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一、时间范围和三大阶段

1、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范围: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

2、三大阶段: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原始人至夏建立。三大猿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大阶段。

奴隶社会:夏至春秋

封建社会:战国始至清末

3、朝代顺序:(夏商西周秦,两汉三国晋。隋唐及两宋,元明清民国。)

二、时间、顺序和事件

1、重要年代的大事

前841年前771 前594 前475 前359 前221 前209前202 前119 前60 23年73年184年200年208年230年、280年、383年、589年、611年、618年、640年、755年、875年、960年、993年、1069年、1127年、1206年、1279年、1351年、1368年、1405—1435年、1581年、1628年、1644年、1662年、1685年、1279年

2、重要的事件的年代

山顶洞人、国人暴动、初税亩、商鞅变法、秦统一、大泽乡起义、王莽改制、黄巾起义

淝水之战、唐建国、安史之乱、文成公主入藏、两税法、唐末农民起义、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役、刘福通起义、奴儿干都司(1409年)、郑和下西洋、荥阳大会、

郑成功收复台湾、鸦克萨之战、白莲教(川、陕、鄂)起义、尼布楚条约、军机处的设立

3、同一事件中外时间对比。

地动仪(早1700年)、圆周率(早1100年)、活字版(早400年)、郭守敬授时历(早300年)、许霞客发现喀斯特()、郑和下西洋(早87年)。

4、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

清初巩固统一多民族的斗争、唐朝、明、元、中外交往事件。

5、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

唐、明、清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台湾与大陆的历史关系

自元以来中国政府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

6、一件发生若干年,又发生一个重大事件

三、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府兵制、领户分封制、行省制、八旗制、。

四、中国重要土地制度:

井田制、使黔首自实田、屯田制、均田制、更名田(1669年)。

五、重要赋税制度:

初税田、户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度(摊丁入亩)。

六、古代著名的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的变法(李悝、吴起、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变法、王安石变法。

七、古代水利工程:

邯沟、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六辅渠、白公渠、大运河(郭守敬与惠通渠和通惠渠)。

八、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城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垓下之战、昆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平倭之战、援朝之战、鸦克萨之战。

九、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特点、政权、口号和意义。

秦末农民大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大起义、沃野镇起义、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末农民大起义、两宋农民起义、红巾军大起义、明末农民起义、

清中期农民起义(1796年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

十、历史人物:

1、陈胜吴广、王匡王凤、樊崇、张角、破六韩拨陵、王薄、翟让、李密、窦建德、杜伏威、黄巢、王仙

芝、王小波、李顺、钟相、杨厶、宋江、方腊、韩山童、刘福通、李自成、张献忠、王聪儿、李文成。

2、秦始皇、汉武帝、晃错、魏孝文帝、曹操、诸葛亮、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朱元璋、康乾两帝。

3、张骞、班超、卫青、霍去病、祖逖、法显、岳飞、文天祥、郑和、戚继光、郑成功、于谦、晁衡、玄、

鉴真。

4、松赞干布、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努尔哈赤、皇太极。

5、孔子、老子、荀况、孟轲、韩非子、董仲舒、王充、朱熹、李挚、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戴震。

6、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

7、甘德、石申、张衡、蔡伦、马钧、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李春、僧一行、沈、郭守敬、黄道婆、

徐光启、宋应星。

8、屈原、司马迁、蔡琰、陶潜、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王实甫、罗中、施耐庵、

吴承恩、蒲松龄、吴敬梓、刘勰、钟嵘。

9、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四史)、刘知已、杜佑、郑樵(通志)、马端临(三通)。

十一、重要著作:

《诗经》、《楚辞》、《史记》、《后汉书》、《三国志》、《资志通鉴》、《甘石星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论衡》、《神灭论》、《梦溪笔谈》、《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心雕龙》、《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十二、重要名词:

三大猿人、山顶洞人、半坡遗址、司母戊、初税亩、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约法三章、丝绸之路、削藩政策、河西四郡、尚书台、党锢之禁、卫温、神灭论、士族、大运河、贞观之治、三省六部、武则天、安史之乱、安西四镇(640年)、莫高窟、杯酒释兵权、王小波起义、主户和客户、清明上河图、交子、绍兴和议、成吉思汗、行省制度、达鲁花赤、四大发明、梦溪笔谈、郭守敬、奴尔干都司、郑和下西洋、鱼鳞图册、黄册、手工工厂、八旗制度、军机处、一条鞭、均田免粮、改土归流、地丁银、鸦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王聪尔起义、土尔扈特回归、文字狱。

十三、列举题:

1、我国原始社会著名的文化遗址。(至少五处)。

2、西周、曹魏、西晋、唐朝的土地制度。

3、列举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名称、时间、)

