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官至丞相。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

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

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

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晁错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少年才俊,荐入朝廷,为文帝所赏识。后为朝廷元老大臣等排挤,忧惧而卒,年仅三十三岁。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法家因素。著有《新书》58篇,大体可分三类:专题性论文,如《过秦论》;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疏》)是贾谊也是西汉论说文的最高代表,又是后代专门史论的始祖、《论积贮疏》;杂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亡的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建议:重农抑商、削弱诸侯。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善用夸张和比喻,具有战国散文的特点。是西汉政论的典范,开整个汉代文风之先。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人,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家。其思想较多的受到法家的影响,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如《论贵粟疏》(《劝农力本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贤良文学对策》。提出了削藩、重农、戍边等一系列主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文字洗练,风格质朴。

《论贵粟疏》是晁错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大约写于文帝十一年。文帝即位后,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但长期实行减免田赋的政策,得益更多的是地主。与此同时,放松了山泽之禁,促进了商品流通,商人势力迅速加强。农业发展使粮价骤降,商业兴盛令谷贱伤农。晁错从维护统治者长治久安出发,提出重农抑商、奖励粮食生产的主张和入粟受爵的办法。汉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经过文景两朝的推行,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边防也得到了加强。

贾谊、晁错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为巩固汉政权和国家统一而献计献策。只是晁错的思想比贾谊更为激进,措施更为有力,但较贾文稍逊文采。二人都代表着汉初政论散文的高峰。鲁迅先生说二人文章“皆为西汉宏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二)西汉其他说理散文

1、《淮南子》

是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具有哲理性质的学术论著,内容比较庞杂,受道家影响较大。文章奇伟宏富,善于铺张排比,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为先秦以后最重要的子学著作之一。

2、《盐铁论》

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桓宽编著。本书为记录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历史文献。始元六年(前81),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六十多人至京师,问民间疾苦等事。贤良、文学提出反对盐铁官营等意见,并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复辩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盐铁论》保存了当时辩论的内容,全书60篇,结构严谨,体例统一,风格基本一致,语言通俗明快,有相当的文学性。

3、刘向及其散文

刘向(前79~前8),字子政,高祖刘邦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编著的《新序》、《说苑》、《列女传》,是分类编集的历史故事集,也杂

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但文笔简洁流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刘向另有较多奏疏,写得情深意切。

4、扬雄及其散文

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成帝时入朝廷。后期致力于经学。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

三、东汉散文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所著《论衡》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是一部具有唯物思想与无神论光辉的哲学著作。王充提出了文学的实用性原则,即“劝善惩恶”、“匡济薄俗”。内容方面则要“归实诚”,使“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文学审美方面主张“息华文”、“倡真美”。《论衡》堪称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著作,其思想新奇,写作风格也如其所提出的文学思想一样,具有独特的面貌。

东汉后期还出现了一批以暴露和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病为主要内

容的政论文,如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王符《潜夫论》,皆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背景下的产物。

东汉散文还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存最早的游记散文。

四、汉代书信体散文

书信体散文通常有抒情与议理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品有枚乘《上书谏吴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杨恽《与孙会宗书》等。

最为著名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堪称中国散文史上第一篇正面袒露襟怀、抒发怨愤的作品。信中主要内容是说他遭李陵之祸的经过和受刑后屈辱、愤懑的心情以及他发愤著书的理想。信中充满了悲凉沉痛和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千回百转之笔,写出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抒写了愤郁不平之气,传达了曲肠九回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于议论叙事之中抒愤懑之情,在感情的表达上纵横排宕,方法手段丰富多变而又运用自如,语言丰富而生动,形成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量。

过秦论》对比的运用

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在对比的使用上很有特色。不仅全篇以对比到底的手法阐明了他的论点,而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现略作分析。

一、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以六国?合纵抗秦?时的力量与秦国相对比。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进的来势汹汹。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

