定宪法和进行民众改革的时期,行政管理的改进进入了半途而废的状态。现实原因:1.当前全民的一件正在稳步扩张成为一种关于国家职责的新观念。与此同时,政府的职能日益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在数量上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行政科学的指导使政府有效运转。 2.美国的行政

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二答案

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二 答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公共舆论将此现象的矛头指向“国民素质低下”是否合适 答:不是国民素质低下,而是小小的“免费手纸”问题揭示出公共管理能力需加强,在公共服务继续推广的前提下,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制约国民消耗欲,通过细节化制度化公共管理倒逼国民自我约束,渗透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达到双赢。 2、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方式是否单一 答:导致“公厕革命”“免费手纸”推行之路步履艰难的原因有: 第一,“公厕使用规定”“手纸限额”等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公厕革命”的定位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措施,但规定实施后却没有相应配套的制度来指导国民使用公厕。随意使用、恶意浪费甚至盗窃现象随之而来。 第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有待改进,缺乏创新性,细节化不足。公共管理灵活性不足,没有做好事前调研和反复论证,应从市民使用习惯入手,人性化管理,创新管理手段。 第三,国民素质、公共参与意识需加强。当下社会存在很多人对待公共服务,有占便宜的消耗欲与占有欲,没有养成“适量使用”、“文明使用”的习惯。 3、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是否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方式方法如何转型 答:政府公共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职能. 第一,健全、细化公厕使用标准,确定手纸使用额度,使“公厕革命”制度化。在公共厕所醒目处可以设立“公厕使用规则”、“文明如厕须知”等提示性标语,有章可循,用规定规范国民的使用行为。

第二,增强创新和智慧化管理意识,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国外一些政府管理手段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为防止免费手纸被过度使用,放置在特别设计的盒子中,拉出30厘米就会断掉。美国的厕所手纸有特殊颜色,如果被大量拿走使用,容易被发现进而达到制约效果。应当创新管理手段,从根本上治理手纸浪费和被盗问题。 第三,做好舆论宣传,倡导“量入为出”、“文明如厕”理念,同时公民做好道德自律。政府部门可以事前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提倡“勤俭节约”、“适量使用”的行为准则,做好典型示范,对群众行为做好舆论引导,国民也应该进行道德自律,营造文明、勤俭的社会氛围。

调查报告的方案设计及技术路线范文

调查报告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蔬菜生产力的提高,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蔬菜供应也由短缺到供需平衡,并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我国蔬菜质量并未同步跟进,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过度不合理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突出。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也影响着大众消费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定。基于此,本课题拟对呈贡区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情况做出调查,以了解当前呈贡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2、研究意义 蔬菜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涉及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社会等问题的系统工程,因此,选择“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的研究”,发展无公害蔬菜产销事业,顺应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需要,对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蔬菜产品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呈贡县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找出主要因素,重点从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使用、管理等生产源头方面探索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以为推动呈贡区蔬菜无害化生产、提升蔬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增强呈贡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调查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呈贡县蔬菜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呈贡县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情况、违禁农药销售使用情况、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等的调查,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 (2)、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行体制、采取的措施、制度、蔬菜标准化生产管理情况,目前管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漏洞。 (3)、进一步保证和加强呈贡县蔬菜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通过前文对呈贡县蔬菜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对如何保证蔬菜的安全生产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呈贡市实际,研究方法主要有: (1)、实地调研法 ①对呈贡县蔬菜生产全过程进行实地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户农药、化肥使用的品种、数量、安全间隔期、使用次数等情况,了解当前蔬菜主要种植品种。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呈贡县蔬菜质量状况及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现状进行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共 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 意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发表了重要讲话。 少年儿童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帮助广 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改变传统德育的弊端的需要 从学校教育的实际看,我国一直都把德育放在中小学工作的首位,但是,实际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背道德形成和发 展的基本规律。由于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一提德育, 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却少有具体化的、有针对性的 思想道德要求,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 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 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 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德育中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它既没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也没有形

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同时,学校的养成教育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同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而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 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本课题在国内研究的比较多,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课题概念界定 1、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力是由九种智力构成的,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多元智能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小学儿童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