4、列举秦、唐、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建立的政权、地点。

5、列举秦、张鲁、唐明、清赋税制度名称。

6、列举我国实现五次大统一、四个朝代即完成统一的四个朝代。

7、举古代历史上三次改革运动及其发动者。

8、列举两宋北方与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建立者。

9、列举唐朝边境上的少数民族。

10、列举汉高祖恢复社会经济的重大措施。

11、列举汉武帝的重要政绩。

12、列举东汉大地主田庄的特点。

13、列举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内容。

14、列举我国历史上的四个唯物主义思想家。

15、列举战国、东汉、唐、明时期我国医学上的重大成就。

16、列举明清对外关系重要事件。(至少五件)

17、河西四郡和安西四镇的名称。

18、列举康熙的重要政绩。

19、列举四史、三通的名称和作用。

20、列举明清三部从书或类书名称。

十四、问答:

1、原始社会怎样瓦解?

2、讲述井田制瓦解和地地私有制产生的原因?

3、试述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结果?

4、秦朝统一中国,试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5、试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意义?

6、简评汉武帝的政绩。

7、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情况如何?

8、具体说明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9、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它的历史作用?

11、何为贞观之治?试用唐太宗的政治经济措施说明贞观的盛况和其历史意义?

12、唐朝如何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13、略述唐末农民起义的特点、原因和历史意义?

14、试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15、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16、简述元统一后各民族的融合情况。

17、明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有哪能些?

18、试述明清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发展的情况。

19、说明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

20、试述地丁银制度重要意义和其主要内容。

21、清初巩固多民族统一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斗争,其结果如何?

22、从历史发展上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是针对历史教育本科生所制定的。(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 本大纲起自原始社会,止于隋唐以前,分为九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方面。 (四)教学时数 72学时 (五)教学方式 讲授、自学 二、本文 第一章原始社会 (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教学要点: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人类的繁衍;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事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 一、新人和氏族公社的形成 二、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组织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英雄时代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 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第二章夏商 (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 教学要点: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三、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 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商代国家机构 三、商代的经济 四、商代的文化 五、商代后期社会矛盾和商朝的灭亡 第三章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教学要点: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 一、西周的建立 二、西周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 三、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社会经济 二、哲学、科技和文化 三、社会生活 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 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二、西周王朝的灭亡 第四章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教学要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老子、孔子的学说。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二、大国争霸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地主、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铁器的普遍使用。 2.牛耕的出现。 3.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二、井田制的破坏与地主、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 第三节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一、没落贵族阶级的腐朽统治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2017年最新尔雅《中国古代史》考试答案

2017年最新尔雅《中国古代史》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不属于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1.0分)1.0 分 A、 马家窑文化 B、 裴李岗文化 C、 哨棚嘴文化 D、 齐家文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距今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是()社会时期。(1.0分)1.0 分 A、 父系氏族 B、 母系氏族 C、 奴隶 D、 封建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汉武帝从平民布衣中选取()为相,开启了中国君与相关系的先例。(1.0分)1.0 分A、 公孙策 B、 霍去病 C、 晁错 D、 公孙弘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南方古猿最早的生存年代大致距今()。(1.0分)1.0 分 A、 三百万年 B、 四百万年 C、 五百万年 D、 六百万年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对于帮其即位的地主豪强势力,()提出“生活上优厚待遇,政治上尽量少参与。”(1.0分)1.0 分 A、 刘彻 B、 刘秀 C、 刘备 D、 刘邦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关于学者傅斯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 中国现代史学界领军人物 B、 于1948年去了台湾 C、 著有《国史大纲》 D、 将西方治学方式传播到了中国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资治通鉴》的“资”是指()。(1.0分)1.0 分 A、 资质 B、 资助 C、 资源 D、 资格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西周的土地制度为()。(1.0分)1.0 分 A、 井田制 B、 私有制 C、 均田制 D、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2010年无锡历史中考考纲解读