强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之弱,反衬秦王朝灭亡之易,为后文引出主旨作了铺垫。由于作者对陈涉的偏见,文章在论及陈涉时,作了几方面的对比。文章先从才能上拿陈涉与普通人相比,再将他与孔子、孟子比贤,与陶朱、倚顿比富,以竭力渲染陈涉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此基础上,用陈涉的个人素质与其所领导的起义军的影响力进行对比──?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通过对比,突出

秦王朝暴政的不得人心。

三、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秦之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

速,为后文张本蓄势。

四、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秦国自身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攻取天下漫长,守失

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

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

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

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

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

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

用,其地位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

《过秦论》是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流传千古的名篇。他在文中论述了秦的过失,希望能够一次警示后世,莫步秦朝的后尘。

在《过秦论〉中,贾谊采用对比的手法,极尽铺陈之能事,细细说明诸侯各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力量强大,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六国最终却不战而败,?争割地而赂秦?。统一六国后的秦不断向外扩张,占领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于是良将驻守军事要地,天险作为外围之城,秦王以为自己可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是呢?秦只是传

至二世就被?氓隶之人,迁徙之徒?的陈涉率领的?疲弊之卒?凭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推翻了统治,百世万世的梦想转眼间化为灰烬。陈涉的地位不诸侯国,智慧不如诸侯国,军事实力更是相差甚远。但是为何那么强大的秦竟如此不堪一击呢?在文章中,贾谊用几句简单的话总结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的结论告诉我们,统治者的统治措施会对他的江山社稷产生多大的影像。

其实在中国,对统治者的言论一直很多,如何管理百姓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的思想最有代表性,在中国是深得人心。孔子要求实施?仁政?,要关爱百姓,使其老有所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老子则是愚民政策的代表,认为不要尊崇有知识的人,不要让百姓有知识,让他们无欲无求。但是老子的思想也有一个?仁?字,他认为一定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百姓不能太纵容,应强化法纪的力量,但是对百姓基本的衣食还是要顾及的。从这些言论中,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保证百姓的衣食所安,这样才能够坐稳江山。反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大兴土木,建长城,修阿旁宫,筑皇陵,劳民伤财,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再大的权利,再严的法纪对他们来说都比不过死亡的威胁。记得在《诗经》有一篇,讲述的是丈夫去做强盗,妻子担心他的安危,让他不要去了,丈夫也动摇了。但是看到家里无米,妻儿身上无衣,终于还是狠下心走了。试想一下,如果他能够有希望和奔头,他也不至于走上这条不归路。

陈涉的揭竿而起能够得到四方的响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秦的统治之

下百姓已经走投无路了。

历代统治者看重贾谊的这篇《过秦论》,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是个中翘楚。他的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入人心,成为他一世的警示,亦因为如此,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但是他的后代似乎忘记了祖宗的教诲,造成?苛政猛于虎?的局面。音犹在耳,但行动已改。看来,这真是历史开了一个大

大的玩笑。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

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

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

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

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

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

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

用,其地位也是其他无法代替的。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总序) 一.先秦社会形态 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 1.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 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上古神话:上古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恐惧和未知。 2.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文学形态或特点 1.文史哲统一 2.诗、乐、舞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补充:唐诗—燕乐(刺激) 词牌定曲:工尺谱

