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秦代散文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官至丞相。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
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
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
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晁错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少年才俊,荐入朝廷,为文帝所赏识。后为朝廷元老大臣等排挤,忧惧而卒,年仅三十三岁。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法家因素。著有《新书》58篇,大体可分三类:专题性论文,如《过秦论》;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疏》)是贾谊也是西汉论说文的最高代表,又是后代专门史论的始祖、《论积贮疏》;杂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亡的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建议:重农抑商、削弱诸侯。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善用夸张和比喻,具有战国散文的特点。是西汉政论的典范,开整个汉代文风之先。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人,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家。其思想较多的受到法家的影响,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如《论贵粟疏》(《劝农力本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贤良文学对策》。提出了削藩、重农、戍边等一系列主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文字洗练,风格质朴。
《论贵粟疏》是晁错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大约写于文帝十一年。文帝即位后,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但长期实行减免田赋的政策,得益更多的是地主。与此同时,放松了山泽之禁,促进了商品流通,商人势力迅速加强。农业发展使粮价骤降,商业兴盛令谷贱伤农。晁错从维护统治者长治久安出发,提出重农抑商、奖励粮食生产的主张和入粟受爵的办法。汉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经过文景两朝的推行,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边防也得到了加强。
贾谊、晁错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为巩固汉政权和国家统一而献计献策。只是晁错的思想比贾谊更为激进,措施更为有力,但较贾文稍逊文采。二人都代表着汉初政论散文的高峰。鲁迅先生说二人文章“皆为西汉宏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二)西汉其他说理散文
1、《淮南子》
是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具有哲理性质的学术论著,内容比较庞杂,受道家影响较大。文章奇伟宏富,善于铺张排比,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为先秦以后最重要的子学著作之一。
2、《盐铁论》
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桓宽编著。本书为记录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历史文献。始元六年(前81),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六十多人至京师,问民间疾苦等事。贤良、文学提出反对盐铁官营等意见,并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复辩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盐铁论》保存了当时辩论的内容,全书60篇,结构严谨,体例统一,风格基本一致,语言通俗明快,有相当的文学性。
3、刘向及其散文
刘向(前79~前8),字子政,高祖刘邦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编著的《新序》、《说苑》、《列女传》,是分类编集的历史故事集,也杂
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但文笔简洁流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刘向另有较多奏疏,写得情深意切。
4、扬雄及其散文
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成帝时入朝廷。后期致力于经学。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
三、东汉散文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所著《论衡》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是一部具有唯物思想与无神论光辉的哲学著作。王充提出了文学的实用性原则,即“劝善惩恶”、“匡济薄俗”。内容方面则要“归实诚”,使“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文学审美方面主张“息华文”、“倡真美”。《论衡》堪称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著作,其思想新奇,写作风格也如其所提出的文学思想一样,具有独特的面貌。
东汉后期还出现了一批以暴露和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病为主要内
容的政论文,如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王符《潜夫论》,皆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背景下的产物。
东汉散文还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存最早的游记散文。
四、汉代书信体散文