2010年历史中考考纲解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黄帝:被人们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4、西周实行分封制。(示意图) 5、春秋时期首霸齐桓公。 6、商代出现“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代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7、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8、每年端午节的很多活动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9、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0、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御匈奴筑长城,南统东南开灵渠。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 12、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13、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通了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4、魏、蜀、吴三国鼎立。 15、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淝水之战。 16、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17、以都江堰、长城、秦兵马俑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战国时期的防洪灌溉工程。 (2)长城:被列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 (3)秦兵马俑:秦汉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 18、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其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他的言论。 19、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0、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1、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2、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23、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4、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编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本身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8章。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社会分工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形成; 2、理解并掌握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向前发展; 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 4、理解并掌握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区划开始变迁,经济重心开始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免考)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及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一、科学技术: 1商朝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图片) 2数学成就: (1)、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领先世界近以前年。 (2)、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3、医学成就: (1)、东汉名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2)、“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人),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3)、明朝李时珍。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重要著作: (1)、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北朝,贾思勰。 (2)、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作者:北魏,郦道元。(3)、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想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建筑工程及发明: (1)、都江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位于四川成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与人民。成都也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地动仪,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是世界公认最早的。 (3)大运河,隋朝时开凿,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州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5)、长城,(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 (6)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6、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东汉蔡伦它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巨大贡献。 (2)、印刷术:隋唐时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它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传入世界各地。 (3)、指南针:战国时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开始运用与航海事业后有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 的航海活动(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4)、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思想文化 1汉字的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 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 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唐末农民战争。唐代均田制变化。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发展科举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内容: 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的政治 3.隋朝灭亡 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 1.唐的建立与统一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崛起 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 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 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 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 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 (一)隋代制度 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2.地方郡县二级制 3.《开皇律》 4.府兵制 (二)唐代制度 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 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 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 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 5.兵役制度的演变 五、隋唐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 1.隋代均田制 2.唐前期均田制 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赋役制度 1.隋代租调力役制 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3.唐后期的两税法 4.唐代工商税 (三)户籍制度 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2020兰州中考历史大纲解析及备考建议

2020兰州中考历史大纲解析及备考建议 2017兰州中考历史大纲解析及备考建议 兰州六十六中王志贤 【大纲内容】 ●命题依据: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渗透《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部分(25%),中国近现代史部分(35%),世界史部分(40%)。 ●试题类型: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考试内容】 1.中国古代史: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2.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马 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变法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 3.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 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失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成就;“一国 两制”等。 4.世界古代史: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雅典民主、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5.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英国“光荣革命”及君主立宪制;《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帝国;马克思主义诞生;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 6.世界现代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新秩序;十月革命及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和雅尔 塔会议等;“冷战”对峙局面等。 【大纲解析】今年的《大纲》与去年比较没有大的变化。 【备考建议】 1.构建基本的历史复习网络结构图。建议以时空为线索,自己动手形成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建立基础的知识图。 2.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教师 要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给学生以完整的知 识体系。 3.注重现实,关注时政。教学中关注时政热点,把热点、重点、与历史课本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历史。 4.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的准确性,规范答题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审题意识、注重对关键的把握,形成答题时要序号化、条理化、学科语言化。 以下是兰州2017年全部科目的试题发布入口: 2017年中考结束后您可能还会关注: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 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 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 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 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 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 (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 (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 (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 (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 (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 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

索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 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 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 (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 (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 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 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 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 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內容: 第一节献公改革与墨家学派(2学时) 献公改革;墨家学派与秦结合的历史因缘;墨家后学与秦的关系;墨者对秦政治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2学时) 变法过程及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借鉴;变法的意义与历史影响 第三节纵横家与秦帝业的奠定(2学时) 秦惠文王与张仪;昭襄王对合纵连横策略的利用;远交近攻 第四节秦统一与秦亡原因的思想史探索(1学时) 秦统一原因探索;秦灭亡原因探索 第四章再建帝国 教学要点:统一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艰辛再建历程(从大泽乡起义到汉武帝即位)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讲通过对康有为和严复思想的介绍,使同学能更深刻的认识维新派的思想实质,并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承秦立汉(1学时) 王政复辟;项羽的军功王政;非承秦无以立汉 第二节汉初政局(2学时) (1)汉初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 (2)汉高帝五年五月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3)有限皇权和联合帝国; (4)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第三节文景之治(2学时) 诛吕安刘与文帝即位;无为政治和长者群体;文帝的统治;景帝的统治 第五章经学与汉代政治 教学要点:以经学发展演变的视角审视汉代政治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武帝表彰六经(2学时)

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23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黄帝:传说黄帝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涿鹿之战后与炎帝部落结盟,形成华夏族。传说黄帝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人文初祖”、“华夏始祖”。至今,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继炎帝、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均通过民主推举的办法产生,历史上称“禅让制”。第一个通过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舜。 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通过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先后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变法后,封建制度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1)商鞅变法概况:公元前356年(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2)变法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意义(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史实。 (1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 ①政治上: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共36郡,郡下设县。 ②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钱)。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先小篆、后隶书)。④思想上:焚书坑儒。 ⑤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3 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岛。

中国古代史历史学教学大纲下

课程编号:16014202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llabu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 总课时:72(其中理论72 ) 学分:4 制定单位:历史文化系执笔者:王芳审核人:赵元编写日期:2010年9月20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业相关理论和历史基本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 掌握隋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重要概念; 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其影响。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了解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及结果,熟练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及其意义。了解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掌握唐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熟练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统治等重要史实。分析唐代前期繁盛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