四.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 1.巫觋→周公(制礼、作乐)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 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 2.史官 3.贵族 4.士阶层 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原始文化—夏商文学 2.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文学 3.百家争鸣—战国文学 4.楚地文化—楚辞 第一章《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4.《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 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 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整理(先秦两汉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要求:准确、全面、简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选1,共25分) 一、神话篇 (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A.自然神话原始先民敬畏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以山川、风雷、草木为描述对象eg精卫填海 B.创世神话原始先民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eg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C英雄神话原始先民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朦胧地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eg 大禹治水 D.传奇神话对异域奇国,怪人奇物的记载eg吐丝女、羽民国。 二、诗经篇 (1)诗经的思想内容: 1.颂赞诗周民族的史诗eg“大雅”中的《生民》、《公刘》A.歌颂周族的祖先神后稷的,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 B.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周族从有迁于泾水中游的豳地的事迹C.《》颂美的是后稷十二代孙古公父为了摆脱犬戎的侵扰,率领周族从豳地到周南的事迹D.《皇矣》太王开辟岐山 F.《大明》赞美文王、武王,着重赞美武王伐殷。 2.婚恋诗 3.思妇诗 4.征诗役 5.农事诗 (2)诗经的艺术成就:a.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b.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的方法有三种起联想、象征、比喻的作用,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起协调韵律的作用)c.诗经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叙事言情)d.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e.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作品。(共11首) 三、楚辞篇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 李炳海 内容提要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呈现出复杂的走向。传统观念把梦视为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可以生于人的康健状态,也可以生于人的病态。医学 理论则认为梦是人的病态的产物。道家散文在以议论方式说梦时,认为梦生于人的病 态,而以寓言描写梦时,往往把梦境看作是正常的生命活动。巫术思维及相关作品承认 梦的预测性,能够加以验证,道家散文则反复渲染梦的真幻难分。 关键词 先秦两汉散文 梦象 病态 真幻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6-0125-05 梦是人类重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态。怎样看待梦,是古代先民经常思索的问题。对于梦所作的解说,反映出古人对于人的生命的体验和理解,以及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评论和选择。先秦两汉散文所反映的梦象观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有的是由时间的推移所造成,还有的和学派的生命理念密切相关。先秦两汉散文对不同的梦象观作了理论阐述,同时又用具体的故事作了生动的展现。 一 梦是人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还是只在人的病态时才会出现的现象,这是古代梦象观经常涉及到的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出现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梦是人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这种看法在先秦两汉时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一种传统的理念。这种观点有的反映在具体的论述中,也有的通过作品的梦象展示出来。 《周礼?春官?占梦》写道: 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 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 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 这里叙述占梦之官的职责,同时把人的梦分为六种。正梦是无所感动而自然生成的梦,噩梦是因惊愕而梦,思梦是有所思而梦,寤梦是有所悟而梦,喜梦是因喜悦而梦,惧梦是因恐惧而梦。这是把各种梦象和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相沟通,分别建立起对应关系。人在觉醒时处在无意识状态,睡眠后会自然入梦,这就是正梦。人在觉醒时有自觉意识,思索问题,睡眠时会出现思梦、寤梦。人的情绪有惊愕、欢喜、恐惧等多种表现,于是出现噩梦、喜梦、惧梦。在《周礼》作者看来,以上六种梦都是出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状态,有的出自正常状态,有的则生于病态。 《左传》记载的梦象很多,如果加以划分,基本上属于正常态和病态两类。成公十年记载的晋景公之梦、昭公元年记载的晋平公之梦,都是在疾病中出现的,属于病态之梦。还有那些反映心理恐惧的梦,也可以划入病态类型。《左传》记载的另一类梦象,是人在健康状态所做的梦,有的是体现生殖崇拜的孕妇之梦,有的是预示战争胜利、或是即将登国君之位的吉祥之梦,梦者不是处于病态,没有任何生理和心 521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

千古绝唱之《史记》 论文摘要: 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无论是在其创作目的、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所体现的文学思想,都可谓之“无人可及”,与《汉书》的比较更彰显出他的千古绝唱。他以独特的魅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世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形象;其创作艺术也为后世散文家竞相模仿。 关键词:纪传体人物刻画悲剧性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赞扬。袁著《史记·文学之研究》①甚至称:他简直可以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互相伯仲。的确,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也是我国纪传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种体例各有区别,但他们确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与其共同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么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

十八宿以外的群星。《史记》的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他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始终,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夫子自道和“发奋读书”说中。白寿彝《史记新论》②写于1964年,辨析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内涵。他认为“究天人之际”指的是司马迁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司马迁把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加以区别,通过对人事的分析,说明天道不可信,用宗教的历史揭露宗教迷信的虚妄,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既有进步意义,也有他的局限性。“通古今之变”重要表现在编纂古今关系、略古祥今,眉门分明的处理,对历史事件,人物评价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对当代政治危机与社会危机的揭露,以及对学术发展变换的记载上。“成一家之言”则表现在综合古今典型及其他资料创造出一部通史、综合古今学术辨析源流得失、综合已有的实体创立新的史书题裁等方面。通过对这三点的细致分析,深入探讨了司马迁的思想内涵。 《史记》的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其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课后练习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郑伯克段于鄢》中郑伯的性格特征是()。 A. 有计谋、城府深 B. 斯文、淡泊 C. 沉稳、老实 D. 愚蠢、贪婪 【正确答案】 A 2. 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指斥的对象是()。 A. 武姜 B. 公子吕 C. 京城大叔 D. 郑庄公 【正确答案】 C 3.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A. 《左传》 B. 《国语》 C. 《史记》 D. 《汉书》 【正确答案】 B 4. 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蹇叔非凡预见力的一项是()。 A.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C. 晋人御师必于殽 D.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正确答案】 D 5. 下列成语出自《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是()。 A. 夙兴夜寐 B. 信誓旦旦 C. 其乐融融 D. 道路以目 【正确答案】 D 6.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之嫂前倨后卑的举止反映了()。 A. 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B. 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C. 反对连横、赞成合纵的政治态度 D. 苏秦远离亲人、落魄他乡的窘态

【正确答案】 A 7. 《秦晋崤之战》中认为秦国偷袭郑国必败,并两次哭师的是()。 A. 弦高 B. 蹇叔 C. 孟明 D. 阳处父 【正确答案】 B 8. 《鲁仲连义不帝秦》选自()。 A. 《左传》 B. 《战国策·赵策》 C. 《国语》 D. 《战国策·魏策》 【正确答案】 B 9. 《论语·侍坐》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表达的曾晳的志向是()。 A. 以礼治国 B. 甘于淡泊 C. 制礼作乐 D. 专心诗书 【正确答案】 B 10.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以“缘木求鱼”喻指()。 A. 以武力手段去称霸 B. 以羊易牛表达自己的不忍之心 C.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D. 邹人与楚人战 【正确答案】 A 11.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朕”是指()。 A. 楚王 B. 秦始皇 C. 屈原 D. 父亲 【正确答案】 C 12. 《齐桓晋文之事》提出要使“七十者可以食肉”,必须做到的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代散文历年真题

汉代散文、辞赋历年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05.4 7.贾谊《吊屈原赋》的体裁是() A.大赋 B.骈赋 C.骚体赋 D.散体赋 9.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整体发展趋势是()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抒情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06.4 9.贾谊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A.夸张渲染,辞藻华丽B.多用典故,造语艰深 C.想象丰富,飞动飘逸D.气盛情切,纵横铺排10.《史记》的作者是() 07.4 15.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 A.表达人生感慨的议论文 B.为新朝歌功颂德的颂世文 C.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文 D.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

论文 16.贾谊《过秦论》归结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 D.“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8.“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高唐赋》 B.《赋篇》 C.《登徒子好色赋》 D.《吊屈原赋》 19.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归田赋》 B.《刺世疾邪赋》 C.《穷鸟赋》 D.《鹦鹉赋》 08.4 9.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A.铺陈排比B.多用比喻 C.质实无华D.婉转诙谐 10.与汉初各家散文比较,枚乘《上书谏吴王》最主要的特点是() A.语言犀利,直说主题B.譬喻叠出,设辞委婉 C.质朴无华,造语恳切D.铺排纵横,气势宏大 11.以王充、桓谭为代表的东汉前期散文的主要创作倾向是

() A.针对王朝的兴替翻覆发抒感慨 B.针对东汉政治的腐败揭露抨击 C.针对宦官、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提出批评 D.针对图谶虚妄的政治文化予以批驳 14.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是() A.从情思浓郁、质实纯朴向缺少真情、辞藻华丽方向发展B.从关注社会、政治、人生向远离社会、政治、人生方向发展C.从为统治集团歌功颂德向愤世嫉俗方向发展 D.从表达人世进取情志向抒发避世高蹈意愿方向发展 09.4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A.枚乘《七发》 B.王褒《洞箫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贾谊《吊屈原赋》 12.《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 A.“恣行暴虐” B.“仁义不施” C.“举措太众” D.“刑罚太极” 1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 A.《管子叙录》 B.《列子叙录》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两汉散文史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________________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___________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墨子。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汉赋。__________ 5、贾谊、晁错是汉初政论文作家。______________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尚书》。__________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庄子》。____________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韩非(子)。_____________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史记》。____________ 10、《汉书》先后经历四人之手而写成。______________ 11、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铁云藏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文献结集型,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____________ 1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纵模家。— 1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___________ 1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王充和应劭。 16、《周易》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_ 1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 1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___________ 2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传记文学之祖。_____ 21、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 22、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合称为《道德经》,又名《老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_____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_________ 25、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归田赋》。_________________ 26、《周易》中阳爻用“一”符号表示。— 27、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成篇文章的漫长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28、《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____ 29、我国最早的理论散文总集是《吕氏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______________ 二、词语解释 1、《春秋》三传 答: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 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2、性善论 答:孟子在理论上提岀“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 四个“善端”,它们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与生俱来。人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 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本性,明确提岀了“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 )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夸父逐日”神话最早见于__________一书。 2、“昔我往矣,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 3、“至人__________,神人__________,圣人__________。” 4、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是__________。 5、“吾令羲和弭节兮,__________;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 6、《史记》包括十二_____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_____、七十________,共130篇 7、《盐铁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 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 9、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10、《两都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二京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__________一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 1、赋比兴 2、《春秋》“三传” 3、《庄子》“逍遥游” 4、《史记》“三家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2、试述乐府的涵义及其演变。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写出《离骚》的前十句,并阐释其“内美”的蕴涵。 2、请各以一首诗为例,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 答案: 一、1.《山海经》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3.无己无功无名4.荀子(荀况)5.望崦嵫而勿迫吾将上下而求索 6.本纪世家列传 7.桓宽 8.赵晔 9.枚乘《七发》10.班固张衡11.《玉台新咏》12.越鸟巢南枝 二、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2.一般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左传》详事实,《公》《谷》释义例。3.庄子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谓之“逍遥游”,即不凭借任何外物而作超越时空之游,实际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4.即裴骃《史记集解》、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原为单行本,后散列于正文之下。 三、 1.一是能写出战争的始末,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二是着眼于政治,能写出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并将政治、外交、战争结合起来进行描写;三是通过战争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掌管音乐的机关。但是魏晋六朝时却将乐府所唱的诗即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于是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四、

先秦两汉散文模拟试题

先秦两汉散文史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 5、贾谊、晁错是汉初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10、《汉书》先后经历人之手而写成。 二、词语解释 1、《春秋》三传 2、性善论 3、兼爱非攻 4、合纵连横 三、翻译 1、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2、余睹李将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四、简答 1、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特色。 2、《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荀子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先秦两汉散文史》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甲骨卜辞 2、《左传》 3、墨子 4、汉赋 5、政论文 6、《尚书》 7、《庄子》 8、韩非(子) 9、《史记》 10、四 二、词语解释: 1、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2、孟子在理论上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它们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与生俱来。人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本性,明确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这对于推动人最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人不分阶级,不分亲疏,大家互爱互利。“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墨子的“非攻”反对的是攻伐无罪之国,反对的是侵略战争。对于反侵略的防御战,他不但不反对,相反还大力支持,他甚至发明了多种守城器械,用以帮助被侵略的国家进行防御战。 4、战国时期,纵横策士出于各自的目的,鼓动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与某几个国家结盟,以对付别的国家。合纵,指的是联合赵魏韩燕齐楚六国,以对付秦;连横,指的是联合秦赵魏韩燕齐六国以对付楚。 三、翻译: 1、唉!当我贫穷时候,父母不把我看作是儿子;一旦富贵了,亲戚们就都畏惧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又怎么可以轻视呢! 2、我看李将军外貌象边鄙之人一样,平平庸庸的,他又不能言善辩,但当他死的时候,天下之人不管知道他与否,却都哀怜他的不幸遭遇。 3、如果能够驾乘天地之间的正气,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在无所穷尽的境地,那么,他还有什么要依待的呢? 四、简答: 1、《史记》传记在语言方面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1)司马迁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的文言,朴实实用,既便于叙事,又使人易懂。他有意识地摒弃那种词采华美的语言形式,加强语句的长短变化,使其更为散文化,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干净利落、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2)司马迁善于用历史人物本身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展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就是他内心的外现,说话的神态、口吻,包括内容都带有说话者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些语言加以记录,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3)《史记》本身的叙事语言也是十分高妙的。不仅能准确地记述事件的发展经过,而且能极好地烘托环境气氛,使人物和事件活起来,如同小说一般。(4)司马迁大胆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2、《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中的许多明智者及许多哲人都比较重视民心向背,从而主张在一定的限度内保障民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得到民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2)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荒淫阴险、骨肉相残的丑恶和残暴行为。对于统治者的揭露,先秦史书多能做到,秉笔直书,不隐恶,是对当时史官的要求。(3)作者肯定和赞扬了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爱国者、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 3、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生活的时代的现实已经证明儒学治国无多大成效,而法家学说却越来越显示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威力,所以荀子纳法入儒,改造了儒学。 在思想上,孟子承认有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荀子则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主张“制天命”。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唯心的;荀子主张性恶论,虽然也是唯心的,但他强调人后天的学习与改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极力主张“法先王”,不遗余力地推行仁政和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一、1.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2.《道德经》《道经》《德经》 3.《国语》 4.表本纪书列传诸侯王以及辅汉有功之臣的事迹 5.32 刘向《孙卿书》《孙卿子》杨倞 6.晁错贾谊 二、1.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其中《左传》的影响最大。 2.出自《墨子·非命上》,是墨家提出用作为立言的依据,三表即“有本之者,有言之者,有用之者”,又称作三法,墨子把它作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三表法标志着古代论证方法的进步。 3.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一本杂家著作,也称《淮南鸿烈》内容方面吸取了老、庄、荀、韩诸家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即重视说理,又运用形象思淮使文章具有很浓郁的文学色彩。成为西汉中后期论说文的代表作。 4.是西汉前期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其主旨就是通过总法秦朝来灭的覆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史论文章,奠定了史论文借古论今,以史为鉴的写作传达统。 5.是孔门弟子和后学编篡而成的,大约成于战国初年,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散文集。是语录体散文。 三、1.①—《新书》②—《烈女书》③—《法言》④—《越绝书》⑤—《潜夫论》 2.①—《战国策》②—《孟子》③—《韩非子》④—《庄子》⑤—《吕氏春秋》 四、1.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理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为与他说话。。。。。。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得到一部姜太公的《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经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说:“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得到金玉锦缎、获得卿捆的尊贵地位的呢?”出自:《战国策·秦策—苏秦将连横》 2.译:限制人民使人民安居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凭借封疆的地界;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锐利。得道者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有人帮助,很少有人帮助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的,所以君子或者不打仗,打起来就一定胜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五、1.《战国策》思想倾向的新特点,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强调“士”的重要。而儒家却是强调以德为治要求君明臣贤。《战国策》思想倾向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生观上,即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这也与儒家的重“义”针锋相对。 2.这则寓言说明了庄子讲究返朴归真,主张“无为”认为“有为有善”的思想。这则寓言使我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光凭主观愿望,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西汉前期是政论文的高峰期,这时期的政论文写作能畅所欲言,显得非常有生气,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他与晁错的政论教文被誉为“西汉鸿文”这个时期的政论文重在具体措施。到了西汉中后期,则重在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关注现实政治,学术色彩浓厚,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淮南子》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六、1.从产生时间上,《史记》是西汉中期司马迁历经13年而写成,《汉书》是东汉前期班固所写且由和撰而变为官修。 2.从记史时间上,《史记》是一部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纪传体通史,《西汉》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纪传纪体断代史。 3.从体例上看,两书都是纪传体,此由司马迁开创,《史记》有五种体例:表、本纪、书、列传、世家;《汉书》体例承袭《史记》而有变化。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分四种:纪、表、传。 4.在思想内容方面,(1)《汉书》属于奉旨作史,是官史,正统思想浓,其揭露批判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光锐、彻底;《史记》属于私史,成一家之言。个性鲜明,是一部批判史,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色彩;(2)《史记》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对当时“天人感应”有所怀疑。作者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探索,因而写得准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人物也更为准确、客观。如项羽兵败,自刎乌江,项羽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司马迁则客观地指出是项羽自身的性格造成。 5.在写人物方面,司马迁褒扬“尚侠义之人”班固则是褒扬“忠君保皇之人” 6.在语言特色方面,《史记》是浅显通俗流利的语言风格,《汉书》是“典雅古卑的义风”。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主讲: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班级:广西大学中文系2006级文学专业 绪论 第一节谈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 一、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的学习包括哪些方面? (一)、文学史的概念 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它起码包括四个方面: 1、文学的本位 2、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3、文学的理论、批评、鉴赏 4、文学的传媒 (二)、史学的思维 (三)、文化学的视角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及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 (一)、教材简介 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滥觞之作 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 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 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以上教材分别代表了20、30、40、50、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水平。7、章培恒、袁行霈等主编的新文学史著作。 (二)、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 1、历史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 2、历史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二重存在。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人们在声称以“实在的”历史为依据时,实际上是在运用某种“解释”。【法】马克·加博里约《结构人类学和历史》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一)、三古、七段之分: 1、上古期:先秦两汉文学(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文学 第二段:秦汉文学 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文学(公元3世纪—16世纪)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文学(天宝末年)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文学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文学(正徳末年) 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文学(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 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文学(1840年) 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文学(1919年)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 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 1、散文的概念 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 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 2、散文的产生 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 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 A结绳记事 B刻划符号记事 甲骨文 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 钟鼎彝器 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 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 内容: 1、表现行旅生活 2、反映战争 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 4、反映原始风俗 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 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 1、强调实用 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 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 先秦散文的特点 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 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 2、文史哲不分 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 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 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 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 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 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 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 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 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 四、战国后期 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 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 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尚书》、《春秋》 一、《尚书》 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 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晁错 《古文尚书》——孔安国 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 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 《尚书》文章特点 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 风格:质直古朴 二、《春秋》 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 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春秋》记事简约,如同大事记,但所载内容多真实可信,可以定为信使。 《春秋》文字简括、平实、含蓄、明白流畅。 《春秋》对后代历史著作有重大影响,尤其在遣词造句中寓褒贬义,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蔡邕的五言诗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 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 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 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 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 6、纪行赋述志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到 周代,在周公和孔子的努力下,文化成了主流。 2、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最具有神话价值。 3、《春秋》以一字寓,在谨严的措词中表 现出作者的爱憎。 4、触蛮相争的寓言出自,“缘木求鱼”出 自。 5、《招魂》的主题是“外, 内。” 6、《史记》中司马迁想通过叙事写人来达 到 的宗旨。 7、赵壹的代表性赋作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七发》互见法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2、汉乐府诗歌表现了那些社会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秦及西汉散文

秦及西汉散文 导读: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秦代由于时间短暂,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前者文风暢达,后者辞采华美。秦统一后出自李斯之手的秦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汉兴以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以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制为讨论重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风格。 第一节《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暢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也颇有信心地宣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

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由此看来,《吕氏春秋》的写作,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但“杂家”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理论侧重,相比较而言,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因而有的人说它是新道家,有的人说它是新儒家,还有的人说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家。但是它与纯粹的儒道阴阳各家学说都有不同,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家学说进行了发展和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吕氏春秋》一书的重要创造;同时也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编者在兼收并蓄中颇具匠心,其中所表现的文章学观念已超出了先秦诸子。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如《重己》篇讲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屈指可数。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纵观整个汉代散文的发展,我国汉代散文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演变诸体大至,文质相生,异彩纷呈。 西汉初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建国之初,统治者一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总结秦亡教训,以利长治久安的政论文。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先是陆贾的《新语》,接着是贾谊的《过秦论》等专题政论文。贾谊把汉代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两汉政论散文虽是基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有明显不同于先秦诸子的文章。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下,是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显得严谨质实。除贾谊外,晁错的《言兵事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等最为著名。 西汉中期:即汉武帝至宣帝在位时期,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四大赋”。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此外,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同时,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这种局面影响到散文创作上来,表现为汉初纵横驰骋的文章风格被此时出现的“天人相与“”灾异谴告“的今文经学代替,代表作家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在文章上,变纵横驰骋为典雅醇正,变激切无忌为委婉含蓄,变藻饰富丽为质朴平易,游谈之风荡然无存。此外,出现的桓宽的《盐铁论》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司马迁的《史记》做为西汉前期散文与西汉后期散文的创作的过渡作品,历来备受推崇。它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伟大的散文著作。其中“本纪、列传、世家”更是开我国专题文学的创作先河,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2010汉语言文学本科《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考试题

2010汉语言文学本科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考试题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闭卷 120分钟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我国古代纪实散文的雏形甲骨卜辞。 2、清明节的前两天是什么节日:寒食节。 3、“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衣食者也”出自那篇文章::《邵公谏厉王弭谤》 4、《触龙说太后》一文,赵太后与大臣的矛盾是因长安君至于(齐)引起的。 5、“三表法”是谁写的?墨子 6、先秦诸子散文中,运用神话最多的是谁?庄子。运用寓言最多的是 谁?韩非子。 7、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8、《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 二、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6分)

1 .秦相李斯的散文名篇是_____B____。 A、《六国论》 B、《谏逐客书》 C、《论积贮疏》 D、《非十二子》2.先秦诸子散文中以论证详密著称的是_____D______。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荀子》 3.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____B____和格言体。 A、碑铭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论述体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甲骨卜辞: 答:甲,指的是乌龟的底版;骨,指的是动物的四肢和肩胛骨。占卜时,巫觋将龟板的某部分刮薄或钻一个洞,再放在火上烤。这样龟板就会出现裂纹,这裂纹就是“兆”,巫觋从裂纹中看出天帝对占卜问题的答案,便将问题(有时连同答案)刻在龟板上,这就是甲骨卜辞。 2、尚书: 答:是在春秋时结集的一部历史文献集,原只称《书》,后来称为《尚书》。因为“尚”有多种解释:(1)“尚”通“上”,上古之书;(2)“ 尚”,崇尚,人们所崇尚之书;(3)“尚”通“上”,指“君上”,臣记君言,故名“尚书”。 3、疏: 答:一种文体,指臣子向君王所上的奏章。另外注经也叫“疏”,那是“疏通”的意思。 4、汉赋: 答:流传于汉代的一种散文韵文并举的文学形式。西汉前期的赋,借物抒怀,文词朴实。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是其早期代表作。汉武帝时,赋体文学到达兴旺时期,代表作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后期,描绘上层社会繁荣景象的大赋,稍趋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各种抒情写物的小赋,意境较为清新。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5、春秋: 答:鲁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史自鲁国隐公元年起共十二公,历242年。作者一说是孔子。其语言特点是“微言大义”。 6、左传: 答: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继《春秋》后的又一部编年史。除此传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 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左传》的文学成就: 答:首先,作者善于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选取典型材料,条理清楚,叙事既集中,又富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